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fbl125-2008

心灵的家园----自由的乐土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0 天

发表于 2008-7-19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帖子,我怎么才看到呢,真是有眼无珠!哈哈哈

以后我就跟佛弟好好修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愚睿 于 2008-7-19 21:11 发表
很好的帖子,我怎么才看到呢,真是有眼无珠!哈哈哈

以后我就跟佛弟好好修炼。。。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愚睿 于 2008-7-19 21:06 发表

——————————————————————————————————
受教!老弟你这些是从哪里看来的?很有道理,我也想去找来看看!谢谢!

中国佛教网!:*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乡的体育场附近有一个老人聚居的“茶亭”,终日都有老人在那里喝茶开讲。我回乡居住的时候,总是爱去那边闲坐,听听老人在生活中的智慧与品位。     
  
  有一天,一位阿伯突然听到别人说“西瓜好吃,可惜子多”的时候,他说:“现在的世事、现代的人情比西瓜的子还要复杂。”别的老人就问:“你是怎样看待的?”   
  
  “这真简单,”老人充满自信地说,“从前的人一支伞可以用很多年,现在的人一年用很多支伞。从前的人一双鞋可以穿十几年,现在的人一年买很多双鞋;从前的人一个春天只做一件事,现在的人一天做很多的事情......”   
  
  他又说:“只要想想,这样的生活怎能不复杂?光是每天出门要穿哪双鞋、那件衣服就要伤半天的脑筋了。我的孩子订了两份报纸,早上开门,厚厚的两本,信箱也塞不进去。你看,一天就发生这么多的事情,咱的一世人加起来,也没有那两本厚。现在的人光是看报纸就浪费了多少时间,生命那会得到清闲呢?”   
  
  “复杂也没有什么不好,表示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啊!”一个老人说。   
  
  阿伯说:“复杂有什么好?复杂的人就没有单纯的心情,生活便不会踏实和朴素了。一日到晚就像苍蝇找糖膏,飞过来又飞过去,不知道忙的是什么......”   
  
  讲到这里,一个老人站起来给大家斟茶,阿伯突然大有所悟地说:“对了,就像一个茶杯一壶茶,这就是单纯的心情,我们如果只有一个茶杯一壶茶,才不会计较喝的是什么茶。一斤一百元的茶枝,喝起来也有滋味。假使是一个茶壶几个杯子也很好,因为大家喝的是同样的茶,没什么计较,现代人的生活就是好几个茶壶,倒在几十个杯子里,这就复杂了。大家总是会想,别人的茶壶里不知道是什么茶,想喝一口看看,喝不到就用抢的。喝好茶的人也同款,想喝另外的那壶,久了以后,即使是坐在一起喝茶的人,心里也充满了怨恨,很少人得到平安。”   
  
  这一段说得好极了。老人们都沉默地喝着眼前的这一壶由老人会提供的廉价的茶叶,觉得滋味甚是美好。   
  
  阿伯意尤未尽地说:“就像我们现在看黄昏的夕阳。一个夕阳,古代人和现代人看起来是一样的。站在地平线和站在山顶上看有同样的美,但是如果心情复杂,站在这山看那山高,夕阳永远没有最美的时刻。”   
  
  众人一听,都同时望向夕阳的方向,原来日头已西斜。经老人一说,今天的夕阳看起来真的特别的美艳,余辉遍照大地。   
  
  有一天,我的孙子问我:阿公,你吃这么老了,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我说:饿最好吃。他又问我:阿公,什么是最好的心情?   

  我说:单纯最好。他又说:阿公,幸福是什么?   
  
  我说:平安是福。   
  
  聊到这里,应该是散会回家吃晚饭的时候了,大家欢喜地站起来各自走路回家,相约明天再来。我踩着夕阳流金一样的草地回家,想到老人说的饿最好吃,感到肚子真的有点饿了,妈妈煮的菜的芳香竟飘到了体育场外两公里的路上来了。   
  
  住在乡下的日子,真的感到单纯的心情是一种最美是心情,在城市生活的日子,我们每天总是在追求一些目标,生命的过程往往就在问意间流失了,加上我们的追求愈来愈复杂,使人就象苍蝇一样飞来飞去。   
  
  我想到在幼年的时候住在外祖母的家,每次和表兄弟相约吃饭后去玩,我们总是无心吃饭,胡乱扒一扒就要遛出去,外祖母就会拿拐杖敲我们的头,说:你吃那么的快,要去赴死吗?你不慢慢吃,怎么知道我们台湾的米是那么的好吃?   
  
