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fbl125-2008

心灵的家园----自由的乐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3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道酬勤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66 天

股指家园

发表于 2009-8-16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09 fbl125-2008 的帖子

有何不乐:*19*:
参与人数 1热心 +2 时间 理由
fbl125-2008 + 2 2009-8-17 17:25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6 天

发表于 2009-8-16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的力量
参与人数 1热心 +2 时间 理由
fbl125-2008 + 2 2009-8-17 17:25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7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逢着便杀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09-8-17

  临济有一天去拜访达摩灵塔,守塔的和尚问:你是先拜佛,还是先拜祖呢?
  临济说:佛和祖,我都不拜!
  塔主觉得不可思议,又问道:佛和祖,跟你究竟有什麽冤仇啊?
  
  临济这一次却只字末答,径自拂袖而去!
  
  后来临济禅师回到住处后,告诫学僧:如今学习禅道的人,且要自信,莫向自己之外去寻觅什么;如果一个人求佛,便失去了佛;求道,便失去了道;求祖,便失去了祖。求道者,如果想证悟到真理,就决不要受任何人的迷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只有这样才能解脱,不被外物拘束,自由自在。
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大家八月大丰收
参与人数 1热心 +5 时间 理由
fbl125-2008 + 5 2009-9-3 23:00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2-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6 天

发表于 2009-8-26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
  O(∩_∩)O~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6 天

发表于 2009-8-27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禅门案
参与人数 1热心 +5 时间 理由
fbl125-2008 + 5 2009-9-3 23:01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道是指众生在这六个道中轮回。
  六道者:一、天道,二、修罗道,三、人间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不入轮回。
阿修罗道
  阿修罗,略称‘修罗’,是梵文Asura的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其中修罗就是‘端正’,国人称其为天神,梵文‘阿’是否定冠词,‘阿修罗’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
  他们的福报很大,与天界众生相去不远。生于此道中的众生,于过往生中的善业力极大,却因其瞋恨的习气,而并未能生于天界中,只能以这种似天而非天的生命形式投生。
  阿修罗道的众生瞋心及妒忌心极重,常常与天界之众生作战,但往往大败而返,被打至遍体鳞伤。这一道的众生虽然福报、寿元及智力俱大,但却因其瞋恨心而并不快乐幸福。
  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  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
双手合十礼!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禅学热”现象形成原因初探——邢东风
所属分类:业内资讯  发布日期:2009-8-22

