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四品偈颂





    形役心劳尘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
    繁华过眼春风歇  来往双丸无住轮



  这一首偈子,也就是说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这样子。


  「形役心劳尘役人」,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形,我们这个身体活著很可怜,大家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吧!讲人生心为形役。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冷起来要穿,热起来要脱,饿了要吃,吃饱了要吃泻药,一天到晚为身体忙。外境界的尘劳指挥我们,我们成为外境物质世界的奴隶。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国文学讲我们这个人生,又叫做浮生,水面上的一滴油一样浮在那里,等一下散掉就没有我了,水还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样飘浮在那里。一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这个身体,为了一个思想、一点念头在忙碌,自己骗自己。



  「繁华过眼春风歇」,功名富贵呀,儿孙满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热闹得很,等于春天到,满院百花盛开。年轻到中年这一段,唉呀,前途无量,后途无穷,觉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尤其站在十二层楼,国宾饭店,或者中央饭店那个旋转厅一看,台北市我最大,就是那个样子。这些繁华景相,几十年眼睛一眨就过了。春天没有了,百花也掉了,什么都不属于我了,只有什么呢?




  「来往双丸无住轮」,两个弹子,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永远在转。我们死了以后,太阳月亮照样的转下去,这个宇宙照样的是无量虚空,决不因为我们死了就没有了。所以有许多老年人感叹,唉呀,不得了啦!现在年轻人真不成话。我说:我以前跟你想法一样,现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轻人乱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后,太阳还是照样从东边出来,西边下去,他们乱七八糟的历史啊,也是很繁华的过下去,决不会因为你我死了以后,历史改变了形态。所以人生要把这个道理看通,太阳、月亮,它永远不断的在转,因为它无住,不停留嘛!太阳、月亮有一秒钟停留不转的话,这个世界整个没有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样叫做无住,并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个空上,早就有所住了。金刚经并没有告诉你是空啊!如果解释说金刚经告诉我是空的,那你完全错解了金刚经。第四分我给它的偈子是如此,我这些话也是随便说著玩玩的啊!你不要信以为真,如果你信以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相和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大家要注意啊!刚才讲叫我们学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说明不住相的福德,这个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无比的大,无量无边。现在进一步真正告诉我们,怎么样见佛?很严重啊!我们大家学佛都想见到佛。他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不可以身相来看见佛呢?




  佛经上说,佛有三十二相,与我们一般人不同,佛有八十种随形好,有八十种跟随他那种特别的身相来的好。譬如他一出来可以放光,这个我们都做不到,佛的手一张开,指头与指头像廉子一样,是连著的。上次我们讲过,他舌头吐出来,可以抵到发根,各种各样不同,每一种相有每一种相的功德,多生累劫修来的。譬如人拿花、香来供佛,来生变漂亮人,小姐们要注意!衣冠供佛,来生不怕没有衣服穿,而且身体健康。多拿医药来布施,来生一辈子不会生病。前生悭吝医药的布施,这一辈子多灾多难多疾病,种种都是因果报应。所以佛为什么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这是果报来的,因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于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这个福德生相,这是讲他活著的相。他的兄弟阿难,比他差一点,有三十种相好,差两样。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法师,也是三十种相好。





  这里佛说,你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相来看佛呢?这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的问题。须菩提答覆世尊:「不也,世尊。」同学们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那么你或许会说,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它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这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画的真佛,就是拜一个木头,拜一块泥巴也罢,诚敬的一念专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我啊!佛说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什么?你的心,你的诚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偶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那是著相。有一个人著相,楞严经中阿难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佛问阿难:你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说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决不是欲念来的。佛就骂他:你这个笨人,你著相了,是爱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这就是著相,所以佛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什么理由呢?真正那个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修持到活一千年,最后还是要死。譬如说,佛教里头有一位禅师叫宝掌千岁,活一千年,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因为没有悟道,晓得将来大乘佛法要到中国,先到中国来等著。等到见了达摩祖师,又在中国活了五百年,大陆上好几个地方都有他的庙子,名字叫宝掌和尚。像迦叶尊者留形住世,那更不讲,所以,长寿的人是有,那是肉身的相,还不是不生不灭的。肉身尽管长寿,五百年还是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千年,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那个法身,不能拿形象来见,所以佛接著吩咐我们一句重要的话。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到了这里,鸠摩罗什特别加重语气,佛特别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四句很重要,要特别注意把握住。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你说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怎么样才见到真正的佛呢?见到法身才是真正与佛相见了。若见诸相都不是相,这不是讲空啊!一般多解释成空,那是乱加解释,既然是空的,何不译成一个空的,那该多好啊!他只说,「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没有给你下定论!所以一般人念金刚经,在这里自我下个定论,认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说的;佛只说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重点是,佛只告诉你不是相,并没有告诉你空!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无所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法报化 体相用