  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名牌跑车的广告:加速到100公里,只要九秒钟。就思及外祖母的话,你跑那么的快?是要赴死吗?   

  一个复杂的社会沟起了人们更加复杂的欲望,复杂的欲望则是骄乱了单纯的心,使我们不知道能够坐下来谈天说地是多么的美好。使我们不知道踩着夕阳在小路上回家是生命中必要的历程,使我们忽略掉吃妈妈煮的稀饭配酱瓜是比大饭店的山珍海味更值得珍惜。   
  
  我想有一回看到一位老人从脚上拔一根脚毛放到桌子上,义正词严地说:我们不能轻视自己的一根脚毛。   
  
  众人惘然。   
  
  他说:这根脚毛存在的条件,说来是深奥的,先要有脚、有头、有活着的身体。然后要从小吃饭、穿衣、父母的照顾,才能长出一根脚毛。然后,脚毛存在是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则有父母,有无数的祖先。而且,祖先要个个穿衣吃饭。米饭长大要有地球的生机,太阳的培育与月亮的生息。你看,这小小的脚毛不是单独存在的啊!   
  
  我们如果不珍惜、赞叹、疼爱自己的一根脚毛,那就有负于天下了。   
  
  看看,在有智慧的老人的眼中,一根脚毛就有了无限的天地,生命的历程就更不用说了。现代人不能够维护单纯的心,是往往误以为复杂地飞来飞去能够追求更好的生活,殊不知,再复杂的事物也比不过一根脚毛啊!一切多变的云彩与彩虹,拨开了,背景就是一个湛蓝的天空。不知道单纯之好的人,就是从未看见过天空的人。   
  
  好好地饮眼前的这壶茶吧!细细地品味当下的这碗饭吧!生命没有地二个此刻了。让我们承担这个此刻,进入这个此刻。     
  
  因为,饿最好吃,单纯最好,平安是福。:*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仙崖禅师主持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偷偷的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

  一日,仙崖禅师在夜里巡寺,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凳子,才知道有有人溜到外面去。他不惊动别人,顺手就把凳子移开,自己站在凳子原来的地方,等候学僧归来。

  夜深之时,倦游归来的学僧,不知凳子已经移走,一跨脚就踏在仙崖禅师的头上,随后跳下地来,才看清是个人,而且还是老师仙崖禅师,又惊又慌,不知如何是好。

  以头为凳的仙崖禅师不但毫无怒意,反而慈祥的安慰他说:“更深露重,小心着凉,赶快回房去加件衣服吧!”

  黑暗中,学僧羞红的脸色完全看不见,只有无数星子在蓝的夜空闪着晶莹光芒,那光芒犹如禅师的慈心。

  事后,全寺大众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仙崖禅师也从不提起,但自此之后,夜晚的禅院墙边再也不见凳子的踪:*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坦山禅师与一位同参外出行脚,正遇上天降大雨,一条小沟立刻被雨水冲在了一条小河。  
     
  他们正准备横穿小河,发现一位身着丝绸衣服的年轻姑娘,站在一边徘徊不前。显然,她不想趟过小河弄脏衣服。
     
  “来吧,姑娘。”坦山说着伸出双手,然后抱起那位姑娘趟过了小河。
     
  同参见此情景,闷闷不乐,一言不发,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时,才忍不住问坦山:“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犯戒呢?”
     
  “噢,你说过路的那个女子吗?”
     
  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公案,有的是禅宗内过来人之间的机锋往来,有的是用以接引那些尚未入门的人。但都有逼拶的功用。未入门的人见到这类公案,必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北宋首山省念禅师有一则著名的“竹篦子”话,最能表现这样的境趣:   

  山一日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什么?”   

  首山禅师手中拿着一只竹篦子,对他的学生说:“如果把它唤作竹篦子,那是触——太呆板了,谁不知道这是竹篦子呢?不唤作竹篦子,那是背——它明明是竹篦子嘛,唤作其它东西就与它的性能相违背了。若不触不背,应该把它唤作什么才妥当呢?”这里所使用的方法就是逼拶。  

  因为这是对思维的剥剔,离开了思维运动的规则。本来,任何一个东西都有人为它安立之名,并受到人们共同的承认。这样的名——名词、概念必须有其稳定性,才不会在人们的思想交流中发生混乱。如猪是猪,牛是牛,狗是狗,人是人,彼此不能混淆。把人称之为狗,就会发生误会、引起是非和麻烦,挂羊头卖狗肉也会引起官司。因为名实必须相合,名实相合才有秩序和规律。   