  当代“禅学热”形成原因相当复杂,既有学术、思想的原因,也有现实需要的原因既有个人兴趣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海外的原因既有禅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也有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关联互动等。既然我们考察的主要是“禅学热”中的思想文化内容,因此这里也相应地以探讨此类内容的成因为主。
  从学术研究的方面来说,从50年代以来,包括禅学在内的宗教研究基本上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一般情况下,人们除可以给宗教学说扣上“封建迷信”、“精神鸦片”、“唯心主义”、“欺编说教”之类的帽子以外,几乎不可能对宗教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探讨,甚至连客观、如实地了解宗教知识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到了“文革”期间,宗教研究完全成为一片学术荒漠,就连很多人文学科的学者也几乎变成宗教知识的白痴。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研究的禁区被逐渐打破,关于宗教问题的研究也逐步得到恢复、发展,人们对待宗教的态度也越来越理性、客观、公正。在这个恢复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宗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人类精神世界,它与人类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于是包括禅学在内的宗教问题便成为学术研究的新课题,它吸引了各个相关学科的学者,他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一下子涌进这个领域进行开垦,骤然间形成了一种热闹嘈杂的景象,“禅学热”正是这片景象中最引人注意的亮点。从这样一个历史的过程来看,禅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是我国学术研究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的必然结果。
  从思想方面来说,“禅学热”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后思想的自由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学热”中除了学术性的成分以外,还有思想性的成分即使是在学术性的研究当中,也不同程度地包含和体现了人们对待包括禅学在内的宗教的态度,人们对宗教或其他传统文化的兴趣,其实往往反映了人们‘自身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倾向。如果“禅学热”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内的话,那么这种所谓的“热门”只不过是学术界内部的现象而已,它既不可能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更不能成为广泛流行的社会思潮。其实就大多数关注禅学的人来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禅学的学术问题,这些枯燥乏味的学术问题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历史的陈迹,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禅学的思想性内容,因为其中有着许多与他们自己的思想相一致的成分,这些成分对他们来说是至今还有生命的思想的源头活水。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人们在禅学这样一种宗教思想或传统观念中找到了一种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念,于是禅学这样一种看似历史陈迹的东西才能在今天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上的“禅学热”还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人的一种价值选择,思想上的“禅学热”其实是学术上的“禅学热”的深层原因。
  如果具体地分析一下禅学中所包含的与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相合的成分,我们可以大致举出如下几项:
  一是关于非理性主义的观念。80年代以后,人们普遥了解到或接受了以弗罗伊德心理分析学说为代表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学术思潮,人们在中国传统的禅学中找到了它的同调,因此,只要是对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想持有认同感的人,就很容易对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发生兴趣;
  二是关于主体性的观念。80年代以后,以人的价值、人的自觉等为主题的主体性思想日益流行,以后又逐渐形成实践主体的哲学思潮这种观念的实质在于打破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它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是相应一致的。由于主体性的觉醒,当人们回过头来观察传统的禅学思想时,便从中发现了与自己的主体性思想相同或近似的观念,于是禅宗的思想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正面的佑价;
三是关于精神解脱的人生观念。80年代以后,人们的人生理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单一形态变为多种多样的向往和追求,知醉生梦死、贪图享受、实惠至上、拼搏奋斗、争作强者、多彩人生等等,但同时也有淡泊名利、追求内心世界的清净宁静和自在解脱的人生理想者,后者可以在传统禅学中找到同调,因此禅学思想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成为他们认可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是关于伦理道德的观念。80年代以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在伦理道德上的价值选择也变得日益多样,其中既有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持反叛态度的,也有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持认同态度的,对后者来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学说都为他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只要他们认同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就很容易认可禅宗的思想,而且大多数人本来就分不清佛教与禅学的区别,甚至把孺、道、佛都混淆在一起;
  五是关于神秘主义的观念。年代以后,由于科学精神的衰落和思想上的混乱,许多人时神秘主义大感兴趣,当时流行所谓“《周易》热”、“气功热”特别是其中的“特异功能”说、“宗教热”、“禅学热”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这种成分,至于算命、看相、风水之类的传统术数书的流行,更是它的直接表现。有些人并不能从科学的立场看待禅学,于是把传统的禅学当作一种神秘的术数而加以提倡,在这方面,有些帷利是图的书商和出版社起了极坏的作用。
  如果再深入分析的话,其实思想的异动与社会的变动相应,如果说思想上的“禅学热”是学术上的“禅学热”的原因的话,那么社会的变动又是思想上的“禅学热”的原因,所以说社会的变动和人们的现实需要才是当代“禅学热”的最深层原因。禅学这种古老的文化在当今获得新的生命,除了它本身蕴洒着可以延续的价值以外,主要是由于它可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应付社会变动的精神食根。具体地说,第一,在西方的工业文明、机械理性、功利主义文化的猛烈冲击面前,禅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可以成为东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用来抵制西方文化的精神武器第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条件下,禅学中的主体精神可以成为人们冲破教条枷锁、勇敢探索实戏的思想资源第三,在社会剧烈变革、竟争不断激烈的社会,人们可以从禅学中那种淡泊宁静的人生理想和修心养性的方法中得到保持心理平衡、避免人格异化的精神安慰第四,在道德沦丧、治安不良、犯罪率高升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可以把禅学以及其他各种宗教思想文化作为拯救人心灵、重建社会秋序的传统依据第五,在注重经济利益而轻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现实条件下,有些人可以把禅学或其他宗教文化当作牟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上面所说的都是“禅学热”形成的“内因”。至于“禅学热”形成的“外因”,主要是对外文化的交流和与禅学相近的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大陆“禅学热”的形成早然与海外禅学的影响有关,其中铃木大抽结合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对禅学所作的发挥性解释,以及台湾流行的各类禅学,对中国大陆的“禅学热”起到了直接的催促作用。
