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

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清越:声音清脆悠扬。
  在雨后观赏山川景色,就会觉得另有一番清新气象;当夜深人静聆听庭院钟声,就会觉得声音特别清脆悠扬。





  智者的恬静并不是由于“静是好的”才学会恬静,而是他的智慧使他明白了世事,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骚扰他的心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归于平静安宁。水平静了不仅可以照面影,也可以作木匠“定平”的水平仪。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境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还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这表明对待事物要懂得找出变后面的不变来。






  东坡居士游览庐山时与兴龙寺住持常聪和尚言谈甚为投机,夜深了还在烛前论“无情说法”,即山水等无情之物也会说法。黎明之际,苏轼豁然解悟,呈上一诗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谷溪之声便是佛尊绝妙的说法,山光水色即是佛的清净真身。今夜无数偈文的真意,今后我怎样才能告诉他人呢?道元也说过:“山色谷响悉皆释尊的声姿”。雪堂寺的行脚和尚看过东坡的诗偈后,认为“便是”、“岂非”、“夜来”、“他日”八字多余,宜删削之。白隐禅师的师父正受老人更有过之:“广长舌、清净身都是多笔,仅溪声、山色就可以了。”白隐有一首著名的歌偈:“坐林中古寺,听拂晓雪声”,其旨意皆与东坡居士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若至烂漫,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烂漫:花朵绽放。
  酕醄:形容烂醉如泥的样子。





  赏花以含苞待放时为最美,喝酒以喝到略带醉意为适宜。这种花半开和酒半醉含有极高妙的境界。反之花已盛开而酒已烂醉,那不但大煞风景而且也活受罪。所以事业达到巅峰阶段的人,最好能深思一下这两句话的真义。





  为人处事切忌过之,天道忌盈,人事惧满,月盈则亏,花开则谢,这些都是天理循环的规律,也是处事的盈亏之道。《列子·仲尼》中有段精辟的比喻,列子说:“眼睛将要失明的人,先看到极远极微小的细毛;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极细弱的蚊子飞鸣声;口将要失掉味觉的人,先能辨别淄渑雨水滋味的差别;鼻子将失掉嗅觉的人,先嗅到极微小的气味;身体将要僵硬的人,先急于奔跑;心将糊涂的人,先明辨是非。所以事物不到极点,不会回到它的反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

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机息:机,心机,息是停止。
  心远:指思想超越尘世。
  痼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指对山等有特殊的爱好。




  心中停止一切阴谋诡诈之后,就会有明月清风到来一样轻松舒畅之感,因为从此不再为人间的烦恼而痛苦;思想远远超脱世俗之后,自然不会听到外面的车马喧闹之声,就不一定要眷恋山野泉林的隐居生活。




  《碧岩录》中有一则“看箭”的公案。石巩和尚本来是一位猎人,皈依佛门,精进修行成为一代大师后,仍常常挽弓带箭。一次,一位名三平的云水僧来参禅。石巩见他走近,忙拈弓搭箭,喊道:“看箭!”三平见状,敞开胸乳,对石巩道:“是杀人箭还是活人箭哪?!”石巩拈了三次弓弦,三平连忙作揖。石巩乐道:“三十年来,我凭一张弓,一两支箭,射杀英雄豪杰,今天才真正遇到半个对手。”说完就把弓箭折断了。弓箭终究是杀生的工具,既然已射了半个圣人,就算体用俱齐,“钓破江波,金鳞始现”,钓出了鳞心,金钩就不再有意思了,可以折箭收钩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

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

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风花雪月:本指四季景色的变化,这里引申为无关天下事。
  劳攘:劳指形体的劳碌,攘指精神的困扰。
  冗:用,此处指多而无用的意思。





  自然界的岁月本来很长,可是那些奔波忙碌的人却自己觉得时间很短促;自然界的天地本来很宽广辽阔,可是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却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春花秋月本来是供人欣赏调剂身心的,可是那些奔波劳碌的人却认为是一种多余无益的东西。





  禅心在空间上遍泽无边刹境,超越了有限的空间;在时间上亦超越了一切时间,并始终不离当念,即现在、这里、自己,可见真正的禅心活在一切空间、一切时间中。禅通过现在、这里、自己反映永恒、无限、超我。日本铃木大拙先生有一次参加世界佛学会议。准备做学术演讲时,他说:“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圣经》中说,神说有光,于是就产生了昼夜。你们有谁见过?”大家都瞠目结舌。先生平静地说:“我见过,就是我。”大家更疑惑不解了。其实铃木先生是站在耶酥所谓的“亚伯拉罕出生之时,我就去世了”的“我”的立场说的。天地开初也好,最后的审判日也好,禅者都通过坚持即今、此处的自己的心,而活在永恒的时间长河里,并直接感知到生命的最深处、生命的本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

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昏冥:昏昧不明事理,冥是愚昧。
  惺惺:聪明,机警。





  平日闲居无事时,心情最容易陷入迷乱状态,这时应用平静的心情来警觉地处理心中的问题;有事忙碌时,感情最容易陷入冲动状态,这时应利用理智、冷静的头脑控制冲动的感情。






  心眼顿开,心机一转,就连迷惑也成了真佛的妙相,连无明也成了有明。日本西有穆山某日见到一画,画着禅宗初祖达摩与游女倾城对坐,不禁为之心动,赞叹不已并写下如下的偈子:“佛祖九年面壁,老衲十年忧烦;本想除却烦恼,迎得菩提,诚心学佛,却一直难成;一日弹琴,方得成悟,逢人便称南无双手合十礼;除却此心,别无杂念。”仙涯一日过街时,见一对夫妻正在吵嘴打架,女子在丈夫痛打下,大放悲声,口中喊道:“你杀了我吧!别再打啦!”和尚见此情形飞跑过去:“好!好!死了我好给你超度!”夫妇二人一时惊恐,停下手来。原来是妇人早上的饭煮糊了,男的说这饭不能吃,女的说能吃,一言一语,吵闹起来。此时被仙涯一语点破,都不禁破涕为笑,可见夫妻还是夫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

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理:宇宙的原理。
  遣事:排除、排解、放弃事物。




  真理与事物是紧密相连的,真理静止事物也随着静止,排除事物而固执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心智与环境也是紧密相连的,内心空虚环境也跟着空虚,排除环境的干扰而抓住自己的念头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的东西却想排除蚂蚁、苍蝇一样愚蠢。






  有人问大龙和尚:“色身败坏,如何坚固法身?”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肉身无常,终将灭亡;绝对不灭的法身(即真理)是什么呢?有句禅语:“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与大龙所言旨趣相同。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山花涧水,都是真理的再现。而且,大龙以无常变灭的色身(物体)为例来回答“不生不灭的坚固法身是什么”的提问,更显得机锋险峻,逼真地再现了人境一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境界,我化为山花、涧流,在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大千世界去显露法身,弘扬真理。这是禅者特有的自觉体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衮冕行中,着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

渔樵路上,着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

故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衮冕:衮,古代皇帝所穿绣有卷龙的衣服。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所戴的礼帽。衮冕此处作官位的代称。
  藜杖:指手杖。
  朝士;指在朝做官的人。





  在高官显贵之中,如果出现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大衣裳的雅士,自然就会增加无限清高风采;在渔夫樵夫中,假如加入一个身穿华丽朝服的达官,反而有煞风景增加很多俗气。由此可见,荣华富贵并不如清淡宁静,红尘世俗并不如山野清雅。





  五祖法演和尚说:“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脚都过去了,为什么尾巴还过不去?”《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经》中说:“有一次一个国王梦见一头大象爬出了窗户,身子都出去了,尾巴却怎么也出不去,被窗子框住了。它比喻求悟之人虽然舍弃了家眷出家修行,可心里仍贪恋着名利、欲事,而没有真正的解脱。”中国的公案把大象改成了水牯牛。按照经典,牛的尾巴就是名利之念,这不是禅。那么禅的见解又如何呢?禅认为这则公案里有三大宗旨,即理政、机关、向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

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浮云富贵之风:视富贵有如浮云般的高尚品格。
  岩栖穴处:指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
  膏肓泉石之癖:泉石指泉水山石,成语有“病入膏肓”,病入膏肓之间,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此言指喜欢泉石之乐成癖,严重得像病入膏肓那样难治。
  耽:倾,倾轧。




  一个能把荣华富贵看成是浮云敝履气度的人,根本就不需要住到深山幽谷去修养心性;一个对山水风景没有形成癖好的人,如能经常喝酒吟诗也有一番乐趣。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荫房廊无松竹。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意思是说,坐禅不一定要在宁静的山中和水边,只要进入无心境地,纵是在火中,也会自然凉快。织田信长消灭了敌手武田信玄的军队后,因敬慕武田信玄的师尊,动大礼到惠林寺迎邀快川国师出山,可快川却丝毫不予理睬,这大大刺激了这位胜利者的自尊。当他得悉惠林寺曾匿护过武田的家将,并掩护他们出逃的消息后,织田信长勃然大怒,命令士兵纵火烧了惠林寺。快川国师在寺院楼阁上口述了“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的诗句后,便投身火海,火化入定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

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石火光中:指以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形容人生的短促。
  蜗牛角上:比喻地方极小。




  人生就像用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一闪即逝,在这种短暂的生命时光中去争夺名利究竟有多少的时间呢?人类在宇宙中所占的空间就像蜗牛角那么小,在这狭小的地方去争强斗胜究竟有多大世界呢?






