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andar

[大盘交流] 边走边看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2-19 23:40 编辑

如何避免第三次中日战争?【1/3】
郑永年
2014年02月18日

晚清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已经经历了两次大战。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1895),也称甲午战争。这次战争发生在清朝统治中国的时期,因此也称清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1945)爆发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从理论上说是中华民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而第二次战争,中国则是胜利方。两个不同的时代,两场战争,两次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管是因为被动的外部因素还是主动的内部因素)。今年又是甲午年,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爆发年,中日关系又遇到了自从韩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时刻,有关第三次中日战争会不会爆发也俨然已经成为政策研究界和政治人物争相讨论的话题。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从日本民主党对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诸岛)进行国有化以来,中日的紧张关系一直在不断升级。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的战略目标其实很有限,就是要日本承认钓鱼岛的主权争议性。在回应日本的“国有化”过程中,中国开始对钓鱼岛进行(事实上的)正常巡视。日本不接受这种局面,要通过强化其军事力量来改变这种局面。很自然,中国也采取反制举措。这样一步一步升级下去,说不好会导致战争的爆发。甲午年的开局所发生的一切更是强化着人们对第三次中日战争的无穷想象。日本为了加快推动全面的军事现代化,宣布向美国等国家购买先进的武器。而在中国农历新年之际,日本战机也进入中国新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同时,两国在国际社会的外交战也在继续进行。人们在看到各种现象升级的同时,却看不到有任何因素能够使两国关系缓和下来。
很多观察家早已经指出,两国实际上已经心照不宣地在进行军事竞赛了。当然,军事竞赛不仅仅是为了钓鱼岛,而是具有更深刻的国际政治大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说,钓鱼岛问题只是两国关系恶化的其中一个根源。钓鱼岛只是日本宏大计划的一个借口。日本要借此进行“国家正常化”,再次成为一个军事大国。钓鱼岛只是日本政府向国民、国际社会论证其重新军事化的一个最好的说辞。此前,日本也想借用“朝鲜”等问题,但对国民或者国际社会没有多大的说服力。现在,日本把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视为“问题”,甚至威胁,就可以向其国民和国际社会来展示其合理性了。
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开始担心第三次中日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实际上,最近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中日必战论”。连已经年高90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前不久在出席第50届慕尼黑全球安全会议时也忧虑地表示,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加剧,战争的幽灵正在亚洲徘徊。基辛格相信,现在的亚洲像是19世纪的欧洲,军事冲突不能被排除。因此,他呼吁,中日之间任何一方都不要受到诱惑,去诉诸武力解决问题。当然,这仅仅是这位老人的良好意愿而已。
对中日关系有三种看法
对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不外三种。
首先,一些人对目前的紧张局面不以为然,认为双方都在玩政治,玩民族主义。一些国际评论家就认为,中日两国政治人物都是为了内部政治的需要,在操作各自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些评论家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不想发生战争,等到国内问题稳定了,两国的关系也自然会好转。不过,经验地看,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历史上,大多数战争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了。尽管主观上谁也不想发生战争,但战争的的确确发生了。否则,人们何以解释世界上那么多的战争呢?所有战争都是偶然发生的,但所有战争也具有必然性。况且,今天中日两边的民族主义都是真实的,并不仅仅是政治人物操作的结果。
其次,也有一些人认为中日两国经济已经高度互相依赖,两国之间的战争难以想象,因为战争会给两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观点显然过于经济理性。经济上的高度互相依赖是对战争的一种制约因素,但经济因素从来就没有阻止过战争的发生。战争的发生往往是非经济因素所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也已经达到了高度的互相依赖,当时也有很多人(包括政治家、商人和学者)都认为战争不会发生,但战争最终还是发生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2-20 09:28 编辑

如何避免第三次中日战争?【2/3】
郑永年                                                                                                                                                                                                                                                                                                                                              第三种观点和前两种相反,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并且已经在国际社会开始盛行的“中日必战论”。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双方都存在“主战派”,其观点很简单,“既然这样,那就打一仗吧!”到目前为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主战派还没有跑到台面上来,但如果情势这样升级下去,主战派也可能成为主流。国际社会开始盛行的“中日必战”的悲观论调也会强化主战派的观点。历史地看,日本二战前也有反对战争的政治力量和声音,但一旦主战派夺取政权,就很容易挟持了整个国家议程,挟持民意,甚至操纵民意,把国家导向战争。这种危险在中国也存在着。中国的主战派的力量也不可小看,他们往往能够把自己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和近代以来民众中一直存在着的报仇雪耻情结结合起来。
要维持和平和避免战争,这三种观点都是必须加以超越的。人们既不能忽视甚至漠视中日之间日益恶化的关系,更不能简单地接受“中日必战”的悲观逻辑,而是应当更多地思考如何避免战争。战争的代价无法计算,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经济、社会的代价,而且也会是永恒的痛苦记忆。钓鱼岛问题本身就是上一场中日战争的遗产。况且,现在社会更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一旦发动战争将是毁灭性的。
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中日关系的演变,对局势的任何升级迹象不可掉以轻心,以避免最终走入战争的逻辑。实际上,至少从两国之间的互相认知来说,已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也就是双方都把对方所做的一切视为是针对对方的,并且双方都在开始作冲突的准备。双方社会都存在着一部分人,他们的战争心理在膨胀。发展到一定阶段,“中日必战论”就会自然演变成“我方必胜论”。到那个时候,就很难有挽回的空间了。
不能老是停留在情绪阶段
处理对日关系,最主要的还是需要理性,不能老是停留在情绪阶段,无论是民族主义式的还是义和团主义式的。中国必须清楚现阶段的最高战略目标仍然是可持续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对付日本是为了避免中国的现代化再一次被中断。既不能因为来自日本的威胁而被迫中断现代化,更不能因为自己非理性的对日政策而自我中断现代化。
中日关系在其本质上说是中、日、美三国的关系。很显然,在处理和日本的关系上,中国免不了要和美国打交道。但在这方面,中国尤其不能对美国因素做出错误的判断。中国本身对日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对日本方面的行为,中国除了口诛笔伐,并没有其他有效的办法。中国的一个判断是,日本那么强硬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在背后;如果没有美国,日本就不致于这样强硬。因此,中国的很多人把美国看得比日本还重要。中国要求美国不要站在日本这一边,除此之外,对美国也没有什么其他要求。不过,中国的这个判断只对了一半,要求美国不站在日本一边很难满足。尽管美日联盟的存在并不是说,美国必定要站在日本这一边,美国也可考虑持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但有了美日同盟,美国有更大的概率站在日本这一边,而根本没有任何机会站在中国这一边。如果放到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利益来考量,那么美国必然也必须站在日本这一边。美日联盟是对美国霸权能力的检验。如果中日发生了冲突,美国无动于衷,那么,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世界,还会有谁会继续相信美国呢?
美国对日本可以有影响,但这种影响随着美国的相对衰落,变得有限。尽管日本理论上也一直在强调美日同盟的重要性,但也开始不那么相信美国了。日本民主党鸠山任首相的时候,就要追求和美国的平等地位,现在安倍在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是安倍和鸠山所采用的方式完全相反,一个反华,一个亲华。亲华的鸠山让美国人找到了借口,而反华的安倍则不仅让美国找不到借口,反而要帮助日本。日本现在想借用美国的力量,成为正常国家,重返国际舞台。但同时,日本也并不是那么相信美国,而是想通过国家正常化来自我更生,保护自己。这也说明了,日本现在的发展趋势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对美国构成巨大的压力。日本国家正常化了,有了自我保护的能力,那么美国还能在日本甚至亚洲呆下去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传福勾勒新能源汽车业发展图谱                                        2014-02-19 00:54                                   来源: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黄丽



