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4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闲来一坐s话投资
对比尔盖茨与巴菲特有所了解的人应当知道,他们曾经共同推荐过一本名曰《商业冒险》的书,书的作者为美国著名的财经作家约翰•布鲁克斯。作者在书中以类似白描的手法、饶有风趣的文笔记载下了华尔街12个引人入胜的经典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已时代久远,并且横跨国度,但是自己读来,仍然感觉就像发生在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比如,作者在讲述海湾硫黄公司内幕交易案这个故事之时,开篇就写道:
“非公开消息,无论是关于远方的公共事件,还是即将到来的产业发展,甚至是政治人物的健康状况,对于证券交易者来说一直都是富贵的商品。这类商品十分富贵,以至于一些评论家认为证交所不仅仅是股票的市场,同时也是非公开消息的市场。市场赋予消息的货币价值通常可以根据其导致的股价变化来精确衡量,因此消息几乎与其他商品一样,可以方便地兑换成为货币。消息在交易者之间被当作交易物来使用,就这一点来说,消息就是一种货币。”
“消息就是一种货币”,这个提法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那么新颖!关于这一点,我想身处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们,对此更是能够心领神会。不是吗?曾几何时,中国股票市场种种丑象之一,就是利用内部消息联合坐庄,诱导欺骗不明真相的股民群众跟风,进而攫取不义横财,最为典型的当属于神话徐翔破灭一案了。在今天,我们一谈股市是言必称美国的,那么当年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西方股市又是如何呢?
同样在这个故事里,作者介绍到,很长时间以来,那些有幸获得内幕消息的人都可以依靠这些消息发财致富。内森-罗斯柴尔德先人一步得到惠灵顿公爵在滑铁卢获胜的消息,并且精明地依靠这一消息大发一笔,为罗斯柴尔家族在英国的财富奠定了基础。对此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和民众都没有奋起抗议。几乎在同一时间,大西洋的另一边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约翰-雅各-阿斯特抢先得到1812年战争随《根特条约》的签订而结束的消息,并靠此发了一笔大财,他的行为没有受到任何指责。
作者说到,事实上,在后内战时期的美国,投资的大众依然毫无怨言地认为内部人士有权利利用其优先获得的消息进行交易,并且满足于捡拾他们掉落的面包屑。在19世纪的美国,大多数富豪就算不是依靠内幕交易发家致富,也是通过种方式实现财富扩张的。------直到1934年,国会才通过法律重建公平,这部法律叫做《证券交易法》,它规定,公司内部人士能过短期买卖本公司股票而获得的收益将被没收。之后,1942年实施的10B-5补充条款规定,股票交易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欺诈,也不得“对重要事实发布不实声明或------隐瞒重要事实”。
不过,作者写到,(美国)证交会却让该条款束之高阁了20年,似乎是在刻意避免打击华尔街最薄弱的地方。当然,作者在书中叙述的当年在得克萨斯海湾硫黄公司发生的利用内部消息交易案件被集体诉讼之后(发生在上世纪60个代,该公司的内部人员、高管利用公司发现新的矿藏的消息而买入自家公司的股票,因而遭到集体诉讼),事件才有了转机,在这个案件之后才树立了后世判断内幕交易的标准。
看来,正如作者在本故事的开篇所说的:“股市自诞生以来,内幕交易就如影随形”。只要是股市存在的地方,就不仅是个无销烟的金融战场,同时更是人性的试验场,这一点,不论中外,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人性永不变。当然,今天美国的股票市场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甚至成为了成熟资本市场的代表,就是中国股市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刘士余任证监会主席以来更是频频亮剑,一些害人精、妖精之类也被不断地揪出,或罚巨款,或让他们享受应有的牢狱之灾,因此,中国股市的天空也会不断走向洁净。仅就这一点而言,这实在是我们弱小投资群众之福也!
