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000581威浮高科才10送1.3股,估计中集股改也好不大哪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0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應看淡乾散貨海運市場/中遠(香港)航運有限公司市場分析員謝小南

乾散貨運輸仍有龐大市場需求

二○○六年國際乾散貨海運市場以低迷下滑態勢開局,跌至1月底開始出現反彈,至今BDI指數從年初2438點下降至2389點(2月14日),跌幅2%。而從去年十月份的近期高位3370點算起,下跌幅度達29%,1月底至今反彈幅度為17.5%。

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國鋼鐵業出現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價格下滑,令人擔心今年國內鐵礦石進口增長放緩。另方面,一些市場參與者借勢採取各種手段進行打壓炒作,使得這個市場越發雪上加霜。

盲目跟風導致損失

然而目前市場運價/租金水平下跌至今是否合理?這需要冷靜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盲目跟風只會導致自己不應該有的損失。本文認為,無論從宏觀經濟面,還是從具體運力供需變化來看,今年市場表現應不會比去年差。

一、 今年市場宏觀環境解讀

1.中國經濟出乎意料之好。儘管去年國家採取了各種宏觀調控措施,國內GDP增長率仍高達9.9%,消費價格指數為1.8%,呈「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經濟運行態勢。

最近國家通過經濟普查,大幅調高過去十年國家GDP增長,其中調高最多的是第三產業,這使得原先關於中國經濟結構中第一、二、三產業比例失調,重化工業投資過大等擔憂大為減輕。儘管一些行業出現這種或那種問題,或國家採取這種或那種調控措施,高經濟增長速度加上我國「世界工廠」經濟特徵,使我國能源、原材料需求如煤炭、鐵礦石等的需求高速增長停不下來。以鋼鐵業主要消耗行業—房地產業為例,儘管宏觀調控措施不斷,去年房地產業產值繼續強勁增長19.8%。由於人們普遍預期今年不會有更嚴厲宏觀調控措施出台,且由於房地產行業增長正由沿海少數大城市向內陸廣大中小城市擴散,預期行業增長不會亞於去年,因而,鋼鐵需求也將繼續強勁增長。

經濟增長預測保守

總體來說,預期06年中國GDP增長率很可能不亞於去年。雖然迄今大多國內外權威經濟機構認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8.5-9.5%之間,但過往事實表明,這些機構的預測往往偏於保守。

綜上所述,作為全球乾散貨海運需求的火車頭,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將為06年乾散貨需求增長定下一個積極的基調。

2.日、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經濟較去年好。儘管作為經濟成熟地區,這些國家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而不是GDP增長率本身,但在油價持續高漲,美國連續十四次加息、禽流感威脅等重大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這些國家經濟仍能保持一定增長態勢,這表明其發展基礎相當健全穩固。展望06年,各權威機構對這類國家預測依然較為樂觀。雖然油價居高不下,但是美國加息周期即將結束,這一個拖慢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即將消除,加上日本經濟完成十幾年痛苦的調整,現已公認返回增長軌道。預期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經濟較去年好,日、歐、韓這些傳統乾散貨需求大國的需求將保持穩定。根據個別國家情況不同,一些國家乾散貨需求有可能出現小幅上升,另一些國家至少不會有明顯減少。

發達國家乾散貨海運需求總量龐大及較穩定,構成市場上的穩定平衡因素。

印俄因素左右大局

3.印度、俄羅斯經濟增長快,乾散貨海運需求強勁。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過去三年GDP增長在7-8%之間,全球重要國家中,GDP增速大致上僅次於中國。俄羅斯經濟在石油出口收入急劇增長的推動下,GDP增長也達到5-6%的較高水平。這兩個國家乾散貨相關行業如煤炭業、鋼鐵業及採礦業近年出現迅速發展,從而出現強勁的乾散貨海運需求。俄羅斯分別在其黑海區域及遠東區域對歐盟及日韓大量出口煤炭。由於運距近,成本低,品質較好,需求增長較快,小麥出口也迅速恢復。印度的鐵礦石出口及煤炭進口增長更快。

目前,這兩個國家,特別是印度的乾散貨海運需求增長仍在初始階段,增長潛力較大。以印度煤炭進口為例,去年總進口量不足4000萬噸,但權威預測至二○一○年僅動力煤一項,進口量就將達到1億噸左右。

