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6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素质人才增加寻租机制 工资结构扼杀经济

www.eastmoney.com   2007-03-25 09:25     财经时报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一流的人才应该去哪里?

  刚来日本的时候,我很奇怪为什么出租车司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人。后来,同事给我解开了疑惑——这些老头都因为退休在家闲着无事,加上退休金比较少,所以出来挣些家用。在日本,开出租是个清闲的活,但收入并不高。因为庞大的地铁交通使得这些出租车白天生意非常冷清。我经常看到,许多出租车每天都等在一些研究所和大公司的门口,只有晚上地铁关闭之后,生意才有所好转。不过,他们有了这些微薄的收入,就能与日本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持平。日本的超市也一样,营业员基本上都是一些50多岁的老大妈,很少能看到年轻的。

  这些现象都与中国现今的社会存在很多出入,于是也就引发了我对工资结构、人才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兴趣和思考。为什么日本人的工资普遍很高,而且还相当均匀呢?正巧国内正在呼吁垄断行业限薪,说明现在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当明显了。那么,中国和日本的工资结构哪种更好呢?是不是还存在更好的工资结构?而不同的工资结构,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高素质人才会增加寻租机制

  或许大家对垄断行业高工资的危害,还仅仅停留在社会的公平感和正义感之上,这还只是比较静态的认识。如果长此以往,就很有可能会扼杀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

  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安德瑞·史莱弗(Andrei Shleifer)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维什尼(Robert Vishny)就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他们认为,人才是沿着工资的方向往上流动的。一旦社会中出现了某些行业高工资,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会向这些行业流动,直至饱和为止。

  很显然,如果这些高工资的行业是那些富有创新潜力的高科技行业,那么高素质的人才流向这些行业,就会大大增强这些行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形成一个创新性很强的社会结构和持续的经济发展态势。

  但是,如果这些高工资行业是垄断行业,情况又会如何呢?史莱弗和维什尼教授认为,这将形成一个典型的寻租性社会——稍有能力的人都想挤入到这些垄断行业中去,社会上再也无安心投资生产之人,大家都想从寻租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的工资要比其它行业高得多,而且在缺乏必要法律强制之下滋生的腐败和寻租行为横行,使得他们的收入来得更加简单,数额也呈几何级增加。我们很容易想象,连高素质的人才都配置在这些寻租性的行业,那么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无疑会更增加这些寻租机制,而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生产机制,将陷于瘫痪之中,整个社会则往一个更差的均衡点演进。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教授,则用俄罗斯转型改革来论证了这种危险性。按照俄罗斯“私有化之父”安纳托利·丘拜斯(Anatoly Chubais)等人对俄罗斯改革的“伟大构想”,一旦把那些还没有界定清楚的巨大社会财富进行私有化,就会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中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他认为,一夜之间获得财富的富人,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很有可能会延伸出各种法律制度,从而使得“大爆炸”(theBig-Bang)之后的俄罗斯重归法治稳定的社会结构。

  但是,根据斯蒂格利茨教授和霍夫教授对俄罗斯最近十年的观察,丘拜斯的构想不仅没有实现,混乱反而更加严重。因为那些一夜暴富的人,都是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高级官员,或者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精英分子。而丘拜斯认为,这些精英掌握了社会财富,也必然会有保护的动机和激励,但他没有想到,这些精英还想得到更好的出路,他们一方面通过勾结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特权,或者以更加低廉的价格获得优良的石油开采权;而另一方面,他们则绕开外汇管制把大量的财富转移到国外。这就是当代精英治理下的俄罗斯现状——资本家致力于更大的特权和财富转移,更多人企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涌入到寻租行业中。

  很显然,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感和敌意的不断增加,更为糟糕的是,扭曲的工资结构还将扼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人人都将无心于生产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工资结构是最合理的?最优秀的一流人才应该配置在哪里呢?

