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7-11-25
|
|
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巴菲特(3)--未完待续
引自范卫锋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
67、1969年秋,即将“退休”的巴菲特在《福布斯》杂志露脸,文章标题叫《奥马哈如何击败华尔街》。如果1957给他1万美元,12年后价值26万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1%。
68、然而,巴菲特个人的财富增长,比客户快得多得多。他不光从投资本身中赚钱,更重要的是向客户收费、用收费再投资。仅从1966年开始的三年内,他的身家涨了4倍,达到2650万美元。
69、范卫锋发觉,巴菲特1969年这次“退休”,其实和投资的关系并不大,他并没有清仓反而在增持伯克希尔等股票。菲特舞剑,意在沛公。巴菲特12年前出道时,嘴上没毛,人微言轻,合伙公司的人物、权力架构中,应该有不少无奈的权宜妥协之举。1969年时,他羽翼已丰,从者如云,可以按自己的游戏规则来玩了。所以,范卫锋觉得,巴菲特1969年的“退居二线”,实则是“以退为进”,可称为巴菲特版的“延安整风”,估计顺便改变了一些公司行业的配置,伯克希尔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地位,从此确立。
有的客户拿了现金走人,有人留下来继续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等股票。这次“退休”让动摇分子离去,留下的是打算走二万五千里的铁杆粉丝。截至1970年底,通过继续增持,巴菲特夫妇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从原来的18%猛增到36%。芒格曾说,巴菲特是“贪得无厌的收购者”,像洛克菲勒一样,在缔造商业帝国之初,大刀阔斧地扫清了任何挡路者。
70、巴菲特确实在1969年宣布解散公司“退休”,但是,并不是卖掉所有股票清仓离场,顶多是进行了一些具体调整。范卫锋注意到,这一点至今被很多媒体书籍、评论人士以讹传讹,他们常常把这次“退休”说成是巴菲特清仓离场。
关闭公司时,合伙公司所持有的是一大堆银行、纺织公司、报纸、保险公司的股票,现在巴菲特切开馅饼,让合伙人选择要现金还是要里头的股票。
71、1971年,巴菲特另一猎物喜诗糖果进入视野。喜诗成立于1921年,当时50岁,“喜诗品质”在加州很有点名头——巴太太苏珊也是它的拥趸。喜诗开价卖3000万美元,但其资产仅值500万美元。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标准,完全不能入其法眼。经历过大萧条的格雷厄姆,不相信品牌这些“虚”的,更关注公司清算时有啥家当。
不过,巴菲特和芒格此时已隐然自立门户,范卫锋称它为格雷厄姆教派的“巴氏修正主义”。“巴氏修正主义”认为,投资喜诗,相当于买了利率9%的债券(以当时的收益情况算),而且这个利息还可能不断增加。范卫锋认为,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核心之一,就是把股票当成利息可能不断增长的债券。
72、与妻子苏珊相反,巴菲特很不喜欢买房子,认为买房纯属浪费金钱。的确,几十年来,听过很多股票投资者进福布斯富豪榜、很多盖房的开发商也进了榜,可是,你听过几个买房子的进入福布斯榜?
73、“水门事件”,正是《华盛顿邮报》的杰作。该报纸与执政的共和党政府斗得天翻地覆,亲尼克松势力对它施压,华邮股价跌了一半多。华邮的董事长正好这时去世,巴菲特立即抓住机会,全部吃近他名下的5万股,并不断增持。为了让华邮的女主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与巴菲特的老师没啥亲属关系)放心,巴菲特告诉她:华邮的股权结构设计,保证了他不可能夺到控制权。同时,他还和凯瑟琳协议,保证没有她的同意,不再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范卫锋相信,巴菲特后来的投资成功,还和他的“与人为善”投资风格有关,老头估计没读过《道德经》,却隐然深得其真髓。
74、巴菲特模仿的偶像,不仅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格雷厄姆,还有他不常提及的人物:格登·华莱士。华莱士的作为,如今看来并不稀奇:构建“俄罗斯套娃”式的公司帝国,层层相互持股,掌舵者站在股权迷宫的枢纽处,操纵全局。
巴菲特在70年代初“退休”之后,重组公司的股权架构,构建了华莱士式的架构。伯克希尔·哈撒韦、多元零售公司、蓝带印花公司、国民赔偿公司,成为一张复杂的蛛网。因为动静有点大,还带来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场调查。公司治理结构?在巴菲特这里,这个词的意思和教科书上的不太一样。
75、华莱士式的帝国,当年德隆也搞过,为何失败了?范卫锋认为,德隆之败,并非败在所谓的股价操纵。德隆与巴菲特的关键区别,至少有两点:
一,德隆没有找到巴菲特式的保险业现金流,保险公司从投保者手上融到钱,偿还期往往在N年之后,德隆的融资期限太短、成本过高;二,德隆投的那些项目,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和巴菲特的差距很大,还对付不了融资的成本,水平和运气都不太行。
76、尽管作风低调,但巴菲特其实是公关大师。在六、七十年代,上《福布斯》杂志、在超级畅销书《超级货币》里以大侠形象出现、进入《华盛顿邮报》董事会,都令他光芒绽放。生意大到一定程度,光有钱还是不够的,作为国会众议员的儿子,巴菲特深知此理。
77、与许多书籍误传他“成功逃顶”不同,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巴菲特并未幸免。《滚雪球》一书并没有列出明确的损失数字,但从书中描述判断,他的账面身家损失在三分之一以上,而芒格的不损失不小于50%。他胜在有保险业的现金流,可以不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更重要的可以越跌越买,化危为机。套五年,巴菲特套得起,可是阁下呢?你旗下有保险公司吗?