  面对一只大家熟悉的竹篦子,不能用大家通用的名词来称呼它、判断它,也不能用其它的名词来称呼它、判断它,那该用什么作为判断呢?这里,首山禅师是把思维的道路堵死了的,他的本意就是设立一个思维的陷井,设立一个悖论,让思维在其中寸步难行。如同一头被缚住爪牙的狮子,尽管周围有许多獐麂兔鹿,只能眼睁睁地而不能捕食,憋足了一身劲也无处发泄。   

  人的思维——第六意识如同千手千足的章鱼,老是不停息地捕捉思维的内容,并且不知疲乏地运动着。佛教讲禅定止观,就是要使思维休歇。但禅定止观仍然是一种意识状态,也有其相应的精神内容,更何况一出禅定止观,精神和思维又恢复了往常的状态。所以,以渐进为程序的禅定止观与机锋棒喝参话头的差别是明显的。   

  “竹篦子话”不是禅定止观,却如同囚禁狮子的牢笼,让思维陷在其中寸步难行。如果参学者念念都处于这种状态、并明白这种状态,那就是开悟了,但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早在唐代百丈禅师时,有个从湖南来的头陀对百丈禅师说:“我在湖南发现一座大沩山,是传法的上等道场,可以容纳千五百人,希望老和尚能派一个得力的人去开发。”于时当众挑选。当时百丈和那位头陀选定了灵祐,但首座和尚不服,百丈说:“你若当众能下一句出格之语,那沩山就归你住持。”   

  百丈禅师指着净瓶说:“不得唤作净瓶,你唤作什么呢?”首座说:“当然不能把它唤作木子嘛。”百丈于是又问灵祐,灵祐却把净瓶一脚踢翻。百丈说:“首座输了一座山。”于是灵祐便到了大沩山,成了著名的沩山禅师。   

  这个“净瓶话”与“竹篦子”话一样,都是思维的陷井。人们的思维和念头,都是附在具体的内容之上的,净瓶和竹篦子都是对某个事物的判断,也就是一个念头。这样的念头是有色的、有规定的。无念的念被染上了这样的外在色彩,就成了有念,被规定、被限制的念头了。而禅宗的方法,就是要让人们在这样的有念中还原到无念,也就是要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沩山灵祐踢翻净瓶,表现出对有念的超越——把净瓶这个思维的牢笼砸碎,就陷不住人了,若如首座和尚那样在概念中纠缠不清,哪里有精神和思维的自在呢!禅宗的话头,全是这样的陷井,思维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本无处下手,如药山禅师在石头禅师那里开悟后的感触就是:蚊子上铁牛,无下口处。南泉禅师有一则“瓶中养鹅话”,最能表现这样的情趣,也是一则有趣的思维游戏。   

  宣州刺史陆亘是南泉禅师的弟子,一次他问南泉:“有人在一肚大颈小的瓶中养了一只鹅,鹅长大了,出不了瓶。有什么办法既不伤坏瓶,也不伤害鹅,使鹅安然无恙地从瓶中出来呢?”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答的思维难题,在实践中也根本办不到。没有舌头的人能说话吗?没有腿能走路吗?碗里没有吃的能饱肚子吗?思维处于这样的状态中真是麻烦之极。而南泉禅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叫了一声:“大人。”陆亘说:“在。”南泉幽默地说:“这只鹅不是出来了吗?”陆亘因之而开悟了。钥匙是开锁用的,把钥匙锁在锁内,就失去了钥匙的作用。思维本身是超然于思维对象的,如果陷在了具体的思维对象之中,思维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体性和优越性,其功能也受到了限制。禅宗的方法,就是从单一的念头上下手,使之在其对象上超越,并成为经验,运用于万事万物之中。这样彻底自由的精神状态,本身就不是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所能规范的,但又不离第六和第七意识,从而显现了全体精神的力量。   
为了对思维进行锤炼,为了杜绝在参禅中的一切“后门”和“假冒伪劣产品”,禅宗在话头上用了许多功夫,如“竹篦子话”在大慧宗杲禅师那里经常使用,并加了若干防范。大慧宗杲常持一只竹篦,说:“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不得棒,不得喝,不得作女人拜,不得作绕床窜,不得造妖捏怪,装腔作势,一切总不得,是什么?”这就把对思维的限制,扩大到一切行为活动之中。因为机锋话头用久了,一些禅师就不用语言,而用行为方式来表达,如沩山踢翻净瓶那样。这种行为方式,如棒、喝、打、摔、掩口、掩耳、圆相、女人拜等等,用久了也成为窠臼,使人有迹可寻。大慧宗杲把这一切都否定了,在这样的情境中,思维又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大慧宗杲还说:“看(话头时)不用博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里,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域,不用掉在无事匣里。”在大慧宗杲的“话头”里,思维完全是被架空了的,不允许附着于任何内容之上,包括空——无事匣子在内。这个思维既不空,又不有,什么内容都没有,又不是没有内容,这样的思维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这种状态,就是禅宗开悟的入门通道——超越一切精神的现象,契入精神的本体。而机锋棒喝和参话头,就是以逼的方式,把精神和思维强行推入这样的状态之中。   
参话头的话头,是宋代禅师对前代精彩公案进行筛选后用于典范的教材以让学生们去参。这样的参,如上面大慧宗杲禅师所作的规定那样,思维在其中是寸步难行的。而作为话头的公案,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如:   