  日本为啥较量不过美国

  在和日本同行交流这个问题时,他们一致认为:一流的人才应该留在企业,因为那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二流的人才应留在大学,因为教育同样关乎国家的长期发展;而三流的人才,则该留在政府和各种公共事业部门。这是一个最佳的社会人才配置结构——但有悖于与中国一直以来的精英社会治理思维。

  把一流的精英人才留在公共部门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危险。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美国是当今世界格局中百年屹立的霸主。它长久不衰的经济增长奥秘,相当程度上就在于有一个庞大的精英体系在支撑着它的经济体制,使其拥有良好的国家创新能力。而在美国的大学和政府机构,集中的未必就是美国最顶尖的人才。前几年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恶搞FLASH笑话,是说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智商是历届总统中最低的一个,高中大学时的学习成绩平平。但就是这样的政治领袖,却引领着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如果没有在企业界从事科技和市场开发的一流精英作为支撑,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战后的日本走的则是另一类型的社会结构。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日本人非常强调收入的平均化,一个从事计算机研发的技术人员与同年龄段的清洁工之间的收入差别可能并不大。这样的报酬结构,导致人才流向每个部门的人数基本上一致。虽然日本人引以自豪的“一亿中流”社会可能不是最佳,但也不是最坏。而在数次的较量中,日本都逊色于美国。这一方面与历史、地缘政治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种工资结构决定着日本不太可能有太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没有这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也就失去了强国的有力保证。再何况,日本也没有美国、俄罗斯那么丰富的矿藏资源,经济战略的缓冲腹地非常狭小脆弱。

  最为糟糕的是那些倒挂的社会结构,高收入把社会的大部分精英都配置在服务性的公共部门或者各种垄断行业之中。这些精英有既能创造出经济奇迹的能力,同样也有比一般人更强的摧毁经济的能力。因此,腐败、贫穷、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等等,都是这一类型社会结构的常态。毫无疑问,这种社会结构是极度危险的。但担心的是,如果任垄断行业高工资发展下去,会将转型的中国引向这一倒挂的社会结构,扼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使得我们的改革事业前功尽弃?

  (作者简介:陈宇峰,经济学博士,早稻田大学21COE-GLOPE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1元的留存收益创造1.78元的市值 [转贴]

“每保留1元盈余,确定转换成至少有1元的市场价值”是巴爷十二定律中的一条, 我们很少拿来衡量,至少我从未看过类似的分析,先粗略算算0039。

0039 1994年上市,96年底总股本2亿元,96年底总市值:

17.7*1.37+9*0.63=29.92亿元

97、2003年分别增发4800万(B)、12000万(A)股票,共筹资约21亿元,1997-2005期间共派出现金红利12.3亿元,96-2004净利总和56.68亿元,则等效的保留盈余为:

56.68-(12.3-21)=65.38亿元

2005年底上证指数1161点,96年底917点,扣除指数虚增因素,应基本相等,2005年底0039总市值为:

8.44* 9.33+6.25*10.83=146.43

96-2005共创造的市场价值为: 146.43-29.92=116.51

1元的留存收益创造的市值为:116.51/65.38=1.78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盈利持续增长神话背后的尴尬

  凭借非经常性损益,06年中集集团再次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续写了业绩持续增长的神话。然而随着公司主导产品干货集装箱市场产能过剩的势头逐步显现,中集集团业绩增长的势头已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迹象。

  通过对中集集团的年报分析可以发现,为了防止公司06年净利润出现下滑,公司早在05年末就通过大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手段,为公司06年业绩的增长埋下了伏笔。中集集团05年四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虽然仅占公司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6.8%,但公司第四季度的三项费用的支出合计高达6.74亿元,为四个季度中最高,占全年三项费用总额的30%,其中管理费用更是占到了公司全年管理费用的34.4%。资料显示,导致中集集团第四季度费用高企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05年四季度计提了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等,而在06年一季度,公司即将计提的2.4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进行了转回。因此,在06年第一季度,虽然中集集团的主营业务利润只有6.27亿元,仅比05年第四季度增加了0.08亿元,但由于公司06年一季度的三项费用支出合计仅有1.73亿元,比05年四季度少支出高达5.01亿元,因此公司06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高达5.18亿元,环比05年第四季度增加了4.99亿元。通过先计提再转回的方式,中集集团调节了公司05年及06年的业绩,若非如此,公司06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将比05年下降25%左右。

