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6-7-3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26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讨论
凌通视点:不要把巴菲特神化
07年5月巴菲特在美国小镇奥马哈开了股东会,这毫无疑问是个大事,中国有很多投资者参加,这种参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参会者提升对价值投资的认识。然而凌通要说的是,巴菲特并不是一切价值投资终级真理的化身,在寻求价值投资的过程中,巴菲特是真理的来源之一,但他不是全部真理的来源,相当多的有关价值投资的真理实际上大量的存在于巴菲特之外。比如:风险投资和高科技投资的这一块,巴菲特就没有为之有较大的贡献,而事实上风险投资以及高科技的投资所创造的利润和收益非常之巨大。风险投资和高科技投资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正在成为价值投资的重要流派。
事实是,地球上没有终极真理,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人将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所有真理性认识,都已穷尽的情况。巴菲特在对价值投资实践过程中,客观上把安全边际和买入公司长期持有的这一原理,基本上已经阐述的比较清楚了。但是一些具体的细节和具体的环节性问题还有待于投资人具体来探索,每个投资人都可以自己总结出一些局部的规则。
而在巴菲特没有涉及的风险投资和高科技投资这一块,这一理论大厦还处于打地基阶段,这有待于包括我们每个投资人参与和完善这一理论。
在投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教条,也没有放之于四海皆准的原则和理论,凌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识到所有的决策必须以‘我’为主。凌通的思想和判断是一切投资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也许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巴菲特遇到一个和凌通现在遇到的问题完全一样,但当时巴菲特的做法和我们想要的做法不一样,甚至于是相反的,在这个时候,凌通会以自己的想法做决策依据。不能够把巴菲特绝对化,也不必把巴菲特万能化。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价值投资者把巴菲特偶像化和绝对化的情况,这当然总体上是好现象,因为崇拜巴菲特,一切以巴菲特的说法和做的人,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种做法肯定能成功,而且会比大多数人做的好。但是更高的境界是抓住巴菲特的灵魂,然后意识到巴菲特还有没有涉足的领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然后自己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寻求一个站在巴菲特肩膀上探索更高更远的未来的姿态。
能够掌握巴菲特丢下来的那点东西就不容易了,达到和巴菲特一样更难。现在凌通提出了站在巴菲特肩膀上探索未来,明显是要超越巴菲特,凌通太狂妄了。打死凌通,凌通也超越不了巴老,因为凌通至少现在没有巴菲特的能力和巴菲特的人格素养,凌通虽然平时也很狂妄自大,但还没有自大到和夜郎国一样的程度。然而凌通要说的是价值投资就是一种哲学,中国产生了孔子、老子、荀子的哲学,以及近代的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哲学,那么一定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哲学家摇篮中产生出足以和巴菲特比肩,甚至于超越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家,抽象思维和判断能力是价值投资的灵魂,而在抽象思维这一点上,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优势。也许未来能够实现超越巴菲特的那个人就可能是你,你要想成为超越巴菲特的人,前提是不认为巴菲特是终级真理,不认为巴菲特是不可超越的。
如果巴菲特知道在本年度的大会上有如此多的中国人参加,他一定会对中国参会者多说点什么,凌通臆测,巴菲特会这样说:“不要迷信任何人,不要把任何形式的东西当回事!你就是圣人,你的生活就是你的智慧来源,价值就在你的生活中,不在美国,不在奥马哈,更不在我这里! "
正道股:你愿意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吗?
一种情况是,你可以在五分钟之内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
另一种情况是,你永远也成为不了巴菲特那样的人。
这两种情况,不在于你的能力,而在于你的选择!