2月18日,在[url=http://cy.stcn.com/S/SZ002594(行情 消息 资金)]比亚迪[/url](002594(行情 消息 资金))位于深圳坪山六角办公大楼的会议室里,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013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顺利完成了市场布局。2014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拐点的到来,比亚迪将重点发展这一新兴产业。
王传福同时透露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即一方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公交电动化战略,另一方面将以双擎双模动力车为主,纯电动车为辅的产品战略快速打开新能源私家车市场
事实上,2013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有所斩获,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3000辆,占201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17%左右。而2014年,比亚迪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进一步大幅提升,有望实现同比销量翻番。
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比亚迪首要目标是做好公交电动化市场。谈及这个问题,王传福称,“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比亚迪大力发展公交电动化的战略是正确的,未来我们仍将坚定不移地走这一战略。相信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实现公交电动化。”
但王传福也坦言,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很多城市还有待开放。“2014年,比亚迪将会增加新区域的投资,以开拓公交市场。”这也就意味着比亚迪将继续以投资换市场的方式敲开目标城市的大门。
据了解,目前比亚迪的电动大巴K9已经先后于深圳、长沙、西安、天津等多个城市投入实际运营,并且K9也已投入到香港试运营。此外,在海外市场方面,K9则在伦敦、巴黎、不来梅、波恩、马德里、巴塞罗那、萨尔茨堡、华沙、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和布达佩斯进行了试运营,今年K9还将在更多的城市和地区进行试运营。
而打开新通源汽车的另一扇门则是私家车市场,对此王传福有着清晰而深刻的产品战略。他表示,“未来我们的私家车产品将以双擎双模动力车为主,纯电动车为辅,这样可以弥补目前国内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情况。”针对外界提出的这一方案是否是比亚迪基于目前中国现状而采取的折中策略时,王传福回应称,“主推双擎双模动力车是现阶段比亚迪进入中国私人家庭最好的方式。”
据介绍,双擎双模即DMⅡ代技术,是在比亚迪第一款双模电动车F3DM的DMⅠ代技术上全面整合,提升关键部件性能的基础上历时5年研发而成,具有“快、省、绿”的特点。搭载了这项技术的比亚迪“秦”就以0~100公里/小时加速5.9秒、百公里油耗1.6升等产品亮点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王传福表示,预计今年3月份“秦”将进入上海这一重要的市场,这款产品的推出将有望引爆上海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目前“秦”的订单很多,产品供不应求。此外,今年公司还将推出6款新车,并正式开始实施542战略。
据介绍,“542”是针对比亚迪未来新车的技术指标,其中,“5”代表所有车型百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在5秒内,“4”代表全面四驱,“2”则代表百公里油耗在2升以内。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其实蕴含着比亚迪未来发展新能源的目标和方向。
王传福谈及开启“542”战略时表示,“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正进入技术变革的时代,技术创新将是最主要的推动力。比亚迪进入汽车产业已经十年,之前公司主要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当然这些年公司积攒了不少的技术与经验,同时也进行了市场布局,但更重要的是,企业保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相信随着这一战略的开启,未来几年是比亚迪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爆发期,预计到2016年公司将会推出更具颠覆性的产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亚迪,好样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 02月 19日 11:34
                工行控股银行有望获得全球黄金定价席位
       


中资控制的一家银行可能成为手握全球黄金基准价格设定权的少数银行之一。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总部位于伦敦的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 PLC)在购买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每日黄金定价席位的竞争中领先。每日黄金基准价格由一个五家银行构成的小组设定。中国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简称:工商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上个月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集团有限公司(Standard Bank Group Ltd.) 60%的股权。

标准银行购买德意志银行黄金定价席位还远无定论,相关交易也可能面临监管障碍。此举正值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的购金意愿日益升温之际。2013年中国实物黄金需求飙升了32%,期间金价下跌超过四分之一。去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实物黄金消费国,首次超过印度。