  在其他文化热潮的影响方面,80年代以来先后流行的“气功热”、“《周易》热”、“宗教热”以及“传统文化热”等等,都与“禅学热”交叉影响、潜相共鸣,构成了一组中国大陆世纪末的文化保守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大合唱。在这些不同文化形式的热潮之中,“禅学热”与“气功热”、“宗教热”、“传统文化热”之间本来就有许多相通甚至相同的成分。因为禅学本来就是宗教的一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禅学热”与“宗教热”和“传统文化热”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至于“禅学热”与“气功热”之间的关系,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为说明这种关系,有必要分析一下禅学与气功之间的相通之处。
  关于这个问题,陈兵(四川大学教授)所著的《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一书有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可资参考。不过作者主要是从气功认同的立场出发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并论证二者的原理,所以这里只参考和借用其中的某些资料,采取比较客观的立场简要说明它们的关系。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气功健身运动在中国大陆悄然兴起。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全国性的气功热,而且这股热潮此起彼伏,持续不衰。到90年代,大大小小的气功团体已有300个以上,各种功法有2千多种,有关气功的研究会、讲习班、训练班、杂志、书刊层出不穷,气功现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持久性的热门话题,参加气功锻炼的人包括男女老少、工农兵学商官,对气功感兴趣的人更是无法计数。气功热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自发性热潮中涵盖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
  说到禅与气功的关系,首先涉及气功的来源问题。一般认为气功有6大来源,即道教、佛教、儒教、中医、武术、民间。佛教气功是传统气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气功的主要来源之一。气功在佛教中并不是像大多数现代气功那样以纯粹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单纯的修心健身方法,而是作为一种修行实践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佛教中就叫做禅或禅定。因此,所谓佛教是现代气功的来源之一,实际上就是指禅学是现代气功的来源之一。由于现代气功中的某些功法直接间接地来源于佛教禅学,因此,随着气功热的流行和深入,自然会唤醒一部分人对禅学的兴趣和自觉。
  其次,现代气功与禅在修炼形式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大体说来,修炼者通过对身体姿势、呼吸状态、内心意念的自我调节而使自己的身心达到某种预期的状态,这是禅、琦枷、气功等各类修炼方式的共同之处。禅定修习中的脚欢静坐、欲数呼吸、意守缘中等入静方法为各种气功所广泛采用,可以说,除了观想的内容以外,禅定修习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直接成为气功修炼的项目。
  再次,气功的境界与禅定的境界是相通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从修炼的外在效果来看,禅与气功都可能导致出现“神通”的感觉,如通常所说的“千里眼”、“顺风耳”之类,在佛教中都属于“五通”的范围之内。二者的区别之在于它们在各自的体系内所占据的地位不同,即有些气功修炼者专以炼就“神通”为目的,而佛教中一般只把“神通”看作禅定修炼的副产品,不将其作为修行实践的最终目的。应当说明的是,所谓“神通”或特异功能究竟是不是人们真正可以达到的能力,这是一个至今只有否定性答案得到证实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相当多的气功修炼者仍对通过“修炼”获得所谓“神通”和特异功能确信不疑,并执着地把它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二是从内在的效果来看,气功和禅都被认为具有开发智慧的功效。就佛教来说,禅定修炼所能改变的并不仅仅是修炼者的身体和感官的能力,主要的是修炼者的内心世界,包括修炼者的情绪、态度、思想、观念等等,当这些心理的和思想的因素发生变化以后,就是所谓成就智慧了。就气功来说,大部分功法也很重视成就智慈或开发智慧,即使是那些只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气功,实际上也还是有心态调整的过程,这种心态的变化总是包含心理和观念的改变。由于禅与气功在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运作机制上基本相同,所以通过这两种修炼方法达到的精神境界也往往相通,例知禅与气功的修炼者都可以有对“空”的体验、都可能对名利地位权势持淡澳的态度等等。
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沙门与鬼
发布时间 :2009-8-29    录入:管理员    评论0条
  繁體版
从前有位沙门外出他国,到了夜晚独自在深山中静坐思惟、用功修行,有一鬼化作无头人,来到沙门前,沙门看到这鬼只有身体却没有头,沉静的开口说:「没有头,少了眼根攀缘色尘;没有耳朵,就不会听到是非;没有鼻子,就不会对气味起分别;少了嘴巴,就不会受到食物的诱惑;这样子少了许多烦恼,真是很好!」
无头鬼听完这些话,忽然就消失了。又变成没有身体,只剩下四肢的样子,再度飘向沙门,沙门看了一眼,开口说道:「少了身体更好!不会有痛痒,没有身体内的臟腑,就不会為病苦所折磨,这不是最痛快的一件事吗?」鬼听完这番话,又再度消失。不久又化成没有手足的样子,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迴旋似的朝沙门而来。沙门开口说:「没有手足,不会去行取不义的财物,这更是修行人所希望的。」鬼听完这话,就消失不见了。
不一会,这鬼化作一名端庄男子,走近静坐中的沙门,沙门知道这是刚才那位鬼所化成的。男子走近后,躬身向沙门顶礼一拜,说:「您的意志如此的坚定不移,没有丝毫的恐惧怖畏,实在令人佩服!不久后,您将成道证果。」说完后,这名男子就消失不见了。
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b:b b:b b:b
缘份的秘密
发布时间 :2009-8-5    录入:管理员    评论9条
  繁體版
  在人的一生中,屈指算来,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并不多,大多只是萍水相逢,我们很难去解释在人生中人的遇合现象,为何我们总会去遇见某些人,而不会去遇见某些人,我们只能以"缘份",而不是以"或然率"来作合理的解释!  
  而"缘份"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就是"业力",因为在无数的过去生中,我们和很多的人,有过某种的"对待关系",而这些"对待关系",不论是建设性的或非建设性的,都形成了彼此间的某种"业力"。?  
  我们可能因为过去生中的彼此关怀、关心、照顾、帮助而形成良善的业力因缘,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争执、抢夺、侵犯、伤害、凌辱而形成不良的业力因缘!?  
  当彼此的业力因缘缠结得愈深,不论是良善的或不良善的,彼此就愈容易在来世的轮回中再次相遇,而不管再遇时的角色是否改变或互换,不变的是,和彼此间业力有关的种类和属性,情感的,就以情感解决,物质或生命的,就以同等的形式偿付!??  
  因此,以业力的观点来看,能身为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姊妹、亲戚、朋友,都是在往世生中,彼此间已种下了非常大的业力因缘,因此今生才能再次相遇,而且有了密切的关系存在。?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今世的相遇,可以说是在偿还或延续彼此的恩情或仇恨,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让彼此继续学习,以纠正以前彼此所未曾处理好的关系和问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
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b:b b:b b:b 转帖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对知见的看法(上)
所属分类:临济宗  发布日期:2007-12-5

