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怪圈引爆股市危机 证监会角色定位引争论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cxy123
浏览:10722
回复:13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监管怪圈引爆股市危机 证监会角色定位引争论
2004年09月28日 07:10:05 中财网
有学者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投资人遭遇到这样一个循环: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整顿市场→打击违规→处罚违规主体→冲击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对于如何破解这个怪圈,学者们展开了一场交锋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变化扑朔迷离,充满悬念。在这种变化中,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中小投资者,却遭遇到这样的一个循环: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整顿市场,打击违规→处罚违规主体→冲击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如何解释、规避这一循环?如何拯救命悬股市的公众股东?
9月21日,天则经济研究所主办、《证券市场周刊》协办的“天则-华一资本市场秋季交锋会”上,有关专家对此展开了交锋。
怪圈成因:裁判吹了偏哨
追寻监管怪圈形成的轨迹,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认为,监管层打破了圈钱和炒作的平衡,屁股坐在了圈钱者这边,吹了偏哨。
“我觉得这个怪圈的形成是跟中国股市的历史有关系的。中国证券市场推出来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就是为国企的融资、脱困服务的,根本就没有考虑投资者,但是这个游戏为什么能继续呢?一方面,圈钱被认为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大投资者坐庄,小投资者跟庄。圈钱者与炒作者各得其所,所以游戏还能维持下去。”华生说。
华生认为,2000年以后这个平衡打破了,监管层加强监管,打击炒作,另外一方面又引进市场化发行,搞市场化增发,圈钱这个口子又加大了好几倍。一方面打击了投资者的炒作,一方面是加大了融资者的圈钱,这个市场绝对不平衡了。把庄家打倒,是解了一点气,但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什么好处,最后还难免兔死狐悲。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利益差别是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间的差别,监管层应该抓住这个主要矛盾。
市场前一阵为什么跌跌不休呢?华生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发现裁判员吹了偏哨。前一阵出台的政策已经很清楚了,比如以股抵债,它的核心就是颠倒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由债务人决定怎么还债。
目前股市由1300点以下向上反弹,市场最关心的是这波行情还能走多远。华生认为在这个监管怪圈没有破解的情况下,进场的人都是在投机,投对了你就赚大钱,投错了就要撞得头破血流。
破解:从根上解决还是从增量入手
对于如何破解怪圈,是从根上解决还是从增量入手,与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华生认为,破解怪圈应从根子上入手,尽早解决股权分裂。在华生看来,股权分置本身不构成对流通股股东的歧视,香港的投资人并没有感到H股公司对他们有什么歧视,而在内地的A股市场就会,因为1996年允许国有股、法人股场外协议转让形成了不同的市场。中国的股权分裂正是从1996年开始形成,当年股市大幅度上升,是因为市场发现了既然股权是分裂的,不流通股的价格应该比流通股的价格低许多,因此,流通股获得了一个溢价。
“实际上市场交易的股权不是一个实物,而是一个符号,是一个产权的概念。目前这个产权的定义是不清楚的,这个产权是多少,完全取决于政策怎么定义,这是中国政策市的根源。不同的产权定义对应不同的价值中枢,是有投资价值还是没有投资价值,完全取决于监管层把这个市场定义为同股同权,还是不同股同权。”华生说。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究竟是什么关系,应赶紧给一个明确的说法。华生认为,目前有两个办法可行:一个办法就是小道理归大道理管,即按照现在基本上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以净资产为标准,送或配给流通股股东。如果是这样做,现在市场上很多股票可能要翻很多倍,它们被严重的低估了。另一个是市场化的办法,就是相当于对现有股权分裂的企业一个一个重新做一次IPO。
颐和财经首席分析师张卫星提出了一个市场化解决股权分置的方案:进行两类股东的利益界定,先界定流通股股东利益,用加权市场化的价格界定,这个价格就是流通股的平均持股成本。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由他们自己界定,当非流通股的价格涨到流通股的价格时就可以流通。
