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6-7-3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財務資料
財務資料
財務比率
- 能讓我們確實地區別價格和價值的差異,與及評估投資標的的風險或潛在波動性。
- 可用來比較不同公司的價值。
- 受會計原則或表述方法而影響。
- 不同的財務比率對評估不同類型的公司有不同的重要性。
- 不應把財務比率跟計算它們的數據分開來檢視。
- 財務比率往往被用來幫過度投機的市場評價提供合理化的藉口。
以市場為基礎的「財務比率」
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
- =已發行流通在外股票(普通股)總數X股價
- 是指公司在股票市場中的價值。
- 有時也會把未來可能會發行的額外股份納入市值的計算當中。之所謂「完全稀釋」已發行及流通在外的股票。
- 是衡量公司整體價值或規模的指標。能影響包含該股的指數值及該股在指數內的加權比重。市值越大,對指數的影響便越大。
- 完全是根據公司的股東權益來決定。
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 EV)
- =市值+負債淨額
- =市值+總負債-總現金
- 不單包括了公司的股東權益,還包括銀行存款以及借款人所提供的資金。
- 可用來跟其他不包含利息收支的衡量指表進行比較。如果獲利數字中不包含借款的利息費用(或現金孳生的利息收入),那麼在計算資本化價值時,就必須把負債(或現金)的影響考慮在內 ???。
- 由於不考慮資本結構,因此可讓擁有不同資本結構(負債及現金數額)的公司相互比較,而不需理會公司的融資方法。
本益比(Price-earnings Ratio, P/E 或 PER)
- =股價/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
- 代表市值與稅後純益之間的比率。亦代表需要多少年的獲利,才能讓股價全數回收。
- 計算每股盈餘時,應剔除非經常性項目。亦應將未來可能會發行的額外股份納入每股盈餘的計算當中。之所謂「完全稀釋」的每股盈餘。
- 可以把不同規模的公司,在同一個基準之下比較。亦可以將某公司跟其競爭對手、整個產業類或整個股市作比較。
- 人們還會預期盈餘成長率及本益比的變化。
- 歷史本益比(historic PER)=當前股價/最近一次公告的每股盈餘
- 預估本益比(prospective PER)=當前股價/當前會計年度的預估盈餘
盈餘報酬率(earnings yield)
股利殖利率/殖利率(Dividend Yield)
- =每股稅前股利(gross dividend per share)/股價X100%
- 顯示每年分配給股東的股利佔股價的比例。
- 通常採用前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股利金額。有時會將最近期的每季股利乘以四(假定目前的每季股利率將會不變)
- 每股稅前股利=每股稅後股利(net dividend per share)X「毛率化」因子(grossing-up factor)(註:由於香港並無開徵股利稅,因此每股稅前股利與每股稅後股利沒有分別)
- 毛率化因子:100/(100-扣繳稅率)(註:由於香港並無開徵股利稅,因此毛率化因子為1)
- 可以把不同規模的公司,在同一個基準之下比較。亦可以將某公司跟其競爭對手、整個產業類、整個股市或債券殖利率(bond yield)作比較。亦可以把它拿來和其他提供現金報酬的投資項目(例如債券或儲蓄帳戶)進行比較。
- 公司的股利殖利率通常會低於政府債券的殖利率。
- 成長緩慢的公司的股利殖利率往往較高(接近債券的報酬率),因為股利的成長空間有限。而快速成長的公司的股利殖利率則往往較低,因為股利還有成長空間。
- 總報酬率(total return)=股利殖利率+同期的股價增值部分
股價盈餘成長比/因子(Price-earnings growth factor, PEG factor/ratio)
- =本益比/盈餘成長率(數值)
- 是指本益比相對於公司盈餘成長率之間的關係。
- 歷史股價盈餘成長比=歷史本益比/歷史盈餘成長率
- 預估股價盈餘成長比=預估本益比/預估盈餘成長率
- 歷史盈餘成長率:當前會計年度的盈餘相較前一公告年度盈餘的變動百分比;或過去幾年(e.g.5年)內盈餘成長率的長期平均值。
- 預估盈餘成長率:當前會計年度的預估盈餘相較最近一次已公告之完整會計年度盈餘的變動百分比。
- 時間差問題:隨?會計年結臨近,公司對盈餘值將不時作出修訂,因此很難對會計年度期間不同的公司進行比較。可統一使用某段已公告的數據來計算;或使用歷史股價盈餘成長比來進行比較。
