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股市潜规则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3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股東之權益
􀗵􀯰􀜝􀌙􀐑􀋚􀲂􀁤􀰱􀍉􀊮􀌡􀻨􀔫􀊿􀠯􀢩􀐑􀝁􀉛􀡰􀗔􀙝􀁤􀋸􀉨􀾼􁜗􀗐􀉛􀉻􀂀􀊔􀌍􀜼
􀍉􀊮􀌡􀻨􀔫􀗐􀠯􀢩􀐑􀝁􀉛􀡰􀂁􁊹􀏞􀣬􁊽􁗇􀕎􀊿􀲂􀮬􀫢􀲛􀭋XV􀯅􀭋2􀊿3􀊱􀯅􀫢􀋖􀶲􀎣􀍉
􀊮􀌡􀗞􁚣􀊘􀙰􀎅􀗐􀞴􁗫􀙰􀎅􁛆􀥂􀗐􀫱􀡑􀁤􀗐􀽫􀲂􀙜􀪟􀗐􀶜􀪟􁊹􀏞􀗵􀎂􀐞􀪋􀘱􀉨􀏞􁛆􀎯
􀍉􀶫􀾠􀎂􀐞􀕉􀋼􀏓􀡰􀊮􀌡􀊘􀙰􀘇􀉽􀸶􀉪􀒳􀭃􀊘􀎂􀐞􀙰􀍉􁗳􀐹􀠦􀠽10%􀗐􀋸􀉪􀊘􁛆􀥂 􀁭
姓名╱ 名稱
身份及
權益性質
所持股份╱
相關股份數目
佔本公司
已發行股本
概約百分比
Global Energy Investors, LLC
􀂀􀚝􀵗1􀂁
􀊮􀌡 136,871,200􀙰􀙰􀎅 24.94%
􀯓􁃾􀚎􀉾􀉻􀂀 􀚝􀵗2􀂁 􀧣􀨅􁛆􀥂 137,735,200􀙰􀙰􀎅􀊿 25.56%
2,592,000􀎅􁒅􀙰􁛆
􀩵􀉮􀐻􀉾􀉻􀂀 􀚝􀵗3􀂁 􀧣􀨅􁛆􀥂 137,735,200􀙰􀙰􀎅􀊿 25.56%
2,592,000􀎅􁒅􀙰􁛆
YRS Investments Limited􀂀 􀚝􀵗4􀂁 􀊮􀌡 42,800,000􀙰􀙰􀎅 7.80%
Yantai Raffles Shipyard Limited
􀂀􀚝􀵗4􀂁
􀊮􀌡 42,800,000􀙰􀙰􀎅 7.80%
Brian Chang􀎋􀍛􀂀 􀚝􀵗4) 􀗵􀕡􀪛􀕓
􀾼􁜗􀊘􁛆􀥂
108,872,800􀙰􀙰􀎅 19.83%
Windmere International Limited
􀂀􀚝􀵗4)
􀊮􀌡 50,000,000􀙰􀙰􀎅 9.11%
Keywise Greater China
Opportunities Master Fund
􀂀􀚝􀵗5)
􀊮􀌡 51,488,000􀙰􀙰􀎅 9.38%
附錄 一般資料
– 16 –
姓名╱ 名稱
身份及
權益性質
所持股份╱
相關股份數目
佔本公司
已發行股本
概約百分比
Keywise Capital Management
(HK) Limited􀂀􀚝􀵗5)
􀊮􀌡 51,488,000􀙰􀙰􀎅 9.38%
􀊕􀨷􀨷􁃧􀤎􀼶􀶫􀼀􁇌􀂀􀶫􀾠􀂁 􀊮􀌡 50,000,000􀙰􀙰􀎅 9.11%
􀙰􀎅􀏞􀠢􀊮􀌡􀂀􀚝􀵗6)
􀊕􀨷􀨷􁃧􀤎􀼶􀶫􀼀􁇌
􀂀􀠰􀲥􀂁􀏞􀠢􀊮􀌡􀂀􀚝􀵗6)
􀊮􀌡 50,000,000􀙰􀙰􀎅 9.11%
Sharp Vision Holdings Limited
􀂀􀚝􀵗6)
􀊮􀌡 50,000,000􀙰􀙰􀎅 9.11%
􁆄􀔭􀌻􀎋􀍛􀂀􀚝􀵗7) 􀗵􀕡􀪛􀕓
􀾼􁜗􀊘􁛆􀥂
32,000,000􀙰􀙰􀎅 5.83%
Asia Pacific Promotion Limited
􀂀􀚝􀵗7)
􀊮􀌡 32,000,000􀙰􀙰􀎅 5.83%
􀛾􀴶􀼺􀪛􀙰􀏞􀠢􀊮􀌡􀂀􀚝􀵗7) 􀊮􀌡 32,000,000􀙰􀙰􀎅 5.83%
Multiwin Corporation􀂀􀚝􀵗7) 􀊮􀌡 32,000,000􀙰􀙰􀎅 5.83%
Roxy Link Limited􀂀􀚝􀵗7) 􀊮􀌡 32,000,000􀙰􀙰􀎅 5.83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shanmin</i> 于 2009-11-22 23:26 发表 <a href="http://bbs.macd.cn/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1956758&ptid=1130742" target="_blank"><img src="http://bbs.macd.cn/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a><br />

<br />
C&C<img src="images/smilies/funk.gif" smilieid="74" border="0" alt="" /> 命令与征服?<img src="images/smilies/titter.gif" smilieid="66" border="0" alt="" />
<br />

征服世界#vv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9-11-24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资产减去1-9月亏损,折合人民币打个3000万元左右,其中只有40%为tge的股东持有,接手的定单却有12-14亿左右,随然有反担保,但是LNG的总包,估计大部分设备单子都是安瑞科的,安瑞科进行反担保,也就是说,全部风险几乎都是中集或中集的子公司承担,tge如果没有按合同规定交付,只需要承担3000万*40%的风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好像tge是由40%的股东控制的

楼上的看来懂得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真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申万出了点评:本次中标对中集的业绩影响有限,估计每年贡献的利润0.014元。本次中标的项目金额为12-14亿人民币左右,据了解,该类项目收益率在15%左右,可能给中集带来的利润为1.1亿元,工程的建设、运行调试期为3年,每年贡献的利润0.014元,对于短期业绩的影响有限。

      此次中标宁波LNG项目,仅仅是中集在LNG接收站领域拓展业务的开始,中国LNG接收站市场需求很大,未来仍有中标新项目的可能。中国的LNG接收站项目很多,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投产、在建或规划中的进口LNG接收站项目共计18个。其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参与建设的项目11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4个,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3个。分布在广东(3个)、江苏(3个)、辽宁和浙江(各2个)、福建、广西、海南、北京、河北、天津、山东、上海(各1个)等9省3市。广东深圳项目已经于2006年6月投产;福建、上海项目分别于2007年10月、2009年6月建成投产;宁波项目已经动工;广东珠海项目已经启动前期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待批。未来新的LNG招标还有很多项目,中集再次中标的可能性非常大。

      中国在建立沿海LNG接收站和天然气进口输气管道之后,解决了气源问题,进入到了天然气快速发展期,这也将带动相关装备需求快速增长,中集的能源装备业务将受益其中。2000年以前是我国天然气发展的初期,年均增速约为2%,随着广东LNG项目和西气东输一线的建成,国内原先零星的天然气消费市场迅速成长,2000年后国内天然气步入快速发展期,年均增速达到15.8%,远高于同时期煤和石油8.8%、6.7%的消费增速。我们预期2015年之前中国天然气的消费增速超过10%。在沿海LNG接收站项目以及天然气管道建成之后,天然气管道沿线每个城市也需要建立调峰站、天然气液化站、LNG气化站、天然气加气站等等,也会带动LNG运输罐、CNG运输钢瓶等等的需求;估计全国每年的设备需求在100亿元以上,未来还将有快速的增长,估计未来5年天然气设备的需求增速会维持在20%左右。近几年,中集通过收购张家港圣达因、荷兰博格、安瑞科,迅速形成了天然气和石油化工气体装备业务基础,在清洁能源--天然气物流装备和应用服务方面,中集集团已经具备了小型LNG 卫星站、LNG 运输车、智能LNG 运输集装箱、LNG 加气站、LNG 气瓶;CNG 运输车、CNG 加气站、CNG 压缩机、天然气集成产品,在国内天然气应用的下游装备和服务领域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地位。08年收购TGE GAS 之后,中集已经成为在天然气、石油化工等气体领域全球领先的、独立的在岸项目大型合同总承包商。

      预期2012年,中集能源装备收入可以达到150亿元左右,利润达到超过10亿,年均增速30%以上。成为集装箱车辆之外的第三大主业。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评级。中集集团2009-2011年的业绩分别是0.28、0.50、0.87元的预测,PE分别为42、23、13倍,PB2.2倍,作为周期性公司,目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处于历史最差阶段,公司利润反转在即,估值并不高,而且未来盈利能力有超过我们预期的可能,所以建议“买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9-11-24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海油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LNG布局广--中集TGE后续订单会持续


中国海油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天然气产业分布示意图


      2009年6月29日,浙江省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配套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申请报告(简称“浙江LNG项目”)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下文核准,这标志着浙江LNG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继广东LNG、福建LNG和上海LNG获批建设后,中国海油的LNG产业布局又落下关键一子。

      有“绿色能源”之称的天然气,在世界能源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世纪。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海油受国家委托,率先启动进口LNG试点工作。2003年12月,我国第一个进口LNG试点项目——广东LNG项目正式开工。2004年,中国海油初步完成了在广东、福建、浙江和上海“三省一市”的天然气战略布局。当年12月,福建LNG总体项目一期工程成为国家正式批准的第二个LNG项目。2007年1月,上海LNG项目一期工程也获准开工建设。

      时至今日,广东LNG和福建LNG项目已相继投产,而与福建LNG项目几乎同时启动的浙江LNG项目在历经五年的准备和协调之后正式获得国家核准。中国海油在东南沿海的LNG产业布局尘埃落定。

      浙江LNG项目由LNG接收站、LNG专用码头及与之配套的天然气管道项目组成,是中国海油与浙江省合作的重大能源项目。其中LNG接收站和码头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是中海浙江宁波液化天然气公司,由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市电力开发公司共同投资组建。项目占地46.9公顷,一期总投资约70亿元,包括建设一座可停靠8万~26.6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的单泊位接卸码头和三座16万立方米混凝土全容罐。一期工程计划于2012年建成投产,投产后每年可处理300万吨LNG。二期工程设计规模将达600万吨/年。

      配套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是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东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管道全长38.7公里,一期工程设计输气能力为42亿立方米/年,二期工程为84亿立方米/年。

      浙江LNG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浙江省能源供应不足的局面,起到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项目除承担其本身所担负的正常供气任务外,还将承担浙江省天然气管网系统调峰及其他管道气源事故情况下的应急供气任务,从而实现LNG供应与管道天然气多气源互补,对保障浙江省天然气稳定供应和增强系统供气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股市B股周二午後大挫逾8%.分析师认为,此前有关解决B股历史遗留问题的传言落空,缺少实质利好支撑,B股大幅下挫,投资者情绪颇受打压,且连续上涨後,A股自身亦有调整需要,拖累沪综指跌逾3%.