  二.世间的知见 
  太阳底下的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世间上的芸芸众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种种不同的见解,把它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点:
  (一)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世间大部分的人,以物质感官上的享受为快乐,而孜孜矻矻追逐于声色犬马,事实上这种肉体上的享受并不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灵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有的人万贯家财缠身、娇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穿的是上好名贵的绫罗绸缎;出门有汽车代步,入室有僮仆服侍,但是却没有一颗灵悟的“真心”,去体会生命的真实意义何在。欠缺这种“真心”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仍然是一个贫乏的人,而我们的世间却到处充满这种贫穷的富人。
  根据经上的说法,五欲六尘的享乐,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随着烦恼。譬如有人贪着饮食之美、男女之欢而不知节制,彷佛飞蛾扑灯、春蚕作茧,自陷于痛苦的渊薮而浑然不知;世俗的享乐如剑上涂蜜,虽然味道甘美,却有杀身殒命危险。我们应该运用智能去透视五欲的虚假,追求真实清净的法乐!
  (二)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实
  有的人对于物质享受虽然能够不忮不求,超然不恋,但是却以建立彪炳功勋、留名青史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立功立德固然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是仅止于世间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净,人格的升华,出世慧命的证成更为重要。
  常听到有人抱着这样的论调:宗教是劝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够了,不必信奉什么宗教,其实这种观念是愚痴的看法。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么我们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饭了,心好就毋需乘车了?心好是为人基本的条件,生命的完成还需要许多的资粮为增上缘,才能办成。况且宗教并不仅仅止于劝恶向善这种个人的解脱层次而已,如何济度有情跻登清净乐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谛。我们既然有很好的心,为什么不发挥宗教奉献的精神,把这块良田美地献给有情众生一起来耕耘呢?却宁愿局促一隅,把心逼到狭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这种狭隘的观念之上,即使能够传名千古,也不过是小我的精神而已,成就不了大事。我们倘若能够发菩提大心,从事服务大众的事业,生命将更为扩充,更具价值。
  (三)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
  长命百寿是一般人热切的希望,医药的发达,是为了增长生命的方法手段,子孙的传衍,也不过是延续生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罢了,究竟多少春秋才算是长寿的呢?我们看到百龄人瑞就庆贺不已,以为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事实上一百年的岁月就算是长寿了吗?活到了一百岁,难道就值得那么雀跃欢喜吗?如果以人类贪求无餍的心性来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暂了。
  过去有一个信徒请法师到家里诵经消灾,祈求延寿,法师就问他说:
  ‘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寿命呢?’
  ‘我今年已经过了花甲之龄了,我只要能够再活二十年,也称得上是古稀人生,再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个信徒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会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长的生命。’
  那人一听,瞪大眼睛说道:
  ‘哦!还可以增加吗?那么四十年好了,图个百年大寿,人间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将消失得无形无踪,你应该祈求更长久永恒的生命!’
  那个人一楞,慢慢的说:
  ‘师父!那么你认为我应该祈求几千年、几万年的寿命呢?’
  ‘求无量寿!’
  世间的寿命纵然长寿如彭祖,充其量也不过八百岁月,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实在相距太远了。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无量寿,证悟永远不生不灭的真如生命,而不仅是蜉蝣若寄的数十寒暑而已!事实上果真活到一百多岁,难道就真的那么幸福吗?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假设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翁,他的儿子大约将近一百岁,孙子也已是七、八十岁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命运乖舛,儿子、孙子先离开了人世,白发人反送黑发人,情何以堪?长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只不过凭添更多的感伤无奈而已。况且耄耋之年,两眼茫茫、白发苍苍,行动不方便,凡事不顺心,如果精神上没有寄托,真是度日如年,百无聊赖,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活了多少岁数,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如果已经充分地发挥了生命的内涵,纵然是刹那,也是永恒。
  (四)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
  有人以为信仰宗教是迷信的事,而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迷信的行为。譬如有的人每逢结婚寿诞,非要杀鸡宰羊,大事舖张,才认为够排场,为了个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顾众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爱的夫妻。为庆生而滥杀生灵,结褵而夺人之爱,不但违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发生争执,到庙堂斩鸡头赌重咒,这种行为既愚昧又残忍。发誓应该是发自于自己内心,对自己行为表示负责的承诺,怎么是借个鸡头就能够加以约束的?况且生命是尊严,谁也没有权力剥夺第三者的生命,来对自己做任何的负责,一个人如果需要借着斩鸡头来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么此人的诚心也实在有待考验!