  不过,06年年报显示,导致中集集团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集装箱产品价格及毛利率较05年双双下滑。06年,中集集团累计销售销集装箱156.89万TEU,同比增长了15.24%,但在销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下滑,公司集装箱业务仅实现销售收入259.04亿元,反而比上年同期下降2.91%。中集年报披露,虽然07年世界贸易仍将保持较快增速,海运集装箱贸易量也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但干货集装箱市场受产能过剩因素的影响,厂商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虽然近年来中集集团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抵御单一行业周期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但从公司06年主营业务收入看,集装箱尤其是干货集装箱仍占公司利润的主导地位。面对干货集装箱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集集团今后业绩难免会受到影响。(证券市场周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Stocks Fall on Housing Data

AP
Stocks Fall on Housing Data
Monday March 26, 11:23 am ET
By Joe Bel Bruno, AP Business Writer  
Wall Street Stumbles As Disappointing Housing Data Feeds Worries About Economy


NEW YORK (AP) -- Stocks fell sharply Monday after a surprise drop in new home sales for February triggered further concern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slowing more than expected.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s at times showed losses of more than 100 points.
ADVERTISEMENT



The Commerce Department reported that sales of new single-family homes fell by 3.9 percent last month to a seasonally adjusted annual rate of 848,000. It was the slowest sales pace in nearly seven years and dimmed hopes for a rebound in the troubled housing market.

Economists have been watching the housing industry for a hint about where the economy is heading. The disappointing data also comes amid continued concern about the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 which has been slammed by an increase in delinquencies in recent months.

The data took a chunk out of last week's 370 point gain on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its best weekly performance in four years. In late morning trading, the benchmark index fell 102.78, or 0.82 percent, to 12,378.23 in morning trading on Monday. The Dow fell by as much as 112 points.

"Investors are looking to figure out how things are going to shake out after a big move higher last week," said Mike Malone, a trading analyst at Cowen & Co. "Given the magnitude of the move higher we had last week, I don't find this to be overly surprising. I think you're seeing some profit taking."

Broader stock indicators also sank. The 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 fell 11.53, or 0.80 percent, at 1,424.58, and the Nasdaq composite index dropped 18.64, or 0.76 percent, to 2,430.29.

Bonds rallied, with the yield on the benchmark 10-year Treasury note falling to 4.57 percent from 4.61 percent late Friday. Bond investors have been hoping that a slowing economy will cause the Federal Reserve to raise interest rates.

The dollar mixed against other major currencies, while gold prices advanced.

Oil prices rose Monday, with a barrel of light sweet crude up 80 cents to $63.08 on the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Crude prices have risen steadily on continued tensions between Iran and the West following Iran's detention of British naval personnel. Recent declines in U.S. oil inventories also supported the market.

Citigroup Inc. fell 32 cents to $51.40 on speculation it might reduce its workforce by about 5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company has been under pressure during the past year to boost earnings to fend off rivals from eating into its global market share.

Dell Inc. rose 55 cents, or 2.4 percent, to $23.38 after a Goldman Sachs analyst said the computer maker should see benefits from its turnaround efforts later this year.

Walgreen Co. reported second-quarter profit surpassed Wall Street projections as the drug store chain posted robust revenue from retail prescriptions. The stock fell 4 cents to $47.73.

Fiscal fourth-quarter profits at Tiffany & Co. remained essentially flat as the luxury jewelry retailer recorded an impairment charge. Revenue, however, rose 15 percent to $986.4 million. Results came in ahead of Wall Street's expectations. The stock fell 20 cents at $45.30 after hitting a 52-week high of $46.09 at the open.

Kimberly-Clark Corp., the maker of consumer brands like Kleenex and Huggies, on Monday said it still expects to meet its full-year profit target. Shares fell 49 cents to $68.50.

