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投资要点:
. 公司目前主营业务包括集装箱、道路专用车及重卡、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
装备、海洋工程四大板块。
. 集装箱运输量和全球贸易量密切相关,从全球来看集装箱需求量增速大约
是全球GDP增速的2-3倍。集装箱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
业转移路径主要受贸易量和劳动成本两大因素影响,全球集装箱的生产遵
循着欧美—日韩—中国的产业转移路径。1993年后我国集装箱产量便开
始一直稳居世界第一,2003年后我国集装箱产量占全球集装箱比重一直
在90%以上。中集集团便是这种产业转移过程中在我国诞生的目前全球最
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公司集装箱产品主要包括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
等。未来三年全球经济、全球贸易量以及集装箱运输需求量将继续恢复,
集装箱更新需求也比较确定;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未来三年全球集装箱需
求仍将继续上升。预计公司2010、2011和2012年集装箱业务分别可实现
营业收入210、258和305亿元。
. 公司道路运输专用车业务已经进入收获期,重卡项目也将于下半年投产。
我们预计公司2010年可销售道路运输车12万台,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
预计公司2011年和2012年道路运输车和重卡合计可实现营业收入182和
255亿元。
. 公司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的整合工作,未来
这一块将主要以中集安瑞科为业务平台。受下游需求推动,公司的能源、
化工、液态食品装备前景良好。2010年来,公司这一块业务正在恢复中。
我们预计公司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2010、2011和2012年分别可实
现营业收入45、60和77亿元。
. 海洋工程市场空间广阔。公司海洋工程装备业务主要以已控股的烟台莱佛
士公司为业务平台,力争成为全球海洋工程行业领导者之一。我们预计
2010、2011和2012年公司海洋工程装备分别可实现营业收入52、73和
118亿元。
. 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1和2012年分别可实现营业收入442、577和760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0.87、1.16和1.58元;由于未来三年公司营业收
入和利润增长快,我们按照2010年20倍PE,得到目标价17.40元,给
予公司“买入”评级。
公司经营历史表现优秀
公司成立于1980年,1994年在深交所上市,目前主要股东是中远集团和招商局集团。
公司上市初期主要业务是海运集装箱以及少量的机场设备制造。公司集装箱业务在自身做
大做强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行业的整合,使得我国集装箱行业进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同
时公司也积极向集装箱业务的上下游延伸,开拓了集装箱木地板、集装箱维修等相关业务,
并进入了能源(天然气)、化工、液态食品罐式装备制造领域。1999年,公司开始筹备道
路运输专用车制造项目,并于2002年正式投产,从而进入了道路运输专用车领域。2008
年公司收购了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29.9%股权,成为其第一个股东;2010年1月公司
通过要约收购增持烟台莱佛士股权,增持后公司共持有烟台莱佛士50.01%股权,成为其控
股股东,从而进入了海洋工程领域。公司在中国以及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国家和地
区拥有15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5万人,初步形成跨国公司运营格局。
上市以来,公司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从1994年的13.42亿元增长到最高2007年时的
487.61亿元。2008年后,公司干货箱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这使得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
迅速下降到了204.76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公司四大板块业务初步形成
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集装箱、道路专用车及重卡、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海洋
工程四大板块,同时公司还有机场设备及服务、物流装备与服务 (托盘箱、维修堆存)、铁
路货车、房地产四小块业务。
四大板块业务来看,集装箱业务营业收入占比除2009年外都超过了50%。道路运输车
辆业务和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都呈上升势头,海洋工程业务目前规模还较小,
未来将快速成长。
中国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铁路集装箱运输。20世纪70年代,中国
海上集装箱运输业务正式启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增长速度始终
以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增幅(6%-8%)的水平发展。现今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较
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集装箱运输体系。
集装箱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业转移路径主要受贸易量和劳动成本两大
因素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欧美出口占全球贸易量比重下降,日韩出口占全球贸易量
