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3-2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ry008 于 2006-3-27 21:32 发表
关于中集股改情况:
    本人给中集董事会写信了,得到了回复如下:
   "敬启者,您好:

中集从3月13日开始停牌,进入股改程序。
由于中远方面决策涉及两层的上市公司以及集团公司,因此程序方面相对 ...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想怎么着抓紧,能不能通过试试才知道。   2006-03-27 17:12:25

新浪网友 就 中集集团发表评论  IP:218.92.13.*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想怎么着抓紧,能不能通过试试才知道。
总不能这样干耗着。


从这个新浪网网友发的帖子可以看到,有些股民已有些沉不住气了。

大家要警惕,不要陷入中集设计的通过拖延时间造成的心理陷阱。

再拖也拖不过年底吧?反正公司照样在运转,在产生利润,大家只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在投票的时候如果感到自己的权益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照样否决它。

磨时间我们磨得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钢股份于2006年3月23日公布了《关于调整二季度热轧产品价格的通知》,在原2006年2月23日已公布的第二季度价格政策的基础上对2050、 1580和1780热轧产线产品价格调整如下,具体价格见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及点评

(转帖)
2005年,中集集团(00003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59亿元、净利润26.69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6.53%和11.73%,而在公司收入、盈利和股东回报等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的同时,细细研读中集集团的年报,却不免让人心生隐忧。

第一个疑问是,虽然中集集团2005年实现净利润26.69亿元,较2004年增加了2.80亿元,但若将公司2005年四个季度的净利润分拆开来看,其1-4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9.14亿元、11.37亿元、5.99亿元和1951.6万元,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公司2005年前两季度的净利润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但从3季度开始,公司净利润环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4季度仅1951.6万元的净利润,数字跌幅之大让人心惊。

中集集团三季报显示,截至2005年1-9月,公司实现净利润26.496亿元,其中非经常性损益855.21万元。而中集集团年报显示,2005年1-12月,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6.691亿元,其中非经常性损益6666.24万元,即公司在2005四季度非经常性损益增加了5811.03万元的基础上,净利润仅仅增加了1951.6万元,也就是说,若不是凭借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四季度将会出现3859.4万元的亏损,虽然相对全年26.69亿元的净利润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这是否预示着危机正在悄悄靠近中集集团呢?

虽然4季度相对而言是中集集团的淡季,但这样的情况近年来从未出现过。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业务分为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等,其中干货集装箱业务收入占公司集装箱业务总收入的近75%,但公司年报显示,当前和未来普通干货集装箱行业产能正在快速扩张,严重过剩的产能已初步形成,到2007年行业产能将有可能达到580万TEU,而2005年,全球新购集装箱仅240万TEU左右(包含所有集装箱品种)。

虽然公司称将通过降低干货集装箱的销售收入占集团总体业务比重的形式,来化解普通干货集装箱的经营风险,但干货集装箱目前仍是公司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化解谈何容易。

(点评:4季度利润下降确实是将全年的计提留在了一个季度,可以理解。干货箱的压力也确实很大,就象菜市场卖豆腐的,卖的人多了,再好的豆腐压力也会大,何况做豆腐并不难,好在豆腐老板看到危机开始做豆腐皮了。)

第二个疑问是,钢材价格下跌,为何公司的生产成本却持续升高?

由于近几年钢铁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钢铁产能迅速扩张,2005年钢材市场形势严峻,钢材价格一路下滑,而中集集团年报也显示,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影响,钢材价格从2005年第一季度的每吨700美元跌至第四季度的每吨400—450美元,由于钢材是生产集装箱的最主要原材料,因此集装箱的销售价格也随之一路走低。

但令人不解的是,随着钢材价格的不断走低,中集集团的生产成本却持续攀升。

按季度划分,2005年1-4季度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业务的成本分别为:58.54亿元、67.58亿元、57.93亿元和38.70亿元,而1-4季度中集集团集装箱的销量分别为40.61万TEU(即以20英尺集装箱作为集装箱计量的换算单位,又称标准箱)、42.52万TEU、31.78万TEU和21.23万TEU,按此计算,公司1-4季度集装箱业务的成本分别为每TEU14415元、15893元、18227.5元和18230.6元,成本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呈现上扬趋势,四季度较一季度时上扬幅度高达26%以上,这似乎有驳常理。

由于干货集装箱成本相对较低,那么是否是干货集装箱占中集集团集装箱总销量比例的降低而导致的公司装箱业务成本逆钢铁价格下降趋势而上升的呢?

