搜索
楼主: andar

[大盘交流] 边走边看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4-2-14 14:01
2014年 02月 14日 08:56
                中国信托业岌岌可危
       

评论

题目不当,耸人听闻。应该是,吉林信托岌岌可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09/12 07:06:59
                盘活货币存量的关键在中央财政
       

徐高
“盘活存量”这一政策思路自今年6月首次为李总理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导向。盘活货币存量是其中一个重点。今年8月末,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决定要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将盘活货币存量的政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关阅读
财政存量:如何盘活,影响几何?


乍看起来,盘活货币存量的思路似乎很有道理。目前中国的货币存量很大,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率已经接近200%,在全世界都属于较高水平(图1)。而前些年货币总量的快速扩张也被许多人认为是造成通胀上行、资产价格膨胀的主要原因(图2)。因此,似乎有必要减慢货币总量的扩张速度,转而通过对存量货币的运用来满足实体经济的流动性需求。这样,既能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也可减轻因货币总量扩张而带来的副作用。但是,在这个简单逻辑的背后,一些相关的关键问题尚未得到清晰的讨论。货币存量究竟该怎样盘活,瓶颈在哪,还存在不少模糊之处。

所谓盘活货币存量,就是减少银行信贷的投放(信贷投放会带来货币总量的扩张),转而更多依靠直接融资来满足实体经济流动性。中国过去几年推行的推进债券市场发展、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其实都可算作盘活货币存量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能实现预想的结果,反而引发了新的问题。这是因为盘活货币存量的核心障碍──底层资产回报率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倒挂──尚未得到突破。只有中央财政勇于担当,接下本应由其负担的基建投资的担子,才能扫除这个障碍,让盘活货币存量的尝试得以成功。应该说,盘活货币存量的关键在于财政政策。



盘活货币存量就是发展直接融资

所谓货币,其实就是购买力。截至今年7月,中国105万亿的M2中主要包含超过5万亿的流通中现金,45万亿的居民存款,以及48万亿的企业存款。要盘活货币存量,就是要将这些沉淀下来的购买力变成实实在在的购买行为,进而推动总需求扩张,缓解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需求不足之压力。有两种方法可实现这个目标:要么让有钱人自己花自己的钱,要么让他们将钱借给没钱的人,让没钱的人花。这正对应了盘活货币存量的两种方式。

盘活货币存量的第一条路径是,在不改变货币在经济中分布的情况下,增加居民和企业支出货币的意愿。下调存款利率,或是推高通胀这些降低持有货币回报率的措施可以到达这个效果。但这些侵蚀储户利益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民众的反对。尤其在目前通胀水平比较高,且还在逐步上升的情况下,降息的阻力更是巨大(图3)。至于人为推升通胀就更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之内。除此而外,如果经济前景可以得到提升,或是经济前景不确定性下降,居民和企业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会因而下降,从而刺激他们的支出。但它们恰恰是盘活货币存量想要达到的目标,算不上盘活货币存量的手段。



所以,盘活货币存量只能通过第二条路径来实现:在不同居民与企业之间调剂货币的余缺,让货币从富余者手中转移到那些有支出意愿却缺钱的人的手中,从而在不改变货币总量的前提下增加货币支出。这种货币在不同微观个体之间的调剂,从(资金)融出者流向(资金)融入者的过程被称为资金融通,是一种金融行为。

但要注意,只有那些不通过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进行的资金融通才算得上盘活货币存量。这是因为银行信贷会扩张货币总量。银行在向其他机构或个人发放信贷的时候,并不会减少自己持有的货币量──货币总量会因此而扩张。而如果货币的融通发生在银行信贷之外,那么融入方持有货币的增加一定伴随着融出方货币持有量的下降──货币总量仍然保持不变,只是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盘活货币存量的真实含义是增加不依靠银行而进行的资金融通,也即发展直接融资。