比重上升;90年代中期后,日韩出口占全球贸易量比重开始下降,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量
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比较优势变化使得全球集
装箱的生产遵循着“欧美—日韩—中国”的产业转移路径。1993年后我国集装箱产量便开
始一直稳居世界第一,2003年后我国集装箱产量占全球集装箱产量比重一直在90%以上。
中集集团便是这种产业转移过程中在我国诞生的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
图表 7 各经济体出口全球占比
公司自1996年以来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
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香港的胜狮货柜、国内民营企业新华昌以及东方国际、中海集团
等。由于中集集团和胜狮货柜占据全球集装箱行业75%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二者在全球
集装箱行业处于全球寡头垄断的市场地位。从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成本占集装箱成本80%
以上,其中钢材占50%以上;集装箱行业的寡头垄断格局有助于行业在原材料上涨时向下
游转移成本压力,从而维持毛利率的稳定。
图表 8 全球集装箱行业市场份额和集装箱成本构成
胜狮货柜,
22%
新华昌, 10%
其他, 13%
中集集团,55%
木地板, 15%
油漆, 10%
折旧, 3%人工, 4%
配件, 15%
钢材, 53%
数据来源: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
公司集装箱业务正在快速恢复
公司集装箱主要包括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等,其中干货箱波动性最大,营业收入
占公司集装箱整体营业收入超过60%;冷藏箱、特种箱占比小一些,需求波动也小一些。
毛利率来看,干货箱一般为10%-15%,冷藏箱在15%左右,特种箱为20%左右。公司目前集
装箱整体产能达220万箱,其中干货箱产能达200万箱;集装箱业务盈亏平衡点为50万
TEU/年左右。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10月至2009年上半年期间公司干货箱几乎全线
停产,2009年下半年虽有少量订单,但仍然较少,且每标准箱价格从2008年上半年的
2600-2700美元下降到了1800美元以下;这使得公司2009年集装箱业务出现了自上市以
来的首次亏损。2009年3季度至今,公司干货箱订单环比加速回升,目前集装箱需求并没
有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一是贸易回升带来的补库存需求,二是航速降低30%以后,
集装箱周转速度下降,最后是旧箱更新淘汰带来的需求。集装箱价格从年初的1800美元上
涨到现在的2700美元,相对于需求,集装箱行业产能略有不足。公司干货箱生产已经处于
满负荷生产状态。上海航交所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近半年来也一直在上升,7月底
达1209.06点,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为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上海航交所
集装箱业务正常的季节规律是二、三季度是旺季,春节前后是淡季。公司一季报披露,
公司一季度干货集装箱累计销量为10.29万TEU,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销量;冷藏箱累计
销量为1.62 万TEU,比上年同期下降19.00%;特种箱累计销量0.95 万TEU,比上年同期
下降22.14%。公司干货箱4月销量为8万TEU,5-6月两个月销量为24万TEU;根据目前
订单情况来看,预计公司今年三季度干货箱销量将超过40万TEU。目前公司集装箱业务整
体毛利率在10%左右,净利率在5%左右;随着订单价格的上升和规模经济的体现,预计公
司下半年毛利率将上升到15%左右,净利率将在5%-10%之间。预计2010年全行业干货箱需
求量在220万TEU左右,公司干货箱全年销量将达110万TEU;预计公司2010年冷藏箱和
特种箱销量分别为4万TEU和5万TEU;预计公司2010年集装箱业务可实现营业收入210
亿元。
未来三年来看,一方面,全球经济仍将继续恢复,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全球贸易量
以及集装箱运输需求量也将继续恢复;另一方面,集装箱的使用寿命是10-12年,这使得
10年前销售的集装箱未来将有确定的更新需求;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未来三年全球集装箱
需求仍将继续上升。我们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干货箱销量分别为260万TEU和300
万TEU,公司干货箱销量为132万TEU和150万TEU。预计公司2011年和2012年集装箱业
务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58亿元和305亿元。
数据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道路运输专用车已进入收获期
公司1999年便开始筹划进入道路运输专用车行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研发试制等
准备工作,2002年公司的道路运输车正式投产。公司道路运输专用车初期主要重点放在了
与集装箱物流运输关联度较大的半挂车(Trailer)和集装箱底架车(Chassis)上,通过
一系列收购,公司完成了生产布局,在半挂车市场份额提升的同时,逐步切入混凝土搅拌
车、混凝土泵车、自卸车、环卫车等其他专用车市场。公司将在集装箱行业的管理运营和
资本运作经验成功的应用到了道路运输车辆行业,取得了较大成功; 2004年公司便成为
了中国最大的道路运输车辆生产商,目前生产能力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公司道路运输车
辆在中国相关车型市场份额接近20%。2009年公司道路专用车销量为9.74万辆,实现营业
收入110.13亿元,产品结构改善使得公司道路专用车销售均价提高到11.3万元/台;2009
