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3.333333015441895px]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是经济学家眼中的完美典范。相对于北大西洋(行情 消息 资金),从高科技精密行业到一系列大规模商品制造业,日本都具备显而易见的竞争优势。从二战废墟中复兴的日本经济,表现也大大超越了欧洲经济体的预期增长率。与整体经济处于类似的绝对和相对生产力水平时期的北大西洋(行情 消息 资金)经济体相比,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
1980年代末最靠谱的预测似乎是,机械化、电脑化和机器人化将一一到来。政治和经济压力将引导更多日本行业向机械密集型、高生产力组织模式转型,这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已经历过的改变(也是北大西洋(行情 消息 资金)地区农业和分销等领域已经或正在经历的转变)。
这一预测认为,除了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上的优势,日本人的工作道德将会持续,日本的高储蓄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也将让它在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生产力方面享有明显优势。此外,毗邻存在拥有大量低工资工人的国家,让日本能够实现区域劳动力分工,既能充分利用其收入高、教育高的劳动力,也能将低技能、低工资,也因而是低生产力的岗位,外包给亚洲大陆国家。
在日本达到甚至超过北大西洋(行情 消息 资金)地区的资本密集度、工业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后,全球经济回报最高的活动——高科技行业研发、高端消费时尚、高端金融和企业管制,也将日益向东京湾集中。
日本的人口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经济大国。但日本却能缩小它与美国接近30%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 capita GDP——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差距。当时的普遍看法是,到2015年左右,日本的人均GDP很有可能将比美国高出10%(以购买力平价衡量)。
这些情况后来都没有发生。如今,日本的经济规模比观察家在1980年代末信心满满的预测小了40%。当时日本所取得的人均GDP水平,即美国的70%,也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日本整体经济的相对生产力水平之后开始下降,20年的低迷期让农业、分销和其他服务领域不再有提升压力。
日本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仍保持了优势,但并未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其他高端活动——如时尚、金融和企业监管。相反的,自1980年代末以来,日本的高个人储蓄率,并没有成为供给面优势的来源,反而成为需求面劣势的原因。它为对外投资和政府债务提供了融资,而不是刺激可以提振资本密集度和劳动生产力的国内投资。
如今,日本不是穷国。但其经济结构和繁荣水平,让它看起来更像是意大利,而不是环太平洋(行情 消息 资金)地区东沿地区——美国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及加利福尼亚州。
七年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事后看来,预期中的日本生产力向美国太平洋(行情 消息 资金)沿岸趋同的现象并未发生。日本文化让人口的半壁江山——女性——难以加入劳动力大军。日本政治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农业和小企业利益,也妨碍了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扩展。
日本在许多方面的差异,让北大西洋(行情 消息 资金)难以成为其经济发展模式。由通产省(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刺激和引导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并没有成为日本经济其他领域围绕着发展的核心,而是一个分开与封闭的堡垒。
因此,1990年代初,随着二战后发展模式失去其动力,日本经济的潜在年增长率降低了约两个百分点。不幸的是,这一增长放缓正好赶上了资产泡沫崩溃和周期性萧条,导致日本产出在短短数年收缩了约10%。随之而来的,是新的、低潜在增长的漫长复苏之路。
从过去七年的情况来看,我们显然需要对这进行反思。根据现有数据,美国经济从其长期增长的状态下滑,让今天(及漫长的未来)的美国,比2007年的预期水平穷了7%。而且,这是假设这只是一次性的衰退冲击,不会造成潜在产出增长的进一步放缓。
然而,我们有理由担心会发生这样的衰退:放缓的增长,意味着提高效率的竞争压力更少;风险容忍度的下降,意味着创新和实验意愿的减少;名义利率维持在近零下,意味着社会储蓄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如果处于低通胀的美国经济,能对泡沫破裂的风险处理得当,而可以永久性地导致其潜在经济增长,在10年期间降低10%,那么,处理不当的泡沫破裂,难道就不会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导致日本经济比预期的穷40%?
有一点是肯定的:经济学家不再敢假设趋势是趋势,周期是周期,它们相互影响的情况很少,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想法,让很多经济学家实际上生活在远比他们预期还要穷的国家里。
作者J. Bradford Delong是美国财政部前助理副部长,现任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经济学教授。
英文原题:Is America Turning Jap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