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6:25

期货市场的铁律

1.期货市场的铁律,就是让绝大多数人亏钱,极少数人赚钱。

在这极少数人中,每年还在冲刷淘汰着.....更何况其中多数仅是温饱而已。

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残酷的市场,你还玩吗?

2.介入市场并不需要了解所有参与者,只要了解价格的轨迹,充其量加上一点量的关注即可。

价格说明一切。价格的运动语言是期货市场最重要的市场语言。

记住,价格永远是第一位的。

3.期货公司的职能就是驱使一批批的羊群进入屠杀场,以获得一块羊肉的报偿。

然而,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期货公司的职能。

牺牲者的全部意义是发现产生市场价格,对社会的经济活动提供指标。就这个意义来说,他们的牺牲,功不可没。

4.“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期货交易中,风险控制永远是第一位的,并贯穿交易的全过程。

利润是风险控制的产品,而不是欲望的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控制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5.预测是个陷阱,一个美丽的陷阱,一个分析师永远津津乐道的陷阱。

从本质上讲,预测从属于主观。一切必须由市场来决定,市场永远是客观的,不以交易者的主观来决定的。

跟着市场行动,抛弃任何主观的东西,是成功交易者的前提。

建立起你的交易系统,放弃预测,放弃恐惧,也放弃贪婪和欢喜,一切由你的交易系统决定出入市。

6.止损不怕,止损错了也不怕。怕的是不止损。

记住,一次意外,足以致命。止损正是杜绝这种意外出现。

没有止损的习惯,早晚要被淘汰出局,这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你有足够聪明的话,止损过多,是可以避免的。


7.只管价格变动,不听传言。不问、不听、不传、不辨,任尔蜚短流长,奈我何如?聪明者如斯也。

8、交易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欲、无喜、无忧、无恐惧。

成功的交易者总是张着两只眼,一只望着市场,一只永远望着自己。任何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远比观察市场重要。

9.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态和德行的统一,三者不可分离。

交易者应该是开心的、愉悦的,无论赚钱还是赔钱。

如果交易使你痛苦,使你的生活痛苦,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退出交易。

10.交易永远是修炼场,人性的一切弱点在这里暴露无遗。无论什么伟大人物,相信在这里,大多数是丧魂落魄的。

无我,无欲、无喜、无忧、无恐惧......

从这个市场走出来的人,冷眼看世界,一觅众山小。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6:33

对冲基金投资的基本策略

对冲基金这种金融产品概念传入的时间不长,很多人开始认识对冲基金,大都是从九七年亚洲金融风暴开始的,时至今日,仍然很少有这方面的文章全面对对冲基金以及该类基金的性质及运作模式进行分析介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确有必要对对冲基金有一个正确理解认识。有基于此,笔者以下将对对冲基金不同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对冲基金涉及的风险,进行介绍分析。
  
  一、什么是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原本是指一些基金,这些基金在运作上除了对投资市场的优质证券长期持有(Long Position)外,更结合沽空及金融衍生产品的买卖来进行对冲和减低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经济风险等,一般投资者将这种基金称为对冲基金,以此来区别于多种传统性的投资基金。传统的基金,主要是指投资于证券的基金,而对冲基金则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以及抛空等手段来进行买卖,力求在剧升的市场,或骤跌的市场中皆可把握住获利机会。总的来说,对冲基金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性:1、投资目标比较空泛,对象除传统的证券外,还包括期货、期权以及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2、较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以及抛空等手段来进行买卖;3、重视基金经理的能力。



  对冲基金的两大特征

  对冲基金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它起源于50年代的美国,一般说来,是私营的投资机构(通常在巴拿马税收管理松散的海外注册)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现代对冲基金是指具备如下两大特征的投资基金:(1)经理费大部分来自利润提成;(2)至少采用以下三个投资策略之一:投资于多样资产;使用对冲技巧;如不卖空,则必定运用财务杠杆,例如向银行融资来加大赌注等。  
  
  二、对冲基金种类
  对冲基金大至可分成五种类型:
  (一)传统型
  该类基金一般被称为选股型对冲基金,它是一种较早期的对冲基金,此类对冲基金一般运用的是长线与短线结合的投资策略,基金的经理会将持有的部分资金用于吸纳投资一批盈利前景被市场看好的股票,同时,基金经理还会利用市场反复波动的心里,抛空一些被市场看淡的股票,当然这些股票或是股价过高或是盈利倒退。这样当股市骤升骤跌时,其持有的优质股票就可弥补因不被市场看好而遭沽空的股票投资损失。此外,此类基金的经理,为了有效地控制风险也会买入卖出其它一些种类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例如指数期货,股票期权等等。用以平衡该类基金的风险。而此类基金的表现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金经理对整个证券市场的熟练把握和分析,其独到的运作风格也极大地影响到基金的业绩表现。
  
  (二)炒买炒卖型
  此种类型的对冲基金,又称为“智慧型”对冲基金,基金经理从全球及宏观的角度着眼,在世界各地的股市、汇市以及期货等市场中寻求不合理的市场价格,基金经理不但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金融证券市场有很深及全面的理解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十分周密且详尽的投资和投机计划及策略,之后就会乘其不备乘虚而入,以闪电般的速度同时炒作几个不同的市场,以获取价差回报。其投资和投机的对象可以是货币、债券、指数期货、股票期权以及其它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正是因为其炒买意味十分浓厚,且其操作上的特点十分凶狠和迅速,因此该种基金的回报率很高,但风险也很大。我们大家十分熟悉的“索罗斯量子基金”即属于此一类的对冲基金。
  
  (三)套期保值型
  套期保值型对冲基金相对于炒买炒卖型来说则属于十分稳健的一种基金,风险也比较小,年回报率一般维持在10%-20%左右。这种类型的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主要是利用同类型金融产品在两个市场间的不同价格,即价差,用买低卖高的操作方法获取价差的最大收益。此种收益所担风险很小。例如,基金经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买入较低价的股票,然后再拿到太平洋证券交易所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以获取价差利润。另外一种情况是基金经理,买入价格较低的可转换债券,以搏反弹;同时沽出正股以作对冲,获取价差。总之该种对冲基金是十分地道的机会主义对冲基金,其业绩也随基金经理的能力而有好有坏。其中基金经理能否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并作出有眼见的分析判断,对基金的业绩影响十分重大。
  
  (四)多元化风险分散型
  这种对冲基金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分散的投资方法,将资金投资于世界不同的汇市、债市、股市和金属、能源以及农产品(资讯行情论坛)等期货市场中去,以求达到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目的,同时追求最大化的投资回报率。其与炒买炒卖型的区别在于,中长期的投资多,且投资更为分散,风险也较低,以求稳定回报。其基金经理的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理解和透彻分析是基金取得稳定回报的基础。
  
  (五)综合型
  该类对冲基金是指其基金经理人将资金分散投资于风险、回报都不同的对冲基金中去,例如,以上提及的一些对冲基金。集合名家之大成,以求达到风险较低且回报稳定的目的。此外,该类型基金的基金单位较其它单一的对冲基金为小,更方便散户和小额投资者。
  
  三、对冲基金投资的基本策略
  因传统基金在反覆波动的市场中表现没有预期般理想,因此对冲基金便应运而生。亦因为对冲基金运用的策略,跟传统基金明显不同,其表现与市场的情况之关系不甚密切。对冲基金的投




资目标一般都比较空泛,这样一来就使基金经理在运作上的灵活性增大,因此对冲基金经理几乎可以用市场上一切合法的手段进行交易买卖,以赚取利润和高回报。除了传统地对证券商品长期持有外,常见的买卖策略还有以下几种:1、对证券或商品进行沽空。2、买卖股指和股票期权、期货或其它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3、用借贷的资金进行投资和增加投资,以达到获取加倍回报的目的。4、运用套期保值等方法手段,赚取低风险的回报。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6:36

对冲基金 Hedge Fund

对冲基金(Hedge Fund),是指由金融期货(financial futures)和金融期权(financial option)等金融衍生品(financial derivatives)与金融组织结合后以高风险投机为手段并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基金。什么是对冲基金

基本内涵

人们把金融期货和金融期权称为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s),它们通常被利用在金融市场中作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金融市场上,部分基金组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采取多种以盈利为目的投资策略,这些基金组织便被称为对冲基金。目前,对冲基金早已失去风险对冲的内涵,正好相反,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对冲基金实际是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起源与发展

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 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操作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1949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有限合作制的琼斯对冲基金。虽然对冲基金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但是,它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冲基金才有了更广阔的投资机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逐渐减少,同时金融工具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对冲基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据英国《经济学人》的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3000多个新的对冲基金在美国和英国出现。2002年后,对冲基金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对冲基金的规模依然不小,据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10月22日报道,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额已经达到1.1万亿美元。

对冲基金的运作

最初的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在另一类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几只优质股,同时以一定比率卖出该行业中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如该行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超过其他同行业的股票,买入优质股的收益将大于卖空劣质股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此行业股票不涨反跌,那么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于优质股,则卖空盘口所获利润必高于买入优质股下跌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对冲基金才被用于避险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的理解逐渐深入,近年来对冲基金倍受青睐是由于对冲基金有能力在熊市赚钱。从1999年到 2002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损失11.7%,而对冲基金在同一期间每年赢利11.2%。对冲基金实现如此骄人的成绩是有原因的,而且它们所获得的收益并不像外界所理解的那么容易,几乎所有对冲基金的管理者都是出色的金融经纪。

被对冲基金所利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以期权为例)有三大特点:第一,它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撬动一笔较大的交易,人们把其称为对冲基金的放大作用,一般为20至100倍;当这笔交易足够大时,就可以影响价格(见图1);第二,根据洛伦兹·格利茨的观点,由于期权合约的买者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即在交割日时,如果该期权的执行价格(strike price)不利于期权持有者,该持有者可以不履行它。这种安排降低了期权购买者的风险,同时又诱使人们进行更为冒险的投资(即投机);第三,根据约翰·赫尔的观点,期权的执行价格越是偏离期权的标的资产(特定标的物)的现货价格,其本身的价格越低,这给对冲基金后来的投机活动带来便利。

图1:价格/交易量
http://photo6.hexun.com/p/2007/0528/99831/b_5B3EDEB5C8578593156FE41358339444.jpg


对冲基金管理者发现金融衍生工具的上述特点后,他们所掌握的对冲基金便开始改变了投资策略,他们把套期交易的投资策略变为通过大量交易操纵相关的几个金融市场,从它们的价格变动中获利。
现时,对冲基金常用的投资策略多达20多种,其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 (一)长短仓,即同时买入及沽空股票,可以是净长仓或净短仓;
* (二)市场中性,即同时买入股价偏低及沽出股价偏高的股票;
* (三)可换股套戥,即买入价格偏低的可换股债券,同时沽空正股,反之亦然;
* (四)环球宏观,即由上至下分析各地经济金融体系,按政经事件及主要趋势买卖;
* (五)管理期货,即持有各种衍生工具长短仓。
对冲基金的最经典的两种投资策略是“短置”(shortselling)和“贷杠”(leverage)。
短置,即买进股票作为短期投资,就是把短期内购进的股票先抛售,然后在其股价下跌的时候再将其买回来赚取差价(arbitrage)。短置者几乎总是借别人的股票来短置(“长置”,long position,指的是自己买进股票作为长期投资)。在熊市中采取短置策略最为有效。假如股市不跌反升,短置者赌错了股市方向,则必须花大钱将升值的股票买回,吃进损失。短置此投资策略由于风险高企,一般的投资者都不采用。
“贷杠”(leverage)在金融界有多重含义,其英文单词的最基本意思是“杠杆作用”,通常情况下它指的是利用信贷手段使自己的资本基础扩大。信贷是金融的命脉和燃料,通过“贷杠”这种方式进入华尔街(融资市场)和对冲基金产生“共生”(symbiosis)的关系。在高赌注的金融活动中,“贷杠”成了华尔街给大玩家提供筹码的机会。对冲基金从大银行那里借来资本,华尔街则提供买卖债券和后勤办公室等服务。换言之,武装了银行贷款的对冲基金反过来把大量的金钱用佣金的形式扔回给华尔街。
著名的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乔治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 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它们都曾创造过高达40%至50%的复合年度收益率。采取高风险的投资,为对冲基金可能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为对冲基金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都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量子基金
乔治 索罗斯
http://photo6.hexun.com/p/2007/0528/99831/b_478F5992958F7C065E332902E6739D74.jpg

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双鹰基金由乔治·索罗斯创立,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1973年该基金改名为索罗斯基金,资本额跃升到1200万美元。索罗斯基金旗下有五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全球最大的规模对冲基金之一。1979年 索罗斯再次把旗下的公司改名,正式命名为量子公司。之所谓取量子这个词语是源于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此定律与索罗斯的金融市场观相吻合。测不准定律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要准确描述原子粒子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而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在不确定和不停的波动状态,但通过明显的贴现,与不可预料因素下赌,赚钱是可能的。公司顺利的运转,得到超票面价格,是以股票的供给和要求为基础的。

量子基金的总部设立在纽约,但其出资人皆为非美国国籍的境外投资者,其目的是为了避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凭借索罗斯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胆识,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场中逐渐成长壮大。由于索罗斯多次准确地预见到某个行业和公司的非同寻常的成长潜力,从而在这些股票的上升过程中获得超额收益。即使是在市场下滑的熊市中,索罗斯也以其精湛的卖空技巧而大赚其钱。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已增值为资产总值近60亿美元。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万美元,即增长了3万倍。

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经纪人朱利安·罗伯逊集资800万美元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对冲基金——老虎基金攻击英镑、里拉成功,并在此次行动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从此名声鹊起,被众多投资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资本此后迅速膨胀,最终成为美国最为显赫的对冲基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在股、汇市投资中同时取得不菲的业绩,公司的最高赢利(扣除管理费)达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罗伯逊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卖空日元,但日元却在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急升到115日元,罗伯逊损失惨重。在有统计的单日(1998年10月7日)最大损失中,老虎基金便亏损了20亿美元,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机上累计亏损近50亿美元。
1999年,罗伯逊重仓美国航空集团和废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两个商业巨头的股价却持续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创。
从1998年12月开始,近20亿美元的短期资金从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总共有50亿美元的资金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资者的撤资使基金经理无法专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因此,1999年10月6日,罗伯逊要求从2000年3月31日开始,旗下的"老虎"、"美洲狮"、"美洲豹"三只基金的赎回期改为半年一次,但到2000年3月31 日,罗伯逊在老虎基金从230亿美元的巅峰跌落到65亿美元的不得已的情况宣布将结束旗下六只对冲基金的全部业务。老虎基金倒闭后对65亿美元的资产进行清盘,其中80%归还投资者,朱利安·罗伯逊个人留下15亿美元继续投资。

对冲基金投资案例
已经被人们了解的众多对冲基金投资案例中,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价格的扰动引起对实质经济和货币体系的破坏时,这些价格才会向对冲基金期望的方向持续地跌落。同时,被攻击的国家被破坏得越严重,对实施攻击的对冲基金越有利。其结果,是对冲基金与民族国家之间的一次财富再分配。从分配的公正性角度看,对冲基金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接近于垄断,那么它所获得的收入则近乎垄断利润。经济学界所公认,市场作为一个配置资源的机制是有效的,但是,一旦有对冲基金操纵价格,不仅输赢的机会不均等,而且会导致对包括货币体系在内的市场本身的破坏,更谈不上提高市场的效率了。从经济学的价值观来看,既然没有效率,也就缺乏道德基础。因为这种行为导致的财富再分配,赢者的收入不仅以输者同等的损失,而且以输者更大的损失,以至其货币体系及经济机制的崩溃和失效为代价;从全球角度看,都是一种净的福利损失。

1992年狙击英镑
1979年始,还没有统一货币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了各国的货币兑换率,组成欧洲货币汇率连保体系。该体系规定各国货币在不偏离欧共体“中央汇率”的25%范围内允许上下浮动,如果某一成员国货币汇率超出此范围,其他各国中央银行将采取行动出面干预。然而,欧共体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政策根本无法统一,各国货币受到本国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某些时候,连保体系强迫各国中央银行做出违背他们意愿的行动,如在外汇交易强烈波动时,那些中央银行不得不买进疲软的货币,卖出坚挺的货币,以保持外汇市场稳定。

1989年,东西德统一后,德国经济强劲增长,德国马克坚挺,而1992年的英国处于经济不景气时期,英镑相对疲软。为了支持英镑,英国银行利率持续高企,但这样必然伤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希望德国降低马克的利率以缓解英镑的压力,可是由于德国经济过热,德国希望以高利率政策来为经济降温。由于德国拒绝配合,英国在货币市场中持续下挫,尽管英、德两国联手抛售马克购进英镑,但仍无济于事。1992年9月,德国中央银行行长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欧洲货币体制的不稳定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解决。索罗斯预感到,德国人准备撤退了,马克不再支持英镑,于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5%的保证金方式大笔借贷英镑,购买马克。他的策略是:当英镑汇率未跌之前用英镑买马克,当英镑汇率暴跌后卖出一部分马克即可还掉当初借贷的英镑,剩下的就是净赚。在此次行动中,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卖空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买进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净赚15亿美元,而欧洲各国中央银行共计损伤了60亿美元,事件以英镑在1个月内汇率下挫20%而告终。