  云门和尚说过:“世界这么广阔,依照本来的面目行事变化,为什么僧人听钟声,就非得披上袈裟出去不可呢?”这里强调的是不容一丝杂念的本来面目。所谓石火之机快如闪电。如果有人叫你,你就随即答应他。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时,你先思考一番“他叫我干什么?”等等,你就是自生烦恼。我们常说的‘闪电光,击石火’的禅语,不只是指反应迅速,它的真正意旨是不容分别智的无心妙用,即不动智,是本来的自己的作用。唯有不动心地,自然而然地,不瞻前顾后地行动做事,才是真正禅的态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

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盆池拳石:如盆之地,如拳之石,形容空间的狭小。




  真正的生活乐趣并不在多,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池塘和几块奇怪岩石,山川景色就已经齐全;领悟大自然景色不必远求,只要在竹屋、茅窗下静坐,让清风拂面明月照人就足以享受,使人心胸自然觉得旷远辽阔。





  云门和尚手持禅杖对众弟子说:“我把这禅杖化成龙,把天地都吞没了。山河大地从何而得呢?”所谓禅杖化成龙,是代指有限归于无限,个体统一于全体。意同“一人发真归于源,十方虚空悉消陨”。杖化为龙,吞并大地,人归真返源时,十方虚空就全部消失了。可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巍然不动的山河大地又从何而得呢?有限一旦归于无限,无限的整体反而通过有限的个体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没了自我,一切都变成了自我。这是谁都体验过的事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地的消无便是山河大地存有。即所谓“证一方,一方暗”,化成龙,则天地无。有了山河大地,龙就会消隐。龙与天地是如一不二的,对我们来说,首先要化成龙!变成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

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甘其心尔。





  谷答樵讴:是指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讴,齐声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间的回音。




  俗人一般都被虚荣心和利禄心所困扰,所以一开口就说人间是一个大苦海。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世界另一面是白云笼罩下的青山翠谷,屹立在奔流河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风招展的美丽花卉、呢喃歌唱的小鸟,以及樵夫一边砍柴一边唱歌时山鸣谷应之声,这时人们才会恍然大悟人间既非尘嚣万丈,世界也并不是苦海一片,只是人们使自己的心落入尘嚣堕入苦海而已。





  老婆婆问赵州和尚:“我是身具五障的女人,怎样才能免除这五种障碍呢?”赵州和尚答道:“你要祝愿你之外的一切人都升入天堂,而你自己永沉苦海。”古印度的婆罗门认为女人有不能成为梵天、帝释、魔王、天王、佛陀这五种障碍,于是就产生了只有变成男子才能成佛的可笑之极的说法。而赵州和尚却说:“我不愿你生于天界,你要永沉苦海。免却五障的方法就在那里,从身外是寻求不到解脱的。”赵州和尚的言行所体现的大慈阐提思想正是大乘佛教的精髓。默默地替人受苦,便可进入无可企及的精神天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

血肉之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尘中之尘:比喻人及一切生物的渺小。
  影外之影:指身外的名利权位如镜中花水中月转眼即逝。
  上上智:最高智慧。
  了了心:了当形容词用,明白、理解的意思。




  就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来比,我们居住的地球只不过是一粒尘埃,可见地球上的小小生物和无边的宇宙一比,真是尘中之尘;就漫长绵延无限的时间来说,我们的躯体犹如短暂的浪花泡沫,何况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利禄,如果和万古不尽的时间来比,真像过眼烟云镜花水月。一个没有高深智慧的人,是无法明白这种道理的。





  《维摩经》说:“巍巍须弥山,可纳于一粒芥子中;四海之水,可容入一个毛孔里。”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周都是海洋;就是这样的高山也可以装入芥子粒中,就是这样的巨海也可以放进毛发之中。唐朝李勃是位大学问家,曾读书破万卷,时人颂称“李万卷”。有一次,他去造访庐山归宗寺的智常和尚问:“佛经中说:‘毛吞巨海,芥纳须弥’,我百思不得其解,望师傅指教。”和尚于是反问道:“人们都叫你‘李万卷’,那你小小的头脑中是怎样装进万卷书的呢?”李勃恍然大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龙争虎斗》浅论李小龙哲理寓意



















郝 钢 朱建华




本文仅从《龙争虎斗》,浅论李小龙哲理寓意。


李小龙认为:“天底之下,这里其实只有一个大家庭,只是人种各有不同而已。”这是一种“天下大同”的思想,但现实中人类往往因为欠缺沟通和理解,以及对彼此文化、宗教的过份偏执,而造成大量人为分裂,产生种种歧视、对立甚至极端的战争。20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尤为严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更是被妖魔化而遭轻蔑,纵然是李小龙,身处其间也深受其害,虽壮志凌云,在美国亦无空间伸展。因此,当70年代初李小龙毅然关闭“振藩国术馆”、离开好莱坞、返港投身电影界发展之时,是怀着极大抱负的。他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具有极佳传播力的新媒介,向全世界推广中国武术及中国文化,以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形象。





对自己,李小龙有着高度的自信。面对不利时运,他曾豪言:“去他的时势,且由我来创造时势。”他始终相信他能创造奇迹,始终相信他能重返好莱坞,不是以武术指导身份,不是以配角身份,而是以第一位中国人好莱坞电影主角身份受到礼聘。当李小龙在香港厚积薄发,以《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连创造票房新高,一跃成为电影巨星之后,他果然创造了时势:1972年11月,好莱坞华纳公司主动与李小龙签订了美港合拍好莱坞电影《龙争虎斗》的合作协议。




如果说李小龙前三部香港电影商业元素较浓,未能承载多少李小龙武学思想与哲学理念的话,那么,对于来之不易的《龙争虎斗》演出机会——李小龙将之视为进军国际影坛的绝佳机会——当然毫不犹豫,牢牢抓住,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体力与心力代价。作为主演兼武术指导,他甚至连外景地选景亦亲自介入,而如何在电影中更好地传播宣扬中国武术文化与哲学理念,李小龙更是颇费心神。片头片尾,亲自编剧、设计、主演,甚至导演拍摄,安插诸多内涵丰富、哲理浓郁之特别场景与精彩台词对答。





在电影开场,李小龙以禅师倒茶、茶满横溢的场景,引导出人心自满必无法接受其他事物,以致心灵阻碍、无从进步的常人弊病,寓示无论是实践武道、成就事业,还是美满人生,均需“空杯”,虚怀若谷,接纳常新的哲理。李小龙认为唯有空出我们心灵的茶杯,才能品味他人“茶水”的清香与韵味,唯空无,方能求全。




当李小龙与洪金宝短裤赤身、仅着分指手套展开没有门派界限的踢、打、摔、拿无限制综合格斗之时,李小龙以截拳道无限制综合格斗理念,运用电影语言,超越时空,在20世纪70年代之初,就向人们预演了21世纪今日国际武坛擂台发展的方向:MMA无限制综合格斗。通过这段短短数分钟的对打,李小龙简明地、形象地向全世界观众——或者说主要是向观众中的武术界专业人士——传达了这样一种超前先进的武术观:任何武术家必须跨越门派限制,方可体验人类整体武技真髓,而武技必须全面,才能应付任何情况,适应任何对手。鉴于李小龙此种先驱性启蒙贡献,今日世界综合格斗界公认李小龙为MMA综合格斗的始祖。






当李、洪精彩地综合格斗以礼始、以礼终之后,少林寺内,李小龙扮演的少林高手又与少林大师(乔宏饰)就什么是“武术的最高境界”展开禅宗公案般火花四溅的智慧对答。李小龙借少林弟子之口,阐述了他心目中武术最高境界乃是将“技巧隐于无形”:即要能将武功武技练到本能发挥的境地,方可做到与自我、与敌人、与环境融为一体,有感皆应,从而进退自如,无念无想,不做预设,因敌变化而制胜——“当我绝对有利的时候,毋须思考(李小龙举起右拳),它自然地就可以击倒对手”。这可以说是李小龙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最高哲理的电影版简明阐释。






李小龙强调直觉与本能的应用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的唯一途径,而有形的截拳道修炼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过是达到自我最高境界的桥梁和指南,因此,后学者切不可固执其中,以为它就是武术真理本身,而忽略自我发展与自由探索,从而导致自我的迷失而永远无法真正了悟自我人生与自我武术的本质实相。为此,李小龙通过《龙争虎斗》中少林高手以手指月开导徒弟(董玮饰)的片段,喻示上述哲理。在电影中,当李小龙叫徒弟望向他手指所指之时,那位徒弟的反应实在不尽如人意,因为他只见指头,而浑然不见指头所指的天空中月亮的光华美景。







在李小龙看来,技巧再好终非武学极致,练习武术更重要的,应是追求武功背后带给我们的关于自我、关于生命的启示。为此,除了在《龙争虎斗》中,李小龙刻意挥手指月,更多次在其他场合向人们积极阐释“指月之指”中手指与月亮的哲学关系,以引导人们正确理解截拳道求道之法。他说:“要理解截拳道,就像手指指向月亮一样,千万不要误将手指当成月亮,更不可因专注于手指而忽略天空其他美景。手指的作用,只是指引光明,至于你能获得多少,抑或眼界有多远,就全靠自己的领悟与努力了。”





