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andar

[大盘交流] 边走边看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4.285714149475098px]2014年03月21日 07:18 AM解决债务问题 中国须用苦药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治学教授 裴敏欣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url=]新浪微博[/url]



[img=285,0]http://i.ftimg.net/picture/6/000043(行情 消息 资金)026_piclink.jpg[/img]
中国领导人终于承认了已经在市场上流传了一段时间的说法:中国发生债务违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违约规模或许还不小。日前在记者会上回答有关金融产品违约的问题时,中国总理李克强承认“个别情况难以避免”。

李克强认为只会出现“个别违约情况”,这种乐观看法大概没有多少人赞同。不过,他公开指出信贷产品投资者可能要蒙受损失,这显示出中国政府可能已准备面对一直以来依赖信贷驱动的投资支撑经济增长的后果。过去5年里,信贷平均每年增长20%,增幅是同期经济增长率的两倍以上。2008年至今,新增信贷高达14万亿美元。大部分贷款被用于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厂房等固定资产建设。

遗憾的是,这些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无法给出确切数值)被浪费在投机性房地产项目、无用的基础设施以及建设过剩的制造业产能上。更糟糕的是,金融监管力度不足,使得信誉可疑的借款人得以享用仿佛源源不断的贷款。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变差,一个恶性循环由此形成。经济增长放缓延长了产能过剩问题的持续时间,压低了吸引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产品(如煤炭和钢铁)的价格,并摧毁了基于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乐观假设而上马的项目的盈利性。眼下,清算的日子到了。中国政府有两个选择,两个都不愉快:一是承认明显的事实,开始推动去杠杆,降低信贷投放规模,并允许债务人在无力偿债时违约;二是继续提供更多贷款支持“僵尸借款人”(zombie borrower,指多次未及时偿债、坏账风险很高的债务人——译者注)。

如果选择后一种做法,中国经济表面上或许还可以维持一、两年平静,但这种平静带有欺骗性。当危机不可避免地到来时,那将是一场灾难。据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估计,按照目前的信贷增长速度,中国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到2017年将超过270%,仅应偿付利息与GDP之比就会达到20%。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的言论显示,中国政府可能已经决定在现阶段承受一定的剧痛,以防未来灾难降临。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应当赞扬中国领导人的勇气。不过,李克强及其同僚要调整存在严重债务问题的中国经济将遇到一些重大困难,尤其突出的是以下四点。

首先,中国政府开始不愿继续无差别地提供纾困,这或许会产生意外后果,挫伤投资者对大量借款人偿债能力的信心。结果可能会引发一轮信贷紧缩,从而导致大批违约事件发生,这将是政府不愿看到的。

没有了政府的隐性担保,放贷机构投放新贷款或对旧贷款进行展期的意愿将减弱。这几乎肯定会迫使大量债务人违约——其中一些债务人可能已制定了可行的方案,最终会有能力偿债。即便是相对健康的债务人也很可能遭到冲击。

其次,中国许多债务合同是由第三方担保的。如果一名债务人无法履约,可能引发一系列违约,因为为违约债务人提供担保的实体本身可能也跟着无法履行偿债义务。系统性风险可能远超中国当局的设想,并且可能出自金融体系中的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角落。接踵而至的冲击可能严重损害实体经济。

第三,确定应该让哪些债务人违约,将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任务。目前中国在破产、重组和清算方面缺乏基于市场的机制和流程。政府官员将决定该对哪些债务人实施纾困,该让哪些倒下。可想而知,这个过程将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最终存活下来的债务人不是那些最应该被救助的,而是那些关系最硬的。

最后,通过违约和信贷紧缩的形式在中国经济中树立金融纪律,将使得中国政府更难实现2014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为增强市场对政府改革决心的信任,中国政府必须考虑放弃这种人为设定的目标,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大的自由来实施痛苦的金融改革。

李克强对贷款违约问题的坦率回答只是朝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中国政府必须展现更大决心,以恢复金融领域的稳定性。

