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9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珂南 于 2006-9-9 01:27 发表
中集调整需一至两周以上


从此图看,主力在7月27日到8月2日间花了不少筹码将股价大幅压低,如为了充分的吸筹,应任其在11~11.5的价位多横盘一段时间,但主力却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匆忙吸筹将之拉到13元的价位,然后又突然打压到12元以下,操盘比较急噪,好象距离某事件所剩时间已经不多。
私下猜想是否和接下去推出的期货指数、融资融券有关?现价位的宝钢、中集都是用来逼空的好品种啊!如果主力把国储局在期铜上遭遇惨败的经验运用到股票期市上,呵呵,那将掀起多壮观的波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9-9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者抢筹招行H股 马蔚华将成最贵行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9日 11:32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温秀

  上周,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H股路演捷报频传,承销商内部甚至就公众超额认购能否突破200倍私下打起了赌。引人注目的是,招行行长马蔚华将于招行H股成功上市之后,以800万元人民币年薪毫无悬念地成为内地薪酬最高的银行行长,而去年其税后年薪为267.83万元。
       
地标公寓·银泰中心        鸿业兴园新楼开盘
香山谷.传世宅院        环保家装完全攻略
       

  券商提供20倍资金杠杆

  截至记者发稿时,招行国际配售部分已获12倍(250亿股)超额认购。事实上,招行在其国际路演过程中屡创新纪录。接近核心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在超过10亿美元的发行项目中,还没有哪一个项目能像招行这样,第一天就获得8倍超额认购。而那些一贯矜持、往往在路演第二周才下单的投资者,这次居然在前两天就争相出手。分析人士认为,招行上市后,将成为海外上市中资银行中估值最高的一家。

  在9月8日开始的公众认购方面,已有香港券商推出罕见的95% 资金杠杆认购优惠计划(投资者向券商缴款500元,即可进行额度10000元的认购),并为客户预留了充足的资金。

  招行此次上市共发行22亿股H股,其中20.9亿股为国际配售,1.1亿股为公众认购,招股价介乎7.3至8.55港元,集资额将达188亿港元。计划于本月22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

  800万年薪背后

  招行的管理层一直为外界欣赏,其中最富盛誉的当推董事长秦晓和行长马蔚华。

  尽管外界习惯于把秦晓描述成铁腕人物,但现实中的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甚至可以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向记者鞠躬致歉。接近秦晓的人士告诉记者,开会的时候,如果有人讲一些无聊的套话,他会毫不犹豫地闭目养神。但当你讲到精要处,以为他可能已经睡着的时候,他却大睁双眼,听个究竟。而他本人的讲话则总是思维缜密,切中要害,在路演中深获好评。

  同为性情中人的行长马蔚华则被誉为天生的销售人员,具有那种“什么东西到他手中都可以卖得出去”的禀赋。投资者眼中,他“在回答问题、阐述卖点方面技巧一流”。因其为招行发展贡献卓著,董事会批准其在上市之后除享受相应的股权激励之外,坐拥800万元的高额年薪。其招股说明书中对此有明确公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中集专用车开展经销商专题培训

http://www.cimc.com/News/2006-9/200697105534C30149.htm
    为了提高经销商销售专员的销售技巧及产品知识,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深圳中集专用车于8月7日、8日组织全国经销商的中集专员进行了集中培训。  
    本次培训活动是深圳中集专用车营销部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培训内容包括SPIN顾问式销售技巧、产品知识、行业知识及中集企业文化等。培训讲师包括深圳中集专用车营销部的领导、技术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和外聘的专业营销讲师等内、外部专家。
    本次培训得到了广大经销商的大力支持,也取得了理想效果,为中集车辆与经销队伍的合作互助、共同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广东企业百强公布,中集集团名列第9 ,居然没有华为!

2006广东企业百强公布,中集集团名列第9

日前,由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06广东企业发展高峰会”在东莞市横沥镇召开,原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匡吉,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艾丰,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及东莞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大会,并公布“2006广东省企业100强”名单,中集集团以3095931万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9,(去年以2656778万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10),而南方电网、平安保险、广汽集团分别位居排行榜前三名。

自 2003 年以来 , 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连续三年向全社会发布了广东省企业 100 强排行榜。依据国际通行的评定办法,主要评定指标有8项: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研发费用、 纳税总额、 所有者权益、 少数股东权益 和从业人数。其中 100 强最终的入围指标是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依此确定广东省 1-100 强企业排列顺序。

附:2006年广东省企业100强名单

序号 公司名称            05年营业收入(万元)