2005年1-4季度,中集集团干货集装箱的销量分别为:36.37万TEU、38.63万TEU、28万TEU和17.47万TEU,分别占同期集装箱总销量的89.6%、90.9%、88.1%、82.3%,可以看出,除第四季度干货集装箱的销售比例略有降低外,其他三个季度的销售比例基本无变化,问题显然不在这里。

那么是否是中集集团在钢材降价后,存货中有之前高价购买的原材料呢?由于公司存货中原材料一直保持在20亿元左右,同公司309.59亿元的收入相比,问题好像也不在此。这就越发令人迷惑。

据中集集团年报称,干货集装箱价格在2005年四季度已跌至1450—1550美元/TEU,按人民币计算每TEU约为11745元-12555元。而中集集团2005年销售普通干货集装箱120.47万TEU,实现销售收入199.77亿元,折合每TEU16582.6元,如今干货集装箱的价格已降至11745元-12555元/TEU,那么作为公司业绩支柱的干货集装箱产品在2006年还能够实现盈利吗?

(点评:虽然成本和价格的定量计算有失严格,没有很好地区分规格、品种、时间等因数,但作为定性的计算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四季度成本的偏高,确实有钢材存货成本偏高的因数,也是管理层的部分判断失误吧,公司大了惯性也较大嘛;同时,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很小),但对于四季度钢材存货依然占用如此大的成本比例,还是感到有些吃惊,公司竟然能如此坚决的在2、3季度储存如此大规模的高价钢材还是有点不好想象,看来管理层2、3季度真是太乐观了,也可以说4季度对存货的计提看来是不得已而为的,毕竟来年还有对管理层的绩效考核,只是希望管理层能吸取教训,改正!当然以上的分析,都是依据数据的推理,作出05年钢材存货过大的基础上的,不知实际是否如此,05年中集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象个倒钢材的,呵呵!不过听说宝钢将06年2季度热轧薄板的价格提高了将近20%,看来倒钢材的还是有的赚!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7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议中集计提的钢材跌价准备

毛利润 = 集装箱售价 - 钢材成本 - 其它成本

中集库存的钢材成本 = 固定值(已发生),所以无论以后钢材涨价还是跌价,这部分成本都不变。

也许有人要问,那以后钢材价格下跌了,是否集装箱售价也要下跌,答案是否;

因为集装箱售价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和行业的平均成本,已知计提了钢材跌价准备的中集和胜狮就占了市场份额的70-80%以上,而且存货比例差不多,所以最终集装箱售价和钢材的升跌关系不是很大。

结论:钢材跌价计提的利润损失最终会通过集装箱的销售原封不动地补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8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福证券 - 中遠太平洋 持有.tx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8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有中集的分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聞稿]

勝獅與Flax Field Trading 組成聯盟

* * *

與荷蘭航海運輸專家合作生產高價值罐箱

(二零零六年三月十三日,香港訊) –全球具領導地位的貨櫃製造商及物流服務經營者之一


勝獅貨櫃企業有限公司(「勝獅」/「集團」)(股票編號:0716)於今天與總部設於荷蘭,在罐

箱設計、生產、工程支援、市場推廣及售後服務方面擁有多年經驗的Flax Field Trading B.V.

