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

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

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饶:富有、丰足。
  鄙略:鄙是浅鄙,略是粗疏。鄙略是指才华低劣粗浅。
  天真:天真烂漫,任其天然,没有丝毫人力教养的真性。
  驵侩:从中介绍卖买之人,古代称市郎。




  隐居山野林泉的人,物质生活虽然很清贫,但是精神生活却极为充足;从事种田耕作的人,学问知识虽然浅陋,但是却具有朴实纯真的天性。假如一旦回到都市,变成一个充满市侩气的奸商蒙受污名,倒不如死在荒山野外,还能保持一副清白的名声和尸骨。





  庄子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补丁,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惫懒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惫懒。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惫懒;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惫懒。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楠、梓、豫、樟等高大乔木的树林里,紧抓住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拘等刺蓬灌木丛中,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这并不是筋骨紧缩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疲惫,怎么可能呢?比干遭剖心的刑戮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碧岩录》中有个“不为俗人拭涕”的故事,说的是懒瓒和尚长年隐居在衡山的石窟里。唐德宗慕其高名,派使者一名,召和尚入京。使者行至石窟,口中言道:“圣旨到,和尚请起立,谢恩接旨。”懒瓒和尚正扒开火堆找烤山芋充饥呢,哪顾得什么王法、圣旨。天寒洞湿,鼻涕清水流到了和尚下颚上。一向正经地宣读圣旨的钦差看到和尚这样子,忍不住笑着对和尚说:“尊师,请先揩一下清水吧。”和尚答道:“我哪有工夫替俗人拭鼻涕呢!”说完又一言不发,端坐在地上不起来。使者回到宫中禀告了皇帝,德宗也大为感动。西方有一位哲人叫底格涅斯,当亚历山大王问他:“请问哲圣,你需要点什么?”大概亚历山大想赐给他金银、财宝、美女、香车、高楼吧。不想底格涅斯却说:“我正在晒太阳呢!请别挡住我的阳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

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随缘:佛家语,随着各种的因缘。佛教认为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触叫缘,因其缘而发生动作称随缘。




  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没有杂念,却又始终做不到。其实只要使以前的旧念头不记在心中,对于后来的事情也不必去忧虑,只要正确把握现实做好目前的事,自然就会使一切杂念渐渐消除。





  《庄子·则阳》中说:“冉相氏体察了道的精髓因而能听任外物自然发展,跟外物接触相处没有终始,也显不出时日。天天随外物而变化。而其凝寂虚空的心境却一点也不会改变,何尝舍弃过大道的精髓!有心去效法自然却得不到效法自然的结果,跟外物一道相追逐,对于所修的事业又能够怎么样呢?圣人心目中从不曾有过天,从不曾有过人,从不曾有过开始,从不曾有过外物,跟随世道一块儿发展变化而没有废止,有所行动也是那么完备因而不会受到败坏,他与外物的契合与融洽又将是怎么样的呢!商汤启用他的司御门尹恒做他的师傅,而他随从师傅学习却从不拘泥于所学;能够随顺而成,为此而察其名迹;对待这样的名迹又无心寻其常法,因而君臣、师徒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仲尼最后弃绝了谋虑,因此对自然才有所辅助。”容成氏说:“摒除了日就不会累积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围的事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

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山林:指山野林泉隐士所居之处。
  趣:同味。李白《月下独酌》诗中有“但得醉中趣”。




  经常畅谈山野林泉生活之乐的人,未必就能完全领悟山林的真正乐趣;经常高谈讨厌功名利禄的人,心中未必就完全忘记名利思想。





  庄子说:“懂得道容易,不说出来就难了。懂得了道而不妄加评论,是达到自然的境界。懂得了道就信口谈论,是成为变通人的原因。古代的人,崇高天然而不追求人为。”
  世事有趣,得之者无言,言之者未得。因此庄子主张“崇尚天然而不追求人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落笼中便减天趣;

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翱翔:鸟飞的姿态。据《淮南子·览冥训》篇:“翱翔四海之外。翼一上一下曰翱,不摇曰翔。”
  会心:内心领悟。




  花栽种在盆中便显得缺乏自然生机,鸟被关进笼中便减少天然情趣;这些都不如山间的野花那样显得自然艳丽,也不如天空的野鸟那样自由飞翔,由于它们都自由生存在大自然中,让人看起来显得更加赏心悦目。





  这段话很明白地告诉人们:盆景和笼鸟都失去了自然的生机,违逆了大自然本有的天性。人为的东西怎么比得上自然之美呢?