- 能告訴我們為成長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合理。若成長緩慢,那麼本益比應較低。
- PEG應小於1。PEG越低,股票越便宜。
- PEG只適用於某些特定型態的公司,尤其是成長中的公司。
- PEG不適用於目前正在虧損、或盈餘正在衰退,或是大家已習關根據其資產或其他指標對該公司進行評價的公司。
股價營收比/營收倍數(Price to Sales Ratio, PSR, revenue multiple)
- =市值/年度銷貨收入
- =股價/每股銷貨收入
- 雖然基礎頗薄弱,但是對於那些在可預見未來還無法產生獲利的公司來說(例如網絡公司),還是提供了一種評價的方式。
- 通常採用預估營收值。若實質營收額低於預期,則股價將大挫。
- 高度營收成長的公司,其股價營首比將會比營收停滯或成長緩慢的公司來得高。
- PSR小於1的公司視為便宜。
- 對於連鎖超級市場或投資銀行較低。是因為營收高,但盈餘佔銷售收入的百分比相對較低所致。
EV/EBITDA(企業價值/未扣除利息、所得稅、折舊及攤銷前之盈餘
- 對於虧損或盈餘較低的公司,有可能是因為折舊、攤銷及其他的會計科目數字較高影響,因此會較常用 EV/EBITDA 來作為衡量表準。
- 適用於擁有高負債、或大量現金的公司,或用來比較純益數字為虧損、但毛利未必是虧損的公司。
- 對於適用這種評價方式的公司(e.g. 科網公司)來說,採用最近12個月的數據來計算EBITDA較適合。
- 由於 EV 並沒有考慮公司的資本結構,因此 EBITA 亦會採用扣除利息及所得稅以前的盈餘。即是將負債加回分子,並將負債的利息加回分母。
股價淨值比/股價帳面值比(price to book value, P/BV)
- =股價/每股股票淨值
- 要留意資產的記帳方法,用成本抑或市值記帳。
- 對於評價擁有大量有形資產的公司時相當有用,但對於擁有大量商譽(goodwill)或智慧財產權的公司來說,較不具意義。更重要的是管理層如何運用資產產生盈餘,即資產報酬率。
損益表的「財務比率」
獲利率(profit margins)
- 反映公司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
- 適用於同一行業內各公司之間的比較。不同性質的公司會有所查異,不可直接比較。
- 亦可對個別公司作獲利率的長期趨勢監察(如5個會計年度)。持穩、穩步上揚抑或下跌?對辨別景氣循還股尤其重要。
- 主意:所採用盈餘數字的期間必須與銷售數字的期間相同。
毛利率(gross margin)
- =營業毛利/銷貨收入x100%
- 反映公司將購入成本轉嫁消費價格的能力。也是公司產生附加價值的指標。
- e.g. 軟件公司的毛利率會很高,而超級市場的毛利率則會很低。
營業利益率(operating margin)
- =營業利益/銷貨收入x100%
- 反映公司內部成本控制的能力。
稅前純益率(pre-tax margin)
利息保障倍數/收益倍數(interest cover, income-gearing)
- =(稅前純益+利息費用)/利息費用淨額
- 息前盈餘相對融資成本的比例。
- 反映公司財務健全程度的指標,是債權人持續追蹤的關鍵變數。若倍數滑落至一定水平,債券發行人或會遭到懲罰。
- 可用來衡量公司對於利率水準波動的敏感性。e.g. 利率調降對高負債公司有利。
- 要同時分析產生相關利息費用的貸款性質,是浮動利率還是固定利率。
- 稅前純益不應包括非經常項目。
- 可分別計算包含/不包含資本化利息的保障倍數。
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 EPS)
- 每股盈餘=可分配及普通股股東的純益/加權平均發行股數
- 很多時亦會將未來可能會發行的額外股份(例如行使選擇權、可轉換債券、可轉換特別股)納入每股盈餘的計算當中,之所謂「完全稀釋」的每股盈餘。有關可轉換證券的相關減項,例如利息、股利,亦要加以調整。由於選擇權最終未必會被行使,因此稀釋效應可能只是理論情況,並不會真正出現。
- 計算時,應剔除非經常性項目。
- 由於各公司與各國的會計政策不同,因此很難確定是否已在相同的基礎下進行比較,故應避免單獨使用。
- 由於盈餘成長是衡量公司積效的關鍵指標,因此要對不同公司作比較時,務必將所有計算都在相同的基礎之下進行。
- 盈餘數字頗易被操控,例如改變折舊政策、將處分財產的利益計算在內、或讓利息費用資本化,以及買回庫藏股等,均會影響每股盈餘的數字。
- 可從損益表(profit and loss account/income statement)及其附註中取得相關資料。
股利保障倍數(dividend cover)
- =可分配給普通股股東的純益/同年度支付之股利成本(註:建議採用,因不涉及完全稀釋的每股盈餘!)
- =每股盈餘/每股股利(註:不建議採用,因涉及完全稀釋的每股盈餘!)