《龙争虎斗》最后的电影情节,是岛上陷入一片大混战。当李小龙怀着报仇雪恨的心态,尾追片中石坚所饰“魔头”闯入四面全是立镜的镜屋,因人影重重、真伪莫辨而连遭暗算之后,不禁回想起少林大师曾经的开示。大师说:“敌人是一个幻影,真正的敌人藏身其后,只要消灭敌人的幻影,便可消灭敌人的真身。”受此启发,李小龙打破立镜终使对手无处藏身并战而胜之。





李小龙在此揭示的不仅是武艺的哲理,更是人生的真谛,那就是:要战胜武术与人生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懦贪骄躁等种种偏见、执着和虚幻不实,就必须找到产生这些虚幻与不实的总根源——只有消除花花世界中种种虚幻,才能真正找到藏身其后的问题根源,消除问题根源,自然就能彻底根除种种武术与人生的形形色色的困惑与疑虑。






事实上,我们面临的“藏身其后”的最大的敌人,正是我们自己,战胜自己,就战胜了所有因之而生的种种矛盾,就能发现自我武术与自我人生的本真实相。这样,我们将不再为别人而活,将不再局限于形式与套路;将不再理会他人的褒贬;将没有恐惧,没有犹疑;将不再以他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将不再人云亦云,跟风盲从,从而获得真正的从肉体到精神的自由与解放,从而能够充分享受武术与人生带给我们的自给自足的自在与喜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小龙关于武术的一篇论文

















太极又叫作阴阳,是中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末期就已经创立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用双鱼符号来表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争斗,相互转化,循环不息。“阳”代表了肯定、积极、雄性、实际、明亮、白昼、热量等等;而“阴”则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否定、柔软、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极的理论基础是,世上万物是没有一成不变、保持永久的。换而言之,当事物发展到鼎盛期后,就会由盛转衰,此时的衰即是“阴”,而衰到极端的时候则转入盛,此为“阳”,盛是引起衰的因由,反之亦然。而整个的过程则是盛衰交替重复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力量,虽然它们表现出的是一种矛盾的两方面,而事实上却是相互依赖。换个角度讲,是统一不可分的。在武术中阴阳的运用原则体现在和谐统一的韵律中,它要陈述的一点就是万事协调而非彼此对抗,并非是对抗的力量和动作。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绝不刻意或竭力而为。




  当对手A发力,即“阳”于对手B,B不必再以力来抗击他们,也就是说不以“阳”克“阳”,而是以柔克刚,以阴制阳,将对手力量转卸到别的方向。当A力量即将用尽之际,“阳”即开始转为“阴”,B则在其力道将竭之际,发动力量(阳)来反击对手。所有的过程纯系发乎自然而非竭力之为。B以其和谐、连贯的动作来击破对手。




  协调定律及自然的法则告诉习武之人应该忘掉自己,并将自己融于对手的发势、变势的动作中,不要先发制人,而是随着对手的动作而相应地动作。战胜对手的基本观点就是因循利导,借力发力。这也是为什么习武人不首先出手,暴露自己攻击目标的根本所在。面临攻击,首先并非对抗,而是尽力控制对手的攻击。这也就说明了非抵抗及非暴力的原则,如同厚雪积压下的松柏,虽然面临压力,但仍然能够以柔克刚。这也正是柔的价值所在。





与日常人们所想的恰恰相反,“阴”即柔顺,“法”则更关乎于人的生命与自救。因为屈服,所以生存,与之相反的阳法则表现了一种强硬和悍气,这往往使一个人在某种压力下突然崩溃,此即所谓至刚则易折。功夫中移动的方式与头脑的反应一致。事实上是头脑在支配身体动作的方向感,身形随意念而动。为了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势,必须要放松动作,在放松形体之前应首先使意念及精神放松下来。为了达到这一点,习武之人必须能够保持一种静谧与平和,即掌握好“非意念”原则。这并不是说大脑要一片空白,而是讲它包含了所有的情感,这并非简单的心境平和。






习武人的意识就像自己的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但又一无保留;无为无欲,却又随时准备接纳,以无意识用以支配整个意识。就像我们用眼睛去看东西,有时为了歇歇眼睛,虽然眼睛并没有闭上而是盯着某个物体在看,但是实际上却是视而不见,眼中无物的状态。




这个世界上人熙来攘往,并注定了他会是谁,会有什么样的麻烦。他们力争上游,以图出人头地。这种抱负对于习武之人来讲并不是适用。习武者应抛弃所有个人独断专行的强烈竞争心理。习武者,如果他很优秀,他根本不会有骄傲自满的情绪。骄傲会使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并且会轻视别人。骄傲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因为当他的目标定得很高并且达到了这种高目标时,他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害怕失去目前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的心理恐惧,于是如何保护现有的地位会成为其最重要的需求,这会使之紧张不安。




  当我们知道功夫的目标在于自我教化时,便会了解到“内在的自我”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因此为实现真实的自我,习武者并不让自己生活在别人的观点支持下,他们追求于不断地自我充实和提升中。功夫大师们与初学乍练的后生小辈们不同,他们强于自制,保持平和与谦逊,没有一丝一毫欲望的流露。通过不断的磨练,他们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松了自我,变得更加自由。对于他们而言,荣誉及地位被弃之如粪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带》杂志与李小龙真功夫革命
















美国《黑带》(BLACK BELT)杂志是一个在世界武坛具有强大公信力的专业媒体。

  为了证明
李小龙的出类拔萃,龙迷往往会以“李小龙曾被评选为世界七大武术家”来举例加以佐证。
  那么,李小龙曾被谁评选为世界七大武术家?
  答案是《黑带》杂志。
  那其实已经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但是人们就是津津乐道。
  或许不为更多人所知的是,李小龙及其创立的截拳道,与《黑带》杂志的人和事,在其生前逝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深厚的渊源。




  比如说原《黑带》杂志主编、《李小龙技击法》的整理编写者水户上原先生就是李小龙亲传弟子;比如说李小龙是出现在《黑带》杂志封面上频率最高的武术界风云人物之一;比如说李小龙的两大名著《李小龙技击法》《截拳道之道》是目前由《黑带》杂志出版社出版,并自出版以来至今仍然畅销全球的经典武学名著。通常,《黑带》杂志武术出版物按国别或武术派别来分类商品,其中唯一以武术家个人名义单列分类的只有李小龙;比如李小龙曾先后两次入选黑带群英殿,1999年更被评选为“世纪十大武术家”之首——这比所谓世界七大武术家显然要风光许多等等。



  本文将首次专题介绍《黑带》自1967年以来对于李小龙创立截拳道、挑战传统武术、引导武坛真功夫革命的强力推介和支持的史实。


  从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正是《黑带》杂志的权威宣传、评介和公正支持,才使得当时被传统武术界人士视为“异端”和“叛逆”的截拳道真正在武术界得以确立并获得公认,而李小龙更是有效地借助了《黑带》这个不可多得的媒体平台,在专业领域内淋漓尽致地发出了龙的武术革命最强音,有力地推动了截拳道武学思想的广泛传播,从而在世界武坛和各国武术家、武术爱好者群体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当时各种相对先进的武术思潮和实践潮流相互激荡,最终深刻地触动和引发了世界性的真功夫革命,形成今日以全接触自由搏击和MMA竞技为主流的现代武术发展大格局。



  
  一、1967年:“加藤”的中国功夫
  
  1966年6月,李小龙获得机会参加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投资的一部26集电视连续剧《青蜂侠》的演出,它是李小龙进入美国影视界的处女作。在这部电视剧中,李小龙饰演男主角“青蜂侠”的助手兼司机“加藤”,以高强武功与青蜂侠一起惩奸锄恶。


  《青蜂侠》1966年9月9日在美国首播直至1967年7月14日停播为止,由于李小龙出色的表演加上眩目的真功夫,风头常常劲压男主角,而受到广大电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格外青睐,获得普遍好评,由此李小龙在美国电视观众中一夜成名。


  自此后,不仅有许多美国片商陆续邀请李小龙在多部影视剧中客串演出或担任武术指导,为李小龙日后决定全力投身武术演艺事业,最终龙腾香港,名扬天下打下伏笔,更通过电视剧的高效传播,引起了美国人,从普通电视观众到武术界专业人士对于“加藤”所使出的快如闪电、一击必杀的中国功夫产生的浓厚兴趣。李小龙让当时只知道空手道和跆拳道的美国人了解到原来世界上还有厉害的中国功夫,空手道源自中国功夫。


  顺应此种热潮,《黑带》派遣杂志记者麦克斯韦波纳德(Maxwell Pollard)专程在洛杉矶振藩国术馆采访了李小龙,并于1967年10月号、11月号分两期长篇连载《“加藤”的中国功夫》专访文章。


  在连载文章中,该记者写下了他对李小龙功夫的直观感受,指出李小龙的功夫动作“就像一只豹子发动攻击和反击,为捕获猎物潜步接近,并发出力度强劲的重拳。有时,他快速侧踢对方膝胫,标指攻击眼睛,同时不失时机地采用肘击和膝撞……动作精确无暇、干脆利落,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格斗家”。