(「FFT」)簽訂特許經營及銷售代理協議(「協議」)。

根據協議,FFT 將協助勝獅於集團順德廠房以最先進的設計及科技設備設立特設生產設施,並

配合適當培訓、强大的工程及設計支援,從而生產優質的罐箱。預期廠房將於二零零六年年底

投產。勝獅於貨櫃製造業的10 年經驗,結合FFT 於罐箱製造業內的專門技術及營銷網絡,協

議預計會擴闊勝獅的產品組合,並提升集團將來發展更多高價值及較複雜貨櫃產品的能力。

勝獅主席張允中先生說:「根據我們的研究,亞洲市場對新的罐箱生產商存在需求。大部分罐

箱客戶目前正向我們的廠房購買其他種類貨櫃,他們對即將可向勝獅訂購罐箱均表示歡迎。而

其他已接觸的主要潛在客戶亦歡迎勝獅這快將推出的新產品。」

-完

勝獅貨櫃企業有限公司
勝獅貨櫃企業有限公司為全球具領導地位的貨櫃製造商及物流服務經營者之一。集團的貨櫃製造業務
包括經營九間貨櫃廠,其中八個位於國內,另一個位於印尼泗水。兩間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市及浙江
省寧波市的全新廠房尚在施工階段,預計將於二零零六年中啟業。而物流業務則包括經營十一個貨櫃
場,當中八個位於中國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及順德等重要位置,另兩個位於
香港及一個位於泰國Laemchabang ;並於香港經營中流作業及於中國廈門經營物流公司。憑藉週全的
投資策略,集團正逐步邁向業內的領導位置。

Flax Field Trading B.V.

Flax Field Trading B.V. 由三位在罐箱業擁有合共逾50 年豐富經驗之專家於一九九九年初組成以服務
航運業和運輸業為主要業務。FFT 為客戶提供代理,罐箱設計及生產的咨詢服務,以配合他們的(,) 未來
發展所需。 FFT 最近於荷蘭歐洲港開設設施,成為提供廣範運輸及貨櫃服務的理想基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勝獅貨櫃:去年下半年需求及鋼價急跌,存貨撥備950萬美元
3月 20日 星期一 18:14 更新

《經濟通專訊》勝獅貨櫃(0716)總裁兼首席行政總監張松聲於業績記者會表示,貨櫃生產業於去年面對供求錯配,上半年需求量強勁,鋼價上漲,一度高見每噸730元(美元.下同),貨櫃價錢亦曾見每個2400元,但自去年5至6月起,貨櫃需求開始急跌,導致貨櫃存貨量升至兩個月,期間鋼價亦下滑,最低跌破每噸450元,而每標準箱貨櫃價錢亦曾於今年1月跌穿1400元,因此集團需作出存貨撥備950萬元。

但他稱,目前鋼價已開始回升,現時價格為每噸480元,而貨櫃存貨量亦於去年底回復至一個月正常水平,預期今年市場貨櫃需求量為3﹒2萬至3﹒38萬個,並相信市況會回復正常,即每年第一及第四季為淡季,第二及第三季為旺季。(vy)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8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届深圳市国际机械及模具展览会开幕

2006年3月28日,第七届深圳市国际机械及模具展览会在深圳高交会馆开幕。该展览由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主办,该展览会由金属加工机械、塑胶包装印刷机械、模具工具材料三大专业展组成,有来自海内外的1000余家知名厂商参展。
    广东省政协王兆林副主席、深圳市政协李连和副主席、深圳市贸工局殷勇副局长、深圳市科技信息局陆健副局长、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领事莫菲先生、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董事长劳顿先生等嘉宾以及参展商代表参加了开幕式。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会长单位代表、中集集团副总裁赵庆生出席开幕式并致开幕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9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集装箱运价将下降10%左右

日本MIZUHO共同银行在最近发表的“2006年度日本产业的动向”报告中预测,2006年度以北美、欧洲的基干航线为中心的集装箱货流将增长,由于新造船的竣工,主要航线的供求差额将缩小,但由于担心将来供给过剩,2006年班轮运价将比2005年下降10%左右。2005年度日本三大海运公司(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川崎汽船)的收益增加,但2006年度将有若干下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3-29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3-30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极等待”五法则

blogbuffett 转载

作者:唐•萨尔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东亚经济评论 发表日期: 2006-3-8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上,一家公司的成败常常要看运气如何。动荡的市场蕴含着机遇,但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机遇出现的时机、属性以及它们的重要程度,既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市场挑战也是如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赌场上,你下了赌注,就会盼望出现最好的结果。有时候,做得好还不如运气好。