盘活货币存量历史回顾──总是新瓶装旧酒

盘活货币存量虽然是今年才出现的新提法,但其实相关政策措施已出台了不少,只不过之前叫做发展直接融资。近期出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政策在这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但中国过去几年盘活货币存量的努力结果却差强人意。决策者对直接融资的鼓励带来的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风险的快速积聚。像银行理财、城投债等之前被认为是金融改革急先锋而被寄予厚望的金融创新,结果也都带来了更大的风险,迫使政府出台政策来限制,甚至逆转其发展势头。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回报率的倒挂。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盘活货币存量政策的花样再怎样翻新,都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货币融通中,回报率是关键。只有在能够获得足够的回报的前提下,融出者才会愿意把货币转移给融入者。所以在货币融通中,融出融入双方必然会通过契约将融出货币的回报事先确定下来。这种契约可以是债务契约(融入方承诺在未来将获得的本金,连带事先确定数量的利息一并归还给融出者),也可以是股权类融资合同(双方并不事先确定货币的回报率,而是融出方用货币换取融入方一部分资产的所有权)。当然,这个回报并不是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融入方高效利用资金,从而创造出更大价值的产物。如果融入方将融入的货币投入高回报率的资产中,那在未来就会有足够多的资金向融出者偿付本金及承诺的回报率。这种情况叫做底层资产回报率大于融入资金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融通可以健康地持续进行。相反,如果融入方能实现的回报率较低,却又向融出方承诺了较高回报率,就出现了回报率倒挂──底层资产回报率低于融入资金成本──货币融通就难以持续,甚至还会引发坏账、破产等金融风险。这就是中国盘活货币存量的真正障碍所在。

目前,中国经济中有融入资金需求的地方并不多,主要就是地产和基建两块。中国的居民部门是净储蓄者。居民的资金融入需求主要存在于那些有购房需求的人身上(目前居民部门的金融负债中,绝大部分是房屋按揭贷款)。企业部门的融资需求来自于它们的投资意愿。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制造业、地产、和基建投资三大部分组成(图4)。其中的制造业并没有什么投资意愿。相应的也就没有多少资金融入需求。一个相关的证据来自人民银行的调查。人民银行对制造业企业家和银行家的季度调查显示,目前制造业企业家所感知到的银行投放贷款的意愿是很高的。但反过来,银行家所感受到的制造业企业贷款需求较低,令这部分贷款无路可出。所以在投资中,真正有投资意愿,并有资金融入需求的也就是地产和基建投资(图5)。



地产的融资需求没有回报率倒挂的问题。由于中国土地供应为政府所垄断,土地及房屋的价格持续上涨,所以买房和修房带来的资金融入需求有还款能力──地价房价的上涨幅度足以覆盖融入资金的成本。因此,这部分的融资需求完全无需政府操心。相反,由于调控房价的需要,政府反而需要时不时收紧这部分融资。

与地产投资不同,基建投资存在明显的回报率倒挂。这是基建投资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为基建投资找到新的融资来源是政府力推盘活货币存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基建投资有很明显的公益性,项目本身不能将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完全变成项目的回报。因此,基建投资的投资回报率普遍很低。根据我们对超过600家从事基建投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统计,它们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仅有3%。这么低的回报率显然没什么吸引力。因此为了吸引资金,它们对资金融出者承诺的回报率都远远高于这个水平(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以及城投债的平均收益率都在7%以上,图6)。这样,从微观角度看,基建投资的项目回报率完全覆盖不了资金成本。

基建投资的这种回报率倒挂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融资的持续性就难以保证。一方面,基建投资建设者的债务压力会因为融入资金的增加而加大,令其财务状况恶化。另一方面,对应的资金融出者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坏账风险。最终,这个融资链条会因为承受不住持续增加的压力而断裂,引发金融动荡。所以说,建立在这些回报率倒挂的投资项目之上的金融架构,不管具体形式如何,都会像修筑在流沙上的城堡,有整体崩塌的风险。这是过去几年中国各种盘活货币存量(或称为发展直接融资)的尝试都无法如意的根本原因。