78、范卫锋认为,虽然巴菲特创业在50年代,起飞在60年代,飞黄腾达在八、九十年代,但是,决定他一生成就的却是70年代。
用**党史来比喻的话,师从格雷厄姆是留洋生们去西方“取经”的阶段,创业是建党打旗子,60年代崭露头角是搞暴动、建革命根据地,70年代他退休后重整伯克希尔·哈撒韦体系,以保险业的强大现金流,以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烟蒂”价格,购买菲利普·费雪的股票,正是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去陕北以后,七八年苦心经营,尽管表面上不显山露水,却悄悄地奠定夺取天下的实力和布局,三战而天下定。
1974年底,巴菲特接受《福布斯》采访,作出了一个著名判断:像一个性欲旺盛的男人,闯进了女儿国。范卫锋以前读过的另外版本,是“一个腰缠万贯的乡下小伙子,头一次来到城里的豪华夜总会。”可能后者更为形象。
巴菲特认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以本杰明·格雷厄姆所青睐的“烟蒂”股票价格,购买菲利普·费雪的股票。”《福布斯》没有刊出巴菲特这句话,觉得这种过于深奥的东西读者弄不懂。然而,这句话却是巴菲特荣登首富的关键所在。范卫锋忠告读者,你可以忘记我这几十篇《你所不知道的巴菲特〈滚雪球〉札记》中的所有其他内容,忘记一切有关价值投资理论的繁琐细节,只要记住这句话,已经足够。
79、1970年之后的5年,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者们的无聊岁月,股价令他们失望,但巴菲特仍然痴迷地收藏它的股票。他让母亲将股票廉价卖给姐妹们——并非因为不孝——因为这是难得的逃避遗产税的机会。“这是我母亲一直想做的,直到那时才是最好的时机。那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一招了,再也不会发生了,那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80、《华盛顿邮报》的女主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在70年代是巴菲特的社交引路人。巴菲特既不会说法语,也不会跳舞,甚至不知道龙虾怎么吃。然而,巴菲特与众之同之处,正在于虽然他不会说法语,也不会跳舞,甚至不知道龙虾怎么吃,仍然乐于做凯瑟琳的“社交跟屁虫”,他关注的始终是比法语、跳舞、龙虾更实质的东西。
81、巴菲特的财富基因,并没有遗传到下一代。他们很年轻时,就开始抛售老爸视如珍宝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用于改善生活品质,或者尝试自己的浪漫梦想。70年代,“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的女儿苏茜,卖掉大半股票买了公寓和保时捷——年轻人的奢侈消费是他父亲的大忌;好动的儿子霍伊套现部分股票,搞了巴菲特挖掘公司,开着挖土机帮别人挖下室。毫无疑问,这三个子女全都受母亲苏珊的影响更深。
范卫锋觉得,巴菲特从未认真地想过子承父业(他曾经试着培养彼得,但那时已经太晚,彼得痴迷于音乐,对接班兴味索然),他对三个子女的教育并不成功,学习巴菲特,这点别学。相比之下,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的教育,比他成功得多。当然,这是从一个投资者的身份去想。也许在其他人看来,做一个有钱的快乐凡人,比一生为了做大数字而奋斗的巴菲特,要有趣得多。
从家族的角度来说,巴菲特是个成功的儿子,但却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失败的丈夫。史书上会有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但不会有“巴菲特家族”。那个经典的幽默对话,是他的失败教育的注解:“你是谁?”“我是你的儿子,爸爸。”
82、对巴菲特的人生价值观最不认同的,当然是她的妻子苏珊。她对把巴菲特从钱眼里挖出来已经绝望,开始寻求自己的浪漫梦想。她和网球教练(男性)到处游逛,更要命的是,当年差点与她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被父亲强行阻止,让巴菲特趁虚而入的那位恋人米尔顿,也和她恢复联系,人们经常能够在公共场合看到他们出入。毫无疑问,几年之后的分居伏笔已经埋下。可是,巴菲特仍然忙着滚雪球,对于身边的风景、亲人的失望,无心、无暇顾及。
