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感悟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可以说无论你是什么教派、什么修法,只要符合“灭一切相”的最高原则,这样都是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佛”或大彻大悟的。也可以说对于世间法这一点同样管用,比如说搞科学研究罢,不计较个人功利、不迷于一切假相干扰、只以追寻真理为目的,这样才是最高境界,你看爱因斯坦多自在,老是那么一付邋邋遢遢随随便便的样子,可其精神却常神游于别的我执纷纭、外表光彩照人的教授们永远够不着的空间。以这种心态去做国王,则能放下一己之强大私欲狂暴,一切以“搞好工作”为中心,则头脑清楚,“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最高境界不也就是在“物我两忘”时么? 可在有些教派中出现过的因具备以上思想行为倾向而接近真理者,偏偏被斥为异端,遭到打击。有兴趣者不妨去查查各种宗教史。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感悟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这一分再次强调了受持读诵传布本经之无量功德。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  








本段想必读者已不需多做解释。 佛祖这种反复强调的表达法真是所谓苦口婆心,诲人不倦。相比之下,在中国的现行道家修行方法体系建立之前,曾出现过至少两个很有名的修持得道者,其一是彭祖,其二是老子,可惜这二位都没有如佛祖一样耐心详细地给大范围的世人传授过他们的修持方法,或者是因为在当时找不到有缘的弟子?幸好在老子出函谷关成仙而去之前因被关令尹喜所阻,故被迫给后人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其中几乎全是有关“光学及其他”的论述,也没作多的解释,他老先生就出关“不知所终”了,害得后来的“蚯蚓学者”们伤透了脑筋,做出了大量不着边际的有关道德经的各种不同类型学说。后来中国智者们在“克服死亡”的斗争史中又苦苦探求了好几百年,付出了大量牺牲,经历了求仙药<如秦始皇的采药努力>、练外丹<毒死了不少人>、修内丹等阶段,终于重新找到了有效的修持法,这时人们才真正读懂了《道德经》并追奉老子为道家始祖。







佛祖曾多次说过,在他之前有不少修持者修成了佛,只是有些没有说法。佛祖耐心说法历时四十九年,留下了大量的修行指导资料。所以说生于佛之后并得闻佛法的人是十分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了现成的路可以追寻,不用如佛之前的苦行者一般在黑暗之中茫无头绪地摸索,而绝大多数人都是极其痛苦而不甘心地摸进了自己的坟中。 如果去写出一部人类与死亡作斗争的史书,将是十分精彩的,真是所谓可歌可泣。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一句道出了红尘中众生难度之原因。的确,“我”乃是凡人最大之概念,也是最大之修行障碍。前文提到过,这“我”之大小,或者说“我执”之程度多少,实与修行所到程度成反比,最高时是“无”。 而这我的大小往往与“我的东西”有关,东西越多,则我执越深重,越难得救。不说权势美女等,单说钱财罢。基督说过:富人要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有道是“粮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可偏有那么多人贪得无厌地终生拼命追逐之,直到追进火化炉而后已,真是人为财死。设想你每天能赚进十万元,你得用多少时间精力去管理钱、保护钱、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真不知是你赚了钱,还是钱赚了你。看看哪一个百万富翁不是如囚徒一般被关在高墙里的?而他一餐能吃下多少粮食、酒肉?老子云“多藏必厚亡”,如此而已。





在此表达一下南怀瑾大师所说的“清福鸿福观”。清福好比是你吃穿不愁、还有许多时间去做自己爱好的事。鸿福好比是你拥有一百亿的财产,却为此忙得脚不点地,每天要打约一百个电话、回二百个call机,一辈子都抽不出时间来读一遍《金刚经》。清福难得。   照抄一句金庸先生的座右铭:看破、放下、自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感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  










这里,菩提祖师也出了一错,看来,念念不离正觉并不是那么容易啊。佛与他的对答显得十分真实、生动。 这四句偈非常要紧,说明了修持到《西游记》里的小雷音寺境界时的自我防范法。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一切现象都是空无自性的,不要被假像所迷,否则既住我相、又住他相也。又跑到莫迪洛的锁眼中去了。有不少修持者就是听到幻听、见到幻象像是把持不定走偏的,切记,切记。







那么是不是所有菩萨显灵的现象都是假的呢?并非如此。那些“假蚯蚓”像是菩萨<人世所见最多者为观世音菩萨>为了度化众蚯蚓而借用的,若你是正在努力修持“变老鹰法”的佛弟子,何苦把自己又等同于众盲虫、自愿以大学生的身份留级改穿小学校服?如果给你一人见到的菩萨像不是内外魔所化,而是菩萨所化,那正是他<师父、师兄>来考察你是迷是悟,如何答这题呢?如南怀瑾大师所说,你只管脱鞋去打他,说:名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跑来干什么?满分!若给他磕头,则多半会给骂道:呆鸟!再加油吧。