四万亿时期,银行向地方政府投放了大量贷款,从而背上了坏账的风险。随后,政府从2011年开始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城投债,试图用债券融资这种看起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支持基建,从而降低银行的风险。但问题依旧,城投债在放量了一年多之后,就暴露出了越来越高的风险,迫使政府开始缩减其发行规模(图7)。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虽然盘活货币存量用到的金融工具不断花样翻新,但结果却都如出一辙。



现在,政府又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来引入新的资金,置换出银行信贷的资金。但只要资金的最终流向仍然是基建投资这种低回报的资产,其对应的回报率倒挂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它就很难达到预想的结果。更可怕的是,底层资产回报率覆盖不了资金成本的事实还有可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操作中被掩盖,模糊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最终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2008年之前,美国金融系统将按揭贷款(包括质量较差的次级按揭贷款)打包成了复杂的金融产品,卖给了各种投资者。不少投资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投资的金融产品对应的是什么底层资产。当美国房价从2007年开始回落,引发次级按揭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之后,整个金融体系就因为底层资产质量的恶化而整体崩塌。最近中国所推动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措施虽然短期可能会带来融资活动的蓬勃发展,但回报率倒挂带来的金融风险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有可能被掩盖起来。这样,风险一旦爆发,带来的冲击将会更大。

盘活货币存量的关键是财政政策

综上所述,盘活货币存量的核心障碍是基建投资回报率和资金收益率之间的倒挂。这个问题需要用财政资金来解决。如果算国民经济的大账,基建投资的回报率绝对不低。以高铁为例,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对居民福利的提升就非常明显。但算各个基建项目的小账,回报率就相当可怜。同样还是高铁,政府对其施加的票价管制制约了它的获利能力,更何况因高铁而来的土地升值收益大部分都没有落入高铁腰包。所以,基建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只有在站在整个经济层面,在政府的大账本中才能得到平衡。这意味着基建投资的融资来源应该是财政资金。或者至少财政资金要给基建项目足够的补贴,将基建项目的外部性以货币形式补贴给基建投资的出资人。只有这样,基建投资的回报率倒挂问题才可以被消除,扫清盘活货币存量的关键障碍。

进一步地,盘活货币存量的关键是中央财政。这是因为在中国目前的财政体制之下,只有中央政府有足够多的财源(包括合法发行公债的权力)来补上基建投资的回报率缺口。这种能力是地方政府所不具备的。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也没有发行公债的权力。近年来虽然有一些由中央政府代发的地方债,但这些地方债仍然算在中央政府的预算之中,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控制。再加上它们的总规模仍然较小,与基建投资相比只是杯水车薪。而那些由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所发行的债务虽然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公债,但站在投资者的视角来看,这些债务仍然是商业债务(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企业),需要在企业的层面上来加以核算。正如前文所述,在这个层面上基建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是平衡不了的。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其实就来自于此。

只有中央政府勇于担当,承担起基建投资的回报率缺口,货币存量的盘活才可以可持续的进行下去。如果基建投资的规模较大,需要补贴的量超过了中央政府当年的收入,那就应该通过扩大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增发国债的方式来寻求融资。对这些由中央政府借的债,投资者会用主权债务的标准来衡量,考虑债务可持续性时算的是国民经济的大帐,而非具体项目的小账。这样,基建投资的成本收益可以得到平衡,令债务的增加变得可以持续。更何况,国债的成本会远远低于地方政府或企业借债的成本。

如果中央政府不愿意这样做,补贴基建投资的责任其实并未消失,而只是被推给了能力更弱的地方政府。看起来,中央政府面临的风险可能小了些,但整个国民经济的风险却因此而加大。从这个角度来说,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其实就是因中央政府缺乏担当所致。如果中央财政的这一态度不能转变,无论盘活货币存量的招数怎样变化,结果都是换瓶不换酒──货币没能真正被盘活,风险却持续累积。

(本文作者徐高是光大证券(行情 消息 资金)首席宏观分析师,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瑞银证券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兼职经济学家及研究助理等职。他目前还是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单纯从货币的角度出发,吃力难逃好,很难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我倒觉得,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分析更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 02月 15日 08:32
                美国是如何推动一战胜利的
       