預期從今年起,全球將逐漸擺脫目前主要依靠「中國因素」影響的局面。「印度因素」及「俄羅斯因素」的影響將從小變大,在今後兩至三年,其煤、礦石綜合海運需求的增量將至少達到中國目前年增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即可達到4500萬噸左右。幾年前,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日、歐、韓等傳統進口大國而忽略中國而導致大失誤。今天我們也不能在關注中國時,忽略印、俄這兩顆「新星」。否則,所作判斷會偏於悲觀。

總體在說,在中國增速相對放緩之際,印俄需求增長及時補上,今年全球乾散貨需求基本上可繼續保持去年增幅。(三之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0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有年报时间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pheus 于 2006-2-20 11:10 发表
谁有年报时间表?

找到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0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kylxx 于 2006-2-18 15:42 发表



21亿-----29亿都属于20多个亿的范围.
取中间数再加上吴发沛对外谈话一向谨慎的风格系数,28--29个亿应该差不太多.
“中集过去一两年的经营业绩很好,从6亿多增长到前年的20多个亿,去年盈利也是20多个亿, ...


   怎么不看看3季度利润呢????中集04年利润23.89亿,05年中期20.51亿,05年第三季度26.50亿,如果05年全年20多亿,最多是29.99亿,就是说第四季度3.5亿,差不多才是第三季度 一半,也就是说1。40的业绩,仔细想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0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中集人 于 2006-2-20 14:55 发表


   怎么不看看3季度利润呢????中集04年利润23.89亿,05年中期20.51亿,05年第三季度26.50亿,如果05年全年20多亿,最多是29.99亿,就是说第四季度3.5亿,差不多才是第三季度 一半,也就是说1。40的业绩, ...

仔细想想。。。。。。

中集的业绩不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1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供应链神话

http://finance.sina.com.cn/manag ... 1/15242360355.shtml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15:24 《竞争力》

  夹在成本涨价与产品跌价之间的中集学会了供应链生存,而其创新在于供应链管理。与其被动地承受产品售价压力,不如主动去挤采购的市场之水。中集怎样组织近千种材料全球采购的比质比价,形成其供应链管理的竞争力

  一个季度盈利近6亿元,对任何一家中国上市公司都令人振奋。2005年10月29日,中集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净利润达5.99亿元。

  若以2005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论,中集集团营收256.73亿元,列沪深两市第11位;净利润26.50亿元,列沪深两市第7位;在国内所有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1。但如此优异的表现引来的是不绝于耳的质疑。

  中集近一年多来面临大规模质疑的延续。中集自从凭2001年中报首次成为内地股市“第一绩优股”时,质疑就从未间断,不断有分析师或专业人士认为其高成长不具备可持续性,甚至断定中集有“财务造假”和“自炒股票”的嫌疑。

  中集不断成长的业绩和持续坚挺的股价开始被称之为“神话”,其中潜意乃是指“虽然好听,但不足信”。但中集在世界集装箱市场的份额从1994年的6%变为2005年的55%,10年时间,中集主导了集装箱从买方市场到卖方市场的转变。

  正是因此,市场开始担心集装箱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对中集的负面影响。目前,世界集装箱市场已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据估测,目前内地干货集装箱产能已达450万个标准箱,但2005年需求只有240万个。而中集接近60%的市场占有率更让人觉得其高速增长不再可能。在过去的1993年、1996年及2001年,全球集装箱需求都曾出现萎缩,当时的中集依靠增加市场占有率来阻止业绩下滑。但市场占有率不能无限制上升,航运巨头中海、马士基等纷纷进入干货集装箱行业。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业内老二胜狮货柜,其目前的市场份额约在20%左右,2005年上半年,其营收与净利润的同比增长分别比中集高出2个和45个百分点。

  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早已清醒地认识到,集装箱业务迟早要到达顶点,中集于2003年大举杀入半挂车行业。与当年打造集装箱产业相似,中集依然通过大规模收购策略完成布局,经过几次国内外收购后,迅速成为国内最大的半挂车企业。

  目前半挂车市场的规模约为集装箱的3.8倍,全球销售金额达到1120亿元,而中集2005年前三季度来自半挂车的营收为31亿元,尽管同比成长了近200%,但市场空间显然还很大。业内人士预测,2006年其半挂车业务依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速;而在集装箱领域,干货箱利润可能会降低,但其他冷藏箱、特种箱的利润有望继续增长且所占比重将上升。