本地时间14:29;上证B股指数报242.585点,跌18.618点,或7.13%,盘中曾最低跌至238.715点;11月13日该指数曾收升9.42%,创下18个月来高点,成交量亦创下26个月新高.


沪综指报3,231.632点,跌3.21%.(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9-11-2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钻井平台的联发科?

访全球第三大海工装备制造商TSC海洋集团(中集是其大股东)
中集集团的情况分析   2009-11-24 08:42   阅读12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左起:董事长蒋秉华 全球CEO张梦桂 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Robert Sliva)
  国际在线消息:在2009年7月30日《船企转战海工装备需突破配套瓶颈》文章中,行业专家由淑敏提出: “蓝海”虽诱人,但薄弱的配套是船企通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拦路虎”,目前中国海工装备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总体上还远不能适应国内国际深海油气开发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比如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七成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对此,如果不解决配套问题,“船壳工业”现象将在海工装备制造业领域重演.”
  从《振兴规划》出台迄今,“中国海工装备自住化之路如何走?”已成为行业内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当今全球海洋钻井装备建造及总包供应商呈现国外公司高度垄断的市场格局下,我们不由的为国内企业担忧,装备制造业如何担起这项振兴重任?就此我们解读了国内第一家实现海工装备自主化企业-----TSC海洋集团的成功之路(0206HK)。
  相关信息显示“TSC海洋集团核心业务由陆地转向海洋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取得的成绩却引人关注,其2008-年中期业绩报表显示,短短三年间销售业绩增长了10倍,多项技术已填补国内海洋装备业空白,服务客户遍及全球各知名油气公司,凭借连续三年骄人业绩,于2009年6月5日顺利转向主板。
  据相关人士透露:TSC海洋集团是国内迈向海工装备最早的企业之一,由于两位创始人曾供职全球知名石油公司近30年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对这个行业发展的判断更为精准。
  “今天的成功对于TSC是一个必然结果,也更是集团战略与战术完美结合的体现”。我们的两位创始人早在八十年代出国留学,并没有因为国外的优厚待遇而停滞不前,对国内海洋装备制造业如何走出垄断局面,实现自主化的探索与尝试从未间断”,TSC海洋集团对外发言人彭云惠女士说到。
  TSC自主化之路成功核心-----开放赢得自主
  在《第二届中国海洋油气装备发展战略论坛》上,TSC海洋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张梦桂先生《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报告赢得强烈反响。
  张梦桂先生提到:TSC名字的释义为Total Solution Company,之所以能在市场获得这样可观份额,依靠的是对全球领先技术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并以此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他还指出:中国海工装备自主化道路不能闭门造车,市场也不允许我们再回到起跑线,应该用最开放的态度寻求世界上最优秀的资源,如今在世界舞台上最高水准的竞技应是企业资源整合的速度与创新能力。
  据参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TSC海洋集团的成功对国内海洋装备自主化具有标志性意义。
  TSC海洋集团在短短三年间通过全球并购,旗下已共拥有16家专业公司: 168年历史的英国Ansell Jones 公司,美国Patriot 海洋吊机公司,美国DeepWater System 公司等都是行业内非常资深的专业公司,美国TSC制造和供应公司及香港埃谟国际有限公司,在全球设有15家主要销售和服务基地,7家制造厂分布在北美、南美、欧洲、中东、东南亚、中国和俄罗斯,在英国、美国、中国设立3家产品开发和研究中心,2007—2008年又相继完成对美国Friede& Goldman,烟台莱佛士船业,中集集团战略参股及对英国Global Marine Energy的并购。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对于众多国际化企业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TSC管理者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推行人性化管理制度,在技术,人才,市场的资源整合卓有成效,将国外垄断的专业技术与产品逐渐成功本土化,据悉,TSC已有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乃之亚洲海洋工程装备空白,其中包括9000米和12000米钻井绞车:3000 HP和4500 HP;高压(7500 psi)大马力钻井泥浆泵:2000HP,2200HP;3000HP;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的49.5吋和60.5吋的转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升降系统和桩腿材料;综合海洋钻井平台电控系统;海洋平台司钻控制房;水下BOP运移和吊装系统;水下采油树运移和吊装系统;升沉补偿系统;张力系统;海洋平台吊机等。
  力塑高端业务--实现交钥匙包全套工程
  业内人士透露,直接制约海工装备发展有两大因素:石油公司的海上探油开发力度及油价的涨跌,目前随着《振兴》规划的出台,很多企业纷纷转型撰取商机。但张梦桂先生认为,TSC海洋集团的策略与国内诸多钻井设备制造商有所不同,我们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从事装备的制造,而是为自升式钻井平台, 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舶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实现交钥匙包全套工程。只有追求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完美结合,企业才能走更远。一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平台钻井设备交钥匙项目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所以处于下游的企业在价格谈判中非常被动,TSC海洋集团随着核心业务的强化,在传统中寻求创新,为船厂和石油公司带来更多更优质的选择。
  除了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以外,TSC海洋集团的总包方式也让记者耳目一新.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研发中和服务基地以外,为节省亚太地区客户供货时的运输成本和时间,也为避免占用船厂宝贵的船台周期,集团将为客户提供在船厂以外的基地完成安装及设备包调试的全新总包方式.然后将完整的设备包整体运到船厂实行吊装,这种比较以往设备商仅负责给船厂提供设备包,然后由船厂自行完成安装、调试的总包方式实现质的飞跃。
  随着振华重工(600320)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海工产品销售订单,启东市与四川宏华签订的海洋油气装备项目,TSC海洋集团在巴西及中亚的优异表现,中集集团与烟台莱佛士,TSC海洋集团的的强强连手等频频捷报,使我们对这些具高成长性的企业充满期待,中国的海工装备业的腾飞指日可待。
(国际在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4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的送审稿目前或已由国家发改委上报至国务院,只等最后审定。11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天然气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和协会人士获悉,如果不出意外,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有望明年1月份正式出台。据透露,价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中确定的定价方案将采取加权平均法。

  明年1月有望正式出台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气公司已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天然气价格调整的申请。”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对 《每日经济新闻》说道。

  早在本月初,国家发改委就向各地燃气公司和相关企业和部门下发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苏州华峰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有关人士说:“各地公司应该都收到这个意见稿了,听说价改方案明年1月1日就要执行了。”

  中国石油(13.68,-0.42,-2.98%)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天然气市场室副主任李伟称,价改方案的送审稿目前已由国家发改委上报至国务院,等待最后审定。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电话采访时说:“有关天然气价改的问题都不好回答。”

  “由于国内天然气不够用,我国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迟国敬说道,“天然气价改就是要让国内气价与国际油价联动。”

  或采取加权平均定价

  天然气价改方案中最重要的就是定价方式。之前,市场上流传三种定价版本:“一气一价”、“区域定价”、“加权平均”。华峰液化的有关人士称,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方案是后一种加权平均法,是以省为单位,对不同来源的天然气以平均价格销售。

  目前,天然气价格中的出厂价和管输价由国家发改委确定,根据开采成本和运输距离,实行一线一价。这形成了国内各地不同的天然气价格。

  据记者了解,所谓加权平均就是将国产气和进口气价格折中,上调国产气价格,下调进口气价格。两种天然气加权平均后,由发改委确定区域门站价格,不同区域门站价格不同。

  不过,燃气公司的有关人士称,征求意见中提到加权平均法国产气价格不变,而进口气的价格根据国产气的用量多少乘以一定的系数,这样一来,实际上也抬高了国产气价格。

  “征求意见曾一度遭到各燃气公司的反对,而近期中石油的限供我估计与燃气公司反对有关。”华峰液化有关人士说道,“价改后,中石油管道天然气价格可能平均价为每方2元多,现在是1.5元左右,价格上涨近50%。”

  价格联动方案已上报?

  “燃气公司希望天然气价格上下游同步联动,燃气协会已上报了联动方案,需要国务院批,”李伟说道。据悉,天然气价改出台后,上游调价下游或许可以顺调,不用召开听证会。

  所谓同步联动机制,即“若上游涨价,下游也涨相应幅度”。在过去天然气定价机制中,除西气东输(一线)合同中规定,天然气价格可以上下浮动10%之外,其他燃气供应合同并没有价格浮动机制,更不能同步联动。因此,天然气上游涨价成本主要由下游燃气公司自己消化。

  据新奥集团财务总监王冬至介绍,如果实施“同步联动”机制,天然气上游涨价成本有望传导至用户。目前很多燃气企业的供气量并没有建立上下游的价格联动机制,新奥集团大约70%~80%的供气量没有实现价格联动。

  “联动后,如果燃气公司的价格涨得太高,化工厂、电厂等工业用户不用怎么办呢?”华峰液化有关人士担心。迟国敬对此表示,与国际接轨后,不能说上游天然气涨多少,下游就能涨多少,这之间有个博弈的过程,定价问题相当复杂。

  同步播报

  发改委:“气紧”源于供需失衡

  每经记者 宛霞 发自北京

  面对今冬天然气无可争议的“气紧”,多方解释却不尽相同。昨日(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公开表态,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天然气短缺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

  张国宝是昨日在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工作启动暨签约仪式上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上述表述的。张国宝否认了垄断说和价格说,他说,天然气市场有3家公司,分别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所以不算完全垄断。

  张国宝认为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价格必然往上走。对于各地爆发的天然气供应紧张,张国宝表示,需求的集中爆发和供应的差距正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弥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eng-h 于 2009-11-23 21:58 发表
TSC两项专利打破国内及亚洲空白
http://sports.QQ.com                 2009年11月23日14:30                          国际在线                                                  我要评论(0)
  此项专利是TSC海洋集团继国内首台PC198-200将军柱吊机面世之后将国外先进技术本土化的又一力作,通过全球并购的美国Patriot及英国GME都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专业化公司,GME其历史追溯到1848年,是资深的生产排管系统,深水钻井BOP吊装,甲板吊机,隔水导管以及其它甲板机械的世界性企业,TSC青岛研发中心承担着集团并购后全球先进技术整合的重任,也是TSC实现装备自主化的核心力量,如果说PC198-200吊机是TSC海洋集团与Patriot的强势之作,那自动排管系统将是其与GME完美联姻后的经典之品,TSC海洋集团也将凭借多项填补国内及亚洲空白技术的实力引领中国海工装备企业加速迈向自主化。 ...