Getty Images

一战中的美国士兵。


NICK LLOYD

2
014年,随着一战爆发100周年的到来,欧洲各国将会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就连对这些活动的气氛有些不安的德国也在努力强调欧盟(European Union)在为这个大陆带来和平所发挥的作用。欧洲一战纪念活动可能会有一个共通点:美国的作用或许会被忽略或淡化掉。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看待一战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一战最初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巴尔干半岛上的地方纷争,后来迅速卷入了德国、俄国、法国和英国。1917年,德国采取了无限制潜艇战(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手段后,美国才加入了欧洲的争端。尽管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仍然标志着现代史的一个关键时刻:美国崛起为全球大国并改变了20世纪的意义和方向。

美国军事力量推动了战争的结束——美国军事力量的前景曾在1917年遭到德国政府的嘲笑。有人警告德国皇帝凯撒·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说无限制潜艇战及其会给美国商船队带来的损失可能会挑起美国参战时,他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我不在乎。”他夸口道,即使美国人真的对德国宣战,他们也只是一帮有着根本不值一提的军队的牛仔。跟德国的军团相比,这些懦弱的牛仔有什么用?

美国军事行动的速度和强度不仅仅让凯撒大吃一惊,它也是20世纪最大的一次战略奇袭。1917年4月,美国有着强大的工业实力,从1914年开始一直为协约国提供武器和军用品,同时也拥有一支强大的蓝水海军。但从欧洲标准来看,美国陆军是很可怜的——还不到14万人。美国陆军部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从头组建一支新的军队来对付德国。招募的士兵和志愿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德国不光低估了美国在物质上的优势,也小看了美国赢得战争的勇气和决心。

到1918年春天,美国作战部队只有28.7万人在法国。但那年夏天,随着数千名美国步兵完成训练并跨过了大西洋(行情 消息 资金),作战部队的人数迅速飙升。到8月份,美军第一军团组建——这是一支人数多达50万左右的军队。德国观察人士震惊不已,其中很多人原以为华盛顿部署几个师的部队都得花上好几年时间。德国指挥官、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Crown Prince Rupprecht of Bavaria)哀叹道:“美军在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增长。”

最终,美军有了规模足够大的部队走上西线,为最后几场战斗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阶段通常被称为“百日攻势”(Hundred Days Campaign)。“黑杰克”约翰·潘兴将军(John "Black Jack" Pershing)的部队或许并没有英国或法国同盟军那么久经沙场,战术也不如他们成熟,但却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第一军团9月在默兹-阿尔贡地区(Meuse-Argonne)地区发起了等待已久的决定性攻击,旨在向北挺进达到色当(Sedan),切断大量德军部队的退路和关键的供给线路。

美军在开始的几天遭受了重大伤亡,但德国指挥官们却惊恐不已:他们意识到,美军在未来几个月里只会越来越强大。这使德国开始屈服。1918年10月3日,也就是默兹-阿尔贡战役开始后的一周,新任命的德国总理马克斯·冯·巴登(Max von Baden)发电报给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请求在后者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Fourteen Points)基础上进行停战和平谈判。对于德意志帝国来说,这是末路的开始。

1918年的悲剧是,美国对欧洲和世界事务的及时干预在未来几十年没有维持下去。美国参议院1920年在争议声中决定对《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不予批准,导致该和约胎死腹中,美国也未加入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这个决定注定了威尔逊总统希望组建的全球秩序的失败命运。美国在1920年决定不再进一步参与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由于英国和法国太过疲惫,对压制德国也过于犹豫不决,欧洲将会形成一个后来由纳粹填补的危险真空。因此一代人之后,美国会再次被迫对世界事务进行干预——强度还会更大。

如今,美国的全球负担似乎越来越重,我们不应该忘记一战的教训。两次世界战争都提醒我们,没有美国的领导,世界将会遭受多么大的灾难。2014年,美国在世界的角色或许会比100年前更加地不可或缺。