过去6年里,我研究了20多对彼此相似的公司。这些公司处于诸如电信、航空、企业软件等难以预侧的行业,来自中国和巴西这类国家。通过类似公司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在面对同样不可预见的挑战和机遇时,它们是如何作出不同反应的。

我发现,越是成功的公司就越幸运。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总能更有效地应对监管、技术、竞争、宏观经济或其它不稳定因素的意外变化。这种幸运太重要了,容不得白白浪费。“积极等待”策略在最成功的公司身上得到了体现。这是在极难预料的市场上采取的一种策略,要求经营者对既无法充分预知又不能控制的机遇与挑战进行预先考虑和准备。

企业首脑有时就如同一艘船的船长,凝望着遥远的地平线,为船只确定航线。在许多市场上,未来充满迷雾,几乎不可能看清。例如在电信业,不断变化的规章、持续的技术变革、Skype 之类非传统竞争对手的进入,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等,都在持续带来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机遇和挑战。再比如,中国的汽车需求就是诸多因素的共同产物,比如更高的可支配收入,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对中产阶级生活日益强烈的渴望,宽松的信贷环境,以及雇主不再就近提供住房等。
    不过,机遇并不都一样。在变幻的市场,企业面临着不计其数的中小型机遇,以及周期性的黄金机遇,后者可以在短期内创造出大大高于所投入资源的价值。典型的黄金机遇包括收购一个大型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全球性业务规模,如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对国民西敏银行(NatWest)的收购;还包括在中国或印度等新兴市场出现的爆炸性需求;或者是率先推出iPod这样的新产品或服务等。

黄金机遇只在外部环境同时打开几扇机遇之窗时才会出现。想一想中间件—— 那种连接一个公司各种应用程序的软件所带来的机遇,IBM和BEA两家公司将之转化成了数十亿美元的业务。当时,好几种情况同时出现了:网络的发展促使人们需要一种软件让公司的各种应用程序之间实现交流;当时的技术已能够解决这一需求;NCR和Novell等早期领军企业被其它市场分散了精力;风险资金数量太小,阻止了许多新兴企业在同一市场角逐。

在这些情况下,把握时机最为重要。如果IBM和BEA早一两年进入这个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就不会那么强烈,而技术也不会那么发达。如果晚几年,手握大量风险资金的新进者就可能已经确立领导地位。

管理者们既不能预测也无法控制黄金机遇。但他们可以让公司做好准备,以便在某个机遇到来之时一把抓住。个中诀窍并不在于当黄金机遇到来时如何英勇努力,而是在于风暴之间的相对平静期默默进行准备。

明确轻重缓急

在不可预知的市场中,管理者们往往会采取无数次的试探行动,推出一系列新举措,试图以此防范各种可能的意外事件。这是一个重大误区。员工和管理者淹没于诸多经常互相冲突的“优先事项”中。管理人员同时寻求的重点太多,这种努力既浪费了资源,也阻碍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管理者必须严格把关,挑选首先要去实现的少量目标,把其它的合理关注暂时放在一边。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决定哪些工作应该停止,以便腾出时间、精力和资源,以确保真正关键的目标得以实现。

探索未来前景

行事谨慎的管理人员会有意识地采取措施,调研不甚明了的未来。首先,他们会针对几个方向进行探测,以拓宽搜寻机会的范围,而不是“一条道儿走到黑”。探索性尝试包括投资于创业公司或与其协作,或展开小规模实验来测试市场。其次,在探索行动中,管理者必须对异常情况(令他们惊讶或与预期冲突的新信息)保持警醒。在混乱的市场中,管理者的思维地图很快就会过时,异常信息则为地图哪里出错提供了线索。