国内首台第五代深水半潜式钻井船用将军柱吊机诞生
2009年11月12日 11:38   来源:国际在线   





技术领先的PC198-200将军柱吊机
  国际在线消息:11月11日,据TSC海洋集团(0206)透露,国内首台为巴西Schahin 公司‘SS Pantanal’第五代深水半潜式钻井船配套的PC198-200将军柱吊机即将交付使用。近年来,将军柱吊机已作为海洋平台上广泛采用的起重设备,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青睐。“这一型号的吊机严格按照API2C要求设计,已通过了ABS(美国船级社)的审核。”
  “巴西Schahin公司是一家对合作伙伴要求极为严格的公司,TSC海洋集团已与其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之前在烟台莱佛士船厂举行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Schahin ‘SS Pantanal”合拢仪式。“PC198-200将军柱吊机是吸纳全球最先进技术整合后的结晶,该机具有操作简便、结构简洁、维护方便、作业范围大、起吊重量大、安全性高等特点,各种类型的海洋平台均可使用,完全能够满足海洋平台日常工作需求,并可作为紧急情况下人员撤离的主要设备。”TSC海洋集团公共关系部经理彭云惠如是介绍说。
  此前在2008年作为世界级的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总包商,TSC海洋集团耗资近1.4亿收购了全球最知名的美国吊机生产制造商Patriot Cranes公司,该公司凭借甲板吊机在行业内享誉逾二十年载。
  “实际上,在国内海洋工程装备热潮来临之前,TSC海洋集团就已意识到装备自主化的核心意义,进行了全球性并购的大举,我们充分整合全球先进技术并逐渐本土化,收购Patriot Cranes后,TSC海洋集团将该公司的领先技术引进到国内,通过TSC集团青岛研发及制造中心,有效地推进技术交流与创新,生产出处于领先地位的PC198-200将军柱吊机,接下来,我们将会推出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新产品。”彭云惠对记者介绍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9-11-25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中集集团的扩张看危机中的并购策略(上)(2009-11-24 21:39:37)

标签:lng 中集集团 集装箱 安瑞科 中国 杂谈  分类:中集B

从中集集团的扩张看危机中的并购策略
                                                                                                      加华伟业资本总裁 宋向前
  引言-大饥荒时代的面包
  人类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次大饥荒时代,你要问大饥荒时代什么最贵?毫无疑问是面包。1938年国民政府扒了黄河花园口后,溃堤千里,黄泛区内一袋洋面甚至可以换几根金条。可见,在饥荒中,面包是唯一的硬通货,拥有至高无上的购买力。可一旦饥荒结束,面包的购买力就急剧下降,一根金条反倒可以换上千袋洋面。
历史的悲剧总在不断重演。你要问金融危机时代什么最贵?毫无疑问是现金。危机来了,所有的资产都深度折价,现金的购买力迅速增强,这无疑为手中持有大量现金头寸的企业的并购扩张提供了最佳机遇。否则,等危机结束了,现金的购买力同样会急剧下降。
可资产毕竟不是面包。经营得当,它可以为企业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进退失据,它可能会吸干你所有的现金。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家通过并购扩张快速崛起的国内装备制造企业-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将近二十年并购扩张路径的介绍,来深入讨论中国企业在并购时应注意的时机与策略把握问题。