- 每股盈餘相對於每股股利的倍數。
- 對於評估以股利收益為主要考量所買進的股票時尤為重要。對於這些高殖利率的股票,股利保障倍數成為衡量報酬安全性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公司對下一年度盈餘成長的看法,因為每一年度的最後一次股利金額,通常會在新會計年度開始後三個月內才做成決定。
- 對於高報酬、高成長的公司,它們會保留大部分盈餘,以備將來發展之用,較發放給股東更為合理。
資產負債表的「財務比率」
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及酸性比率(acid ratio, quick ratio)
-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 酸性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註:因為在極端的情況下,存貨可能無法以全額價格出售)
- 將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進行比較,從而評估公司是否決乏短期資源。
- 比率是否過低,要端視公司的業務性質、市場定位,以及存貨是否容易銷售而定。例如超級市場的流動比率或酸性比率可能較低,但由於它們能從顧客手裏直接收取現金,但同時又享有較長的付貨款期限,因此問題不大。窮應商變相為公司提供短期營運資金。
應收帳款收現天數(debtor days)及應付帳款付現天數(creditor days)
- 應收帳款收現天數=應收貨款X365/銷貨收入
- 應付帳款付現天數=應付貨款X365/銷貨成本
- 代表應收貨款/應付貨款,占當年度銷貨收入/銷貨成本的比例,然後以天數的形式來表達。
- 了解公司對客戶收款,以及付款給供應商的速度。
- 是損益表、資產負債表,以及現金流量表之間的重要連結項目。有時稱為營運資金比率(working capital ratios)。
- 應留意數字的變化趨勢,以及與競爭對手作比較。
- 不同產業類型的公司可有不同的數字。
- 該數字對於製造商尤為重要,但對於那些收現金的公司就不太重要。
- 對於購入成本較低,大部分附加價值是由公司內部產生的公司來說,應付帳款天數並無大意義。
- 對於以資產為主,並簽訂長期契約的公司,也不適用。
存貨週轉天數(stock days)及存貨週轉率
- 存貨週轉天數=存貨X365/銷貨收入
- 存貨週轉天數是將存貨水平和年度銷貨收入作比較。數值越低越有效率。
- 存貨週轉率=銷貨收入/存貨
- 存貨週轉率是指存貨在一年內的週轉次數。數值越高越有效率。
- 存貨週轉率=365/存貨週轉天數
- 這兩項數值又可稱為營運資金比率(working capital ratios)。
- 應留意數字的變化趨勢,以及與同業競爭對手作比較。
- 控管存貨的水準高低對公司的健全程度來說相當重要,尤其是製造商。過多的存貨意味?非必要的資金積壓。
- 由於製造流程不同,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存貨循還週期。例如食品製造商的存貨週轉率比耐久材零售商的高。
- 對於多元型態經營的零售商,其週轉率無法反映整體效率。因部分貨品的週轉率較高,而其他的則可能較低。
- 對於那些無須存貨的公司,週轉率無大意義。例如軟件公司。
- 所採用的銷貨收入及存貨數值應來自同一個年度。
- 若該年度有收購其他事業或有合資公司,應扣除相關銷貨收入及存貨數字。
槓桿比率(gearing)/負責股東權益比(debt-equity ratio)
- =(借款總額-現金)/股東權益X100
- 是借款淨額佔股東權益的百分比。
- 對於負債高的公司尤為重要。與同業比較是否偏高呢?公司業務穩固嗎?能否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以支付利息?
- 對於以浮動利率計息的公司,利率下跌有助提升盈餘,而利率上升則會減低盈餘。
- 若資產被低估,則槓桿比率會被高估。
- 若資產被高估,則槓桿比率會被低估。
- 現金流量高及穩定的公司,較有能力支持高槓桿比率。
- 若盈餘持續上升,高槓桿比率可增加股東權益報酬率。
- 在景氣艱困的時候,高槓桿比率的公司往往被市場唾棄,信貸評級會被下調,借款成本會上升。
- 若出現淨現金,而非淨負債,則槓桿比率呈負值,表示公司的流動性相當高,或許有收購其他公司的計劃。利率下跌對現金多的公司不利。
股價現金比(price/cash ratio)
- 股價現金比=市值/(現金淨額+短期投資)
- 股價現金比=股價/(現金淨額+短期投資)/已發行流通在外股票(普通股)總數
- 衡量流動資產對股價的支撐程度。
- 特別主意短期投資是如何認列的。是以成本入帳,還是採用較高成本或較低的市價水準。除非這些投資的價格高如資產負債表上的價值,否則不該計算。
- 對於現金高於負債的公司才有意義。
- 追蹤數年的改變,看看能否穩定地產生現金。可是,將會受收購或處份事業所影響。
- 對於銀行與保險公司,它們的收入主要來自存款及保費,並以現金進行投資。這類公司的真正價值來自所管理的投資組合。
- 對於傳統的貿易公司,在市況不佳時,股價要靠雄厚的現金作支撐。
- 股價現金比亦可用來篩選「空殼」公司。即擁有大量現金,但其他資產較少的公司。它們通常是「反收購」的對象,它們會發行股票,藉以收購其他大型的私人公司,而私人公司的股東會掌控合併後的上市公司,並取得其資金及上市資格。
燒錢率(burn rate)
- 用盡現金的月數=現金淨額/每個月現金營業費用淨額(燒錢率)
- 了解出現虧損的公司還有多久便會把現金用完。在此之後就必須創造足夠的盈餘來支付開銷,否則就得集資或面臨倒閉。