  河神和我们一样分不清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一天他跑去问北海神:“请问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
  北海神打一比方说:“牛马生下就有四只脚,这就叫自然。用辔头套在头上,用缰绳穿过牛鼻孔,又在马脚底钉上铁蹄,这就叫人为。不要用人为的事去毁灭自然,不要用矫揉造作去毁灭天性。不要因贫困去求名声,谨慎地守护着自然之道这就叫回归到了本来的天性。”



  现代文明使人样样都推崇人为,样样都用人工代替天然,我们人为地杀死这一类动物,又哺育出另一类动物,把湖泊改为农田,把森林砍成光山秃岭,把自然的生态平衡破坏掉,这一点让我们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就是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自然的安排,譬如老天已经给每人造了一张脸,许多人却偏要替自己另造一张——美容院里不知制造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


  落实到人类自身,“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所以“自然”又与虚伪相对。在老庄那里“真”与“自然”是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同样也是真的。
  自然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

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康济:本指安民济众,此处当增进健康解。据《书经·蔡仲之命》:“康济小民。”
  演偈:偈在梵语中为“伽陀”,又可译为“颂”,有一定字数,四句为一节,是演法义赞佛德的一种诗句。演偈即解释偈语。




  一个本性纯真的人,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无非是为了增强身心健康;一个心地沉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研讨佛经,研究禅理,也不过是卖弄才学玩弄自己的精神和灵魂而毫无益处。






  《列子·汤问》篇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番情形,列子说:“可以出生便出生,这是自然的福佑;可以死亡便死亡,这也是自然的福佑。可以出生却不出生,这也是自然的处罚;可以死亡却不死亡,这也是自然的处罚。可以出生,可以死亡,得着出生,得着死亡,是有的;但是不可以出生,不可以死亡,有的出生,有的死亡,也是有的。出生的出生,死亡的死亡,不是外物使它这样,也不是自己要这样,都是命运,人的聪明才力对这毫无办法。所以说,杳然没有边际,是自然之道,自己在聚会;漠然没有界限,是自然之道,自身在运动。天地纵大,对它不能触犯;圣人智者虽然有才有力,对它不能干涉;鬼魅无形而似乎有势,不能对它欺哄。只有自然不声不响使它成功,使它平静而安宁,使它得到欢迎。”




  为了宣扬“即世间而求出世间”的人生态度,禅宗随机说法,因人而异。有位僧人对赵州说:“我初入禅林,请师父多多指点。”赵州问他:“你吃粥了吗?”“吃啦。”“那么你洗碗去吧!”僧人闻言有悟。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呢?有两种义释,一种认为佛就是在吃饭洗碗这些平常的生活琐事之中,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对“平常心是道”的具体化的、直截了当的见解。另一种见解是:所谓“吃粥了吗?”是代指“你悟了吗?”参学僧回答说“吃过粥”也就是悟了。既然已经悟了,那就请你把你的所谓悟也彻底舍弃吧!你只修行道就行了。切勿迷于道的解释、含义、名称,你只要身体力行,一刻不停地修心就行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为真修行,否则,便毫无益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

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灞陵桥上:灞陵桥在今西安市东,古人多在此送别。
  林岫:林指山林,岫指峰峦。
  浩然:广大。
  镜湖:在浙江省绍兴会稽山北麓。




  诗的灵在寂寞的原野上出现,当文思涌出诗性奔发时,仿佛广大的山林也感染了诗意;大自然的情趣充满山水之间,当独自漫步在湖边时,清澈的水面倒映着层层山峰,那种景色真令人陶醉。





  唐代郑启善诗,有人问他:“相国最近可有新作?”他答曰:“诗兴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怎能得到?”是呀,离开大自然的熏陶,就难有如涌的诗兴。庄子在《知北游》中也说:“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到达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人。’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难吗!假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得道的人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