一、中集集团并购扩张路径介绍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合资企业,当时由招商局轮船、丹麦宝隆洋行和美国海洋集装箱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生产普通的干货集装箱。1993年,技术员出身的麦伯良出任公司总经理,带领中集进入了高速发展和扩张的轨道。今天的中集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集装箱制造、道路运输车辆制造、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主的物流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从规模角度看,中集自1994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销售收入从将近7亿元增长至近500亿,扩张近70倍;净资产从1亿元增长至130多亿元,扩张近100
倍。与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集的规模普遍超过他们一倍以上。
从扩张角度看,中集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收购国内外企业近30家,在中国、北美、欧洲、亚洲和澳洲等拥有10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六万人,已经成为标准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更值得称道的是,通过不断收购新的产能、技术和渠道,中集已经在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登机桥和专用车制造六大领域雄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其集装箱生产与销售竟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一) 中集集团在集装箱制造领域的并购与扩张
自1996 年以来,中集就始终保持产销量世界第一的地位。目前在全球约500万箱产能中,中集拥有的产能超过250万箱,可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400多个品种的集装箱产品。1. 集装箱领域并购路径图
中集在集装箱领域的并购扩张,始终围绕两大主线展开:一是不断扩大产能,形成规模优势;二是不断吸收技术,进行产品升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做大,后做强。
1) 1993年,收购大连集装箱公司51%股权,建立北方基地,并将该基地产能从8000提至20000 TEU/年;
2) 1994年,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公司72%股权,建立华东基地,并将该基地产能从20000提至35000TEU/年;
3) 1995年,租赁经营广东新会集装箱厂,后于96年兼并;
4) 1998年,从中远集团收购上海远东、天津北洋两家集装箱工厂。并从韩国现代手中收购在青岛的一家集装箱工厂和一家冷藏箱生产厂;
5) 1998年,收购柬埔寨31万公顷和苏里南45万公顷森林,用于集装箱木地板制造,中集开始向集装箱产业链上游转移;
6) 2000年,与英国UBHI结成合作联盟,并收购其特种箱技术;
7) 2004年,收购英国Clive-Smith Cowley公司,获得折叠箱关键技术。
2. 集装箱并购路径分析
中集的先做大,是从合理产业布局的角度出发的。我们知道,普通干货集装箱的特点就是体积大、货值低,不适于远距离空箱运输。一般而言,海上承运人希望当地购箱,当地载货,运达目的地后再对集装箱进行周转。因此,能够就近向承运人提供空货箱就成为企业的核心优势。中集通过在全国的收购,迅速形成在沿海各港口的合理布局。目前中集在全国11个港口拥有15个干货箱生产基地,2个冷藏箱基地,4个特种箱基地和覆盖国内主要干线港口的9大堆场网络。形成了从制造、维修、零部件供应、租赁到堆存的一站式全链服务体系。
中集的后做强,可以分解为两个步骤:一是通过吸收技术,不断向技术密集的高端集装箱转移;二是通过规模优势来降低成本,并提高议价能力。
中集的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突出表现在冷藏箱制造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冷藏集装箱分为不锈钢质和铝质两个技术流派,技术分别掌握在德国和日本企业手中,但日本企业研发的铝质冷藏箱占据明显优势,拥有市场95%的份额。由于日本企业拒绝转让技术,1995年中集与德国Graaff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冷藏箱公司,德方以出售关键设备和授权使用其所拥有的12项关键专利技术参股2%。次年,中集通过收购韩国现代在青岛的冷藏箱厂,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冷藏箱产能。其后八年,中集以不锈钢冷藏箱的巨大价格优势迅速侵蚀日本的铝制冷箱市场,占据了全球超过70%的冷箱份额。目前中集已经掌握了冷藏箱的全部技术体系,彻底颠覆了原有市场秩序,成为把握行业趋势、主导行业标准、维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领导者。
在罐箱领域,自2000年11月中集获得英国UBHI公司的LWBT罐箱生产技术以来,通过优化物流过程,实现流水线作业,同时改进各类工装设备的装配与作业效率,使产能提高了30%。
在折叠式集装箱领域,中集自主研发了折叠箱技术,并以此为谈判筹码收购
3
了世界折叠式集装箱主流技术持有者英国clive-SmithCowley公司60%的股权,奠定了在这个领域的霸主地位。
即便在大家普遍认为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干货箱制造领域,中集也进行了技术创新。中集自主研发的集装箱零件自动化生产线属行业首创,它打破了每个工位零散操作的模式,将所有步骤整合在一套设备中完成。每块顶板的制造时间由原先的20多分钟缩短为不到5秒钟。该项发明已经申请了十几项专利。
2008年,中集又开发出了代表“安全、绿色、智能、轻量化”理念的集装箱。这种新型集装箱被命名为SGIL(S-Secure,G-Green,I-Intelligence,L-Light)。在基础材料技术和环保技术方面,中集不断推陈出新,涉及射频技术、复合材料、环保发泡剂、焊接技术、节能技术、废气治理技术等领域,利用新材料、新设计、新工艺,不断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高技术产品,以技术创新带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例如,采用高强度钢(HTS)的轻量化干货箱,使每个标准集装箱的重量减轻约为300 公斤。按集装箱全球每年300万标准箱的产量计算,可节约900,000 吨钢材。中集将集装箱的RFID(射频)标签功能与内嵌的智能卫士相结合,不但可以自动识别集装箱的编码,而且还可以远程监控集装箱的安全状态,使得集装箱的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同时,中集还率先运用集团化运营的组织模式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实施精细化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管理转变。2007年,中集的劳动生产率比2003年提高了将近10倍。
通过并购来提升技术水平是做强的一方面,而通过并购来扩大产能,形成规模经济,进而取得成本领先优势则是中集做强的另一方面。总体而言,规模经济至少给中集带来以下优势:
1) 采购经济性。中集通过产能的扩张提高了与上游供应商,尤其是钢铁企业的议价能力,压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
2) 生产经济性。规模生产的优势不仅有利于专业化分工,通过迅速提高工人的学习曲线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还有利于分摊固定成本和固定费用;
3) 销售经济性。规模优势不仅有利于中集提高下游船东的议价能力,形成使产能最大的客户组合,还有利于通过高市场份额的占领迫使竞争对手退出市场,以保持远高于同行的垄断价格。数据显示,中集的毛利率比全球排名第二的胜狮货柜高出2-3个百分点。
(二) 中集集团在道路运输车辆领域的并购与扩张
在集装箱业务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之后,中集又在思考下一个应当进入的领域。在经过将近三年的项目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研发之后,中集终于形成了现代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发展框架,并从2002年开始,挟雄厚的资本优势,闪电并购了国内多家特种车辆制造企业。2006年,中集道路运输车辆的销售收入达7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其2001年进入车辆业务前整个集装箱业务的销售收入。车辆业务的生产和销售再次成为世界第一。用中集2006年年度报告的话说,就是“五年再造了一个中集”截至2008年,中集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可为客户提供八大系列、500 多个品种的专用车产品。在中国大陆和比利时、澳大利亚、泰国等地拥有20 多个生产基地,24 个4S 店和超过200 家的服务站。
1. 道路运输车辆领域并购路径图
中集在道路运输车辆领域的扩张,一开始就是以并购进行的。
1) 2002年,收购扬州通华专用车公司。扬州通华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具备单班年产3500辆各类专用车和半挂车的生产能力,能够生产八大系列80余种型号、200多种规格的专用车和半挂车,其中大部分产品属于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品;
2) 2002年,收购青岛宇宙集装箱公司80%股权,并将其改造为车辆生产基地;
3) 2003年,收购济南考格尔特种汽车公司。济南考格尔主要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冷藏保温汽车、罐式汽车、厢式汽车、快换集装箱运输车和压缩式垃圾箱等;
4) 2003年,收购美国第6大半挂车企业HPA MONON CORPORATION 的半挂车生产相关的资产和零部件配售中心的相关资产。该公司位于美国印第安那州。主要产品包括标准和特种半挂车(Dry Freight Vans),底架车(Chassis)、集装箱及其他专业产品。中集收购的目的是将美国企业的技术、管理经验与中集低成本战略优势和核心能力相结合,实现国内零部件生产与美国工厂的配套运作;
5) 2004年,收购驻马店华骏—我国最大的专用车制造企业。华骏车辆的收购将进一步完善中集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生产布局,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6) 2004年,收购张家港圣达因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圣达因主要从事低温液体贮槽、罐车、大型常压储槽、汽化设备以及液化天然气(LNG)的贮槽、罐车、罐式集装箱、车载燃料罐、L-CNG汽车加气站等成套设备生产,在中国低温液体贮槽及罐车制造技术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中集的收购将使其在低温液体贮槽、低温压力罐车、罐式集装箱等产品方面取得核心优势;
7) 2007年,收购荷兰博格公司。博格于1937 年成立,主要从事道路运输车辆,槽罐车和静态储罐的生产制造,产品覆盖到欧洲主流市场,是欧洲最大的陆路运输装备供应商。中集通过收购博格,不仅取得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打开了欧洲市场。
2. 道路运输车辆领域并购路径分析
与集装箱相关的产业非常多,但中集为什么偏偏选中了道路运输车辆产业,又是如何进入的呢?
1) 为何进入?
中集进入道路运输车辆产业,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A. 市场规模大,产业集中度低:全球道路运输车辆市场总规模约为300
5
亿美元,是集装箱的5倍,且需求增速高于集装箱。由于半挂车等产品同样存在就近提供的需求,所以产业集中度较低;
B. 客户重合高:作为客户的海运企业有较大的运输车辆需求,重合度极高,初期不必开发新的客户资源;
C. 利用中国优势:中集开始进入的半挂车制造领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专用车和特种车制造领域资本需求量大,技术相对密集,又符合中集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
D. 生产协同:半挂车制造与集装箱制造在工艺上差异不大,中集完全可以将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流程复制到车辆制造领域。
2) 如何进入?
中集从进入车辆领域伊始,就采用了收购这一策略。首先通过收购国内知名的制造企业切入市场,形成产能;其次通过收购技术进行产业整合,优化结构;再次通过收购国企业获取海外渠道,并将生产逐步转移至国内,形成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A. 收购进入:通过收购扬州通华、青岛宇宙和国内最大的专用车制造企业驻马店华骏,迅速切入道路运输车辆这一全新领域,并在国内形成合理布局;
B. 获取技术:通过收购扬州通华掌握半挂车生产技术,通过收购圣达因掌握低温液态贮槽罐车生产技术,通过收购考格尔掌握冷藏车技术;
C. 全球要素整合:通过收购美国的HPA和荷兰博格,中集不仅获取了技术与管理,更重要的是,获取了北美和欧洲的市场广阔的渠道资源。至此,中集逐渐将零部件和整车生产向国内转移,形成生产与销售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道路运输车辆领域,中集充分发挥了它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筹措能力,03年通过增发股份筹资18亿元;同时中集也把自己的产业整合经验发挥到极致,不断进行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终于在五年内把一个之前从未进入过的产业做至世界第一。
(三) 中集集团在能源化工和海洋工程领域的并购与扩张
在通过一系列并购,使自己在集装箱和道路运输车辆领域先后成为世界第一后,中集集团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下一步如何发展?我们先介绍中集继续的扩张行动,再对这一行动背后的原因和逻辑进行分析。
1. 中集在能源化工和海洋工程领域的并购路径图
A. 2007年,中集并购了新奥集团旗下的安瑞科能源。安瑞科是国内成长迅速的CNG(压缩天然气)及LNG(液化天然气)物流设备制造企业,其主要产品覆盖关键燃气装备,包括高压气体瓶式压力容器、CNG 拖车、CNG 加气站系统、LNG储罐、LNG拖车及天然气压缩机。同时,安瑞科也提供燃气加气站集成方案,包括设计及制造燃气装
6
备系统、实地安装,以至员工培训及售后服务。通过并购安瑞科,中集一方面可输入自己所需的CNG、LNG拖车技术,CNG加气系统和天然气压缩机技术;另一方面可向安瑞科输出多种资源支持,例如可将安瑞科有效融入中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体系(安瑞科90%的成本为原材料成本);以成熟的生产管理体系帮助安瑞科优化生产流程,扩大产能;将安瑞科产品纳入中集的全球销售网络等。
B. 2008年,收购卢森堡TGE GAS公司。TGE GAS 是拥有25 年经验的独立项目总承包商,业务范围包括LNG、LPG 及其他石油化工气体的存贮、处理领域,为客户提供EP+CS(设计、采购和建造监工)等技术工程服务。主要服务领域包括大型LNG 进出口接收站、中型分销和卫星站储存罐区;大型LPG、乙烯、丙烯和液氨等石油化工气体进出口接收站和储存罐区;气体处理工厂等。TGE的并购使中集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LNG 接收站核心技术和全球业绩纪录,为中集集团获取全球LNG 项目机会奠定技术基础。实现中集集团现有的LNG 下游应用——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业务与TGE GAS 在LNG 上游资源开发项目的业务协同发展,在天然气开发和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TGE GAS 管理团队在技术发展、项目管理和创新机制等经验,也将丰富中集集团在能源、食品、化工等装备和服务领域基于中国优势的全球化战略的内涵。
C. 2008年,收购了总部设于新加坡的烟台莱福士公司的部分股权。烟台莱佛士总部设于新加坡,生产建造基地位于中国山东烟台,2006年在挪威奥斯陆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上市。烟台莱佛士是国际领先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设施建造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的半潜式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公司主要专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FSO、平台供应船、铺管船、豪华游艇及其他工程设施的建造。并购莱福士后,中集一方面直接切入了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即特殊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建造业务领域,获得了在海洋工程领域的产品设计、技术秘诀、专业技能以及生产基地、专用生产设备等;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现有的供应链、生产组织管理、生产基地、财务等优势资源,加强烟台莱佛士的竞争力。
2. 中集在能源化工和海洋工程领域的并购路径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项收购的观察,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中集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天然气上游开采设备、中游运输设备和下游分销设备三大领域的布局。自此,中集集团真正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转变。
A. 为何从天然气设备制造领域入手?
天然气可以说是化石能源中消费扩张速度最快,发展前景最好的一种能源。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它洁净;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相比,它热效值高,储量丰富,且便于开采。
7
由于中国煤碳储量丰富,开采成本低,其环保成本不计入工业价值体系等原因,天然气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比一向远低于煤碳。2007年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使用中占比3.3%,低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转型,天然气消费量必有迅速增长。
正是由于看好我国天然气市场的迅速增长和天然气设备制造领域的空白,中集集团开始向天然气制备制造领域延伸。但与天然气的开采、运输和分销相匹配,天然气设备制造同样存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即天然气勘探、开采与净化设备,液化和压缩天然气运输设备,下游终端加气设备等。
B. 为何从运输设备制造领域切入?
既然天然气设备制造产业链如此之长,中集为什么要从中游天然气运输设备制造领域切入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天然气运输设备的国际国内需求都很大。
全球天然气资源产出与消费的不均衡分布,对天然气运输提出了很高的需求。例如,俄罗斯、伊朗和卡特尔三国占全球天然气储量的55%,而美国和OECD国家却占整个消费量的73%。具体到中国而言,天然气生产区域集中在我国西部盆地和南海、东海等海上区域,但消费区域却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同样存在运输问题。就运输方式而言,管道运输运量较大,但铺设成本过高,只能进行干线输送。液化和压缩天然气运输就成为管道运输方式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在支线输送上。伴随我国天然气需求量的迅速增长,未来预计我国天然气需求将达2500亿立方米,其中1100亿需进口取得。因此,对天然气运输设备的需求也将随之不断增加。
其次,天然气运输设备制造领域进入壁垒高。
除管道运输外,目前天然气运输主要以液化或压缩方式进行,包括以液化运输船为代表的海运和以液化和压缩天然气运输车为代表的陆运。由于运输危险性大,安全性要求高,对压力容器的工艺和技术水平要求极为苛刻,属于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品。具体到中国,虽然对运输设备的需求很大且在不断增长,但供应商却主要来自国外。
再次,中集集团具有天然气运输设备制造的先天优势。
早在2000年,中集因收购了英国UBHI的罐式集装箱技术,迅速提高了在压力容器制造领域的技术水平,并进而占据了罐式箱的全球龙头地位。进入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后,中集于2004年又收购了张家港圣达因,使其在低温液体贮槽、低温压力罐车等产品方面取得核心优势。至此,中集将集装箱业务与车辆业务巧妙结合,形成了在天然气运输设备制造领域的先发优势。
事实上,圣达因原来是新疆广汇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广汇集团当时已经囊括了除上游勘探开采以外的整个LNG产业链。从LNG的液化生产、LNG运输、LNG相关设备的生产与销售(含研发)到LNG的"批发零售"等相关业务,广汇几乎完成了整个LNG产业链的布局。但广汇集团有限的现金流与整个产业链的巨大投资相比,实在过于苍白。无耐之下,孙广信第一次将一个
8
既赢利又有巨大产业前景的企业卖给了中集。再返观中集的市场切入策略,天然气设备制造产业的上游高度垄断,客户集中,而且资本消耗巨大,是一个高风险高利润的市场,对于目前的中集而言,可能并不适合。中端天然气运输设备制造业与中集现有的技术最为匹配,进入的成本最低,理应优先发展。下游应用领域需求最为强烈,可以成为未来的发展目标。中集进入市场时,对自己的优势和市场结合点是有明确清晰的判断的。
C. 如何向天然气设备制造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张?
在占领中游天然气运输车辆制造市场后,中集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游扩张。
在中国,城市居民及公用设施燃气消费占比接近30%。根据国家最新的《天然气利用政策》,居民及公用设施用气、天然气汽车和分布式热电联产用气将成为优先发展目标。一方面有需求,另一方面有产业政策配合,中集又开始用收购的方式迅速切入下游。
天然气在进入分销领域后,首先要经过天然气门站和储配站,将燃气输配给工业、商业、住宅和车用燃气客户。这其中,既需要压缩和运输设备,也需要加气母站和子站设备。中集通过对安瑞科能源的收购,迅速进入了这一领域。
安瑞科是新奥燃气的控股子公司,其母公司新奥燃气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城市燃气业务分销商,已成功气化了全国70余座城市,覆盖人口4100万。新奥燃气的主营业务既包括城市燃气分销,也有LPG分销和汽车加气业务。由于中国燃气分销系统设备制造当时尚属空白,新奥燃气在扩张时经常受到设备瓶颈的制约,才创办了安瑞科能源设备公司,生产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物流设备,作为新奥的设备配套企业。但也正因为如此,安瑞科难以形成制造领域的规模优势。中集并购安瑞科后,不仅迅速获取了燃气物流设备制造技术,还能够向客户提供燃气加气站的集成解决方案。
在占领了民用和汽车燃气客户后,中集又开始向工业客户转移。在收购卢森堡TGE公司后,中集取得了大型液化天然气进出口接收站、卫星储存站、气体处理工厂等制造技术,能够在天然气开发和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占领了陆路LNG、CNG运输设备制造领域后,中集又开始向海上运输设备制造转移。在收购烟台莱福士造船后,中集直接切入了天然气产业链的上游,海上油气开采设备如钻井平台的制造,还可利用莱福士特种船舶的制造优势,结合自身的大型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开发世界上最先进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如此,中集从天然气中游开始,在四年内迅速实现了对整个天然气设备制造产业链的占领。
(四) 中集集团并购路径小结
9
我们把目光的焦点转到2008年。这一年,受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及航运业务量普遍下滑,集装箱贸易量也遭受严重打击。2008年四季度,集装箱订单几乎突然消失,大量空箱回流中国。中集集团旗下的集装箱制造企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这种情况,自中集建立以来,从未有过。2008年,中集的销售收入473亿元,下降3%;净利润14亿元,下降55%(中集本着一贯谨慎的会计原则,计提了7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相信随着09年钢材价格的恢复性上涨,该跌价准备将被转回)。
所幸的是,中集已经不再是2002年前的那个纯集装箱制造企业,集装箱业务占比已经从2002年的100%下降至2008年的61%,其它产业的增长至少部分弥补了集装箱业务所遭受的打击(见表1)。
           
                                                                                      (资料来源:中集集团2008年年度报告)