  狗子有无佛性的话头。有个和尚问赵州禅师:“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无!”云:“上至诸佛,下至蚁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又一个和尚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曰:“既有,为什么入这个皮袋里来(为什么变成了狗)?”师曰:“知而故犯。”对一条狗有无佛性的问题,赵州的回答是矛盾的,一时说无,一时说有。在禅宗内,赵州是不容怀疑的,这里也不必用逻辑来鉴别,因为一使用逻辑,这则公案和话头的意义就失去了。话头的意义就是要超越逻辑,让精神和思维在超逻辑中亮相,这样的精神状态是“不可说”的,也说不出来,说出来也不是那种意义了。马祖和西山亮座主的那则公案,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座主是对专精某门经论法师的尊称,如同现代哲学博士、物理学博士一样。亮座主参马祖时,马祖问他:“听说你很会讲经?”亮座主谦逊地说:“不敢当。”马祖问:“你用什么来讲经呢?”亮座主说:“当然是用心来讲了。”马祖不以为然,说:“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心怎么有资格讲经。”——心如同一个工匠,意如同凑热闹的,与根本的佛法不沾边。亮座主不服,掉头就走,马祖在他后面高声唤他:“法师”,亮座主一回头,马祖问他:“这又是什么呢?”亮座主豁然大悟。忽然被人呼唤时所引起的对自我刹那间的那种绝对存在的感受,是非思维、非逻辑、没有对象、没有内容的。  

  这与讲经说法时使用理论、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一是本,一是末;一是体,一是用。禅宗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禅的人得本得体,参话头“剿绝情识”,“斩尽葛藤”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所以,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再如“吃茶去”,“庭前柏树子”,“我不会佛法”,“不知最亲切”,“问取露柱”等种种话头,都是不容半点思维活动在其间展开,因为在这类话头中,思维是无路可走的。如同四面是墙,思维在其中东碰西闯,头破血流也无路可通,只好无可奈何地认输。当思维收回其触角,放弃对外在的追逐而回归自己时,它就是它自身,而不是其它那些种种外在的影象了,这样就得体得本,明白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然,面对“生前死后,在什么处安身立命”一类的话头,谁说得清。   

  佛教认为烦恼、分别心是心灵的枷锁,而机锋棒喝和参话头则是解脱枷锁的钥匙,把心灵的枷锁开了,心灵就得到了解脱,所以禅宗的方法,可以说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具体说来,就是对念头的剥剔。念头被剥剔得干干净净,一无所有,就达到了“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并不需要在心性上增添一些奇特的东西。一般人认为开悟成佛,必然神通广大,总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力量。禅宗反对这些认识,用禅门的行话说,修行的方式是“无须求真,但得息妄”。求真,就是求佛、求神通等种种对超人力量的追求,但这恰恰是妄想,而且是大妄想。如果能在心中把种种妄想息灭下去,自己这个清净的心本身就是真,就是佛了,哪里还另外需要去寻个佛来拜呢?   

  圆悟克勤禅师是宋代禅宗的巨匠,他的开示、语录、著述、评喝都极为老到精彩,下面我们从他的《圆悟心要》中选出一则文牍,看看其中的精神所在:   

  示华严居士平常心是道,才趣向即乖,到个时正里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迥危峭,不立毫发知见。倒底放下,澄澄绝照,壁立万仞,唤甚作心作佛,作玄作妙?一往直前,不起见,不生心,如猛火聚,不可近傍;似倚天长剑,孰敢撄锋?养得纯和冲淡,透彻无心境界,便可截死生流,居无为舍。端如兀儿拍盲,罔分皂白,犹较些子。所谓绝学闲闲,真道人也。了了回光,深深契寂,乃绝渗漏。   