(本文作者尼克·劳埃德(Nick Lloyd)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in London)高级讲师。他的新书《终结一战的最后100天》(Hundred Days: The Campaign That Ended World War I)已由Basic出版社出版。)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5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新帝国的成长历程是这样的:一次大战对老牌帝国的杀伤力不够,需要有第二次。为此,美国国会的精英们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由此埋下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将欧洲列强彻底玩弄于股掌之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行云流水话投资历史成就未来结构深研究股市捉妖记

发表于 2014-2-1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的作者的自我感觉还是太好!或者说战略敏感度还是太差~~~~~~~~:#DAXIAO
他就没意识到这是美国衰退的开始以及丧失绝对领导权的开始??!!:#DAXIAO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 02月 17日 07:15
                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1月份贷款猛增
       

1
月份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贷款增长超过预期;面对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针对国内债务问题越积越多的担忧,中国政府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通常在一年起始时集中放贷,因此年初贷款大幅增加的情况很常见。但是中国央行周六发布的超过预期的贷款数据表明,虽然政府担心信贷增长,但是这并未降低贷款规模。

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32万亿元(约合2,178亿美元),大幅高于去年12月份的人民币4,825亿元,也高于去年同期的1.07万亿元。

此前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11位经济学家预计,中国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人民币2.58万亿元,高于去年12月份的1.23万亿元,也高于去年同期的2.54万亿元。

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td. ,601988(行情 消息 资金).SH, 简称: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表示,虽然最近公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其他数据显示经济出现疲软迹象,但是上述贷款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表现强劲。

汇丰控股(HSBC)经济学家马晓萍(Ma Xiaoping)说,超出预期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显示出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在年初扩大放贷规模的传统做法。但是该数据也表明经济的实际资金需求依旧旺盛,这与制造业PMI所显示的情况截然相反。

经济学家们试图将有关中国经济的各种喜忧参半的信号进行分类。中国之前公布1月份出口额增长10.6%,增幅高于预期,但其他主要亚洲出口国家传出的信号是需求增长依然缓慢。

今年年初的数据可能因春节假期而被扭曲。每年的春节不是在1月份就是在2月份。

马晓萍说,贸易数据反映出国内外需求依然强劲,这刺激了1月份的信贷需求。

中国政府一直试图在控制信贷增长和推动经济增长之间实现平衡。信贷扩张使金融风险加大。鉴于中国正试图控制国内影子银行业的发展势头,分析师们预计,2014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较之前一年偏紧。分析师指出,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影子银行业的扩张带来了更大风险。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在一份报告中称,鉴于中国央行已明确表示仍对当前的信贷增长步伐不满意,预计中国未来的货币环境将依然偏紧。

官方数据显示,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3.2%,但增幅低于去年12月末的13.6%。

此前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给出的预期中值是,1月末M2同比增长13.2%。

Grace Zhu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资金面明显放水是个重要信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咋整的,又有80只左右股票涨停?
空姐们不是整天喊“到顶了”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字号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文章来源:沟通交流
2014-02-15 16:01:06
                              
[url=]打印本页[/url]                           [url=]关闭窗口[/url]
                                          一、月末广义货币增长13.2%,狭义货币增长1.2%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0.2个和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8.2个和1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65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当月净投放现金1.79万亿元。
二、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60亿美元
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78.12万亿元,同比增长14.0%。人民币贷款余额7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去年末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同比多增2469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91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9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12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826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58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42亿元,票据融资减少828亿元。1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当月外币贷款增加260亿美元。
三、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外币存款增加316亿美元
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06.3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人民币存款余额103.44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2.4个和4.7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8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4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543亿元。1月末外币存款余额4832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当月外币存款增加316亿美元。
四、当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3.86%,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3.98%
1月份, 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6.33万亿元,日均成交7424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减少36.5%。
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86%,比上月低0.3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59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98%,比上月低0.3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73个百分点。
五、当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5502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15亿元
1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3683亿元、1819亿元、150亿元、465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1年10月起,货币供应量已包括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
           
来源:中央银行         2014-02-15 16:01:50

初步统计,2014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58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33万亿元和39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同比多增2469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588亿元,同比少增20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965亿元,同比多增190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068亿元,同比少增104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4901亿元,同比少增89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32亿元,同比少1917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54亿元,同比多210亿元。

