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5-4-16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轻松撂倒马云,银联是家怎样的神秘机构?
3月13日,中 国人 民银 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了关于暂停虚拟信 用 卡的通知。
央行有内部官 员称,暂停虚拟信 用 卡的原因,主要是最近互 联 网支付的投诉太多,从客户支付安全角度出发,央行会从风险角度统 一评估这两个产品。
虽然说只是暂停,并非取消。但何时放行,可没有实际时间表。等于说,暂停就是你先等一等,等我们搞清楚再说。但根据以往这样的官方表态来看,这种暂停的时间往往会较长。
各方一致都认为这主要就是因为动了银联的奶酪。
大家不知道,银联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斗 争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往前追溯,2013年8月27日上午,支付宝官方就曾经发过一条微博: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 务。支付宝表示,对原有合作商户会妥善处理,不会影响商户正常业 务。
这件事情的发生,距中 国银联召开董事会会 议提出将第三方支付线下、线上交易全面接入银联的相关议案,时间相隔仅一个月。所以这在当时被不少人解读为:银联叫板央行铁腕收编,重罚支付宝合作的银 行。
当然支付宝方面未明确透露停止线下POS业 务的具体原因,但“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是什么意思?外界解读为这是支付宝“敢怒不敢言”的隐晦表达。支付宝全线放弃线下POS业 务,其实是在银联一系列动作倒逼之下做出的抉择。据说一家此前一直与支付宝在线下POS业 务密切合作的银 行也被银联重罚。
银联这家神秘的机 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呢?
2002年3月,银联在上 海挂牌成 立,它当时真正的实名是建立和运营全国统 一的银 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
银联本身脱胎于行政力量的推动,它直接继承了由政 府推行的“金卡工程”,将原来分布于全国18个地区的非营利性机 构——银 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整合为银联的各个分公 司。银联由国内80多家金融机 构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16.5亿 元。从此,国内银 行的“诸侯割据”时代结束,银联成为各银 行发卡必走的清算通道。
至此以后,大家看到国内几乎任何一张银 行卡上,都会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志:银联。也就是说,你在国内每刷一次卡,提 供刷卡机的商户都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这笔手续费归谁呢?按照目前发改委制定的规定,发卡行、收单行、银联三方在线下业 务的收费比例为7:2:1。等于说,这个手续费被分成了三份,你的银 行卡所属银 行拿走70%,提 供POS机的银 行或银联的子公 司“银联商 务”拿走20%,银联拿走10%。也就是说你每刷一次卡,银联都会有一笔收入。
但这次虚拟信 用 卡可就是彻底甩了银联了。从虚拟信 用 卡的支付闭环方式来看:支付公 司在线上90%的业 务不走银联通道,线下收单方面也已经具备自行与银 行进行清算的条件,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第三方支付和银 行之间的清算完全可以不需要通 过银联。
这么看来,银联是真的感受到危 机了。长期以来,银联一直与万事达和Visa存在国际业 务竞争,但在国内业 务方面近乎处于垄断地位,无可匹敌。现在,就连在国内,也要开始面对众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蚕食。这算是彻底动 摇了银联的根基。
这正是银联的矛盾之处。从产生背景和真正使命来看,其不仅是政 府大力推动的产物,也是政 府投资的结果。但从银联采取的组 织形式来看,它又是一个“股份制公 司”,股份制的公 司治理结构决定其股东有理由要求银联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类似于房 事一定要用到艾渄偙岢,让快 感最大化一样,而同时它的股东又都是金融机 构,容易形成合力来对付其它力量的兴起。这注定不单单是一场银联的斗 争,而是整个传统金融和互 联 网金融的战争。而且这个战争刚刚开始不久。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虚拟信 用 卡这件事情会怎么样来结局呢?
从之前透露的消息,虚拟信 用 卡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以支付宝为例,用户通 过支付宝平台网上填写申请资料后,中信银 行结合阿 里提 供的数据,参照中 国人 民银 行的征信系统,审核用户资源,决定信用额度。直接向用户授信,发卡,包括制定免息期后的利率水平。一旦出现坏账,一切风险向中信银 行承担,网络平台概不负责。中信银 行向众安保险投保此次虚拟信 用 卡项目。
按照这样来看的话,虚拟信 用 卡与传统信 用 卡的区别并不明显,只是形式互 联 网化,无论是资料审核、额度发放等都由中信银 行制定,互 联 网企业负责的主要是用户的互 联 网信用数据。说白了,本质都是一张信 用 卡,而且都是中信银 行发的信 用 卡,跟你钱包里的任何一张信 用 卡本质的区别不大。
它可能存在的创新在哪呢?
第一,它可以没有实体卡:一部手 机一个APP,就可以取代实体信 用 卡。开卡速度可能快了:第二,用户使用审核方面,加大对互 联 网公 司大数据的使用权重,那么审核关所用时间可能大幅缩减。
有人说问题出在这种创新可能会让央行担心用户信用审核上出问题。会么?
支付宝是在前端跟中信银 行共享了申请者的个人交易数据,作为信用审核和授信评价依据,至于没有这么多交易数据的微信,目前来看,还是依据的中信银 行的信 用 卡评级模型。
为了使网络信 用 卡的风险管理达到监 管要求,支付宝与中信银 行构建了一套风险管理体 系,以支付宝掌握的实名用户群和信用数据为基础,配合中信银 行的信 用 卡风险管理技术以及征信数据,作为向消费者授信的依据。从技术上看,如果再加上保险公 司参与,风险管理问题并非主要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银 行在进行竞争性发卡,其实早已降低了所谓对申请人进行“亲访、亲签、亲核”的要求,所以实体信 用 卡的风险也不小。
问题显然确实还是出在虚拟信 用 卡打造了支付闭环,造成银联出局。
从这点看,央行与其说是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不如说是要维持利益平衡。银联毕竟脱胎于中 国银 行体 系,与传统银 行业有着天然血脉联 系,保护银联利益,也是央行无法放弃的“义务”。
这件“义务”背后,对央行来说不也是好事么?互 联 网金融不是要做银 行,它们要做的可是央行。这可一点都没说错。第三方支付出来后,金融脱媒愈演愈烈,传统银 行业遭遇太多的挑战。互 联 网金融有太多绕过央行的地方。就拿这次的虚拟信 用 卡来说,央行此前并不知情。央行也是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支付宝腾 讯发了虚拟信 用 卡产品,事先他们并未向央行报备。
这样的事情多了,感受到压力可不单单是银联,估计连央行都会有压力。只是现在这种情况下,彻底阻绝互 联 网金融,估计舆 论上都过不去。既然这样的话,不如真正的去鼓励这种金融创新。但别忘了,创新和监 管,这本来就是金融世界的一种平衡。今后或许会越来越多这样的场面,央行通 过下面几方力量的平衡,防止某一方力量过大,防止这种力量连监 管都监 管不住了。
所以虚拟信 用 卡很可能这样结局:虚拟信 用 卡不会夭折,但很可能要被银联分杯羹:支持技术创新,让银联介入线上支付清算,从而在金融创新与利益间找到平衡,这才是最好的一种结局。剩下的故事,留给其他君挖掘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