  金刚经第五品的主要中心就是四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中提到的四句偈,究竟是那四句?这是千年来一个大问题,因为经文中间还有四句,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四句。现在第五品首先碰到这四句偈,希望大家研究时要特别注意。现在再回到第五品,佛说不应该以身相见如来。




  我们晓得在佛学里,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子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这是说过去大陆上的大庙子。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照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这是谈到宗教的情况。其实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




  现在我们晓得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像不同是化身。我们推开佛法的立场不谈,专从佛学的观念来看,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借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就是一切的能源。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象当作本体。至于化身,是他的变化的作用。换句话说,法、报、化三身,拿哲学的观点来看它,就是体、相、用。宇宙间一切的事物,它本身都有体相用。譬如水是体、水泡了茶,茶是它的相;做了酒,这个酒也是相,不管是酒是茶是冰淇淋,那个水的本身性质是法身,是体;同样的一滴水,变化各种不同的现象,那是它的用。在理论上,这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的法、报、化三身。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悟是悟的什么呢?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无相的。




  至于圆满报身,就是修持方面。前面我们也提到佛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有八十种随于特殊相所生的随形好。这个就是说,凡是成就的人,得道的人,父母所生的他这个色身就转了,这是报身,也是肉身。为什么讲他是报身呢?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的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的过这一生,这是他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却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道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





  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著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这是大致上法报化三身的情况。




  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这个里头两个字不同,即「生」成就,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要想即身成就啊,在理论上讲,几乎比这个即生成就还要难,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莲花生





  西藏的密教,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佛以外,还供奉有莲花生大士。据说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八年再来的。他为显教教主时,是父母怀胎而生,可是他认为显教时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没有讲完,所以再转身而来,成密教的教主并由莲花化生。



  当时南印度一国国王夫妇没有孩子,很难过,夫妇俩在御花园里赏莲花,忽然一朵莲花中央,长高长大,莲花苞中跳出来一个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莲花生。后来他继承王位为太子,十八岁成就,肉体常存。过去在西藏,每年有一个全国性的护摩法会,是一个宗教仪式。护摩的意思像拜火教一样,什么东西都拿来烧,有些妇女自己头发都剪了,丢进去烧。大火继续七天七夜,一般人都围著火光念莲花生大士的咒语,往往看到他骑一匹白马,在火光上走一圈就不见了。




  据密教传说,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盘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当他亲自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相,没有变过,偶而会留一点小胡子。这个就是说明报身的成就,修成而永远存在;也就是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休,天地同寿,这就是报身圆满。当然,报身修成了以后,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





  我们了解了这些理论和说法后,就知道金刚经大体上,是著重在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金刚经是般若的部分,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万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报身、化身则是属于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金刚经这里所讲的如来,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所以说,我们有信仰,有虔诚是可以的,但是过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学佛不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身相的执著





  以我个人的经验,执著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著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著相。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著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学禅,做各种功夫,常问:这个境界好不好?这种现象怎么样?千万注意一个要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今天修行打坐这个境界很好,但是你要晓得,你不用功不打坐,那个境界就不好了,可见这不是道。假如盘腿道就来了,不盘腿它就变去了,这叫做修腿,不叫做修道;盘腿就有叫做得腿,那不叫得道。所以借用中庸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心经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并不因为你去修就多一点;也并不因为你不去修就少了一点。如果是修它就多,不修就少,那就是有增有减了,不是道体的道理。道体是不可以身相见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说假使前面看到一个佛好不好呢?根据金刚经的道理,你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真看见一个佛站在前面,劝你赶快去检查眼睛,一定有毛病了。也有些人或者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心里有一个特殊的灵感,一般人就去玩这个灵感了。你千万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决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我常常说笑话,世界上有两个苹果成了人类的文化;拿西方的文化来讲,一个苹果被亚当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人类的历史来,另有一个苹果被牛顿看见了,于是把世界的文明变了一下。