注1: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保监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2: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同比增减数额均用可比口径数据计算得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从最新的金融数据来看,仍没发现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崩盘的迹象。
空头们别气馁,继续努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布时间 : 2014-02-14    文章来源 : 银监会办公厅
                                                                                               
                                                                                                                                                                                                                                                                                                                                                                                              
银监会发布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
近日,银监会发布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
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资产负债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5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5.6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6.9万亿元,占比17.8%,同比增长14.5%。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4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总额61.2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0%;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25.3万亿元,占比18.0%,同比增长14.1%。
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44.0%,比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存贷比66.1%,比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5%,比年初下降1.0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比去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9.2%,比去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
自2013年1月1日起,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正式执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截至2013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95%,比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95%,比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9%,比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 02月 17日 15:19
                中国的信贷盛宴仍在继续
       
Craig Stephen


曾经是中国要动真格地给巨大的信贷泡沫放气的一年。不过,尽管中国口头上说要引入市场力量,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很难摆脱以往依靠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

就在几天前,我们还看到政府出手救助了一项濒临违约、规模为5亿美元的理财产品。如果此举传达的信息是“继续放贷吧,因为政府总会施以援手”,那么它似乎已经奏效,因为上个月银行业新增贷款升到了四年高点。

中国今年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32万亿元(约合2,180亿美元),几乎是去年12月的三倍,而包括各种影子银行信贷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量则从去年12月的人民币1.23万亿元增至2.58亿元,增幅达17.4%。

过去,中国国有银行大幅增加信贷投放会被看作是积极的信号,说明有关部门准备继续刺激经济增长。

Shutterstock/Dmitry Kalinovsky


但这次可能更像是拉响了警报。中国的信贷增幅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之比已超过200%,高得可怕。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日后可能出现的违约依然感到紧张。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是稳定,而不是增长。

此外,从更根本的层面上讲,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信贷和经济增长之间历史上的关联性已经不复存在。以前,要想拉动GDP增长,只需拧开信贷闸门即可。如今,新增贷款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却在放缓,信贷投放的刺激作用似乎出了问题。

在中国信贷投放不断增加的同时,有一系列调查显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出现了降温。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投放的增加很难说明中国经济中的需求强劲。那这些钱到底去哪了?

上周公布的贸易数据让很多人颇为不解:工业调查数据疲弱,但进口却呈现出了强势。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有企业在年初囤积原材料。

新增信贷的另一个可预见的流向是房地产。人们将担心的是,贷款再次被卷入了中国经济中目前显然仍在增长的这个领域。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China Real Estate Index System)的统计,1月份中国新建房屋均价上涨了11.1%。

这些当然会加剧外界对于泡沫的担忧。迄今为止,中国国家主席***还没有表现出把抑制房地产行业作为头等大事的意图。

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会增加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在高企的土地价格以及强势货币的政策之下,尝试运行一个制造型的经济体无疑具有挑战性。

随着大型企业将投资转向亚洲其他国家,中国因此受到负面冲击的更多迹象开始显现。举例来说,手机制造巨头鸿海精密(Foxconn)近期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将在印尼(而不是中国大陆)投资10亿美元建立新工厂。此外,三星(Samsung)也在加大对越南的投资,将在该国开设一间价值20亿美元的新工厂。

投资者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迹象,可以显示出政府机构正在执行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推动增长与再平衡。不过,利率市场化等关键的金融市场改革似乎进展缓慢。而当利率市场化被引入之后,随着利率转为上升趋势,借债成本不可避免地将走高。

目前看来,与解决债务问题相比,中国政府似乎将另一桩更容易处理的问题作为了头等大事,这个问题就是扫黄。

在过去一周中,香港本地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大陆警方大规模打击卖淫场所的消息。

根据这些报道,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报道了东莞卖淫嫖娼活动之后,中央政府扫荡了2,000个娱乐场所。