二、中集集团并购扩张策略总结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可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中国,以并购实现快速扩张的企业绝不止中集集团一家,但他们身上,似乎都烙有共同的成功基因。因此,我们试图从中集集团这一个体身上,抽象出那些共同的基因。(一)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2005 年,中集集团提出了要建立“以中国优势为依托的全球化运营体系”,这是中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自己的运营体系建立在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之上。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四种要素: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和知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要素丰裕度高,而其它三种要素稀缺的国家。因此,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快速
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图一所示)。
                  
再回顾贸易与资本的进出口,我们同样会发现,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产品输入,到资本输入,再到产品输出的阶段演变。在产品输出的过程中,我们
又从开始的劳动密集品输出,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以机电工业出口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品输出。这就意味着中国正在静悄悄地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密集型工业转变。中集集团无疑是这一转变的先知先觉者。从生产普通的干货集装箱,到需要一定资本和技术含量的冷藏箱和特种车辆制造,再到技术密集的低温压力容器和石油化工运输装备制造,中集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中集的道路又是超前的,因为它已经从简单的产品输出走向了资本输出。从2000 年开始,就通过持续不断的海外并购来实现要素资源从国内整合向全球整合的转变(如图二所示)。
                  
事实上,能够在战略上成功的企业,从来依靠地都不是其生产的技能与管理水平,而是其所站的高度和视野的广度。我们很难说中集从一开始就清醒认识到了它所处的宏观环境,但我们可以说它准确地抓住了改革过程中几乎每一次大的机遇,而且每一次都站在浪潮的前端。直到2005 年,当中集正式提出要建立“以中国优势为依托的全球化运营体系”时,我们才真正认识到它所处的战略高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9-11-25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以产业协同为扩张核心
与其它百年老店一样,中集同样为自己确立了企业的使命-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事实上,在中集的并购中,几乎将“同心圆扩张”
这一战略发挥到了极至。在中集的多元化进程中,无论是集装箱制造、机场地面设备、道路运输车辆,还是能源化工设备和海洋工程设备,都始终围绕物流装备制造这一核心,从未偏离。正因为如此,中集才能够在产业的不断升级中,始终把持运营协同这一核心,充分发挥采购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品牌协同、渠道协同和服务协同等不同产业的同一协同优势(如图三所示)。
         
(三) 注重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中集在国内的扩张,是以地理布局(就近提供)和规模经济为主线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做大。但中集在海外市场的并
购,却是以引进技术和扩充渠道为主线的,强调的是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以上中集跨国并购的路径图中(图四),我们可以看到中集集团的并购,主要有三种形式:
1. 资源整合型并购。1998 年,中集先后收购了柬埔寨和苏里南的两个林场,获得了较为充足的集装箱木地板资源。在一个标准集装箱中,钢材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木地板成本约占20%。中集在向集装箱产业链上游转移的过程中,并没有盲目进入资本投资巨大的钢铁产业,而是积极果断地占领了成本低廉的国外林场,从而实现了上游资源的部分自给。
2. 渠道整合型并购。2003 和2007 年,中集先后收购了美国的半挂车企业HPA 和欧洲最大的车辆企业博格,从而实现了将产能逐步转移至中国,将渠道和市场留在国外的战略。
3. 技术引进型并购。中集对SMITH COWLEY,TGE,安瑞科能源和莱福士的收购,属于典型的技术引入型收购。每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中集都会通过收购该行业内最先进的企业实现快速切入,并充分借力被收购企业的客户和市场资源。
(四) 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多渠道融资
目前中国发展成功的企业,主要有两种形式:内生增长型和外延扩张型。内生增长型的代表企业是格兰仕,以规模经济造就的成本领先不断低价占领微波炉市场,再以自身积累的资源不断新建产能,进入新的相关产业如空调和小家电市场。外延扩张的典型是中集集团,借力资本市场,通过不断并购新的企业来进行行业整合,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但内生增长的企业,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瓶颈。这里,选择外延扩张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道路。如下图所示,企业从简单的产品经营阶段发展到类似GE 那样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如图五所示):
                  
1. 产品经营阶段。该阶段企业的典型特征是:企业以较薄弱的资本从事产品经营,逐步积累资本,产生剩余资源。但受产品所处行业和市场所限,资源报酬率逐渐降低。这时,企业有对产品所在产业进行整合的内在需求。
2. 资源与产业系统整合阶段。该阶段企业的典型特征是:受资本要求增值的自然属性支配,剩余资源要求对所属产业进行整合。整合主要以并购方式完成,以促进资源有效协同为主要目的。例如,中集集团对国内其他集装箱生产企业的整合,就属于典型的产业内整合。但在第二阶段中,企业剩余资源的有限性不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外整合。
3. 集团产业化扩张阶段。该阶段企业的典型特征是:产业整合后的资本价值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剩余资源,而资本回报率呈现明显的边际递减趋势。不断降低的产业内回报要求企业进行产业外扩张,资本开始出现溢出要求。例如,中集在集装箱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后,仅凭单一的规模经济和低成本优势,已经不能支持企业的高速增长,因此凭借产业内整合阶段所积累的资本和高超的产业整合与运营技巧,开始向道路运输车辆产业扩张。4. 以资本运营为中心的产业与金融结合阶段。事实上,能够进入该阶段的企业在全球可谓是凤毛麟角,美国的洛克菲勒、GE和日本的三菱集团毫无疑问是其中最著名的几家。在该阶段,产业外整合要求企业不断借助外部资源,介入金融行业取得低成本资金。借助外部资源实现多元化的产业整合已成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关键。这时的企业扩张已经远远超出了产业运营的阶段,扩张的中心开始向资本运营转移。中集集团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阶段。
具体到中集集团,显然在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产业整合阶段,就开始不断借力资本市场,进行集装箱的产业整合。自1993年上市以来,中集初始募集及增发4次,共筹集资金人民币20亿元,港币4.9亿元,而同期实现的净资产增长却高达157亿元。
在产业整合阶段,中集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了以下并购:
1. 1994年上市募集资金2亿元,收购大连和南通的集装箱厂;
2. 1996年增发募集港币1.8亿元,收购广东新会集装箱厂;
3. 1997年增发募集港币3.1亿元,收购韩国现代在青岛的一家集装箱厂和一家冷藏箱厂。在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即集团产业化扩张阶段,中集又在2003年通过增发募集人民币18亿元,先后收购了济南考格尔、美国HPA、张家港圣达因和驻马店华骏等车辆制造企业,通过并购迅速成为道路运输车辆产业的世界第一。
(五) 经济低潮期实现并购如果我们观察中集的整个并购历程,会发现两个有意思的特点:一是前期并购时倾向于股权融资,后期并购时倾向于债权融资;二是并购大都发生在经济低潮期,资本市场低迷,被收购企业融资困难,估值较低(如图六所示)。
         
第一个并购高潮(1994-1997年):1993年,朱鎔基总理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信贷急剧收缩,经济显著下行,各企业资金链条紧张。而中集此时因上市募集资金充裕,趁机收购了大连、南通和新会的集装箱制造企业。
第二个并购高潮(2002-2004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内面临严峻的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出现下岗风潮,经济运行困难。2001-2005年底,中国资本市场连续五年持续低迷,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而中集此时借助增发募集的18亿元资金,在道路运输车辆领域低价并购了6家企业。
第三个并购高潮(2007-2008年):中集在这一时期的并购,主要是以债权融资实现的。原因有二:其一,中集经过若干年高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其二,中集已经可以凭借其实力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低成本融资。客观地讲,中集在2007年并购,是在资本市场高度繁荣的情况下进行的,但中集于2008年底对莱福士的收购,可谓是中集并购技巧的又一演练。2008年3月,当中集宣布并购莱福士时,并购价格为每股38挪威克朗(约合6.92美元,其后随着资本市场的走低,双方又将收购价格调低至每股4美元,到真正交割时,每股价格仅为2.95美元。尽管中集最后的股权收购比例有所降低,但从中集过去一向先托管后收购的谨慎操作历史来看,中集与出让方之间一定会有后续的股权转让运作。从股权转让后烟台莱福士的手持订单情况看,中集这次收购是一笔划算的交易。三、中国企业在并购扩张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说了如此多的中集,无外乎是向大家介绍一个并购的正面典型。在中国,长于并购的并不仅是中集,但能在并购中稳扎稳打,拒绝暴利,始终围绕企业使命,从不投机取巧的企业,除中集外,我们目前还见不到第二家。
综合中国企业在并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提醒企业家应当在并购中注意:
(一) 企业自身资源与扩张相匹配,谨防投资黑洞。
中国的企业家,基本是在改革开放后短短的二十几年间发展起来的,没有经历过完全市场经济下的充分竞争,其中很多是凭借制度缺陷迅速成长起来,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打下了投机的烙印。因此,中国的许多企业喜欢项目投资,有了好项目就迅速做一把,然后抽身到另一个好项目。其结果就是,把有限的资源放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之间游戏,棋错一着,满盘皆输。之中最典型的就是德隆集团。
德隆的灵魂人物唐万新,是依靠在一级市场买卖原始股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产业整合之路。客观地说,德隆整合的六大行业,都有非常光明的前景,都值得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来投入。但在先后几年中进入六个不同的产业,所需的巨额投资却是德隆无法承受之重。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德隆对六大行业的整合路径(如图七所示)。
                    
事实上,在德隆崩溃后,旗下几乎每个产业的接盘者都从中赚取了真金白银,但为何德隆却溃败了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德隆所投资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长期的培育才能产生良性的现金循环。但德隆短期内以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多的行业中去,就不得不通过巨量的外部融资来解决自身财务资源的紧张,甚至真到了不择细流的程度。为了解决融资难题,德隆竟然投资97
17
亿元先后收购27家金融企业,并通过同业拆借、委托理财和关联借款等非法手段融资将近500亿元,以维持自己在实体产业内的长期投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短融长投”。在融资成本远高于产业投资回报的情况下,最终的资金断裂几乎成为必然(如表二所示)。
                             
一般而言,支持企业持续成长的资本无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的积累,另一是各种渠道的对外融资。如果是股本融资,企业不存在未来偿还风险,倒还罢了。但如果是债务融资,企业就要十分关注融资成本与投资回报的匹配问题(如图七所示)。
                                 
在上图中,如果一家企业的对外融资依存度越来越大,就意味着企业的资本提供者永远看不到收回投资的希望。在投资黑洞状态中,企业长期资本净值为负,对外融资依存度发散,企业基本处于财务和业务的失控状态。德隆集团在2004 年崩溃前,就处于这个状态。
(二) 做自己最熟悉的产业,阶梯递进式发展
很多爱说,人家的老婆总比自己的好。中国的企业家却爱说,别人的产业都比自己的赚钱。因此,我们的很多企业家,自己的产业还没有做大做强,就喜欢将积累的资源投入到不相干的其它产业。最典型的就是华立集团。华立集团原本是一家电能表生产企业,1997 年时抓住全国城乡电网大改造的机遇,占据了全国40%的市场份额。其后,华立集团开始进入医药、通信、房地产和矿产资源开发等不同产业。旗下控股有华立科技、武汉健民、昆明制药、华立药业等上市公司。但除集团主营的电能表外,向其它产业并购扩张的结果均不理想(如图八所示)。尽管我们还很难说华立的并购是失败的,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它的并购扩张策略目前是不成功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在并购扩张中不注重发挥各产业之间的协同优势。无论这种协同是采购的、研发的、生产的、品牌的,还是渠道的或客户资源的协同。
                              
