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1日,遵道中心学校重建设施交接仪式上的发言:
5月12日发生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
三天后,万科运送救援物资的车队开进了满目废墟的遵道镇。 遵道学校老师们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护佑着学生的生命,并在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教学,把地震对学生的伤害降到最小。 7月1日,遵道学校奠基重建的时候,万科志愿者和学校的老师开始整理学校历史。我们发现,尽管遇到的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但在九十年的遵道学校历史中,老师们不止一次地做出了类似的选择。 1919年,军阀割据,49岁的绵竹县遵道乡傅家河人——谢尊先,回乡创办了高等小学。他不但在遵道第一次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还开创了一个学校的传统:在近百年激荡的时代中,无论社会动荡、经济兴衰、政治变迁还是自然灾难,每一次的逆境中,遵道学校历任校长和老师始终坚持着教育理想,关心和爱护学生,一点一滴地提高乡村文化水平,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 让我肃然起敬的,并不是遵道的教师们选择这样做,而是他们坚持这样做。 前不久,我去了耶路撒冷。据说,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猜一个谜:“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会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正是上千年的颠沛流离,使得犹太民族意识到,能始终保持生存的秘密,不是土地、不是财富,而是智慧。 因此,我们要感谢逆境和灾难,它会夺去我们很多的东西,但也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最宝贵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把这称之为“逆境的美德”,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在北川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的原因。 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不断应战逆境挑战的历史。灾害带来痛苦,也推动我们对灾害的认识,随之而来的技术进步和标准提高则提高了我们对于灾害的防御能力。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都推动了国家房屋抗震标准的重大修订。我们今天所在的遵道学校主教学楼,实现了主体九度设防。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从1999年设立伊始,就投入抗震技术研究,万科会把这些年的研究成果,系统应用在绵竹市遵道镇、都江堰市向峨乡、彭州市白鹿镇等三个极重灾区镇乡的6所公共建筑中。 万科一家企业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愿意把相关技术资料与社会无偿共享,推动减震技术的普及。遵道,将是一个技术交流和共享的开始。 单纯依靠技术还不足以应对灾害的破坏,我们还需要提高灾后救援能力和公众的减灾意识。万科已经向遵道派出了九批志愿者,未来我们的志愿者将与各类国际组织、各级政府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合作,推进灾后救援能力和公众减灾意识的建设。遵道,将是一个防灾和减灾教育的开始。 地震后的第一个六一节上,就在我们今天现场的一个孩子念了她的一篇日记,其中一句话是“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就此停止。”今天,我们从时间停止的地方开始,未来的重建,我们更要秉承遵道学校九十年历史所揭示的“坚持”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