  自然与向上人不谋而同,不言而喻。若作聪明,立知见,怀彼我,分胜负,则转没交涉。此唯尚猛利,快割断,悬崖撒手,弃舍得性命,便当下休歇。只大休处是究竟合杀处尔。   

  不论机锋棒喝参话头,总之禅宗内的种种方法,都是为达到圆悟克勤禅师所说的这种境地。圆悟禅师,当然还有许多禅师已经说得太多太明了,再多说一些,禅宗就不是禅宗了。(作者:冯学成):*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人因为笨,所以很穷,可是他运气好。一次下雨的时候,围墙被雨冲倒了,他居然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一坛金子,因此他一夜暴富。可是他依然很笨,他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于是就向一位禅师诉苦,禅师告诉他说:“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   于是这个愚人就来到了城里,见到一个僧人,就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僧人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1000两银子。”
  那个愚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于是那个僧人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急着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这么简单吗?”那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僧人骗他的钱。僧人从他的眼中看出他的心思了,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来!”
  当夜回家,他昏暗中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怒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想到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各三次,正走着呢,那个与妻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僧人送银子去了。
  生活禅理:小怒从一数到十,大怒从百数到千。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22*: :*22*: :*22*: 从前有一个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味道就觉得很好了。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不多的就已这样好吃,那麽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这样想了以後,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就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

  这故事比喻∶修行人适当地节量饮食,少欲知足,是对於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宣传,矫枉过正,索性提唱不进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困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作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2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嘘。0 于 2008-7-20 20:12 发表
http://img2.macd.cn/2800651.jpg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灌水,非灌水,是名灌水!:*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对安度晚年的夫妇,在路边捡到一个没有肛门的奄奄一息的婴儿,他们看来,这是一条生命,遇见了,就不能熟视无睹,就不能不救。经医生手术抢救,那个与他们素昧平生的孩子活了过来,因为找不到孩子亲生父母,他们就自然地把他认做孙子收养在家。  
  
  按理,好人有好报,这个捡来的孙子应该健康地成长才对。但是,厄运一而再地降临在这个三口之家,孙子病情不断反复、恶化,老人的儿子劝父母把这个“灾星”交给福利院,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没有义务一定要承担没有尽头的烦恼与困扰。  
  
  积蓄花完了,老奶奶也病了,本该上学的孩子躺在床上痛苦不已,古稀之年的老爷爷只好离开租住的地方去矿区打工,一周回家一次。在外人看来,这是多么不幸的一家人,但是他们仍然笑着像打磨钻石一样打磨着生活的每一天。  
  
  这是互相爱着、温暖的一家人。有人问过这对善良的老人:“你们这样苦,亲生孩子也不理解,难道就没有想过放弃?”  
  
  他们深情地看着这个“野”孙子,朴实地说:“如果放手那会更痛苦。”  
  
  其实他们当初出于好心,是自发的,也没有考虑要有什么好报。现在,不仅没有好报,反而彻底改变了原来安定富足悠闲的生活。但是,他们不后悔,因为那颗安详的心没有受影响,心善,而自在,也喜乐。  
  
  突然想起另一个故事:一位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病人对大师哭诉:“为什么是我?我的事业才要起步,孩子又还小,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得病?”大师说:“生命中似乎没有任何人、任何时候,适合发生任何不幸,不是吗?”  
  
  “但是她还那么年轻,而且善良,怎么会这样?”一旁陪她来的朋友不平地说。  
  
  “雨落在好人身上,也落在坏人身上。”大师说,“有些好人甚至比坏人淋更多雨。”  
  
  “为什么?”  
  
  “因为坏人偷走了好人的伞。”  
  
  人生在世,做人最苦。还好我们可以用善良来拯救小我,脱离苦海,回报自己一些生命之上的快乐与安详。好人丛飞英年早逝,但是,他离开人间的时候是安详的,含笑的。而一些没有被挖出的贪官,即使他活得再长,内心也一定从未真正安详过。  
  
  积德行善,是抒情,是释然,也是为了一颗安详无愧的心。:*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他在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急切地等待着这位伟大推销员的精彩演讲。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  
  
  主持人对观众说:“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年轻人跑到台上。  
  
  推销大师这时开口了:“请你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先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但一声震耳的响声后,那吊球却纹丝不动。他接着用大铁锤不断砸向吊球,铁球还是不动。很快他就气喘吁吁了。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这时,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停顿一下,再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这样自顾自地不断敲下去。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不满。   
  老人却不闻不问,只管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接着,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的告别演讲只有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18 03:09 , Processed in 0.041077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