亚洲金融危机

主条目: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量子基金大量卖空泰铢,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其后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试图狙击港元,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加上当局大幅调高息率,使对冲基金的计划没有成功,但高息却使香港恒生指数急跌四成,他们意识到同时卖空港元和港股期货,前者使息率急升,拖跨港股,就“必定”可以获利。然而,香港政府却在1998年8月入市干预,令对冲基金同时在外汇市场和港股期货市场损手。
——————————————————————————————
对冲基金(Hedge Fund)又称套利基金或避险基金。对冲(Hedge)一词,原意指在赌博中为防止损失而采用两方下注的投机方法,因而把在金融市场既买又卖的投机基金称为对冲基金。
美国的对冲基金是随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期货和期权等交易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目前,美国至少有4200家对冲基金,资本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
1.对冲基金的特点
对冲基金的最大特点是进行贷款投机交易,亦即买空卖空。美国大约有85%的对冲基金进行贷款投机交易,在选准市场或项目后,即以数额并不多的资本作底,到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或证券交易所进行巨额贷款,然后倾注大量资金进行歼灭战,或大输或大赢,其投资战略绝对保密。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对冲基金的冒险系数越来越大,但大多比较成功。
2.对冲基金的分类
以交易手段区分,主要可分为低风险对冲基金、高风险对冲基金和疯狂对冲基金。
①低风险对冲基金。主要是在美国和国外的股市投资,一般很少以高于本身资本两倍的借贷款进行投机交易。交易方式以长买短卖为主,也就是说购买可能会上升的股票,借用和出售可能会下跌的股票;待市场出现好转后,再买回这些股票;
②高风险对冲基金。经常以高于资本25倍的借贷款进行投机交易,而且既在全球股票市场上进行长买短卖,也在全球债券、货币和商品期货等市场上进行大规模的投机交易,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由索罗斯经营的量子基金;
③疯狂对冲基金。以高于本身资本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借贷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炒作。这种对冲基金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该公司曾以40多亿美元的资产向银行贷款100多亿美元,其买进卖出的各种证券和股票市面价值一度高达1.25万亿美元,结果导致了1998年9月美国对冲基金事件的爆发。
3.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的区别
从广义上来说,对冲基金也是共同基金的一种,但与一般共同基金相比,对冲基金又有许多独特之处:
①投资者资格。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有严格的资格限制,美国证券法规定:以个人名义参加,最近两年内个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义参加,夫妇俩最近两年的收入至少在30万美元以上;如以机构名义参加,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1996年作出新的规定:参与者由100人扩大到了500人。参与者的条件是个人必须拥有价值5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证券。而一般的共同基金无此限制。
②操作。对冲基金的操作不受限制,投资组合和交易受限制很少,主要合伙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灵活运用各种投资技术,包括卖空。衍生工具的交易和杠杆。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在操作上受限制较多。
③监管。目前对冲基金不受监管。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曾规定:不足100个投资者的机构在成立时不需要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等金融主管部门登记,并可免于管制。因为投资者主要是少数十分老练而富裕的个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强。相比之下,对共同基金的监管比较严格,这主要因为投资者是普通大众,许多人缺乏对市场的必要了解,出于避免大众风险、保护弱小者以及保证社会安全的考虑,实行严格监管。
④筹资方式。对冲基金一般通过私募发起,证券法规定它在吸引顾客时不得利用任何传媒做广告。投资者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参与:根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直接认识某个对冲基金的管理者;通过别的基金转入;由投资银行。证券中介公司或投资咨询公司的特别介绍。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多是通过公募,公开大做广告以招待客户。
⑤能否离岸设立。对冲基金通常设立离岸基金,其好处是可以避开美国法律的投资人数限制和避税。通常设在税收避难所如处女岛(Virgin Island)、巴哈马(Bahamas)、百慕大(Bermuda)、鳄鱼岛(Cayman Island)、都柏林(Dublin)和卢森堡(Luxembourg),这些地方的税收微乎其微。1996年11月统计的680亿美元对冲基金中,有317亿美元投资于离岸对冲基金。据统计,如果不把“基金的基金”计算在内,离岸基金管理的资产几乎是在岸基金的两倍。而一般的共同基金不能离岸设立
·“社保基金”是一个被简化了的统称,共有五种概念。
·一是“社会保险基金”;
·二是“社会统筹基金”;
·三是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个人账户上的基金,被称为“个人账户基金”;
·四是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也称“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企业补充保障基金;
·五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社保基金资产是独立于理事会、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社保基金托管人的资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可以进入股市的“社保基金”。
——————————————————————————————
什么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是怎么回事?
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其操作的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证券投资风险。
在一个最基本的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Put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在另一类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中看好的几只优质股,同时以一定比率卖出该行业中较差的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如该行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超过其他同行业的股票,买入优质股的收益将大于卖空劣质股而产生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此行业股票不涨反跌,那么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于优质股。则卖空盘口所获利润必高于买入优质股下跌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对冲基金可以说是一种基于避险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HedgeFund的称谓亦徒有虚名。对冲基金己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现在的对冲基金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投资活动的复杂性。近年来结构日趋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逐渐成为对冲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这些衍生产品本为对冲风险而设计,但因其低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成为许多现代对冲基金进行投机行为的得力工具。对冲基金将这些金融工具配以复杂的组合设什,根据市场预测进行投资,在预测准确时获取超额利润,或是利用短期内中场波动而产生的非均衡性设计投资策略,在市场恢复正常状态时获取差价。
(2)投资效应的高杠杆性。典型的对冲基金往往利用银行信用,以极高的杠杆惜贷(Leveradge)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础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投资资金,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的目的。对冲基金的证券资产的高流动性,使得对冲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资产方便地进行抵押贷款。一个资本金只有1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可以通过反复抵押其证券资产,贷出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这种打杆效应的存在,使得在一笔交易后扣除贷款利息,净利润远远大于仅使用1亿美元的资本金运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同样,也恰恰因为杠杆效应,对冲基金在操作不当时往往亦面临超额损失的巨大风险。
(3)筹资方式的私募性。对冲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合伙人制。基金投资者以资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投资活动;基金管理者以资金和技能入伙,负责基金的投资决策。由于对冲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因而在美国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而每个合伙人的出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由于对冲基金多为私募性质,从而规避了美国法律对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由于对冲基金的高风险性和复杂的投资机理,许多西方国家都禁止其向公众公开招募资金,以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为了避开美国的高税收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在美国市场上进行操作的对冲基金一般在巴哈马和百慕大等一些税收低,管制松散的地区进行离岸注册,并仅限于向美国境外的投资者募集资金。
(4)操作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对冲基金与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资者、资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监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别.在投资活动的公平性和灵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别。证券投资基金一般都有较明确的资产组合定义。即在投资工具的选择和比例上有确定的方案,如平衡型基金指在基金组合中股票和债券大体各半,增长型基金指侧重于高增长性股票的投资:同时,共同基金不得利用信贷资金进行投资,而对冲基金则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可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贷资金,以牟取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回报。由于操作上的高度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杠杆融资效应,对冲基金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美国金融家乔治·索罗斯旗下经营了五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其中,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亦是全球规模较大的几个对冲基金之一。量子基金最初由索罗斯及另一位对冲基金的名家吉姆·罗杰斯创建于60年代末期,开始时资产只有400万美元。基金设立在纽约,但其出资人皆为非美国国籍的境外投资者,从而避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索罗斯凭借其过人的分析能力和胆识,引导着量于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场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和破败中逐渐成长壮大。他曾多次准确地预见到某个行业和公司的非同寻常的成长潜力,从而在这些股票的上升过程中获得超额收益。即使是在中场下滑的熊市中,索罗斯也以其精湛的卖空技巧而大赚其钱。经过不到30年的经营,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己增值为资产总值近60亿美元的巨型基金。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万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亿美元,即增长了3万倍。
索罗斯成为国际金融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是由于他凭借量子基金在90年代中所发动的几次大规模货币狙击战。量子基金以其强大的财力和凶狠的作风,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兴风作浪,常常对基础薄弱的货币发起攻击并屡屡得手。量子基金虽只有60亿美元的资产,但由于其在需要时可通过杠杆融资等手段取得相当于几百亿甚至上千亿资金的投资效应,因而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由于索罗斯的声望,量子基金的资金行踪和投注方向无不为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所追随。因此,量子基金的一举一动常常对某个国家货币的升降走势起关键的影响作用。对冲基金对一种货币的攻击往往是在货币的远期和期货、期权市场上通过对该种货币大规模卖空进行的,从而造成此种货币的贬值压力。对于外汇储备窘困的国家,在经过徒劳无功的市场干预后,所剩的唯一办法往往是任其货币贬值,从而使处于空头的对冲基金大获其利。在90年代中发生的几起严重的货币危机事件中,索罗斯及其量子基金都负有直接责任。

90年代初,为配合欧共体内部的联系汇率,英镑汇率被人为固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引发国际货币投机者的攻击。量子基金率先发难,在市场上大规模抛售英镑而买入德国马克。英格兰银行虽下大力抛出德国马克购入英镑,并配以提高利率的措施,仍不敌量子基金的攻击而退守,英镑被迫退出欧洲货币汇率体系而自由浮动,短短1个月内英镑汇率下挫20%、而量子基金在此英镑危机中获取了数亿美元的暴利。在此不久后,意大利里拉亦遭受同样命运,量子基金同样扮演主角。
1994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对墨西哥比索发起攻击。墨西哥在1994年之前的经济良性增长,是建立在过分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的基础之上的。为控制国内的通货膨胀,比索汇率被高估并与美元挂钩浮动。由量子基金发起的对比索的攻击,使墨西哥外汇储备在短时间内告磬,不得不放弃与美元的挂钩,实行自由浮动,从而造成墨西哥比索和国内股市的崩溃,而量子基金在此次危机中则收入不菲。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与1994年的墨西哥一样,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量子基金扮演了击者的角色,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业各同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7-11-11 06:39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6:40

把握一生中的六次理财机遇

单身期:参加工作到结婚前:2-5年

  理财重点:该时期没有太大的家庭负担,精力旺盛,因为要为未来家庭积累资金,所以,理财重点应是努力寻找一份高薪工作,打好基础。也可拿出部分储蓄进行高风险投资,目的是学习投资理财经验。另外,由于此时负担较轻,年轻人的保费又相对较低,可为自己买点人寿保险,减少因意外导致收入减少或负担加重。

  投资建议:可将积蓄的60%用于投资风险大、长期回报高的股票、基金等金融品种;20%选择定期储蓄;10%购买保险;10%存为活期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理财优先顺序:节财计划→资产增值计划→应急基金→购置住房

  家庭形成期:结婚到孩子出生前:1-5年

  理财重点:这一时期是家庭消费的高峰期。虽然经济收入有所增加,生活趋于稳定,但家庭的基本生活用品还是比较简单。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往往需要支付较大的家庭建设费用,如购买一些较高档的生活用品、每月还购房贷款等。此阶段的理财重点应放在合理安排家庭建设的费用支出上,稍有积累后,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激进的理财工具,如偏股型基金及股票等,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

  投资建议:可将积累资金的50%投资于股票或成长型基金;35%投资于债券和保险;15%留作活期储蓄。

  理财优先顺序:购置住房→购置硬件→节财计划→应急基金

  家庭成长期:孩子出生到上大学:9-12年

  理财重点:家庭的最大开支是子女教育费用和保健医疗费等。但随着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强,父母可以根据经验在投资方面适当进行创业,如进行风险投资等。购买保险应偏重于教育基金、父母自身保障等。

  投资建议:可将资本的30%投资于房产,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40%投资股票、外汇或期货;20%投资银行定期存款或债券及保险;10%是活期储蓄,以备家庭急用。

  理财优先顺序:子女教育规划→资产增值管理→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

  子女大学教育期:孩子上大学以后:4-7年

  理财重点:这一阶段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猛增。对于理财已经取得成功、积累了一定财富的家庭来说,完全有能力支付,不会感到困难。因此,可继续发挥理财经验,发展投资事业,创造更多财富。而那些理财不顺利、仍未富裕起来的家庭,通常负担比较繁重,应把子女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作为理财重点,确保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一般情况下,到了这个阶段,理财仍未取得成功的家庭,就说明其缺乏致富的能力,应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千万不要因急需用钱而乱理财。

  投资建议:将积蓄资金的40%用于股票或成长型基金的投资,但要注意严格控制风险;40%用于银行存款或国债,以应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用于保险;10%作为家庭备用。

  理财优先顺序:子女教育规划→债务计划→资产增值规划→应急基金

  家庭成熟期:子女参加工作到父母退休前:约15年

  理财重点:这期间,由于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已达到了最佳状态,加上子女开始独立,家庭负担逐渐减轻,因此,最适合积累财富,理财重点应侧重于扩大投资。但由于已进入人生后期,万一风险投资失败,就会葬送一生积累的财富。所以,在选择投资工具时,不宜过多选择风险投资的方式。此外,还要存储一笔养老金,并且这笔钱是雷打不动的。保险是比较稳健和安全的投资工具之一,虽然回报偏低,但作为强制性储蓄,有利于累积养老金和资产保全,是比较好的选择。

  投资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50%用于股票或同类基金;40%用于定期存款、债券及保险;10%用于活期储蓄。但随着退休年龄逐渐接近,用于风险投资的比例应逐渐减少。在保险需求上,应逐渐偏重于养老、健康、重大疾病险。

  理财优先顺序:资产增值管理→养老规划→特殊目标规划→应急基金

  退休以后

  理财重点:应以安度晚年为目的,投资和花费通常都比较保守,身体和精神健康最重要。在这时期最好不要进行新的投资,尤其不能再进行风险投资。

  投资建议:将可投资资本的10%用于股票或股票型基金;50%投资于定期储蓄或债券;40%进行活期储蓄。对于资产比较丰厚的家庭,可采用合法节税手段,把财产有效地交给下一代。

  理财优先顺序:养老规划→遗产规划→特殊目标规划→应急基金




  当然,理财也会有风险,所以,我们在进行投资前,有必要先盘算一下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因为任何人在承受风险时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风险就会变成负担或压力,可能就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甚至家庭生活造成伤害。

  总之,人生理财的成功不仅需要正确的财富观,而且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财知识、相应的投资能力和必要的理财技巧。理财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所必须面临的经济课题,为了让我们每一个家庭生活得更好,就让我们快乐理财吧!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6:41

学会等待

等待,实在是件很磨人的事,特别是心急火燎想要达到目的的时候,
多等一分钟,内心的焦急就增加好几倍."

我们做投资也是一样.
看着行情的跳动,许多投资者只要手里一有钱就心急火燎的想马上开仓持有,
好象一天手里不拽住点啥,行情就会白白的从身边溜走似的,
他们从来就不会去思考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介入时机,
就怕失去每一个赚钱的机会.
当他们开仓持有以后,有时即使方向做对,
有所赢利,他们又会因为赚了点苍头小利,
而沾沾自喜,又急不可耐的要把它马上平仓,
好象生怕到手的利润会白白的从身边溜走,
他们从来就没有仔细去想过,最佳的平仓机会在哪里.
(但往往这些投资者却会在持有错误仓位时,出奇的有耐心)

有些买入股票的投资者,从买入股票的那一刻起,
巴不得自己的股票每天一个涨停板,
如果刚买以后每天都像蜗牛一样慢悠悠的爬,而别的股票却天天拉大阳,
看着别人赚钱,他又会心急如焚,又会按捺不住焦急的心理,
马上抛出自己的股票,而去追逐那些已经飞涨了许多的热门股,
哪知,一到他手里的飞龙变成了钻地虫,
而原来的蜗牛却一跃而起,踏上了涨势如宏的牛途.
看着本来属于自己的利润从身边白白溜走,后悔莫及.

许多投资者的理论,技术知识都已有所领悟,
为啥有些赢利状况却不佳呢???
没有学会等待,就是影响稳定赢利的其中原因之一.
等待是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所必备的耐心,
持币时等待合适的买入时机,
持仓等待合适的卖出时机.
如果我们能够默默忍受等待所带来的苦闷和焦急,
那我们的操作水平就进一步升华了,
赢利将会成为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如期而至......