市场侦察就如同沿着一堵防护墙寻找突破口。在大多数时候,公司遇到的是坚硬的表层——不愿让路的竞争对手,不愿购买的客户,或不奏效的技术。管理人员应该在市场上寻找突破口。一旦找到,就应该蜂拥而上,并随即投入其它资源。

留足储备

在相对平静时期,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专款储备,以便在黄金机遇出现时迅速调用。这需要克制。如果一家公司将涉入过多的探索领域,或同时在一个地方投入太多,那么在黄金机遇来临时,公司的储备资金就会捉襟见肘。为了避免这种风险,高级管理人员应该详查公司的资源分配流程,控制探测行动数量,只在明确评估后增加投资。

保持战备状态

在积极等待期间,管理者必须着手改善运营状况——削减成本、加强分销渠道、改进产品。效率较高的竞争者能在暴风雨中幸免,而低效的竞争者则会被淹没。在风平浪静时改善运营有助于积累“战争”资金,同时也能建立抓住黄金机遇所必需的信誉。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能赢得国民西敏银行,就是因为苏格兰银行的执行纪录让资本市场相信,它是最有可能使交易获得成功的买家。

宣布主要目标

积极等待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乃是决定何时该养精蓄锐、何时该全力以赴。

    管理者会周期性的面临非常重要的机遇或威胁,要求公司全力以赴。此时若将其宣布为公司主要目标,将能产生一种紧迫感,使组织集中精力,优先配置资源,并奠定协作。然而许多管理者表示,这是他们最难作出的决策。事实可能证明,短期的谨慎行事有害于长远。错过每一个黄金机遇的公司将最终发现,自己被那些既能积极等待又出手果断的公司击败了。

领导一家公司进入迷雾般的未来仍是一项危险工作。然而,通过在相对平静时期的积极等待,管理者可以增加他们成功的概率。 机遇偏爱有心人

在不可预知的市场中,好运气非常宝贵,不容错失。如果在重大机遇和威胁之间的平静期积极等待,管理者们将能够提高抓住时机的几率:

明确优先事项,避免浪费精力和资源。

对未来进行调查预测,发现市场空白点。

保留一部分现金储备,在重要机遇出现时投入使用。

在暴风雨间歇期,保持公司的“战备”状态。

宣布抓住某个机遇是公司的主要目标,以便比竞争对手更快抓住它。

补充阅读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1985。

■康斯坦丁诺斯•马凯斯(Constantinos C. Markides),《为所当为》(All the Right Moves),哈佛商学院出版社(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合著,《管理变数》(Managing Uncertainty),《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

■唐纳德•萨尔(Donald N. Sull),《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5。

■美国海军陆战队,《冲锋陷阵》(Warfighting),Greenhill,1989。

作者系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管理实践副教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3-30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的合伙公司:巴菲特真实故事(20)

blogbuffett 转载

在那些日子里,他的家里人经常找他征询投资方面的建议。于是,他在1956年成立了巴菲特合伙公司,他告诉他的股东们说“我将像经营自己的钱一样经营这个公司。我会承担相应的损失,也应获得我相应的利润。我不会告诉你们我是怎样经营的。”
  巴菲特管理这个合伙公司,而其他成员都是有限股东,他们不做出任何决策。在公司的收益报告归档之前,巴菲特的投资者没有人会知道他都做了些什么。

  他从他的朋友们和亲戚们那儿共筹集了105100美元创建他的合伙公司。除了经常到城里游说别人,主要是医生,加入他的合伙公司外,巴菲特记录下来的只有几笔很小的花费。收取租金是正当的。巴菲特非常珍视他那低成本的经营习惯。

  他在离他楼上卧室不远的由玻璃所围起的走道里经营他的合伙公司。如果说曾经有人居住在店铺的上面――确切地说应该是店铺的里面的话――巴菲特在开始其资金管理方面无人可敌的事业时,就是住在那里的。
  1956年的一个夏日,本 .格雷厄姆的朋友,佛蒙特州诺威奇大学的校长,物理学教授荷马 .道奇听说了这位有巨大成就的青年人后,在驾独木舟旅行回来后,来到了奥马哈。道奇找到了巴菲特,从而成为了巴菲特合伙公司第一个来自于圈外的合伙人。