本文作者是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治学教授

译者/阑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媒:新沙皇普京无人可阻 美或已不愿领袖世界

2014年03月21日 08:32
来源:环球时报








[url=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docUrl=http%3A%2F%2Fnews.ifeng.com%2Fmil%2F4%2Fdetail_2014_03%2F21%2F35002170(行情 消息 资金)_0.shtml&docName=%E5%BE%B7%E5%AA%92%EF%BC%9A%E6%96%B0%E6%B2%99%E7%9A%87%E6%99%AE%E4%BA%AC%E6%97%A0%E4%BA%BA%E5%8F%AF%E9%98%BB%20%E7%BE%8E%E6%88%96%E5%B7%B2%E4%B8%8D%E6%84%BF%E9%A2%86%E8%A2%96%E4%B8%96%E7%95%8C&skey=9376c6]1190人参与[/url] [url=http://comment.ifeng.com/view.php?docUrl=http%3A%2F%2Fnews.ifeng.com%2Fmil%2F4%2Fdetail_2014_03%2F21%2F35002170(行情 消息 资金)_0.shtml&docName=%E5%BE%B7%E5%AA%92%EF%BC%9A%E6%96%B0%E6%B2%99%E7%9A%87%E6%99%AE%E4%BA%AC%E6%97%A0%E4%BA%BA%E5%8F%AF%E9%98%BB%20%E7%BE%8E%E6%88%96%E5%B7%B2%E4%B8%8D%E6%84%BF%E9%A2%86%E8%A2%96%E4%B8%96%E7%95%8C&skey=9376c6]18评论[/url]


3月18日,普京与克里米亚领导人正式签署协议,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成为俄罗斯一部分。(资料图)
俄将与西方“硬碰硬”
“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有多远?”德国《焦点》周刊20日对此发问。俄罗斯庆祝“拿下克里米亚”时,美国总统奥巴马20日威胁对俄罗斯实施更多制裁孤立俄罗斯,欧盟领导人20日也商讨对策,扩大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不过外界愈来愈怀疑,欧盟各国领导人在对莫斯科当局施加制裁上“心怀鬼胎”。20日,乌克兰宣布启动退出独联体程序,同时议会还通过了“解放宣言”。
北约秘书长19日认为,“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是冷战后威胁欧洲稳定的最严重危机,危害程度超过上世纪90年代的巴尔干半岛战争和2008年的格鲁吉亚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周四到莫斯科与普京会晤,周五将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联合国称,秘书长相信通往和平解决危机的大门没有关闭。
“但局势的发展令华盛顿愈发不安,担心普京只是拿外交作为其朝克里米亚(甚至更广阔的乌克兰内陆)派兵的障眼法。”美国《华尔街日报》20日表示。该报文章称,“在伊朗和朝鲜问题上,白宫让俄罗斯唱主角,但收效甚微”。美国众议院共和党二号人物坎托说,“考虑到前车之鉴,白宫不应对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耍的把戏感到意外”。坎托呼吁奥巴马全面加强制裁,并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援,”美国早就应该全面评估对俄战略,俄罗斯目前对国际和平与安全已经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进入‘冰河期’。”俄罗斯《独立报》20日援引专家的分析称,针对克里米亚局势不会发生战争,但为了争夺世界,俄罗斯与西方将会继续“硬碰硬”。双方关系不可能回到全面冷战时期,但严重的隔阂将是长期的。
“北约不会为了乌克兰与俄罗斯严重对抗,西方的任何声明都具有强烈的情绪化色彩。”俄战略局势中心主任科诺瓦洛夫表示。“俄罗斯之声”19日援引科诺瓦洛夫的话称,“过一段时间,一切都将回到谈判桌前,尝试寻找利益共同点,欧洲普通民众并不支持政府的做法”。俄新社称,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表示,如果美国针对俄实施制裁措施,俄罗斯将予以对等的回应,制定一份美国高级官员“黑名单”。20日,俄出台的制裁“黑名单”上有9人,包括美国参议员麦凯恩。
“普京现在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德国《图片报》20日称,“克里米亚危机表明普京是这个星球上新的最有权势的人,‘新沙皇’回来了。从斯诺登事件到叙利亚问题,再到克里米亚危机,普京证明了自己,谁也阻止不了他”。俄国际文传电讯社20日称,全俄社会舆论中心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普京的支持率达到5年来最高点,75.7%的俄罗斯人赞成普京的行动。“德国之声”20日还评论说, 许多美国政治家只是在国会里高声抱怨。有人断言,“华盛顿已不愿再扮演世界领袖”,但认为超级大国美国“即将谢幕”还为时过早。 (邱永峥 青木 屠丽美 柳玉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

简体

华尔街日报2014 年 3 月 21 日 星期五


[size=0.75em]







2014年 03月 21日 09:53
发展中国家生育率下滑点燃劳动力短缺担忧



更多经济脉搏的文章 »
  • [url=]投稿[/url]
  • [url=]打印[/url]
  • [url=]转发[/url]
  • [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
    2
    [/url]