- 應採用最近期的數字。
- 流行於科網公司的評估。
- 以半年度為基礎來計算燒錢率,可顯示公司在產生盈餘、降低損失,及控管費用方面的進展如何。
資本使用報酬率(ROCE, 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 ROA)
- 資本使用報酬率(ROCE)=息前稅前盈餘X100/使用資本淨額
- 平均資本使用報酬率(ROACE)=息前稅前盈餘X100/〔(前期使用資本淨額+本期使用資本淨額)/2〕
- 息前稅前盈餘佔使用資本淨額的比率。
- 應留意特殊項目對息前稅前盈餘的影響。若為單一次性質,應予以撇除。
- 若資本淨額正在減少,則平均資本使用報酬率會低於期末資本使用報酬率。
- 一般而言,績優公司的 ROCE 會較高。
- 景氣循環股的 ROCE 會出現劇烈波動。可考慮在 ROCE 的低點買進。
- ROCE 讓我們了解管理團隊從資金產生報酬的效率。可是 ROCE 沒有區分用來賺取報酬的資本類型,這些資金包括股東權益及負債。
- 若要將資本使用報酬率跟資金成本作比較,必須使用息前稅後盈餘。
- 公司的 ROCE 應高於資金成本,否則公司應將資金發還股東。
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 ROE)
-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可分配給股東的純益/股東權益X100
- 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ROAE)=可分配給股東的純益/〔(前期期末股東權益+本期期末股東權益)/2〕X100
- 將可分配給股東的純益跟股東所擁有的資產進行比較。
- *股東權益應包括無型資產和商譽,尤其是前期累積商譽。
- 可了解管理團隊運用股東資本的效率如何,能否為股東創造價值,對成長中的公司尤為重要。
- 若然 ROAE 高,則公司應保留更多盈餘(減少派息),以助公司繼續成長。
- 通常「人力事業」公司的 ROAE 會較高,例如軟件公司。
- 除非公司的資產被嚴重低估,否則在同業比較當中,ROAE 越高越好。
每股有形資產淨值(net asset value, NAV, net tangible asset value NTA)
- =(股東資金-商譽)/期末發行股數
- 是衡量公司每股資產價值的方法。
- 用來評估以資產為主的公司,例如房地產公司或投資信託公司。
- 期末發行股數要針對後續的股票分割進行調整。
- 要留意資產的市值與其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提列價值兩者間的差異。
- 亦要留意房地產等資產項目的評價日期。
資產淨值溢價/折價(premium or discount to NAV)
- =(股價-每股資產淨值)/每股資產淨值X100
- 代表股價與每股資產淨值之間的差額的百分比。
- 如果股價低於每股資產淨值,該股票便稱為「折價」(at a discount)。
- 如果股價高於每股資產淨值,該股票便稱為「溢價」(at a premium)。
- *所用的資產淨值應為市場價值。
- 用來評估以資產為主的公司,例如房地產公司或投資信託公司。
- 高低取決於管理層能否為資產增值。如能穩步成長,則投資者會更願意以溢價買入股票。如成長欠佳,則股價會出現折價。
- 可用於同業之間的比較。
現金流量的「財務比率」
自由現金流量(free cash flow, FCF)
- =營業現金流量淨額+合資公司股利-已付利息-已付所得稅-融資活動之現金流出-維護性資本支出
- 不考慮帳冊上的交易項目,僅集中在公司流進與流出的現金部分。
- 減去公司為了維持營運而必須支付的項目:包括利息、所得稅、以及資本支出。
- 在現金流量表中,負號代表現金流出,而正號則代表現金流入。
- 代表在扣除所有必要的減項之後,公司所剩餘的現金。這些現金的運用將會透露公司對前景的看法。如果認為經濟將衰退,便會儲備現金。如果認為經濟將走強,或許會進行收購。
- 自由現金流量較不易被作假或美化,因此自由現金流量續漸成為一種評估企業價值的可靠衡量工具。
固定資產支出/折舊比率(fixed assets spending/depreciation)
- =固定資產支出毛額/年度折舊費用
- 反映公司為著長期穩健成長,所進行的投資。
- 可追蹤個別公司數年來的數據改變,亦可作同業之間的比較
- 比率應大於1,公司成長越快,比率越大。
- 可同時檢視該公司的資本使用報酬率(ROCE)及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若 ROCE 及 ROE 均屬偏低,但固定資產支出/折舊比率又偏高,則額外付出的未必會得到有效率的運用,結果將會摧毀公司的價值。
- 留意折舊政策的變更及其對比率的影響。
- 不適用於以「人力資源為主」的公司(例如廣告公司、顧問公司、軟體公司、其他非製造業)。
營業現金流量/營業利益比率(operating cash flow/operating profit)
- =營業現金流量/營業利益
- 可能的話,應將特殊項目(例如出售固定資產投資的利益或虧損與及終止業務之損失)排除在營業利益的計算之外。
- 若折舊龐大,則比率高。
- 可透個緊縮營運資金(減少存貨,並加快向客戶收帳),以創造額外的現金。
- 適用於所有公司。可追蹤個別公司多年來的數據改變,藉以確認數值保有一致性。
- 只可將同類型的公司作比較。反映同業間在折舊政策和處理其他非現金項目上的保守態度差異。
- 衡量盈餘轉換成現金的效率,反映管理層運用營運資金的能力。