  能够如此快速切入新产业并迅速建立起优势,与中集的资本实力密不可分,但更为关键的是中集平移了其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中集在要素市场上是买家,与其他买家的竞争遵循“出价高者得”准则展开。中集在产品市场上又是卖家,与其他卖家的竞争遵循“价低者先卖”准则。中集被买方竞争与卖方竞争这两股市场力量拧来拧去,却给人以看得见的“利润最大化”。

  夹在成本涨价与产品跌价之间的中集真正学会了供应链生存,而且中集的创新在于供应链管理。麦伯良说:“中集这样的生产规模,成本中没有一项是小事情。大到钢材用量以百万吨计,小到手套每年也要几十万付。中集不能自杀式地降低质量来节约成本,只能坚持不懈地一项一项地在全球范围内比质比价,寻求全球采购最低价,一项一项全球最低价构成整体成本全球最低。如果不是通过全球采购长期探索,中集恐怕死几回了。”

  随着采购与销售的市场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越来越大的市场范围里竞争定价。中集的策略是,与其被动地承受销售的价格压力,不如主动去挤采购的市场之水。不过,中集怎样组织近千种材料采购比质比价,优中取优,这就是其供应链管理的竞争力。

  中集的供应链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其密诀在于掌控整个供应链,因为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命门,一环脱节整个供应链就垮。而供应链实际就是契约链,中集每年要签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上万个契约,一个契约违约就影响其他契约履行。而中国正处于转型经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足以惹出足够多的麻烦,中集想出了足够的方法对付“转型链” ,其难点在于如何对付“价格不管用”的市场情况,出再高的价也交不了货。供应链、契约链、转型链三链之间,中集的创新独到。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queenie000039 + 2 2006-2-23 09:26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1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商报]2005年度深圳市专利统计排名出炉 中集集团位列第六位

2006年2月9日     记者:洪宾

    2005年度深圳市专利统计排名出炉,前十名科企专利申请数占了53.5%


【本报讯】2005年度深圳市专利统计、排名表新鲜出炉:“专利大户”华为、富士康、中兴公司,位列全市专利申请重点企业前三强,并稳居全国专利申请排名前列。

    由市知识产权局完成的此次“2005年深圳市重点专利企业专利数据”调查还表明,专利申请数排前十位的10家重点专利企业,2005年共申请专利11203件,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度的45.6%,上升至53.5%;这一情况显示华为、富士康、中兴等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成为深圳专利等知识产权产出的“绝对主力”。

    刚刚过去的2005年度,是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工作获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深圳全市的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2万件大关,达20940件,比上年增长40%;专利授权量达8983件。全市专利申请量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专利的质量也大幅提高,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8327件,比上年猛增75.3%;PCT国际专利申请达748件,比上年增长126%,继续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

    这份专利申请“排名榜”特别显示,2005年度,深圳市专利申请排前十位的“专利大户”依次为:华为技术(4389项)、富士康(2800项)、中兴通讯(1468项)、比亚迪(843项)、海川(493项)、中集(308项)、康佳集团(281项)、腾讯科技(267项)、连展科技(222项)、创维(132项)。其中,华为的发明专利、国外专利、国际PCT专利申请数均排第一。

    此外,从2005年度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看,富士康以1070项专利授权数,排在第一位;华为技术、连展科技分别以635项、234项授权数,分列二、三位。

    市知识产权局专利处负责人士向记者表示,2005年度深圳市大企业专利申请,总体上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发明专利增长较快。这10家大企业的发明专利,由2004年度的4019项增长到了2005年度的7590项,表明深圳的上述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是华为等大型企业所占专利申请量进一步上升到全市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显示大型企业专利产出大、创新能力较强的同时,也折射出深圳一些中小企业专利申请意识淡薄,活力不足,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网址:http://www.sznews.com/szsb/20060209/ca2150459.ht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2-23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石】改变二战命运的工厂化
  [林大鸟] 于 2006-2-21 9:19:16 加贴在 王石ONLINE ↑ 按此察看该网友的资料 按此编辑本帖 进入林大鸟的博客