  面对记者,李小龙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先进的革命性武术观点和超前的训练理念,并亲自与他的弟子李恺现场演练,对比展示了与传统武术截然不同的截拳道科学的技战术特点。杂志正式刊文时,还配上了多幅李小龙在各种场合与另外两位亲传弟子黄锦铭、伊鲁山度演练的截拳道技术演示图照,较完整地展现了截拳道的全接触实战训练体系和风格特征。


  在11月号《黑带》连载中,李小龙更首次正式在媒体上公开了自己独创的武学体系,正式公布其英文名称为“JEET KUNEDO”,同时加以阐释其为“TheWay of Intercepting Fist”(翻译为中文即“截击拳法之道”),从而成为截拳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


  通过与记者长谈,李小龙相对温和地批评了传统武术的形式化弊端,认为无论功夫、空手道还是跆拳道等,都是“以非整体的拳法结构作为基础的”,那些固定的套路和形式化的对打无法适应活生生的变化万千的真实搏击。正因为如此,李小龙拒绝记者将截拳道当作一套新的拳法体系或固定门派来看待,因为截拳道是没有规则限制的,它只是每个练习者自我表达的基础。李小龙还重点介绍了截拳道的“三要素”理论和“雕像说”理论,指出截拳道就是“用最少的动作及体能消耗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我的功夫没有秘密,我的动作是简单、直接、非传统的”,而截拳道的修行,就如雕刻一尊雕像,不是不断地添泥加料,“日益增加”,而是不断抛弃不必要的东西,“日益减少”,直至能够无限制地、本能地自我表达。




  有趣的是,采访途中,当记者听李小龙介绍截拳道“三要素”,要求李小龙详细解释“直接”一词时,“几乎就在这句话脱口而出的同时,李小龙的钱夹子飞了起来,出于本能的反应,波纳德立即站起来抓住了它。李小龙说‘这就是直接。你凭着本能感觉行动,没有浪费时间。你只是站起来抓住了钱夹——你没有先蹲下来,嘀咕着摆出马步或做一些传统的动作。如果你那样做,你就抓不住钱夹。换句话说,如果有人要侵犯你,直接向他出拳攻击,不要做多余的、复杂的动作!否则,你就会被彻底打垮。如果是真正的街头格斗,你漂亮的衬衣早就被人撕成碎片”’。




李小龙此种即兴地生动活泼地阐释拳学理论的方法,正是截拳道所强调的启发式教学法——不是盲接给予学生现成答案,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一给这位《黑带》记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1968年:李小龙的训练方法
  
  1967年,《黑带》在10月和11月号连续两期连载推介李小龙功夫和武学新思想,由于李小龙观点大胆超前、新颖犀利和极具突破性,引起了《黑带》读者,特别是一些传统武术界专业人士的强烈反响或反弹,赞同者有之,猛烈质疑者更是不乏其人。一时间,李小龙完全被置于武术界舆论风暴的风口浪尖之上。



  例如加斯堡空手道会空手道教练保罗·阿尔直接致信《黑带》强烈质疑李小龙。他写到:“亲爱的李小龙先生:我是一名空手道教练,我曾拜读过你在《黑带》上所写的文章,对于阁下文中的观点,我毫不赞同并且反感。你在文章中说,空手道只注重形式,并不实用。这种话听进来极似只学了五六个月就以武师自居、到处吹牛行骗的那种人的腔调。同时,我敢肯定你对套路的认识十分浅薄。我可以随时提出一百个论点来反驳你。”然后他在信中一口气列举了六点来反驳李小龙,其中在第二条他尖锐地写到:“阁下与助手串通好的所谓‘寸劲拳’表演,简直就是骗局。如果把那张助手后摔时坐倒的椅子拿走,就算助手胸前没有拳靶保护,李先生的‘寸劲拳’不过把助手‘推’开几英尺罢了,这种把戏,我也能随时表演。”对此,李小龙回信给予公开答复:“我的观点是针对某些中国武术的传统流弊。如果你所学的武术并非花巧不实或呆滞刻板,那么你完全不必介意我的言论,并为此懊恼。另一方面,我并无五六个月的空手道学习经历,事实是我从未学过空手道。不过,我和我的助教们,倒确实收过一些曾学过空手道的学生……用不用椅子并非‘寸劲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许多空手道界极负盛名的人士都可以告诉你——‘寸拳’是‘击打’而非‘推开”’。




  就这样,李小龙不得不在《黑带》杂志上连续多期答读者司,面对赞赏或抨击,连消带打,笑傲江湖,但是仍然意犹未尽。


  1968年,《黑带》杂志年刊《BLACK BELT YEARBOOK》录接《“加藤”的中国功夫》文章主雪,应读者强烈要求,再次发表了李小龙专文《李小龙的训练方法》(TRAINING METHODS OF3RUCE LEE),更加系统地介绍阳阐释了李小龙的崭新武术创见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术训练科学模式,为初创的截拳道的确立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当其时,尽管《黑带》杂志旗帜鲜明地支持李小龙,积极鼓吹武术新思潮,但是,李小龙超越时代的激进言论和行为,还是被美国传统武术界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大逆不道”和“狂妄自大”的烙印,开始或明或暗地全面封杀、抵制李小龙。此前以能邀请到李小龙担任各种传统武术赛事嘉宾为荣的组织者们,纷纷拒绝与李小龙再拉上任何关系。此时,除了“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肯波空手道宗师埃德帕克等少数虽然并不一定认同李小龙言论,但是真正理解李小龙对于武术爱之深、痛之切心情的武坛挚友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之外,李小龙为他的武术改革言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受到了空前的孤立。







三、1971年: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
李小龙回到香港,开始全力进军影视界,利用现代影视传播媒介实践其在全世界弘扬中国功夫的理想。斯时,视武术为终生事业的李小龙,尽管其职业重心已经转向影视,但是其终极目标的核心始终是武术。



  因此,在投身影艺的过程中,李小龙从未丝毫放松截拳道的研修及体系的精简、雕琢。1971年左右,因为训练不慎导致腰伤卧床半年之久的李小龙,亦在书海中遨游了半年,期间所记的武学笔记,垒起来足有半尺之高。


  这次意外的训练伤害,对于李小龙一方面是祸,一方面是福——正是这难得的半年时间,给予李小龙充足的时间反思和检讨他的武学思想、完善他的截拳道体系。


  其间,号称“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的印度圣哲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对于李小龙的武学思想产生了通透彻悟般的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曾宣称“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有评论者认为,克氏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主旨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他一直指陈‘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因此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李小龙作为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禅宗、道家哲学思想之三味的学者,在遭遇克里希那穆提完全彻底破除形式、消灭权威的空灵思想之后,犹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武道境界发生了超然飞跃。



  建立在“阴阳”和“空无”之“道”上的截拳道拳学核心基础,虽然其哲理本质上与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核心一致,且李小龙一直鼓吹的也是破除武术传统枷锁,强调自我发现,但彻悟之前的李小龙和彻悟之后的李小龙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的是理论上的开悟,但现实中仍然时时受到诸如刻意谋求创立自我独立的科学武道体系、不能完全抛开在武术界所获得的声誉等的羁绊,理论上的空灵和行动上的茧缚纠缠不清;后者则是李小龙武道实践层面上的彻悟和解放——克里希那穆提思想在李小龙对于“自己制造而又深陷其中的结构”争取真实而彻底的行动,以及采取不计后果的彻底的革命的临界点上,给予了李小龙最后的智慧和勇气——这意味着李小龙已经向武道上一切的人为努力告别。由此,李小龙的武学思想和武道实践开始迈向澄澈、开放和自由,其武术之道亦由此获得解放和升华,并就此突破了固定的或独立的体系、门派、国别等种种外在人为束缚,再也不能简单地归属于哪一种特定武术体系,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成为世界性武道,真正达到了李小龙自己所期望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自我表达的武道最高境界。





  1971年,彻悟的李小龙将自己的武学心得于当年9月的《黑带》杂志上发表出来,这就是李小龙经典武学雄文《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


  文中,李小龙严厉抨击了传统武术固定形式和陈旧观念,对于武术练习者的自我人性的压制和束缚,以及对于流动的、充满生命的、不可限定的武术真理的反对,认为“当一位习武者被禁闭于一种限定的武术风格时,他就不能够自由地表现他自己”,同时更尖刻而毫不留情地指出任何一种自我封闭的传统武术“无论它怎样地充满聪明与才智,它实际上是人类前进的障碍物”,而这些传统武术的传播者和练习者不过“全都是绝望泥潭之中的挣扎者”而已。他们只是在用固定、僵化的体系结构,不断肢解和封固原本流动的武术生命本体,不断磨灭自我人性的光辉。为此,李小龙强调“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经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一个人要从传统中获得自我新生,就必须从传统固定模式中解放出来,而截拳道就是一种自我解放之道,“它可以充当习武者自我检验的镜子”。





  在这篇堪称石破天惊的、公开挑战传统武术的檄文中,李小龙进一步阐释了截拳道“从字面上讲,‘截’就是拦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是指普遍的规律方法或最终的实现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拦截拳法之道”。为了避免人们重蹈将截拳道当作传统形式化门派的覆辙,李小龙在文章中特别强调:“截拳道只是个名称罢了。”换言之,与传统武术将自身视为从习者最后的武术真理不同,截拳道并不是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者的武术真理或新的形式化门派,而只不过是李小龙引导截拳道后学者发现自我、探究武道真理的指路路标和借假求真的桥梁,一种“得鱼”即可“忘筌”的“筌”罢了。