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幻境:虚空之境,比喻世事。
  水木落:水指泉水,秋天时节,天气干燥,山水干涸,树叶凋落。
  真吾:我本来的面目。朱熹《四时读书乐》中也说:“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我亦见真吾。”




  春天一到百花盛开百鸟齐鸣,即为山谷凭添了无限迷人景色,然而这种鸟语花香的艳丽风光,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种幻象;秋天一到泉水干涸树叶凋落,山涧中的石头呈现干枯状态,然而这种山川的一片荒凉,才正好能看见天地的本来面貌。





  金圣叹在《临江仙》一词中叹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再看《列子·天瑞》篇中的描述:


  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候在天空积聚所形成的现象。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聚积于地所形成的。知道是气体的积聚,知道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坏?天和地是宇宙中的小东西,还有最大的物体,难得穷究,难得透彻,本来如此;难得推测,难得了解,也本来如此。忧愁它会坏的,难免忧愁得太远;认为它不会坏的,也未必正确。天和地不会不坏,总有一天会坏,碰到要坏的时候,怎么不忧愁呢?列子听了笑着说:“说天地会坏是荒谬,说天地不会坏的也荒谬。会坏和不会坏是我所不知道的。纵使这样,坏是一种可能,不会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活着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情况,死者又不知活着的情况,出生不知终结,终结不知开始。会坏和不会坏,我何必放在心里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惟静者为之主;

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柄。





  潇洒:飘然自在无拘束。
  权:秤锤,引申为计量得失。




  清风下的花朵随风摇曳显得特别飘然洒脱,雪夜中的月光逐云辉映,形影显得特别明朗清宁,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怡人的景色;树木的茂盛与枯萎,竹子和石头的消失与生长,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掌握其变化规律。






  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亦可给人恬静的心境,恬静的心境又可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智慧与恬静交相涵养促进,和顺之气便从本性中流露出来。真正的智者从来不叽叽喳喳地表现自己,让自己智慧的锋芒外露。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成天闹哄哄的,大叫大嚷地表现自己,生怕一静下来这个世界就把他忘了。



  满罐子水不动荡,默默无声,半罐子水荡到半空中,扑通扑通地响个不停。智慧老人像风平浪静时的大海,沉静而又渊博;浅薄之徒像快要干涸的小溪,走到哪里就喧哗不停。

  只有虚才能包含万物,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而且不知水源在何处,这样就算得上永葆生命之光;只有静才能获得真理,“万物静观皆自得”,这恰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只有平静时,才能映出周围群山的倒影。如果水波涌动奔腾,那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响声,而映不出天上的星月和地上的山峰。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只有以闲情、以心静才可以耐得寂寞,才能体会到自然的真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君子宜净拭冷眼,慎勿轻动刚肠。





  冷眼:冷眼观察。元曲中有“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句子。
  刚肠:个性耿直。嵇康《绝交书》说:“刚肠疾恶,轻肆直立,遇事便发。“




  一个有才学品德的君子,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注意保持冷静态度细心观察,千万不可以随便表现自己刚直的性格以免坏事。





  坦诚直率往往伴随着教化、固执、生硬。如何才能做到自然的坦诚呢?请看《列子·说符》中的一段话:
  列子说:“容色有盛气的骄傲,力量强盛的奋勇,不可以和他谈论‘道’,所以不到半老年纪便和他谈‘道’,总会出毛病,何况去行道呢?所以自己奋勇,就没有人教给他,没有人教给他,那么就是孤家一个没有帮助的人了。贤明之人任用别人,因此年纪大了还不衰退,智慧尽了还不糊涂。所以治理国家难在于识别贤人,却不在自己认为自己是贤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当:处理。




  要用冷静的眼光观察人,用冷静的耳朵去听他人的言语,用冷静的心情处理感情,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事理。



  君子宜静不宜动,自己有智慧也不用来考虑,使每一个臣下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自己有勇力也不逞威风,使臣下有机会表现各自的勇敢。君主不用自己的智慧就是明智,不用自己的才能就有功绩,不表现个人的勇敢就有国家的强大。平时君主总是静悄悄的,好像自己没处在君主的位置,臣下也摸不清君主在哪儿。英明的君主在上面清静无为,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地尽职。