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8931010
2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459000
3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4771279
4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4249790
5 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4229368
6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3431338
7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   3236866
8 广东物资集团公司   3223109
9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095931
10 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   3034672
11 广东省广新外贸集团有限公司  2531717
12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505865
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2157592
14 广东丝绸(集团)公司   1827221
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824813
16 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1816095
17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683779
18 华侨城集团公司    1663078
19 广东卷烟总厂    1483266
20 长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81422
21 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1402006
22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395345
23 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1374032
2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1306057
25 惠州市德赛集团有限公司   1172898
26 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   1084183
27 广州万宝集团有限公司   1073799
28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055885
29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1025214
30 惠州市华阳集团有限公司   1012585
31 广州恒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983576
32 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940038
33 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   887221
34 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853717
35 深圳市天音通信发展有限公司  824263
36 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812223
37 广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809826
38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713078
39 富士施乐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701137
40 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687969
41 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676733
42 人人乐商业集团    672443
43 深圳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667099
44 佳能(中山)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638488
45 广州发展实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26490
46 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623144
47 佛山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15950
48 深圳三星视界有限公司   581653
49 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568992
50 广东省广新外贸轻纺(控股)公司  568107
51 深圳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  500742  
52 深圳市神州通投资有限公司  480791  
53 友利电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446037  
54 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  442421  
55 广州市白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441999  
56 广州广日集团有限公司   437395  
57 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414303  
58 深圳海量存储设备有限公司  382564  
59 深圳市中汽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368286  
60 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   346238  
61 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  326058  
62 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325000  
63 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303068  
64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   301070  
65 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   282203  
66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81664  
67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273328  
68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272892
69 潮州华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2110  
70 中山建华管桩有限公司   260392  
71 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255901  
72 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253082  
73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8892  
74 广东开平春晖股份有限公司  244070
75 深圳卷烟厂    242453
76 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240823
77 七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39665
78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237446
79 广东省航运集团有限公司   234529
80 广州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225218
81 广东天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220000
82 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   211850
83 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  200614
84 广州金鹏集团有限公司   193593
85 南海能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83257
86 广东金盛卢氏集团有限公司  181698
87 中国深圳对外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180824
88 广州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   167898
89 广州友谊商店股份有限公司  163303
90 广东亚洲铝厂有限公司   162711
91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62615
92 广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   159283
93 广东省广州番禺电缆厂有限公司  151396
94 珠海市中油塔鑫石化有限公司  147596
95 至卓飞高线路板(深圳)有限公司  130742
96 江门市华泰铝轮毂有限公司  123421
97 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0897
98 广东中人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118035
99 广州市宏佳伟业发展有限公司  114645
100 广东中顺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10825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第四届《中国机械500强》揭晓,中集集团名列第11,南方中集榜上有名

2006年《中国机械500强》暨《世界机械500强》发布会于7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其中一汽、上汽、东风等三个汽车集团位居《中国机械500强》榜单前三名。中集集团名列第11,南方中集名列第76。发布的2006年《世界机械500强》中,有53家中国机械企业入选。

此次活动是由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和全球最大的商人门户世界经理人网站(icxo.com)联合承办。《中国机械500强》在按销售收入排序的同时,采用世界企业实验室(WEL)按国际惯例设计的企业竞争力评测模型(CVA),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增长率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行业差异、声望指数等因素加以确定,较好地保证了模型的科学性。

大会推出的《世界机械500强》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对世界机械企业进行综合比较的榜单。今年中国共有53家企业入选, 其中排在前100名的有3家企业: 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东风汽车,分别排在世界第71位、83位和85位。

附:2006中国机械500强排名(1-50)

2006中国机械500强排名(51-10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名列2005年我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第9位,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第20位

商务部7月12日公布了2005年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和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排名。中集集团以418772万美元的出口额位居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第9位,以324359万美元的进出口额位居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第20位。

  附:

  2005年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名单:

  http://news.ctei.gov.cn/htmlib/xinwen/NO1.htm 

  2005年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名单:

  http://news.ctei.gov.cn/htmlib/xinwen/NO2.ht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股指期货的推出=大蓝筹时代的来临!

不属于沪深300的股票,将来大部分都要被边缘化了。

中集年底前超过18, 希望大大的。

不知道主力还要上下折腾几次,才能一拉到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JOHN深蓝,就算期货来了,也别乱拉300蓝筹。别忘了,很多股票绝大部分还是国家股,你拉拉看。当心被国有资产管理局给算计了,嘿嘿。你这边拉,他那边抛,你吃得消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的庄家厉害,逼我全仓了! 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歇尔·梅耶:董事会构成影响公司绩效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02:16 第一财经日报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管理学和社会学教授马歇尔·梅耶(MarshallW.Meyer)

  董事会的构成往往对董事会治理和公司绩效产生一些影响。在香港,十几年前,很多公司就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如果公司请到了一个有声望的独立董事,那么它在首次公开上市(IPO)时,开盘价往往会比较高