- 比率應大於1。比率越大,代表公司的隱含盈餘越高(可能是因為折舊政策較保守),是好的投資標的。
- 比率若小於1,代表產生的現金少於損益表所顯示的數字,處於績效下滑狀態。
- 若比率持續下降,則公司的營運正在惡化。
股價/自由現金流量比(price to free cash flow ratio, PCF)
- =股價/(自由現金流量/加權平均發行股數)
- 是股價對每股自由現金流量的比率。
- 如同本益比,是一項關鍵的比率。
- 概念上,以公司目前創造現金流量的速度,要多少年的時間才能將股價全數收回。
- 可以把不同規模的公司,在同一個基準之下比較。亦可以將某公司跟其競爭對手、整個產業類或整個股市作比較。
- 由於所採用的多是自由現金流量的預估值,因此其成長趨勢較不具規率性。
風險、報酬率、波動性的「財務比率」
- 檢視投資標的的價值、所產生的投資報酬,以及內在風險三者間的關係。
贖回殖利率/無風險報酬率/到期殖利率(redemption yield, risk-free rate of return, yield to maturity)
- 贖回殖利率 =連續殖利率+利息的孳息+到期日當天的利得或損失
- (1) 連續殖利率(running yield)/利息殖利率(interest yield):
- 債券票息佔債券市場價格的百分比。(e.g. 票息5%,現價95,則=5X100/95=5.263%)
- 若債券的價格高於票面值,其連續殖利率會低於票息。
- 若債券的價格低於票面值,其連續殖利率會高於票息。
- (2)利息的孳息(interest on interest):是指把債券的利息收入再投資,所能獲取的額外利息。
- (3)到期日當天的利得或損失:債券持有人一直持有債券至到期日,且債券發行人以票面價值贖回債券,債券持有人所能賺到的資本利得/損失的年率。
- 票面價值/發行價值(face value):發行時或被贖回時的價值。通常是100%。
- 票息率(coupon rate):債券票面上所標示的利率(例如5%國庫券)。
- 淨價(net price):
- 債券的市場價格,通常是以票面價的某個百分比來進行報價(例如95%)。
- 若債券四年內到期,現價為95,而票面價是100,可假設債券會每年增值1.25%
- 走勢與利率走勢相反。
- 應計利息(accrued interest):是指從前一次付息日之後至今的應計利息。會於買賣雙方的交易價格中,適當地加計或扣除。以彌補賣方因提早出售債券而放棄收取按比例可得的債息部份。
- 債券價格不包含從前一次付息之後至今的應計利息(accrued interest),但在買賣中,會適當地加計或扣除這筆利息。
- 多採用財務計算機計算。需要輸入:票息、買進價格、距離到期日時間、贖回價格。
- 由於持有債券直至到期日的報酬是固定的,且可以預期,因此通脹率將是債券價格的最大敵人。在低通脹(甚至通縮)及銀行利率低時,債券是最佳投資。
- 是計算其他財務數據的基礎。
(1)反映經濟狀況:
- 距到期日較近的債券的殖利率,會較距到期日較遠的債券的殖利率低。
- 不同到期日的債券殖利率所形成的關係,稱為「殖利率曲線(yield curve)」,正常是由左下向右上傾斜。
- 若「殖利率曲線」呈反向(左上向右下),即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市場人士看淡經濟前景。
(2)衡量無風險利率:
- 常被用於對未來盈餘、股利、以及現金流量進行折然的利率水平。
- 通常是指七大工業國的政府公債的贖回殖利率。
(3)衡量信貸品質:
- 在相同到期日的情況下,某債券與美國國庫券之間的殖利率差,稱為「利差(spread)」。
- 「利差」通常以基本點(basis point, bp)為計算單位。一個基本點=0.001%
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
- 是計算某項投資的年度總報酬率。
- 可以讓不同時期、不同金額、針對某項投資所進行的投資金額,等於出售該項投資所產生的最終收入,將該數字以年複合報酬率的形式來顯示。
- 就債券而言,贖回殖利率即其內部報酬率。
- 以最簡單的形式來說,如果單純地買進,持有一段時間後出售,期間沒有任何收益及支出,那麼內部報酬率=買賣差價的複合年利率。
- 若投資涉及不定期的投資、不定期的收益,以及不定期的出售所得,必須用試算表軟體來進行計算內部報酬率。
- 內部報酬率可用來評估投資的價值。創業者以預期的內部報酬率來計算合理的「出場價格」,藉以判定所需資金是否合理。
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WACC)/資金的綜合成本(composite cost of capital)
- =〔(股東權益成本X公司市值)+(負債成本X負債)〕/企業價值)
- 根據公司的股東權益及負債佔資本結構的百分比,再針對兩者的成本予以「加權平均」,所得出的綜合數字。
- 較嚴謹的做法,應同時考慮少數股東權益、特別股,以及公司資本結構中的其他因素。
- 與公司實際賺取的資本使用報酬率作比較,藉以判斷管理層能為公司增加多少價值。
- 若資本使用報酬率低於加權平均資金成本,則不投資該公司也罷。
現金流量折現(discounted cash flow, DCF)?????
- =第一年的自由現金流量X(第一年的折現因子)+...+第十年的自由現金流量X(第十年的折現因子)+永久產權(perpetuity)的現值
- 公司於第十一年之現金流量=第十年的自由現金流量X穩定狀態成長率?????
- 公司於第十年期末之預估價值=第十年的自由現金流量/資本化比率?????
- 永久產權(perpetuity)的現值=未來現金流的現值?????