改变二战命运的工厂化


王石

        早在1910年,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就提出了标准化住宅预制和装配的设想。二战之后,以钢材为主的工厂化住宅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得到迅速发展。今天,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工厂化程度平均超过50%,日本达到70%以上。
         日本丰田住宅生产的钢结构独栋住宅,安装起来只需要一天,这种装配速度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完全不能想象的。工厂化生产带来了规模化效应,提高施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使住宅施工现场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符合环保节能的世界潮流。
         中国住宅业的工厂化程度只有7%。万科在几年前就提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工厂化方面的探索走在行业前面,但工厂化程度也只有15%,主要应用于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和设备体系、内装体系,四季花城的情景洋房局部采用了现场装配的方式,离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还有很大距离。
        说到工厂化,许多万科的研究人员都面临一种矛盾:承认工厂化是一种趋势,但又觉得在目前阶段,工厂化的成本太高,算不过来。因此,谈及工厂化,往往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悲壮的气氛。

        真的是“不可为而为之”吗?老王偶然间读到《光荣与梦想》写二战期间,一段与工厂化、预制构件生产方法有关的故事,心有戚戚,豁然开朗:
        1942年,轴心国击毁盟国1664艘船只,超过779万吨。德国海军上将邓尼茨和德国工业家计算,照盟国当时的生产能力,不用多久,盟国船只就会被德国的“狼群”战术潜艇突袭小队打光。
         危急关头,一位勇于创新的实业家亨利·凯泽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1942年3月,他收购了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造船厂,并革新技术,用预制构件和装配的方法大规模生产船只。一艘万吨级自由轮从安装龙骨到交货,原来要200多天,凯泽一开始就把生产时间减为40天,而且质量上乘。半年之后,万吨自由轮“约翰·菲奇”号创下24天下水的世界纪录。至此,凯泽已经建造了100艘轮船,美国人造船的吨位首次超过被德国人击沉的船舶吨位。
         到1944年,每一个星期就有一艘护航航空母舰下水——凯泽和他的同行在17天内便把整条船造出来。这时候,美国的生产能力和武器装备已经在战争中取得绝对优势。1945年的头212天,他们完成了247艘,平均一天超过一艘。“罗伯特·皮尔里”号油漆未干就下水,只用4天零15个小时,这个纪录保持至今。
        从200多天到不到5天,效率整整提高了40多倍!这种生产能力的飞跃,邓尼茨和德国工业家无论如何都算不过来。斯大林在慕尼黑会议上说,“为美国的生产干杯,没有美国的生产,这场战争就会失败。”这句话并不算夸张。

        技术变革重要,更重要的是激发技术变革的需求。和平时期,需求水平有限,战争中所体现的巨大生产潜能没有体现出来。战争中,大量的船只消耗,打破了和平时期的供需关系。需求产生效率,爆炸式的需求压力促使人们改变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生产潜能。
         今天的中国住宅业同样面临高速增长的需求压力。一般预测,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现在到2020年,人均GDP接近翻一番。高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释放出对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为满足需求,产品供应量必须实现几何型增长。
        同时,环保节能越来越成为全球的共识,在未来,环保压力将使得消耗大量能源的传统建筑方式寸步难行。
        在市场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量”将成为住宅业的第一难题,在巨量的基础上,如何保证高质量和环保,将是第二个难题——传统建筑方式无法解决这两大难题,工厂化住宅是市场必然的选择。
         另一方面,近年房地产价格上升速度较快,对市场整体发展不利,但也给推进住宅工厂化带来了有利机会;在宏观调控之后,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市场向好使得研发和生产成本不是大问题,从而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去推进住宅工厂化,为巨大的市场需求提供足够多的、性能与价格相适应的产品。
        市场不仅具备住宅工厂化的需求,也提供了工厂化的机会。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黄金时间,机会稍纵即逝,不抓住它就可能遭致惩罚。
        2006 年,万科的主题年口号是:“变革先锋,企业公民。”很多时候,变革的障碍不在市场和成本,而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的观念。为什么邓尼茨和德国工业家算不过来?因为他们是用静态的观念看问题,看不到生产方式变革后释放的巨大能量。老王感觉,在工厂化的思考方式上,我们扮演了这个故事中德国人的角色。
         彼得·德鲁克说,“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老王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忍不住击节赞叹——重要的不是工厂化的趋势,而是实现工厂化的这种转变!看一看与日俱增的需求和环保压力,就会明白,万科把握住宅工厂化这个趋势的转变不是太早了,而是恰当其时。2006年,万科提出“变革先锋,企业公民”,也正是出于对这种转变的把握。