年公司道路运输车销售毛利率较2008年提升2.43个百分点,达13.43%,实现净利润2.9
亿元。
2009年1月,公司宣布重卡投资计划。联合卡车项目正式启动于2009年3月,项目
一期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包括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和玉柴联合动力有限公司。主要成
员除了中集集团、奇瑞汽车、玉柴集团三家企业外,法士特集团和富华重工(国内最大的
车桥供应商)也是该项目的战略核心成员。 中集车辆集团与芜湖泰瑞投资有限公司 (奇
瑞的主要股东持股)合资发起设立集瑞联合卡车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卡车),中集车辆与
泰瑞投资分别出资45%。项目一期投资20亿元,投产后将形成5万辆重卡整车生产能力。
2009年11月25日,玉柴联合动力项目在安徽省芜湖启动,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由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各投资50%成立,主要生产、销售重
型车用发动机及零部件。总投资约25亿元,分三期建设,最终形成20万台重型车用发动
机产能。依托公司在重卡下游道路运输专用车市场数十万的年销量,以及玉柴、法士特的
加盟,我们认为公司重卡项目投资成功可能性较大。
2010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继续恢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维持高位,公司一季度已销售
道路运输车3.02万台,同比增长98.68%。我们预计公司2010年可销售道路运输车12万
台,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预计公司2011年和2012年道路运输车和重卡合计可实现营
业收入182亿元和255亿元。
公司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前景光明
2007年,公司收购安瑞科能源装备控股有限公司(3899.HK)。2009年,公司完成对能
源、化工、液态食品相关资产的整合及注入,安瑞科成为公司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
业务平台,公司这一块业务大部分已经装入安瑞科内。收购完成后,公司共持有占安瑞科
总股本78.22%的安瑞科普通股和可转换优先股。中集安瑞科控股旗下业务包括专用燃气装
备制造及集成服务、低温设备、罐式集装箱制造、液态食品罐式储运装备等,不少产品在
细分市场都有很高的市场份额。除了中集安瑞科外,公司在能源装备方面还拥有TGE Gas
Engineering GmbH(“TGE GAS”,2009年营业收入为2.80 亿元,同比增长45.46%)的
60%股份,在化工装备方面还拥有大连中集重化装备有限公司100%股权(2009年8月投产,
截至2009年末已投资2.05亿元)等。由于公司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主要集中
在中集安瑞科,我们重点分析中集安瑞科。
CNG高压瓶式压力容器、CNG拖车、LNG拖车和储罐、 CNG/LNG
加气站系统、 LPG储罐车及储罐、天然气压缩机、项目工程服
务(如LNG应用项目)
以中国为基地的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
械有限公司、中集圣达因、安瑞科(廊
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宏图及
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经营
化工
特种气体拖车、 危险化学液体的不锈钢罐式集装箱、 危险加
压化学物料的碳钢气罐式集装箱、低温储罐及工业气体储瓶
以中国为基地的南通中集经营
液态
食品
不锈钢加工罐及储罐、项目工程服务(如加工及配送啤酒及果
汁的全包项目)
以欧洲为基地的Holvrieka集团经营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图表 15 中集安瑞科部分产品市场份额高
业务
市场份额
储罐
全球60%以上份额
天然气加气站
全国80%以上份额
CNG长管拖车
全国70%以上份额
低温储罐
全国20%以上份额,国内最大
天然气压缩机
全国10%份额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华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 16 中集安瑞科在能源行业已经涉足的领域(为已涉足领域)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2009年中集安瑞科实现营业收入30.57亿元,同比下降47%;其中能源装备实现营业
收入18.12亿元,同比下降9%;化工装备实现营业收入6.51亿元,同比下降75%;液态食
品装备实现营业收入5.94亿元,同比下降52%。
图表 17 中集安瑞科分行业营业收入占比
2008, 化工,
44.30%
2008, 能源,
34.40%
2008, 液态食品,
21.30%
2009, 液态食品,
19.40%
2009, 能源,
59.30%
2009, 化工,
21.30%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受下游需求推动,公司的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前景良好。2010年来,公司这一
块业务正在恢复中。我们预计2010、2011和2012年公司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分别
可实现营业收入45、60和77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华泰证券研究所
公司海洋工程业务增长空间广阔
. 公司海洋工程业务以烟台莱弗士为平台
公司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分次收购烟台莱佛士的股份,目前公司共持有烟
台莱佛士50.01%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从而进入了海洋工程领域。烟台莱佛士(Yantai
Raffles Shipyard Ltd.)是国际领先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设施建造公司,目前是中国最大、