我们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路易威登(LVMH)是一个顶级的服装和皮具奢侈品牌,但我们却不知道,在LVMH 之下,还有其不断收购的酒、香水、化妆
品、珠宝、钟表、零售连锁和传媒等150 多个品牌。其中不乏Hennessy 干邑、Dior、Celine、Zenith、Pucci 和 Ruinart 等知名品牌。LVMH 非常重视并购的协同效应。例如,利用它掌握的庞大零售网络资源,不断在渠道中装入新引入品牌以提升营业利润;利用旗下媒体资源不断对集团品牌进行推广;通过人力资源的共享和内部调配来填补品牌的短板以及传播成功经验等。与最大的竞争对手GUCCI 相比,LVMH 不仅总销售收入是后者的5 倍以上,平均单店销售额也达到800 万欧元,高出GUCCI 许多。从图九我们可以看到,LVMH 的收购扩张时,对协同效应十分重视。
                           
(三) 既善做加法,也要善做减法。
在企业的并购扩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甚至有时并购的企业虽然赢利,但为了集中财务与管理资源,需要企业家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在中国企业中,最善于做减法的就是万科。万科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也是这批企业中唯一自上市以来保持高增长的企业。自1984 到2005 的22 年间,万科的营业收入从5800万发展到355 亿,增长了612 倍;净利润从500 万到48 亿,增长了960 倍。在万科发展的前期,曾先后涉足进出口贸易、电子设备制造、电影光碟制作和不动产开发等多个行业。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万科开始不断收缩其产品线,最后将主营业务仅定位于住宅地产开发。与此同时,万科不断改善其管理体系,实行标准化、集成化的业务流程,并最终成功将其业务模式复制到全国,成为中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最终虽然没有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却实现了单一业务的地域多元化。
                              
当然,万科之所以能将其所有资源集中于中高档居民住宅建设这一单一业务,至少有以下原因:其一,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其二,行业内集中度低,尚无垄断性企业;其三,房地产利润率远超其它行业;其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且正在进入高增长期。我们相信,一旦中国地产行业增长趋缓,万科一样会重新介入其它高收益行业。但至少在目前,万科的任务仍然是尽量扩大它在这一高增长行业的份额。
(四) 借助多种融资渠道,适时进行并购扩张。如果一心想凭借企业的积累来实现扩张,做大的机会很小,看别人迅速成长的机会却很大。鲇鱼总会有的,如果不是你,就一定是别人。企业在外部融资过程中,总会遇到两难抉择: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如果两者均有的话,什么比例最为合适?股权融资最大的好处就是企业未来不需要偿还投资,财务压力小。但缺点是它将不可避免地摊薄现有股东的收益。债权融资到期需要连本带息偿还,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压力,但使用它的优点是:一方面不会摊薄股东的未来收益,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企业的财务费用在税前列支,起到了税盾的作用。很难说有一个理想的融资比例。但一般而言,如果并购企业现金流充足,被并购企业未来增长前景确定,应尽可能多的使用债权资如果进入的是一个新行业,未来增长前景不确定,应吸纳一部分股权融资,无论是私募融资还是发行股票,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小未来的不确定风险。融资还会涉及地点的选择问题。如果企业进行的是海外并购,应尽量以设在海外的企业为融资主体。一是如果经营失败,可以把风险隔绝在海外,
不会危及企业的自身发展;二是在资本相对充沛的国家,贷款利率一般比大陆为低;三是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大趋势下,还可能取得一部分汇兑收益;四是海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可以继续转投海外,从而取得递延纳税的利益。
融资会涉及到融资货币的选择问题。如果是人民币也就不必说了。但如果你借的恰好是弱势货币,到期偿还时你会有汇兑收益;如果你借的是强势货币,到期你就可能遭受汇兑损失。
融资肯定还会涉及到时机的选择问题。如果你是在行业或整个经济的低潮期并购,那么被并购企业的估值较低,你所支付的代价也相应较小。但在经济低潮期,从银行借出现金是相当的不容易。如果你是高潮期并购,虽然很容易取得贷款,但你为并购所支付的代价一定会高出许多。
毫无疑问,在经济低潮期进行并购,是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抉择。但采用什么样的融资结构和交易结构,无疑对企业的智慧是一种巨大考验。
结语―做一个优秀的数学家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中集集团三大产业的并购扩张路径,也分析了中集并购中存在的、对其他企业可能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并购基因,最后我们提出了中国企业家在并购中应特别关注的战略问题。
篇幅所限,我们并没有深入讨论中国企业在并购中经常涉及的技术问题,如尽职调查、财务规划、税务统筹、交易结构设计等。没有介绍,并不等于他们就不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决定企业并购成败的并不是企业的战略,而是具体的执行。
企业的并购扩张,无疑是一道数学题。有减法、有加法、有乘法。做得不好,是减法,10-10=0,企业被拖入并购的深渊,最终可能自己也灰飞烟灭。做得一般,是加法,10+10=20,结果是资产加资产,负债加负债,权益加权益,两家企业被物理性地整合在一起,不产生协同增值。做得好,是乘法,10*10=100,企业间的协同价值被大大激发,产生令人惊叹的爆发力。做得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可能就是10次方了。达到这个境界,就会成为人类并购史上的伟人,永远被那些做投资银行的后辈们挂在墙上了。
小时候总听老人们在耳边叨叨,那时家里恁多粮食,就是不知道换几根金条子。长大了才明白,有些人的人生,就是拿来后悔的。但后悔的,绝不会是中集集团。

author:       Published at: 2009-8-25 14:11:16
http://www.scharvestcap.com/English/NewsView.asp?ID=116&SortID=26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9-11-2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的几个报告,顺便问一下:中集和TSC什么关系?

3个报告.rar

614.34 KB, 下载次数: 24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tsc两夫妇拥有tsc51%的股权
总股本是10个亿,中集和其下属子公司拥有1.5亿股,
同时收购的烟台来福士和其子公司拥有的股权为8200w股,但由于中集拥有的是51%的来福士,因此最多认为拥有其中的5000w股左右,
合计为持有20%的股份
因此,不排除有吸收合并且收购可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错了
增发了一次,由10个亿变成了20亿的总股本,2008年的一个报告上有
google搜索tsc股本就能查到

因此中集占股大概占10%左右了&#1050224;&#1050224;&#1049477;&#1048676;&#1049336;&#1049279;&#1051308;&#1049242;&#1052392;&#1049899;&#1049171;&#1051035;&#1051308;&#1054406;&#1049336;&#1049642;&#1049352;&#1049171;&#1049266;&#1050046;&#1051907;&#1052841;&#1050505;&#1049408;&#1052082;&#1050064;&#1053255;&#1050013;&#1049240;&#1049617;&#1051159;&#1049279;&#1049899;
&#1050013;&#1048676;&#1049336;&#1049279;&#1054118;&#1049453;&#1049171;&#1049266;&#1052424;&#1051907;&#1049302;&#1049473;&#1048704;&#1049357;&#1050428;&#1052810;&#1051613;&#1048704;&#1049533;&#1053255;&#1049436;&#1048705;&#1048705;&#1048676;&#1049336;&#1049908;&#1049417;&#1049262;&#1049377;&#1050156;&#1050011;&#1050224;&#1049417;&#1052963;
&#1049355;&#1048678;&#10487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兹通告TSC海洋集团有限公司(「本公司」)谨订于二零零九年五月十八日星期一上午十时正,假座香港干诺道中200号信德中心招商局大厦9楼910室举行股东周年大会,藉以处理下列事项:

1. 省览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经审核财务报表以及董事(「董事」)会报告及核数师报告;

2. 重选退任董事并授权董事会(「董事会」)厘定董事酬金;

3. 再续委聘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为本公司核数师并授权董事会厘定其酬金;作为特别事项,考虑并酌情通过(无论有否修订)下列决议案为本公司普通决议案:

4. 「动议

(i) 在本决议案第(iii)段之规限下,依据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创业板(「创业板」)证券上市规则,一般及无条件批准董事于有关期间(定义见下文)内行使本公司一切权力以配发、发行及处理本公司股本中每股面值0.1港元之额外股份(「股份」),并作出或可能行使该等权力而授出售股建议、协议及购股权(包括债券、认股权证及可换股债券);

(ii) 本决议案第(i)段之批准授权董事于有关期间(定义见下文)作出或可能于有关期间(定义见下文)结束後行使该等权力而授出售股建议、协议及购股权(包括债券、认股权证及可换股债券);

(iii) 董事根据本决议案第(i)段所述之批准而配发或同意有条件或无条件配发(不论是否根据一项购股权或其他原因而配发者)之股本面值总额,惟根据(a)供股(定义见下文);(b)行使已发行认股权证以认购股份或行使根据本公司采纳之任何购股权计划授予之购股权;或(c)根据本公司之公司章程细则发行股份以代替股份之全部或部份股息除外,不得超过于本决议案通过日期之本公司已发行股本面值总额之20%,是项批准亦须受此限制;及

(iv) 就本决议案而言:

「有关期间」指由通过本决议案当日起至下列三者中之最早日期止期间:

(a) 本公司下届股东周年大会结束时;

(b) 按本公司之公司章程细则或开曼群岛任何适用法例规定本公司须召开下届股东周年大会之期限届满时;及

(c) 本决议案所载之授权于股东大会上以本公司股东普通决议案撤销或修改之日期。

「供股」指于董事订定之期间内于指定记录日期名列本公司之股东名册之股份持有人按彼等于该日期当时之持股比例提呈发售股份,(惟董事有权就零碎股权或经考虑根据本公司适用之任何地区之认可监管机关或任何证券交易所之法例规定之任何限制或责任,作出其认为必要或权宜之豁免或其他安排)。」;

5. 「动议

(i) 在本决议案第(ii)段之限制下,一般及无条件批准董事于有关期间(定义见下文)内行使本公司一切权力,于创业板或本公司证券可能上市并经由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及联交所就此认可之任何其他证券交易所,按照所有其他在此方面适用之法例及 或联交所或任何其他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股份购回守则不时修订之规定,购回本公司股本中之已发行股份;

(ii) 本公司根据本决议案第(i)段之批准,获授权购回之本公司股份面值总额不得超过于本决议案通过日期本公司之已发行股本面值总额10%,是项批准亦须受此限制;及

(iii) 就本决议案而言:

「有关期间」指通过本决议案当日起至下列三者中之最早日期止期间:

(a) 本公司下届股东周年大会结束时;

(b) 按本公司之公司章程细则或开曼群岛任何适用法例规定本公司须召开下届股东周年大会之期限届满时;及

(c) 本决议案所载之授权于股东大会上以本公司股东普通决议案撤销或修改之日期。」;

6. 「动议待上文第4及5项普通决议案获通过後,以董事根据有关一般授权可能配发或同意有条件或无条件配发及发行,且数额为本公司根据上文第5项普通决议案董事获授的授权购回的本公司股本的面值总额,扩大董事根据上文第4项普通决议案行使本公司权力以发行、配发及处理本公司股本中的额外股份的一般授权,惟该数额不得超过本公司于本决议案获通过当日的已发行股本面值总额的10%。」;