  君主在上寂静,群臣在下效力,有了成绩功劳归君主,有了错误罪过在臣下。君主在上面以清静无事的态度,暗暗观察臣下的功过。君主处在“静”的情况下,容易掩盖自己的形迹,隐藏自己的念头,使臣下对自己捉摸不透;群臣处在“动”的状态下,他们的真实思想、实际才干都暴露无遗,这样君主便于驾驭和控制。——这就是“以静制动”,“静”是君主的法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任何事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无成;性格温和心绪平静的人,由于做事思考周详而易成功,往往各种福分就会自然到来。




  荀子在《劝学》中说螃蟹本来有八只脚,再加上前面两个坚硬锋利的螯。不过,这么多的脚这么硬的螯有什么用呢?它连自己栖身的洞穴都不会挖,一辈子都寄人篱下,挤在蛇或鳝鱼的穴中过日子。说真的,螃蟹一辈子活得如此窝囊,就是它的那八条腿害了它,腿一方便就喜欢四处乱逛,四处游逛就浮躁好动,就像我们今天的学校患了多动症的小学生,屁股一沾凳子就想去打球,打一下又想去跳高。浮躁好动就难得静下来,静不下来又怎么能专心致志呢?


  蚯蚓的成功与螃蟹的无能,全在于前者因静而受益,后者因躁而吃亏,这正是道的动静之理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

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素镜增尘。





  心虚:指心中没有杂念。
  性: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




  只有在内心了无一丝杂念,人的善良本性才会出现,心神不宁而想要发现本性,那就像拨开水来找水中月亮一般,越拨越是找不到;只有在意念清纯时心中才会清明,假如不铲除烦恼就像在落满灰尘的镜子前面想照出自己的样子,根本照不清的。






  “心虚性现,意净心清”。这是得“道”者的意境,《庄子·大宗师》中记叙的那位女偊的自述,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来教诲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心境便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死。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撄宁’。撄宁,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

芸窗下,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云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乐世界。
  芸窗:芸是古人藏书避毒常用的一种香草,借芸窗以称书房。





  当你正在竹篱笆外面而欣赏林泉之胜,忽然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这时就宛如置身于一个虚无飘渺的快乐神话世界;当你正静坐在书房里面,忽然听到蝉鸣鸦啼的声音,这时你就会体会到宁静中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天地。






  《庄子·天运》中记叙了孔子向老聃请教的对话,孔子遵照老子的指教去做,果然得了“道”。请看他们的对话:

  孔子对老聃说:“我研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自认为已经很久了,熟悉了旧时的各种典章制度;用违反先王之制的七十二个国君为例,论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绩,可是一个国君也没有取用我的主张,实在难啊!是人难以规劝,还是大道难以彰明呢?”


  老子说:“幸运啊,你不曾遇到过治世的国君!六经,乃是先王留下的陈旧遗迹,哪里是先王遗迹的本原!如今你所谈论的东西,就好像是足迹;足迹是脚踩出来的,然而足迹难道就是脚吗?白相互而视,眼珠子一动也不动便相诱而孕;虫,雄的在上方鸣叫,雌的下方相应而诱发生子;同一种类而自身具备雌雄两性,不待交合而生子。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去哪里都不会受到阻碍;失道的人,无论去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三月闭门不出,再次见到老聃说:“我终于得道了。乌鸦喜鹊在鸟巢里交尾孵化,鱼儿借助水里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很长时间了,我没有能跟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能跟自然的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老子听了后说:“好。孔丘得道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这是唐雪峰和尚的上堂语。竹影月影均是幻觉,世间一切事物与天上明月才是实体,比喻心智。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水流和花落都是动的物体,而静与闲是修养工夫。人的心智能学到静的境界,就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古代的贤人说:“竹林的影子扫过台阶不会扬动灰尘,月轮的运动倒映到池水中,而不会在水面留下痕迹。”儒者有诗说:“任凭水流湍急,环境更显得总是那么宁静;落花缤纷,但是看花的人却心意悠闲。”人们如果能常用这种心境,来待人接物,那身心将是多么自在啊。