一位熟悉基准金价设定程序的资深银行业人士说,如果是十年前,所有人都会预计摩根大通(J.P. Morgan)或高盛(Goldman)买下这种定价席位,但如今就不是这样了。这位人士还称,如果工商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是唯一买家,那么其他四家银行就必须掂量掂量工商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是否有足够的声望,是否能够否成为合格的成员。

德意志银行1月份表示,将退出定价小组,这是其缩减大宗商品业务的整体计划的一部分。

现货黄金的场外交易一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缺乏集中的价格信息来源。因此,伦敦时间每天上午和下午,巴克莱集团(Barclays PLC)、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加拿大丰业银行(Bank of Nova Scotia)和法国兴业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Societe Generale SA)的银行家会举行电话会议,确定伦敦黄金定盘价。与现货黄金相比,黄金期货需要在交易所进行交易。

伦敦黄金定盘价被用于在全球范围内设定现货黄金价格。举例来说,伦敦黄金定盘价会影响到珠宝价格和矿石价格。伦敦黄金定盘价也有助于确定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与黄金挂钩的证券价值。

上一次有银行转让黄金定价席位是在2004年,当时洛希尔父子公司(N.M. Rothschild & Sons)将自己的定价席位卖给了巴克莱集团。拥有黄金定价席位的银行也必须是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的造市商成员,而标准银行并不拥有这种地位,因此其他四家银行将需要对标准银行授予特别许可,这样后者才能接过德意志银行的席位。

近来,基准黄金价格的设定程序引起了英国和德国监管机构的注意。据一位知情人士称,拥有黄金定价席位的五家银行最近组建了一个指导委员会,以便评估基准黄金价格设定程序,同时它们也在考虑进行外部审计。

美国联邦铸币局(U.S. Mint)前局长、Morgan Gold首席策略师Edmund Moy称,基准黄金价格设定程序不够透明,参与这一程序的银行应该包括印度和中国等地的银行。

Francesca Freeman / Laura Clarke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摸摸,
石化舔舔,
蓝筹争相挑逗,
空姐如今能持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02月19日 07:21 AM世界如何解决不平等难题?哈佛大学教授、前美国财长 劳伦斯•萨默斯  
[img=285,0]http://i.ftimg.net/picture/7/000042(行情 消息 资金)387_piclink.jpg[/img]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不平等已成为一个大问题。二三十年前,说整体经济增长率是中产阶层收入增长和消除贫困运动取得进展的主要驱动力,还算得上是个合理的论断。但这个说法如今已不再可信。
收入最高的1%人群所获收入占所有人群总收入的比例已大幅上升。越来越大比例的产出转化为了利润。实际工资停滞不前。家庭收入增速不及生产率增速。这些趋势的累积效应导致,美国很可能正在迈向“唐顿庄园式经济体”(Downton Abbey economy)。这些问题很可能在周期性状况正常化、预算赤字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之后,仍长期困扰我们。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感到担忧是有理由的。那些谴责奥巴马“弄垮富人”、推行非美式民粹主义的人——说得客气点——缺乏历史眼光。从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到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多位美国总统都曾抨击金融界和商界少数特权人士的出格之举。有些还曾将这种抨击付诸行动。面对钢价的不断攀升,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曾派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人员突击检查企业的办公室,人们还普遍认为,他曾命令相关部门审计企业高管的个人报税表。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1973年采取了同样的办法,宣布要对“提价幅度相对1月最高限价超过1.5%的企业的账簿”进行税务调查。这些总统都曾以各自的方式应对不平等现象。关于这种现象,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的描述是最到位的:“尽管美国的富人变得更富……美国并没有变得更富……股市上涨了两倍,但工资却下跌了。”
人们普遍对收入的停滞感到沮丧,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收入最低的人群改善境况的机会渺茫,有鉴于此,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有其道理。难点在于,该怎么做?
如果能够在不损害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收入再分配,那么我们就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去减少顶层人群的收入、并将其转移支付给中下层人群。可惜的是,情况并非如此。设计一种政策,通过加大创业和企业家实现盈利的难度,来削弱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之类富人的赚钱能力,这倒挺容易。但要说明白这种政策如何能够提升其他人群的收入,就困难得多了。此类政策肯定会对其他人群造成伤害,因为此类政策剥夺了他们作为消费者分享技术进步果实的权利。
的确,过去二三十年间,金融界高收入人群的数量剧增。近期一些研究显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家所管理资产价值的增加。(金融家收取的管理费用占所管理资产的比例基本上保持了稳定。)或许我们可以设计出某种政策,把管理费降下来,但这样做只会为金融资产的所有者带来好处,而金融资产的所有者主要是一群顶级富豪。
光是找出能够减轻不平等状况的政策是不够的。要真正具有效果,这些政策还必须能够提高中产阶层和穷人的收入。税改在其中可发挥关键作用。现行税制设计得如此糟糕,甚至很有可能起到了拉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现行税制下,富人还可以实现远高于穷人的收入避税比例。比如,去年股市市值的增长意味着新增了约6万亿美元的财富,其中大部分都流进了顶级富豪的腰包。
政府对这部分财富的征税比例可能还不到10%。这是因为,有一系列偏袒富人的政策,比如资本利得免税,未实现资本利得递延缴税,遗赠资产的利得根本无需纳税。类似的,公司税制度也未能严密“过滤”价值。企业税征收额占美国企业市值的比例已接近历史低位。房地产遗产税很大程度上可通过复杂的税务设计规避掉。
填补只有富人能钻的漏洞,能够为其他领域的减税提供空间。“劳动所得税扣抵制”(EITC)等举措对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提振作用,超过财政部为实施这些举措支付的成本,因为这些举措能够激励人们去工作和储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自称最热烈拥护市场力量的那些人,对限制富人享受的税收优惠最不热心。不平等问题迟早必须得到解决。如果能通过自由市场运转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再努力改善其结果,那么效果会好得多。那些希望阻挠市场发挥作用的政策很少会奏效,并且通常会成为“意外后果法则”(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牺牲品。
本文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查尔斯•W•艾略特大学教授(Charles W  Eliot university professor),曾担任美国财长
译者/吴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2-20 10:11 编辑

近来,萨默斯、斯宾塞、斯蒂格利茨教授多次重点讨论美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影响与对策,在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我们这里,却鲜有谈及。无论如何,美国针对收入分配不公平是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设计的。看看我们,既没有一套系统的促进收入分配平等化政策体系,缺位与漏洞比比皆是,同时许多现行政策却在推动不公平的扩大,如资本利得税的轻率减免,如对中等收入人员收入所得税率偏高,如臭名昭著的户籍政策,等等等等......