- 每股現金流量折現=現金流量折現/股數
- 預估未來數年的現金流量,然後折算為現值,加總後跟當前股價比較。
- 折算因子(discocunt factor)應反映這些現金流的未來預估時間。時間越久,折算度越大。
- 可用來評估潛在收購企業的價值。可是在評估未來的成長率時,涉及頗多的主觀看法。
- 利用市場殖利率作為折現因子,比採用個別的本益比及股利殖利率來進行預估更為客觀。
- 所採用的數據及假設條件可隨時更新。
- 適用於現金流量成長相當規律且容易預估的公司。
- 不適用於景氣循環股、復甦狀態,或是營收成長型態很難預測的公司。
股動權益再投資報酬率(reinvested return on equity, reinvested ROE)
- 股動權益再投資報酬率=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X保留盈餘比率
- 利用股東權益再投資報酬率,計算公司在未來第五年時的預估股東權益。
- 第五年的稅後純益=第五年的預估股東權益X股東權益報酬率
- 第五年的公司預估價值=(第五年的稅後純益X資本化比率)+五年來的總股利
- 將第五年的公司預估價值跟目前之市值比較,藉以計算出能讓這兩項數字相等的複合報酬率。
- %增值/安全邊際=(第五年的公司預估價值-市值)/市值X100%
- 為了提供充足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每年的報酬率至少應該要有25%。
- 透過股東權益報酬率,以及保留盈餘的比例,來預估公司的未來價值。用於評估高成長、高報酬的公司,藉此來了解高評價是否合理。
- 只適用於資產負債表比較簡單、而且穩定成長的公司。
- 以資產為主或是以收益型為主的投資標的,都不適合採用這項做法。
波動性(volatility)
- =〔(當期高點-當期低點)/2〕/目前股價X100
- 波動性等於股票價格、指數或任何資產價值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 可以計算任何期間內的歷史波動性(historic volatility),而所選用的期間,應與所持有該資產的最長可能期間相符。
- 是衡量某項資產(股票、指數、債券)的價格偏離長期平均水準程度的統計指標。被視為持有某項資產的相對風險。波動性越高,風險越大。
- 是影響期權定價的一項因素。
夏普比率(Sharpe ratio, SR)
- =(投資標的之年度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波動性
- 探討風險、報酬率及無風險報酬率之間的關係。
- 是計算某項投資的風險調整報酬率。數值越大,風險越高。
- 適用於所有投資標的。常用作評價避險基金。
常用詞彙
股價:
- 股票的當前市場價格,通常是指公司在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後的股價中間值。
已發行流通在外股票(普通股):
- 已發行、且可公開交易的股票。也包含由董事及其家族所「緊密持有」的股票,儘管這些股票較少轉手。
- 完全稀釋的已發行流通在外股票(普通股):由於公司未來可能會發行額外股份(例如公司高層行使換股權),因此有時也會把未來可能會發行的額外股份納入財務比率的計算當中。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的「實收股本(called-up share capital)」中找到。亦可由股本的貨幣價值/每股票面價值計出。
加權平均發行股數(weighted average shares in issue)
- 以當年度股份的發行時間(月)為基礎,加權計算出來的平均股數。
- 應採用已發行及流通在外的股票(普通股)股數。
- 股票分割的效應也應加以考慮。
- 可從損益表每股盈餘項目的相關附註中找到。
- 亦可利用可分配盈餘除以每股盈餘,計算出這個數字。
總負債/借款總額:
- 所有借款或債務憑證的總額。包括公司或其子公司已發行或積欠的長、短期負債(e.g. 債券)總額。包括銀行貸款及透支金額、中期及長期借款(有擔保或無擔保)、債券、以及所有類型似型態的負債。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或「集團」資產負債表)中的「應付帳款」、「應付款項」、「流動負債(即短期負債)」項目下,以及中長期貸款中找到。亦應同時查看財務表的相關附註,總負債可能是兩、三項獨立標示相關科目的加總。
總現金/現金:
- 公司銀行帳戶中的現金,或任何能立刻變現的流動性投資(e.g. 短期政府債券、定存單 certificate of deposit, CD)以及其他流動資產,但是不包括價格波動的股票或其他證券。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或「集團」資產負債表)中的「流動資產」中找到。亦應同時查看財務表的相關附註。
現金淨額
少數股動權益(minority interests):
- 是指其他股東在部分擁有的子公司中,所「擁有」的盈餘或資產部分。
- 以計算純益為例,少數股動權益是指分配給持股比例低於100%的子公司中的其他股東、按其持股比例所分配的的盈餘部分。
每股股利:
- 某個完整會計年度公告發放的所有股利金額。
- 股利可能分一次、兩次、三次或四次發放。
- 可從損益表、附註或財務摘要中找到。
銷貨收入(sales)/營業收入(revenue)/營業額(turnover)
- 可採用最近一次公告年度、最近十二個月或最近四季的數據。
- 可從合併損益表中找到。
- 應剔除因為處分事業所產生的一次式大額銷貨收入。
營業毛利(gross profit)
- =銷貨收入-銷貨成本(原物料及服務的成本)
- 可從損益表中找到。
營業利益/營業收益(operating income, operating profit)
- =營業毛利-現金營業費用(管理、薪金成本、銷售、行銷、研發支出)-非現金支出(固定資產的折舊、商譽攤銷 、提列準備金)
- 可從損益表及其附註中找到。
現金營業費用淨額
- =現金營業費用(管理、薪金成本、銷售、行銷、研發支出)-營業毛利
- 現金營業費用=營業費用-非現金支出(固定資產的折舊、商譽攤銷、提列準備金)
- 包括所有的營業費用,但不包括純帳冊登錄項目,例如固定資產的折舊、商譽攤銷、提列準備金等
- 可從損益表及其附註中找到所需項目數值。
- 每月現金營業費用淨額=現金營業費用淨額/12
交易獲利(trading profit)