  其实我们北方的苹果,我觉得比美国、日本的苹果都好吃,我们世世代代吃苹果,也没有发现地心有吸力,忽然被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而发现了地心引力。苹果很平凡,年年落地,有一个人却在平常的道理里头,找出了一个不平常。譬如水蒸气很平常,烧开水,煮饭,都有蒸气,但是瓦特却发明了蒸气机。一切的事物,同一理由,在最平凡之中,就有不平凡了。




  所以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换句话说,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著了。随时不著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




  这是第五品的结论,非常重要,尤其对我们平常修持的人特别重要。关于第五品如理实见,我当时给它的偈语,现在还是向大家报告一下。所谓理,就是法身,形而上道就是理,报身是事,报身与化身都是事。理是哲学性的,事是功夫的,修证的,是科学性的,所以「如理实见」是见法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五品偈颂





    反覆叮咛无相形  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  沈醉心扉依旧扃



  「反覆叮咛无相形」,佛是语重心长,再三反覆的告诉我们,学佛不要著相,修道要想成道,无相无形。可是我们人呢?很可怜,所以第二句是:



  「觉时恋梦梦恋醒」,这就是人生,我们经常在文学上也看到,大家都会写,唉哟!人生如梦,你说讲这个话的人,他清醒没有?没有清醒!不错呀,人生如梦,他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又在说梦话了。因为人在梦醒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傻,嗯,刚才做了一场梦,但是他清醒了吗?张开眼睛照样在做梦。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里做的好梦,今天他还坐在那里想,还舍不得离开梦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觉时恋梦,醒了以后还贪恋那个梦。做梦的时候呢,又想自己快一点醒才好,你说究竟那一样好?自己都搞不清楚。




  譬如我们大家都念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个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另外两句古人的名句,在文学上我们经常引用到,「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我们人生都有过这种经验感受,尤其回想年轻的时候,不管男朋友女朋友,所有的事情,在当时看看是很平常,过后都感觉不同。就像我们大家今天晚上坐在这里的,很平常,如果三十年后大家回想,当年我三十年前在复青大厦楼上,我们那一班同学,唉呀,现在都过去了,一定感叹一番。这就是,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尤其我们老年人,想当年,怎么样都是好的,虽然那时乡下卫生设备不好,苍蝇叮在饭上面,但是我现在想想,还是那个味道好,赶赶苍蝇挟挟菜,现在再想那个味道而不可得;当时只是苍蝇事,过后思量也是倍有情。这就是人生,我们人生很容易欺骗了自己,这也就是觉时恋梦梦恋醒。




  「慈悲空洒常啼泪」,关于众生的迷恋,法华经上提到一位菩萨,名叫常啼菩萨,常啼,永远在啼,这位菩萨大概喜欢哭,就是爱哭的菩萨。他觉得众生太笨太可怜了,害得他尽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萨。佛反覆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不要著相,可是一般人不懂,慈悲空洒常啼泪。尽管常啼菩萨悲痛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觉悟,可是我们一般人呢?



  「沈醉心扉依旧扃」,心头这个智慧之门永远打不开。智慧之门打不开是自己打不开,而且永远是紧闭著的,锁起来的。这是我们对于第五品的结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文喜和文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这是加进来的一个问题,我们把金刚经放轻松一点,当作是师生问答的记录,或者当成一个剧本,不要像念书一样死板,要把心扉打开一点去了解。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如果你梦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著魔了;那不是真见佛,你尽管拿石头去丢他,拿金刚经打他,你可以说:是你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跑来干什么?




  当年有一个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禅师,从小出家,三十几岁开始参禅,总不能开悟,于是他从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场。也有人拜了三年两年才拜到,为的是要见文殊菩萨。




  话说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刚窟,看见一个老头子牵一头牛,胡子白白的,头发也是白的,请他到他的茅蓬喝茶,问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从那里来的?文喜说南方来的,想求见文殊菩萨。老头子说:南方佛教怎么样?他回答说: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这里来,想求见圣人……你们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么样?老头子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啊!