Saudi Basic Industries Corp. is planning a bid worth up to $12 billion for General Electric Co.'s plastics unit, the Financial Times reported Monday. GE fell 33 cents to $35.49.

The Russell 2000 index of smaller companies was up 7.33, or 0.91 percent, at 802.18.

Overseas, Japan's Nikkei stock average closed up 0.24 percent. Britain's FTSE 100 down 0.87 percent, Germany's DAX index was down 1.24 percent, and France's CAC-40 was fell 1.36 percent.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http://www.nyse.com

Nasdaq Stock Market: http://www.nasdaq.co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7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招商香港的一份报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3-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證券報告 - 大摩調高中遠洋及招商局評級及目標價
2007年3月27日   07:54:00 p.m. HKT, XFNA

  
香港 (XFN-ASIA) - 摩根士丹利分別發表研究報告, 將中遠太平洋(1199.HK)及招商局國際(144.HK)的投資評級, 由「與大市同步」調高至「增持」, 目標價分別由16.85及24.1, 調升至22.4及37.1港元。

該行並將中遠洋今明兩年盈利調高9%及20%, 至3.61億及3.69億美元, 招商局兩年盈利亦調升8%及14%, 至33.91億及41.92億港元。


該行表示, 有關中集股改產生的認沽期權開支, 今年可望為中遠洋帶來回撥; 中集未來兩年盈利增長料將強勁; 加上預期青島前灣、比利時Antwerp及寧波5期港口盈利表現理想, 令該行調高對中遠洋的盈利預測。


至於調高招商局評級及目標價, 則主要基於該股估值低廉, 其港口現金流及盈利增長強勁, 令國際港口應獲較高估值; 預期07及08年盈利增長潛在帶來驚喜; 以及其港口擴充成本較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3-2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国慌了:中国造船工业订单连续两月世界第一
[日期:2007-03-27]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韩国《朝鲜日报》21日社论,原题:中国宣布超越“造船韩国”的一天来到了造船和海运专门分析机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造船企业单月接单量稳居全球第一的局面被打破,中国船企1月和2月承接新船订单 380万修正总吨(CGT),占全球新船订单总量的49%,而同期韩国船厂的订单量仅为200万吨,这是中国首次超过韩国(原文如此)。
  
  韩国产业资源部此前一直表示,中国造船产业竞争力落后韩国约10年,并分析认为在超大型油船等方面,中国的技术实力与韩国相差甚远,显然这些分析已比现实落后了许多,如同“青蛙忘了当蝌蚪的时候”。
  
  这次在订单上的超越,等同于向世界宣布韩国能造的船中国也能造。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高喊“打倒韩国”,大规模设备投资造船产业。中国涌现出100余家造船厂,造船能力在2002年后的5年时间里增加了4倍。
  
  韩国造船业上世纪90年代末好不容易才超过日本,现在却响起刺耳的“中国警报”。不仅是造船,在电子、钢铁、IT等产业,中国超越的速度正在加快,这样下去,过去20年里韩国赖以糊口的五大产业将全部陷入被中国超越的海啸中。
  
  《韩国经济》21日社论,原题:中国造船超越韩国,现在已经不是半信半疑的时候韩国造船产业一直以世界第一而自豪,难道现在中国对韩国造船业的威胁正式开始了吗?中国接的订单大部分是散装船,附加值相对较低,许多人认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从过去日本造船被韩国赶超的经过来看,韩国不能把这件事看成一件小事。
  
  中国现在正对造船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计划到2015年造船总量占世界的35%,跃升为全球最大造船国。这就是令韩国不能不紧张的显而易见的原因。
  
  现在韩国唯一自信的是在高附加值船舶技术方面尚领先中国。韩国国内认为,与中国的技术差距少则5年多则10年。但技术差距绝非静止不动,在普通技术方面,中国正通过并购、吸引外资等方法获得。此外,随着所接订单的增加,中国的技术学习能力也相应加快,最终会将目光转向提高船舶附加值,超越韩国的时间很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大加快。▲(张尹珠)
  