  巴菲特穿着袜子打开了门,并邀请道奇进来随便聊聊。道奇把12万美元交给了巴菲特,让巴菲特帮助他的家庭进行投资。

  巴菲特在接受《财富》杂志的采访时说,“荷马告诉我说,‘我想让你来管理我的钱。’我说‘我现在正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和我的家人一起搞了个合伙公司。’他说‘好吧,我也想和你搞一个合伙公司。’这样,我和荷马,他的妻子,孩子们还有他的孙子们也成立了一个合伙公司”。

  道奇在巴菲特合伙公司里为他的家庭进行了投资,当他于1983年去世时,他所投资的金钱数已经增加到了几千万美元。

  道奇的儿子诺顿是马里兰大学社会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他曾捐助了4 万美元。《福布斯》杂志说,诺顿 .道奇决定用他的财富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在他经常去前苏联旅行的途中,道奇得知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因为没有赞美共产主义国家的光荣而无法使他们的作品展出时,道奇卖掉了一些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并用卖股票的钱买下他们的作品,并对它们进行大肆宣传,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后来,道奇把价值2 000万美元的艺术品捐赠给了鲁特格斯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些艺术品将被称作是“巴菲特收藏品。”

  道奇说过,“我父亲一眼就看出,沃伦在金融分析方面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是他没有看到的。”

  老道奇见到的是世界上最具天赋的艺术家,他酷爱投资过程并掌握了所有的投资技巧。《财富》杂志上的同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伯克希尔公司的副主席查尔斯 .芒格的话,“巴菲特的大脑是一台超级推理机器。因为他发音清晰、表达力强,你可以看到那个大脑在运转。”

  20世纪60年代早期到中期这段时间,一个叫做劳伦斯 .特奇,后来成为洛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席的年轻人,给巴菲特寄来一张30万美元的支票,还附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把我算作你的合伙人。”

  特奇作为一个投资者绝不是一个懒惰,缺乏雄心或能力的人,他后来把巴菲特描述成一位“当代最伟大的投资者。”迈克尔 .阿塞尔补充说,“那种说法太含蓄了。随着伯克希尔公司财富网以幂的方式不断扩张,沃伦 .巴菲特将会被看做是自由社会知名的、经济价值方面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特奇后来告诉《福布斯》杂志的记者说,他卖掉了他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以避免作为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投资者,因为他们两个可能都对同一种股票感兴趣而受到批评。

  在巴菲特合伙公司创业早期,一些投资者和巴菲特一起在雇佣契约上签字,但其他一些投资者则不这么做。约翰 . 瑞恩写道:“当我第一次见到巴菲特时,我做出了相反的决定,当时我想为我的钱找一个好的投资方向。在合伙公司创业的最早期,他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在离卧室不远处的过道里操作公司的业务――没有秘书、没有计算器。当我发现股票的经营状况不为人所知时,我决定不在雇佣契约上签字。”

  到1961年,31岁的巴菲特已是一位百万富翁了。但是,当微软公司的比尔 .盖茨31岁时,已经是一个亿万富翁了。喜剧演员杰伊 .利诺在谈到盖茨时说:“这个人是如此的成功,他的私人司机是罗斯 .皮若特。”

  1965年,巴菲特通过他自己的合伙公司,获取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多数股权,那是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市一家拥有大约1400万美元资产的纺织厂。

  1969年,巴菲特认为,他不会再发现真正的价值,即以大大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钱廉价购买一家公司或部分公司,他决定解散经营得非常成功的合伙公司。

  巴菲特合伙公司已拥有1亿美元的资产,在13年的经营中,平均年增长率为30%;巴菲特的个人资产大约有2000万美元。当时,年仅38岁巴菲特在给有限股东的信中写道:

  对于目前的情况,我有些跟不上形势了。当游戏不再按照你的方式进行时,只有人类才会说新的方法是错误的,它肯定会使人们陷入麻烦之中,等等……但是,有一点我是清楚的,那就是我不放弃原来的方法,尽管这意味着在获取丰厚的,唾手可得的利润之前要高高兴兴地接受这个我完全不理解的方法,对此,我没有成功地实践过,但是,它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大量资产的损失。

  他把合伙公司的资产分发给他的投资者们,把伯克希尔公司的股权也按比例分配下去。

  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约翰 . 淳恩专门有描写巴菲特的一章。关于巴菲特合伙公司,他这样写道,“在他漫长经营过程中,从未有一年出现不景气的时候,即使在1957年、1962年、 1966年和1969年严重的熊市状况下,也未出现过。这个业绩在现代投资组合管理上是非常卓越的,是别人无法超越的纪录。”

  巴菲特合伙公司解散后的第3年,股票市场经历了几十年中最糟糕的时期,即1973年―1974年的经济瘫痪。

  猜想一下,谁会在1973年买进股票,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在1973年的春天和夏天,巴菲特以最低的价格购进了大量的媒体和广告公司的股票,包括价值1600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3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证券交易所2006年上市公司一季度报告披露时间表

000039 中集集团 2006-04-26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3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的方案为纯权证

没有“创新”,也很快公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3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ldfats 于 2006-3-31 15:27 发表
没有“创新”,也很快公布。

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3-3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3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搞错吧,沽15元,虽然我也想,但是不可能的
不过10送10好,涨跌都有保证收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3-3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郁亮:学会合作

——
证券市场周刊
 
   “我一向精力比较好,今后应该更有劲头了。”3月21日,在上午的业绩发布和连续的媒体采访后,G万科(000002)董事、总经理郁亮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专访时依旧保持着愉悦的心情。
  让郁亮愉悦的,是万科当日14个公告中所涉及的三项内容:2005年年度净利润增长53.8%;2006年首季净利润同比预增50%以上;提出《首期(2006~2008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
  万科交给股东一份令人兴奋的成绩单,也给管理层一个令人艳羡的激励机制。


  丰富产品线万科自述2005年的成绩主要是对“调控年”的准确判断和积极响应。而判断2006年的房地产行业形势,无疑更为重要。
  郁亮表示,2006年的行业形势有两个因素要考虑:一是宏观调控还会继续,但政策的变化意味着房地产行业正向更市场化,更规范的方向发展,万科这样规范的、有实力的发展商就更有机会。二是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确立。2005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销售收入18000亿元,是中国最大的单一行业。上述两个因素并存,2006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机会和挑战并存。
  对于具体的产品策略,万科判断2006年房地产业的主流产品将是中高档、中档、中低档房,房地产业供应的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郁亮认为,2006年市场在普通商品房的供应方面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这将是房地产行业的最大变化。万科以前没有介入低档住宅市场,今年则要把主流产品的概念往下延伸,使产品线更加丰富。
  当然,丰富的产品线会意味着毛利率的下降,不过,郁亮认为国内房地产企业靠毛利率高来实现增长,是粗放经营的思路。比如说Pulte Homes是美国顶级的房地产商,毛利率只有15%,净利率也只有8%,但是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0%,资金状况良好。