  其实整个世界人类社会,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这老头子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一句话,千年来也没人知道他讲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讲,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要人修气脉呀!后面有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前面是印堂呀,守窍的灵门关,这里是什么关,那里是什么关,都是讲这个。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




  那么两个人谈到这里,老头子就问文喜佛法,这位文喜和尚却答不出来;老头子皱了一下眉头,叫声: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来一个童子就说:法师你请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这个文喜和尚正回头要道谢,就看到文殊菩萨骑一只狮子站在空中。




  可叹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见文殊,这时才发现原来与文殊菩萨当面对谈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发愤努力,终于大彻大悟。文喜悟了以后,到丛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队里所称的伙夫,大陆上禅林中就叫作饭头。饭头的工作很辛苦,一个庙子中千人吃饭,那个大丛林的饭桶,像我这种个子啊,站在锅里头,从外面绝对看不见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锅铲之重,如果没有练过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动。所以少林寺学功夫,只要能烧三年饭,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进锅去,要搅的时候,要有武功才能转得动那个锅铲。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饭的时候,文殊菩萨在饭锅上现身,还是骑他那只狮子,在饭锅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萨,就是当年在五台山金刚窟看到的那个老头子,他拿起锅铲一边就打过去,一边嘴里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飞到空中一笑,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当然连根都是苦的啦,这个甜瓜当然连那个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数,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做过他的学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讨厌。这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反覆叮咛。也就是禅宗祖师们后来说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的道理,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烧佛的和尚





  所以说,诸位千万不能著相,一著相后来都变成精神病了,这是反覆请求诸位,也是警告诸位,不能著相的道理。禅宗到了后来,有一桩丹霞烧木佛的故事。



  丹霞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经当方丈了,冬天冷起来没有柴烧,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来劈了,用来烤火。当家师出来看到了,吓得说;烧了佛,这个罪过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这个当家的胡子、眉毛当时都掉下来,脱了一层皮。佛是丹霞烧的,因果反而到了当家的身上去,这是禅宗里头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烧木佛,院主(就是当家和尚)落须眉」的公案。这些道理都说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所以各位用功的时候,千万不要著相,一著相就严重了。




  对于佛的这个说法,在第六品中,须菩提提出怀疑的问题了,他说:佛你这样讲了以后,将来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听到你这样讲,尤其金刚经这一种理论流传到后世,「生实信不?」他们能够相信吗?一般人信佛都要著相,完全不著相能够办得到吗?「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要这样看法,接著,佛就说预言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五百年后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相。】




  这个话很严重,因为讲到一切无相,不著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闹那些境界,自己走入著相的路线,自找麻烦还是小事,已经落入了魔道事大。因此须菩提提出来问佛,他说你这样讲法,后代还有人真正懂得,能够相信吗?佛说你不要这样看,当我死了以后,过五百年──为什么讲过五百年?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时代;佛过世以后是像法时代,就是有佛像有经典的时候;到了佛经都没有了,只有迷信的时候,叫作末法时代。所以他说,等我过世五百年后,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开就可以相信这个话了。



  佛说五百年后,重点是指后世,也有许多说法,针对五百年后这句话,多方研究推测论断,在此不多作讨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善行 功德 智慧





  刚刚讲到释迦牟尼佛说,有人持戒、守戒、修福报,福报修成就了,才能得到无上智慧。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别提出来,在他过世以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话。




  五百年后文化演变更不同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讨论这个问题,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是退步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时代进步,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说的;佛法是从人文的立场来看时代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到了末法时代,人十二岁就可以生孩子,脑袋非常发达,四肢和两手两脚越来越小,极聪明而没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杀人。换句话说,灾难、病痛、战争随时存在,这是末法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





  五百年后,有人真能够行善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于佛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说法,能够注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来,这是非常难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尤其我们看到庙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块钱啦!现在充其量是一百块钱,买一大堆香蕉、饼,一人把香,烧了以后又拜,拜了以后又磕头,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身体好、爱国奖券又中、生意发财、样样都好,然后还把香蕉带回去慢慢吃。你们看!出这么一点点本钱,那个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会理这一套的。哼!你这个人自己都成问题嘛!花一点点本钱,要求一切都圆满,达不到目的,还要讲这个菩萨不灵,这个菩萨好当吗?就像古人的一首诗,讲这个天气很难办:



    做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出门望晴农望雨  采桑娘子望阴天



  你说老天爷究竟该怎么办?人同天一样更难,菩萨更是难上加难。两家人打官司,两边人都烧香要帮忙,保佑他打赢,你说这菩萨究竟帮那一边好呢?你说菩萨是看谁的香蕉多一点,猪头大一点来决定吗?所以啊!这些都是宗教仪式,从心理学立场来研究,这是很滑稽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宗教仪式的,也只好写四个字来形容,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简直不可理喻!嘴里没有办法讲出来,只好说对对对,你说的差不多啦!是那个样子,慢慢来吧!将来再说吧!那个将来再说,也许是三大劫以后才再跟你讲呢!就是说你现在听不懂,只好三大劫以后再说吧!





  现在佛说这个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难相信的,他说后世有人对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过的要有大福报才行。这个福报不是世间的鸿福啊!所谓能生信心,可不是迷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为实」,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真理。佛说你要晓得,将来世界上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这样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来的!他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不知道经过多少世,在这些有成就人前面学习过!「种诸善根」,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种了这样大的善根,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净信和无所住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样的人,听了我刚才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这个观念,他信得过的,甚至于一念之间生出来净信。



  这个要特别注意!净信很难啊!它不是正信,而是净信,乾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生净信的人,他已经是悟道了,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金刚经开始叫你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才是净信。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论上了解。




  佛说须菩提啊!我统统知道,我也亲眼看见这一种人,当下已经得到无上的福德。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真正得救了,得到大福报,大功德了。佛说的只是这一句话,但是我们晓得,证得这个真理极难,达到这个智慧成就更难。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一个人到达了一念净信,知道凡是有现象的都不是,而是一切无相,连无相也无。能够这样悟道的人,就得大福报。为什么?因为此人现生已经到达了佛境界,他就是肉身佛了。为什么说他到达佛境界呢?因为这个人已经到达无人相,无我相,真正净信了。一念放下,当然无我相,也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个四相是非常严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从心理学上来讲,四相是四个观念,也就是人类普遍的四种现象。每个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识份子「我」的意见非常重。知识份子什么都可以忍让,假使碰到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你对他说让开一点我坐好不好?他看看你,哼!这个蠢东西,好吧!看你可怜,让你坐。这就是我相,因为「我」看你可怜,让给你了;因为看到你不懂,懒得跟你讲。所以知识份子的那个我见啊,当然同我现在一样,是很厉害的。





  人,处处落在我相,我相能够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当然无相,一切平等,看一切众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够作得到这些就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自然就做到无众生相,平等,也无所谓寿者相;活得长,活得短是一样。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寿夭同视,生死一条,这是庄子的观念,生与死是一个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样,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须要觉时恋梦梦恋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现象,在心理上是观念,主观的观念。




  下面两个更重要,「无法相」,一切佛法及什么叫佛法,都把它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不著相,统统放下,这个是无法相。但是你要认为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佛也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又落在「是」上。什么「是」?「非法是」,一切都否定,对不住,你又错了,你又落在一个「对」上,这个对就是「无非法相」。换句话说,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




  有人研究金刚经,认为金刚经是绝对讲空的,错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换言之,认为一切皆空也错了,因为一切有也是它变的。所以,楞严经中佛说了两句名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就是「无法相」的注解;即一切法,也就是「亦无非法相」这句话的注解。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所以金刚经并不是讲空,它只是说在见道的时候,见法身的时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我们起而行之,修行的时候,孜孜为善,念念为善,是不可以空的。





  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师们,解释学佛人基本的道理说:「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著一尘是讲本体;万行门中,起而行之,在行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是有,不是空。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首先要清楚。下面再说第三重理由,它整篇里头,正面、反面,反覆说明,最后综合起来产生一个结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他说,什么理由呢?假使一个人,心里的观念著相来学佛;譬如今天非来烧香,非来拜拜不可,就是著相。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正是破除迷信,推翻旧文化的时代,上庙子很想拜菩萨,实在不好意思,怕人笑我迷信。看看四顾无人的时候,赶快跪下去拜一下,立刻站起来表示我是不迷信的。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他赶快拿引磬「咚」一敲,把我吓坏了,怕被同学们看见笑我迷信。后来我就问这个和尚,为什么你要敲这个大磬呢?他说年轻人不知道,「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萨不知道」。听得真是啼笑皆非,这也算是一本经。实际上啊!杭州的庙子又多,这样一拜佛,他敲一声磬,口袋里的钱就要跳出来了,非要给一块不可;香油钱总要拿呀,所以他这个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是有道理的。