  有的人信仰虔诚,遇到任何难题就求神问卜,祈求神明的指点,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难时就烧烧金银纸消灾化厄。此人信仰的诚心固然令人赞歎,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却令人不敢苟同。其实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献牺牲,不一定在财物上的施舍,纵然有多余的心力、金钱,也应该运用于修行的道路和大众的公益事业之上,广积功德,才能有丰硕的收成。
  世间上的知见大抵似是而非,看起来好象是对的,其实是众口铄金,积非成是,其原因是导源于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矇胧不清,是由于心性的污染。我们这颗心原本纤尘不染,由于无明造化,渐渐失去了清明,但是我们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终会有光天化日,彻底明白的一刻。这一刻,就是知见涤清滤净的时候了;这一刻也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同游毕竟晴空、自在清凉的佳时!
  三.知见的层次 
  世间的现象千差万别,众生对万象的见解、看法,也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好比小学生有小学生童稚纯真的看法,中学生有中学生年轻浪漫的想法,大学生有大学生深远超迈的见地一般,随着年龄、阅历、根器的不同,知见也有深浅高下的不同境界层次。
   知见究竟有那些层次呢?首先我就以一般对各位在家居士的称谓为譬喻,来谈谈佛教徒对佛教护持的心态层次。每次演讲开场白时,总是称呼各位在家的来宾为“各位护法信徒”,但是各位是否仔细地想过“护法”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涵义?而我们佛教徒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护法”的任务?从字面来看,“护法”指的是护持佛法、护持佛教。社会上有不少人无法真实地了解“护法”的真谛,发诸于行为实践时,难免产生偏差。
  有的人虽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么是邪曲乖异的邪教,什么是纯正平实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神秘荒诞的现象,就视为人间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虽然能够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众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只能庇佑他大富大贵、延年永生,而不知信奉诸佛菩萨,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有些人对于佛教虽然也能激发一份信心,但是看到某位师父亲切招呼我,就特别尊敬他、护持他。佛经上提到四依法说:“依法不依人”。所谓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体证,僧侣所宣提,亘古今而不变,历久远而弥新的宇宙真理。我们以它为依止,心灵才能得到净化,生命方得以升华。而人为肉身之躯,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倏忽湮灭,变异性非常大,如果以人做为精神上的依靠,譬如朝露遇到阳光,短暂无常,动摇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仅仅护持人是不够的,唯有护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为护持对象,也必须护持学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识。
  有的人也知道护持善知识,但是仅止于对单一、固定对象的崇拜,而不能将恭敬心扩充为整个僧团,乃至所有众生的关爱。经上说:佛法在大众中,求佛陀也常告诫弟子们说:‘我是众中的一员。』能够成就大众的人,就是能以佛心为心,续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够拥护大众,以救拔众生出离痛苦为急务的人,才是佛教的护持者。
  有的人对某一位师父特别崇拜,而有的人对某一间寺庙全心全力护持赞助。恭敬僧宝、拥护道场固然可贵,更重要的是要礼敬有道的高僧大德,护持弘法利生的道场,并且是护持弘扬大乘菩萨道的十方丛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庙。从对佛法的护持来看,我们应该护正而不护邪、护佛而不护神、护法而不护人,要由护师进而护众,由护寺进而护教,由护小乘进而护大乘,以提升我们信仰上的层次。
  对佛教的护持有种种层次的分别,由发心学佛的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等第。有的人初发心学佛,是为了求取世间的富贵,祈求儿孙满堂、家运昌隆,因此也能发增上心,布施行善,种种福田,但是充其量不过是人间福报,学佛的根基仍然不稳固,并且羁绊牵罣的事情繁多,进趋佛道不易,这是第一层次的发心。有的人能够体悟世间欢乐的短暂虚幻,不是究竟的快乐,因此发出离心,出家学佛,追求永恒的真理之乐,成就完美的生命,这是第二层次的发心。但是出家固然在求得个人生命的升华、人格的完成,更应该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人以欢乐,不仅求个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发出离心之后,必须进一步发大乘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心,这是最高层次的发心。
  佛教将修行证悟的境界分成五种次第,也就是所谓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为先修人乘的五戒,再进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门。人天二乘的世间法修学完毕之后,要参究声闻乘的四谛真理,然后是缘觉乘的十二缘起,最后则要实践菩萨道的六度,从完成人生之中完成自己,声闻、缘觉虽然已经超凡入圣,但是仅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间圣者而已,不能积极地去救度倒悬,唯有怀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广济群伦的大乘菩萨,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证的阶位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萨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种高下层次之差别。而五乘人生所证悟的真理也是层次分明,不尽相同。根据阐扬般若思想的金刚经、心经、大智度论的记载,般若性空的道理,众生的根机、内容有深浅不同的差别。譬如一般的凡夫能够培养正确的知见,就具有般若的光明。从凡夫的阶段而进趋二乘罗汉的境界,如果能够体证缘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发广大心,回小向大,进入大乘菩萨的境地,觉悟宇宙万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是大乘菩萨的般若智能,是度化众生的无限妙用。最后证悟佛的境界,能够清楚地识自己本来的清净自性,这个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是至高无上的般若妙谛!
  从正见、缘起、性空到般若的体证,有种种不同的层次,唯识家则将所证悟的智能分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各宗各派莫衷一是,这些层次的千差万别,取决于人生内在工夫的用力如何,而不是外来的力量强予分别。如何提升我们人生的层次,契入佛的大慈大悲的境界,和诸佛菩萨同游般若的智能之海,是我们不可一日稍怠的要务!