搞中国特色,总不能把该有的搞掉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雕塑家作品因批评安倍被令修改
                                       
                                                                                                                                                                                       
                                                                                                                                        符祝慧                                                                                                                       
                                                                                                                                                                                                                                               
                                                2014年02月20日
                                       
                                       
                                                                                                                                                                                                                                                                                                                                                                                                                                                                                                               
  •                                                                                                                                                                                                                                                                                                                                                                                                                                        
    中垣克久与他的作品《时代肖像》。(符祝慧摄)
                                                                                   

                                                       
                                                                                                                                                                                                                        符祝慧 东京特派员
choowei@sph.com.sg
日本艺术界敲起失去表现自由的警钟,于东京都立美术馆内展示的一造型作品,因带有批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和反对安倍政府修改和平宪法的色彩,公然被套上“反体制”的标签。
被视为“有问题”的作品出自日本雕刻家联盟代表中垣克久之手,题名为“时代的肖像”。它高1.5米,形状如古代的圆坟,别称“idiot Japonica圆坟”。作者在坟上盖了一面“日丸旗”,坟里藏了一张美国的星条旗。坟身贴满日本左右两派的报章社论和文章,还有一张字条写“日本正在生病”。
此一作品从本月15日开始在东京上野美术馆的“现代雕刻家作品”展馆展出。70岁的中垣昨日露出满脸的无奈,控诉他的作品已屈服于政治压力。
他说,“我撕掉了手写的一张标语,那是一张谴责到靖国神社参拜以及要守护和平宪法的字条。创作了几十年,这还是我第一次身历创作自由被剥夺的情况。我自认思想没问题,不亲左也不亲右,只是在反映日本的一个事实。我不希望日本开历史倒车,希望它能坚守和平宪法,做一个健全的国家。”
日本官方是以作品涉及政治色彩,批评特定宗教(指靖国神社),而发出撤走作品的指令。主办当局经一番交涉后,答应撕掉批评安倍的字条。
主办当局昨日很无奈地表示:“我们不得不这么做,这是唯恐日本的艺术家会因这次事件而失去发表的机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日本缺乏自由与民主对中国有利,中国缺乏自由与民主对日本有利。二者博弈,大致如此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02月20日 07:36 AMGDP统计应考虑治污成本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罗天昊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img=285,0]http://i.ftimg.net/picture/3/000042(行情 消息 资金)393_piclink.jpg[/img]
治污不力,提头来见?
2013年年底,在北京的地方“两会”上,市长王安顺透露,北京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改善大气质量。他说,中央某领导曾对他开玩笑,称治理不好空气,就“提头来见”。
有意思的是,如果治理不好空气,就要“提头来见”的话,那些能够治理好空气的地方,又该如何奖励?
这是一个被普遍忽略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在GDP统计中忽略了很多因素。此前,中国的高速发展,建立在“四大牺牲”之上,即对自然环境、国家资源、社会公平和未来发展的牺牲。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牺牲。不少地方为了迅速做大GDP,罔顾对当地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在最近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五大湖区湖泊水环境治理等被列入政府工作议程,显示中国政府改善环境的决心。
事实上,转变发展方式、提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无论在政府还是民间,已倡导多时,但从实效看,并不理想。推行新的发展模式,不仅需要观念的改变,更需要制度的保障。
GDP统计应计入治污成本
首当其冲的就是改变GDP的统计方法,推出“绿色GDP”的统计模式。
一直以来,朝野之间,对于中国GDP统计方法的诟病,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的GDP总和,往往大于国家统计局的全国数据。2013年,地方统计数据,超出全国数据2万亿,误差达5%。另一个就是对GDP统计方法的质疑。特别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靠牺牲环境制造了GDP,同时又把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计入GDP。如果采用“绿色GDP”的计算方法,中国经济总量应比现在少。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应当从现行统计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其中,最应当被计入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环境污染。
“绿色GDP”自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推出以来,一直难以落实。究其原因,与中央政府GDP至上的态度有关。在国家层面,对于各地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实际上是默许和放任的。
但是,中国已崛起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GDP总量仅此于美国;排名第三的日本经济仍在低迷中徘徊,预计与中国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说得直白一点,改变GDP的计算方法,不影响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亦不影响国民对于中国复兴的心理预期。同时,蔓延全国的雾霾已经引起了高层的警觉,提高发展质量已经成为从庙堂到民间的共识。
据北京方面统计,治理PM2.5的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加上其他费用,估计需要1万亿元。2013年,北京就有5年投入1万亿元治污的计划。而按照北京当下的GDP增速看,未来5年的GDP总量,大约正好为10万亿左右,也就是说治污消耗高达到GDP的10%以上。当下,全国的治污消耗,大约为GDP的2%。
根据国际经验,为改善环境,环保投资须占当年本国GDP的1.5%到2.5%。而在工业化高峰期,一些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曾消耗巨大社会财富,占比一度超过3%。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4%,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环保投入比重也在3%左右,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为2%。北京的治污投入,固然反映了其积极态度,更体现出污染程度的严重。若将治污当做成本而非产出,则根据新的计算方法,北京GDP将大幅缩水。
推行“绿色GDP”才有可能改变地方的发展模式。举例来说,在雾霾重重的中国北方,河北省的张家口市却保有少见的良好的空气质量。以现行统计方式,张家口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但如果推行“绿色GDP”模式,其他地区的资源消耗被扣除,GDP总量将下降,即张家口的GDP将相对上升。
这种将治污成本计入GDP统计的方式,对于那些不顾环境、片面追求发展的地方,将成为一种惩罚机制。其短期投机制造的GDP将会缩水,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造城运动”也能得到部分遏制。改变GDP的统计方法,实为大势所趋,而且这种改变应以一种常规惩罚机制确定下来,对于环保努力的地区,则会形成一种激励。
GDP统计不能忽视区域规划导致的发展权不平等
“绿色GDP”的统计,还应考虑社会公平因素,除了计入治污投入外,还应考虑到因政府规划导致的地区间的不平等发展权。
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地理复杂、产业多元,这一点甚至还超过美国。当下中国将全国土地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即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其中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放区域,实则为中国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牺牲,产业受限,应针对它们建立补偿机制。
补偿的主要手段,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目前,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当高,日本高达50%,而美国达20%。美国的多数西部城市,税收都比东部低。中国在国家层面上的转移支付制度也需要改变。
比如,南水北调。这个涉及到数亿人口的浩大工程即将完成,但其中仍有很多未竟之事。北京的饮水问题,引发北京和河北的长期纠葛,为了保证北京的水源,河北张家口市的官厅水库区域内,很多产业被禁止。北京的密云水库,上游为河北承德市,当地亦有很多产业被禁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河北对于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而目前,这种牺牲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北京每年补偿河北的水费,少得可怜。这个时候,就需要来自中央层面的协调机制。未来的南水北调工程,牵涉更广,更需要建立国家层面的转移支付制度。
同样,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生态区,对长江水质和华东生态安全十分重要。笔者调研时,曾有江西人表示,江西为了保护下游的江浙和上海的环境,作出了牺牲。同样,青海保护黄河源头三江源,黄河下游的省份,是否应该给予青海财政补贴?这些都需要在中央层面的统筹,不能让地方继续互相扯皮。
天赋有异,发展同权。那些作出牺牲的地方,理应得到补偿。这不仅事关公平,更关系到地方的发展动力。对部分区域,除了转移支付外,也需要一定的合理产业扶持。
造血胜于输血。此前中国对于一些不适宜开发的区域,以及老少边穷区域,实行的是“扶贫”制度,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效果并不明显。一个地方的经济勃兴,核心在于产业振兴。
以河源为例。河源虽地处中国开放前沿的广东,但由于是广东重要的水源地,因此在发展产业上受到诸多限制。河源近年的发展,奉行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的“三反”模式,直接发展新兴产业,将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作为四大重点产业。而河源能够实现这种发展模式,亦需广东政府的支持。河源承接的高新产业,多来自广州和深圳,尤其是深圳政府,更引导企业往河源投资。
中国中西部不可能复制东部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的产业发展周期,将是未来“受限开发”地区的重要发展模式,而在“禁止开发”区域,发展旅游观光和休闲产业,或许是另一个出路。宁夏打造塞上江南、青海和西藏、新疆发展旅游,是一种可以鼓励的尝试。未来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应重点照顾一些为环境做出牺牲的区域,促进其产业振兴。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责编 mojing.huo@ftchinese.co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02月20日 07:36 AM美联储内部强力支持缩减量化宽松英国《金融时报》 罗宾•哈丁  华盛顿报道