  我说拜佛为什么要放炮?好像菩萨耳朵聋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这个就是说著相,一切众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著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著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骂其它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么他的正信又是什么?他说不拜偶像,事实上还是要拜的,这就是著相了,就是取法相,还是一样落在一个不是正信的观念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这四段的反覆说明,反正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这很难办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要想悟道,是在这个地方,是要真智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真 非真





  佛又很坦然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道理,「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真正学佛不应该著相,也不应该不著相。这真是很难办,这里我讲两个故事,虽是笑话,但是其中有真理。



  话说孔子绝粮于陈,学生就向老师建议,向对面那个有钱人借一点米来吃吧!孔子心里很难受,好嘛!你们坚持要这样,你们去借吧!谁去呀?子路向来是最冲动的人,子路就去了。敲开门,那个人问,你是对面那一批落难的人吗?你既然是孔子的学生,一定认得中国字,我写个字给你认,认对了,不要借,送米给你们吃,不认得,就不借,有钱也不卖。他写了一个真假的「真」字,子路说,这个字你还拿来考我,这是「真」嘛!这个人把门一关说,你认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闭门羹,回去告诉老师,孔子说:我们到这一步,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还认「真」个什么!不应该认「真」了。这一句话讲完,子贡说:老师呀!我去借。子贡当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门,老头子出来又是写这个「真」字。子贡想到刚才子路为了认真吃瘪了,他就说这个是「假」字,老头子更生气,「碰!」把门一关。子贡跑回来跟孔子一报告,孔子说:唉呀!有时候还是要认「真」的啊!所以这个人很难做,认真不认真之间,很难拿准火候;所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讲做人行为。





  第二个是禅宗里头的故事,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著一根木棍子,上面一个铁打的方方的,叫做铲子。和尚们背著这个方便铲上路,第一准备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第二个用处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这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双手合十礼双手合十礼,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那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我们通过这两个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应无所住」,「不应取法」。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落在某一点上,就先著了相,就错了。你说,我什么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学佛法,你更错了,有时候也要认真!所以,「不应取非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何处是岸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们,「以是义故」,由这个平常教你们的道理,「汝等比丘」,你们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的说法像过河的船一样。筏就是木头捆起来过河用的木排,你既然过了河就上岸嘛!过了河还把船背起来走吗?没有这样笨的人。佛说:我的说法,都是方便,都是过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个比方。「法尚应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非法」,何况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后舍不乾净,还是不能成道的,何况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这里佛讲得非常彻底。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呢?不须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这个师父说: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思?「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我,我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子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就应该懂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一切讲空,既然空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著相,何况坏事,坏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面是我当时所作有关这一品的偈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六品偈颂





    金鸡夜半作雷鸣  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  信知万象一毛轻。



  「金鸡夜半作雷鸣」,这一品佛告诉我们了生死的道理,这一句就是说,像我们睡觉一样,一切众生都在睡梦中,半夜听到鸡叫,把我们叫醒了。人生开悟的时候就是这样,觉得自己从迷梦中清醒了。虽然在半夜三更迷梦中,却被鸡叫醒了;诸佛菩萨说法等于鸡叫一样,把我们叫醒了。




  「好梦惊回暗犹明」,你不要以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个悟的境界,你还是大混沌一个。真正悟了的人,连悟的境界都不会存在,有一个悟的境界,你已经著法相了。所以说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来等于天亮了,睡醒了是活著,死了呢?夜里到了,应该去睡觉了,死生一条,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中国文化素来就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能够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够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么?