  四.佛教的知见
  什么是佛教的知见?佛教对知见究竟抱持什么样的看法?佛教的知见就是正见,对万事万物培养正确的见识是追求真理最根本、最重要的敲门砖。有的人学佛法,受到一些委曲,遭遇一些困难,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废,甚至对佛教诸多的怨言,责怪佛菩萨没有好好庇佑他,这就是没有正见。所谓正见就是对于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论遭遇任何疑难,都毫不动摇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信心,把持立场,为护卫公益、宣提真理而奋励不惧。也就是要明了世间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圣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恶、圣凡、三世、业报的观念,才知道摄护三业,行善止恶,免堕三途轮回。
  除此之外,佛陀常讲的“四念住”、“四依法”、“三法印”、“八正道”都是正见。这些道理在各种的经典之中已有详尽的阐扬,以下我仅就这四项简略的加以说明:
  (一)四念住
  四念住又称四念处,意思是告诉我们把心念系着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法门之上,从苦、空、无我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们的思想、观念里,总以为肉躯是实在的,因此为它滋养、妆扮,“观身不净”就在破除我们对于欲望的根本──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不灭的法身慧命。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而我们却无明造作,制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我们的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间即逝,而我们却不知小心加以摄护,任意让它在生死海中浮沈生灭。世间的万法变化无常,没有一法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稍有执着,如果执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宇宙的真相,我们的身心才能清净自在。
  (二)四依法
  所谓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如前面所说,即依止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依靠有生灭现象的某一个人;依义不依语即从义理本身去把握真理的内涵,而不执着戏论,满足于语言文字的游戏。依智不依识即依据般若智能为人生行为的规范,而不依顺一般的俗知俗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依持究竟的宇宙真理,而不盲从方便邪说。四依法是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指南。能够依止四依法,得其门而入,才能探骊得珠,登入真理堂奥。
  (三)三法印
  三法印就是“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诸行无常”:一切行为、一切语言,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千变万化。人生是无常,世界亦无常,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唯有脱离世间法,到了出世法的境界,才是真常。
  “诸法无我”:世间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如此不变坏的。譬如我们的身体,彷佛一栋房屋,仅仅供给我们平常活动筋骨、行住坐卧,暂时居住的场所而已。房子住久了,一定会败坏漏雨。等到大限来临,我们这栋老屋也会随着殒灭无存。不仅肉身如此,财富、名利、感情,乃至世间上一切都不能永恒存在,迟早会舍离我们而去。因此我们如果了解因缘的道理,缘生则聚,缘灭则散,不执着无常、无我的世间法,而将身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出世间之中,才能获得人生的究竟快乐。
  “涅槃寂静”的世界就是极乐净土的世界,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的境界。佛陀证悟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证入涅槃,求一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一般人总以为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因此消极避俗。抱持这种观念的人,是曲解佛教的愚者。涅槃寂静的境界并不是舍离众生、遯世退隐的意思,这样的人,佛还呵斥他为焦芽败胚。涅槃最高的境界为“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的无住涅槃。由于悲智双运,因此能常化众生而永不休息。
  (四)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思惟”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涅槃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最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总之,这八个方法,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槃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最后我要告诉各位:平时持念“双手合十礼”就是佛教徒的正确知见。有人或许会疑问:双手合十礼只是一句老太婆称诵的佛号而已,有什么力量呢?有人甚至鄙视只念双手合十礼的人说:
  ‘光念双手合十礼就可以了生脱死,断尽烦恼了吗?就这几个字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证得无量寿命了吗?’
  其实学佛不只是为求了生脱死的超然而已,而是进而求取真实生命的证悟。有人曾经问一位法师说:
  ‘双手合十礼四个字,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法师一听,的确是个难题,最后他回答得十分巧妙,他对着问话的人一骂:
  ‘混蛋!’
  这个人被骂得莫名其妙,顿时怔住了,立刻发怒起来,卷起袖子,握了拳头,大声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呢?’
  法师这才悠然一笑的开示道:
  ‘你看,混蛋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你的心境,双手合十礼四个字,怎么会没有力量呢?’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平时在工作忙碌之中,口诵双手合十礼就是希望仰仗佛陀的加被,跻登净土莲邦,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万人修万人去”。
  三天的演讲法会,在佛陀的慈佑以及诸方大德的襄助之下,能够功德圆满,我谨代表所有参与此次法会的工作人员,向各位致谢,祝福各位“修福修慧修净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6 天