如果你等不及,那你就永远等不到.................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6:42

成为交易者的38个阶段

38 steps to becoming a trader 成为交易者的38个阶段

They are as follows:

1. We accumulate information - buying books, going to seminars and researching.
我们通过购书、参加沙龙座谈各种渠道来获得入门知识;
2. We begin to trade with our 'new' knowledge.
我们凭借刚学来的新知识开始交易;
3. We consistently 'donate' and then realise we may need more 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不断的亏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4. We accumulate more information.
我们进一步的深造;
5. We switch the commodities we are currently following.
根据所学转变/升级我们的思路;
6. We go back into the market and trade with our 'updated' knowledge.
我们用新思路再度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7. We get 'beat up' again and begin to lose some of our confidence. Fear starts setting in.
我们再度遭受创击,开始丧失信心,恐惧也接踵而来;
8. We start to listen to 'outside news' and to other traders.
我们开始倾听小道消息和其他交易者的看法;
9. We go back into the market and continue to 'donate'.
我们返回市场,然后继续被打击;
10. We switch commodities again.
我们再度否定原来的思路;
11. We 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我们进行更多的练习;
12. We go back into the market and start to see a little progress.
返回市场,发现自己有了些进步;
13. We get 'over-confident' and the market humbles us.
开始自负(自我膨胀),而市场毫不留情得教训了我们;
14. We start to understand that trading successfully is going to take more time and more knowledge than we anticipated.
我们开始意识到要想成功地进行交易需要花费比我们预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获取更多的知识;
MOST PEOPLE WILL GIVE UP AT THIS POINT, AS THEY REALISE WORK IS INVOLVED.
认识到这活非常棘手时,大部分人开始放弃;
15. We get serious and start concentrating on learning a 'real' methodology.
我们变得严谨自律/严肃认真,开始倾力研究实用的交易方法;
16. We trade our methodology with some success, but realise that something is missing.
我们用自己的交易方法获得了些收益,但同时也发现仍旧存在一些缺陷/问题;
17. We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need for having rules to apply our methodology.
我们开始想到需要给我们的交易方案制定规则;
18. We take a sabbatical from trading to develop and research our trading rules.
我们用一定的节奏/周期的交易来改造完善我们的交易规则;
19. We start trading again, this time with rules and find some success, but over all we still hesitate when we execute.
我们接下来发现成功了不少,但仍然发现由于我们执行时的踌躇,错过交易或在交易时我们犹豫不决;
20. We add, subtract and modify rules as we see a need to be more proficient with our rules.
通过删减添加修正我们的规则,使其显得更有效率;
21. We feel we are very close to crossing that threshold of successful trading.
我们感觉我们非常接近成功交易/离成功交易不远了;
22. We start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our trading results as we understand that our success is in us, not the methodology.
终于我们认识到:成功在于我们自身而不是交易系统,我们应该自己为交易结果负责;
23. We continue to trade and become more proficient with our methodology and our rules.
持续交易,进一步完善交易系统;
24. As we trade we still have a tendency to violate our rules and our results are still erratic.
在交易的同时,我们仍然存在违背原则的意图/倾向,从而令交易结果并不稳定;
25. We know we are close.
我们需要休息.
26. We go back and research our rules.
我们返回来继续审视我们的规则;
27. We build the confidence in our rules and go back into the market and trade.
对于系统和规则,我们信心十足,返回市场;
28. Our trading results are getting better, but we are still hesitating in executing our rules.
交易结果更棒了,但我们在临门一脚处理不好,仍然有些踌躇;
29. We now see the importance of following our rules as we see the results of our trades when we don't follow the rules.
当我们看到违反规则的糟糕交易时,我们就会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0. We begin to see that our lack of success is within us (a lack of discipline in following the rules because of some kind of fear) and we begin to work on knowing ourselves better.
我们发现不成功是由于自身的问题,(由于恐惧而不遵守规则等等),开始认识了解自我;
31. We continue to trade and the market teaches us more and more about ourselves.
我们继续交易,市场会教导我们愈来愈多关于我们自身的问题;/
在持续的交易中,市场让我们自身的问题一一暴露无遗;
32. We master our methodology and our trading rules.
我们已经精通和掌握我们的交易系统和规则;
33. We begin to consistently make money.
我们开始持续的盈利;
34. We get a little over-confident and the market humbles us.
我们有了些自负/自我膨胀的时候,市场又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35. We continue to learn our lessons.
我们继续吸取教训;
36. We stop thinking and allow our rules to trade for us (trading becomes boring, but successful) and our trading account
continues to grow as we increase our contract size.
我们超脱地按规则进行交易,虽然交易变得乏味,但交易很成功,账户的盈利不断的增长随着头寸的增多;
37. We are making more money than we ever dreamed possible.
我们赚取了超乎想象的一笔;/我们赚的钱超乎想象/预期;
38. We go on with our lives and accomplish many of the goals we had always dreamed of.
我们继续我们的生活,完成以往都不敢想象的目标;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6:43

日内交易和中线交易的一些看法

交易中多空永远是对立的,做多也好做空也好,每一方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

之所以说双方都是正确的,正因为建仓的目的不同,长线做多和短线做空并不矛盾,

或者说一小时内做多和现在放空都不冲突。

仓位的轻重决定了你操作的长短,越重的仓那你的持仓时间越短,如何建仓是门学问,但如何平仓更是门学问。

日内操作同样有区别,有试图抓住每一波起伏的,有日内做波段的,还有做阴阳线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技术要求,有相通的地方,也有相反的地方。

日内交易的一个共通处就是要敏锐,争取能理解每一根分时线所代表的意义,争取能理解每一笔成交的资金流向。

而中线交易需要的是过滤,过滤掉一些杂波,不能过细的关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要迟钝一些,

在趋势成立时建仓,在获利后不轻易去预言底部(顶部),不因为一天两天的滞跌(涨)而放弃自己的持仓,(这点恐怕就是许多朋友都遇到的问题,在行情启动时抓住机会了,可才走到三分之一就放弃了,就是因为做中线交易套用了短线的观点。基于短线的观点看,你是正确的敏锐的,可对中线交易来说,你错的很厉害。

也许有朋友会说,今天我平了,明天我可以在更好的价位补回来。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忠告,人是有感情的,不是机器没有意识。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平仓获利后你的心理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也许会改变你的一些决定。要做好中线交易,还是放弃一些短线的思维才行)中线交易不主张去预言底部(顶部),

而短线交易要对行情的顶和底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知道自己在做区间振荡还是单边行情。

中线交易讲究顺大势逆小势,短线交易只有一个顺势操作的观点,不管他是几天的大势还是几分钟的小势;中线交易的方向要求最好和基本面一致,以现在的铜而言,只是给出多单平仓的信号,并没有给出做空的信号,也许回调会很深,但并不影响逢低买入的观点,




短线交易不用考虑基本面,现在的铜是可以做空,短线获利空间很大,两种观点我认为不矛盾,不冲突。

许多东西是不能混用的,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些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指正。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29

短线交易员修养的几个重要方面

线说与其是一种技术,不如说是一种修养,人格类型、内在修养与外在技术三个层次和方面的充分匹配,才能将你带入成功并持续稳定成功的境地。人格有不同类型,修养当然也就有不同类型,技术自然也得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间没有可比性,同一类型才有水平高低之分。期货交易者在选择自己的路子时,不要只看资金成长效率来取舍,而应寻找与自身个性和修养倾向匹配的风格,这话题就到这里。
  
  短线修养的核心内容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下这几类修养都需要长时间的综合训练,这里只讲修养的内容,以后其他文章会讲到训练的细节):
  
  ·长时间保持平稳的兴奋感:短线交易必须要有一种适度的兴奋感:缺乏兴奋感,就象油很少的汽车,跑不了多远就会停下来,或者需要一次次重新启动交易状态,整个人陷入一种停滞中的僵化,眼睁睁看着行情进行,却无法灵敏地行动。兴奋感过强的交易呢,就象短跑,可能在短时间内速度很快效率较高,却很快会让你体力和神经衰弱下来,同样陷入难以富有弹性地交易的境地。一儿兴奋一会儿缺乏兴奋,结果也不会比前两种情况好到哪里去,如同忽快忽慢的汽车容易让人晕车一样,不平稳的心理状态无法支撑频繁的交易,也容易失去方向感而左右挨耳光。
  
  ·保持住体力状态的平稳:心理和身体状态息息相关,两者有很强的相关性。除了心理状态影响外,对短线交易者,适度的睡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在疲劳或睡眠过度的状态下投入交易,除非你已经完全适应了短线,这种人能很快地让身体进入状态。体力是否到达平稳状态,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你是否感到的身体柔软性和弹性较好,既不感到疲乏的僵硬又没感到身体充满力量的紧张?你是否几乎意识不到你身体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存在只是觉得很放松和轻松?只有这种体力状态能够支持长时间频繁的,不依赖事先趋势判断的交易。
  
  ·你的注意力很松弛,但行情和环境的任何变动都被注意到了,并且可同时注意不同的东西:
  
  人的注意力状态,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两种:要么注意力非常集中但却只能关注一个东西,要么同等程度的分散注意力但却灵敏地对任何可以被观察到的变化都能做出反应。前者是大家熟悉的所谓全神灌注的工作状态,人们在有确定目标或注意对象时通常都是这种状态,但却不是很适合短线交易。因为这种状态非常容易使人因过分集中而不能注意到别的东西,还容易因过分集中不知不觉地让身体变得紧张而无法长时间持续,最致命的是,这种注意力太容易启动人的大脑了,让你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和大脑中的观念,而不是现实里的市场进行交易。
  
  后者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人们通常在没什么明确的目的和要注意的目标时进入这种状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可能大家觉得有些意外:只要这种状态没有陷入半睡眠境地(哈哈哈),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平稳,就正是频繁短线交易所需要的状态。这种状态将人变成了一面镜子,在没有过分干扰和启动大脑和身体的情况下,却注意到了环境内所有细小的变化,看起来安静却是最灵敏的,最适合多品种高频率短线交易的需要。但交易状态有一个地方与平时不一样:同时注意到许多东西,注意力却没分散,对每个东西都是“集中的”,否则,你便会丧失掉好的行动能力。
  
  ·在行情和各品种不同的节奏之外,保持一种始终平滑的个人节奏:在行情和交易过程中,短线交易者最难以避免的就是让行情的节奏控制了自己的节奏,随着行情的快慢冷热而快慢冷热,这是短线交易者非常致命的地方:期货行情的变化经常都不是平滑的,很多行情和波段都是在突然中发生,如果你不能在行情之外保持平滑的个人状态,而只能跟随行情状态,就别指望能成为合格的短线手了。真正优秀的主力操盘手,其操盘的优秀之处,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方面:通过对行情节奏的控制,将人群引导入混乱的心理节奏,或者干脆就是引入恶性心理循环(这点以后的文章会详细说),从而为主力自己的操作留下足够的空间。
  
  ·从来记不住所有你做过的交易(包括上一回合做了什么):你所有的交易都被你忘记了,或是从来就没进入你的记忆,只是执行了就过去了。留在记忆里的交易,非常容易将你带离当前的市场现实。似乎多数人都很看重经验和经验中的记忆,我也很看重,但真正有价值的经验的实质只是对市场的适应,而不是“在历史重演中焕发价值”,市场有“定式无定形”(这方面以后会有个专题),经验的价值太有限了,善于忘记比牢记某些经验更好。说句题外话,看电视,如果隔段时间去看以前的片子,总觉得和看新片子一样新鲜,却仿佛熟悉,那就该祝贺你了,哈哈哈。
  
  ·频繁的双向交易和交易的结果(哪怕资金变动得再疯狂)无法影响你的整体状态:做到“交易就是交易,与结果没关系”是短线交易的基本修养之一,被结果和操作强度影响的交易过程,不可能是平滑的,不平滑的个人状态,会彻底让你丧失交易的节奏,自然便丧失掉良性的交易结果。就交易的结果而言,不只是亏损会影响你,赢利更能快速打破你的平滑状态,不少到一定程度者无法再进步,往往是因为他们难以接受疯狂的赢利(这点以后会讲到)。
  
  ·你可以有许多念头,但别让它停留:人几乎不可能没念头,你要做到的不是让自己没念头(那样你都没法交易),而是让念头一晃而过(无论是执行



过的还是没执行过的),别留在大脑里,念头不论对错,停留时间越长,越会将你带向糟糕的境地,即使没让你亏损也会大大降低效率。
  
  这些修养整体上是超然平和类型。短线最难之处是:相对激进的人格、倾向无为的修养和高频无方向性操作三个似乎矛盾的层次的融合----这就是真正优秀短线手难得一见的原因。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0

21点理论投降保险战术

世界各地的娱乐场所中,必有21点的设立。而且,也成为赌客们最受欢迎的一种赌博。因为21点的确存有一种吸引力。尤其,是看牌的人,亲歷其境,所感受到的刺激和兴奋程度,实在是难以形容的!
   赌博本来就是一种刺激,有许多人会沉迷在赌博之中找寻刺激,有人认为赢钱才够刺激,但是,也有人却相反,认为输钱才够刺激,事实上也是如此,两种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赢钱的刺激,形成了情绪地高涨,波动激昂的心情,实在是难以形容的,这种开心而乐于忘形的情绪波动,是出于自发的,没有办法加以压制的!相信大家也会有这种经验。
   相反,在输钱以后,所感受到的情绪波动,则是另一种的滋味,在这一种刺激之下,情绪上,会感受失望和懊丧,和前者恰恰相反。
   总之,不论任何一种的赌博,都有上述的两个结果,我个人的看法,在所有的各种赌博之中,以21点最为刺激当你在缓缓地看牌的过程之中,你也一定体会到呢种的个中滋味!
   世界各地的21点,处理的原则是一样的。但是,处理的具体,却有很大的分别,绝大部份庄家採用17点的办法。但也有个别的地方,则採用18点的办法。不过,现在採用18点的办法,已经是很少了。在这许多娱乐场所来讲,以梳打埠的21点处理过程变化最大,现在,已经成为21点最难赌的地方,因为,由原有的一付纸牌,改变为四付纸牌同时使用以后,令到人客们的兴趣大大减低矣!这样地改变,自然是令到娱乐场所的入息方面,大大地增加,而人客要赢钱的话,那就难上加难矣!
    一付纸牌仅52张,内中包括公仔16张,其余的细牌36张,若以一付纸牌玩一次来计算,照以往六门来看,在发牌以后,最低限度可以看到的纸牌为13张,佔了整付的四分之一。虽然,并不一定可以计算到将要发的纸牌是什么牌,但是,最低限度在心理上有条数计,自然是好过得多了,尤其是坐在屋内的,要牌与否,都会影响到庄家会否爆的,这一影响对输赢,的确存有莫大的关连。

    所谓有条数计,对一般人来说,只不过是在心理上作崇而已。但是对数学专家们来说,那就完全不同,事实上,的确是有条数计的,道理也很简单,将已经露面的纸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仔,另一类则是细牌,除了已经亮相露面的以外,尚余多少,还没有露面。那末,这样便可以计算出所需要博牌的机会率。
    机会率若是大的话,也就是说阁下的赢面较高。相反,机会率较低。那末,阁下的输面,也必然相继地增加。
    数学专家们,所计算出来的机会率,并不是靠撞,而是根据露面和未曾露面的牌,经过精密的计算,而得出来的结论,但是,数字到底是数字,计算也只不过是计算而已,机会率只不过是根据计算的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在事实上,机会率认为赢面较大,未必一定会赢,而机会率认为输面较多,也未必一定会输的!
    梳打埠的娱乐场所,将21点的玩法,由原有的一付纸牌增加到四付纸牌一齐玩,自然是有利必有弊的,对公司方面来说,必然会使入息大量地增加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来说,欢喜玩21点的人客,一定会相应地减少,这是一定的道理。因为,这样地一改变,人客会感到有搵笨之感,赢钱的机会,大大地减少,而输钱的机会,却大大地增加矣!
    试想,将四付纸牌混合在一起,放在牌盒之中,而又是连续地玩下去,又怎么能够牢记露面和未露面的牌呢!再说,共有公仔64张,细牌144张,数字专家也会认为无乜符!
    还有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庄家的底牌不先发,而只发一张面牌,直到七门的闲家要妥了牌以后,庄家才一并发出,这一改变,在表面来看,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在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关系,的确是有搵笨之嫌!
    有了这样地改变以后,梳打埠娱乐场的21点,在一千元限红的细檯来讲,影响倒也不很大,因为上落有限,属于湿湿碎而已。但是,却有一定的影响,这当然是认为不化算而不玩。
    已经有一部份人客转移到百家乐檯上去矣!近期以来的百家乐十分地旺场,而且,又有迷你百家乐的设立,过手瘾呢!
    现在,再详细地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基本理论的战术。首先,阁下一定要冷静一下头脑,详细地,认真地考虑一下。你才会发觉基本理论战术的好处在那里,也许会改变了阁下以往玩21点的作风!
    基本理论的战术,是不会令到阁下,大伤脑筋的,根据理论中的规定,照做而已,千万记住,不能心大心细,有时候照做,有时候则按照自己主观的看法去做,那末,结果还是要输,赌钱的目的,是为了赢钱,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既然要赢钱,何不照基本理论的战术去做呀!