  「信知万象一毛轻」,宇宙万有在庄子的观念中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个天地就是这一指,整个宇宙万有也就是这一指,就是这么一点;万象万物就是这么一马,整个的宇宙万有像一匹马一样,有马头,有马尾,有马毛,所以说宇宙万有轻如鸿毛。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懂了这一品,就懂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换句话说,学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么样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诉诸位一句话: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得什么 说什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讲到这里,佛又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你认为我,一个成佛的人,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中文来讲是大彻大悟,你认为成佛得道,真正得到一个东西吗?这是第一个问题。「如来有所说法耶」?你认为我平常在讲经说法吗?反问须菩提两个问题。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回答说: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据我学佛所了解的道理,没有一个定法叫做佛法。你们注意啊!「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认为念佛才是佛法,你错了;认为参禅才是佛法,你又错了;认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错了;认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错了。




  什么叫做定法?佛说法等于一个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有时候骂人是教育,有时候奖励人也是教育,恭维你是教育,给你难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门打开就对了,所以说无有定法。他说:据我所想,开悟,大彻大悟,没有一个定法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说有一个一定的方法成佛,有个「悟」字的话,那佛法就是在骗人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里有定法呢?




  第二个问题须菩提的回答:「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刚经这样讲法,圆觉经那样讲法,法华经又是一套说法,楞严经又是它的一套。等于有人说,你们学佛的嘴巴好厉害啊!下雨出门,说是慈云法雨,运气好;太阳出来说慧日当空,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说慈云普覆,反正都对。




  这叫什么?这叫「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佛法在那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下面会告诉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本来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记得当年有老前辈问我:依你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出家呢?我说,你要搞清楚,我从来也没有入过家。世界上那有个出?那有个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大家特别注意,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不可取,不可说,说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个东西说不出来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样好菜,回来告诉我怎么怎么好,好了半天,我也觉得那真好吃,我还是没有吃到。他说的那么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来,还是第二个月亮,不是当时的好吃味道,对不对?佛法也是这样,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所以如来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非非法」,也不是没有固定说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程度的差别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对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耶稣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一点,哪个道小一点呀?真理只有一个,不过呢,佛经有个比方,如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瞎子来摸象,摸到了那个象耳朵,认为象就是圆圆的;摸到尾巴的时候,象就是长长的。所以一般讲众盲摸象,各执一端,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以为这个是道,那个不是道。




  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它错的,其实是他错了。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入世出世平等





  上一次我们讲到第七品,我们现在再讨论其中的重点。佛提出来,成了佛悟了道,也无所谓悟。假使有一个无上大道的境界,有一个无上大道的观念,悟了道,存在心中,这已经不算道了,这是首先要了解的。再其次,说到佛的说法,「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后世佛教里有显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说法,执著了任何一种认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对的。因为「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法华经上也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世间的一切皆是佛法。法华经上又讲「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并不一定说脱离人世间,脱离家庭,跑到深山冷庙里专修,才是佛法。治生产业就是大家谋生!或做生意等,各种生活的方式,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同那个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没有违背,并没有两样。这是法华经上的要点,名言。所以法华经成为佛法的一乘法门,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样的。至于说成就的过程当中,修持方面有难易的不同而已。这也就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的重点。





  佛引伸这个观念再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等于佛自己把平生四十九年说法,作了一个否定。实际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个肯定。他所讲的各种法,各种道理,不能执著,执著了他任何一句话,就不对了;所以说不可取,不可说。这样说:我们现在来解释金刚经,已经犯了佛这个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说。此事自己会之于心就对了,佛所说法,如果认为有个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错了;如果认为佛说法都是空的,无法可取,更错了,所以说非法,也非非法。



  这并不是说非法就是对的,不执著就是对的,如果你说你这个人什么都不执著,你已经执著了,执著了一个不执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圣贤之别





  上次我们最后一分钟讲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中文的习惯,经常把贤圣两个字倒过来,贤圣是讲什么呢?中国文化无形中有个差别,修养、学识、道德到了最高处,称为圣人。差一点的,还在修行的路上则称贤。佛法分的更清楚。所谓三贤十圣,修大乘菩萨道有十地,十个层次,叫做十圣,十地菩萨上面是佛。初地之前的修养,还有三十个层次,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修养到那个程度,没有到达十地的果位,属于三贤。