        住宅工厂化是市场大势所趋,蕴涵巨大机会,怎么成了“悲壮”的事业?
        住宅工厂化,万科知其可为而必为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3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司责任:陷阱还是馅饼?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 09:40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庞皎明

  悄然间,一股新的潮流——在企业管理中对公司责任的强调——在中国兴起,并已经对跨国公司及中国国内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在众多中国企业还在为生存而战,在体制转型中刚接受“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理念之时,“公司责任”的理念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消化能力?中国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对公司责任采取和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

  2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企业,公司责任与软竞争力”峰会上,多名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高级官员以及中外企业高管,围绕“公司责任”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公司责任源流

  根据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研究,近2年来,跨国公司强化公司责任的潮流,已经明显影响了中国。

  然而,各个跨国公司对公司责任所使用的概念却不尽相同,有的用“公司社会责任”,有的用“企业公民”,也有的用“可持续发展”或“公司责任”等概念。

  虽然所用概念不同,但阐述的内容却基本一致。依据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概括,公司责任包括了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跨国公司把这三个责任称为“三重底线”,并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行为准则。

  “我们认为,在中国用‘公司责任’这个概念更适合,因为公司责任表明企业自己要尽的责任,而且包含了企业公民这样的一些概念。”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说。

  在王志乐看来,作为一个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仍然是它最重要的、不可回避和弱化的责任,也就是说,企业首先在经济上必须成功;第二,强调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仅限于公益事业和捐赠,还应该包括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和外部的客户、供应商、政府;环境责任则主要有三个层面,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排放和搞循环经济。

  落实公司责任的先驱是跨国公司,而那些有“百年老店”美誉的公司更是其中的楷模。

  “我们公司无论在哪个市场,都坚持本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安全、健康、保护环境,秉承最高的职业操守,尊重他人,公平待人。”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梅珠如是说。

  方梅珠介绍,作为一家从单纯制造黑火药起家的企业,杜邦之所以现在发展成为跨多个领域的科学公司,主要源于公司有好的使命远景和价值观。

  在公司成立初期,杜邦曾发生过多起爆炸事故,导致多名员工伤亡。为了吸取血的教训,杜邦强化并逐步健全了规章制度。此外,还为事故遗孤遗孀建立了养老金制度,以解除工人的后顾之忧。

  其最早确认的社会责任理念一直延续不断。如今,零安全事故以及生产零废物和零排放已经成为杜邦对社会的承诺。

  除了杜邦之外,西门子、松下等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在经营的过程中公司责任的理念也在不断提升,直到包含并落实“三重底线”。诸如此类的跨国公司自然还有很多,像巴斯夫、诺维信、壳牌、微软等公司,已经将母公司要求落实的公司责任在中国大陆全面铺开。

  “现在,我们讨论公司责任的时候再不能泛泛地光谈不做了!”王志乐说。

  公司责任是陷阱还是馅饼?

  在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不久,有些甚至还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企业,面对公司责任的概念,尚有许多困惑或异议。

  这种困惑和异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许多中国企业还在为生存而战,股东利益最大化是其追求的目标,它们认为强调公司责任会加重其负担;其次,有观点认为,公司责任可能是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一种屏障,有了公司责任这个绿色壁垒,可以抢先制订进入其市场的门槛;第三,还有人认为,跨国公司强调公司责任,有可能是其为了更好发展的一种公关策略,甚至,这只是一种“秀”。

  “跨国公司都是富人,而我们还面临许多生存压力。我们有什么责任?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活下去!”在峰会上,不少中国企业表达了类似看法。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真实声音。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本土企业在强化公司责任方面的工作已经启动,一批公司已经出现了公司责任理念的提升,“但总体情况并不理想”,我国公司在公司责任理念的提升方面存在“相当普遍和相当严重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股东责任理念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和“环境责任缺失”这三个被跨国公司奉行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这种责任的缺失,甚至也延伸到了国外。近几年发生的如中航油事件、西班牙抵制温州鞋事件及赞比亚中资工厂爆炸等事件,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公司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种情况对中国企业发展十分不利。如今,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已经产生深远影响,而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也要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为此,如何端正对公司责任的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强调履行公司责任,日益成为企业提升自己品牌形象,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日益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强调,这也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应在履行公司责任方面做出表率。