发表于 2009-9-4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自己的心中,永远接受现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b:b b:b b:b 在现实面前,心中永远不要想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低头看得破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09-9-19


  僧人的鞋子上面,左三个洞右三个洞,为的是让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但是人在诸多慾望面前却很难看得破,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的眼睛只紧紧盯着自己渴求的东西时,是很难低下头来看的。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後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後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後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後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麽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後没费什麽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後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於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後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间痴情之人,执着於勇气和顽强者不在少数,但是往往却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样,并不能达到心中向往的那个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脸肿,最终一无所获。在己之所欲面前,我们缺少的是一份低头看的淡泊和从容。低头看,并不意味着信念的不坚定和放弃,只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在我以前工作过的单位,有一个人称棋迷的老王,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同人家下棋。一次在闲聊中他告诉我:他在二十岁的时候下棋的技术就很不错了,经常参加县里或市里的比赛。他为此很是得意,就连以前教过他的老师都不放在眼里了。有一天,他过生日,请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他的女朋友和教他下棋的老师。
  
  宴席过後,他如同以往一样要跟老师赛一盘棋。老师提出一个要求,每局都用一样物品做赌注。第一局用一百元做赌注,第二局赌老王最心爱车子,第三局赌老王女友送他的生日礼物。老王痛快的答应了。结果第一局他轻松的就赢了老师。第二局的时候,老师很郑重地警告他说:“不要太骄傲,如果输了,车就要不回去了。”老王当然知道车子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所以很用心地跟老师又过起招来。可是让他意外的是,他居然输了。在第三局中,老师又对他说,如果他赢了,不光可以保留住女朋友送他的礼物,还可以把车子也拿回去。於是他就更用心了,全部的精神都放在棋盘上。让人不可置信的是,他居然又输了。他怎麽也想不通,平时自己轻松就可以赢得的胜利,怎麽会如此大失水准一再失败?老师最终当然没有要他的车子和他女友的礼物,临行前他送给自己这个弟子五个字:“外重者内拙”。
  