  万科计划2006年新增土地储备1000万平方米左右,这较2005年新增土地储备量增长了50%以上。这一计划的背后体现了万科怎样的判断?
  郁亮对此表示,按照万科现在的扩张速度,1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是不多的。万科并不追求过多的项目储备,只要能保证未来3年的发展需要就可以,新增土地储备计划正是从公司实际经营角度制定的。
  在地域发展方面,万科提出聚焦三个经济圈: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郁亮表示,其中,万科最看重五个城市:深圳、广州、上海、天津和北京。从三个核心圈来看,万科今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会进入珠海和惠州;长江三角洲地区要进入杭州等浙江的城市;环渤海地区要择机进入山东半岛。
  进军北京万科正把更大的精力投向北京市场,目前北京市场在万科的收入中贡献不大,但未来则希望北京成为盈利提升的潜力区。郁亮说,我们希望能够融入到北京整个的城市发展规划当中,至于项目的类型也更加丰富,但我们还是不作商务地产,对低档产品的介入力度主要看政府的土地供应情况。新增的项目储备中,我们希望80%是中高档、中档、中低档产品,而不是高档产品。
  成功入股朝阳区国资委旗下的朝万中心,为万科在北京的扩张走出突破性的一棋。本月初朝万公司的成立,使万科在北京的项目储备增加16万平方米。相较于万科近1000万平方米的项目储备而言,16万不是一个非常显眼的数字,但是公司认为这其中隐含的标志性意义重大。
  郁亮认为,朝万公司是万科第一次和国有企业合作,考虑合作方的控股股东背景,这就相当于和政府部门来合作。朝阳区又是北京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尽管只增加了16万平方米的项目储备,但仍然具有标志性意义。
  京城楼市目前正受到土地储备不多的困扰,而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存量土地的整合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来源。郁亮认为,存量土地整合做的好今后就会解决许多问题,包括项目发展不足的问题。但是,这项工作做起来真的很难。难就难在地皮的来源是很大问题,有了地的人不会主动出来说我有这块地,要么项目手续各方面可能不太完备。拆迁、债务等要解决很多问题。


  学会合作

    2005年万科受让南都集团部分股权,接近19亿元的交易金额,是房地产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略合作案例。回忆1年前的合作,郁亮表示,与南都的合作和朝万相比在规模、合作方经济性质、项目储备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不过,我们和两方的合作都很愉快。万科愿意和各种成分的所有制进行合作。
  国际化是每个当今每家企业面临的课题,更是房地产业今后10年的重要变化之一。万科在国际化方面战略明确,近年来与新加坡RZP公司通过多次成功携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国际化的进程和节奏的判断这个问题,郁亮承认国际化进程比想象的要快,外资带来的压力很大。“万科发展到今天大概是接近90亿元的净资产,约10亿美元。当别人100亿美元都拿的出来的时候,在同一市场竞争,我们的压力就很大。所以与其成为竞争对手,不如成为合作伙伴。”郁亮还提出,国际化和央企化是房地产业的两大趋势。他认为,央企化是更为现实的压力,国际化虽然比资金实力,但是外资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毕竟还要一段时间,在中国的管理团队的建设还要一定时间。“所以我们正在学会和央企合作。万科认为合作是全面的,不论外资、中资、国有的民营的,都可以,合作形式也多种多样。因为中国的企业再优秀,也不可能拥有它竞争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人才,只有合作,才可以增加竞争优势。”


  管理层激励

    万科在公告2005年年报的同时,还提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一时引起极大关注。激励计划提出,在万科净利润增长率达到15%时开始计提奖励基金,而万科在去年的调控年中尚有5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管理层计提的比例是否过高?对这个激励计划,股东能认可吗?
  对此,郁亮表示,过去21年中,万科没有股权激励机制,万科也干得很好。我们相信没有这个计划,万科未来也会干得不错,但是有了这个计划,管理层和股东长期信任关系的建立由此正式开始了。因为原来没有一个直接机制把两者放到一块,只能靠自觉、靠努力、靠运气。现在有了这个利益机制,股东和管理层的关系更加和谐了。郁亮认为,提升股东的利益管理层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这是激励计划中最重要的内涵。
  郁亮还透露,激励计划推出的一个背景是,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许多机构投资者强烈呼吁。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计划可以使万科的未来有更好的确定性。方案出来后,市场对此反应也很好。大股东也很希望我们搞这个计划。
  至于计提的比例,郁亮表示,以2005年为例,我们可以计提一个多亿的激励基金,用这笔基金我们可以买入不到1100万股的万科股票,占全部股本的 0.26%。万科管理团队160人左右来分享这1000万股的股票,这样的一个比例,对各位股东而言是高是低,各位股东自然会判断。目前市场反应基本上都是积极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0 18:05 , Processed in 0.036681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