“这能彻底解决问题,既不用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对民营大股东也有利。”张卫星说。
对于是否要从产权这个根子上去破解怪圈,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应从周边问题推进,加强股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觉得中国市场从来不是从改变所谓根本问题开始的,大事情上、总体改革的战略上和我们走过的路程,没有任何改革是从根本问题改起的,都是从一些周边问题、可以做的事情推进的,都是从增量开始。我们证券市场才十几年的历史,想解决它的根本问题,我不知道能不能解决。”左小蕾表示。
股市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左小蕾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监管体制方面的基础建设是一个根本的问题;第二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第三是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目前的国有体制导致道德风险出了问题以后都是国家买单,这些问题造成了证券公司非常不好的运作模式,它们潜在的道德风险非常大;另外一个基础设施就是投资者教育,原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女士曾非常遗憾地表示,她没有时间进行投资者教育。
“我觉得中国股市的基础设施,如果能重新建立在这样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而且加大执法的力度,我们现有的框架,哪怕不是很完善,也可以让我们股票市场较好地发展,给我们投资者一个好的预期。”左小蕾说。
证监会角色面临重新界定
不论是怪圈的成因还是破解,问题最终都集中到了证监会那里,有专家对证监会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批评。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指出,由于股市存在信息不对称,需要有强制性的披露信息,另外股市比较容易受到某些大的交易者的操纵,所以我们要有一种力量来削弱这些垄断力量。
“我觉得关键在于有了以后怎么办,有了以后管多少。是要一个纠正信息不对称和垄断力量的证监会,还是要一个站在某些股东立场伸张这些股东利益,同时损害别的股东利益的证监会。证监会是保证公正交易的。我不赞成它只保护中小股东,也不能侵害大股东,所有的人应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下交易,这是它的原则。”盛洪认为,“大股东应该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关键在于,它不应该由证监会来做,这个职能不应该放在证监会,而应由国资委来承担。”
在盛洪看来,有的时候证监会是没有权限限制的,它往往是自我授权的,比如说证监会要管很多的事情,有很多是它不应该管的,比如市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公司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但它发一个文都管了。证监会的权限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法律可以把这个边界说清楚。如果权利不能自我控制,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西庆曾是证监会副主席,他表示:“今天的《证券法》,还有早期的国务院条例,对证监会所有的授权都是非常零散的。到今天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证监会所有的权利依据,简单来说就是\'三定\'方案,即定职、定编、定功能,权限实际上还是上级部门决定的。”
对于证监会监管的合理性,华生提出了质疑,比如中国的优质企业两地上市时,低价在海外卖,而用几倍的价格在国内卖。“我不理解中国的监管机构为什么允许这么做?”
高西庆对整个决策过程相当了解,决策的每一步他都参加了,包括最后价格的确定。“上市本身涉及特定的利益集团,比如部门利益、企业利益甚至到家族利益,这是别人不能左右的。把错误全部归罪于监管部门,就不对了。”高西庆表示,“因为境内法律和境外的不一样,境外的价格到最后也是争来争去,最后路演的时候,再高半分钱都没有人买。这个过程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以比较低的价格卖掉,比如中海油,卫留成最后没有办法泪洒纽约;第二个选择就是你不卖了。”
高西庆指出,证监会没有一个价值取向,说为了让外国的投资者得到好处,我们卖给他们的价格低一点。中国电信1997年年底上市的时候,当天就拿回了40亿美元,而那个时候整个股市的融资就是这个数目。两地不同价上市最终作用怎么样,可能要等50年、70年以后再判断。
华生表示,中国股市本身,特别是开拓者所做的工作,我们不能否定它。但现在投资者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不能再给境内投资者一个非常不公平的待遇。比如说已经在境内上市的企业,继续到境外用低价发行,这是摊薄国内投资者的权益;或者已经在海外上市的企业,重新又到海内高价上市,这无端增加了海外投资者的利益。这是绝对不对的。(陈玉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