  这期《黑带》杂志首次刊登了采用中国传统书法隶书书写的“截拳道”中文名称,同时展示了李小龙与他的弟子黄锦铭等在郊外进行踢打摔拿全接触实战训练的技术图照——全接触实战训练和类似MMA的格斗方式,在今日也许已经成为常态,但在当时,却是饱受传统武术卫道士攻击的“异数”。




  上世纪70年代初,这篇完全l可以纳入世界武术发展史的经典武学文献《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一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尺浪。李小龙当年所传达的武道思想,虽然在当今世界武坛已经作为主流根深蒂固,但在当时却犹如原子弹爆炸般,引发了美国武术界乃至扩展到世界武坛的长久的争议,余波至今未息。




所谓无破不立,在激烈的新旧思想交锋、碰撞之中,李小龙的武学理念逐步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支持者越来越多。当年就有《黑带》读者发表读后感说,“李小龙关于截拳道的文章确实让我震惊。用文学化的手法表达,虽然缺乏技术准确性,但他成功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李小龙说出了心里话,我喜欢截拳道”




  毫无疑问,当我们穿越时空来对比,可以发现,正是李小龙的革命性改革言行和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武坛的思想大解放,从而极大地激发了饱受传统束缚的武术家们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激情和原创力,最终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世界武术真功夫的革命。


  为了坚持真理,决不妥协低头,或许,这正是龙的精神中最值得赞叹的人格风骨。





  
  四、2006年:向世界继续推介李小龙截拳道
  
  时光飞逝,李小龙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三十多年,但是,龙的精神以及龙的武道,仍然在方方面面深深地影响着世人,影响着世界武坛。


  在李小龙截拳道世界传播过程中,随着原始截拳道和截拳道概念之争的泛起,随着人们对于“什么是截拳道”的各说各话的种种争议的起起落落,人们关于在这新的世纪如何正确地认识、整体地理解、传承李小龙截拳道,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时代需求之下,有迹象表明,《黑带》杂志和美国李小龙教育基金会正在开始合作,在截拳道的正本清源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45周年纪念刊,并且是其首期电子版杂志中,《黑带》杂志再次专题鼎力推介李小龙截拳道,我们或可将之视为《黑带》杂志向世界继续推介李小龙截拳道的一个序幕。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惊喜。

  [注四]相关克里希那穆提思想及评介的文字来源于:克里希那穆提中文网
  [注五]摘译自美国英文版《DearBruce Lee》(《亲爱的李小龙先生》)
  [注六]摘译自美国英文版((DearBruce Lee))(《亲爱的李小龙先生》)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2-20 21:1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0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二十世纪最卓越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十四岁时由"通神)学会"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临(东方的"弥勒下生"),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再来的"世师"。


  他很快就成为坚强无畏、难以归类的导师。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一九二五年悟道以后,为了保持教诲的独立无染、排除救世主的形象,他毅然脱离了"通神学会",解散了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并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


  此后的一生,别人一直要给他上师的尊位,他都一直拒绝。而他成道后的长达半世纪的宣讲工作,却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权威,而且演讲永远像单对单的讲话一样。


  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他一直指陈"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这个广大的空间,或许是他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对这麽多人产生了如许冲击的关键所在。


  因此,佛学家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道道地地的"禅"师。





  他一直对世人讲话,一直到一九八六年过世,享年九十岁。他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四十七国语文,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



  当他的著名弟子普普·贾亚卡(克传记作者)第一次见到他时,问他的法门到底是什麽,他回答说:"这个新的法门就是要将时间停止!"






















克里希那穆提不是一个上师,也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位在真理路上的研究者与探询者。
——R.Venkataraman
他(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类
——赫胥黎
克氏一八八五年生于印度,他的言著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属于全世界。
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他强调自我觉察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
佛学家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地道的禅师。
克里希那穆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四十七国语文。
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这或许是他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对这麽多人产生如许冲击的关键所在。
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所谓上帝、真相、真理、实相或道,都共同指向同一个境界。
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进入这个国。







更多精彩: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2-21 20:4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














Liberate Yourself From Classical Karate
by Bruce Lee
I am the first to admit that any attempt to crystallize Jeet Kune Do into a written article is no easy task. Perhaps to avoid making a 'thing' out of a 'process'. I have not until now personally written an article on JKD. Indeed,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what Jeet Kune Do is, although it may be easier to explain what it is not.
Let me begin with a Zen story. The story might be familiar to some, but I repeat it for it's appropriateness. Look upon this story as a means of limbering up one's senses, one's attitude and one's mind to make them pliable and receptive. You need that to understand this article, otherwise you might as well forget reading any further. A learned man once went to a Zen teacher to inquire about Zen. As the Zen teacher explained, the learned man would frequently interrupt him with remarks like, "Oh, yes, we have that too...." and so on. Finally the Zen teacher stopped talking and began to serve tea to the learned man. He poured the cup full, and then kept pouring until the cup overflowed. "Enough!" the learned man once more interrupted. "No more can go into the cup!" "Indeed, I see," answered the Zen teacher. "If you do not first empty the cup, how can you taste my cup of tea?"
I hope my comrades in the martial arts will read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with open-mindedness leaving all the burdens of preconceived opinions and conclusions behind. This act, by the way, has in itself liberating power. After all, the usefulness of the cup is in it's emptiness. Make this article relate to yourself, because though it is on JKD, it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blossoming of a martial artist---not a "Chinese" martial artist, a "Japanese" martial artist, etc. A martial artist is a human being first. Just as nationalitie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one's humanity, so they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martial arts. Leave your protective shell of isolation and relate 'directly' to what is being said. Return to your senses by ceasing all the intervening intellectual mumbo jumbo. Remember that life is a constant process of relating. Remember too, that I seek neither your approval nor to influence you towards my way of thinking. I will be more than satisfied if, as a result of this article, you begin to investigate everything for yourself and cease to uncritically accept prescribed formulas that dictate "this is this" and "that is that".
ON CHOICELESS OBSERVATION
Suppose several persons who are trained in different styles of combative arts witness an all out street fight. I am sure that we would hear different versions from each of these stylists. This is quite understandable for one cannot see a fight (or anything else) "as is" as long as he is blinded by his chosen point of view, i.e. style, and he will view the fight through the lens of his particular conditioning. Fighting, "as is," is simple and total. It is not limited to your perspective conditioning as a Chinese martial artist. True observation begins when one sheds set patterns and true freedom of expression occurs when one is beyond systems.
Before we examine Jeet Kune Do, let's consider exactly what a "classical" martial art style really is. To begin with, we must recognize the incontrovertible fact that regardless of their many colorful origins (by a wise, mysterious monk, by a special messenger in a dream, in a holy revelation, etc.) styles are created by men. A style should never be considered gospel truth, the laws and principles of which can never be violated. Man, the living, creating individual, is alway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established style. It is conceivable that a long time ago a certain martial artist discovered some partial truth. During his lifetime, the man resisted the temptation to organize this partial truth, although this is a common tendency in a man's search for security and certainty in life. After his death, his students took "his" hypotheses, "his" postulates, "his" method and turned them into law. Impressive creeds were then invented, solemn reinforcing ceremonies prescribed, rigid philosophy and patterns formulated, and son on, until finally an institution was erected.
So, what originated as one man's intuition of some sort of personal fluidity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solidified, fixed knowledge, complete with organized classified responses presented in a logical order. In so doing, the well-meaning, loyal followers have not only made this knowledge a holy shrine, but also a tomb in which they have buried the founder's wisdom. But distor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end here. In reaction to "the other truth," another martial artist, or possible a dissatisfied disciple, organizes an opposite approach--such as the "soft" style versus the "hard" style, the "internal" school versus the "external" school, and all these separate nonsenses. Soon this opposite faction also becomes a large organization, with its own laws and patterns. A rivalry begins, with each style claiming to possess the "truth" to the exclusions of all others. At best, styles are merely parts dissected from a unitary whole. All styles require adjustment, partiality, denials, condemnation and a lot of self- justification. The solutions they purport to provide are the very cause of the problem, because they limit and interfere with our natural growth and obstruct the way to genuine understanding. Divisive by nature, styles keep men 'apart' from each other rather than 'unite' them.
TRUTH CANNOT BE STRUCTURED OR DEFINED
One cannot express himself fully when imprisoned by a confining style. Combat "as is" is total, and it includes all the "is" as well as "is not," without favorite lines or angles. Lacking boundaries, combat is always fresh, alive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Your particular style, your personal inclinations and your physical makeup are all 'parts' of combat, but they do not constitute the 'whole' of combat. Should your responses become dependent upon any single part, you will react in terms of what "should be" rather than to the reality of the ever-changing "what is." Remember that while the whole is evidenced in all its parts, an isolated part, efficient or not, does not constitute the whole. Prolonged repetitious drillings will certainly yield mechanical precision and security of that kind comes from any routine. However, it is exactly this kind of "selective" security or "crutch" which limits or blocks the total growth of a martial artist. In fact, quite a few practitioners develop such a liking for and dependence on their "crutch" that they can no longer walk without it. Thus, anyone special technique, however cleverly designed is actually a hindrance. Let it be understood once and for all that I have NOT invented a new style, composite, or modification. I have in no way set Jeet Kune Do within a distinct form governed by laws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this" style or "that" method. On the contrary, I hope to free my comrades from bondage to styles, patterns and doctrines. What, then, is Jeet Kune Do?
Literally, "Jeet" means to intercept or to stop; "Kune" is the fist; and "do" is the way, the ultimate reality---the way of the intercepting fist. Do remember, however, that "Jeet Kune Do" is merely a convenient name. I am not interested with the term itself; I am interested in its effect of liberation when JKD is used as a mirror for self-examination. Unlike a "classical" martial art, there is no series of rules or classification of technique that constitutes a distinct "Jeet Kune Do" method of fighting. JKD is not a form of special conditioning with its own rigid philosophy. It looks at combat not from a single angle, but from all possible angles. While JKD utilizes all the ways and means to serve its end (after all, efficiency is anything that scores), it is bound by none and is therefore free. In other words, JKD possesses everything, but is in itself possessed by nothing. Therefore, to try and define JKD in terms of a distinct style---be it gung-fu, karate, street fighting, Bruce Lee's martial art, etc.---is to completely miss its meaning. It's teaching simply cannot be confined with a system. Since JKD is at once "this" and "not this", it neither opposes nor adheres to any style. To understand this fully, one must transcend from the duality of "for" and "against" into one organic unity which is without distinctions. Understanding of JKD is direct intuition of this unity. There are no prearranged sets or "kata" in the teaching of JKD, nor are they necessary.
Consider the subtle difference between "having no form" and having "no form"; the first is ignorance, the second is transcendence. Through instinctive body feeling, each of us 'knows' our own most efficient and dynamic manner of achieving effective leverage, balance in motion, economical use of energy, etc. Patterns, techniques or forms touch only the fringe of genuine understanding. The core of understanding lies in the individual mind, and until that is touched, everything is uncertain and superficial. Truth cannot be perceived until we come to fully understand ourselves and our potentials. After all, 'knowledge in the martial arts ultimately means self-knowledge.' At this point you may ask, "How do I gain this knowledge?" That you will have to find out all by yourself. You must accept the fact that there is in help but self-help. For the same reason I cannot tell you how to "gain" freedom, since freedom exists within you. I cannot tell you what 'not' to do, I cannot tell you what you 'should' do, since that would be confining you to a particular approach. Formulas can only inhibit freedom, externally dictated prescriptions only squelch creativity and assure mediocrity. Bear in mind that the freedom that accrues from self-knowledge cannot be acquired through strict adherence to a formula; we do not suddenly "become" free, we simply "are" free.
Learning is definitely not mere imitation, nor is it the ability to accumulate and regurgitate fixed knowledge. Learning is a constant process of discovery, a process without end. In JKD we begin not by accumulation but by discovering the cause of our ignorance, a discovery that involves a shedding process. Unfortunately, most students in the martial arts are conformists. Instead of learning to depend on themselves for expression, they blindly follow their instructors, no longer feeling alone, and finding security in mass imitation. The product of this imitation is a dependent mind. Independent inquiry, which is essential to genuine understanding, is sacrificed. Look around the martial arts and witness the assortment of routine performers, trick artists, desensitized robots, glorifiers of the past and so on---- all followers or exponents of organized despair. How often are we told by different "sensei" of "masters" that the martial arts are life itself? But how many of them truly understand what they are saying?
Life is a constant movement---rhythmic as well as random; life is a constant change and not stagnation. Instead of choicelessly flowing with this process of change, many of these "masters", past and present, have built an illusion of fixed forms, rigidly subscribing to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of the art, solidifying the ever-flowing, dissecting the totality. The most pitiful sight is to see sincere students earnestly repeating those imitative drills, listening to their own screams and spiritual yells. In most cases, the means these "sensei" offer their students are so elaborate that the student must give tremendous attention to them, until gradually he loses sight of the end. The students end up performing their methodical routines as a mere conditioned response, rather than 'responding to' "what is." They no longer "listen" to circumstances; they "recite" their circumstances. These pour souls have unwittingly become trapped in the miasma of classical martial arts training. A teacher, a really good sensei, is never a 'giver' of "truth"; he is a guide, a 'pointer' to the truth that the student must discover for himself. A good teacher, therefore, studies each student individually and encourages the student to explore himself,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until, ultimately, the student is integrated with his being. For example, a skillful teacher might spur his student's growth by confronting him with certain frustrations. A good teacher is a catalyst. Besides possessing a deep understanding, he must also have a responsive mind with great flexibility and sensitivity.
A FINGER POINTING TO THE MOON
There is no standard in total combat, and expression must be free. this liberating truth is a reality only in so far as it is 'experienced and lived' by the individual himself; it is a truth that transcends styles or disciplines. Remember, too, that Jeet Kune Do is merely a term, a label to be used as a boat to get one across; once across, it is to be discarded and not carried on one's back. These few paragraphs are, at best, a "finger pointing to the moon." Please do not take the finger to be the moon or fix your gaze so intently on the finger as to miss all the beautiful sights of heaven. After all, the usefulness of the finger is in pointing away from itself to the light which illumines finger and all.