[url=]字[/url][url=]体[/url]





育率下滑已不再只是富裕国家头疼的问题了 。

近年来泰国出生率持续下降,使其成为众多面临着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国家中最穷的一个。此类问题尽管在日本和欧洲并不鲜见,但在充满活力的东南亚经济体中却是前所未闻。




上世纪七十年代泰国每位妇女平均育有7个孩子,而如今这一数字已降至1.6,这使得该国数百年来的孝道传统受到冲击。面对这种情况,该国领导人正力寻新的经济增长来源,而社会活动家正想方设法让该国老龄人口更加自给自足。

包括巴西、墨西哥、东南亚及印度部分地区在内的发展中地区也都出现了生育率大幅下降的现象。收入水平的上升显然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因素。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据联合国(United Nations)的人口低速增长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升至83亿,并将在2100年降至72亿人,略低于当前水平。而根据其人口中速增长预测,本世纪末全球人口将增长至108.5亿人。

联合国人口项目执行主任奥索蒂梅因(Babatunde Osotimehin)说,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发展速度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快。他还说,如果各国政府不积极应对,就有可能面临一场危机。

哈佛大学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的泰特尔鲍姆(Michael Teitelbaum)以及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历史学教授温特(Jay Winter)等人口学家指出,全球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人居住在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国家,这些国家每名妇女的生育率低于2.1,而2.1是世代更替的必须水平(考虑到婴儿死亡率因素)。

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威胁。一方面,在某些自然资源因人口快速增长而承受压力的国家,这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养护。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人口增速放缓会引发类似大萧条和日本近几十年来经济乏力等性质迥然不同的事件。

Will Baxter for Wall Street Journal

泰国农村一处卫生保健中心里的老年人。泰国的人口正趋于老龄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靠的是源源不断的青年人进入劳动大军,现在这些国家需要重新思考其增长计划了。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下降了345万,去年下降了245万,自2011年以来已经累计下降了0.63%,这一迹象表明,劳动大军的扩张已经结束。现在,中国放松了独生子女政策,同时令人口向城市流动变得更容易,希望借此提升劳动生产率。

韩国正试图降低与抚养孩子有关的支出,包括想方设法扩大儿童医保范围,以及抑制教育成本。韩国的经济比亚洲很多国家都更发达。

智利政府去年宣布,向生育第三个孩子的父母提供“婴儿奖金”,而在智利之前,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政府就已经推出了类似措施,鼓励父母多生孩子。

人口出生率时升时降。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的统计,2012年,美国经济状况改善帮助出生率稳定在1.9的水平,而此前四年出生率一直在下降。如果考虑移民的因素,美国人口的数量仍在增长。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可能将继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拥挤的超大都市,在这样的都市中,住房和教育成本越来越高,而这种人口流动引发的文化变革难以逆转。

James Hookway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03月21日 07:18 AM中国环境治理“口惠而实不至”?环境网站“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记者 林娜

尽管环境问题在中国高层的讲话中日益频繁地被提及,但去年中国在环境上的中央财政开支却比往年有所减少:2013年度的预算执行报告显示,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财政开支同比下降9.7%。

据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在今年“两会”上发布的《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13年节能环保支出的预算执行数由2012年的1998.4亿元下降到1803.9亿元,仅完成2013年度财政预算安排支出的85.8%。2014年财政预算安排节能环保支出2109亿元,稍高于2013年2101亿元预算支出安排。

中国财政部的报告认为,节能环保开支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部分节能产品补贴政策到期后不再执行。部分观察者留意到,节能环保开支是唯一一项实际执行数下降且未完成预算安排的财政主要开支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环境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石磊告诉中外对话:“2013年中央财政支出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支出均有增长……唯独节能环保的支出减少。”

据石磊介绍,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达到2%~3%才会促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而环保财政资金应占其中的五分之一,由此可得“十二五”期间需要环保财政性支出要达到19500亿元以上。

石磊说,即使是2013年的节能环保支出的预算执行率达到100%,2101亿元的环保财政预算也不足以带来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他说:“每年需要达到3900亿元,方有可能有效控制我们的污染。”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有类似忧虑。这位环保人士告诉《南华早报》,他认为中国在环境上的资金投入不足以解决当前的环境危机。

经济压力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近日一项由《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舆情监测报告显示,环境治理现已为第一民意热点。