7. 「动议本公司法定股本由100,000,000港元分为1,000,000,000股之股份,透过增发1,000,000,000股未发行股份,增加至200,000,000港元分为2,000,000,000股股份,以及授予董事一般授权以作出一切彼等认为必须或适宜之行动及事宜,以及签立一切该等文件(包括盖章(如适用)),以使本公司法定股本增加。」

附注:

1. 本公司将于二零零九年五月十四日星期四至二零零九年五月十八日星期一(包括首尾两天),暂停办理股份过户手续。为符合资格出席大会并于会上投票,所有填妥之转让文件连同有关股票必须于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三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前交回本公司的香港股份过户登记分处卓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地址为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28号金钟汇中心26楼。

2. 凡有权出席大会并投票的任何本公司股东有权委派另一人士作其代表代其出席,并代其投票。凡股东持有两股或以上股份可委派超过一名委任代表代其出席大会及投票。倘委派超过一名委任代表,须注明各委任代表获委任以代表之股份数目及类别。受委任的代表毋须为本公司股东,惟必须亲自出席大会代表 阁下。

3. 代表委任表格连同签署人的授权书或其他授权文件(如有),或经签署证明的授权书文件副本,最迟须于大会或其任何续会指定举行时间四十八小时前送达本公司的香港主要营业地点,地址为香港干诺道中200号信德中心招商局大厦9楼910室,方为有效。

4. 股东于填妥及呈交代表委任表格後,仍可亲身出席大会并于会上投票;在此情况下,代表委任表格将被视为已撤销论。

5. 倘为任何股份的联名持有人,任何一名此等联名持有人均可亲身或委任代表于大会投票并视为其单独持有该等股份,惟倘超过一名联名持有人出席大会,则接受较先排名的联名持有人(无论亲身或委任代表)的投票,而不接受其他联名持有人的投票。就此而言,排名的定义将根据联名持有人的姓名在股东名册内的次序而定。

6. 根据联交所创业板证券上市规则(「创业板上市规则」)第17.47(4)条,在股东大会上任何股东投票必须以按股数投票表决方式进行。因此,所有于会上提呈的决议案须以按股数投票表决方式进行。

7. 按照创业板上市规则之规定,一份载有上文第4至6项决议案之其他详情之说明函件载于本通函附录一,本通函将连同本公司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年报一并寄发予股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的时候看了下是中集占有2亿股,2009年增发的时候中集不知道有没有参与
如果参与的话那占有20%是不变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二零零九年五月七日,本公司向联交所递交申请,将股份由创业板转往主板上市。本公司已申请批准:(i) 561,737,604股已发行股份;(ii) 42,783,600股根据创业板购股权计划授出而尚未行使之购股权获行使时可能须予发行之股份,通过由创业板转板至主板上市的形式在主板上市及买卖。联交所已于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原则上批准股份于主板上市及于创业板除牌。

上市规则所载之所有有关本公司及股份转板之先决条件已获达成。

股份于创业板买卖(股份代号:8149)之最後一个交易日为二零零九年六月四日。股份将于二零零九年六月五日上午九时三十分起开始在主板买卖(股份代号:206)。

转板不会对股份之现有股票有任何影响,有关股票将继续是法定所有权之良好凭证。转板亦不会涉及任何转换或交换现有股票之事宜。概不会就转板而更改股份之每手买卖单位及交易货币以及本公司之股份过户登记处。

-------------------------------------------------------------------------------------------

谨提述本公司日期为二零零九年五月七日之公布,内容有关本公司根据主板上市规则第9A章向联交所递交有关转板之正式申请。

股份由创业板转往主板上市

于二零零九年五月七日,本公司向联交所递交申请,将股份由创业板转往主板上市。本公司已申请批准:(i) 561,737,604股已发行股份;(ii) 42,783,600股根据创业板购股权计划授出而尚未行使之购股权获行使时可能须予发行之股份,通过由创业板转板至主板上市的形式在主板上市及买卖。联交所已于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原则上批准股份于主板上市及于创业板除牌。

上市规则所载之所有有关本公司及股份转板之先决条件已获达成。

转板之理由

本公司自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在创业板上市。本集团为全球陆上及海洋石油及天然气钻探行业之产品及服务供应商。本集团主要通过其于美国、中国、英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加坡及巴西之附属公司提供陆上及海洋钻探设备、海洋钻机之总包方案以及供应油田物料(例如钻机消耗品及配件)。

董事相信,股份在主板上市将会提升本集团之形象及增加股份之交投。董事亦相信,于转板後,本公司在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及散户投资者之间将会更获认同。董事认为股份在主板上市对本公司日後之成长、财政上之灵活性及业务发展方面均会有所裨益。于本公布日期,董事不拟在转板之後改变本集团之业务性质。

转板不会涉及本公司任何新股份之发行。

股份于主板买卖

股份已获香港结算接纳为合资格证券,由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股份在创业板上市当日)起,于中央结算系统内寄存、结算及交收。待持续符合香港结算之股份收纳规定後,股份将继续获香港结算接纳为合资格证券,可于股份开始于主板买卖起在中央结算系统内寄存、结算及交收。中央结算系统下之一切活动必须遵守不时生效之中央结算系统一般规则及中央结算系统运作程序规则。

股份于创业板买卖(股份代号:8149)之最後一个交易日为二零零九年六月四日。股份将于二零零九年六月五日上午九时三十分起开始在主板买卖(股份代号:206)。

转板不会对股份之现有股票有任何影响,有关股票将继续是法定所有权之良好凭证。转板亦不会涉及任何转换或交换现有股票之事宜。股份目前之每手买卖单位为1,000股并以港元买卖。本公司之主要股份过户登记处为Bank of Bermuda(Cayman) Limited,而本公司于香港之股份过户登记处为卓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概不会就转板而更改股份之每手买卖单位及交易货币以及本公司之股份过户登记处。

于转板後,股份将会按于主板之新股份代号206以买卖单位每手1,000股买卖。

尚未行使之购股权

创业板购股权计划

于本公布日期,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及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授出而尚未行使之购股权,其持有人可分别据此认购8,121,600股股份及34,662,000股股份。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已于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停止生效,惟在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之有效期内授出并获接纳之购股权的仍未行使部份则作别论。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之条款,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之运作已由董事会于二零零九年五月六日有条件地终止。于转板後,终止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一事将会生效,而本公司再不可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建议授出或授出其他购股权。所有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及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于过往授出但未行使之尚未行使购股权,于转板後将按照本身之发行条款仍然有效及可予行使。

本公司拟于转板後尽快徵求股东批准采纳一项将符合上市规则第17章之规定的新购股权计划。

除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及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于过往授出但未行使之尚未行使购股权外,本公司并无发行任何其他购股权、认股权证或类似权利或将转往主板上市之可换股股本证券。

发行及购回股份之一般授权

于转板後,股东于二零零九年五月十八日授予董事配发及发行新股份以及购回股份之一般授权将会继续生效及具有效力,直至以下最早发生者为止:

(a) 本公司下届股东周年大会结束时;

(b) 本公司之组织章程细则或开曼群岛任何适用法例规定本公司须举行下届股东周年大会之期限届满时;或

(c) 股东于股东大会上通过普通决议案撤销或修订该项授权之日。

竞争权益

于本公布日期,根据上市规则第9A.09(10)条,本公司各董事、各管理层股东及控股股东以及彼等各自之联系人士概无于任何与本集团业务构成竞争或可能构成竞争之业务中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

备查文件

以下文件之副本于本公司之网站http://www.tscoffshore.com及联交所之网站http://www.hkexnews.hk可供查阅:

(a) 本公司之组织章程大纲及组织章程细则;

(b) 本集团截至二零零八年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之中期报告;

(c) 本集团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董事会报告及年度账目;

(d) 本集团截至二零零九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三个月之第一季度报告;

(e) 本公司于二零零八年一月四日刊发之通函,内容有关向Gartmore InvestmentLimited购入20,992,498股Global Marine Energy plc股份之须予披露交易;

(f) 本公司于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刊发之通函,内容有关收购Global MarineEnergy plc之全部已发行股本的自愿有条件现金收购建议之主要交易;

(g) 本公司于二零零八年三月二十日刊发之通函,内容有关本公司之全资附属公司青岛天时海洋石油装备有限公司与Yantai Raffles Offshore Limited于二零零八年二月二十九日订立有条件供应协议之关连交易,关乎向Yantai RafflesOffshore Limited销售防喷器处理及运输系统;

(h) 本公司于二零零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刊发之通函,以批准发行及购回股份之一般授权以及重选董事;

(i) 本公司于二零零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刊发之通函,内容有关本公司于截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两年向Yantai Raffles Shipyard Limited销售产品之持续关连交易;

(j) 本公司于二零零八年七月二日刊发之通函,内容有关根据特定授权配售新股份以及关连交易;

(k) 本公司于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日刊发之通函,内容有关批准建议更新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之授权上限;

(l) 本公司于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日刊发之通函,内容有关以涉及发行新股份之方式收购域中国际有限公司之全部已发行股本之须予披露交易;

(m) 本公司于二零零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刊发之通函,以批准发行及购回股份之一般授权、重选及选举董事,以及增加法定股本;及

(n) 本公司各份按创业板上市规则及上市规则规定作出之公布及其他公司通讯副本。

董事之履历详情

执行董事

蒋秉华先生,59岁,本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执行主席,彼亦为本公司的授权代表及薪酬委员会成员。蒋先生于一九八零年于中国天津大学取得海上结构工程学士学位,并于一九九三年于美国达拉斯大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蒋先生在石油及天然气业拥有36年经验。创立本集团之前,彼曾于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集团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担任不同职务,如钻探员、钻探监督、钻探经理、营运经理及公司代表。

蒋先生自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八日起加盟本公司,彼已与本公司订立服务合约,由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至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为期三年,自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可自动续期,每次为期三年,惟其中一方给予另一方不少于三个月事先书面通知终止合约除外。根据服务合约,蒋先生可获取260,058美元的年薪,而蒋先生的酬金(包括年薪及酌情管理花红)乃参照其资格及经验、须承担职责及当时市场上类似职位的薪酬水平而厘定。

于本公布日期,按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的定义,蒋先生拥有合共141,527,200股股份(占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25.19%,其中136,871,200股股份由蒋先生及执行董事张梦桂先生各占一半的公司Global Energy Investors, LLC间接持有;1,728,000股股份由蒋先生个人持有);以及于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及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分别授出的1,728,000份购股权及1,200,000份购股权中拥有权益。蒋先生为Oxford Asia Investments Limited(「Oxford」)、Richie Tunnel Corp.(「RichieTunnel」)、Classic Price Inc.(「Classic Price」)、Thousand Code Limited(「ThousandCode」)、埃谟国际有限公司(「EMERHK」)、富瑞格曼制造有限公司(「FGM」)、TSC Product Development Limited(「TSC Product」)、凯华实业有限公司(「凯华」)、域中国际有限公司(「Center Mark」)、海尔海斯(西安)控制技术有限公司(「TSCHHCT」)、TSC Manufacturing and Supply LLC(「TSCMS」)、青岛天时石油机械有限公司(「青岛天时」)、青岛天时海洋石油装备有限公司(「TSCOE」)、北京TSC海洋石油装备有限公司(「TSC China」)、郑州海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海来」)、Positive Reflect Consultants Limited(「Positive 」)、Petro Equip Leaders Limited(「Petro Equip」)、郑州吉尔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吉尔」)及TSC Offshore (UK)Limited(「TSC UK」)的董事,该等公司均为本公司的附属公司。蒋先生为青岛天时之顾问蒋秉阳先生的胞弟。