东莞可能代表了一个错误的经济再平衡例子。作为曾经的广东工业中心,随着出口大幅萎缩,玩具制造商们纷纷撤离,东莞近几年色情活动日益猖獗。东莞的夜店、桑拿中心业务规模之大,使得分析师们估计扫黄行动或造***民币500亿元的代价,占当地本地生产总值(GDP)的十分之一。

最新的报道显示,中央政府正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对卖淫、赌博与贩毒进行打击。随着反腐行动的继续进行,眼下的问题在于这一系列行动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除非中国当局决定限制大陆赴澳门游客数量,否则澳门或成为大陆上述一系列行动的受益者。

从历史情况看,外界对于中央政府目前一系列清理歪风邪气行动的关注或不会长久。投资者们更感兴趣于***将何时把信贷问题列为下一个打击的对象。

(更新完成)

(本文译自《巴伦周刊》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2-18 00:27 编辑

评论

当美国刚刚欢送走“直升飞机先生”又迎来更为疯狂的“直升飞机娘们”的时候,西方有些人却别有用心地竭力蛊惑中国政府实施信贷紧缩。
当所谓的“经济分析”出现两种标准和逻辑的时候,“别有用心”就是自然的结论。
中美之间的博弈在经济分析界早就开始了,不过很多国人蒙在鼓里罢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让大家见识一下西方媒体兢兢业业唱衰中国经济的努力,人家西方媒体可是真敢胡说八道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2-18 00:26 编辑

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不良贷款 连续九个季度上升
2014年02月17日                                       
                                       
(北京综合电)[istock]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istock]业的不良贷款连续九个季度上升,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凸显出中国在经济增速放缓之际所面临的资产质量和利润增长压力。

彭博社报道称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中国政府打击影子银行的行动增加了借款人偿还债务的难度,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正在艰难遏制不良贷款,努力维持利润增长。

中国银监会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四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285亿元(人民币,下同,60亿新元),达到5921亿元,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从第三季度的0.97%上升至1.00%,创下去年全年高点。

中新社报道
引述中国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两大指标“双升”,主要还是受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而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也是不良贷款增加的重要原因。他说:但总体而言,增长是温和的,风险仍可控。”针对未来的趋势,赵庆明认为,今年不良贷款余额仍将增加。由于今年的经济增速很可能将与去年基本持平,加上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因此不良贷款极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标普:中资银行贷款质量今年可能明显恶化

标准普尔上周表示,中资银行今年的贷款质量可能明显恶化,因为银行对负债沉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的制造企业依然有很大的风险敞口。

银监会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资产增加了89万亿元(主要通过贷款取得),相当于美国银行业资产总额。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截至去年9月底,美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4.6万亿美元(18.4万亿新元)。

海通证券(行情 消息 资金)去年12月表示
,投资者越来越担心,中国自2008年以来通过放贷促进投资的做法,可能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该机构称,2014年非金融企业债务可能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0%,加大了债务违约风险。该比例2012年年底为139%,已经位列全球十大经济体之首。

彭博社报道称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中国政府打击影子银行的行动增加了借款人偿还债务的难度,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正在艰难遏制不良贷款,努力维持利润增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西方胡说八道是别有用心的,有些国内机构还真信了。国内像海通证券(行情 消息 资金)这种“跟屁虫”很多。可以想象,如果让这些“跟屁虫”们去处理伯南克在2007年10月以来6年间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早就娘娘腔哭鼻子、尿裤子了!

这些人云亦云的“跟屁虫”是指望不上的,那些看重他们谬论的人们迟早要跟着倒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 02月 17日 08:27
                日本年末增长乏力  安倍三箭效果存疑
       

Bloomberg News

富士山和新宿的建筑物倒映在东京一处观景台的一张桌子上。


2
013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出人意料地疲弱,这令日本政府对其雄心勃勃的经济增长策略失望,同时也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最新的警示信号。

相关报道
博客:日本GDP数据带来的五点思考
专栏:应慎对日本GDP减速
博客:出口放缓掣肘日本经济复苏
博客:日本消费者乐观情绪审慎上升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去年10月至12月份的年化增幅为1%。GDP是衡量经济中产出的商品和服务的最广泛指标。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增幅为2.8%。