   



  本报记者 陈雪频 实习记者 穆一帆 发自上海

  一家成立了10年的2000人规模的IT公司,每一次开董事会时都会遇到很多困扰。

  他们最大的困扰是——他们并不清楚董事会应该怎么开。虽然董事会有一些受过良好的商业训练的MBA,但他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却略显稚嫩。更糟糕的是,董事会刚讨论过的保密计划,很快许多人就都知道了,给公司的决策带来了很大困扰。

  幸好,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他及时对公司做了自我诊断,并将董事会遇到的问题归结为三点:一是董事会自身运作机制有问题;二是董事会成员的核心能力需要改进;三是董事会和高管们之间交流不够,沟通方式也有待改进。

  亿康先达全球合伙人顾松华在说出了这个案例之后,立即引出了很多问题:“企业董事会的角色是什么?谁当董事长?谁来组成董事会?他们的核心能力有哪几个指标?”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马歇尔·梅耶的演讲也是围绕这个话题来展开——董事会和董事长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也是9月8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的“中欧-沃顿商学院合作公司治理和董事会课程”的一部分。

  董事会和董事长的角色

  亿康先达全球合伙人顾松华认为,可以用以A到G这8个字母开头的单词来描述董事会的角色。这些角色分别是:审计(A u d itin g)、业务拓展(B u s in e s sDevelopment)、首席执行官任命与评估(C E O A p p o i n t m e n t a n d A s s e s s m e n t)、分配股利(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h a r e P r o f i t)、商业道德(B u s i n e s s E th i c s)、融资(F in a n c in g)和成长(G rowth)。

  一旦董事会的角色确定了,作为董事会领导者的董事长的角色也就被限定了。顾松华认为,董事长的角色主要体现为四点:第一,支持董事会;第二,平衡董事会成员的构成;第三,向管理层成员解释执行任务的情况;第四,推动公司内部信息的传递。

  当董事会和董事长的角色被限定之后,对每个董事会成员的能力要求也就被限定了。顾松华认为,考察董事会成员核心能力的指标有4个:分别是领导团队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影响力、战略思维能力、在专业领域的能力——这也是考核董事会成员的主要标准。

  具体在刚才提及的那个IT公司的案例,这家公司为每一位董事评出级别,用“超过”、“达到”、“不足”把董事们的能力和公司需要的能力进行比较。比如说,“战略思维能力”这一项,公司要求有4级的“功力”,董事长的“功力”是4级,那就正好达到,如果公司业务面临调整,“战略思维能力”需要达到5级才行,那这位董事长的4级就显然有问题了,要亮红灯了。

  董事长和CEO的角色分配

  马歇尔·梅耶教授认为,在公司治理中董事长和CEO的相处是一门艺术,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说应该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但最主要的应该是沟通个人意见。

  “董事长和董事会意见不合的情况会有,但这绝对不是正常的,会出大问题的。”马歇尔·梅耶教授说,“有时候CEO也会异常苦恼,不知道要听谁的意见,这也要通过沟通,甚至是找外部人士解决。”

  在美国,各个行业中有70%的情况是董事长和CEO由同一人担当,而在英国正好相反,在中国,董事长和CEO基本不是同一个人。马歇尔·梅耶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不同的传统造成的,比如说在美国,一个新上任的CEO就希望能同时担任董事长,如果不能兼任,那是一件很沮丧的事情,而且甚至会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

  “这是一种文化差异,而且我们必须尊重一个国家的传统做法。”马歇尔·梅耶教授说:“在一国实践良好的管理模式,跨文化不一定能成功。”

  马歇尔·梅耶教授认为,调查评估会带来董事会成员的更替。在CEO的更替中,要注意一下两点:首先,董事会要一定是公正的——如果董事会不能独立,它的CEO就很可能是委派的。其次,选择时,CEO的角色,职责一定要分清,不能模糊。

  董事会构成影响公司绩效

  董事会的构成往往对董事会治理和公司绩效产生一些影响。在香港,十几年前,很多公司就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如果公司请到了一个有声望的独立董事,那么它在首次公开上市(IPO)时,开盘价往往会比较高。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在香港的董事都很珍视自己的声誉。地理面积不大的香港就聚集了12万名的公司董事,圈子里大家都彼此熟悉,所以声誉在香港更加重要。

  IMD瑞士洛桑商学院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进行公司治理时,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问题更突出。在中国,不同组织层面的董事会很多,关系也复杂得多,这种层层叠叠的结构让信息传递的效率大打折扣。

  马歇尔·梅耶教授认为,内地的企业虽然这些年有一些变化,但和香港相比,内地公司在董事会设置方面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说内地的一些国企虽然也有董事会,但实际权力在“管理委员会”手中,总经理在经营中也很少能接受管理委员会的监督。