- =營業利益+合資公司利益或虧損+相關公司利益或虧損+出售固定資產投資的利益或虧損-終止業務之損失
- 是指扣除利息之前的盈餘(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EBIT)。
稅前純益(profit before tax)
- =交易獲利-利息費用
- 就應否包含非經常性項目(如出售固定投資資產、終止業務)存在爭議。若然不計算的話,也應把這些收入從銷貨收入中扣除。
- 可從損益表中找到。
稅後純益(profit after tax)
息前稅前盈餘(profit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PBIT)
- =稅後純益+利得稅+利息費用
- 如果公司的利息收入淨額比利息支出淨額高,那麼息前稅前盈餘會比稅前盈餘低。
- 可從損益表中找到。
息前稅後盈餘(profit before interest but after tax, net operating profits less adjusted taxes, NOPLAT)
可分配給普通股股東的純益/可分派盈餘
- =稅後純益-少數股東權益-特別股股利
- 有時包含非經常性收入,但有時又不包含。有時可能還會把不屬於非經常性項目的費用也納入計算,令純益下跌。
- 可從損益表(profit and loss account/income statement)中取得。
股利成本
- =每股股利X普通股股數
- 由於時差關係,損益表內的當年度現金股利(包括了前一年度最後一次發放的股利)與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股利成本所計算的結果會有所不同。
- 可從損益表中取得。
利息費用淨額
- 銀行債務或債券所支付的利息-現金餘額-流動性投資所孳生的利息收入。
- 不等於損益表上所列的利息金額。
e.g. 某個未完成的專案的融資利息費用,會以資本化利息記入資產負債表而不是損益表上。
e.g. 債券利息會分一次或兩次整筆發放,但公司通常會以應計利息的方式記入帳內。 - 可從損益表中找到。
保留盈餘
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 =營業利益(operating profit)+固定資產折舊(depreciation of fixed assets)+商譽攤銷(amortization of goodwill)
折舊(depreciation)
- 可從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或附註中找到。
- 反映實體資產的耗損,而且終將被取代的事實。
攤銷
- 可從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或附註中找到。
- 若金額很大,會反應在損益表中。
股東權益(shareholders' equity)/有形資產淨值(net tangible assets)/股東資金(shareholders' funds)/資產淨值/淨值/資產淨額
- =有形固定資產價值+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長期借貸-提列準備金
- =普通股股本+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盈餘公積(保留盈餘/未分配公積+累積收益-累積損失 )-無型資產(商標、商譽)
- 不包含商譽。
- 若資產/投資以成本入帳,而其後市值有變,則股東權益或許會被高估/低估。若資產升值,將會產生資本利得項目。
- 是股東擁有的剩餘資產價值。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及其附註中取得相關資料。
- 在計算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所用的股東權益應包括無型資產(商標、商譽)。已註銷之累計商譽通常會出現在相關附註中。
- 在計算資產淨值溢價/折價所用的資產淨值應為市場價值。
股票淨值/帳面價值(book value)
- 可分配給股東的淨資產價值(net assets),又名有形資產淨值(net tangible assets)、股東資金(shareholders' funds)或股東權益(shareholders' equity)
- 通常以每股淨值來表示。
- =股東權益/已發行流通在外股票(普通股)總數
- 要留意資產的記帳方法,用成本抑或市值記帳。
- 應採用最近期的普通股股數,而不應使用計選每股盈餘時的加權平均股數。
使用資本淨額(net capital employed)
- =總資產-流動負債(因為不可供永久使用)
- 代表股東資本,以及其他長期債權人所提供的資金。
- 平均使用資本=(前期使用資本淨額+本期使用資本淨額)/2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上找到。
資產
- 每年需要對長期土地資產進行重估。
- 上市的投資項目可採用成本(cost)或市值(market value)記帳。
- 未上市的投資項目則採用成本(cost)記帳。
流動資產(current assets)
- 包括存貨、應收帳款、現金及短期投資。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中找到,而個別細項則會在附註中加以說明。
存貨(庫存)
- 尚未出售的成品或尚未完工的在製品。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中的流動資產中找到,而詳情則會在附註中加以說明。
應收款項/應收帳款(accounts receivable)/應收款(receivables)
- 包括應收貨款及其他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上流動資產及其附註中找到。
應收貨款(trade debtors)
- 代表客戶積欠公司的應付金額。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上流動資產及其附註中找到。
應付款項/應付帳款(accounts payable)/應付款(payable)
- 包括應付貨款、稅等。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上流動負債及其附註中找到。