  老王从这五个字上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正因为他太在意车子和女友送他的礼物,所以思想上有了羁绊,过度用力和意念过於集中,因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
  
  是啊,越是急於完成什麽,越是太在意得失,那麽巨大的压力和恐惧就会束缚你的手脚,你离你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远,成功也将遥不可及。所以,不妨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得失放得开一些,名利看得轻一些,让生命中充满淡泊的恬适和达观的从容,就一定能“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
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在的光 自鸣不凡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09-9-19
  

  有些禅师未能达到彻悟境界,其性格往往怪异而固执。如德山宣鉴禅师最为突出。他擅讲《金刚经》,因俗家姓周,故人称“周金刚”。
  
  他对禅宗那种不立文,直见本心的法门,更不放在眼里。他常说:“不知有多少出家人,花了多少年工夫,去学佛的威仪和戒行,但都未能成佛。南方这些小丑,居然敢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一定要捣毁他们的窟穴,杀尽他们的子孙,以报答佛恩。”
  
  於是,他挑着《青龙疏钞》,从四川奔向澧阳。半路上,遇到一位衣着褴褛、面貌丑陋的老太婆卖点心,饥肠辘辘的德山放下担子,向老太婆买点心。只见老太婆指着地上那担《青龙疏钞》说:“这些是甚麽书?”
  
  德山不耐烦地回答说:“《金刚经》。”老太婆不慌不忙地向着禅师说:“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得出来,我请你用点心,不要钱好啦,否则,请你到别的地方去买。《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你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越听越惊,骄傲之色立即收敛,也不顾辘辘的饥肠,挑起担子直向山中走去,而且一气之下将《青龙疏钞》付诸一炬!
  
  内在的光
  
  德山禅师被在路上卖点心老太婆难倒了,内心着实不好受,饿着肚子上山直奔龙潭寺,暂时住下习禅。
  
  一天深夜,德山随侍在崇信禅师的左右。
  
  崇信对他说:“夜已深了,还不回去吗?”
  
  德山说:“外面太黑了,伸手不见五指。”
  
  崇信说:“你等着,我给你拿一盏灯来。”
  
  崇信说完话後,转身提来一盏灯,虽然是一盏小灯,可在漆黑的夜里,却显得光亮四射,青石小路在灯光下照得清清楚楚。德山刚要伸手去接,崇信突然“呼”的一声,将灯吹熄,院子里顿时陷入黑暗一片。
  
  此时,德山顿然彻悟,忙向崇信禅师顶礼。
  
  崇信问道:“你看见了甚麽?”
  
  德山恭敬地说道:“谢谢大师指点,弟子再也不会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第二天早晨,崇信陞堂说法:“你们当中有一个人,他的牙齿像利剑,嘴巴像血盆,打他一棒,连头也不回一下,将来他会跑到孤峰上去建立我的宗门。”一德山禅师开悟後,曾说一偈: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於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於巨海。
  
  德山不负众望,後来创立“云门宗”,禅风大盛!所谓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当外在光熄灭,内在的光才散发出来。
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归于你的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09-9-16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的冲进精舍来。  

  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嗔火。  

  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  

  “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瞿昙呀,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瞿昙呀!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漫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  
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牙,  
     
  是一件不应该的事。  
     
  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牙的人,  
     
  将可得到两个胜利:  
     
  知道他人的忿怒,  
     
  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  
     
  不但能胜于自己,  
     
  也能胜于他人。”  

  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b:b b:b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6 天

发表于 2009-9-20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在的光
        睡睡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19 08:06 , Processed in 0.054143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