    下列所谈及的基本理论的战术,是十分重要的,希望大家留意,以便有机会玩21点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的。
(1)-庄家的牌面在2点的时候,这是大家心中,所认为的是机会面。庄家的牌面在6点以下都称之为机会面,而你所持的牌为12点的时候,一般人们心理,会认为既然是机会面。那末,可以等候庄家爆,而自己所持的12点,不去博牌,这是最大的错误!
    不错,庄家是有爆的机会,而你所持有的12点。也有爆的机会,但是,不可不知的,你也有博进好牌的机会,所以,你就应该博牌的!
    你所要博的牌,除了公仔以外,任何牌你都不会爆的,为什么要放弃博牌的机会呢!公仔和细牌的比例,是16比36,假使,你遇上这样的情形,而不愿博牌的话。那末,我奉劝阁下,还是不要去玩21点为妙。
    基本理论的战术中,还规定你手中持的牌为13点,或者是在13点以上的话,那末,就没有再博牌的必要了。
    你手中所持的为12点,在博牌以后,所博的是一张A的话加起来为13点,那就不再博牌了。阁下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2)-庄家牌面是3点,而你所持的牌为12点,那就应该毫不考虑地要博牌的。但是,在13点或者13点以上的时候,就不必再博牌了,这样地说法,也就是阁下衹有博一张牌的机会,便停止了。
    博牌目的,是希望博到接近21点的数字。但是,上述(1)中的12点和(2)中的13点,衹不过是相差一点之微,又何必一定要博牌呢!

    阁下是否会有这一种想法,若是存在这一种想法,那末,阁下认为凡是博牌,一定是危险万分的事,有了这一想法,阁下就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观点,你能够纠正过来吗!
(3)-在这一点中所要谈及的,也许你会认为不对的,没有理由这样的!
    庄家的牌面是4点;5点;6点的时候,你所持有的牌为12点,或者12点以上,不论是什么样的点数,都没有必要博牌!
    很自然地,有人认为,庄家牌面是2点,所持有的12点,就一定要博牌。庄家牌面是3点,所持有的12点也一样要博牌,而现在庄家牌面,是4点;5点6点的时候,而衹要在12点或者以上,就不必再博牌,认为,在情理上似乎说不过去!
    大家要知道,庄家牌面是2点,你所持有的12点,有许多的机会博牌而不会爆的,阁下是因为不想爆而不博牌,而是希望庄家自动地爆而已!
    3点也有同样的情况,庄家一旦是4点;5点;6点的时候,按照机会率的精密计算,庄家会爆的机会很大,所以,你所持有的点数在12点或者以上,都没有必要再博牌矣!
(4)-庄家的牌面是7点;8点;9点;A的时候,你所持有的牌,是在17点以下,那就一定要博牌。
    这一点的做法,是决定在庄家是17点以上,可以不必要牌,为此,你所持的17点以下,就有博牌的必要了。

   希望大家对上述的基本理论的战术,细细地加以研究一下。上述的四点,都是十分重要的,也许会存有怀疑的话,而对21点依然有浓厚的兴趣,那末,不妨可以在21点檯畔,冷眼旁观一个时期,也许,你会发觉了基本理论的战术有用之处。
   21点中的投降安排,真是十分地绝妙,其可以说是妙不可言,若是站在庄家的立场看,而又可以让人客们投降,倒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大家也十分清楚,在尚未赌个明白,已经自动地先行败下阵来,所落注的注码,先行输了一半。
   投降的规定,无形中等于庄家抽水,就好似番摊抽水;百家乐的庄家抽水零五一样!
   既然,21点中有投降的规定,那末,我们应该把投降视作我们的权利,而庄家却没有权利这样做的!
    首先,大家要明瞭,凡是遇上了要考虑到投降的牌,可以肯定地说一句,一定是点数不足的,既然,在点数方面已经不足,而一旦博牌的话,爆的成份很大,所以,才会考虑到投降上面的!
    庄家牌面是在7点以上,而你所持有的牌为14点;15点;16点的时候,都是十分有利的,我也曾见过有人持有17点,也一样地投降,这的确令我感到十二分地奇怪,凭什么要投降呢!
    现在,假定有下列的情形,你所处于的劣势,是怎么样的,那末,你可以考虑投降。

    从上述,经过了数学专家们,所计算出来比例,大家也十分清楚地可以看到,当庄家是7点的时候,你所持有的15点;16点,劣势为百分之37左右,也就是说佔了三分之一的劣势!
    当庄家牌面是10点的时候,你所处的劣势,则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矣!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既然,已有五成的劣势,那末,是可以投降的,不必再去考虑其他,因为,既然没有了博牌的必要,投降的权利,可以使你悭回一半的注码。
   庄家的牌面,在遇上了A的时候,闲家就不能够有投降的权利。
   根据专家们的精密计算,庄家牌面是A的时候,你所持有的牌,若是在19点以上的话,那末,还会佔有一些优势,否则的话,庄家的赢面是有九成的。所以,才不让闲家有投降的机会,也就是说,要统吃的!
   至于,也有人提议在任何情形之下,永不投降,这也是一个办法,见仁见智,以后有机会再作详细的叙述。
   由于,庄家持有A的牌面,而不准闲家有投降的权利,所以,又有了投买保险的设立。
   投买保险的目的,自己所持有的牌并不好,而且输面颇大,那末,在投买保险之下,可以保留投注的注码,因为,保险是一赔二的这是一厢情愿的做法,你所持有的牌面已经不很好,而又投买保险,万一遇上了庄家并不是公仔底的话,那末,你就会多输投买保险的注码!
   也有人衹是在自己所持有的牌,在19点以上,才投买保险,这样,万一输了保险的投注,而自己的牌面并不小,仍有机会的可以赢的!
   投买保险,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到底怎么样才化算呢!
   我们应该把投买保险,衹作为我们的利益才对,一般来说,投买保险,最主要的就是保存自己已经投注的注码,出发点是对的,但是,这是一种处于守势的想法!
   以这种守势的方法,并不能够说是不对,而且,也有一定的理由存在,也比盲目地投买保险要好得多呢!
   根据专家们所提供的意见,综合起来,详述列明,请大家考虑,也可作一个参考的!
   第一点-完全不去理会保险,这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A的出现,任何一门机会是均等的,庄家有此机会,你何尝没有呀!既然,是机会均等,何必走去投买保险。
   再说,玩21点并不是在乎一付牌的胜负,庄家是10底,当然是输得无话可说,相反,你也是有机会,而且,还是闲家先赢呢!
   投买保险以后,庄家不是10点底,无端端输去了百分之五十,认真唔抵,所以,主张衹当没有投买保险这一回事。





   第二点-把投买保险当作是另一种的投注方式,而且,和自己所持有的牌,完全不相干!不过,这一种的投注,是十分特殊的,投买保险的限额,是投注注码的一半,大家也时时会见到有些人从不投买保险的,那末,你就可以利用呢一种限额,作另一种方式的投注。有些人是专门在这一种特殊的方法赌中落注的!
   有备而战,在心理上是十二万分地重要,我在这里是十分诚恳地提出,首先,你是有心去赌,在心理上,就一定有必胜的把握,相反,在心理上若无此准备的话,那末还是不赌为妙,你认为如何!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0

技术分析界的泰斗 约翰·墨菲

技术分析界的泰斗 约翰·墨菲
  
  
  1993年12月我在北京参加中国和美国期货协会NFA举办的期货经纪人培训,在中期公司的研究部看到了一本不太起眼的英文版的期货分析书。因为国内当时有关期货技术分析的书籍非常少,几乎是空白,因此我很想借这本书看看,研究部的人说很快这本书的中文版就发行了。这本书就是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十年过去了,提起约翰·墨菲(John J. Murphy)的名字,国内的期货投资者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约翰·墨菲是美国的商品期货技术分析师,从事技术分析超过30年时间,现担任哥伦比亚国家广播公司CNBC电视台的期货技术分析师,曾任美林证券公司分析研究主任、商品研究局的高级技术分析编辑、市场技术分析家协会(MTA)理事、纽约金融学院教授。
  1981年,纽约金融学院邀请约翰·墨菲讲授“商品期货技术分析”这门课程,当时他已经担任期货市场分析师10多年了,也曾经主持过几次类似内容的讲座,可是要主持一个15星期时间的课程,却是第一次。起初,约翰·墨菲担心题材不够,充实不了这么多课时。但随着对课程构思的深入,约翰·墨菲逐渐意识到,要说清楚这样复杂的东西,15个星期的时间其实根本不够。
  很快,约翰·墨菲就确定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接着就要找一本合适的教材,但在浏览了已出版的所有相关书籍后,约翰·墨菲非常失望,因为介绍技术分析的书虽然不少,但大部分都是以股市分析作为前题的,还没有一本是现成的讲“商品期货技术分析”课程的书籍。约翰·墨菲在仔细考虑过后,决定不用股市的相关案例做商品期货的教材,用就要用商品期货市场自身的内容,于是他开始着手自己编写一本以商品期货为案例的技术分析书籍。一本伟大的书——《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就这样诞生了,该书在1986年正式出版。后来,这本书被许多投资者认为是技术分析的“圣经”。该书曾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即中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波兰文及西班牙文。这本书将许多读者引入到市场分析这个奇妙的世界中,同时,它还向投资群体介绍了许多实用的计算机指标,这些指标从此被普遍运用在投资市场技术分析中。
  1999年,约翰·墨菲将《期货市场技术分析》重新修订,并改名为《金融市场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在《期货市场技术分析》一书出版不久,1991年约翰·墨菲又出版了《多市场之间的技术分析》(《Intermarket Technical Analysis》),第二本书强调了金融市场和资产等级之间的联系,因此被认为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这两本书都被列为畅销书。1996年约翰·墨菲又出版了《图表炒家》(《The Visual Investor》)。
  约翰·墨菲作为技术分析界的大师级人物,对于技术分析的境界有独特的看法,技术分析的内涵远比用心拼凑的一组专业资料丰富,因为正是不同的研究途径和专业领域的美妙结合才造就了技术分析。为了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至少要把10多种研究领域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么多年后,我们再来看《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这本书,仍然觉得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整个书写的非常简洁,给人一种空中跑马、密不透风的感觉。有人总是不厌其烦地把简单概念折腾得深奥复杂,但约翰·墨菲不这样做,他是宁愿简单些再简单些。因为他也曾经尝试过从非常简单到非常复杂的大多数技术分析工具,结论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更简单的往往是更有效的”。所以,约翰·墨菲通过《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这本书告诉广大投资者:一切都要“力求简明”。约翰·墨菲还到处宣传自己简单明了的投资原则,他曾在道琼斯——奥尔良主办的包括股票和期货投资者参加的第18届技术分析会议上说过,“由于我简化了投资技巧,我的工作更得心应手了”。
  约翰·墨菲说过,他主要依靠的只是五六种有用的技术指数来分析市场,其中包括相对强弱指数RSI、趋势线、移动平均指数MA、古典技术图形如三角形和双顶,以及费波纳奇回撤百分比等等。
  “交易时,你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技术信号,不能一叶障目。”约翰·墨菲说。他经常根据技术分析将市场分为“良好”和“糟糕”两种类型,当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市场处于良好状态时,约翰·墨菲就开始积极入市;如果证据不足,他宁可等待下一次入市时机。
  有一年仲夏,约翰·墨菲准确地预测到美国半导体股指(SOX)已经到顶,他的原因很简单:SOX在呈现双顶之后,打破了上升通道,顶部确立的第一个信号就是上升线被击穿!
  关于个股的移动平均指数,约翰·墨菲喜欢参照50、100和200天的移动平均指数。如果个股的200天移动平均指数被击穿,该股未来走势将有“较大的麻烦”。同样对于股市而言,如果50日均线被破,则“股市不妙”!
  约翰·墨菲常用的另外一种技术指标就是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MACD),即利用简单算术平滑线同算术移动平均线相结合。
  约翰·墨菲认为长线技术指标较短线技术指标更有价值,他说:“长线技术图形更有助于判断趋势。”
  在谈到技术分析这门学问时,约翰·墨菲说,我们大家不都是学生吗?另一位投资市场分析专家W·D·江恩也曾说过:“在过去四十年里,我年年研究和改进我的理论,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习,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有更大的发现。”(江恩《怎样从期货交易中获利》,1976年兰伯特·江恩出版社出版,第2页)。在大师的眼里,不断学习、不断检讨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约翰·墨菲最初是因为要讲授技术分析理论,才又重温了许多过去学过的参考书,而这个过程使他获益匪浅,因为每次复习都可以从中领悟出不少新知识,发现许多过去忽略了的精妙之处。每当一个操此行当一年半载的新手声称自己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可以升级去讲究“更深的技术”的时候,约翰·墨菲总是忍不住感叹:“满瓶不动半瓶摇啊!”因为在他的心中,研究永不止境,即使自己已经干了15年,现在还在不断学习,尝试掌握新的东西呢。
  技术分析不是人人都有缘分的。实际上要是所有人都奉之为圭臬,也许它会失去许多魅力。所以约翰·墨菲从不奢望他的技术分析方面的书能人见人爱,因为他深知,这门学问有时是深奥艰涩的,令人望而生畏。平心而论,约翰·墨菲写这本书也不过是想以一个技术分析者的身份同那些有心进一步了解该理论的同道者分享自己的一点理解罢了。
  有的人因为所知有限,就说技术分析是“算命”,这当然是偏见。然而技术分析也不是令人一夜暴发的聚宝盆,它是基于历史资料、心理学和概率统计规律之上的、预测市场的一种途径,肯定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这门学问的成功之处明显多过失误之处,而且还经受住了交易实践的检验,因此值得所有有志于市场行为研究的投资者努力学习。
  约翰·墨菲在哥伦比亚国家广播公司CNBC每天做商品的技术分析专栏,所做的事就是察看市场的图表,就像气象广播员看天气图表那样,是一项非常单调的工作。但约翰·墨菲认为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观图工作,再也没有其他名称可称呼了,他就把自己在CNBC的工作称为观图分析,以减少制作人的担心,因为这些制作人对主题的名称总有一种恐惧感。有趣的是,在CNBC,每一个评论员都利用图表来说明市场情况,而这些图表大部分都是由约翰·墨菲提供的,但如果他在自己的节目中用了相同的图表却经常被别人认为技术性太强。约翰·墨菲希望投资者都能成为一位相当出色的观图分析师,而且在读了自己的这本《期货市场技术分析》之后,能对那些弯弯曲曲的曲线的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约翰·墨菲和Greg Morris合作成立了网站,设计投资教育软件和在线投资服务,另外还经常参加哥伦比亚国家广播公司CNBC每晚的交易报告节目,很多的投资报刊杂志都引用他的观点。约翰·墨菲还经常出席世界各地的金融分析家讨论会,每天为了它的技术分析而奔波宣传。为了表彰约翰·墨菲对全球市场技术分析的杰出贡献,在1992年10月的第五届“世界市场技术分析家联盟会(MTA)”上,荣获该联盟的首届年度大奖,2002年再次获得“技术分析突出贡献奖”。




1.顺应中等趋势的方向交易
2.在上升趋势中 乘跌买入 在下降趋势中 逢涨卖出
3.让利润充分增长 把亏损限于小额
4.始终为头寸设置保护性止损指令 以限制亏损
5.不要心血来潮的做交易 打有计划之战
6.先制定好计划 然后贯彻到底
7.奉行资金管理的各项要领
8.分散投资但须注意“过犹不及”
9.报偿——风险比至少要达到3比1 方可动作
10.当采取金字塔法增加头寸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A.后来的每一层头寸必须小于前一层
B.只能在赢利的头寸上加码
C.不可以在亏损的头寸上在增加头寸
D.把保护性止损指令设置在盈亏平衡点
11.决不追加保证金别把活钱扔进死头寸里去
12.为了防止出现追加保证金的要求应确保至少拥有总的保证金要求的75%的净资金
13.在平回赢利头寸前 先平仓了结亏损的头寸
14.除非是从事极短线的交易 否则总应当在市场之外最好是在市场闭市期间做好决策
15.研究工作应由长期逐步过滤到短期
16.利用日内图表找准入市 出市点
17.在从事当日交易之前 先掌握隔日交易的技巧
18.尽量别理会常识 不要对传播媒介的任何说法过于轻信
19.学会踏踏实实的当少数派 如果你对市场的判断正确那么大多数人的意见会与你相左
20.技术分析这门技巧靠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永远保持谦虚的态度 不断的学习探索
21.力求简明复杂的并不一定是优越的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1

长线魅力 --- stanley kroll斯坦利.克罗

斯坦利操盘操得愈多,离商品圈和社交圈就愈远。他是个独行侠,觉得愈孤单愈好。
 
在他桌子上面的抽屉中,有张卡片打著利弗摩尔的另一段话: “在华尔衔打滚了这许多年,赚过,也赔过上百万美元之后,我要告诉你:”我之所以赚大钱,从来跟我的想法无关”有关的是我稳如泰山的本事。懂吗?我静坐不动。看对市场没啥稀奇的。在多头市场,你总能找到很多很早就看涨的人。我认识许多人,他们判断时机准得很不像话,而且恰在获利最大的时点进出股票。而且他们的经验总是跟我不谋而合: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从中赚到什么钱。能看对市场而束手不动的人则难得一见。我发现这是最难学的一件事。但是股票做手要深入这一点精髓,才能赚大钱。操作者懂得如何操作,要赚百万美元直如探囊取物,不懂门道的人一天赚几百美元则难如登天,这话说得可是一点不假。

一个人如想成功,持有的商品仓位,时间平均不能低于三个月左右,而且这是最低限度。平均持有期间应为四或五个月.时间--如果抓准的话可以使你的钱变为七、八倍。如果你想抢小涨小跃的帽子,那么手续费买卖价差--会把你的利润吃光。

你必须有很强烈的长线观念,例如小麦会从2美元涨到4美元。如果目标只是从2美元涨到2.10美元,那么在2.07美元,你会急著想脱手,这么一来,你就不可能经历整个走势的起伏和回档。
  
斯坦利曾经把利弗摩尔的一句话写在纸上,放在电话机前:”钱是坐著嫌来的,不是靠操作赚来的。”他以前每天都要念这张卡片好几次。
  
如果斯坦利看小麦的目标价格4元,而小麦涨到2.40美元,他会在回档时加码买进.而不是卖出。如呆小麦价格从2别美元回跌到2.30美元时,成交量萎缩,他反而会加码。
  
看对行情就坚持到底  





投资人必须假定会有一段大行情,但手头上有一些指标会告诉你行情已经结束,如此一来,如果事情进行得果如预期,即使你巳经赚到很大的利润,你也会有耐性和勇气继续留在市场中。坐拥庞大的赚钱仓位,如老僧入定般抱牢不放,并不容易,特别是如果你是寒微出身的人。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2

如果内幕交易发生在美国会如何?