  在公司治理方面,政府对新加坡模式借鉴得比较多,但有些是内地国有企业没有学到的。比如说新加坡政府通过淡马锡集团控股了很多的国企,但是政府坚持不向其董事会委派政府代表。也就是说,这些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没有谁有官方背景。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董事会成员的选择是严格的,大都是专家,又很懂市场,经验丰富,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进到董事会中,而在中国,这种模式还没有推广开来。

  董事会治理的中国案例

  马歇尔·梅耶教授认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下称“中集集团”)是一个有关董事会治理的很好的案例。

  中集集团最早是由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在1980年联合创立。后来因为产生分歧,中远集团取代丹麦宝隆洋行成为中集集团的股东,同时中集集团也成为中远集团指定的内部供应商。那个股权变动也让中集集团得以迅速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商。

  在中集集团的8个董事会成员中,有中远集团背景的李江宏担任董事长,同时也是法人代表,麦伯良先生是执行董事兼CEO,另外3个董事代表分别来自中远集团和招商局,还有3位独立董事。

  马歇尔·梅耶教授认为,中集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全部满足4个核心能力指标,而且3个独立董事都是在专业领域有卓越水平的专家——其中包括一个经济学家、一个会计精算专家和一位大律师。

  “这种相互监督的股权分配方式在美国是很常见的,因为美国一直以来就强调权力治衡;但在中国往往是一股独大,没有多个大股东的参与和相互制约。”马歇尔·梅耶教授说。

  马歇尔·梅耶教授曾经问一些国有企业的人,“中集集团的模式很成功啊,怎么不在国企推广呢?”得到的答复通常是,“这样的个案是特殊的,其他企业是无法仿效的。”

  “中国的文化传统里缺少权力制衡的元素,而且中国文化的倾向是‘尽量避免发表不同的意见’,这和董事会的要求是相冲突的。”马歇尔·梅耶教授说,“公司治理中,董事大会上是需要意见有分歧的,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中国的董事会还要做出改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歇尔·梅耶教授曾经问一些国有企业的人,“中集集团的模式很成功啊,怎么不在国企推广呢?”得到的答复通常是,“这样的个案是特殊的,其他企业是无法仿效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9-11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6-9-11 11:12 发表
马歇尔·梅耶教授曾经问一些国有企业的人,“中集集团的模式很成功啊,怎么不在国企推广呢?”得到的答复通常是,“这样的个案是特殊的,其他企业是无法仿效的。”


中国特色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航运业面临最严峻挑战

2006-9-11  中国水运报

    全球班轮公司近日陆续公布上半年业绩,成绩不能令人满意。高燃油价格、昂贵租赁费和比预期低的运费拖低了利润--

  赫伯罗特航运母公司--德国旅游及海运公司(TUI)首席财务总监福伊尔沃克分析赫伯罗特航运上半年亏损的原因是,高燃油价格、昂贵租赁费用及比预期低的运费拖低了盈利;业内的运费战亦导致市场环境每况愈下。赫伯罗特航运预计今年燃料费用总开支高达10亿美元。福伊尔沃克估计,业界今年的盈利将远逊去年。

  克拉克松船舶经纪公司则表示,该公司收入下降的是买卖船部门,收入从去年上半年的1240万英镑下降至2006年上半年的960万英镑。克拉克松公司说:“由于没有大量的交易支持,我们二手船买卖部门明显的平静。

  由于新船交付高峰的到来,未来三年,全球运力过剩将会进步加剧,全球航运业可能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有业内人士警告。

  大量新船集中投放市场班轮运力可能过剩

  全球海运市场在经历了2001年周期性回落之后,于2002年、2003年开始回暖,在2004年达到新的顶峰: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率达到9%(2002年和2003年为3.5%和5%),价值8.9万亿美元的全球进出口贸易中有90%是通过船运实现的。旺盛的贸易需求直接带动了海运市场的发展,市场的供不应求和运费的大幅提升,让尝到了甜头的各大船公司纷纷开始建造大船,以期赚取更多的利润。

  从2004年开始,新的造船订单在不断增加,而且日益趋向大吨位。目前世界各大船厂的新船订单已经排到2007年、2008年,各大造船厂几乎都在满负荷运作,普遍接单量非常饱满。按照造船周期,从今年开始,将是新船交付的高峰。

  自去年以来,针对2006年开始将有大量新船集中投放市场这一新格局,澳洲麦格利银行、高盛投资、英国克拉克森、豪尔·罗宾逊等相关机构都已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大量的造船订单引发的可预计的新增运力增长,将有可能使未来几年内集装箱班轮运输业运力过剩。