  (《环球时报》2007年3月22日 第6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96 天

发表于 2007-3-27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学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8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圣达因和施才兴总经理双双荣膺“博燃风云榜2006年度十大风云榜”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综合管理部 发布时间:2007-2-8 阅读:99次


自圣达因2004年加入中集集团以来,在集团的正确领导下,在以施才兴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团队的努力下,中集圣达因产品类型不断完善,不但在液化天然气行业装备领域独领风骚,现在中集圣达因的低温贮运装备也基本占领全国市场的25%份额,另外,中集圣达因新开发的液化石油气、二甲醚等危化品贮运装备也已迅速形成市场冲击,以每年成倍的销售量递增。

2006年末,中国燃气行业专业门户网站--博燃网主办的"博燃风云榜2006年度十大风云榜"评选活动,经为期一个月的投票选举,中集圣达因当选为"博燃风云榜2006年度十大印象企业",施才兴总经理当选为 "博燃风云榜2006年度十大代表人物"。

为感谢广大行业人士对中集圣达因和施总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以更优质的产品和超值的服务回报社会,力争成为您心中最理想的贮运装备专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9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F10里的关联个股,看到郑贤玲,2007-3-23日 评估中集07EPS为1.8260元,谁有这份评估报告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收购情况如何了,有谁知道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3-2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okeyzhong 于 2007-3-29 15:24 发表
F10里的关联个股,看到郑贤玲,2007-3-23日 评估中集07EPS为1.8260元,谁有这份评估报告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75 meng-h 的帖子

多谢.:*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3-29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特区报]中集集团布局福建漳州取得骄人成绩




集装箱产品占据福建市场六成

2007年03月29日    深圳特区报  记者:张晓  冯庆

    从厦门港搭乘快艇,到达漳州港,只需要10多分钟的时间。

    快艇还未靠岸,记者便可看到码头附近堆放的数十米高的崭新的集装箱“群落”,场面非常壮观。忙碌的车辆不停地运输来新的集装箱,停放在岸边,巨大的吊车正张着有力的臂膀,将这些同样体积巨大的集装箱装上来往的船只,然后运往全球各地。

    漳州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神态安静地看着码头的繁忙情况。他告诉记者,这些崭新的集装箱基本都是中集的产品,此外,就连“路过”的装满了各种货物颜色已经显得稍微陈旧一些的集装箱,同样大部分出自中集。其实,在厦门港口,应是同样的情形,因为来自深圳的中集已经成功占领了福建省六成多的集装箱新箱市场。

    从码头驱车,只需5分钟的时间,就可到达漳州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公司堆场内整整齐齐堆满了标识不同的集装箱成品,全部都是全球闻名的航运公司和租箱公司的产品。“所有的这些集装箱实际上可以算得上是已经卖出去的产品了,因为中集是根据定单来生产的,也就是说,客户都是签定了订购合同,我们才根据他们的要求量身订做。”张涛指着层层叠放高耸的集装箱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3个月内第一件产品问世

    因为张涛当天在厦门有要事,采访在中午进行。张涛陪着记者一边看一边介绍情况,不见丝毫疲惫的神态。

   “这里原来非常荒凉,400多亩的用地,到处都是鱼塘,大大小小的有几十个。”谈起创业初期的艰难,张涛仍历历在目。因为市场需求以及全国布局需要,中集于2002年10月份在漳州成立子公司,根据国际市场判断,漳州基地投入使用的时间非常重要,如果能够早日投产,公司在市场上的主动权就会大一些。“越早越好,我们都签下军令状,保证3个月完工。”张涛回忆,平地、打桩、修厂房、安装调试设备,为了赶工期,大家忙得春节期间都没有回家,只是初一象征性地休息了一下,然后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因为疲劳过度,后来发展到总厂派来的几个干部都支撑不住,都得去打点滴,一同奋战的包工头也不能“幸免”。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招聘工作也全面展开。为了将队伍尽快带出来,公司总部派出了一部分骨干,前来负责培训工作。因为招聘的人员基本都是当地人,他们对于集装箱的工艺、生产流程等一无所知。“别说没见过,听都没有听过,所以我们的技术人员都是很耐心地手把手地教他们。”张涛说。