 中国的证券法对没有“违法所得”情形的行政罚款最高额只有60万元,只占到美国最高额250万美元的三十三分之一。违规成本过低,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大量的内幕人因而铤而走险。
  上交所每天早上都有60名监管者集中翻看报纸,以期发现问题,这暴露出中国对内幕交易监管的粗疏。而美国对内幕交易制裁手段之严苛、SEC执法之坚忍与执著、注重执行和解等灵活务实手段之运用,都值得中国借鉴。

  内幕交易也正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如杭萧钢构( 13.69,-1.03,-7.00%)、三普药业( 18.62,0.00,0.00%)、某基金公司经理前妻惊曝内幕交易内情等案件,或许只是其冰山之一角。

  交易所一线监管力度也明显加大。截至今年3月31日,上交所实时监控系统累计发出报警十多万次,开展重点股票监控31只次,进行异常交易调查处理97件。与此同时,市场监察部与上市公司部、会员部联合监管分别进行137次和14次,分别占去年全年的63%和73%。时间未过半,“监管指标”却远远完成过半。

  现在,上交所每天早上都有60人集中翻看报纸,如果发现有关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信息,而该公司没有及时披露的,交易所就将其先行停牌。交易所的勤勉与敬业固然值得嘉许,但这样的手段却暴露了中国对内幕交易监管的粗疏。

  以严厉著称、被奉为典范的美国是如何对证券内幕交易进行监管的呢?

  从学术论争走向制度规范

  1930年以前,美国并没有正式的法律来禁止内幕交易。当时的华尔街居然流行这样一句投资格言——“内幕交易是投资制胜的惟一法宝”。而美国臭名昭著的内幕交易案件主角之一伊文·博斯基甚至在加州大学商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说:“贪婪好,而且我还想告诉大家,贪婪有益健康。你可以非常贪婪,同时还自我感觉良好。”

  当时在学术界,对于内幕交易危害性的认识也远未达成一致。著名的法学教授曼尼还发表了《为内幕交易辩护》一文,试图通过以下逻辑为内幕交易正名:其一,任何依赖信息的市场均存在内幕交易;因而,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大加指责,是对市场规律的不理解。其二,内幕交易是补偿企业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因为内幕交易回报直接又迅速,比其他激励措施更加有效。他甚至宣称,如果没有内幕交易,公司系统将不复存在。其三,内幕交易复杂而隐蔽,禁止内幕交易花费巨大且收效甚微,以至于经常得不偿失。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内幕交易往往禁而不止。

  在那个股市狂飙的疯狂年代,对于内幕交易,更有人试图以“零和游戏”逻辑为其开脱罪责。他们引用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的言论称,从事职业投资,就好像是玩“递物”或“占位”等游戏,谁能在音乐终了时,把东西递给邻座或者占到一个座位,就是胜利者。与之类似,在内幕交易中,有人获利,有人受损,其结果只是造成了社会财富的转移,而就整个社会而言,得失相抵,并没有任何损失发生。

  然而,这种怪诞论调的支持者却刻意回避一个关键的细节,那就是内幕人员总是可以在激战中取胜,因为他知道音乐的节奏、音乐开始和终了的关键时点。对此,美国证券法权威Loss教授曾经以打牌作喻:“假如游戏规则容许某人在牌上作记号,那么还有谁愿意继续玩这种游戏呢?”

  曾参与过俄罗斯、乌克兰、印尼等国证券法改革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Bernard Black教授认为,强有力的证券市场必须具备两个首要条件:其一,投资者可以公平地获得赖以评估公司价值的信息;其二,投资者相信公司的内幕人员不会骗走他们的投资。而内幕交易恰恰从根本上侵蚀并摧毁着证券市场的这两块基石:信息机制和信任机制。

  残酷的现实,使得为内幕交易正名的论调显得苍白无力。1929年股市大崩盘及经济大萧条的严重影响,迫使美国国会制定了《1933年证券法》及《1934年证券交易法》,确立了反欺诈规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规定短线交易禁止条款的Section 16(b)。1942年,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根据证券交易法的授权,制定了10b-5规则,以兜底性条款的形式,发展出了禁止内幕交易的含义和基础,使之成为美国内幕交易法律中最重要的规则。

  “细节里面有魔鬼”

  在美国,内幕交易的相关规范极其技术化,而且,在监管层与违法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博弈过程中,生成了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规范细节。

  例如,认定内幕交易的一个基本要件是,内幕人利用未公开的信息进行证券交易。那么,什么叫信息公开?开一个小型的消息发布会,或者先行在本公司网站上公开,随后马上买入或者卖出本公司的股票,算不算内幕交易?内幕人员是否可以将手指放在键盘上,等待信息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后马上就进行交易?

  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认为,通过适当的公众媒体公开发布,目的是向一般投资公众发布,而不是照顾特定的投资者或者团体,这才是适当和充分的发布。那么,向哪些媒体发布才符合这种条件呢?

  对此,美国的判例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在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案中,公司在1964年4月16日早上10点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大信息,这些信息在上午10点29分发布在这家美国公司的内部新闻网上,11点整发布在道琼斯行情公告上。公司的一名董事在早上10点40分发出买入指令,而股票迟至11点12分才成交。初审法院认为信息已经公开,可以进行交易。然而,上诉法院的法官不同意这种观点。上诉法院认为,判断是否构成违法的关键,是内幕人员指令交易的时间,而不是交易执行的时间。法院认为,内幕人员至少应当等到消息合理地在最大流通性的媒体上发布时,才算公开。

  按照中国的法律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发布重大信息,则该公司的股票从9∶30至10∶30停牌1小时,以便投资者消化这一消息。但如果在10∶30开盘前,内幕人员先行发出买入指令,则虽然迟至信息公开一小时后的10∶30股票才成交,根据美国的法律规定,仍构成内幕交易。但在中国,由于对“内幕交易”时点属于“指令交易”还是“执行交易”时点存在不同认识,许多应受追究的内幕交易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乱世用重典

  早在240年前,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就指出,刑罚的威慑力不仅在于其严厉性,更在于其不容规避性。这个天才的论断历经世纪沧桑,至今熠熠生辉。美国对证券内幕交易的处罚对此提供了极好的注脚。

  美国1984年通过了《内幕交易处罚法》,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对那些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股票而获利或减少损失者,按照其“违法所得”或“避免损失”处以3倍的罚款,在学理上这笔罚款被称为民事罚款。四年之后,1988年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内幕交易及证券欺诈制裁法》,引入了行政罚款制度,即无须考虑内幕交易者是否有“利润所得”,而一概予以罚款处罚,自然人的可处罚金额被提高至10万至100万美元,法人则可被处以高达250万美元的行政罚款。而2002年通过的《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更是进一步规定,任何人通过信息欺诈或价格操纵、内幕交易在证券市场获取利益,最多可监禁25年或处以罚款;对违法的注册会计师可被判处10年以下监禁或罚款。同时还延长了对证券欺诈的追诉期,起诉时间可以延长至非法行为发现的两年内,或者非法行为实施后的五年内。

  相形之下,中国对内幕交易的处罚力度明显偏轻。中国修改之后的证券法第202条规定,对内幕交易者,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万元的,处以3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由此不难看出,此条乃美国证券法“民事罚款”与“行政罚款”之合并,但其中显见的缺陷是:其一,对内幕交易的民事罚款以“违法所得”为基准,而并不包括“避免损失”,处罚力度大大弱化;其二,对没有“违法所得”情形的行政罚款最高额只有60万元,只占到美国最高额250万美元的三十三分之一。违规成本过低,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大量的内幕人因而铤而走险。

  SEC坚韧而执著的执法精神

  成立于1935年7月的美国SEC之所以声名卓著,深受公众和美国司法机关的认可和赞赏,与他们对法律的执著精神密不可分。在美国,对行政机构的载沉载浮有所谓“二十年一轮回”的说法,即行政机关的设立与演变和人类的生老病死颇为类似。每个新的监管机构成立伊始,一般可以秉公执法,而在20年之后,进入老化阶段,最终难免被监管对象所收买俘获,甚至与其同流合污。然而,SEC运作70余年,鲜有丑闻发生,可谓这种定律之例外了。其专业、敬业与廉洁之操守,无法不令人叹服。

  举例而言,从1995年6月至1999年5月,美国SEC历经4年,通过层层传讯近千名证人,深挖到6层之外的内幕交易者,终于全面查清了发生在IBM公司收购莲花软件公司期间的迄今规模最大的内幕交易案。IBM的女秘书在为上司复印材料时获悉公司即将收购莲花公司的内幕信息,回家后告诉其丈夫,然后其丈夫又告诉朋友,朋友又告诉朋友,一共有23名朋友获此内幕信息后从事股票交易而获利。这些人士均被美国SEC以内幕交易罪起诉。除3名被告无罪外,其余19人要么提前妥协和解,要么被判有罪,最后有3名被告个人破产。

  长期以来,对内幕交易行为的调查和诉讼,是美国SEC执法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即使在1980年代后,内幕交易案件也是美国SEC监管的首要任务。例如,1990年美国SEC起诉了38件内幕交易案件,1991年则起诉了36件内幕交易案件。近几年来查处的案件数量稳定在每年50件左右,如1999年为57件,2003年为56件,2005年则为53件。SEC提交司法部起诉的内幕案件的当事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有投资银行家、仲裁员、律师、律师事务所的雇员、会计师、银行管理人员、财经记者,甚至是精神病医生等。可见,不管是公司内部人,还是外部的知情人,一体在监管查处之列。相形之下,中国监管的运动式作风,应该改一改了。

  刚柔相济、灵活务实的执法措施

  美国SEC对内幕交易的制裁措施林林总总,除了前述民事与行政罚款之处,值得一提的还有三点:

  其一,对于那些具有再犯内幕交易可能性的人,证券交易委员会可以通过向联邦法院提起内幕交易诉讼,请求法院发布禁止令(Injunction)以防止被告再次从事内幕交易。在法院做出永久性禁止令的裁决生效后,被告将终生不得从事禁止令所禁止的行为。如果被告故意违反,将被视为藐视法庭而需承担刑事责任。在市场禁入的强大威慑之下,在法院颁发禁止令之前,绝大多数内幕交易的被告都会寻求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和解。

  其二,和解措施的广泛运用。和解即被告接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执行措施,但既不承认也不反驳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书中的指控。SEC追诉的案件90%以上在审判前以和解结案。如果有




足够的非法所得可以分配给受害投资者,在和解裁决(consent judgment)中通常就会规定被告将非法所得支付给法院,或者支付到一个第三方保管的账户(escrow account),然后按照SEC设计、法院批准的方案分配给受害投资者。值得关注的是,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提起的执行措施中,有近90%的案件是通过和解的方式解决的。运用和解措施,能够使受害者相对迅速地获得赔偿,这对于救济受害者、恢复市场信心,至为关键。而且,近年来,在同被告的谈判中,由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态度日趋强硬,达成和解的比例进一步上升。

  相较之下,中国的监管措施就过于刚性。以中国亿安科技案为例,中国证监会2002年作出对四家公司操纵亿安科技股价、内幕交易的处罚,宣布没收四家公司的违法所得4.9亿元,并处以4.9亿元的罚款。但事实上,这四家公司早已经成为空壳,证监会的处罚根本无从实现,投资者的赔偿更是无从谈起。

  其三,美国法律规定,证监会可以将内幕交易民事罚款的10%奖励给举报者,以此构建强大的市场监督机制。而在中国,由于国家相关预算和财务制度的刚性,使得构建类似的制度安排困难重重。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许多内幕交易通过口口相传、互相赠送内幕消息(从而彼此都不是内幕人而无法被认定内幕交易)等规避法律的方式来完成,在此情境下,交易所即使每天600人看报纸(而不是现在的60人),都无法洞若观火。于是,通过奖励措施、动员市场力量来抗击内幕交易,当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外国的月亮与中国一样残缺不圆。证券市场存在狡诈与贪婪,中国与美国概莫能外。如何提高监管实效,让阳光尽可能洒落在每一笔证券交易之上,当是监管层时下必须考量的重大问题。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2

国际主要黄金市场

1、伦敦黄金市场

伦敦黄金市场历史悠久。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1804年,伦敦取代荷兰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黄金交易的中心,1919年伦敦金市正式成立,每天进行上午和下午的两次黄金定价。由五大金行定出当日的黄金市场价格,该价格一直影响纽约和香港的交易。市场黄金的供应者主要是南非。1982年以前,伦敦黄金市场主要经营黄金现货交易。l982年4月,伦敦期货黄金市场开业。目前,伦敦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市场。

伦敦黄金市场的特点之一是交易制度比较特别,因为伦敦没有实际的交易场所,其交易是通过无形方式——各大金商的销售联络网完成的。交易所会员由具有权威性的五大金商及一些公认为有资格向五大金商购买黄金的公司或商店所组成,然后再由各个加工制造商、中小商店和公司等连锁组成。交易时由金商根据各自的买盘和卖盘,报出买价和卖价。

伦敦金市交易的特点之二是灵活性强。黄金的纯度、重量等都可以选择,若客户要求在较远的地区交售,金商也会报出运费及保费等,也可按客户要求报出期货价格。最通行的买卖伦敦金的方式是客户可无须交收现金,即可买入黄金现货,到期只需按约定利率支付即可,但此时客户不能获取实物黄金。这种黄金买卖方式,只是在会计账上进行数字游戏,直到客户进行了相反的操作平仓为止。

伦敦黄金市场交收的标准金成色为99.5%,重量为400盎司。

伦敦黄金市场特殊的交易体系也有若干不足。

首先,由于各个金商报的价格都是实价,有时市场黄金价格比较混乱,连金商也不知道哪个价位的金价是合理的,只好停止报价,伦敦金的买卖便会停止;

其二,伦敦市场的客户绝对保密,因此缺乏有效的黄金交易头寸的统计。

2、苏黎世黄金市场

苏黎世黄金市场,在二战后趁伦敦黄金市场两次停业发展而起,苏黎世市场的金价和伦敦市场的金价一样受到国际市场的重视。

苏黎世黄金市场没有正式组织结构,而是由瑞士三大银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负责清算结账,三大银行不仅为客户代行交易,而且黄金交易也是这三家银行本身的主要业务。苏黎世黄金总库(ZurichGoldPool)建立在瑞士三大银行非正式协商的基础上,不受政府管辖,作为交易商的联合体与清算系统混合体在市场上起中介作用。

由于瑞士特殊的银行体系和辅助性的黄金交易服务体系,为黄金买卖提供了一个既自由又保密的环境,加上瑞士与南非也有优惠协议,获得了80%的南非金,以及前苏联的黄金也聚集于此,使得瑞士不仅是世界上新增黄金的最大中转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黄金的存储中心。苏黎世黄金市场在国际黄金市场的地位仅次于伦敦。

苏黎世黄金市场无金价定盘制度,在每个交易日的任一特定时间,根据供需状况议定当日交易金价,这一价格为苏黎世黄金官价。全日金价在此基础上波动而无涨停板限制。标准金为400盎司的99.5%纯金。

3、美国黄金市场

纽约和芝加哥黄金市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1977年后,美元贬值,美国人(主要是以法人团体为主)为了套期保值和投资增值获利,使得黄金期货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IMM)不仅是美国黄金期货交易的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黄金期货交易中心。两大交易所对黄金现货市场的金价影响很大。

以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为例,该交易所本身并不参加期货的买卖,仅仅为交易者提供一个场所和设施,并制定一些法规,保证交易双方在公平和合理的前提下交易。该所对进行现货和期货交易的黄金的重量、成色、形状、价格波动的上下限、交易日期、交易时间等都有极为详尽和复杂的描述。

而且,因为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纽约拍卖黄金,纽约黄金市场已成为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和最活跃的期金市场,美国黄金市场以做黄金期货交易为主,其所签订的期货合约可长达23个月,黄金市场每宗交易量为100盎司,交易标的为99.5%的纯金,报价是美元。