这不是我说的,是巴菲特本人说的:
这篇文章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在目前的市道下重新读一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老巴说:以40美分的价格买进一美元的纸钞,人若不能够立即接受这项概念,就永远不会接受它。它就像注射药剂。如果它无法立即镇住这个人,则我认为即使你长期地说服他,并且展示各种记录,你也无法让他接受。这是很单纯的概念,但他们就是无法领悟。类似瑞克这样的人,他完全没有正式商学教育的背景,却可以立即领会价值投资法,并且在五分钟之后便加以利用。我从来不曾见过任何人,会在10年之后才逐渐地皈依这种方法。它似乎和智商或学术训练无关。它是顿悟,否则就是拒绝。
我觉得老巴这个话还是绝对了一点,我们很多人,都是经历了市场给予的血的教训之后,才重新选择价值投资的。
当然,我们选择的,可能也不是纯巴式的价值投资,我们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修改。
但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老巴本人也对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进行了修改:早在1965 年,巴菲特就意识到格雷厄姆购买廉价股票的策略并不奏效。按照巴菲特的说法,用格雷厄姆的价值方法所购买的股票价格如此之低,以至于这些公司的经营只要“打个隔”, 投资者就会卖掉它。巴菲特把这种投资策略称为“香烟”方法。除非你能帮助清算这个效益很差的公司并从公司的市场价值和购买价格的差价中获利,否则你的收益将和这家业绩很差的公司一样悲惨。巴菲特吸取了早期投资失败的教训,开始偏离格雷厄姆的严格教诲。“我进化了,”他承认,但是“我并不是简单地从猿过渡到人,或从人退化到猿。”对比公司的数量特征,他开始欣赏公司的质量特征了。
既然老巴都可以“进化”,我们当然也可根据中国本土的实际进行某些修改,比如我们的证券市场投机性太高,上窜下跳,我们就可以考虑在某个点上卖出。因为,老巴、费舍们所在的市场,从来就没有过两年翻四倍的情况(沪指从1000到4000),我们处于如此可爱的中国市场,我想没有必要一定要死守终生抱牢的信条。当然,据说世界上的证券市场的市盈率在10-60倍之间,而据上海证券报 5月9日报道,目前中国A股的动态市盈率是31倍,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市场如果高兴的话,完全可以涨到8000点(沪),那你也可以把抛出的价位再设高一倍。我不知道大盘到8000点时会不会有权威机构经过慎重计算,告诉你其实8000点(沪)时,A股的超动态市盈率仍然只有31倍,呵呵。
我的意思是,不管你打算长期持有还是短期持有,也不管你对大盘的走势怎么看,这些都不会防碍我们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价值投资者,因为巴菲特自己讲得很清楚:
“来自“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所具备的共同智力结构是:他们探索企业的价值与该企业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事实上,他们利用其间的差异,却不在意效率市场理论家所关心的问题:股票究竟在星期一或星期二:买进,或是在一月份或七月份买进……。当企业家买进某家公司时——这正是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透过上市股票所从事的行为——我怀疑有多少人会在意交易必须发生于某个月份或某个星期的第一天。如果企业的买进交易发生在星期一或星期五没有任何差别,则我无法了解学术界人士为何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探讨代表该企业部分股权的交易发生时的差。毋庸多说,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并不探讨bate、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证券投资报酬本的变异数。这些都不是他们所关心的议题。事实上,他们大多数难以界定上述学术名词。他们只在乎两项实数:价格与价值。”
也就是说,你每买卖一个股票,你买的依据是因为你认为其价格低于其价值,你卖的依据是因为你认为其价格高于其价值。这样,你就站在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一边了,你就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了。
当然,你这样做,意味着你要放弃很多“乐趣”:你不用每天盯大盘了,你甚至可以从此不知道大盘是4000点还是8000点;你不用关心政府下周会不会出台征收资本利得税或者又把利率提高了0.00001个百分点;你记了一本厚厚的关于K线分析心得派不上用场了;你也用不着去抢谁的博客的沙发并力争在第一时间问他对某个股票的预测了……
你的投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那么多的刺激,你只好安安稳稳地睡觉,轻轻松松地生活。当然,并不意味着你从此无聊起来,因为,你要确定你的股票的价格是否低于其价值,你得花很多功夫去确定这个股票的价值究竟是多少。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决定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成绩的,并不是看谁估值估得准,而是看谁更能彻底地坚持价值投资的基本准则。
这样简单就能在令人眼花缭乱股票市场赚到钱,总让人不放心。那么我们换个角度: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新中国,这个大家都知道吧。 “价格永远围绕价值波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这也正是价值投资者寻找价格低于价值的股票的根本原因!如此经典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难道还比不上资本主义的美国更容易得到认可吗?价值投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证券市场的应用嘛,我想,要是再有文化大革命,我们就把那些反对价值投资的、不负责任的图表价量分析专家押到街上去,哈哈!