[img]http://i.ftimg.net/picture/2/000042(行情 消息 资金)392_piclink.jpg[/img]
美联储(Fed)在1月会议上对放缓资产购买几乎没有任何疑虑,这是一个明确的迹象,表明美联储将继续缩减资产购买规模——除非美国经济前景出现重大转变。
美联储1月会议纪要显示,只有两位官员对放缓资产购买表示担忧,这似乎表明,尽管近来美国经济的一系列数据较为疲弱,但美联储可能会在3月再次将资产购买规模缩减100亿美元,至550亿美元。
美联储从去年12月开始缩减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资产购买意在压低长期利率。自那以来,美国发布了一些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尽管有很多似乎是寒冷天气所致。
“我得出的结论是目前经济状况好于一年前以及更早以前,”亚特兰大联储银行(Atlanta Fed)行长丹尼斯•洛克哈特(Dennis Lockhart)在昨日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我坚持认为前景看好,从基本面因素看,已有很大好转。”
会议纪要似乎表明,洛克哈特的观点代表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共识。
会议纪要还显示,美联储准备修改有关利率未来走势的前瞻性指引。目前美国的失业率接近美联储设定的6.5%的加息门槛。
美联储曾表示,在失业率跌破这个门槛之前不会加息,但失业率下滑速度快于预期,如今已降至6.6%,因此这一门槛不再就美联储何时加息提供有用指引。
根据这份会议纪要,对于要实行新的数字指引还是增添对促使美联储加息的经济状况的描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存在不同意见。会议纪要提出了几个选择,但没有透露美联储倾向于哪一个选择。
译者/梁艳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02月20日 07:36 AM布莱尔卷入窃听门丑闻英国《金融时报》 简•克罗夫特  伦敦报道

[img]http://i.ftimg.net/picture/1/000042(行情 消息 资金)391_piclink.jpg[/img]