4、香港黄金市场

香港黄金市场已有90多年的历史,其形成以香港金银贸易场的成立为标志。1974年,香港政府撤消了对黄金进出口的管制,此后香港金市发展极快。由于香港黄金市场在时差上刚好填补了纽约、芝加哥市场收市和伦敦开市前的空挡,可以连贯亚、欧、美时间形成完整的世界黄金市场。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引起了欧洲金商的注意,伦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银行等纷纷进港设立分公司。他们将在伦敦交收的黄金买卖活动带到香港,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当地“伦敦黄金市场”,促使香港成为世界主要的黄金市场之一

目前香港有三个黄金市场:

其一是以华资金商占优势,有固定买卖场所,黄金以港元/两定价,交收标准金成色为99%,主要交易的黄金规格为5个司马两为一条的99标准金条,目前仍然采用公开叫价、手势成交的传统现货交易方式,没有电脑网络反映实时行情的金银业贸易场;

其二是由外资金商组成在伦敦交收的黄金市场,同伦敦金市密切联系,没有固定交易场所,一般称之为“本地伦敦金市场”;

其三是黄金期货市场,是一个正规的市场。其性质与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的商品期货交易所的黄金期货性质是一样的。交投方式正规,制度也比较健全,可弥补金银贸易场的不足。

5、东京黄金市场

东京黄金市场于1982年成立,是日本政府正式批准的唯一黄金期货市场。会员绝大多数为日本的公司。黄金市场以每克日元叫价,交收标准金成色为99.99%,重量为1公斤,每宗交易合约为1000克。




6、新加坡黄金所

新加坡黄金所成立于1978年11月,目前时常经营黄金现货和2、4、6、8、10个月的5种期货合约,标准金为100盎司的99.99%纯金,设有停板限制。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3

股市交易法则之“加氏十六条”

扬基队著名捕手约吉 贝拉(Yogi Berra)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棒球90%靠的是心智,其余才是体能。这一点可能对股票交易也适用。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即使把各种消息和数字研究得透彻到家了,但最后仍有可能赔得很惨。

编撰全球股市每日通讯Gartman Letter的丹尼斯 加特曼(Dennis Gartman)说,从七十年代在棉花期货交易所做交易开始,至今数十年的痛苦经历让他领悟到了上面这一点。这中间发生了很多插曲,既有在国债交易所操盘时在一笔交易中击败来自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交易对手的显赫战绩(那是在八十年代初),也有数年交易积累的利润转眼间烟消云散的惨痛时刻。不过,眼下他坐在这里回忆这一切时却很轻松。

如何走出象牙塔后、在现实世界求得生存,加特曼总结出了他所谓的“貌似简单的交易法则”(Not-So-Simple Rules of Trading)。其中有些法则与市场普遍接受的看法大相径庭。学院派总说,长期而言,起作用的还是基本面;不过就短期来说,市场毫无理性和效率可言。

但加特曼断言,实际上,女装店的老板比大多数学者更了解市场。假设他同时进了红色和绿色的服装,红色的卖得好,绿色的卖不动,他该怎么做?他会提高红色服装的售价、进更多的货,同时把绿色的服装降价,以便尽快脱手。加特曼说,这是很自然的逻辑,但现实生活中股票交易员们却经常反其道而行。

加特曼说,如果你买的东西价格升了,那说明你买对了。

加特曼从诸如此类的事例总结出了他的“加氏十六条”:

1.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增持已经赔钱的头寸,千万不要,永远不要!增持亏损的头寸是交易之大忌、之杀手,就像酒后驾车一样要不得。最后只能粉身碎骨。务必相信我。

2. 做交易时要像那些唯利是图的雇佣兵一样:必须站在能赢的一方作战,而不是在经济学原理上正确的那一方。

3. 心理资本胜过实际资本。在这两类资本中,前者比后者更珍贵。持有正在下跌的头寸是会付出可观的实际资本的代价,而其消耗的心理资本却是不可估量的。

4. 交易并不是低买高卖;实际上,它是高买、更高卖,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5. 在牛市的时候人们只能作多或保持中性,同样,熊市时只能作空或持中性。这是明摆着的。但很少有人能理解它,接受它的就更少了。

6. 市场处于非理性的时间会比你、我保持有偿债能力的时间要长得多。这是凯恩斯(Keynes)说的。而非理性的确经常主宰市场,虽然按学者的说法似乎不该如此。

7. 当市场最强劲的时候要大力买进,当市场最弱势的时候要舍得卖出,道理很简单。弱势时,就好像要用石头去砸被水浸得最透的纸袋,因为它最容易被打破;而强势时,就好像要乘最强劲的风出航,因为这时能行得最远。

8. 思考问题要像一个“基本面”派,但操作交易时要像简单的技术派:基本面或许会推动市场,我们需要有所了解;但如果从图表上看后市并不乐观,那为什么非得看好呢?在技术因素和基本面齐齐向好的时候,你应该感到乐观。

9. 交易是有周期性的。有的周期很好,大多数都不怎么样。当交易周期顺利的时候,加大力度。反之则减少、再减少。“时候”好的话,即使犯点错也还能赢利;但“时候”不好的话,你再做足了功课也无济于事。这是交易的自然规律。接受它、运用它。

10.保持一个简单的技术交易系统。复杂的系统必然导致混乱,简洁则能带来从容。我们所了解的出色的交易员都使用最简单的交易系统。两者相辅相成。

11. 在从事交易和投资方面,懂得大众心理学往往比经济学知识更重要。简单来说,就是应该反其道而行,“别人捶胸顿足的时候你应该买进,别人兴奋地大叫时你就该抛出了”。

12. 熊市时期的回调比牛市时的回调更激烈而迅猛。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也搞不懂,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接受它就好了。

13.臭蟑螂不会就那么一只。股票市场的大多数坏消息带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一定会有更多消息接踵而至...,并总会对股价产生不良影响,直到恐慌主宰市场、那些最弱势的投资者最终仓皇出逃。

14.对赚钱的交易要有耐心,对赔钱的交易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包容。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每年遇到的有小亏的交易会越来越多,但我们手里积累的盈利却会有增无减。




15. 多做有用功,少做无用功。这一条对股票交易和对日常生活一样适用。去做那些已经证明有好处的事。对赚钱的交易不妨追加投资,对赔钱的要舍得割肉。如果说股票交易(以及生活)有什么秘密可言的话,这一条就是吧。

16. 所有规则都有被打破的时候......只是相当少见而已。明知少见却可为而有成者,是谓天才。

看到这条,约吉可能会加上一句:“从理论上讲,理论与实践没有差别;从实践上看,二者确是存在差别。”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4

巴菲特的管理智慧

尽管组织形式是公司制,但我们将股东视为合伙人。
  我和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将我们的股东看作所有者和合伙人,而我们自己是经营合伙人。我们认为,公司本身并非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它仅仅是一个渠道,将股东和公司资产联系起来,而股东才是公司资产的真正所有者。

  顺应以所有者为导向的原则,我们自食其力。

  多数公司董事都将他们大部分的个人净资产投入到公司中。查理和我无法确保运营结果,但我们保证:如果您成为我们的合伙人,不论时间多久,我们的财富将同您的同步变动。我们无意通过高薪或股票期权占您的便宜。

  我们的长期经济目标:每股实现内在商业价值平均年增长的最大化。

  我们并不以伯克希尔的规模来评价其经济意义或业绩表现。我们的衡量标准是每股的增长值。

  为了达到目标,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

  我们的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这些组合能够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持续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资产回报。

  我们会报告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重要的数据。

  由于我们的双重目标以及传统会计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会计方法已难以反映真实经营业绩。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查理和我事实上对这些数据视而不见。但是,我们会向您报告我们控制的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数据。

  账面结果不会影响我们的经营和资本配置决策。

  在目标资产的兼并成本相近时,我们宁可购买未在账面体现、但是可以带来2美元收益的资产,而不愿购买可在账面上体现、收益为1美元的资产。

  我们很少举债。

  当我们真的举债时,我们试图将长期利率固定下来。与其过度举债,毋宁放弃一些机遇。查理和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两个百分点的额外回报而牺牲哪怕一夜的睡眠。

  我们不会让股东掏腰包来满足管理层的欲望。

  我们不会无视长期经济规律而用被人为操纵的价格去购买整个公司。在花您的钱时,我们就如同花自己的钱一样小心,并会全面权衡如果您自己直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多样化投资所能获得的价值。

  不论意图如何高尚,我们认为只有结果才是检验的标准。

  我们不断反思公司留存收益是否合理,其检测标准是,每1美元留存收益,至少要为股东创造1美元的市场价值。迄今为止,我们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只有在收获和付出相等的时候发行普通股。

  这一规则适用于一切形式的发行——不仅是并购或公开发售,还包括债转股、股票期权、可转换证券等。每一份股票都代表着公司的一部分,而公司是属于您的。

  无论价格如何,我们都无意卖掉伯克希尔所拥有的优质资产。

  您应该很清楚,这是我和查理共同的心态,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财务表现。即便是那些我们认为差强人意的业务,只要有望产生现金流,而且我们对其管理层和劳资关系还算满意,在决定是否出售时,我们也会犹豫不决。

  我们将会坦诚地向您报告业绩,强调对估价有正面的和负面效应的事件。

  我们的原则是,要用一种换位思考的心态,将我们自己希望知道的真实情况汇报给您。这是我们的义务,决不打折扣。

  我们只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讨论证券买卖。

  虽然我们的策略是公开的,但好的投资点子也是物以稀为贵,并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获取。同样,对好的产品和企业并购策划,也同样得注意保密。因此我们一般不会谈论自己的投资想法。




  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股价是合理的,而不是被高估。

  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每一个股东在持有股份的期间内,获得的收益或损失,与公司每股内在价值的涨跌呈相应的比例。因此,伯克希尔的股价和内在价值,都需要保持恒定,希望是1∶1。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5

长久生存的法则

每一个人都花费一生来营造成功,进入汇市进行交易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会成功,会从市场上赚到利润,改善生活,得到成功,如果一个人都认为自己不可能市场上赚到利润,他就不会开户交易。

进入汇市进行交易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会成功,但是真实世界中可能只有10%的人能够成功,剩下的90%的人将会在一年内因为无法接受亏损一直发生,或是暴仓,或是资金不继,被迫停止交易而退出汇市。

这些输家当中,有一些会等待一段时间,等到资金再度出现,而且忘记上次的失败之后,再度怀着信心和梦想,再一次进入汇市,从事交易很少的人会在失败和挫折中,得到提升和进步交易之前,首先评估自己的交易方式是否可以让自己长久生存下来,设计一套交易方法,避免自己在一年之内,成为90%的那些人大多数的人在还没有察觉自己错误之前,就被市场和亏损所摧毁。"

界定风险

身为交易人,交易本身就门生意,就像是开一家杂货铺一样的生意,当店家进一批货物的时候,就开始承受风险和利润,如果货物卖不出去的时候,店家只好便宜求售,承受亏损。

好的杂货店家只愿意承担合理的风险,即使连续判断错误,连续进货三次或五次都是亏损,杂货店也不会因而倒闭,一次批进两箱货物,是合理的,用所有的资金批进满卡车的货物,就和赌博没什么两样了。

合理风险的界定关系到资金的管理,也关系到交易人可以停留在交易场的时间,对于任何一笔交易的损失,我界定在起始账户的5%,这样可以确保我在交易场上,除非连续二十次发生失误,否则我不会被迫出场。

如果当月份的交易损失超越10%,那个月份就必须要停止交易,这样可以确保自己在未来十个月内都能留在交易场上。

界定风险之后,可以帮助自己在合理的风险之下认陪,这是正常的生意损失,不用在意,也不要讨价还价,或是期待老天的帮忙,暂时退到交易场外等待理想的交易机会,并且检讨自己的错误。

承认失败

每一天开始交易的时候都要先告诉自己:
1.交易可能会失败。
2.如果我的交易有亏损,完全是因我自己的判断有问题。

我无法战胜市场,市场是最伟大的。

当建立仓位之后,市场的走势朝着对仓位有利的方向发展,许多人会因此而过度自信,守着仓位,一直到趋势反转之后,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坐失利润收成的机会,承认失败的心理建设,可以帮助交易人避免这种情况。

当建立仓位之后,市场的走势朝着对仓位不利的方向发展,许多人也会因为过度自信,守着仓位,放任亏损扩大,甚至加码,等待市场反转,承认失败的心理建设,可以帮助交易人避免这种情况。

海洋与市场

海洋是有用的,可以捕鱼,可以透过海洋而到达其他岛屿,但是海洋也是可怕的,人可能死在海上。

市场和海洋一样,银幕前闪动的数字代表利润和成功,也代表亏损和破灭。

一位水手不能控制海洋,但是可以观察海洋,明白海洋的涨潮和退潮,判断何时出航,何时进港避风

交易人和水手一样,无法控制市场,但是可以观察市场运动的方向,确定是向上或是向下,泋定何时进场开仓,或是何时关仓退场.

输家的交易人于几次获利的交易之后,变的过度自信,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市场,市场终将朝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进行,最后市场还没有反转以前,账户的金额已经用尽,或是获利全部失去,这样就像是水手在几次平安的航行之后,开始认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控制海洋和潮流,所以坚持在不利的天候下出航。

当我们试图控制或期待市场反应的时候,就好像古波斯帝国的国王泽克西斯命令军队鞭打海洋,威吓海洋听令一样好笑,但是每一天都有这样的人在市场上,也许我们就是其中之一。

资金管理的目标

资金管理有三个目标:

第一是长期的生存。
第二是稳定的获利。
第三是高水准的回报。

顺序是先要满足第一个条件:长期的生存,然后才是稳定的获利,最后才是高水准的回报(高获利),这样才是正确。

如果资金管理的目标把高获利摆在第一位,忘了长期的生存和稳定的获利,交易人会因为这样而一次或多次得到非常高的倍数获利,甚至数十或数百倍的惊人获利,但是只要一次或两次的失误,就有可能因为后继资金的枯竭而使交易人全军覆莫,交易者被迫退出交易市场。

西琳,古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她用美妙的歌声吸引海上的水手,让水手跳海而死,奥迪赛则是将所有水手耳中塞上石蜡,自己将自己绑在船上的桅杆上,这样船就能安全通过海上,自己又能欣赏海妖西琳美妙的歌声,所有人都不必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交易人也一样,必须要有好的资金管理计划,并且把自己的交易绑在资金管理计划上。

市场的成分

市场由五种成分组成,分别用四种动物表达:

多头交易人(牛),因为牛角总是向上抵顶。
空头交易人(熊),因为熊掌总是向下搏杀。
愚蠢交易人(猪),因为猪总是贪婪的。
摇摆交易人(羊),因为羊总是摇摆不定的。

最后一种是场外观望者,随时加入这四种动物的人。

当交易的时候,牛派建立多仓,熊派建立空仓,猪派随着自己的幻想建立仓位,贪婪的妄想获利,羊派则胆小的看着市场的起落,一会儿插上牛角,一会儿披上熊皮。

牛熊相争,只有一方会胜出,但是猪羊只有被宰割。

处理与预测

绝大多数的交易人在进行交易时都会作过分析,可能经由基本面分析,消息面分析,技术面分析,或是经由某些神秘方法(易经术数占卜水晶球等等),不同的交易者所分析的资料种类方式和深广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大部分的交易者可能都会认为分析是为了预测,主要是预测价格未来的变动方向,还有变动幅度,时间长度。

在许多专业领域里,专业人员是专注在处理,只有业余人员专注在预测,比方说一个伤者被送进医院,伤者胸口插着一把尖刀,身上有枪伤,大动脉正在出血,家属可能会问医生:伤者是否还能活下去,何时可以康复,这些都是预测性的问题。

但是专业的医生不是作预测,而是即时,并且正确的处理,他要观察伤者的状况,即时处理大动脉缝合,并且输血,接着移去胸口的尖刀,缝合破损的内脏,随时注意感染和并发症,医生主要的工作是处理而不是预测,如果病患的家属要求医师预测,医师也许会预测但那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市场上交易,想要得到获利和回报,预测未来是不需要的,要作的世情是衡量现况,泋定市场上是熊或牛的势力比较强大,然后变更自己的立场,站到强势的那一边就可以了。

理论上的稳赢

市场上价格的走向只有两个:向上或是向下,如果不去分析任何资料,单只就机率上的选择,建立多头仓位的获利机率是1/2,亏损机率也是1/2,建立空头仓位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

但是在建仓之后,如果价格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交易者只要将仓位放着不动,任由价格朝着有利的方向去发展,直到走势反转为止,如果价格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小段时间之后,亏损超越了初始账户金额的5%,将触动资金管理计画的停损原则,交易者将平仓出场,在这种交易方式之下,理论上,价格的利润将有很大一段,最大亏损将被限制在初始账户金额的5%,在随机建仓获利机率与亏损机率各是1/2的情况之下,理论上必然有获利,并且容忍连续失误率20次才退场。