  “如果我们看不到跨国公司强化公司责任的实质,或者把这一潮流淡化为跨国公司的公关策略,或者歪曲为绿色壁垒从而抵制这一潮流,将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王志乐说,跨国公司在落实公司责任所做的努力与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吻合的,我国企业应当将公司责任这一理念为我所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长期来看,强化公司责任将有利于增加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当然,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些企业的成本。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问题,并不是脱离跨国公司的发展潮流,而是如何平衡企业短期与长期发展的利益矛盾。

  王志乐分析,以全球契约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新一轮发展趋势判断,市场竞争规则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竞争目标已经从以前的惟利是图变成现在的和谐发展,竞争方式从弱肉强食变为合作竞争,而竞争的结果也已经从你死我活发展到互利共赢。

  为此,强化公司责任并不是跨国公司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设下的陷阱,它是企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应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所出现的公司治理新理念。如果能落实好这一理念,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强化公司责任便可变成美味的馅饼。

  “公司责任既是企业自身应尽的义务,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强调,中国企业应成为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积极力量。

  中国企业的认识

  中国企业对公司责任这一潮流认识较晚,但处于这一洪流,中国企业已经无法脱身。虽然,有不少企业对此认识不够充分甚至不以为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对此做出积极反应。

  王瑞祥介绍,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近几年履行公司责任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能够严格落实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以良好的经济业绩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国资委监管的169户中央企业,始终保持了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大幅度提高,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7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9.8,实现利润6267.5亿元,同比增长27.9%。

  其次,坚持立足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与人文发展,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2004年中石油等六家中央企业在社会率先倡议,“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2005年又有十七家企业加盟,带头向全社会做出节约资源的承诺,目前,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已经纳入了业绩考核体系之中。

  第三,坚持服务和回馈社会,积极奉献社会的公益事业。无论是多年来的“扶贫开发”,还是这两年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大的灾难性事件,中央企业和广大国资企业,总是走在捐物、赠款的前列。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则认为,当代民营企业要想把自己打造成百年老店,必须承担好“红、蓝、绿、橙”四个责任。

  牛根生说,所谓“红”是指一个企业的红旗能打多久,这直接取决于产品的竞争力,产品创新是“天字号”的第一责任。和谐发展是“蓝色责任”,这就要促进企业的生态圈,包括员工、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以及最终的消费者,都要能做到利益共享,和谐发展。第三是保护环境的责任,可以称为绿色责任,这不仅是环保的问题,还包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支持公益事业是“橙色责任”,只有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企业与社会才能产生良性互动,促进永远循环。

  “社会责任第一体现在它的产品上。”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卫峰说,远大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不但注重节能而且环保,在社会商品交易方面,远大在2005年也提出了“七不一没有”的原则,以强化远大的公司责任,它们是:不污染环境、不剽窃技术、不蒙骗客户、不搞三角债、不恶性竞争、不偷税、不行贿和没有昧良心的行为。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发沛认为,公司责任就是想办法让这个公司不断地生存下去,在存续过程当中就会发展。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客户、股东、员工、行业本身以及周边的社会责任。

  去年因收购案而备受注目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从2006年将开始编制《公司责任报告》,向社会公布其在履行公司责任当中所做的工作。“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天经地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全面进步。”中海油总裁傅成玉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有好处、对人民有好处、对股东有好处,对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好处。

  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如何才能提高公司责任意识,并履行好应担负的公司责任,王瑞祥提出了四点要求:首先,要加强对公司责任的理论研究,积极宣传企业履行公司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对社会、对股东、对员工负责任的公司治理结构;第三,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后,要改进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回报社会,要学习借鉴大型跨国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标准和制度,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质量性能、价格服务等各个方面,体现出落实公司责任的要求,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的公司,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更不可能走向世界。”王瑞祥说,一个重视并切实履行公司责任的企业,同时也是对自己前途命运负责任的企业。

  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做久,王志乐认为在强化公司责任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动态地与跨国公司对标。对标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与跨国公司对标,发现自己的差距,找到提升自己竞争力的途径。对标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管理过程。