那么,行文至此,我不禁思考到,做为今天中国股市的一个弱小的参考者,或者说,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投资者,随着种种依靠内幕消息而发不义之财的案件被曝光,这种事件不说无遁可逃,恐怕也当偃旗息鼓了的,那么,“消息具有货币价值”这一观点是不是仍然能够成立呢?自己认为,这一观点有时是能够成立的。诚然,这种消息并不是指所谓的内幕消息,不是指的曾经有些股民热衷的那种“耳语”股票,而是说的市场上的公开消息。
我们知道,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股市上现在最不缺乏的就是消息,用“消息满网飞”这个词来形容并不为过。然而,有一种消息却是最不该我们投资者放过的,就是管理层的增持。而说到管理层增持,就不由让人想起近日又被市场上热议的格力电器董明珠的增持事件。
据深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董明珠于5月8日增持3万股格力电器股票,成交均价为每股31.76元,投入共计95.28万元。5月9日买入1万股格力电器股票,以30.73元的价格成交,计投入30.73万元。4万股股票为董明珠增加了0.0067‰的持股比例。以5月9日增持后董明珠拥有的4448.85万股股票计算,其持股比例依然在0.74%左右,位列格力电器第九大股东。
董明珠在2017年已经对格力电器股票进行了3次增持:
首度增持发生在1月份。1月18日,深交所网站披露,董明珠于2017年1月16日,以23.58元的成交均价增持格力电器股份13万股。她以306.54万元的成交总金额拿到了格力电器总股本的0.0216‰。
而从董明珠自2014年3月7日首度增持5500股格力电器股票开始,3年多的时间中,她共完成了32次股票增持。根据深交所披露的历次成交均价计算,董明珠的32次增持共投入了近3860万元。
董明珠的增持有两个密集时段。她在2016年1-2月间密集增持了9次格力电器股票,累计买入45.8万股,花费约822万元,占据其增持总投入的21.3%。董明珠还在2015年9月密集增持13次格力电器股票,累计买入140万股,耗资约2000万元,占据其增持总投入的52%。
董明珠持有格力电器股票的时间要追溯到1996年。
在格力电器1996年上市时,董明珠仅持有500股格力电器股票。她在格力电器持有的股份主要都来自10年后格力电器实行的股权激励。董明珠于2006年、2007年、2009年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共获得626万股格力电器股票。这3次股权激励的认购价格分别为5.07元、3.87元和4.49元,共耗资2743.64万元。深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仅后两次股权激励就让董明珠拿到了约0.48%的格力电器股份,占其持股比例的65%。
董明珠多次出手都位于格力股价的低点。统计,董明珠的32次增持中,有23次的增持价格都在19元以下。其中在2015年9月出现了其增持历史中的最低成交均价15.83元。
5月11日,格力收盘价为32.88元。以这个价格粗略计算,董明珠持有的格力电器股票价值已达14.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董明珠持有格力电器股票全部投入的22倍(粗算其先后累计投入资金计6603.64万)。
按:以上数据来源于华夏日报近日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董明珠‘长线投资’论:3年32次增持格力 市值回报22倍”(链接地址: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5,20170513738023484.html),因为这篇文章引用了一位自己并不喜欢的所谓评论家的点评(而且这种点评自己认为也欠公允),所以,就不直接转载,而只运用其中的数据统计。自己也懒得抽出时间对董明珠这些年来增持数据进行详细统计,故采取之。
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股灾期间,加之本年度格力电器主动去库存而增长下滑,其股价也从最高点一度腰斩,而那个时期,正是董明珠“奋力”增持的时期。本人作为格力电器的长期小股东当时对这一事件自然是十分关注的,并且曾经撰文点评到:董明珠可以秒杀二级市场上很多所谓的价值投资者!而且,不谦虚地说,也正是出于对格力电器价值的认可,也受董明珠这种奋力增持的鼓舞,自己当时也将格力的持仓加大到自己本人家庭持有股票资产的30%以上! 毫无疑问,格力电器也成为迄今为止,自己收获颇丰的一支股票,也算得上自己投资生涯之中一个伟大的案例吧,呵呵!
如果说,消息具有货币价值的话,自己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就董明珠增持事件,自己也曾与喜欢投资的朋友晤谈,我们也都曾感叹,当市场上对董明珠充满着各种非议、质疑之时,董明珠的屡次增持,在事后看来(用后视镜来看,什么事就一清二楚;而身处其中总是扑朔迷离,这或许就是股票市场的魅力之一)不得不让人佩服企业家就是企业家,其做事的果敢、魄力、境界并非我等芸芸众生所比拟,这其间的差距恐怕可以用十万八千里来形容!
诚然,管理层对自家股票的增持仅仅是给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特别是由于人性的复杂性,决定了股市投资永远有充满“诡道”的一面,所以,我们也不是说,一见管理层有增持的举动就无脑跟进(保持适度的质疑也是必须的)。这其中的“玄机”,其实股市中待久的人都会知道的,比如,有的增持仅仅是具有象征意义,有的增持或许还怀有不可告人的动机(拉抬或支撑股价),甚至在特殊时期,如2015年股灾期间,还具有某种政治上的意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这种种动机,自己认为通过我们的常识与逻辑,有时也是不难加以识别的。无论如何,管理层增持的举动,这种公开消息里面常常隐藏着投资的金矿。问题的关键之处,常常在于我们人性中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越是内幕消息、小道消息似乎越有吸引力,越有让人传播的兴趣,而对于那些已经是“明牌”的公开消息,反而让人感觉到索然无味,甚至视而不见。这种人类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可供金融行为学专家研究。
比如,康美药业大股东康美实业及许冬瑾女士拟自2017年5月11日(公告披露日)起12个月内择机在二级市场增持本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50,000万元,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而且在公告的第二天,即5月12日,康美实业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竞价买入方式增持本公司共计10,608,710股,增持金额人民币约21,654万元。一天就干进去2个多亿,其气魄不可谓不大!
复星医药拟于2017年5月9日(含当日)起的12个月内(截至2018年5月8日)择机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包括A股及/或H股),累计增持总金额不低于7000万、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而且也是说干就干,公司相继公告管理层增持的消息。
通策医疗的“当家人”吕建明先生似乎对今年以来股价的跌跌不休有些不满意了,也已发布公告称,拟在未来一年内(自2017年5月11日起至2018年5月10日止),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允许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拟累计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但不超过本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也是说干就干,在5月11日,吕建明增持10万股,以当日收盘价计算,投入资金至少241.6万。虽然不多,毕竟是真金白银,也表明一个态度。
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发布管理层增持公告,不再一一列举。
如此,一桩桩、一件件,又说明了什么呢?这些公开消息之中,是不是有的也具有“货币价值”呢?
按:文中所提个股,仅仅是为观点服务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特此说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