战争与交易

在战争中,战胜的一方可以抢夺失败者所有的财产妻妾土地房屋,市场上的交易就像是战争一样,空方和多方的战争当中,胜的一方会把失败的一方的帐户资金取走,失败的一方除了损失金钱,同时失去信心,心理沮丧。

战场上除了交战的双方之外,还有旁观的国家,随时准备加入战局,交易场上除了多空交战的两方之外,随时都有新的人加入多空两边。

正确的交易人应该是时时评估战场上交战的多空双方的势力,并且加入势力强大的那一方,共同打击弱势的那一方,把弱势者帐户中的金额收为己有。

当交易者观察到自己所加入的那一方正在转弱,交易者应该迅速的叛逃到强势的那一方,而不是继续留在弱势的那一方,使自己帐户的资金成为别人的战利品,直到帐户枯竭,被迫退出交易场。

交易者只要判断战场上交战中的多空势力,不需要预测未来交易时段中,多空的演变,只要站对边,帐户的资金自然会成长,用不着计算盈亏。

合理的目标

合理的目标可以克制不当的贪婪,而十个被迫出场的交易者至少有五个是因为不当的贪婪所致。

采用极高风险的交易方式,或是将账户全部暴露在高风险下,有可能会在极短时间内获得超高额的报酬,也能得到短暂的成功,但只要继续留在市场内,不久之后,一次或几次的失误,就能摧毁过去所有的成就,也摧毁了交易的生涯。

如果一年的获利可以达到25%,就是很好的目标。

如果连续五年,每一年都能维持25%获利,就有资格成为成功的投资人。
如果连续十年,每一年都能维持25%获利,就有资格成为成功的经理人。
如果连续十五年,每一年都能维持25%获利,就有资格成为华尔街的明星,




有无数的经理人和交易员愿取这样的绩效,但是:2%的风险限制。10%的每月亏损限制。25%的年度报酬目标。这三个资金控管法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这三项限制让快速致富的美梦破碎,大多数的人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换取更大的利润,所以建立了无法负荷的庞大的仓位,希望急速致富,可一旦市况稍有风吹草动的时候,就会摧毁所有仓位,迫使交易人离场,这样的人毕竟占了九成以上。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5

股市与苹果树

很久以前,有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有位小男孩天天爬到树上摘苹果吃,吃完了便和果树一起做游戏。
  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他与苹果树成了挚友。一天,他来到苹果树下,很伤心地对苹果树说:“我不小了,不能天天光吃苹果,我还要吃饭呢,但我没钱买粮食。”苹果树说:“很遗憾,我没法给你钱和粮食,你把我身上的苹果多摘一些去换粮食吧!”男孩十分高兴,他摘下很多的苹果,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年,男孩又来到苹果树下,很悲伤地对苹果树说:“我现在长大啦,想要盖一幢房子,但我没有一砖一瓦。”苹果树连忙舞动着树枝说:“你把我的枝干砍下一些,拿去盖房子吧!”男孩又砍下许多树枝,兴高采烈地运走去盖房子。

  又过了一年,男孩再次来到苹果树下,很贪心地对苹果树说:“我想成为富人,我要造一条船,去黄金岛国淘金,但我没有一块木板。”苹果树为难地低下头说:“把我的树干也砍下,拿去造条船吧!不过,以后再也别想吃苹果了!”那男孩找来一群人,砍倒树干,开始造船。

  后来,男孩一瘸一拐地又来到苹果树下,悲惨地对苹果树说:“我非但没实现淘金的梦想,反而在岛国将腿摔伤,如今你还能帮助我吗?”

  “对不起,孩子,我再也没有苹果给你了……只剩下枯死的老根。”苹果树伤心极了,但忽然又想起什么,“来啊,快坐下!你太累了,坐到树桩上和我一起休息吧!”




  这很像我们一些人炒股的故事。这棵大树和苹果,就像是股市和股票。我们先是爬上树快活地摘苹果吃,后来想把所有的苹果兜进自己的怀里;兴奋时,又把暴富的梦幻都寄托在股市这棵大树上。殊不知,苹果是有季节的,苹果树也不可能是条帆船载你到黄金岛。所以,投资股市要摆正心态悠着来,这样才能使股市这棵大树永远枝繁叶茂。顺势操作,我们今后才会吃到更多的“苹果”。(大连 凤鸣)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6

理财经典:书中自有黄金屋?

也许到了该复古的时候了。

每年投资和个人理财方面出版的新书可谓是汗牛充栋。当我看到新书书评,找到原着来读,每本只须看一两分钟,一般就可断言,那些造纸印书的树真是白砍了。

我不禁想到,那些经久不衰的理财经典情况又如何呢?可读性会不会强一点?最近,我涉猎了三本,其中两本深得我心。


乔治 克拉森(George Clason)所写的《巴比伦首富》(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


常有人问我,财经新手该读什么书。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巴比伦首富》。这本小部头在那些不断寻求自我提高的人群中颇有口碑,虽然它的名声有点浮夸,但确是一本上上佳作。

该书是商人乔治&S226;克拉森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所写的小册子的合集。书中用语有点矫揉造作,古老的语言读起来比较拗口。但书中所述之事却很有说服力,难怪长盛不衰。

别的先不说,这本书提醒读者,积累财富其实非常简单。别去管那些关于对冲基金、油价和日圆融资套利交易的长篇大论了,免得把思路搞乱了。要想致富,记得经常存钱并逐年积累投资收益。

自以为购物能让你快乐吗?克拉森指出,欲求不满让人不堪重负。自以为发现了热门股?克拉森指出,对于那些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益和误信骗子谗言的人来说,财富只会离他们远去。

《巴比伦首富》本质上弘扬的是投资自律、推迟享乐和谨慎投资。他在书中写道,收入的一部分要积蓄起来,不管收入多么微薄,用于积蓄的部分不应少于十分之一。

他还写道,财富就像一棵树,是从一粒小小的种子成长起来的。你积蓄的第一个铜板就是你的财富之树的种子;你越早播 ,财富之树就会越早成长起来;你越是以不断的储蓄悉心地呵护这棵树,你就可以越早地在它的树荫下乘凉。


杰洛德 勒伯(Gerald Loeb)所写的《投资生存战》(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


《投资生存战》至今仍是华尔街经典教材之一。我原本以为我会喜欢这本书,结果大失所望。

该书由杰洛德&S226;勒伯首次出版于1935年。他几乎终身都在E.F. Hutton工作,后来终于成为这家券商的副总裁。现行版本一般是经过修订的,在原版的基础上加了40多章,使该书的内容增加了一倍。结果,这本书变成了一本素材的大杂烩,虽然偶尔有些有用的素材,但整体看杂乱无章。

也有可能我不是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的确,对这本书的看法可以作为区分投资者的标准。

如果你觉得勒伯的建议过时、有误导性甚至危险,那你可能属于牢记金融课教导、购买共同基金后就倾向于长期持有的投资者。你认为战胜大市难上加难,所以分散投资、降低成本和长期投资才是上策。相反,如果勒伯的书的每一章都令你欢欣雀跃,那么你可能认为那些市场效率的说教都是垃圾。你是一个仰仗直觉的交易员,而且你对笑傲华尔街踌躇满志。

勒伯欣赏短线投资,但仅在市场条件成熟且技术分析显示股价运动方向有利时才采取行动。他写道,机智的投资要像狡兔,在洞窟之间窜动。

正如勒伯反复明确声明的那样,他反对分散投资。他指出,多样化常常只是为无知保驾的投资形式。

他说得不错。但据我所知,无知在金融市场投资者中很常见,所以,通过投资多样化来为无知保险似乎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佛雷得 施维德(Fred Schwed Jr.)所写的《客户的游艇在哪?》(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


著名投资家沃伦&S226;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给伯克希尔&S226;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东的最新年度信件中盛赞《客户的游艇在哪?》为有史以来最有趣投资著作。这样的评价真高,但这本书确实名副其实。

这本书出版于1940年,为佛雷得&S226;施维德所着。他曾是《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记者,在狂热的1927年转行到一家券商任职。在随后的1929年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期间他继续在华尔街工作。

这本书对世俗进行了无情的鞭笞,但语言风格却轻松活泼,谈论每件事情都调侃有加。和《巴比伦首富》一样,它是一本三到四个小时就可读完的佳作。

令人 叹不已的是,施维德的这本著作并不仅仅是华尔街闹剧集,其中还蕴涵着很多的投资智慧。有些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当人们听说华尔街最成功的投资家时,他们通常认为这个大师所凭藉的是技巧而非运气。施维德可不这么认为。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举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例子。假设有40万个人捉对参加比赛,每轮比赛都用投掷硬币的方法决出胜者,所以第一轮下来会有20万个胜者和20万个负者。有些投硬币的人会赢得很多次比赛,就象在市场上连年取胜的投资者一样。




施维德强调指出,最后会有约12个人会在15场比赛中场场胜出。他们就会被推崇为专家,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硬币者,他们屡战屡 ,有人还为他们立传。

如此看来,由专业人士管理的共同基金总能跑赢大盘吗?

Jonathan Clements

(编者按:本文作者Jonathan Clements是《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专栏“Getting Going”的专栏作家)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7

怎样面对期货交易困境

在期货交易中,不管交易者素质有多高,经验有多丰富,出现亏损的可能都是存在的。甚至对于一些习惯于使用交易系统的投资者来说,也难免会在一段时间内陷入困境。而且交易的时间越长,这样的困境就越难避免。

逆势操作、频繁操作或重仓操作都是交易者陷入困境的常见原因。《The Futures Game》一书中说道:“交易者自我毁灭的最好方法就是投入过量资金(或者频繁的无节制的交易),以至于自己无法从一次或一系列的不良交易所造成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在振荡市中追涨杀跌,是交易者常犯的毛病,特别是在趋势中后期,交易者对市场的趋势能否延续犹疑不定,便总以为每一次短暂的上冲或下跌就是新的趋势的开始,于是在踏错市场振荡节拍的情况下频繁买卖。而当趋势真正走出时,自己已经被市场的振荡搅得六神无主,心理上已经无法对趋势是否真的出现做出恰当的判断,因此失去挽回损失的机会。   

而在趋势市场中,最容易使投资者陷入困境的做法便是逆势操作。不少投资者在做错了方向后,仍然逆势加码,等待回调时扳回老本。可当价格回调时,他们又开始希望市场能够转势,让自己捡个“天上掉陷饼”的机会。
 

凡此种种,无不让交易者困苦难堪。但有的交易者虽然深陷困境,却仍“斗志昂扬”,硬要以自己有限的资金与市场拼个“鱼死网破”,这种交易者最终的结局只能是“鱼死”,而罕有“网破”的结果。只要交易屡屡亏损或者持仓浮亏持续扩大,就应该做出“交易陷入困境”的判断。陷入困境后,交易者不必过分懊恼,天下没有常胜的将军,也没有不打败仗的士兵,陷入困境是正常的交易现象,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设法摆脱困境。   

不少投资者喜欢采取锁仓的办法来解决燃眉之急,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在维持原来错误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交易。在交易心态已经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锁仓无疑为自己戴上双重的心理枷锁,常常给交易者带来更大的损失。   

摆脱困境的办法因人而异,最基本的是要停止开新仓,这也是走出因频繁交易而导致的困境的惟一办法。而对于因逆势操作而陷入困境的交易者来说,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减少头寸,只有走出这一步才能“保全自己”,避免全军覆没的厄运。




在头寸减少后,交易者的心理压力会有所减轻,这时,可以将剩余的头寸当成一次新的交易来处理,并为这些头寸设立新的止损,在价格回调或触发新的止损后全部清仓。


走出困境的过程是艰难而复杂的,能够积极地面对困境并有计划地摆脱困境,是一个交易者走向成熟的表现。交易并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内容,不顺的时候退出来,感受一下阳光和亲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投身市场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11 07:37

证券投资分析方法最新发展及其应用

一:周期理论与投资分析

   编者按: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模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探寻适合的证券投资分析方法变得十分必要。"证券投资分析方法最新发展及其应用"栏目,将主要根据证券投资分析发展变化中一些新特点,介绍一些正在发展完善的实用投资分析方法。本栏目所介绍的大部分内容还没有在教科书中出现,甚至还没有在主流媒体上系统地出现,相信会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周期规律和行业分析中的行业生命周期已被业界认可,企业发展的周期性也被广大投资者熟知。回顾国内外各证券市场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证券价格变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投资行为也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两个方面都表明,周期性是证券价格变动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在证券投资分析和估价中应该给予相当重视。

   目前,我国多数投资分析和估价中并没有突出周期性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在具体的投资分析和估价方法中往往不考虑经济周期规律、行业生命周期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甚至连公司发展的周期性也忽略。在运用现金流贴现模型估计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时,无论是二阶段或三阶段模型,都在最后一阶段假设公司稳定发展,即为零增长假设。这与上市公司"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

   在投资分析与估价方法中考虑周期性因素,即以周期理论指导投资实践,我们称之为周期理论。周期理论与价值投资理论、成长投资理论以及买入-持有策略是相互补充关系。众所周知,后者是建立在公司有价值、有成长性的基础之上,而具体实践中我们往往将其机械化,认为价值、成长可以永远保持下去,这与周期理论是矛盾的。有鉴于此,我们基于周期理论,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双重成长投资理论。有关双重成长投资理论的详细内容可参见《证券投资理论与方法国际研讨会》(上证报,2001.8.22)。

   就具体的投资估价而言,我们认为,应该将经济周期、行业生命周期以及公司发展周期及其战略需求和行为考虑进来,构建一个符合证券价格波动规律的、包含多种周期性因素的估价方法。譬如,将GDP增长率、行业增长率、公司主要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其价格变动等等纳入估价模型。

   以四川长虹为例,如果能运用周期理论,正确估计出彩电行业的增长周期及其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的话,从投资角度出发就绝不会在60元以上买入四川长虹。1995年、1996年和1997年,长虹的税后利润分别以63%、46%和56%的速度连续三年高速增长,股票价格也随之上涨了28倍(复权后)。尽管其中有不少投机因素,但是其决定因素主要是对其投资价值的认识。其实,如果考虑到彩电行业和公司的未来发展,长虹的投资价值已被大大高估。事实上,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彩电的生产能力急剧增加,与此同时彩电的需求增长又进入平稳期,1998年开始彩电产能严重大于市场需求,激烈竞争致使市场价格快速下跌,彩电企业的盈利能力开始下降。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况,长虹连以前的盈利水平都难以保持,投资者又怎么能期望它继续高速增长呢?

   综上所述,周期理论反映了上市公司发展变化及其估价运行的内在本质规律,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分析和证券估价时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重要的周期因素。特别是对于已经有几年高成长的上市公司,不能不切实际地指望它能长时间继续保持高速成长。


二:基于多因素模型的投资估价方法

   众所周知,影响公司价值及其股票价格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公司经营方面的众多因素,又有市场方面的因素。然而,目前国内实际估价中许多分析者(包括专业分析师)要么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要么在人为假定(如红利贴现模型中零增长假设或不变增长假设)的基础上简单估价,忽略众多其他因素变化对股价的影响,因此很难作出准确的估价。

   与国内的情况相反,国外几乎所有的股票估价中采用的均是基于基础多因素模型(fundamentalmulti-factorsmodel)的数量化估价方法。实际上,诸如格雷厄姆(Gra ham)、法玛(Fama)等众多基本分析专家均采用基础多因素模型,只不过区别在于因素不同及其个数不同而已。所谓基础多因素模型,是指由影响公司价值及其股票价格的多个重要的基础因素构成的估价模型。当然,不同类型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差异,需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基础多因素估价模型。

   通常,基础多因素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依据要估价公司所属行业类型,选择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基础因素,包括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公司经营等方面的基础因素,如GDP增长率、行业增长率、公司主要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其价格变动等;第二步,通过对选出的基础因素进行经验分析,根据它们对公司股价影响的重要性,确定进入估价模型的基础因素及其个数;第三步,用适当的样本估计并建立基础多因素估价模型。

   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的特色,譬如壳资源稀缺、政策因素等,导致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购重组或借壳上市的可能性很大,有相当数量的绩差公司经过并购重组而成为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然而,这类公司本身的经营状况并不能反映其未来股价可能具有的潜在成长性,因此与一般价值成长型估价模型不同,我们需要建立另一类基础多因素估价模型------并购重组型估价模型。

   以山大华特(原声乐股份)为例,我们看到在2001年底资产重组之前,该公司股票价格始终在12元-14元之间波动。根据公司资产重组的进展和力度及其行业类型等决定因素,用基于多因素模型(十九个因素)的BBA并购重组型估价模型预测,该公司股票价格预期在18.7元上下。结果显示,尽管2002年上半年大盘处于回调整理之中,公司股价保持稳步上升,上冲高至19元以上后在18元一线整理。

   依据我们在股票估价方面的经验,与其他估价方法相比,多因素估价模型具有相对优势。特别是,能包括反映宏观经济和行业变化等周期性因素的基础多因素模型,较现金流贴现模型和市盈率估价等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三:组合技术分析方法