    12月底,车间、食堂、仓库等重点基础建设全部结束,生产可以正常进行了,同时第一台产品“出世了”。亲临现场的开发区的领导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怎么都想象不到,原来的一片烂泥地,怎么会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变成了繁忙的集装箱生产基地。一直对中集的到来高度关注的竞争对手也派出了人员前来了解情况,看到中集的办事效率后也大为诧异,压力顿增。

拿下当地六成市场份额

    事后证明,当时公司的建设时间抓得这么紧确实值得。一年后,集装箱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的黄金时期,同年,漳州中集一役“定天下”,成功超过在福建已经有多年沉淀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手,销售额达到了整个福建市场的60%,跃身为行业内第一位。

    因为漳州中集以3个月的时间就将厂房等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了保证生产,办公楼、宿舍等配套设施主动“让位”。为此,管理人员只能临时租用了附近的一个简易房作为办公用地,员工们则租用农民的房子作为宿舍,暂时栖身。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初。即便如此,生产速度和质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采访当日记者看到,堆场工作人员正开着堆高机,将出厂并“装饰”一新的集装箱送到高处。记者随即走进一个崭新的集装箱内,看到该集装箱四面均为钢材密闭,箱底却铺了一层地板,中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层木地板也是中集自己生产的。而且,这都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制作的,因为在中集,所有的集装箱都是客户提前预定好了的。

   记者看到,堆场上的集装箱都印有全球知名航运企业的名字。

   中集的到来,给很多当地单位都出了难题,比如银行、税务、海关、外管等,因为原来当地的相关部门都没有接触过这种业务。这时候,中集管理人员就只能充当老师,主动前往各相关部门现场“引导”如何操作,有时还会邀请相关部门前往深圳,到同系统的部门去考察学习。在中集的推动下,现在当地相关部门已经可以高效率地办理相关事务了。

不断创新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记者采访中获悉,在漳州中集,有一个非常独特而且中集人都非常渴望得到的奖章,这就是“创新奖”。

   因为前期硬件设施都已经建设完成,张涛开始关注软件方面的建设,“企业的竞争从哪里来?需要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竞争力,而如何才能做到创新,这就需要集纳大家的智慧。”张涛介绍,漳州中集是一个非常年轻化的团队,干部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很有活力和朝气,都很想干事创业。为了很好地引导员工树立以中集为家的观念,并发挥全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公司出台了员工给企业提合理化建议的新政策。刚开始,形式非常简单,员工只要在一张纸上提出自己的建议来,交到企业管理部就可以了。经过发展,现在已经制度化了,有的人一年可以提出几十条的建议。半年时间公司就集中开一次创新大会,专家团逐一对建议进行评估,建议合理的,马上被采纳,即便不适合操作公司也会提出奖励。这项工作张涛亲自来抓,张涛告诉记者,好的建议数不胜数,如一名打胶工,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对集装箱同一工件打胶时,两条平行线却需要工具往返两次进行,这样效率很低,于是他提出了将工具设计两个出口的管口,一次性就可完成的建议,很快就被采用,效率一下提高了一倍。为此,张涛感触颇深,他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其实就是人的竞争,他希望带一支优秀的团队出来,将福建市场做强做大。

做一个世界级企业

    “中集的目标是做一个世界级企业。而要成为一个拥有远大理想和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就必须树立‘诚信和责任’的基本价值导向,并让这种健康价值导向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去指导企业的战略选择和经营行为。”接受记者采访时,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壮志满怀,而又冷静镇定。

    谈及中集能够在全国攻城掠地,麦伯良认为,中集的优势很多,首先是中国的市场优势。中国的市场刚刚启动,拥有十几亿人口,市场潜力巨大。其次是符合全球主流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低成本的中国制造优势。如果中集把这个优势发挥好,就能够给客户提供优质的、低廉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售后服务。 “另外,中国人的勤劳、勤奋、聪明、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好学习、求进取的丰富的人力资源,都是我们的优势。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去看,中国的零配件、原材料的配套,也都是我们的优势。”