  《庄子·庚桑楚》中有段发人深思的论述,书中说:砍断了脚的人不图修饰,因为把毁誉置之度外;服役囚徒登上高处不存恐惧,因为已经忘掉了死生。对于谦卑的言语不愿做出回报而忘掉了他人,能够忘掉他人的,就可称作合于自然之理又忘却人道之情的“天人”。所以,敬重他却不感到欣喜,侮辱他却不会愤怒的人,只有混同于自然顺和之气的人才能够这样。发出了怒气的但不是有心发怒,那么怒气也就出于不怒;有所作为但不是有心作为,那么作为也就出于无心作为。想要宁静就得平和气息,想要寂静就得顺应心志,即使有所作为也须处置适宜,事事应于不得已。事事不得已的作法,也就是圣人之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止,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

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澄然:清澈,也就是心无杂念。
  悠然:闲静自得。
  潇然:豁达开朗,无拘无束。
  真机:接触真理的妙机。





  人的心灵大半是从浮动处才失去纯真的本性。假如任何杂念都不产生,只是自己静坐凝思,那一切杂念都会随着天边白云消失,随着雨点滴落心灵也会有被洗清的感觉,听到鸟语声就像有一种喜悦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飘落就会有一种开朗的心情。可见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妙机。




 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到处都是,关键就在于人能不能去发掘和领略。庄子和东郭子在一次交谈中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庄子说:“道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让我们顺任变化无为而处吧。恬淡而宁静,漠然而清虚,调豫而闲适。我心志寂寥,想去不知去哪里,回来也不知返归何处,  “至于说到充盈空虚,衰败灭亡。是道使万物有充盈空虚自己则无盈虚;是道使万物有衰败灭亡自己无衰亡;道使万物有始有终自己则无始终。道使万物有聚合有离散自己则无聚散。”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2-17 09:0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

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冷:寂寞、闲散。
  热:指名位权势。





  当一个人从名利场中退出来以后,冷眼旁观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才发现在名利场中的奔波劳碌毫无意义;当一个人从忙碌不堪的环境中脱身回到闲暇的生活中,才发觉在安逸悠闲中生活的滋味最悠长。





  真正能“从冷视热,从冗入闲”的旷达之士,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典型代表可能要算庄子了。

  战国时,宋国有个叫曹商的轻浮之徒,替宋王出使秦国。他去秦时宋王送他车辆数乘。到秦国后,秦王也很喜欢他那副媚态,又送他车辆数百乘。回到宋国时他有点飘飘然了,十分得意地对大智大慧的庄子说:“像你这样住在穷陋的破屋里,靠织草鞋过一种贫困的日子,饿得面黄饥瘦的样子,还能像没事似的说说笑笑,这是我所不及的;一旦见到万乘的君主,我很快就能取悦于他,并封官晋爵,还能得到数百辆车马的赏赐,这是我的长处。”庄子听后则轻蔑地对他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能够使毒疮溃散的可获得一辆车,愿意为他舐痔疮的可得到五辆车,行为越下贱卑微的得到的车辆越多,你大概比给秦王舐痔疮还要卑贱得多吧!不然,怎么能得到这么多车辆呢?滚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蹭蹬:困迫不得志的意思,据《文选·木华海赋》:“或乃蹭蹬穷波。注:‘蹭蹬,失势之貌。’”




  一只隐伏很久的鸟,飞起来必能飞得很高,一棵开得早的花,也必然凋谢得很快;人只要能明白这种道理,既可以免除怀才不遇的忧虑,也可以消除急于求取功名利禄的念头。




  《庄子·刻意》中说:“谈到隐没于世,时逢昏暗不必韬光便已自隐。古时候的所谓隐士,并不是为了隐伏身形而不愿显现于世,并不是为了缄默不言而不愿吐露真情,也不是为了深藏才智而不愿有所发挥,是因为时遇和命运乖妄、悖谬啊。当时遇和命运顺应自然而通行于天下,就会返归浑沌之境而不显露踪迹。当时遇不顺、命运乖违而穷困于天下,就固守根本,保有宁寂至极之性而静心等待;这就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古时候善于保存自身的人,不用辩说来巧饰智慧,不用智巧使天下人困窘,不用心智使德行受到困扰,巍然自持地生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而返归本性与真情,又何须一定得去做些什么呢!大道广荡本不是小有所成的人能够遵循,大德周遍万物本不是小有所知的人能够鉴识。小有所知会伤害德行,小有所成会伤害大道。所以说,端正自己也就可以了。快意地保持本真就可称作是心意自得而自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