1、什么是截拳道?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任何一种想去具体地描述截拳道并将其成文的意图是很难实现的。一个人要想避免一件你必须做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直到现在,我自己都没能写任何一篇有关截拳道的文章。确实,在我看来,想解释截拳道“不是什么”是件比较容易做的事情,而要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难做到的。让我来讲讲禅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些人可能听起来很熟,但我仍然想重把它讲一遍。这个故事给人一种启发,它可以柔顺人的观点,开化人的脑筋,如果你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含义,你就可以理解我的文章。否则,你最好别再往下读。




   一位有学问的人曾经去拜访禅师并提出许多的问题要禅师回答,当禅师解答这些问题时,这位有学问的人又不断地插话表示他早已明白了禅师所讲的问题。最后,禅师不得不终止他们的谈话。他开始给那位有学问的人倒茶,禅师倒满了那杯茶水,但是他没有停手,他倒呀倒呀,茶杯中的水溢出来很多。“满了”那位有学问的人不断提示“茶杯倒不下了。”“是的,我知道,”禅师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带的茶杯不是空的,你怎么能品尝到我倒给的茶?”我希望我武术界的同仁抛开你们原先已经接受的观点和后来形成的模式,以虚心的态度来阅读我以下的文章,这样,你就能处在一种解放自己的力量中,毕竟,一只空杯子才是一只可以盛物的有用之杯。





   首先,你要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来读这篇文章。我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在讲截拳道,它的最原始的涉及点是一位终极武术家,而这位武术家并不从属于或中国或日本亦或其它什么国家的武术家之列。这位武术家首先是具有普遍人格的人。就象一个人的性格根源于他的民族背景中一样,一位武术家永远不会将自己置身于武术之外。




 其所以,读这篇文章时,你应该卸下你隔绝于世的保护壳,与我正谈的东西保持直接的联系。请停止你一切自以为是的打扰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生命是一个不断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也请记住,之所以有这些要求,我并不是想要获得你的赞誉,也不是要强迫你来追随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如果你能从文章中得到一些启示而开始去认真地思考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停止盲目地接受有这样或那样规定的所谓模式与套路,我将会感到很大的满足。







2、关于不审慎的观察


   假设有几个受过不同格斗体系训练的练习者都目睹了一个全过程的街头格斗。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人由于受到他自身观点,也就是他的格斗风格的限制,他不可能以“就是这样”的总结概括性的话来看这场格斗(或其他任何事情),他只是通过他所处的特殊位置,来看一场格斗的全过程。格斗,既简单又包罗万象,格斗不可能因为你是中国武术家,或是朝鲜武术家,或者其它什么国家的武术家而变得有所不同,因此它不会限制你的观察力和自身所处境况。武术家真正所观察的,应是习武者演示的格斗技巧和属于他的武术体系的真正自由的格斗表达。




   在我们解释截拳道之前,让我们来确切地思考一下真正的传统武术风格是什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一种无可非议的事实:除去传统武术的丰富起源(诸如某种武术体系或来源于聪明的神猴,或来源于某人梦境中一个特殊的信息,亦或是与一处神圣的殿堂相关等等),各种武术风格均由人来创造。一种武术风格从来就不应该被信奉为真理,武术的法规与原理因此也就从来不可能被人背叛。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经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





   可以确信,一定是多年以前,某一位武术家发现了武术中的部分真理,在这位武术家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他坚定地完善着他的带着他个人倾向的偏见的真理,虽然这种倾向性的真理是一个人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为自己寻找安全感与认可性所拥有的一般性常识。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学生们开始将“他的”假设,“他的”设想,“他的”爱好和“他的”方法转变为学生们应该执行的法规。强迫性的屈服由此产生,庄严固定的仪式成为后人无条件信奉的标志,粗糙哲理和格斗技巧也形成了公式等等,这一切不断在进行,直到有一天一个有关的协会开始建立。当一个组织开始成立以后,人们某此流动的未完直觉开始硬化,知识开始封闭固定,一些早已呈现出的有组织有体系的反应也开始形成一种合法的规定。这样做的结果意味着那些忠实的信徒不仅仅将他们先人的知识封存于一所神圣的殿堂中,他们也已经将他们先人的智慧埋葬在了那个庙宇中。