  在研究机构看来,由于新船投放的速度加快而货量增幅的速度放缓,运力过剩似乎已不可避免。而运力过剩的后果显而易见,供求失衡会使“僧多粥少”,直接导致竞争加剧,运费下调。

  针对市场的担忧,马士基、中远、长荣等大型船运公司却对市场前景表示乐观。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此前就表示,尽管运力大大增加,但仍然看好今后集装箱运输市场,并预言行业的景气周期将持续到2009年。去年中远曾一口气向韩国一家造船厂下了一个总价值高达5亿多美元的订单,这4艘1万标箱的集装箱船预计2008年交付。

  中国因素拉动海运市场货运需求同比增长

  航运公司看好市场,缘于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市场的持续看好,在全球海运市场,中国因素的拉动已是业内公认的一个风向标。

  世界各地的港口已感受到,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崛起,为全球市场带来的冲击。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复兴,对先前死气沉沉的全球航运业和造船业产生了刺激效应。4月下旬,由中远、长荣、马士基等13家大型航运企业组成的泛太平洋稳定协议?TSA?发表数字显示,今年头4个月,亚洲来往美国航线的船只运载率平均超过90%,其中往西岸航线接近95%,经巴拿马运河到美东港口航线更高达100%,成绩较预期突出。受惠于美国与亚洲的贸易不断增长,今年1月和2月的货运需求已较去年同期多20%。TSA表示,对今年泛太平洋运输市场的前景感到乐观。

  TSA总干事皮雅斯认为,去年有不少机构都看淡整体班轮市场发展,而事实证明,中国的出口仍然强劲,就使东南亚地区出口至美国的货量也都以高速度增加。

  亚洲地区贸易发展很蓬勃,中国增长再度加速,印度亦不相上下,日本增长率也增长了。中国6月份出口货量再创新高,同比上升23%。除了亚洲区外,俄罗斯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贸易发展也很迅速,欧洲地区的增长也有改善。全球最大的贸易航线:泛太平洋西向航线情况亦很好,集装箱运输增长达13.4%。由大西洋进口的总货量增长也由去年的2.2%上升至4.5%,到2008年达320万箱,而2005年则是280万箱。今年美国总进口货量预计上升8.8%至1920万箱,明年将达2060万箱,2008年则将接近2200万箱。

  业内人士形容说,“这几乎是50年来航运业的周期高峰”。

  营运成本增加产生压力运力过剩成导火索

  分析人士指出,大型船公司比较一致地看好未来航运市场,是因为船公司从海运市场经营者的角度出发,要向市场灌输前景乐观的思想,从而维持运价或进一步加价。TSA总干事皮雅斯在看好前景的同时,也强调,班轮业尚未进入旺季便出现如此盛况,进入第三季度估计市场更会出现舱位供不应求现象,同时在营运成本不断增加下,未来运费会有进一步的加价空间。

  据分析,世界经济贸易的稳定增长将带动集装箱运输总体需求稳步攀升,但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放缓,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集装箱运输需求的增幅。因此,下半年尽管是远洋航线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旺季,但运量的增幅将较2005年同期减缓。第三季度,欧洲和北美两大主要航线将进入供需两旺的局面,但形势将略逊于2005年。各大机构预测,超大型集装箱陆续投入到东西主干航线上,将对旺季运价提升产生压力,而当第四季度进入运输淡季后,运力过剩将成为运价连续下跌的导火索。

  而有一些货主或大型租船者显然是支持运力过剩说法的,并认为运费会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也有迹象表明,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造船厂订单持有量的增幅呈逐月下滑的趋势,船公司订造新船的热情渐减。这说明,船公司已在担心运力快速增长对运价的影响,并采取了相关举措。

  马士基由于收购铁行渣华集装箱船影响到帐本底线,今年上半年丹麦航运巨擘AP·莫勒-马士基利润下降。日前,马士基公布上半年业绩,纯利下跌35%至12亿美元,但略高于市场预期,其中石油及天然气等能源开采业务纯利大幅增加52%;集装箱运输业务半年亏损逾6亿美元;油轮和其它船型贡献较多利润,达4.16亿美元。

  太平洋航运专营干散货船运的太平洋航运日前公布中期业绩,受租金下调及开支增加等因素影响,半年溢利倒退57%至3640万美元。太平洋航运今年上半年净收入为1.40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409亿美元相约。该公司上半年新成立的大灵便型散货船业务,期内亏损230万美元,但现在已开始盈利。

  现代商船韩国第一大班轮公司现代商船?HMM?日前公布上半年业绩,第二季盈利狂跌94%,纯利由去年同期的770亿韩元下跌至46亿韩元(约478万美元),销售额则下降8.3%至1.1万亿韩元。该公司营运亏损达74亿韩元,去年同期则有930亿韩圜盈利。