全球第三大半潜式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 1996年原烟台船厂与新加坡合资成立了烟台来
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莱佛士生产基地分布于烟台芝罘岛、山东海阳及龙口主要产
品是移动式钻井平台及其配套船舶,包括半潜式、自升式钻井平台、FPSO、FSO、平台供应
船、铺管船、豪华游艇及其他船舶建造;公司拥有世界一流造船设施,包括亚洲第二大干
船坞、封闭式干船坞、半潜式15,000吨下水驳船;拥有全球最大的20,000吨级龙门起重
机。截至2010年4月,莱佛士已完成4个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船体合拢。目前烟台莱佛士手
持订单超过约30亿美元,其中钻井平台超过10台,6台为深海半潜式平台;钻井平台占
全球半潜式钻井平台市场份额的25%。
2009年10月,公司全资设立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烟台市奠基。 中集海
洋工程研究院注册资本1.5亿元。研究院的成立将强化公司海洋工程发展,加速公司向海
洋工程领域进军的进程,并增强公司在全球海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2010年2月,公司与
俄罗斯MNP集团达成意向,拟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Friede Goldman United(F&G)
公司75%股权。目前仍在进行中。美国F&G公司目前是全球海洋工程移动式钻井平台领先
设计商。
.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空间广阔
海上油气产量在全球油气产量中所占比例已由1970年的10%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
45%,近几年全世界新发现的油气田2/3以上在海洋。随着大陆架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深
海技术的发展和能源的需求,向深海进军是大势所趋。截至2007年,中国海域共有50多
个油气田投产,根据海洋石油远景规划,2010年将实现国内油气产量5000-5500万吨当量。
海洋工程装备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主要为油气资源)、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
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装备。包括浮动钻井平台、浮式生产设施、海洋工
程辅助船。2002-2007年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总量在1000亿美元以上,最高年份达
1250亿美元。预计今后5-10年内,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总量将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
与世界船舶市场规模大致相当。
国家对海洋工程装备的支持力度很大,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提出:
采取自主研发、中外联合设计、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主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
的优化和设计技术;建设1-2个海洋工程装备研究开发中心;提高对国内造船企业建造海
洋工程装备所需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力度。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提出:
2011年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若干个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
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取得突破。加大科研开发技术改造投入,支持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支持
开展海洋工程装备专业化设施设备方面的技术改造。
2010年,国际海工市场正逐步开始恢复活跃,北欧、巴西、中亚、西非、俄罗斯等海
外市场及中国国内市场蕴含重大市场机遇。
. 公司海洋工程业务将快速增长
公司海洋工程业务的发展将以烟台莱佛士为业务平台,目标是成为全球海洋工程行业
领导者之一。公司未来将会加大对海洋工程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与国内高校的合作,搭
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海洋工程产业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海
洋工程产品,带动国内海洋工程建造产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到劳动力+技术双密集型的产业
模式的转变。公司未来会将在集装箱业务的运营、管理经验运用到海洋工程装备业务中,
充分发掘国内海工装备配套链条,基于已经形成的海洋平台总包能力,不断提高关键设备
国产化率,提升烟台莱佛士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2009年,烟台莱佛士营业收入46亿元,净利润为1.4亿元。我们预计公司2010年海
洋工程业务营业收入为52亿元人民币,实现净利润2.3亿元人民币;预计公司2011年和
2012年海洋工程装备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3亿元和118亿元。
给予公司“推荐”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10、2011和2012年分别可实现营业收入442、577和760亿元,每股
收益分别为0.87、1.16和1.58元;由于未来三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快,我们按照
2010年20倍PE,得到目标价17.40元,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