伦敦庭审期间曝光的消息显示,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上图右)曾在电话窃听丑闻全面爆发之际自告奋勇,要当新闻国际(News International)原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Rebekah Brooks,上图左)、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及其儿子詹姆斯(James)的“非正式顾问”。
根据布鲁克斯发给时任新闻国际执行董事长詹姆斯•默多克的一封电子邮件,布鲁克斯表示,她与布莱尔在电话中谈了一个小时。邮件还称:“他可以为你、KRM(鲁珀特•默多克)和我当一个非正式顾问,但这件事只能我们知道。”
在庭上宣读的这封邮件还表示,布莱尔据称建议她成立一个独立小组,针对窃听指控出炉一份“赫顿风格”的报告——指2003年针对英国武器专家戴维•凯利(David Kelly)死亡所展开的调查。
布鲁克斯发出这封邮件的日期是7月11日,就在同一天,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举行了电视新闻发布会,谴责窃听丑闻。发出这封邮件的一天前,《世界新闻报》(News of the World)出版了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这份周日小报当时是默多克英国报业帝国的一部分。默多克关闭该报之前,该报窃听惨遭杀害的女学生米莉•多乐(Milly Dowler)的手机的消息引发了普遍的公众愤怒。
检方称,布鲁克斯和另外六名被告均参与了意在窃听知名人士语音邮件的阴谋。七个被告均否认针对自己的全部刑事指控。
此案是英国近年最引人注目的刑事诉讼案之一。
根据布鲁克斯的邮件,布莱尔建议她成立一个“独立小组”,并聘请前刑事检控专员肯•麦当劳(Ken Macdonald)担任外部律师,称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严肃的刑事鉴识大律师”。
邮件继续称:“让他们去调查……然后发表一份赫顿风格的报告”。
当年布莱尔任命赫顿勋爵(Lord Hutton)领导调查工作。赫顿后来在报告中宣称,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及其政府对凯利之死没有任何责任,有关布莱尔在发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误导国家的指控也是没有根据的。
根据该邮件,布莱尔最后向布鲁克斯提供的建议是:“这件事会过去的。坚强一些。要挺住,安眠药绝对不能少。”
布鲁克斯今日开始为自己辩护。此案仍在审理中。
译者/和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02月20日 07:36 AMFT社评:柏林不应竖起“数据墙”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去年10月,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发现美国安全机构在她担任德国反对党领导人期间经常窃听她的手机。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前合同工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曝光此事3个月后,默克尔的火气至今未消。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已试图缓解紧张局面。他于上月承诺,华盛顿方面将不再对许多盟国的领导人开展间谍活动。此举得到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的积极回应,他上周对奥巴马表示,法国和美国之间“已经恢复了相互信任”。
但仍不满意的默克尔正在推进两项目标。她要求美国向德国做出不从事间谍活动的全面承诺,类似于她相信与美国跟英国等“五只眼”亲密盟友之间的协议。上周,她又亲自表态支持建立欧洲数据网的提议,此类网络可将邮件和其他通信储存于欧洲,远离NSA的监视。
在要求美国承诺不从事间谍活动这第一件事上,默克尔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这位总理是在伟大的治下的东德长大的,当年东德政府经常监视民众。德国人对隐私事务保持着高度敏感。在监听默克尔这件事上,美国严重低估了此类活动的曝光可能给其与一个重要盟友的关系造成的损害。
然而,默克尔错以为,美国未将德国挡在某种免受监视的安排门外。美国和英国几乎肯定曾经在相互间进行间谍活动。以色列政府去年指责美国监视其前领导人。此外,德国似乎忘了,美国间谍机构帮助它挫败了德国领土上圣战恐怖分子的阴谋,并对德国本土的极端分子保持着密切监视。
在数据储存这第二件事上,我们也可以理解德国总理的动机。越来越多的欧洲公民(特别是德国人)要求将他们的邮件和其他通信往来储存在欧洲的数据库。这意味着抛弃现行做法,即允许谷歌(Google)和脸书(Facebook)等互联网集团将此类数据储存于美国,让NSA易于获取。默克尔说:“人们不必跨越大西洋(行情 消息 资金)发送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相反,他们可以在欧洲境内建立一个通信网。”
在这方面,默克尔对她想要实现的目标还远远不够明确。欧盟(EU)各国政府当然可以鼓励美国互联网公司将欧洲人的邮件数据储存于欧洲。上月,微软(Microsoft)主动宣布将允许外国用户把个人数据存放于美国境外的服务器中,这表明该公司意识到部分客户的安全需要。
但如果默克尔要求欧盟通过立法来强迫所有美国互联网公司将数据储存于欧洲,那将是一个很糟糕的想法。这种法律将导致在欧洲使用互联网的成本变得昂贵许多,而且速度大幅下降。
默克尔政府应该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实现什么目标。斯诺登的爆料带来了一系列涉及技术和隐私的问题,使美国和欧洲均陷入两难困境。柏林方面已经花费太长时间来展现德国是这件事的受害方、而美国是罪魁祸首了。
在默克尔准备于未来几周出访美国之际,她应当采取一种更理智的态度,以便更好地适应这场辩论的复杂性。
译者/沈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支持默克尔,中国更要将相关通讯数据存放于中国。
这样,投资巨大的“五只鹰眼”的武功将被废掉少半,英国急眼了。但急眼没用,德法、中国甚至印度肯定会另起炉灶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02月20日 07:36 AM
金融业本质没有变
作者:太平洋(行情 消息 资金)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 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当我准备在今年3月底从太平洋(行情 消息 资金)投资管理公司(Pimco)卸任时,新兴市场再次成为新闻焦点,但原因却令人尴尬。阿根廷汇率大跌,泰国和乌克兰充斥着政治冲突,土耳其正摇摇欲坠。

这些动态让人想起1998年1月的动荡,当时的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供职15年之后,刚刚投身于私营金融业。当时,泰国正步履蹒跚,韩国岌岌可危,俄罗斯和阿根廷都即将陷入主权违约。

新兴市场正再次布满阴云,不久之前人们普遍没有预料到这一点。多年来,专家们一直辩称,这些曾境况不佳的经济体已变得强大起来。银行资产负债表得以巩固。国际储备规模扩大很多,政府债务有所减少。机构不再通过发行大量短期债券为自己融资,而这些短期债券必须不断再融资。政府施行了明智的改革。即便在2008年危机的刺骨寒风之中,新兴市场也没有患上重感冒。

