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尔街的肉
时间: [ 2007-09-21 21:34 ]
<
WALL STREET
MEAT>
译者: 李芳龄
作者: 安迪·凯斯勒
副标题: 我从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
页数: 201
定价: 22.0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装帧: 平装
出版: 2006年11月
这个作者写过一本<RUNNING MONEY>, 中文本叫操纵金钱,翻译的不是很好,买了一本,没读完,大概是写他自己如何挑选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股,如何大赚特赚.他搞的是一个类似VC的基金.
这本书算是一个前传,写他如何在华尔街做分析师,如何在MORGAN STANLEY做了首席分析员后毅然决定退出.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直来直去,点名道姓,都是华尔街的真实人物和故事.
一边读一边笑,因为,虽然国情不一样,但同样的故事天天在上演.
提到微软的BILL GATES,召分析员开会, 主动告诉大家,”你们的盈利预测太乐观,公司做不到”,马上,几乎所有的分析员都出去打电话,卖股票,当时就跌了4.5%,只有两个人没动,一个是作者,一个是ROWER PRICE基金的分析员(著名的价值派基金).然后在洗手间里听见BILL说,”真是太好玩了,太好骗了”.其实,是下周要给微软员工配股,当然希望股票价格低一些. 这个下跌4.5%事后看当然是噪音,但是当时可不是,是大家争先恐后急于知道的消息.所以,在你的定力和判断力不够的时候,信息太多,太勤奋,真不是好事.
摸摸(MOMO)族,所谓MOMENTUM , 作者一点都不客气,说,到后来,几乎所有的成长基金,都变成动量基金,要买”已经证明过”的股票,即使已经涨了几倍,坚决不买”即将上涨的股票”,因为”没有耐性”. 买了就涨,就有更多的钱进入基金,再接着买,形成”良性循环”.就象作者说的,有朋友操作100\200甚至400亿美金的成长基金,完全不做基本面的研究,只是做在会议室里听推荐,然后”全力策骑”. 和目前国内基金的现状,是不是如出一辙啊?
其实作者的核心思想是分析员一定会沦为投资银行的工具,卖方研究不存在客观中立,这个我等早就明白了.只是美国监管严格,而国内反正是原始社会.胆大不怕.
我很喜欢这本书,大量的细节描写更显得生动\人性化,太晚了,刚才是忍不住从床上爬起来开电脑的,不多写了,强烈建议大家读一下.特别是卖方的朋友.
最后重申一个小故事,著名科技股分析员格鲁伯曼为了让自己的双胞胎小孩送进纽约某著名幼儿园而去找门路,某上市公司高管是该园的董事,可以推荐,于是他调高了对该公司的评级.最后东窗事发,罚款多少万美金俺不知道,好像还被终生禁止进入证券行业,远离纽约的私立幼儿园.这家伙一年的收入不高的时候大概2000万美金吧.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第一,可怜天下父母心,美国概不例外;第二,美国人讲关系比中国人更厉害,要不然,这家伙有这么多钱还摆不平一个幼儿园的学位,显然没有市场化,建议中国的教育部官员去美国传授如何教育市场化的经验;第三,侧面说明美国是个反人权国家,哪里讲民主自由了,我们中国人最起码要讲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