    麦伯良表示,中集将把这些优势与主流市场优势结合在一起,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具有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为中集的社会责任感叫好

    中午间歇在漳州中集食堂吃饭时,事务繁忙的张涛满脑子想的竟然是车间的噪音问题,他说正在努力寻找将噪音降到最低的好办法。

    张涛似乎有点“过虑”。其实,从2004年以来,漳州中集一直致力于环境改善工作,组织人马专门对废气、噪音等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投入500多万做了环保工程,2005年度还成为了福建省环保模范单位。而且,目前位于工业区内的漳州中集周围既没有住宅小区,也没有其他的企业,记者也只是深入车间采访时才能感觉到一点噪音,但是,张涛却很“敏感”,他觉得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可以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尤其是来自深圳的企业,更应该做到最好对张涛的忧虑叫好!

    值得欣慰的是,记者在采访闯天下的深圳企业时,这一点,他们都很重视,而且都做得很好。

    网址:http://pdf.sznews.com/tqb/pdf/200703/0329/TA24329C(ps).pd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沪深证交所:新会计准则季报全面实施  
发布时间: 2007-03-30 08:4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大小非解禁市值843亿
000039小非=0,大非?不卖!!
凭这一条多少也得给点溢价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大非没人拉股价,还得跌。。。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3-30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瑞华状告中集想到的
  眼下,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并不是"瑞华的胃口是否太大",也不是"国有资产是否流失",而是中集方面是否确实存在借托管公然违法转移资产的行为,
  如果瑞华所诉情状属实,"偷鸡不成蚀把米"就应该是中集而不是瑞华。瑞华顶多是合法投机,而不是"偷鸡"之贼。
  近日,瑞银集团旗下的瑞华投资控股公司状告中集集团等三家关联方的事件不断升温,吸引了众多眼球。
  2005年11月,瑞华以略高于2亿的价格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购得一个8亿不良资产包,其中包括对扬州通运集装箱公司的4500万美元和扬州通利冷藏集装箱有限公司的740万美元债权。自2004年7月,中集集团及其子公司一直以托管的方式,实际控制着通运公司。
  2006年6月瑞华核查资产时,才了解到:早在2005年4月,通运公司资产已被中集集团控制的扬州润扬物流装备有限公司租赁了。2006年3月10日,扬州润扬又以10万美元的价格,取得了通运公司以408万美元出资持有的扬州通利51%股权。
  2006年10月初,通运公司被申请破产。当月18日,地方法院做出通运公司破产的民事裁定。
  瑞华公司认为,中集集团等关联方通过主营资产租赁、股权转让协议、无偿使用不动产等一系列"不正当关联交易",避免承担任何义务,独占所有利益,并有步骤地将通运公司推向破产。2007年1月12日,瑞华诉至法院,要求赔偿经济损失3.1亿元。2月8日,收到法院传票的中集集团则发布公告否认存在任何侵权行为。
  2007年3月5日下午,扬州通运的破产财产拍卖,最终以1.31亿元成交。
  双方孰是孰非,尚需静候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眼下,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并不是"瑞华的胃口是否太大",也不是"国有资产是否流失",而是中集方面是否确实存在借托管公然违法转移资产的行为,如果存在,法院能否尽快并公正判决,判决后又能否及时执行到位。
  众所周知,以往国内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内部人、关联企业、托管方非法"掏空"的案例不胜枚举。打官司的也有,真正获得赔偿者却寥寥。诉讼难、判决难、执行更难……
  笔者认为,如果瑞华所诉情状属实,"偷鸡不成蚀把米"就应该是中集而不是瑞华。瑞华顶多是合法投机,而不是"偷鸡"之贼。不能因为被告是大型国企而姑息养奸,也不能因瑞华是外资就乱扣"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倒是国内相关主事者有必要自我检讨:司法体系是否需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否存在漏洞。
  在美国,最聪明的人都聚集在华尔街,专门钻法律和市场的空子投机赚钱。还有一大批惟恐天下不乱的律师,专门琢磨如何抓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小辫子,随时准备发起集团诉讼。这些投机者并没有使天下大乱,相反却促使市场在博弈中实现动态平衡、稳定;促使美国法律不得不及时修订、完善、健全;促使上市公司亦不得不谨小慎微,守法经营,善待投资者。
  而在国内,一些政府官员包括司法机关则视依法维权者为刁民,对合法套利者如临大敌,对真正违法违规的"盗贼"却如聋如盲。我们常常哀叹国内诚信体系无法建立,殊不知司法不公、不作为才是失信的真正根源。如果违法违规者得不到有效惩戒,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得不到救济和赔偿,又有何诚信可言?如果原罪可以既往不咎,乱账可以一笔核销,市场规则又如何建立?如果不管谁实际控制了企业,就都可以任意妄为,那又何谈公司治理?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将在上市公司中开展加强公司治理专项活动。这固然令投资者期待,但最终效果会如何,尚不容乐观。正如郎咸平所言,公司治理必须在一个严刑峻法下的环境才会有效,如果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大环境之下,是没有用的。比如,《公司法》、《证券法》虽然早已修订完毕,而与"虚假信息披露"、"非法操纵"、"民事诉讼、赔偿"等相关的司法解释却迟迟不见出台,且最终究竟会有多大进步,也尚未可知。
  公司治理说白了就是股东约束企业经理层的招数,可以多种多样,只要管用就行。然而,国内的问题却是--国有为主的公司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治理动力根本就不足。笔者注意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今年两会的报告中曾表示,《国有资产法》将在年内审议。这部法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要调整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解决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产权明晰和权责利结合问题,形成中央、省级、地区级三级出资人代理制度。届时,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将以特殊民商法主体参与企业的监管,行使股东权。国资委下属的国有控股公司从事资本运作,履行管理企业的职能,而企业则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经营。
  或许,只有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化主体,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司法、监管体系才不必再有投鼠忌器的顾虑,整个市场环境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米039 于 2007-3-30 16:18 发表
没有大非没人拉股价,还得跌。。。呵呵