  韩进海运韩国第二大船公司韩进海运受相同的原因影响,即使上半年的集装箱货运量达160万标箱,同比上升17.6%,但同样扭转不了利润大倒退的劣势。该公司头6个月营业额上升0.8%至2.92万亿韩元,但溢利下跌81.2%至531亿韩元(5560万美元),纯利由去年同期的2136亿韩元下跌55.6%至948亿韩元。

  海皇东方新加坡海皇东方日前公布第二季度业绩,纯利大跌66%至仅6750万美元,远低于今年第一季度的1.2亿美元。季度销售额亦倒退3%至16.4亿美元。海皇东方的中期报告中指出,今年单是上半年燃料开支已上升1.32亿美元。

  宏海箱运泰国宏海箱运受成本上升和运费下降影响,同样业绩低迷,第二季盈利急跌50%,纯利由去年同期的13.6亿泰铢下跌至现在的6.71亿泰铢(1790万美元)。

  赫伯罗特德国赫伯罗特航运日前在科隆公布业绩,上半年亏损达6600万欧元。赫伯罗特航运在公布上半年业绩时指出,第二季亏损4100万欧元,以致前6个月亏损增加至66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1.23亿欧元盈利大为逊色。赫伯罗特航运上半年本有400万欧元盈利,但因耗资7000万欧元作整合费用,因此亏损惊人。

  克拉克松8月30日,克拉克松船舶经纪公司公布上半年利润,截止2006年6月30日的利润达740万英镑(1400万美元),比去年上半年的1610万英镑下降54%;截止2006年6月30日的中期收入达5260万英镑,比2005年同期的5390万英镑下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9-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歇尔·梅耶教授认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下称“中集集团”)是一个有关董事会治理的很好的案例。

  中集集团最早是由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在1980年联合创立。后来因为产生分歧,中远集团取代丹麦宝隆洋行成为中集集团的股东,同时中集集团也成为中远集团指定的内部供应商。那个股权变动也让中集集团得以迅速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商。

  在中集集团的8个董事会成员中,有中远集团背景的李江宏担任董事长,同时也是法人代表,麦伯良先生是执行董事兼CEO,另外3个董事代表分别来自中远集团和招商局,还有3位独立董事。

  马歇尔·梅耶教授认为,中集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全部满足4个核心能力指标,而且3个独立董事都是在专业领域有卓越水平的专家——其中包括一个经济学家、一个会计精算专家和一位大律师。

  “这种相互监督的股权分配方式在美国是很常见的,因为美国一直以来就强调权力治衡;但在中国往往是一股独大,没有多个大股东的参与和相互制约。”马歇尔·梅耶教授说。

  马歇尔·梅耶教授曾经问一些国有企业的人,“中集集团的模式很成功啊,怎么不在国企推广呢?”得到的答复通常是,“这样的个案是特殊的,其他企业是无法仿效的。”

  “中国的文化传统里缺少权力制衡的元素,而且中国文化的倾向是‘尽量避免发表不同的意见’,这和董事会的要求是相冲突的。”马歇尔·梅耶教授说,“公司治理中,董事大会上是需要意见有分歧的,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中国的董事会还要做出改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6-9-11 11:12 发表
马歇尔·梅耶教授曾经问一些国有企业的人,“中集集团的模式很成功啊,怎么不在国企推广呢?”得到的答复通常是,“这样的个案是特殊的,其他企业是无法仿效的。”

"国际接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1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万年小龟 于 2006-9-10 23:48 发表
JOHN深蓝,就算期货来了,也别乱拉300蓝筹。别忘了,很多股票绝大部分还是国家股,你拉拉看。当心被国有资产管理局给算计了,嘿嘿。你这边拉,他那边抛,你吃得消吗?


作为一个小散户, 对大机构的操作方法一无所知,很难也不想去了解他们具体的操作细节。
但有一点,大盘蓝筹股将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被谁利用都有可能,也不能排除你眼中比较强大的“国有资产管理局”,至于操作的方向,就中集和宝钢来说,向上的空间远大于向下;对于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来说,股价大跌也无关紧要,若是获得远高于内在价值的价格就是意外之喜了,有些“空手套白狼”的意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9-1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B股市场改革有望破冰 管理层明确三大思路
        发布时间: 2006-09-11 15:33         字体:         放大         缩小         还原        
  本报讯在A股股改大局已定的情况下,B股市场的改革终于提上议事日程。在近期由本报与上海上市公司董秘协会、广发证券共同主办的“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纯 B股公司出路”研讨会上,消息人士透露,虽然管理层尚未明确B股市场的改革时间表,但已经成立相关部门专门研究B股市场的改革问题,而且已经明确指出B股上市公司不存在股改的问题,在当前的环境下,管理层比较主流的观点是B股市场向A股市场并轨。