83、巴菲特和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交集,首推GEICO公司。(参见范卫锋 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滚雪球》札记之五)就是这家传奇的GEICO,从70年代初的60多元/股,跌到1976年的2元/股。这种雪崩式跌幅,与美国如今的金融股有一拼。
巴菲特早就青睐GEICO,但一直在等待“安全边际”,1976年,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有部电影《兵临城下》,里头那个苏联狙击手瓦西里,他的决窍不仅是枪法好,还有善于等待。“我像块石头似的,一动也不动”,如《孙子兵法》里讲的“不动如山”。
84、一个老话题: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是什么关系?长期投资,到底应该有多长?GEICO最坚定的拥趸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当过GEICO董事会主席,似乎是一路套下来,在2美元时仍然继续持有,前CEO洛里默·戴维森(此人对于巴菲特早期投资启蒙有贡献)也是一股没卖。GEICO创始人的儿子小里奥·古德温,最后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他的儿子则死于用药过量,被疑是自杀。长期投资做成这个结局,恐怕应该好好反思。
85、大众传媒和流行书籍,往往用剪辑过的数据误导人。那些耳熟能详的长期投资辉煌案例,往往是拿股票顶峰时的涨幅在说事。沙特王子阿尔瓦立德,91年开始投资花旗,站在2007年往回看,是英雄;前几天花旗跌破2元(有兴趣的读者,参见范卫锋 中东巴菲特与正版巴菲特,孰胜?),王子快从英雄变回狗熊矣。AIG周五股价更是跌到0.54元,去年还在六、七十元,昔日的道指成分股沦落如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87、1976年的GEICO寻求再融资,四处碰壁,寻找再保险受人冷眼,监管层给它发出病危通知书,它的处境比现在的AIG危险很多,AIG差不多已经到了“大到倒不起”的程度,而GEICO挟持的“人质”还没有多到这个份上。这时,巴菲特来了,巴菲特的趁火打劫与雪中送炭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而这成为他时时复制的盈利模式。
88、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古特弗伦德的帮助下,GEICO抓住了救命稻草。古特弗伦德的大名,相信读过华尔街史的人都不会陌生,特别是那本《说谎者的扑克牌》让他“名”扬四海。当然,这次GEICO保卫战的成功,首先有一个基本的前提:1976年后,没有重现30年代的大萧条,苦撑几年就开始了美国20年的黄金时代,否则,巴菲特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89、在巴菲特的身家终于接近1亿美元之际,妻子苏珊却离他而去,出走旧金山寻找自己的梦想。这场分离迟早要来,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出现只是直接导火索。凯瑟琳·格雷厄姆成了巴菲特的社交生活中心,他俩公开的亲密关系频现于小报花边新闻。
90、八卦是人类的天性。巴菲特与凯瑟琳·格雷厄姆之间,到底有没有“一腿”?不知道。范卫锋觉得,他俩的关系,更像是双重的师徒关系。巴菲特教凯瑟琳·格雷厄姆经营之道,在残酷的政经圈中打拼的弱子子,从他身上得到安全感;凯瑟琳·格雷厄姆则带着乡巴佬巴菲特,进入美国真正的上层社会交际圈。巴菲特是天才的学习机器,投资也好,社交也好,他总是找到那个时代最好的导师和引路人。
91、对于妻子的出走,巴菲特承认,“这是可以避免的,这本来就不该发生,这是我所犯过的最大错误……99%都是我的过错,我对她太不关心了……” 不过,苏珊和巴菲特只是分居,从来没有离婚。她主动介绍一位女人给巴菲特:阿斯特丽德·门克斯。阿斯特丽德出生于1946年,比巴菲特小16岁。她既是服务员的领班,又可以充当调酒师和大厨。从书中的照片看,长相平凡,没有苏珊的激情浪漫,更没有凯瑟琳·格雷厄姆的高贵优雅,苏珊的“荐女入室”,十分高明。
92、此后几十年中,“正室”苏珊始终是法律上的妻子,重要的社交场合、公共活动中,她是“巴菲特妻子”的惟一角色扮演者。巴菲特对她的控制主要通过钱——他们约定,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苏珊一股也不能卖,但苏珊的全部账单由巴菲特报销。比如过个圣诞节,苏珊就可能花去数十万美元。