在这里佛祖说得斩钉截铁:“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即郑重宣布:名我这条名蚯蚓身用过扔掉后,我将把这“耍蚯蚓度人”的工作交给一些弟子<如观世音菩萨及其他十六罗汉等>,自己是永远不再玩这一套了。故以后有谁再见到这种模样的蚯蚓,必定是假冒!!这嘱咐颇类似于美国电影《蒸发密令》中的那个英雄对他所秘密保护的人质说的:我一向单独行动,如果某一天有谁自称是我派他来找你的,就用这把枪打他。请注意:在后世的两千多年中,从来没有过佛祖显灵的故事!原因就在于此。所以谁入定时见到或听到佛了,那定是假的,没有问题。从这一点来看,那种根据史料考证推断《金刚经》乃后世佛弟子假借佛名所写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本经正是佛祖亲口所说,老牌正宗。这一提示,是因为在许多有关本经的资料中都有此说法,希望大家注意不要被其蒙蔽后生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感悟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  






“于法不说断灭相”是一个极重要的补充,佛说万法皆空者,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可对什么都不闻不问。应当以对“水中月、镜中花”的方式来看待这“中空妙有”,以无为之心为之。比如作为医师,对病人就不能以“反正你早晚要死的”为由而不管。要尽力而为地管好他,尽力取得好的疗效,但治疗完成后并不以“救世主”自居,忘了,“事如春梦了无痕”。对万事保持一种“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方式。没有事时内心平和安祥,事来了则以本性应对,把该做的尽力做好,事毕后则心态又恢复安静祥和,此即前文所说的“做好凡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感悟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得。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个忍,又叫修忍辱波罗蜜,其实原来的含意是忍耐,没有辱的意思,但因为中国人有“士可杀而不可辱”的信条,故特别译为忍辱,意为忍耐一切也。有人机械地理解这个忍辱,说什么都忍,是不是会老被别人欺负啊。可你想想,你要是真的如德兰修女一般只求我为人人,以帮助别人为乐,那还有多少人会来欺负你?耶酥说;别人打你的左脸,那你把右脸也给他打,你看他被人打过几次?中国人常说“吉人自有天相”,就是对这一点的一个补充。 狄玉明大师说:只求我为人人,不求人人为我,无私奉献。假设有一半的人是很坏的人,那你帮助了一千个人后,还有五百人有可能会帮助你啊,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这些朋友还不是相互利用的那种酒肉朋友。古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所以说以诚心待人,以助人为乐,是对修忍辱波罗蜜的必要补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感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佛既等同于宇宙,即同化于所有万相,所有时空,故无所谓来去。见假蚯蚓而不见宇宙<鹰>者,不解此经。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





一合相即宇宙,是宇宙者,即非宇宙,是名<人类所谓>宇宙。 在本经中佛对“微尘”概念的表述已隐约透露出对质子中子等“微粒”科学的洞察,这一点提醒大家注意,那可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即“灭我灭他灭灭、无我无他无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感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一句很精彩,其用途其实并不限于讲经。要时时保持心中名清明自性,不为外境所转。迷人则不然,人云亦云,老是被人群推着东碰西撞,没有定力。女人、麻将、电视、明星、电脑、书籍等都可能把他整个人没收,被女人没收的典型是西门庆及其传人们,至于被麻将等没收或部分没收的人就更多了。你看那些伟人多数是能不被环境所转,甚至反而改变环境者。被转的是迷者,不动的是悟者,这个规律也常见于许多人参悟的过程之中。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个偈是很关键的,它说明了应该对万事万物所抱的态度:承认它有,但认定其为假有,因为如梦影露电<闪电>,虽有过,但相对于“无”时便显出其假相,比如你的“我”,于生前、死后之漫长无限的时空里在何处?!真如两快巨大无边黑云间的一瞬之闪电,短“有”长“无”。无是其性,有是其相。 然而在潜意识中,人总愿意骗自己“我是永生的”。希望各位常常记得起这四句偈,抓紧一息尚存之时机,努力修行,自救救人,不要于若干年后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心中大叫:为何你当初不给我以大棒大喝也?!   本文到此完毕,谢谢各位一路坚持耐心读完,欢迎提出批评意见,再见。