跌到哪.你知道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评述(2007.03.30.)   
  
出口市场形势渐“暖”,综合指数小幅盘整

  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货量稳步增长,远洋航线市场运价走势平稳,日本航线运价略有下滑。3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993.70点,较上周微跌1.1%;上海地区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为1014.05点,较上周下跌1.5%。

  本周,欧洲、地中海航线货量旺盛。受4月1日运价普涨计划(GRI)的影响,货主纷纷赶着出货,各大船公司船舶基本都能满舱出运,市场运价也在充足货量的支撑下保持稳定。3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欧洲、地中海航线运价指数分别为1356.97点、1398.85点,都与上周基本持平。据远东班轮公会(FEFC)统计,其成员公司2006年亚欧航线西行集装箱运量增长达16.2%,超过船公司预期。并且尽管欧洲航线运力增长频繁,但舱位利用率仍然较高,达94.7%。同时,由于春节之后欧洲、地中海航线货量恢复较快,船公司对4月1日的运价调涨信心较大,同时调涨临时设备附加费(TCP),从100美元/TEU调至150美元/ TEU。

  北美航线,近期货量逐步回升,尤其美西航线货量上涨速度较快,本周部分船公司出现爆舱现象;美东航线则稍微逊色,但平均船舶舱位利用率也可达到85%。同时由于一年一度的合同谈判即将开始,目前船公司仍然秉持“稳定运价”的策略,以确保5月1日合同运价的确实上涨。3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美西、美东航线运价指数分别报1045.73点、1176.44点。

  日本航线,本周货量继续增长。北方口岸日本航线船舶平均舱位利用率可达80%以上,上海港日本航线由于运力较多,舱位利用率略逊。市场运价方面,北方口岸日本航线比较稳定,但上海港由于竞争激烈,运价有所下滑。3月3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日本航线运价指数为609.70点,较上周下跌2.3%。


上海航运交易所信息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4 10:28 , Processed in 0.032885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