为回应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中国政府多次提到要加大对环境开支投入。去年九月,国务院高调出台涉及1.7万亿元投资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早些时候,环保部副部长翟青透露,政府考虑将在今年出台类似“大气十条”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的行动计划。

然而部分观察者认为,去年节能环保开支的减少描绘了另外一幅景象。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学系主任、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曾康华告诉中外对话,2013年环保开支的下降实际上可能是中央财政收入紧张造成的:“中央财政收入实际上去年较前年增速下降,导致需要相应削减财政开支,而环保就在削减项目中。”

曾康华说,经济的下行压力将为环境保护的努力带来不良影响,因为对决策者而言,环保是最容易压缩的支出。今年预算中环境开支及其微弱的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环境问题在财政预算编制优先排序中还是排位靠后。“(中国)在防污上加大投入的意识不足。”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环境经济学家张俊杰则认为,不能把环境保护投入的希望都寄托在在政府投资身上。他说,“环境保护投入包括公共部门支出和私人部门支出”,最有效的还是将环境污染的成本内部化,让污染者承担污染治理的责任。

石磊表示,充足的财政性资金是撬动社会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的前提条件,因为环境保护是具有公益性、民生性的领域。

“和污染作战,资金投入就是“粮草”,充足的资金是我们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

“‘口惠而实不至’的窘境我们已经经历多多次,环境问题不等人。”他说。

中外对话(www.chinadialogue.net)是一个致力于环境问题的中英双语网站,总部位于伦敦,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作者林娜是中外对话北京办公室记者。




[size=14.285714149475098p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4.285714149475098px]2014年03月21日 07:18 AM中国推出“雾霾险”英国《金融时报》 韩碧如 北京报道

前往中国的游客如果担心长城风景可能受到北京污染的影响,那么本周推出的“雾霾险”产品有望让他们安心。

“雾霾险”是对中国令人不敢呼吸的空气污染的最新回应,之前的努力包括政府勒令工厂停产,以及DIY空气过滤器专家在网上提供咨询。

日本电子集团松下(Panasonic)上周表示,将向外派至中国工作的非中国籍员工提供污染奖金。

中国总理李克强3月在全国人大年会上发表讲话时,宣布“向污染宣战”。中国只有三个城市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其中两个位于岛上。

在线旅游代理携程(CTrip)和国有保险公司平安(Ping An)联手推出“雾霾险”,面向受到雾霾困扰的7个城市的游客和市民。该产品将在空气质量指数(AQI)连续两天超过设定水平时作出赔付。

如果空气质量指数持续一周高于300(被视为长时间接触有危险的水平),保单持有人将得到一次免费的肺部检查,而污染导致需要住院接受治疗的保单持有人将得到1500元人民币(合240美元)。

如果污染达到“爆表”水平(北方城市石家庄在这个冬天有好几天出现这样的情况),保单持有人有机会获取海南“洗肺”旅游。

在冬季的华北城市,危险级别的污染持续一周的情况并非罕见。但春天意味着平安保险较有把握:微风和明媚的天空往往使空气质量指数保持在比较舒适的范围内。

中国环保部副部长本月表示,全国74个城市的全年监测结果显示,仅3个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这3个城市是:海口(地处亚热带的海南岛的首府)、舟山(上海以南的一个群岛,共有1390个岛屿和110万居民),以及西藏首府拉萨。

空气质量指数采用从0到500的数值来评估空气污染水平。该值越高,空气污染就越严重,健康担忧就更大: 50代表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优,不致影响公众健康,而超过300就进入危险范围了。

周四,北京的空气被美国大使馆评为“良好”,被中国的指数评为“优”。

译者/何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3-21 19:32 编辑
andar 发表于 2014-3-21 10:50
2014年03月21日 07:18 AM解决债务问题 中国须用苦药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治学教授 裴敏欣 为英 ...

1990年日本气泡破灭后,为应对危机造成的债务问题,日本喝下了紧缩银根的传统苦药,24年过去了,日本至今没能走出通缩。

2007年10月雷曼兄弟破产引发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造成的债务问题,美英服用了扩张财政、宽松货币的非传统药剂,至今英美未陷入通缩,经济增长活力逐渐恢复,企业家庭债务收入比例明显下降。

中国并未爆发金融或经济危机,没有什么所谓的“债务问题”值得应对,英美媒体企图扮演中国“影子中央银行”角色,让没病的中国服用紧缩银根的所谓“苦药”,用心何其毒也!