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

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





  隐微:隐私的小事。
  衰朽:年老力衰的人。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友时,情意要特别真诚与热情,气氛要特别热烈;处理某种隐秘事情时,居心要特别坦诚,态度要特别开朗;服侍身体衰弱的老人,举止要特别殷勤,礼节要特别周到。





  虚堂和尚的三位法友石帆、石林、横川一日到灵隐寺旁的鹫峰庵拜访他,临别之时虚堂送他们三人到门口。门前修竹亭亭,碧绿的竹叶在轻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好似轻柔地演奏着一曲友情的赞歌。虚堂诗情大发,便写下了“相送当门有修竹,为君叶叶起清风”的诗句。禅语“一期一会”,讲述的也是君子清纯的心情。一期指一生,一会即会面一次。今日之会不再,这一世一度的相晤是多么珍贵啊!送友也好,道别也好,晤面也好,禅者对友人都是抱着这番清纯之心。在我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禅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们。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

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有: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
  无:指无我的境界。




  江河的水一直不停地流动,但是两岸的人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这样反而能发现闹中取静的真趣;山峰虽然很高,却不妨碍白云的流动,这种景观可使人悟出从有我进入无我境界中的玄机。





  老庄提倡无为的出世思想,儒家主张进取的入世之道,禅者则向自己提出了“三世诸佛,是有是无”的公案,表明了佛教“缘起性空”的主题。下面以故事一则为证:一天,张拙秀才问西堂和尚:“山河大地是有还是没有?三世诸佛是有还是没有?”西堂答:“有。”张拙说:“和尚答错了。”西堂问:“先生以前从谁参禅呢?”张拙答道:“我在径山师傅那里参过。我参禅时径山师傅总说‘无’。”西堂问:“先生家世何如?”张拙答:“有妻一人,子二人。”西堂又问:“径山有家小吗?”张拙说:“径山老师是佛门弟子,哪有什么家小,请和尚不要诽谤老师。”西堂说:“先生就家属而言,你应该像径山老师那样,才可以说‘无’。”张拙无言以对。他以后又在石霜庆诸和尚处参禅,方得大悟,其偈后世仍在流传。偈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意即智慧之光遍泽无数的国土,凡夫、圣人、一切有灵之物都是一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9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

猖狂骂座,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

故君子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兼天:滔天,形容波浪极大。
  咋舌:惊吓得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波浪滔天时,坐在船中的人并不知道害怕,而把站在船外的人却吓得胆破心寒;当酒宴中有人酒醉时谩骂在座的人,同席的人并不知道警惕,反而把站在席外的人吓得目瞪口呆。所以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即使被某件事卷入事中,但是心智却要抱着超然事外的态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蕴含禅味。“晒经日”这天,别人晒经,说是给吹晒经书的山风吹一吹,便可消病免灾。大德寺的一休和尚却来晒身。盛夏,骄阳似火,燠热难耐。一休师父在一棵古树下找了一块荫凉地,把上半身的法衣解开,袒露胸臂,席地而睡。山僧见后大吃一惊,香客这么多的时日,有哪个野和尚竟然这样寡廉鲜耻,败坏山门风气呢!山僧上前,见是一休禅师,他可是德高望重的名僧哪!“老禅师,你这种举动不太适宜吧。”一休见他口出此言,哈哈大笑道:“睿山纸经比人还重要啊。老僧体能饮食,口能说法。到底是我这个活经重要呢?还是那堆消灾免祸的故纸重要呢?今后你们亲自读读活经怎么样?我现在在晒活经,你不介意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4:53 , Processed in 0.037146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