  “我们希望管理层能够传递出一个比较明确的信息给B股市场。”纯B股公司粤华包的董事长王奇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纯B股公司出路”研讨会上坦言。

  目前,纯B股公司从管理层方面听到最多的声音是,B股市场的再融资尚不考虑,但是对于何时才考虑并未给出明确答复。不过,据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消息人士透露,管理层对B股市场的改革问题有三点意见是比较明确的:第一是B股市场改革尚无时间表,不过有关B股市场改革的问题正在研究,管理层已经成立了专门负责 B股市场改革的研究小组;第二是B股上市公司不存在股改的问题,即使进行改革非流通股股东也不需要支付对价;第三是B股市场的出路要靠创新,目前管理层比较主流的观点是B股市场向A股市场并轨。

  权威人士还对增发A股回购B股这一方案作了评价,认为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B股公司发A股是属于IPO还是再融资尚难界定。如果认定是IPO,从A股市场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认定是增发A股,从B股公司已经是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来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究竟如何认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来自监管层的法律专家在会上表示,虽然目前尚未有任何明确的法律法规来限制B股市场的融资功能,但事实上B股市场在目前的环境中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恢复B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可能不是管理层的意愿。不过,在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大局已定的情况下,管理层确实需要加紧研究B股市场的改革问题。记者了解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法律监管部门一直在研究关于B股市场的出路问题,管理层相关部门对此也表示赞同。

  资料显示,1996年以后,随着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步伐的加快,B股市场IPO越来越少,2001年以后再无新股发行。近年来,除了上工B、京东方(资讯 行情 论坛)B(资讯 行情 论坛)、帝贤B(资讯 行情 论坛)等3家公司曾有过增发外,B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几近消失。新城、粤华包等B股公司曾经多次递交申请希望增发B股或A股,但均未有明确的回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9-11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B股股改开始问路 境外投资者希望恢复B股再融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09:37 每日经济新闻

  解决思路在沪研讨,两套方案浮出水面:增发A股回购B股和直接换股

  于春敏 每日经济新闻

  伴随着中石化的加盟,A股市场股改胜利大局已定。日益边缘化的B股市场路在何方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纯B股公司出路的探讨》200
       
地标公寓·银泰中心        鸿业兴园新楼开盘
香山谷.传世宅院        环保家装完全攻略
       
6年研讨会上,A+B公司尤其是纯B股公司及投资者,对新政出台可以说是期盼殷切。23家纯B股公司中有19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秘、亚商投资、日本内藤证券等业内人士与会。会议基本达成如下共识:B股市场“招商引资”的使命已结束,急需改革;A股股改胜利在望,B股改革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可行的解决思路主要有增发A股回购B股和直接换股两种。

  纯B股公司:久旱盼甘霖

  研讨会上,东电B、深基地B(资讯 行情 论坛)、山航B(资讯 行情 论坛)等众多纯B股公司代表竞相发言。他们坦言,现在的B股市场,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当时,国内的A股市场刚刚起步,囿于A股融资指标限制,同时,为加快引进外资,相当一部分本想发A股上市的企业最终成了B股上市公司。然而,由于市场规模和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融资金额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无奈之下,只能向银行贷款,高额的债务负担,造成了相当一部分B股公司的业绩不佳;上市多年,东电B股(资讯 行情 论坛)等很多纯B股公司的分红总额早已超过当年融资额,付出远远多于回报;现在的B股市场,没有融资及再融资功能,且存在股权分置的问题,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市场在边缘化,相关公司也在被边缘化。

  境外投资者:望恢复B股再融资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积极参与B股市场投资的境外投资者代表,日本内藤证券社长内藤诚二郎在演讲中指出,希望管理层能尽快采取措施,给予优秀B股公司再融资的资格,让它们继续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同时,他还就A、B股并轨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会的很多人士认为,B股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很多境外投资者可谓获益匪浅。对2001年B股市场对境内开放,引发了境内投资者长期被套而外资趁机大规模出逃的事实,有人士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对B股市场的“小修小补”,已无助于实质性问题的解决。

  业内人士:两种思路可行

  广发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钮华明表示,虽然就B股问题管理层尚未有明确说法,但通过与管理层相关人士的交流,至少可以明确如下几点:一、B股问题已引起管理层重视,即将被提上议事日程;二是纯B股公司不存在股权分置问题,需要通过合适的创新方式解决问题,向A股并轨是基本的方向。