------------------------------------------------------  



1998.10.24.-----10.31. 初稿 1998.11. 6. 二稿 1998.11.12. 三稿 1998.11.16. 四稿 1998.11.21. 五稿 1998.12.5. 六稿 1999. 2. 6. 七稿 1999. 3.14. 八稿 1999. 6.12 九稿 1999.11.20 十稿 后话 有些朋友反馈说:读了你的稿子后,金刚经原文我还是看不懂啊,现特在此作一说明。 以上这个稿子,内容其实并不限于讲解金刚经。我的目的是“挂羊头卖象肉”,即在尽量解释出金刚经内在含义之余,更将我在佛法上的其它参悟心得捆绑于其中,让读者能如吃压缩饼干一般在短时间内就有较大的收获,毕竟佛法并不仅限于一部金刚经啊。 希望认真咀嚼消化这些文字的人,能用几天时间就得到我耗去几年生命心血所得之真理收获,用心实为良苦。 对于想要逐句去弄懂原文的朋友,我首先要表示肃然起敬和热烈祝贺,因为您必定是属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为实现这个目的,您可以到书店去找一本《白话经刚经》之类的书,其中以“丽岸编著”的一本我认为是目前的至善。我们没有出生在绝对的末法时代,因而还能找到这种书,实属万幸!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金刚经说什么 ?



  今天要讲的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欲不同,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侯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辞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盘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辞,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境界般若




  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国同学研究如何翻译境界两个字,我说假使翻成外文的话,勉勉强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个和尚住茅蓬的时侯,就写了一副很好的对子:「万里青天开笑口,三间白屋竖拳头」。


  像弥勒菩萨一样,哈哈大笑,就是我们喜欢塑的一个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么都空掉,什么都喜欢。三间白屋就是三间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里海阔天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境界。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事。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此外,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至于我们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文字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它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方便般若




  佛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张方便方便,这可不是佛学的方便。东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东汉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历史批评他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关于这方面,我暂时不作详细的报告,因为金刚经的本身内容,就提到了这五样事。



  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般若所包涵的内容这样多,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能译音了。般若的内容,包含了悟道之愿,换句话说,这个修道的道愿,本身就具备了这么多的内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无坚不摧




  现在我们手里的这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什么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刚两个字呢?金刚,在金属之中最坚固,就像金刚钻一样,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说,能建一切法,而且无坚不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密。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有的翻译,上面加「能断」两个字,意思是能断世间一切苦痛、一切烦恼,而成圣成佛。所以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可能鸠摩罗什认为,这种能断的精神,已经包含在经文里了,所以经名不需要特别再加上去。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后加一个多字,成为般若波罗密「多」。这个「多」字是尾音,现在的音来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达」。「多」就是「达」的音。我们大家惯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常常有人把它称为「多心经」,因为西游记上,把这两个字与上面切断了,变成多心经。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意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如果我们照旧式庙子里的讲经方法,这个经的题目,一天讲两个钟头,连续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事实上,那一种讲经的方法非常好,解释得非常详尽,由文字教育开始,什么叫经?这个经字就可以讲一个礼拜。什么叫金刚?又可以讲上一个礼拜,因此一个题目讲完了,个把月过了,金刚经的边在那里啊?那叫做无量无边。现在我们不采用那个办法,我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大适合那种讲法,所以我们采取简单明了的解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现在说到翻译的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著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著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侯,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故事讲起来话长,可以讲上一两个礼拜,现在简单说明,向诸位报告到这里为止。




  金刚经前面的发愿文等,我们都不加介绍了,由于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别要向女性道友介绍一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武则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刚经的,有人说,云何梵偈子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关于这个偈子,在佛教文学方面,称得上是一个大手笔。写这种大文章不能够写得轻佻,也不能够写得幽默,要很严谨才行。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如何可以得到清净、长寿,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望活得长,究竟怎么样才能真正活得长?长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是提问题,换句话说,这个经典本身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得到生命永恒不灭的那个本来。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大坚固力也是我们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们要用什么办法,那一种因缘,才可以得到坚固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坚固。寿命也是不坚固的,顶多活到一百年两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发了财,钞票来了,终归有不发财的一天,钱也有消散的一天。权利拿到手,总会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来也总会有毁坏的一天。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破的?这个大坚固力,倒底有没有?你们要去找。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我们研究金刚经以后,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能够脱离三界苦海,而到达常乐我净的极乐世界;这些等等的问题,希望佛能打开最微妙秘密的法门,统统告诉我们。



  现在我们看的金刚经,只分为三十二章,金刚经原始翻译的时侯,根本没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文章,没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后世所作。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昭明太子的杰作。标得的确很好,每一节里的重点,都用标题说明。譬如第一章法会因由,就是说为什么有佛讲金刚经这件事。譬如今天我们讲这本经,也有一个因由,因为萧先生、崔先生他们这五、六位发起的,我是受别不能不来讲了,这也就是我们这一次的法会因由。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著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刚经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著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佛这样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那个时侯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著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著乱叫。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千二百五十人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到那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这是基本的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常跟著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4:54 , Processed in 0.03336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