张梦桂先生,50岁,本公司的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彼亦为本公司的授权代表及薪酬委员会成员。张先生负责本集团的整体表现、策略实施及日常业务。彼于一九八二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主修钻探工程,并于一九八九年于美国University of Alaska-Fairbanks取得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张先生在石油及天然气业拥有26年经验。创立本集团之前,彼曾任职于中国石油集团于中国的附属公司及阿拉斯加Cook Inlet Region Inc.的石油作业工程师。张先生为数个石油业协会及专业组织的会员,包括石油工程学会及美国钻井工程师协会。张先生为本集团附属公司TSCMS执行副总裁张梦震先生的胞兄。

张先生自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八日起加盟本公司,彼已与本公司订立服务合约,由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至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为期三年,自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可自动续期,每次为期三年,惟其中一方给予另一方不少于三个月事先书面通知终止合约除外。根据服务合约,张先生可获取260,058美元的年薪,而张先生的酬金(包括年薪及酌情管理花红)乃参照其资格及经验、须承担职责及当时市场上类似职位的薪酬水平而厘定。

于本公布日期,按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的定义,张先生拥有合共141,527,200股股份(占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25.19%,其中136,871,200股股份由张先生及执行董事蒋秉华先生各占一半的公司Global Energy Investors, LLC间接持有;1,728,000股股份由张先生个人持有);以及于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及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分别授出的1,728,000份购股权及1,200,000份购股权中拥有权益。张先生为Oxford、Richie Tunnel、Classic Price、Thousand Code、EMERHK、FGM、TSC Product、凯华、Center Mark、TSC-HHCT、TSCMS、青岛天时、TSCOE、TSC China、郑州海来、Positive、Petro Equip、郑州吉尔、TSC UK、TSC Offshore Pte Limited(「TSCSG」)、TSC Offshore Corporation、PatriotCrane, LLC.及TSC Deep Water Systems, LLC.的董事,该等公司均为本公司的附属公司。

张鸿儒先生,45岁,本公司的执行董事、财务总监及高级副总裁。张先生亦为本公司之监察主任及监察委员会成员,负责财务管理、监察及投资者关系。张先生亦负责管理本集团之香港办事处。张先生于一九八六年于中国科学院取得地理硕士学位,并于一九八九年于美国University of Alaska-Fairbanks取得自然资源经济学硕士学位。张先生于银行、金融及企业管理界累积多年经验。于二零零四年十月加入本集团之前,张先生曾于星展亚洲融资有限公司、Grand Generale AsiaLimited、高诚证券有限公司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出任不同职务。张先生曾于二零零一年二月至二零零三年四月担任一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兼执行董事,并于二零零四年九月至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在另一间创业板上市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张先生自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八日起加盟本公司,彼已与本公司订立服务合约,由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至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为期三年,自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可自动续期,每次为期三年,惟其中一方给予另一方不少于三个月事先书面通知终止合约除外。根据服务合约,张先生可获取1,482,996港元的年薪,而张先生的酬金(包括年薪及酌情管理花红)乃参照其资格及经验、须承担职责及当时市场上类似职位的薪酬水平而厘定。

于本公布日期,按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的定义,张先生拥有合共23,274,800股股份(占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4.14%,其中16,228,800股股份由张先生全资拥有的投资控股公司Osbeck Investments Limited间接持有;5,209,200股股份由张先生个人持有);以及于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及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分别授出的1,036,800份购股权及800,000份购股权中拥有权益。张先生为Oxford、Richie Tunnel、Classic Price、Thousand Code、EMERHK、FGM、TSC Product、Positive、Petro Equip、凯华、Center Mark、TSC-HHCT、青岛天时、TSCOE、TSCOffshore Middle East TZE、郑州海来、郑州吉尔、TSC China及TSCSG的董事,该等公司均为本公司的附属公司。

陈蕴强先生,43岁,本公司的执行董事兼TSC China的高级副总裁。彼亦主管本集团于中国的销售业务,负责本集团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及销售。陈先生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修读工业企业管理。陈先生于二零零一年八月加入本集团,并一直出任于中国西安的TSC-HHCT总经理一职到二零零五年。加入本集团之前,陈先生于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任职14年,担任不同职务,包括助理工厂主管,电动生产线主管及其于钻机的销售分公司经理。

陈先生自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八日起加盟本公司,彼已与本公司订立服务合约,由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至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为期三年,自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起可自动续期,每次为期三年,惟其中一方给予另一方不少于三个月事先书面通知终止合约除外。根据服务合约,陈先生可获取800,000港元的年薪,而陈先生的酬金(包括年薪及酌情管理花红)乃参照其资格及经验、须承担职责及当时市场上类似职位的薪酬水平而厘定。

于本公布日期,按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的定义,陈先生个人拥有合共3,608,000股股份(占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0.64%,其中1,123,200股股份由陈先生个人持有;及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及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分别授出的1,684,800份购股权及800,000份购股权中拥有权益)。陈先生为EMERHK、TSCChina、郑州海来、青岛天时、郑州吉尔及TSC-HHCT的董事,该等公司均为本公司的附属公司。

非执行董事

蒋龙生先生,64岁,为非执行董事。蒋先生于中国海洋石油产业内资历渊深,于中国陆上及海洋石油业拥有逾36年经验。蒋先生于一九六九年获得北京石油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于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五年获委任为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的执行董事,并于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五年担任中海油的副总裁。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八年,蒋先生为中国海洋石油南方钻井公司的总经理,及自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四年担任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副总钻井工程师,其後担任总钻井工程师。此外,蒋先生自二零零五年十二月起一直出任中国医药集团公司的独立董事。

蒋先生自二零零六年五月一日起加盟本公司,彼已与本公司订立服务合约,由二零零六年五月一日起至二零零九年四月三十日,为期三年,自二零零九年五月一日起可自动续期,每次为期三年,惟其中一方给予另一方不少于三个月书面通知终止合约除外。根据服务合约,蒋先生的酬金为每年120,000港元,乃参照当时市况、其角色及职责而厘定。于本公布日期,按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的定义,蒋先生透过其持有之400,000份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授出之购股权而于400,000股股份中拥有权益,相当于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0.07%。

独立非执行董事

边俊江先生,66岁,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边先生现为中地海外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主席及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彼于石油组织中拥有多年的会计及经济分析工作经验。

边先生自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日起加盟本公司,彼已与本公司订立服务合约,由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日起至二零零八年十月十九日,为期三年,自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日起可自动续期,每次为期三年,惟其中一方给予另一方不少于三个月书面通知终止合约除外。根据服务合约,边先生的酬金为每年120,000港元,乃参照当时市况、其角色及职责而厘定。于本公布日期,按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的定义,边先生透过其持有之350,000份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授出之购股权而于350,000股股份中拥有权益,相当于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0.06%。

陈毅生先生,44岁,为独立非执行董事。陈先生持有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商学士学位,并为纽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国际会计师公会、澳洲会计师公会、香港会计师公会及香港税务学会的会员。陈先生目前亦出任国际会计师公会香港分会理事。彼为一间执业会计师公司陈毅生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夥人兼创办人,并出任分别于联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金望控股有限公司及主板上市公司国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陈先生自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日起加盟本公司,彼已与本公司订立服务合约,由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日起至二零零八年十月十九日,为期三年,自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日起可自动续期,每次为期三年,惟其中一方给予另一方不少于三个月书面通知终止合约除外。根据服务合约,陈先生的酬金为每年144,000港元,乃参照当时市况、其角色及职责而厘定。于本公布日期,按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的定义,陈先生透过其持有之500,000份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授出之购股权而于500,000股股份中拥有权益,相当于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0.09%。

管志川先生,50岁,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管先生于一九九五年于北京石油大学取得工程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为油气钻探工程及流体力学。彼现时为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的副院长。

管先生自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日起加盟本公司,彼已与本公司订立服务合约,由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日起至二零零八年十月十九日,为期三年,自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日起可自动续期,每次为期三年,惟其中一方给予另一方不少于三个月书面通知终止合约除外。根据服务合约,管先生的酬金为每年120,000港元,乃参照当时市况、其角色及职责而厘定。于本公布日期,按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的定义,管先生透过其持有之300,000份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授出之购股权而于300,000股股份中拥有权益,相当于本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0.05%。

除已披露者外,于本公布日期,董事确认(a)上述各董事与本公司任何董事、高级管理层、管理层股东、主要股东或控股股东概无关连,彼等于过去三年亦无担任其他上市公司的董事;及(b)概无有关上述董事的其他资料须根据上市规则第13.51(2)条的规定作出披露。

释义

「董事会」 指 董事会

「中央结算系统」 指 由香港结算设立及营运之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

「本公司」 指 TSC海洋集团有限公司,一间于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之有限公司,其已发行股份于创业板上市

「董事」 指 本公司董事

「创业板」 指 联交所创业板

「创业板上市规则」 指 创业板证券上市规则

「创业板购股权计划」 指 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及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

「本集团」 指 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

「香港结算」 指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香港」 指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上市委员会」 指 联交所董事会之上市委员会

「上市规则」 指 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

「主板」 指 联交所于设立创业板之前运作之股票市场(不包括期权市场),而主板继续由联交所与创业板并行运作。为免混淆,特此说明,主板并不包括创业板

「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 指 本公司于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日采纳及不时修订之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计划

「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 指 本公司于二零零五年十月十九日采纳之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

「股东」 指 股份持有人

「股份」 指 本公司股本中每股面值0.10港元之普通股

「联交所」 指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转板」 指 根据上市规则把股份由创业板转往主板上市

「%」 指 百分比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了,哪位高手帮个忙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9-11-25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南上调利率100基点 并宣布越南盾一次性贬值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11月25日 14:53  共有1条点评

    * 打印
    * 推荐
    * 收藏
    * RSS
    * 分享
          o   Linkedin
          o   Facebook
          o   Mixx
          o   Yahoo Buzz
          o   Twitter
          o   校内网
          o   豆瓣网
          o   开心网
    * 单页阅读

字号:
周四起把美元兑越南盾政策汇率上调5.44%,同时从12月起将基准利率由7.0%上调至8.0%

  【《财经网》/综合专稿】越南央行(State Bank of Vietnam)周三宣布,将从周四起把美元兑越南盾政策汇率上调5.44%,同时从12月起将基准利率由7.0%上调至8.0%。

  越南央行周四将把每日美元兑越南盾政策汇率设在17,961越南盾,高于周三的17,034越南盾。周四将把美元兑越南盾的允许波动区间由目前的5%收窄为3%。

  此前,越南财政部长Vu Van Ninh本月早些时候在新加坡召开的商业研讨会上曾表示,该国不会让越南盾贬值,该国有充足的储备来维持本币汇价。

  越南盾面临长期贬值压力,以往举措几无成效。该国央行曾在3月将汇率区间由3%扩大至5%。去年12月,越南盾的参考汇率曾经一次性贬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26 21:02 , Processed in 0.048921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