  他认为主要有两种相对可行的解决思路:一是增发A股、回购B股。按该思路,那些符合公募条件的上市公司,可以先公开发A股,用筹集来的资金,再回购B股,而不满足公募条件的,则可以采用定向增发方式,发行A股,然后再行回购;二是直接换股,也即一股B股换一股A股。该方式下,定价是关键,需要协调各方利益,综合考虑。

  链接:

  沪深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两市共有109家B股公司,其中,深市55家,沪市54家,纯B股公司家数为23家,A+B公司家数为86家;深市55家B股公司的总流通股本为117.88亿股,总流通市值为 524.03亿元,沪市54家B股公司的总流通股本为107.44亿股,市价总值为349.68亿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9-1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B股市场改革路线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08:39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见习记者李玉亭

  在近日召开的“后股权分置改革时期纯B股公司出路”的研讨会上,与会的纯B股公司、券商以及境内外投资机构代表们均认为,随着中国石化加入股改“大军”,A股市场股改已近尾声,B股市场改革时机已经成熟。但接下来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是,B股市场改革如何“破题”?
       
地标公寓·银泰中心        鸿业兴园新楼开盘
孔雀城 独院生活        环保家装完全攻略
       

  B股市场存在先天缺陷

  作为长期关注B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亚商投资的董事长陈琦伟认为,“B股市场在设计、管理上先天就是有缺陷的,决定了其缺乏效率,因此没有理由继续做大B股市场。”他表示,企业上市是为了融资,而B股市场目前非但没有融资功能,每年还要支付为数不少的信息披露等费用,这对B股公司和投资人来说显得不太公平。陈琦伟认为,要解决B股市场问题,应该先从设计、管理的角度解决B股市场问题的责任所在,这涉及到政府对整个B股市场管理的态度。

  内藤证券社长内滕诚二郎则认为,虽然B股市场存在先天缺陷,但海外投资者主要还是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海外B股投资者重视企业的中长期发展,不会因为
宏观调控和企业业绩短时期内的变化改变投资理念。内藤进入中国市场11年,对优良企业不断增持。市场虽然有缺陷,但我们还是坚持长期投资,希望对快要被边缘化的B股市场能有一些弥补作用。”

  先解决融资问题

  B股市场既有纯B股公司,也有同时拥有A、B股的公司,每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尽相同。市场人士也认为,管理层不可能一次拿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解决B股市场问题需要一个突破口。

  上海董秘协会秘书长沈翼虎和亚商投资的陈琦伟一致认为,应该让业绩较好的B股公司先行一步,通过再融资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让业绩符合标准的B股公司发A股融资,这并不存在什么实质性障碍。”沈翼虎说。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业绩好是B股公司参与融资的前提条件,业绩不好的B股公司,则可以鼓励其重组改善业绩。目前符合增发条件的纯B股公司包括伊泰B股、东电B股、新城B股、阳晨B股、深基地B股、帝贤B股、杭汽轮B股等7家公司。

  陈琦伟认为,即使B股公司全部增发A股,“只要掌握好节奏,从数量上来讲,增发不会对A股市场造成根本性冲击。”至于增发之后怎么办,陈琦伟认为不太可能同时解决B股流动性问题,应先解决好再融资问题再讨论纯B股公司的出路。只有把再融资问题解决了,B股公司才有积极性把业绩做好,才能提高公司价值,而改革也需要优良业绩作支撑。

  保荐机构谋划B股出路

  对于B股市场的改革问题,广发证券提出了两种解决思路:一种是增发A股,回购B股;另一种是B股直接换A股。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采用第一种方式对B股市场进行改革的可行性较大。

  广发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钮华明介绍了增发回购方式的操作思路:对于符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B股公司,可先公募增发A股,利用募集资金回购B股,发行的A股可直接上市流通,原非流通股在锁定期结束后可上市流通;对于不符合公募增发条件的B股公司,可向机构投资者或者重组方进行定向增发再回购B股,定向增发的A股和原非流通股在锁定期结束后可上市流通。增发A股的价格以IPO 定价方式、询价方式确定,所得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回购B股,回购价格为A股每股发行价扣除每股发行费用后的价格。

  内滕诚二郎也提出了对B股市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国内投资者,可以根据A、B股一段时间内的价格比例转化为A股;对于国外投资者,一种方法是符合QFII资格的,可转化为QFII;不符合QFII资格的,可转化为QFII的子账户,第二种方法则同国内投资者一样,根据A、B股一段时间的价格比例转化为A股。此种方法还可以作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试金石。

  不过,广发证券和内滕证券的方案的共同难点在于,公募增发的募集资金用于回购B股时,需要证券监管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回购B股涉及到换汇问题,又需要外汇管理局对换汇的额度“开绿灯”。B股改革的“破冰之旅”,仍然是知易行难。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14 12:19 , Processed in 0.28769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