   到此为止,对传统武术的歪曲并没有停止。为了与“那些人的真理”对抗,另外的一些武术家或许可能是不满于自己先辈的徒弟,他们开始组织一个对抗的观念――诸如以“柔式”武术来对抗“硬式”武术,以“内功”训练来对抗“外功”训练,其实所有这些分歧只是一种糊涂的表象。这种对抗性的事实结果是一个大规模的、拥有自己法规与格斗技巧的对抗性组织形成。由此,每一种风格的武术体系的练习者们开始声称自己拥有“真理”而开始排斥其它的武术组织,各武术组织的竞争开始了。





   其实,各种武术类型其量也仅仅是武术整体中的一个分离体。所有的武术类型都有调整性、偏见性、否定性、反叛性以及过多的自我辩解性。各种体系的武术家试图提供解决分歧的办法只是引发问题的开端,因为他们的办法均限制和干涉了后人武术的自然发展,也同时阻碍了后人对武术所拥有的天才的理解力。通过这种自然分化,各种武术风格开始脱离整体武术体系而游离为一个单独的部分。







3、真理不能被限定


   当一位习武者被禁闭于一种限定的武术风格时,他就不能够自由地表现他自己。格斗中“诸如这样”的用语是对武术格斗的总概括,这个用语即说明了武术“是什么”也说明了武术“不是什么”,这句用语也没有表现是赞成“直接”的格斗还是赞成有“角度”的格斗。取消武术体系中的界线,格斗就永远新鲜,充满活力,变化无常。否则,你特殊的格斗风格,你的个人爱好,以及你的身体和性格永远只是格斗中的部分而不能组成格斗的全部。格斗中,你的格斗反映只会变成作为任何一个单独部分的依靠。你的格斗反应只会依据套路固定的程度表现为“应该是什么”而不是真正的瞬息万变的格斗中所要求的“是什么”。请记住,格斗的整体由格斗所有的各个部分组成,而一个孤立的部分,不管它是无效格斗还是有效格斗,这个部分永远不会成为整体。





   习武者长时间反复的套路训练,肯定会对日常的习武功课产生机械的准确性和狭隘的安全感。毫无疑问,这种武术套路所引发的有选择的安全感或者可以称为“武术拐杖”的限制,阻碍了武术家的全面成长。事实上,许多的练习者都在发展自己对“武术拐杖”———套路的依靠和爱好而不再会独立地自己行走。这样,任何一种特殊技术无论它怎样地充满聪明与才智,它实际上是人类前进的障碍物。





   以上阐述只是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我并没有发明一种全新风格的,或综合性的,亦或是修正性的武术体系,我也决不将截拳道建立成受某些规则控制的区别于“这种风格”或“那种方法”的固定套路。相反,我希望解放我的同仁们,使他们不再受格斗风格、武术形式和各种主义的奴役。



   那么,什么是截拳道?本意上讲“截”就是拦截或阻截;“拳”就是拳法;“道”是普遍的规律方法和最终的实现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拦截拳击的方法。请记住,取“截拳道”这个名称只是为了叫法上便利,我并没有让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本身的解放效应,因为它可以充当习武者自我检验的镜子。





   与传统武术不同,截拳道并没有系列的规则和明确的格斗方法所组成的技术分类。截拳道没有特殊情况的套路和僵化的哲理。它的格斗看上去并不是来自一个单一的角度,而是来自所有可能的角度。截拳道利用所有的格斗方式和方法去赢得一个满意的结果(毕竟,格斗的效率是胜者无言的标志。),截拳道是自由的,它不被任何东西束缚。另一方面讲,截拳道包含万家,而又不为万家所包含。




   如果有人将截拳道看作一种特定的模式而将它固定和限制在中国功夫、日本空手道、街头格斗、李小龙武术等等的范围内就会完全误解截拳道。截拳道不能被限制在一个体系中。截拳道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它既不拥有任何武术体系的风格,也不追随任何武术体系的风格。要想充分地理解截拳道,习武者就必须超越“对抗”与“联合”的双重性而将这两点看作一个无差别的有机整体,截拳道的理解是习武者对这个整体的直觉感觉。




   截拳道的教授中没有预定的动作设计或套路,截拳道中也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不成套路”与“无套路”之间的微妙区别,前者代表无知,后者则是超越。通过人体的直觉感应,我们蹭的每个人都要知道用最有的最具原动力的方法去设计一个有效力量,平衡运动,气力的经济使用等等,武术中的形式、技术或者套路所涉及的东西仅仅使人们处在了对武术天才理解的边缘。理解的核心部分则深藏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在人们达到核心理解之前,任何东西都不是确定和表面化的。在我们最终全面地理解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潜在力后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真理。毕竟,武术知识本质上是自如。





   鉴于这一点,你可能要问:“我怎样获得这种知识?”这就要靠你自己来发现。你必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都帮助不了你。就像我不能够告诉你如何去得到自由一样,因为自由存在于自我之中,所以,我不能够告诉你怎样去自知。我能告诉你什么不能做,我却不能告诉你应该做什么,因为那样会阻碍你进入武术的特殊境界。公式化的东西只能限制你的自由,外在的支配人的命令仅仅是为压制人的创造力,确保人的平庸。养育在人的头脑中的从人的自知中自然增长的自由,不可能由巨大的障碍物和公式化的武术中赢得。在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自由而不可能突然地“变得”自由。明确地说,学习并不仅仅是模仿,也不只是人的一种积累和固定知识回流的能力。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永无终结。在截拳道中,我们不可以积累开始,而是以发现我们无知的缘由开始,发现始终活跃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不幸的是武术界众多的习武者只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他们只是依靠自己的有限表达来替代学习,他们盲目地跟从他们的教练,他们不感到寂寞,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模仿全感。模仿的产品就是一个不独立的大脑,独立的探究――这个天才理解力的要素被废弃。看一看你周围的武术你就会发现那些平凡的武术类别的表演者,诡诈的武术家,无感觉的机械武者,旧时代的崇拜者等等,全都是绝望泥潭之中的挣扎者。我们是否被那些教授不同种类的武术教师或者“大师”们告知武术有它自己的生命价值?有多少教授武术的老师或“大师”能真正明白他们自己正说些什么?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运动体,它既有节律又随意不定。生命不是凝固不动而是千变万化。但是,许多过去和现在的所谓“武术大师”们在这个流动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体上建立了一个固定套路的结构,他们僵化地描述着武术的传统概念和技术,坚定地封固着这个流动的生命体,不断肢解着武术生命的整体。





   最令人怜悯的情景是你会看到那些忠诚的学生们急切地去重复那些模仿性训练,倾听他们自己的呼叫声和心灵深处的喊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现象就意味着学生们必须精心训练以至于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地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直到有一天他们能专心于训练的模式中而对一切视而不见。通过训练,这些学生们以完成他们日常的训练课程为满足,将自己的反映仅仅局限于一种格斗情景之中而不再对格斗环境作“是什么”的反问。他们不再“耳听八方”,仅是“重复”一样的格斗环境。这些可怜的学生的灵魂已经不知不觉地深陷于传统武术训练的瘴气中。




   一位老师,一位真正的好的武术教练从来就不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这路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一位好的老师要研究学生们每个人的内在性格,鼓励学生暴露他们自己的外在特征,直到最终学生长大成人,具备了做人的优良品质。比如,一位技术娴熟的老师可能设置一些确定的挫折让学生与之对抗而达到格斗与人性的结合。一位好的老师可以是催化剂,除让学生拥有深刻理解能力外,他还必须教给学生最灵活最敏锐的思辨能力。







4、一根手指指向月亮


   整体的武术格斗是无水准可言的,而对它的解释也无绝对限定。这种开明的和解放的真理是一种现实,到上前为止它只能是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过程的体现。人的解放也是这样的一种真理———超越风格与定律。也请你记住,截拳道仅仅是一个术语,一个由你驾驶的通向自由之海的小船上的标签,一旦你到达了自由的彼岸,你就可以将它丢弃,因为你无须返回。上述段落充其量就象用一根手指指向月亮。请不要模仿用手指指向月亮,或者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指上,这样你会错过观赏天空中美丽景观的机会。总之,手指的用途和它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它只不过是指向光源,而这个光源照亮了手指和他的一切。



--------------------------------- [杨红编译,原载《搏击》杂志]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2-21 20:1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小龙:没有圆周的圆

















截拳道的终极绝非在琐碎、零落的一招半式的技巧上,而是心灵极高的孕育与肉体发挥至极限的锻炼。问题不在发展新的招式上,而是回过头来发掘我们遗忘在后面的。而这些却一直是与我们同在,从未曾丧失过或受到歪曲过,除了我们遗忘了它们的错误外,它是一无受损的。截拳道不单纯是在技巧上的,更重要的是它对心灵的探究与锻炼。





截拳道的技巧犹如没有圆周的圆,动亦犹未动,紧张又犹如松弛,能视察外物之生息,而又全然似不注意,无任何的目的,无任何有意识的算计,没有期盼没有预先——简言之,如婴儿般的率真,而又能使计谋、欺瞒与敏锐的智慧。