过去16年里,我看到了一些忽来忽去的流行观点,对新兴市场的过分热情远非其中唯一。另一个流行观点是,西方央行拥有实现经济和金融大调整所必要的所有工具;这会保证长期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但评论人士中最热衷的是描述银行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基本上不受限制的银行业体系曾一度被视为将资金导向创造就业和繁荣的生产性投资领域的最有效方式。由于人们认为银行具备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因此对它们稍加监管就可以了。然而,最近,银行业更多地被视为吸血鬼。人们认为银行存在重大体制和人为缺陷。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让内部人士发财。竞争不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音乐”停止时,获得银行紧急融资和纳税人提供的保险为金融家提供了缓冲。不管怎么说,这是当前的流行观点。而这也不是新观点。上世纪80年代,这种观点就曾一度风行,当时在拉美出现不负责任的贷款热潮后,西方银行不得不接受纾困。2008年的这场危机让这种观点死灰复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的金融业与几十年前我最开始了解到的金融业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在形势大好时,市场仍会过度兴奋,而在天空阴下来,市场会变得死气沉沉。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更大的资金规模会带来情绪的重大波动,有时可能会让钟摆脱离轴心。

人类行为在这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市场参与者(不管是银行业还是资产管理界人士)有着自己的舒适区和本能反应。他们受到例行报告的季度业绩以及时间更短的业绩衡量期的影响。他们会从众。

“一个可靠的银行家并不能够预见并避开危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写道,“而是在破产时,能够以常规的方式与其他银行家一起破产,这样一来就没人能够真正指责他。”对于太多银行而言,宁可以常规方式破产也比试图以非常规方式成功更明智。

接下来是内部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参与者对彼此交易做出的反应会导致资产价格波动,而这些波动似乎不能反映资产的潜在价值。

创新和金融全球化发挥着一定作用。投资者曾经很难押注于全球经济的遥远角落,例如哈萨克斯坦的银行和尼日利亚的酿酒商。如今,他们能够通过在西方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做到这点。在形势大好之时,这有助于资金更快抵达更多地区。但这也可以增大市场的波动性,同时令其更容易让不稳定局面扩散。

新兴市场在这种现象面前尤为脆弱。它们更多地依赖反复无常的外国资金(这点与西方市场不同,后者拥有来自国内储户的巨额资金)。这会加重市场的起落。

金融动荡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过度欢欣的时刻,信贷流动过于自由,坏账产生,货币升值使得国内制造商竞争力下滑。一旦资金大潮突然转向,其后果可能包括信贷紧缩和衰退,最糟糕时会发生大范围破产。

然而,并非一切都会回到原点。监管机构和股东不再允许银行押下如此高风险的赌注,尽管它们持有更多资金。更多信贷由系统重要性不那么大、更容易获准破产的机构发放。央行找到了应对市场运转不良的更快捷途径。现在,更多交易是在公共交易所的聚光灯下进行的。

从表面来看,如今的金融体系似乎比我16年前加入时要复杂得多。然而,由于人类基本的行为方式保持不变,金融体系的一些根本特点也没有改变很多。如今的银行仍可以既做好事,又带来破坏。在监管机构和公共舆论的推动下,它们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然而,如果它们想要在效率、创新和稳健之间实现仍然微妙的平衡,它们还需要吸取大量教训。

本文作者即将卸任太平洋(行情 消息 资金)投资管理公司(Pimco)首席执行官兼联席首席投资官

译者/梁艳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 02月 20日 07:17
                中国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设立新规
       

Reuters

2013年4月份,北京,一名男子在离开农行时打电话。



去年中国金融系统受到一系列钱荒事件的困扰之后,中国周三公布了新的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对银行业流动性的监管。

新的管理办法将从3月1日起实施,将建立一套新的检测系统,帮助评估中国商业银行抵御资金短缺带来的短期压力的能力。     

在去年中国频现钱荒、显示金融系统面临压力之后,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公布了新的管理办法。去年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间市场出现了三次钱荒,第一次发生在6月份。当时一些短期拆款利率飙升,令投资者感到不安。

银监会在公告中表示,2013年6月份,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间市场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现象,既有一系列预期和超预期等外部因素的原因,也暴露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央行直到数周后即6月底才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此举被经济学家广泛看作是央行向商业银行发出控制贷款规模的信号,而此时正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日益担心中国债务水平不断上升及不良贷款潜在增加之际。

新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今年年底前达到60%,2018年年底前达到100%。目前对银行没有此类规定。流动性覆盖率指流动资产与30天内现金 流出总额的比率。

银监会称,将把包括部分理财产品在内的表外业务纳入流动性风险的计量范围。在中国,理财产品是常规银行储蓄的替代选择,因收益率较高而受到欢迎,但风险也较高。

该管理办法将适用于在中国所有资产规模超过人民币2,000亿元(合333亿美元)的中资和外资银行。

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间市场在去年6月、10月和12月经历了三次钱荒。6月份时银行间隔夜拆款利率曾一度飙升至30%,之后中国央行采取了干预举措缓解流动性紧张状况。

第一次钱荒过去几个月后,中国中型银行光大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China Everbright Bank Co.)透露,6月份时曾未能及时偿还两笔银行间借款。

Grace Zhu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 02月 19日 15:03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暂无债务危机之忧
   


国正在走向债务危机吗?过去一年来,这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总体债务水平在迅速攀升,而最近影子银行系统违约相关担忧也牵动着中国及海外金融市场的神经。



对于这个问题,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经济学家们的回答是中国不会出现债务危机,至少短期来看是如此。该行发现,与近些年来出现过债务危机的国家相比(包括在2007年遭遇债务危机的美国、英国和西班牙以及在1997年出现危机的韩国和泰国),中国在两个关键指标上要更为安全。

首先,在该行追踪的所有国家中,中国的贷存比率是最低的,分别相当于韩国和泰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严重滑坡时贷存比率的50%和43%。贷存比率反映的是银行体系应对资产价格突然下跌的能力。