  十圣呢?譬如说,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等,这些大菩萨们,才在圣果位。这些都是分类法,是后世对修行的解释。广义的来举例说明「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譬如我们现在讲一句话,教书及当学生久了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在课堂上讲一句话,下面一百个听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许多话,笔记记下来,观念都是灰色的,变样很多。这就是说,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各种宗教,各种层次智慧的差别不同。


  现在讲第七品我的偈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七品偈颂





    巢空鸟迹水波纹  偶尔成文似锦云
    得失往来都不是  有无俱遣息纷纷



  这也是以中国禅宗的方式,来解释金刚经这一品,并作了一个结论。


  「巢空鸟迹水波纹」,佛经上有这么一个譬喻,说有一种鸟叫做巢空鸟,它不栖在树上,它的窝在虚空中,在虚空中生蛋,在虚空中孵小鸟,归宿也在虚空中。这个鸟永远捉不住,来去无踪,所以叫巢空鸟。本来鸟在虚空中飞,飞来飞去不留痕迹的,就是上一次我们引用苏东坡的诗:应似飞鸿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鸟,在空中永远不留爪迹的。水上的波纹画过了,也没有了。水波纹是你看到的,不能说没有东西,但是它过后就没有了。所以这些都是:




  「偶尔成章似锦云」,都是偶尔构成了文章,或一幅美丽的图画。


  禅宗祖师还有一句话:「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有一只蛀虫咬树的皮,忽然咬的形状构成了花纹,使人觉得好像是鬼神在这棵树上画了一个符咒。其实那都是偶然撞到的,偶尔成文似锦云,有时候也蛮好看的。这就说明一切圣贤说法,以及佛的说法都是对机说法,这些都是偶尔成文,过后一切不留。




  了解了这个道理,再从龙树菩萨,般若观念,金刚经的道理,就晓得:「得失往来都不是」,今天有一个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萨啦!或者做个什么好梦啦!梦中菩萨的指示还说了好几天,说得高兴的不得了。有时候又被梦吓死了,要晓得一切都是偶然,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本来都是没有的。



  「有无俱遣息纷纷」,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够放下,则同佛法有点相近了。但是一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没有啊!只说一切放下而已。



  金刚经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个问题连下来,就是须菩提问,学佛的人,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下来,心中许多的感情、思想、烦恼,怎么样降伏得下去?佛就答覆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他的心。后来,佛看须菩提不懂,佛又说了一句话:应无所住。叫我们善护念。




  到这里为止,佛并没有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是说应无所住,一切无所住。因此佛法也无所住,也无定法可说。如果说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刚经,或阿弥陀经,就错了,因为你就住在那里了,都有所住。佛只讲到应无所住,不可住,不可说。所以对各种差别的法门,也不必有所住,只要你心有所住,有所□碍,都不是佛法。一个大问题到这里为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是佛自动提出来问须菩提的问题,你的意思怎么样?假使有一个人,拿他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财富,金、银、车渠、玛瑙等等,通通布施出来,分散给人家,你说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甚多,世尊。」这个福报太大了。



  我们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块钱,就想得好的福报,买了几根香蕉,去烧几根香拜拜,还想求到什么东西,现在这个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比那些什么香蕉呀,猪头啊,多太多了,当然得的福报很多。佛就说:「何以故」,什么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他说:你要晓得啊!我们讲人要有福报,福报的本身无自性,也可以讲它无定性。




  譬如说,今天忽然冷了,一个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门,刚好碰到你,你怕他受凉,就把毛衣、外套脱了给他穿上。这个人真有福气,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热天,你再给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谓福报,在某个时候是福报,在另一个时候是痛苦,因为这个福报的本身是无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报,只有一个时期,福气享受过了那段时期,也是空,因为本身无自性。




  所谓无自性,就是说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佛说的这个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换句话说,佛有一句秘密的话没有讲出来,那就是,真正的福报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这个成就不是世间一切福报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就是佛告诉你的,这样布施的结果,福德非常的多。实际上,佛说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个鼓励。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强调智慧的重要,教化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前面讲到,一个人拿一佛世界的七宝布施,这个人福报是很大。但是,假使有一个人,对金刚经有些了解或者四句偈了解了,再劝导人家,解脱了人家的烦恼,这个人的福报,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福报,还要来得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4:54 , Processed in 0.03230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