一些经济学家原本就担心今年4月消费税从5%上调至8%之后,日本由内需驱动的经济复苏情况将会如何。上述数字可能会加剧这些人的担忧。经济学家们预计,一旦新的消费税率生效,需求至少会暂时降温。

虽然消费者和企业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开支都低于此前预期,但经济学家们说,压低GDP数据的最主要因素是海外对日本商品的需求疲弱。

这样一来,日本2013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幅就低于欧元区1.1%的年化增幅,也远远不及美国3.2%的增幅。

这一疲弱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日本经济在去年第三季度急剧减速之后进一步放缓。去年第三季度日本经济增速为1.1%。

这一数据可能会引发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所推措施的疑虑,令人质疑这些旨在扭转20年经济低迷的措施是否真的将该消费者信心提高到了足以维持经济复苏的程度。这也会引发对日本商品海外需求的担忧,尽管自2012年底安倍晋三出任首相以来日圆兑其他主要货币走弱。

日本股市周一未受最新GDP数据影响,日经指数下跌0.5%,至14246.05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GDP数据发布后美元兑日圆急剧下跌做出反应。

上述数据可能还会让人们进一步猜测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将推出额外的货币刺激政策。日本央行此前预测,尽管消费税即将上调,但企业出口和商业投资将对2014年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Norinchukin Research Institute)的Takeshi Minami指出,GDP数据疲弱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进口增加的形式呈现的,进口增加在计算整体GDP数据时被认为是不利因素。

他说,这证实了日本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依赖于海外生产。他补充说,尽管日圆走弱,但日本制造商并未扭转颓势。

尽管日本2013年经济复苏是由强劲的消费支出推动,但第四季度消费需求也不及经济学家预期。家庭开支环比上季度仅增加0.5%,此前预期增幅为0.7%。

JPMorgan Securities资深经济学家Masamichi Adachi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虽然消费税上调之前抢先消费的需求已经开始回暖,但消费并未增加太多。

对于至少一部分消费者来说,这似乎并不出乎意料。

上周末在东京一家高档百货商场里,一些消费者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前景表达了谨慎看法。

其中,49岁的Junko Takahashi称,自己刚买了一件外套,目的就是赶在销售税上调之前买下单,但对于进一步的消费她要暂时收敛一下了。

她表示,去年夏季和冬季的奖金多发了一点,这是五年来第一次,但她不会大笔消费,因为担心奖金可能会再变少。

包括丰田汽车(Toyota Motor Corp.)在内的一些公司已经表示,将在4月份减产。由于知道日本以往有一次经济下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1997年上一次销售税上调有关,所以安倍晋三政府已制定了一项5.5万亿日圆的刺激计划,试图缓冲这次销售税上调将带来的冲击。

不过,一些经济学家仍比较乐观。

三菱综合研究所(Mitsubishi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Yoko Takeda称,尽管销售税上调,但工资上涨和商业投资将提振2014年的日本经济。

Takeda表示,近来企业的盈利状况非常不错,她认为企业会将会把部分利润用来加薪和进行更多投资。

她还称,即使紧接着销售税上调的一段时间内个人消费出现下降,但今年晚些时候企业奖金的增加可能会有助于恢复家庭的开支意愿。

Mitsuru Obe / Eleanor Warnock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2-18 01:03 编辑

评论

日本经济在度过了去年第二季度3.8%短暂抽搐式增长后,迅速冷却到第三、四季度的1.1%和1%。当前的问题是,新年第一季度的恶劣天气会一定程度冷冻经济活动的增长,从而一定程度上对冲掉为规避消费税提高的提前消费,而第二季度开始实施的提高消费税政策至少会短期紧缩消费需求。也就是说,去年第三季度算起的至少四、五个季度里,日本经济算是报销了。这对安倍和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个很糟糕的消息。

我说过,今年全球经济的主要风险在欧日美,在发达国家。今年,大家一定要紧盯法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这几根软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0:08 , Processed in 0.03591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