但现实的情况是,巴菲特1984年演讲时讥笑的美国证券市场的现象,在中国,在你看到这篇文章时,正真实地进行中:
老巴说:“面对图形分析师所研究的价量行为,我始终感到惊讶。你是否会仅仅因为某家公司的市场价格在本周或前一周剧扬.便决定购买该企业呢?在日前电脑化的时代,人们之所以会大量研究价格与成交量的行为,理由是这两项变数拥有了无数的资料。研究未必是因为其具任何功用,而只是因为资料既然存在,这些人便必须努力学习操作这些资料所需要的数学技巧。—旦拥有这些技巧,不去运用它们便会带来罪恶感,即使这些技巧的运用没有任何功用,或只会带来负面功用.也在所不惜。如同一位朋友所说的,对一位持铁锤的人来说,每—样事看起来都像是钉子。”
话又说回来,作为价值投资的信奉者,生活在充满投机色彩的中国,对那些图表价量分析技术,应该更多地表示“感谢”而不是愤慨。因为:
很显然,那些执迷于图表价量的投机者,对价值投资来说是最大的帮助。因为他们正在吞食、将要吞食、最终吞食了市场的非理性苦果。没有他们的贡献,价格如何能严重偏离价值?没有价格对价值的严重偏离,价值投资何来丰厚的利润?
如果一定要把价值与投机互为博弈,那么,在任何种类的较量中― 金融也好、精神也好、健康也好― 价值投资都占有极大的优势。从自私的角度讲,我们或许应该捐助些沙发或板凳,确保图表价量分析技术永久地传授下去!
如果认真看了这篇文章的话,应该过了5分钟了。现在,请问:你愿意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吗?
关于巴菲特理论的优化——与凌通投资兄、正道股兄商榷
“巴菲特并不是一切价值投资终级真理的化身。”“一切以巴菲特的说法和做的人,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种做法肯定能成功,而且会比大多数人做的好。” 很同意凌通兄以上两个观点。我们是否要对巴菲特理论进行优化?许多价值投资者在操作过程中都会对巴菲特理论进行或多或少的修改,打一个折扣。这样做很多时候会误入歧途,降低综合绩效。能否优化,我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1、巴菲特理论是否有大的改善空间?
2、我们真的有能力优化巴菲特的理论吗?
3、修改操作策略的风险有多高?
美国两百年证券史的积累和巴菲特数十年的潜心实践研究,加上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维,巴菲特理论已经到达了一个十分高的高度。巴菲特原则性的理论揭示了投资的本质,长期的价格决定于企业的内在价值,好公司就有好价格,这基本上就是终极真理。可以优化的只能是具体操作中的某些细节,而且可改善的空间也不会太大。
中国拥有巴菲特大部分能力的投资者也许凤毛麟角,能与之比肩的可能还没出现。那么巴菲特没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到吗?有可能,但概率微乎其微。美国几十年来希望超越巴菲特的天才不计其数,高智商、高学历的大有人在,没有听说过有突破性的成果。做能力圈范围内的事才是最正确的。
优化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不断实践反复纠正。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点操作策略的偏差就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错误可能使我们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若花费十数年实践最后才发现自己是错误的,这种时间与金钱的成本将会是巨大的。如果已经知道巴菲特理论已经是很好的理论,何必冒大的风险去争取也许是一点点的改进呢?
不能因为存在暴利机会就投资高风险的标的,否则权证、垃圾股也会纳入我们的投资范围。不但巴菲特没有对高科技和风险投资做出贡献,林奇也是技术恐惧者,若风险是可控的,以两位大师的才智,不应该都对技术类股票避而远之。高科技的高风险是无容置疑的,科技企业本身和生存环境是一个巨系统,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众多瞬息万变的变量。科技行业的易变性和发展跳跃式的特性,使企业的未来基本上不可预测,并非任何人能力圈范围可以控制。因此试图掌握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长期投资基本是徒劳的。基于诸多不可测因素的博弈与投机相差无几,所以高科技企业不应该成为长期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标的。
对于普通投资者和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能真正领会并执行巴菲特理论已经十分难得。不断追求真理是正确的,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领域也是有益的。但我认为探求过程中应该是理论上的探讨,加上少量的实践验证,而不应该纳入主要投资策略中。
巴菲特的投资名言: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牢记第一条。亏损对复利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亏损百分之五十需要百分百的收益才能祢补。因此,我们投资过程中必须十分严谨,只要风险较大的行为我们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做有把握做的事,赚自己有能力赚的钱。
一点浅见,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