  设立相应机构配置得力人员。如同公司有法律、公共关系等部门一样,负责公司责任强化的工作也应当有专门的机构和得力人员。

  建立健全公司责任指标。在这个问题上,一般公司对于股东责任的指标比较明确,例如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值,提高公司的销售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等。但多数公司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指标不熟悉,我们应当学习外国跨国公司,借鉴他们的指标体系,加强对员工参与、员工待遇、生产安全、产品安全、资源利用率、排放等指标的关注。

  制定强化公司责任的具体步骤。一个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应当与公司未来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形成有机整体。

  系统培训全体员工。强化公司责任是公司继硬件提升、制度提升后的第三次提升,也可以说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对于如此重大的转折,仅有公司高层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全体员工理解、接受并成为自觉行动是能否实现转折的关键。

  监督检查,扬善惩恶。在强化公司责任过程中,必须加强检查和监督,做到扬善惩恶。在公司责任问题上也必须有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政府的职责

  “我们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自愿行为,是为了防止某些国家和跨国公司将社会责任标准的制定权转化为贸易壁垒,并与第三方强制认证联系起来,增加企业的负担。”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蒋黔贵说,先进的公司责任理念和高尚的公司道德标准,不仅需要正面的弘扬,而且对违背先进理念和高尚道德准则的行为,需要加大约束的力量。

  因此,强化公司责任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涉及公司社会责任的政府部门,例如劳动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检验检疫部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等都应该相应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在强化公司责任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以前,政府有关部门在推行公司责任时,重点放在强化公司的股东责任。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等治国理念的提出,包括国资委、劳动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及环保部门等政府机构,都应该从提升中国企业软竞争力的高度,推进公司责任。

  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根据多年对跨国公司的跟踪研究,对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如何推进公司责任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引导企业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接受公司责任。有关政府部门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接触,了解公司责任的理念和内容并向国内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加强培训。

  第二,加强对公司责任的全面考核。过去考核企业往往只是侧重经济指标,如今,应该把公司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考核内容列入考核范畴,并且具体化、系统化。

  第三,加强法制推进公司责任。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有法可依,而有关政府部门在执法时要能做到执法必严。

  最后,扬善惩恶。推广公司责任理念先进的公司和道德水准高尚的企业的经验,坚决打击不负责的企业行为。

  “我们应当把学习跨国公司强化公司责任作为一个坚定的目标,创造条件加快中国企业转型的过程,加快中国企业提升软竞争力的步伐。”王志乐说,惟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走向世界,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跻身最有竞争力的全球公司之列。
参与人数 1奖励 +1 时间 理由
queenie000039 + 1 2006-2-23 14:28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3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发沛认为,公司责任就是想办法让这个公司不断地生存下去,在存续过程当中就会发展。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客户、股东、员工、行业本身以及周边的社会责任。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queenie000039 + 2 2006-2-23 14:27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3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000039.doc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报告,看来我还要再买一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3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odluck333888 于 2006-2-23 21:07 发表
中集集团000039.doc



还有一块会计准则调整后的收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4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odluck333888 于 2006-2-23 21:07 发表
中集集团000039.doc

报告的出处是哪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4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kylxx 于 2006-2-23 22:41 发表



还有一块会计准则调整后的收益.



我认为2005年业绩应为每股1.4-1.5元, 毕竟目前情形并不很好. 吴总不是讲了是二十多亿吗?

分红方案可能为10派5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4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odluck333888 于 2006-2-23 21:07 发表
中集集团000039.doc

谢谢.但不知道为什么,中金和国泰军安等国内的机构最新的06年预测,平均都在八九毛钱/股.为什么差这么大呀,忧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odluck333888 于 2006-2-23 21:07 发表
中集集团000039.doc


太牛了!都不太敢相信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2月21至22日,国家专用汽车“十一五”规划专家组一行7人到访中集。集团李胤辉副总裁及中集车辆集团相关人员与专家组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与会专家听取了中集车辆的发展规划和对于《专用汽车行业“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草案)》的建议,了解了中集车辆集团的产品研发能力建设和出口情况,并对中集车辆集团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调研期间,专家组还先后参观了深圳中集专用车公司和中集总部。
   《专用汽车行业“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是一项对中国专用车行业影响深远的研究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委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进行,中集车辆集团积极参与了该项规划的起草工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1 20:11 , Processed in 0.043414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