應付貨款(trade creditors)
- 代表公司積欠供應商及其他人的帳單金額。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上流動負債及其附註中找到。
銷貨成本(cost of sales)
短期投資
- 流動性非常高的有價證券(marketable securities)。例如短期政府公債或貨幣市場金融商品。
- 價格在短時間內很少發生變化,而且能夠很快出售變現。
流動負債/短期應付債項/一年內到期之應付款項(creditors due within one year)
- 包括所有一年內到期之應付款項及
- 短期銀行借款、透支額度;
- 應付供應商的金額(accounts payable);
- 應付政府機關的負債,如賦稅;
- 股東股利;
- 可從合併資產負債表中找到,而個別細項則會在附註中加以說明。
相關公司
商譽
- 在收購其他公司時,所支付的實際金額超過被收購公司有型資產價值的差額。
- 就商譽在財務報表中的處理方法的相關會計準正在演變中。
營業現金流量(operating cash flow)/營業活動之淨現金(net cash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營業活動之淨現金流入(net cash inflow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
- 相當於現金流量表上的營業利益,並不考慮折舊、商譽攤銷、少數持股公司的保留營餘、資本化利息費用,以及其他純粹因會計慣例而產生的概念項目。
- =營業利益+折舊+攤銷+提列準備金+關係企業或相關(部分擁有)公司的保留盈餘-應收款項+應付款項+庫存
- 可從現金流量表中找到。
已付利息/融資或理財活動之淨現金流入或流出(interest paid, net cash inflow or outflow from servicing of finance or financial investment)/
- 利息淨額=已付利息-已收利息
- 是指當年度以現金支付的利息。
- 由於實際支付時間與提列時間不同,與及有資本化利息等因素存在,導致這項數字與損益表上所列的金額不同。
- 包括其他相當於利息的項目,如攤付的租金以及定期償還的金額。
- 金額龐大的一次性項目應予以扣除。
- 可從現金流量表中找到。
資本化利息
已付所得稅(tax paid)
- 是指當年度以現金支付的所得稅。
- 由於實際支付時間與提列時間不同,導致這項數字與損益表上所列的金額不同。
- 可從現金流量表中找到。
資本支出(capital spending)/資本支出、購置固定資產、及理財之淨現金流出(net cash outflow for capital expenditure, purchase of fixed assets,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收購子公司(purchase of subsidiaries)
- 維護性資本化支出(maintenance capital spending)若為資本支出淨額的三分之二。
- =(購置固定資產-出售固定資產)X2/3
- 為維持公司正常營運所需要的固定資本支出,藉以取代老舊資產。
- 假設為淨資本支出的三分之二。
- 金額龐大的一次性項目應予以扣除。
- 可從現金流量表中及其附註中找到。
年度折舊費用(annual depreciation charge)
- 是每年為取代現有固定資產的損耗,而在帳面上所提列的名目金額。
- 不包括商譽攤銷。
- 可從現金流量表中找到,也是損益表上營業費用的項目之一。
- 在計算現金流量時,若兩者數字不同,應採用前者的數值。
- 亦可在資產負債表中與固定資產相關的附註中找到有關折舊政策的詳細說明。
- 宜將折舊政策跟同業比較。
- 留意折舊政策近年可有重大改變,從而影響盈利。
固定資產支出毛額(gross spending on fixed assets)
- 每年化費在固定資產上的現金支出總額,包括土地、廠房、機器等。
- 在特殊情況下,某些無形資產(軟件、客戶名單)也包含在內。前提是他們必須被視為資產,而往後亦可提列折舊費用。
- 無需考慮出售資產的收入。
營運資金(working capital)
- 是指公司在扣除應付款項後,積存在存貨及應收款項的資金。
股東權益成本(cost of equity)
- =無風險報酬率+(股東權益風險溢價X系統風險)
- 股東權益風險溢價要經股東權益所隱含的系統風險作調整。
股東權益風險溢價(equity risk premium)
- 是指在較長的時間內,股東權益報酬率超過無風險報酬率的部分。
- 估值而已,頗為主觀。
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貝它值(beta)
- 是指相對於整體股市而言,標的股票按回歸分析所得出的波動程度。
- 例如某股票的貝它值為1.2,若股市上升10%,則該股上升12%。
負債成本
現金流預估成長率
- 從最近一個年度公告的自由現金流量開始,然後預估在未來十年,這項數字將會如何成長。
折現率(discount rate)
- =十年期的無風險報酬率(例如十年期政府公債的殖利率)+股東權益風險溢價
- 用於將未來的現金流折現。
- 反映投資人偏好快些拿到現金,同時也反映在未來收取現金會有較高的不確定性。
穩定狀態(steady state)成長率
- 用來計算十年之後、估計的殘餘現金流量的價值。
- 通常採用一個比折現率低的數字,可採用長期通貨膨脹率的預估值。
保留盈餘比率(retention rate)
資本化比率(capitalization rate)
- =1/某種基準指標殖利率
- 該指標殖利率可以是公司目前的盈餘培數,或是該行業或市場的盈餘倍數。亦可使用無風險報酬率(五年期的政府債券贖回殖利率),或者是經風險調整的報酬率。
- 公司的預估價值=預股盈餘X資本化比率
年度報酬率(annualized return)
- 資本價值在一年內的變動百分比,再加上股利殖利率或債券的連續殖利率。
損益表是最容易受操控的財務報表,務請留意報表中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
現金流量表,不象盈餘一樣,較難做假、美化及操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