阿斯特丽德这位“二房”,安守“二房”的本分。她是一位蓝领妇女,对于烹饪、调酒、布置安排酒宴有一套,甚至有淘便宜二手货的爱好。她十分节俭,竟让巴菲特显得像个败家子,这难度相当于让韦小宝像个苦行僧。她和正室苏珊的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和谐共处”。
93、巴菲特在女人方面与师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神似。格雷厄姆素来以风流才子自况,他的儿子在法国不幸自杀身亡,他去办后事,居然把儿子的女朋友也“办”了。60年代中期,老年的格雷厄姆甚至向妻子提出协议,让妻子、儿子的前女友轮流与他生活半年,妻子拒绝了,格雷厄姆与儿子的前女友同居,但始终没有同妻子离婚。
94、70年代初,巴菲特曾经被客户质问: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到底能否守住40元大关?到了1980年他50岁生日之时,股价已经价值375美元。(2009年2月的今天,是8万美元左右,虽然距离半年前的15万已经腰斩,但相比当年仍然高耸入云。)
95、1983年,查理·芒格成为伯克希尔的副董事长,但他的身家和巴菲特相去甚远,只有伯克希尔2%的股权,这是他们首次正式成为合伙人。显然,芒格贡献的更多是思想,而不是金钱。
96、越靠近最终消费者的企业,越容易获得品牌优势。“纺织行业大概每年只有10分钟是赚钱的,全美国一半的男西装衬布,是由伯克希尔的纺织厂生产的,但是,没有人会走进裁缝店说,‘我要一件灰色的条纹西装,请用伯克希尔的衬里。’”不过,偶尔会有人能够跳出这个陷阱,比如英特尔。消费者并不自己购买电脑中的CPU,但英特尔通过“Intel Inside”,让消费者在买电脑时,会问店家“是不是用了英特尔的CPU?”
97、在精神导师格雷厄姆去世后,巴菲特每年致股东的信,成为投资界的“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年度檄文。帮他编辑加工这些信的,是卡罗尔·卢米斯,顶尖的媒体记者。办大事以找替手为第一(曾国藩语),同样,这本《滚雪球》由摩根士丹利的美女分析师执笔,正是典型的巴菲特“办事找专家”的风格。
98、伯克希尔纺织工厂——巴菲特当年收购的廉价“雪茄烟蒂”——终于在1985年被巴菲特关闭,伯克希尔的学费是高昂的。以格雷厄姆的“烟蒂”价格,购买费雪喜欢的成长股票,此后请牢牢记住这句话。范卫锋觉得,如果究其本质,我们可以说,一切成功的价值投资者,都是趋势投资者;一切成功的趋势投资者,都是价值投资者。
99、这次中信出版社的《滚雪球》,全书的翻译质量和书名差不多,如同滚雪球,上集还马马虎虎能够对付着看,到了下集就如同雪崩,经常是数字漏个“万”字、人名出错、有些句子无法读懂----范卫锋来回看还是没明白——我相信译者和编辑也不明白,实在有损中信出版社的美誉。
在武侠小说中,武林秘笈出现印刷错误时,练习者会走火入魔。读翻译拙劣的巴菲特传记,要是万一把译错的招数学来,因此误入歧途,出版社不知道赔不赔钱。
没办法,看到下集以后,还是去买了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的《雪球》(繁体中译本)。单单为了看下集那300来页,花了278块钱,1元一页。在范卫锋的《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巴菲特 滚雪球札记》系列中,第100条之后的内容,是参考台湾的这个译本《雪球》,特此说明。从书名来说,台湾的也更准些。英文的书名是SNOWBALL,名词。
100、如今,巴菲特已承诺在死后散尽家财,不过,他并不会是某些人心中的巴大善人。在1985年关闭经营不善的伯克希尔纺织厂时,面临失业的工人们要求“比合约规定高的遣散费,以及几个月的额外薪资”,他们想见巴菲特,却被无情拒绝了。这位当时身家10亿美元的富豪、未来的大慈善家,心里知道这些工人们晚景凄凉:“如果你已经55岁,只会说葡萄牙语,耳朵又听不到(因为纺织厂的噪声毁了听力——范卫锋注),那你就完了。这没有任何解决之道。你说可以让他们重新接受职业训练,但并不是让他们去培训就全部可以变成电脑技术人员。”
巴菲特心有恻隐,但,仅止于此。“市场并不完美,你绝不能指望社会能够给你一份体面的工作。”他认为提供社会安全网的责任在于社会,不在于企业。“自由市场给这个国家带来种种美好事物,但我们还是需要一张安全网。社会得到好处,就该承担责任”。范卫锋有点替巴菲特捏把汗,要是在今天的中国网络舆论中,巴菲特的名声,估计不会比“范跑跑”强多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