远离圣哲返璞归真地趋向平凡。一旦知晓彼面的情形,又能回返到此面来。无所谓教与不教,一个人的思想持续不断地由外界现象事物中分离,而犹身置此现象中。



人到了忘我之境界,自身与外界亦皆消失了。


一个人除非消除他自己精神上的一切障碍,否则是无法进步的。必须使他的心灵处在一种空无一物的状态,甚而将其原有的技巧本领清除才可。



愈能知觉,愈能感性,必愈能放出自己所学的,如此可常心灵的清新与未受昔日的污染。


所有的训练均可随风飘逸,一心灵全然不知觉其从事系为何,自我消失不知所踪,此亦截拳道之完美的意境。


学习技巧之当时亦同时在智慧上增进自己,理解禅学与截拳道的哲理为何。一切均需求真,一切皆是空的。


在截拳道中,所有的技巧必须忘却,以无意识来应付情况。如此技巧自可同时地运用自如。以无法为有法。


忘却你已获得的知识与技巧,使自己完全处于空灵之中而一无障碍。学习固然重要但绝不可成其奴隶。最重要的,不要运用任何虚幻不实的。任何技巧,无论多好,多有价值,倘若心神为之所困,亦可能变为一病。




六病:

1 求胜之心。
2 以技巧狡猾胜人之心。
3 欲倾其全部所学之心。
4 欲威吓对方之心。
5 欲求消极防御之心。
6 欲除去自己所受病之心。



“欲求”系一附属物。“欲求而不欲求”亦是一附属物。欲不为之附属,即须能自由,无论正与负。


涅磐系知觉的无知觉,无知觉的知觉。此亦其真意。行为系如此的直接与急切,使思维几无用途反使行为片断。


精神无疑的是我们存在的控制因素。此不可见的权位控制了我们在外界情况发生时的一举一动。因而他是极端的活动的,永无止息。保持此精神的完全自由状态,不为任何所附属。做你自己的真正主人。



是自我的意识严厉地阻止了外面来的影响,亦是此自我的意识使我们可能接受任何在我们面前的事物。


艺术存在绝对自由所在的地方,若非如此,则将无法有创意的产生。


欲求一真纯之状态,于之将无否定或接受,只见何者为是。


只有理想而无方法则全属幻影,生成系存在的否定。


真理变成一种法律或一种信念,障碍于知识之途上,而手段又将真理局限在内。如何打破这局限,求真之道?


回忆与预知系知觉之特质亦是人与兽之所以不同之处。一旦行为直接关系到生与死,此不得不断除此种特质,以求快速的行为与清明的思想。



行为系我们与外界事物的关系。行为不是对或错的问题。惟有在偏颇时方有所谓的对与错。


勿使自己注意力受局限,洞悉外在发生的情况。


不予思想犹如思想。观察技巧犹如未曾观察。善用艺术以为研究“道”之进步的途径。


所有的动作均是由虚空中产生。心灵亦只是一此虚空所予的名称罢了。空是不为任何自我为中心的动机所影响。空是真挚而无虚饰的真与直,在它与动作中未容许任何的存在。



截拳道在阴阳合一时即已存在。


截拳道绝非是只偏于某一方面的,惟有整体的武术方可应付任何的情况。



当心灵如流水时,月亮沉溺其中,一度可动又不动。水是不止的动的,而月却仍保持其稳静不动。心灵虽可因外在大千世界而变化,却亦仍维持不变。



静止中的静止并非真的静止;惟有在动中的静止方是静止。空无一物是无限制的。正如最软的东西是无法抓住的一般。



求返璞归真的境界需消却心中的精神的与欲望的魔障。


能练到单凭眼便能吓退人吗?由眼到臂到拳是多耗时的动作啊。


使自己的眼更敏锐,以迅速地与见的相配合。视明是心灵的作用。


由于一个人自我的意识过于明显地表现的结果,常会与他的动作技巧的表现相干扰。因此一个人需能先除去此等自我意识的障碍,惟可有所表现。



心灵必须广开以自由地思想,一个受到局限的思想往往无法有自由地思想的。


一个集中的心灵并不可谓之为专注的心灵。惟有处于知觉状态的心灵方可谓之。知觉是无所不包括的。


不紧张却是心有准备,不是妄想亦非梦想,非固定的却是可变的。整体而寂静的存在着、警觉着,随时准备任何可能发生的。



一个武术家需随时能警觉地应付相互变化的两面。一个武术家需能经常维持其心灵使之处于一种空无一物的状态,方可使其自由的行为无由受阻。



滞留的阶段系心灵犹疑而迟留之境。常会阻止思想的流畅。


一个受迷惑的心灵系智识受过分重负之影响,因此它无法不停止或反应出自我的移动。


轮子惟有不过于附着于轮轴上时方可运转自如。一旦心灵是紧密地固守着,此种感觉将存在于每个动作之中,无法瞬间有效地发挥。



一旦心灵限于一中心,自然它是不自由的。它亦只能在此中心内自由罢了。一个人一旦孤离隔绝了,他亦就是死了,他麻痹在自己思想的城堡内。



一旦在完全知觉的状态下,对方的欺瞒是不可能的。


一旦一无障碍时,截拳道家动作当可像闪电般的快捷,像镜中的反射影子般地速捷。


但实质上未受限制或固定时,是无改变轨道之时,一个人方可知无法之法,无形之形为何。一旦心灵附属一种形式,自将无真途可寻。



截拳道并非建立在技巧或说教的基础上的,它只是表现真正的你罢了。





惟有不受中心,圆周局限时,方有真性可寻。一旦能完全自由地表达你自己,你将是无形的形,又适于所有的形。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2-22 19:25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小龙谈韵律·节奏·拍子
















韵律

  两个功夫与动作相当的搏击者,攻防的动作相当之间几乎可说有一种韵律感存在,一旦这韵律破坏了,速度将不在是攻击或反击时的主要因素。因为破坏韵律可造成对手数分之一秒的继续无谓动作的时间,而使其由不分上下之局,突转劣势。

节奏

  速度若随着对手而适当攻击的话称之为节奏,此为一特别的韵律。

  对节奏的正确判断可使自己对每拳每脚皆有冷静的控制,且可使自己更从容地选择攻防时的正确招式。理想化的情形,一个搏击者需能找到机会,强加其节奏于敌人之上。这可由蓄意改变动作的节奏来完成。

拍子

  在极短的时间内(如音乐里的一拍长度),能有效地运用来做动作,不妨称之为拍子。

  选择对方心理或身体某一瞬间所暴露的弱点,这便是拍子的真义。

时机

  一个动作即使在技巧上是完善的,亦可能因受对方的攻击压迫而失败。因此,务必练好把握最正确的时机与时间攻击的本领。

  一般说,对时机的把握,意谓着在对方准备攻击之瞬间立刻加以攻击。

  把握时机,是把握极短暂的瞬间,而此瞬间对方无法及时做出防御。一次成功的攻击中,时机的选择是最重要的因素,尽量使速度加快,时机把握准。

  “如何”攻击、防御固然重要,但“为何”与“何时”亦为成功所不可或缺的。

  搏击艺术之最高境界是能否运用极短暂的时间上,切勿因对方的假动作而受影响。动作的成产均在不停地集中注意与警戒。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小龙论搏击















李小龙认为,练武者花费时间和心血勤练功夫,自然祈望他的技能在实战应用之际能大派用场,发挥出“想象般”威力。但实战是非常现实的,经常令欠缺实战经验的练武者失望及受伤。你不论摆出何种高明的姿势,无论接战之初以何等技术击中对手,到头来仍不免失败。因为脑海中憧憬的那套幻想,通常很难在实际搏击中实现。这就是过分信赖“正宗”、“正统”武技的恶果,是练武者在实战场合饮恨懊悔的主因。强调依照传统的那一套武技, 只可以在武馆内耀武扬威,而在实战中是毫无用处的。





李小龙不相信, 对手会像师兄弟般让你先对峙观察,然后策动攻防。他也不相信,对手会如对拆演练或打沙包一样,给你蓄势运劲时间。此外,他亦不相信,对手会打打停停,以便你慢慢思考对策,他问道:面对一名强悍的、高速冲前的对手时,你脑海里可能有十种以上的应付方法,但在搏斗的电光火石之中,你能发挥出其中一种方法的效能吗?所以,李小龙认为,唯一最有效的应付方法,便是凭本能反应和直觉去进行攻防。这些全靠本能反应和直觉的攻防动作,要求的是效力,而非讲求姿势是否符合拳理。所以,对坚持“正宗”、“正统”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不入流的技击方式。可是,正是这种被传统拥护者不屑一顾的方式,却远较什么招、什么式更能应付实战,除非那些鄙视“自然”技法的人甘于接受惨败,否则,他们在面对实战时,最后仍要使用这种技击方式的。





李小龙建议传统技法的习武者在与强手实战时,应暂时抛开一切拳理姿势正确与否的观念,胡乱尽己所能与对于一拼到底。 他认为武术是一种求真的艺术,在求真的路程上。无所谓正确与不正确, 只是以个人的独特方法,去探求和表达。




李小龙认为,只晓得盲从和模仿,永远找不到武术技击的真谛。在观看两人搏击时,往往会因个人的观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 学空手道,会称那一脚是前蹴;学中国武术会叫那一脚是穿心腿。 其实那一脚叫什么名称,源自何流派,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够凭此击败对手。他认为,无须理会用拳还是用脚,只要有效地击败对手就是高超的技术。所以在技击中,应掌握任何一个机会,以任何一种方式,去表达自己打败对手的愿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4:53 , Processed in 0.03839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