另一个是中国经常项目的情况,经常项目反映出一国经济对外来投资的敏感性。经常项目存在赤字会使发展中经济体很容易受到海外资本突然撤离的影响,印度、印尼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去年的遭遇就说明了这一点。

与苏格兰皇家银行追踪的几乎所有国家不同,中国目前拥有经常项目盈余。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出口主导地位,另外就像批评人士所说,也反映出中国保持本币被低估的决心。另外,中国的资本控制使得投资者很难从中国撤出资金,即便投资者想这样做。

苏格兰皇家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jis)本周在香港向记者表示,人们担心中国的各种金融风险是有道理的,但他依然认为中国出现经济大滑坡或者通常与新兴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严重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高路易说,未来中国发生更多违约或接近违约的事件是有可能的。1月份就发生了一桩濒临违约的事件,令市场受到冲击。后来出现问题的信托产品获得了救助(具体情况不明),市场才恢复平静。

他表示,决策层有意改变人们的预期和违约必救的现状,但是他们很小心也很谨慎,因此要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才会任由违约事件发生而不采取任何救援措施。

如果中国不像其他新兴经济体那样会因为债务问题而发生危机,那么它的命运会同日本一样吗?在苏格兰皇家银行进行的研究中,日本是另一个经常项目有盈余的国家,该国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积累了过于庞大的债务,以至于过去二十年的一多半时间里经济都处于困境之中。

高路易说,这也是不可能的。

他说,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追赶性增长阶段结束,因此它现在要摆脱危机困难得多。而中国更像是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未来几年还会强劲增长。

Michael S. Arnold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2-20 16:09 编辑

“贷款/存款”这个比例指标要比西方指责中国惯用的“贷款/GDP”科学,而且具备监管可操作性。
一方面,前者为银行内部监控指标,后者则不是,后者在银行日常监管中没有任何可操作的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间接融资比例一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的“贷款/GDP”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这是正常的现象,无须大惊小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2-21 10:40 编辑

                2014年 02月 20日 11:16
                美联储新规引发与欧洲银行博弈
        


洲银行就有关外资银行在美分支机构的相关新法规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展开了一场博弈,外资银行希望努力限制新规的影响,而美联储官员则希望保护本国银行不受外来银行冲击。  

欧洲相关官员原本就认为美国的做法相当于单方面拒绝了全球业已达成共识的金融规定,而此次围绕新规的博弈或进一步深化美欧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

几天后二十国集团(G20)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财长和央行人士将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会议。   

G20发现,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各方想要就法规达成共识变得越来越难。

美联储周二正式批准了一批新规,新规要求在美运营的大型跨国银行设立在美国本土的中间控股公司,这些中间控股公司将与美国本土银行适用相同的资本和流动性规定。  

美国和欧洲之间曾有一个有效实现双方互信的商定,即双方在保持各自银行健康的问题上互信,如今美联储的做法给这份约定划上了句号。

德国银行协会(Association of German Banks)负责人Michael Kemmer表示,这对欧洲的银行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竞争性障碍,因为美国的银行在欧盟(EU)不面临任何同等的规定。

欧洲银行联盟(European Banking Federation)的法规事务负责人Sebastien de Brouwer表示,美联储此举有可能会使美国和欧洲之间产生标准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在报告方面出现双重规定,在国际市场上出现流动性分布不均,同时还有可能再度促使银行将旗下业务转移到监管最宽松的地区以实现“监管套利”。

美联储官员Daniel Tarullo周二称,美联储对全球金融系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确保美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美联储决心要密切关注欧洲银行。美联储对跨国银行监管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欧洲银行十分烦恼,它们有可能会采取措施来抵制美联储的规定,例如将一些业务活动转移到其他部门、抑或是规避有关增加某些类型资本的要求。周二发布的新规称,针对想方设法躲避规定的银行,美联储可能会要求它们提早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或者对它们施加额外限制,例如进一步提高资本和杠杆率要求。

美联储银行监管部门副主任Mark Van Der Weide在美联储周二会议上表示,在外资银行如何达到美联储法规要求的问题上,美联储将予以严密监控。

不少分析师对新规的影响持较为乐观的态度。摩根大通(J.P. Morgan)驻伦敦的分析师Kian Abouhossein表示,美联储规定的很多细节都比最初的提议要宽松。

他指出,银行有可能会从其全球控股公司那里获取资金,为在美分支机构增资。

他还表示,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是在美国的最大外资银行之一,该行或许不用在资本和杠杆率方面再费周折就可以顺利达到美联储的要求。

美联储在周二发布的新规中表示,一些外资银行能够达到新的资本要求,它们可以通过在美国留存更多收益来达标,也可以从母公司得到一些注资,不一定得从外部筹集资本或者是减少在美业务。

但同时美联储也在设法限制银行的变通能力。政策分析机构Federal Financial Analytics Inc.的执行合伙人Karen Shaw Petrou表示,美联储眼下的确在努力发出这样的信息,即如果银行和美联储过不去,那么美联储就会让银行关张。

虽然美联储没有明确表示某些证券是否可以被认定为新规中的资本,但美联储对外资银行资本的界定方式与对美国本土银行相同。一种资本工具必须满足一系列标准方可作为一级资本。例如在资本工具相关的基础合约中,在银行面临困难时,不得要求银行在设定日期偿还投资者债务,必须让其他债权人优先。只要外资银行增加符合美联储定义的资本工具,那么它们就符合新规要求。

美联储官员表示,将监控外资银行;为了确保外资银行遵守规定,必要时美联储会介入干预。这或许会让欧盟更加不快,欧盟已经对美国的规定十分恼火,认为这将使外资银行面临竞争劣势。

Geoffrey Smith / Ryan Tracy / Stephanie Armour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4:58 , Processed in 0.03386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