   由于证券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现阶段中国股票市场处于相对无效阶段,从理论上讲技术分析方法便有了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某些内幕交易者借助其掌握上市公司的内幕消息来控制、操纵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达到其获得超额利润的目的。因此,技术分析方法被部分投资者接受是有其市场基础的,国内绝大多数证券投资分析交易系统以技术分析方法为主也是有道理的。

   然而,众所周知技术分析方法有其固有的内在缺陷,这种缺陷决定了单一的技术分析方法或技术分析指标容易落入"反技术分析"的陷阱,因此需要多种技术分析方法或多种技术分析指标以及其他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我们将多种技术分析方法或多种技术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称之为组合技术分析方法。目前,以技术分析方法为主的证券投资分析交易系统的一个主要发展特点是包括有特色技术分析指标的组合技术分析方法。特别是在资金、成本与盈亏等方面,市场迫切需要具有指导意义的组合技术分析指标。

   通过对国内外众多以技术分析为主的证券投资分析交易系统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组合技术分析方法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合技术分析方法要具有全面性,也就是要全面体现技术分析方法的四大要素:价、量、时、空。唯有包含了所有的基本要素,才能有较为准确的分析判断结果。第二,组合技术分析方法要反映股票价格的周期变动,包括市场总体走势的周期行为和个股价格的周期行为。有经验的技术分析者会发现,处于不同的周期阶段技术分析方法的表现是不同的,或者表现为具有不同的买卖信号,或者表现为准确性有一定的差异,其原因主要在于它们没有考虑周期作用。鉴于多数技术分析指标和技术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周期性,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组合技术分析方法弥补单一技术分析方法在周期性方面的缺陷。第三,组合技术分析方法要结合市场总体走势或板块走势进行设计。我们知道市场总体走势或板块走势对个股走势的影响能力,因此组合技术分析方法不能不考虑市场总体走势或板块走势。

   此外,构造一个具有实用性的组合技术分析方法需要考虑使用者的个性特征。对于不同的使用者,由于他有不同的投资方式和操作策略,其组合技术分析方法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譬如,同是技术分析者,如果操作策略一个表现为激进,另一个表现为稳妥,那么他们会采用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

四:风险控制的数量分析方法

   风险控制与管理是证券投资分析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投资者应该掌握的必备工具。然而,多数投资者对这一工具缺乏足够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实际上,只要我们关注一下目前证券市场发展变化,特别是基金管理方式与投资策略的变化,从它们的转变中就可以看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多数基金管理者已经认可并采用了分散投资策略;二是多数投资者认识到理性投资的重要性,已经将控制投资风险放在了首位。对于熟悉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投资者来说,分散投资、控制风险是再熟悉不过的,这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核心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的证券投资分析系统应该包括这些金融工程技术,为使用者提供分散投资、控制风险的先进工具,以期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关于投资风险的测算与控制的指标和方法较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公司财务状况的风险预警与控制,主要通过财务风险分析来预测与控制风险;二是基于投资组合的数量化方法,主要以β系数和VaR指标来测算与控制投资风险。

   用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来测算和控制风险,主要是由于财务指标或比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多种财务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构建出财务风险过滤与预警,进而为投资者提供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判断企业报表的质量和有无恶化情况、发现和揭示风险的便利途径。它可以帮助投资者迅速便利地深入上市公司进行追踪调查,从而揭示和发现风险。

   用投资组合的数量化方法控制风险,常用的两种方法包括β系数和VaR方法。β系数用以描述某一投资组合(可以是某一证券)的收益率相对于市场整体收益率的敏感度,它被用于测算由于市场波动给投资组合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当β系数等于1时,说明你的投资组合波动与大盘同步;当β系数大于1时,说明你的组合波动比大盘大;当β系数小于1时,说明你的组合波动比大盘小。

   VaR(ValueatRisk)是测算风险的另一个常用的指标。目前,国际上有许多金融机构都采用VaR指标来测算和监控金融风险,譬如JP摩根。与β系数不同,VaR是一个绝对指标,较为直观简单,它所测算的是某一投资组合(可以是某一证券)在一定资信水平下和一定持有期内的最大潜在损失。

   利用禾银系统提供的这两个指标,投资者可以测算出某一投资组合(可以是某一证券)的风险,再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程度来调整投资组合,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譬如,按2002年12月第1周收盘价测算,禾银系统为使用者提供的BBA50成长股组合的β系数为1.07,表明其推荐组合的系统风险略大于大盘。但由于构成该组合的股票全部是成长股,因此出现大于1的β系数属于正常、不足为怪。而系统同时显示,BBA50指数下跌6.6%,同期上证指数下跌14.39%。另外,日VaR指标为1.22%(以JP摩根方法计算),表明下一个交易日该投资组合在95%的资信水平下最大损失不会超过1.22%。

五:综合性的集合交易系统

   目前,国外证券投资分析与交易系统正在朝着综合性的集成系统方向发展。比如彭博咨询公司(Bloomberg)在提供大量的证券信息基础上,还提供了打包的证券分析交易系统。通过对国内外诸多投资分析与交易系统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先进的、有生命力的证券分析交易系统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个有生命力的交易系统应将基本分析方法纳入其中。因为在以价值投资为主的证券市场中,基本分析是投资分析和估价的主要方法,缺乏基本分析的交易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目前,国内多数证券投资分析与交易系统属于技术分析方法的集成,缺乏必要的基本分析方法。当然,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基本分析方法量化的难度较大,系统集成的难度就更大。就证券投资分析系统所包含的基本分析方法而言,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基本分析指标化来增强基本分析方法在交易系统中的可操作性。唯有如此,才能被多数投资者接受、使用。因此,以基本分析方法为主是综合性集成交易系统的首要特征。

   第二,一个成功的交易系统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功能。特色功能是交易系统的生存基础,它可以为普通投资者提供容易实现的操作建议。就交易系统的特色功能而言,目前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国内部分投资分析系统已开始着手构建自己的特色功能,包括基本分析指标化、财务分析数量化等。当然,提供特色功能需要建立在系统设计者同时是一个优秀的专业咨询者或证券分析者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特色功能的效用,才能为使用者提供专家决策支持。

   第三,一个先进的交易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集成系统。在提供特色功能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开放式的集成平台,集成多种数量化工具和特色指标,包括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投资组合选择等金融工程方法,以及系统所具有的特色指标和工具,这样可以将交易系统提高一个档次。特色功能通常是为普通投资者设计的,它较为简单实用,容易被大众投资者所接受。但是,对于专业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来说,光有特色功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开发属于自己的交易方法。开放式的平台可以为专业投资者提供一个增加分析方法的工具,用以构建自己的交易子系统。

   作为证券市场中弱势群体的中小散户,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分析能力不高,更加需要一个集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特色功能和设计平台于一身、以基本分析为主的证券投资分析交易系统,用以提高投资收益、控制投资风险。

六:Q比率与价值投资

   Q比率被定义为股票市场总市值与上市公司总净值之比率。

   Q比率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于1969年提出的,因此又称托宾Q比率(Tobin'sQratio)。Q比率表示的是股票市场价格与其价值(这里用公司净值衡量)差别的大小。尽管Q比率的可操作性不高,但是依据其具有的经验均值回复特性,我们可以判断市场所蕴含的潜在风险大小以及投资的相对安全性。Q比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越不安全;Q比率越低,投资风险越小、越安全。

   回顾上世纪美国股票价格波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Q比率大致在0.5-2之间波动,绝大多数的高点均发生在Q比率大于1.5的范围之内,绝大多数的低点均发生在Q比率小于0.7的范围之内,而且具有明显的经验回复特性,即Q比率的历史走势具有平稳性,没有向上或向下的时间趋势。经验结果还告诉我们,Q比率达到高点之后带来的是股价的暴跌,Q比率大于2预示着股价可能有50%以上的跌幅。

   基于公司所属行业的生命周期,我们也可以将Q比率用于单个公司股票价格的分析。实际上,用于单个公司进行分析的Q比率也称之为市净率(price-to-bookratio),即公司股票价格与公司每股净值之比。这一比率在股票投资分析中的意义和作用也被许多其它研究者所证明,如Fama等。实际上,从行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Q比率或市净率的波动和变化。从宏观来看,经济的周期波动往往表现为某几个行业的周期波动,在这些行业高速增长的同时,Q比率上升;当这些行业停止增长或变成负增长时Q比率开始急剧下降。从微观来看,一个公司也是同样情形,在公司高速增长时其市净率较大;一旦公司失去高成长或陷入亏损时,公司股价急剧下跌,它的市净率会小于1。

   这种情形已经从所有股票市场的历史走势中得到了验证。对于中国的A股市场所不同的是,目前表现出来的Q比率或市净率的大小与成熟市场的有所区别而已。从历史来看,中国A股的价格几乎没有跌破其净资产的,而且股价10倍于其净资产的也不在少数,这就造成Q比率或市净率不在0.5-2之间波动,因此我们不能直接将美国的经验结果套用于中国A股市场。


七:股票评价与股票评级

   股票评价通常被定义为对股票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的总体评价,而股票评级则是依据对股票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的判断给出其投资级别。考虑到都是对股票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的评价或评级,实际上两者从其内容和方法上来讲是一致的。但是,从其结果表现形式来看,前者没有一定的严格形式,后者有一定的严格形式,其结果表现为一定的投资级别。如美林公司将股票简单地分为"买进、中性与卖出",以及摩根士丹利将股票分为"增持、中性与减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前者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和内容,而后者强调的则是一种结果和形式。

   目前,在追求结果准确的刺激下,股票评价过程与方法越来越复杂,而股票评级的结果表现却越来越简单。特别是在网络泡沫破灭后,众多投资者的指责迫使国外一些有名的证券咨询机构都倾向于给投资者一个最简单的评级结果。

   如果我们关注于股票的投资价值,那么我们可以将股票评价(或股票评级)称之为股票价值评价(或价值评级)。当然,如果仅局限于公司的财务分析,可称之为财务评价(或财务评级)。对于股票的投资风险,通常应该将它区分为市场风险与财务风险(或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是指股票价格随市场波动而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状况反映出的因公司经营问题带来的风险。总体而言,绝大多数的评价者(或评级者)往往给出的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或评级,也就是说,评价或评级结果反映的是股票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两个方面的综合情况。

   然而,考虑到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样,他们的无差异曲线不同,如果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买进"、"中性"或"卖出",恐怕很难被投资者接受和使用。譬如,两只同为"买进"的股票具有不同的收益与风险匹配,对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资者意味着不同的投资选择结果: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可能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而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投资者则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股票。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该将对股票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的评价或评级分开进行,即在进行价值评价或评级的同时考虑其风险评价。以禾银系统为例,它根据其计算的成长空间指标将股票投资价值分为A、B、C、D四级,然后引入市场风险指标β系数和VaR值,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依据禾银系统的股票价值评级及其市场风险评价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八:财务分析与投资分析

   众所周知,财务分析与财务评价是基本分析方法中的主要内容,在投资分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财务分析是以基本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的投资者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认为,由于沪深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价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证券市场尤为重要。其中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刘姝威对蓝田股份(600709,现改名为生态农业,特别提示为ST生态)的分析评价,从中可以看到财务分析的作用效果。因此,财务分析是投资分析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基本分析工具。

   然而,投资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财务分析并不是投资分析的全部。特别是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比率分析)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所以更不可能用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比率分析来代替投资分析。因为,一个公司的发展成长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影响因素不能从财务比率中得到反映,更不会出现在财务报表中。譬如,行业周期性因素、技术革新因素等等。另外,财务报表或财务比率反映的主要是公司经营的历史情况,而投资分析却主要关注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尽管历史可以预测未来,多数情况下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光凭过去的一些财务数据或财务比率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公司的未来,尤其是对公司成长性及其股票投资价值的预测能力较低。换句话说,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比率分析不能完全解决投资价值分析问题。

   对于这一点,投资者可以从投资实践中找到答案。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较好的财务报告公布之时往往是利好出货之时,也就是公司股票价格的高点形成之时;而较差的财务报告公布之时往往是利空进货之时,也是公司股票价格的低点形成之时。当然,形成这样一个经验规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过去的财务数据或财务比率对公司成长性及其股票投资价值不具有完全的预测能力。正是基于此,许多估价方法和估价模型中都将公司财务分析的结果作为估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判断基础。譬如,BBA成长空间指标计算中内在价值的估计仅将财务分析结果作为部分依据。

   实际上,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比率分析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分析与评估,以及对公司面临经营风险的估计与判断。一个好的财务状况说明公司经营良好,其未来发展相对有保障;而一个较差的财务状况表明公司陷入困境,其未来经营难以预料。因此,作为投资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财务分析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投资者可以从公司财务分析中得到规避投资风险的依据。


九:财务分析预警与报表虚假诊断

   近两年,国内外一些有名的上市公司相继暴露出其财务报表造假问题,如国内的上市公司蓝田股份、银广夏和东方电子等;美国的上市公司安然、世通和施乐等。这些公司问题的暴露使股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严重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较早入市的国内投资者,已经从近两年市场行情走势中认识到部分上市财务报表造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事情过后,很多投资者很自然地就想到财务分析能不能诊断和揭露这些虚假的财务报表,以及如何诊断和揭露这些虚假的财务报表。

   我们知道,财务分析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分析与评估,以及对公司面临经营风险的估计与判断。特别是作为股票投资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财务分析可以发挥其特殊作用,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分析方法发现公司经营的潜在风险,从而找到规避投资风险的依据。实际上,上述公司造假中,多数的造假手法并不高明,基于财务分析投资者完全可以诊断和揭露其造假行为。譬如,在蓝田股份的问题正式暴露之前,在网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财务分析者的质疑。

   以财务分析为工具手段进行财务风险分析,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正常的财务状况恶化进行潜在风险预警;

   二是对报表虚假和报表粉饰进行报表虚假诊断。就前者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正常的财务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判断企业资产质量的恶化情况和粉饰报表的可能性,为投资者提供深入上市公司进行追踪调查的依据,从而发现和揭示其潜在的投资风险。具体地讲,由于财务指标(或财务比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我们采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多种财务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找出其异常表现、判断其潜在风险,从而将具有潜在风险的上市公司剔除出我们的投资目标选择。我们将其称之为财务风险过滤器。投资者需要注意,现阶段中国股票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购重组行为,这种行为的存在对依据财务风险分析进行投资决策的投资者而言是一种障碍和矛盾。一方面,财务风险分析显示不能投资;而另一方面可能要发生的并购重组行为又预示着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就第二个方面,可以通过对已有的造假案例研究,找出其造假手法和实现造假的途径,然后根据其特征对其他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以便发现存在造假的可能性、揭露其潜在风险。我们将其称之为财务病毒诊断。

   事实上,一种较便利的途径是充分利用财务分析专家在财务造假分析方面的经验,建立起财务造假的手法及其特征库,以便进行财务造假诊断分析。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财务造假分析有其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财务造假都能够用这种财务分析方法加以揭露。

十:基本分析指标化

   所谓基本分析指标化是指通过一个指标(或几个指标)将内容庞杂的基本分析结果简单化地表示出来。譬如,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基本分析方法估计出股票的内在价值作为基本分析指标化的表示指标。因此,基本分析指标化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便于投资者参考,尤其是可以为不具较强分析能力的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依据。

   解决基本分析指标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表示指标问题。实践中,可供选择的指标主要有股票的内在价值、公司净利增长率、预期每股收益等。然而,考虑到指标应该具有最直观的指导投资作用和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我们认为一种基于股票内在价值概念的股价成长空间指标有其相对优点。这里,股价成长空间被定义为上市公司当前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或预期重组后内在价值)之间的潜力空间。譬如,某股票当前价格为10元,如果我们估计其内在价值为15元,则它的潜在成长空间应该为50%。由于该指标基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考虑了公司中长期发展,并且由于它是一个相对指标便于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成长空间指标较其他指标具有相对优势。

   解决基本分析指标化的第二个问题是指标值估计的准确性问题。这也是判断该指标值是否具有可靠的决策依据的关键问题。就成长空间指标具体而言,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可靠的股票估价方法和模型,并且适应于中国上市公司和中国股票市场,便于准确地估计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内外有名的投资咨询公司为提高估价的准确性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基于影响股票价值和成长性的基础多因素模型(fundamentalmulti-factorsmodel)。另外,我们认为考虑到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需要区别不同类型的估价模型。譬如,可以将投资估价模型分成价值成长型和并购重组型两类模型,用来估计上市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其次,通过基本分析指标化方法计算出股价成长空间指标,以股价成长空间指标的大小对具有股价成长潜力的股票包括价值成长型上市公司和并购重组型上市公司两类股票进行排序,为投资者提供最具成长潜力的成长股,作为投资参考基准,并且给予重点关注、跟踪。

   成长空间指标体现了我们对影响公司股价的所有基础因素的综合评估,它是建立在我们对上市公司细致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以基本分析作为分析工具的投资者只需要根据成长空间指标就可以进行投资。

   鉴于投资分析中,投资者既要关注证券的投资价值,又要考虑其投资风险,因此在关注成长空间指标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其投资风险进行综合选择。
页: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笨蛋的股指交易记录-------地狱级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