善良的人们,要警惕、识破英美媒体欲做中国“影子中央银行”的罪恶企图和险恶用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 03月 21日 17:19
印度拒绝中国在印度海域搜索失联客机


Danish Siddiqui/Reuters

3月17日,安达曼和尼克巴群岛,印度海军参与搜索马航失联MH370客机的INS Kesari号军舰抵达布莱尔港海军基地。



报道称,印度拒绝了中国政府派遣中国军舰进入印度海域协助搜寻失联客机的要求。从海军角度出发,此举可能不会令任何人感到意外。

相关报道
专题:马航飞机失联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Press Trust of India, 简称PTI)周五报道,中国希望能在印度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周边地带协助搜寻马来西亚航空(Malaysian Airlines)失联370航班。

上述岛屿是印度一处重要军事基地的所在地。该基地是印度唯一的三军指挥中心。

直到几天前,全世界都还在担心失联航班可能在附近地区坠毁。但后来,失联航班搜寻工作转移了很大一段距离,进入了远离海岸线的南印度洋(Southern Indian Ocean)水域。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的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说,从军事角度来看,印度和中国是相互需要谨慎对待的邻国,中国政府提出这种要求将是很不寻常的。

切拉尼称,考虑到对失踪客机的搜寻范围目前更加集中在几千英里以外的区域,中国提出的要求似乎明显是想更近距离地观察印度的海域和国防。

他表示,这样的要求一点也不含蓄。

他说,利用搜寻370航班的机会占据军事上的优势是中国在亚洲地区正变得更加独断的又一个例子。

印度国防部发言人和外交部发言人均对上述报道不予置评。国防部和外交部都说对方更适合发表评论。

据报道,中国周四提出向印度海域派出四艘船只的要求,其中包括两艘小型驱逐舰。

失踪客机上的大部分乘客都是中国籍。报道称,印度不事声张地迅速拒绝了中国的要求。

WSJ Staff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3.142857551574707px]

薛涌:崔永元与中国的“美国情结”


[size=13.142857551574707px]
2014年03月21日

[size=13.142857551574707px]



[size=13.142857551574707px]

薛涌

中国中央电视台大腕崔永元声讨转基因食品并亲自赴美调查,拍摄了电视片,闹得沸沸扬扬。一向人气的他,大概事先没想到自己会陷入如此深重的和谐和谐危机。

崔永元的美国之行,遭到网上舆论的讽刺和抨击。许多网友指斥他的行为“业余”。这让崔永元颇为光火,称“我的专业就是新闻采访”、“请《财经天下》把我的采访过程描述一下以证明‘业余’。”可惜崔永元忘了:新闻采访的一个基本职业道德,就是不应该”主题先行“、不应该带着结论去找证据。崔永元在美国之行前,为了转基因食品和方舟子打得已经不可开交,这次采访无疑是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带着观点和偏见去采访,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因为他违背了“客观”这一基本的新闻职业精神。

另外,崔永元不是生物工程或植物学等方面的科学家,本不具备说话的权威,甚至英语也不过关,日常对话式的采访也只能通过翻译进行,更不用说翻阅大量文献和有关专家讨论各种细节问题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作为记者采访这个问题也无基本资格。然而,他是个大腕,公共人物,能吸引眼球。于是,就演出了这场到美国采访的喜剧或者闹剧。

美国是个舆论高度多元的国家。你就是讲外星人光临地球,大概也能找到若干“专家”把故事说得有鼻有眼。但是,在转基因的问题上,主流科学家的态度显然不在崔永元一边。就在他来美国的时候,电视财经频道还报道了刚刚出来的一份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问题,结论是没有发现不安全的证据。

主持人当场问专家:“现在没有发现问题,未必等于未来不会有问题。是否应该把转基因食品标出,至少让消费者有个知情权、选择权呢?”这话实在说到我心里去了。我对转基因食品,一直就持这个态度。没想到,专家的回答倒是四两拨千斤:“从理论上说,消费者当然有知情权。但是,这种知情权还有许多,是否都应该落实呢?比如,有的消费者对食品是否使用了农药要求知情权,对在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了非法劳工要求知情权,对是否对环境造成损害要求知情权,等等,等等,可以说没完没了。那么是否都应该写在产品的商标上呢?”

事实上,美国的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上,对农药、细菌、添加剂、生产过程等等方面要关心得多,只有非常少的人关心转基因的问题。当然,你如果购买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销售者会严格地消除你对于农药、添加剂、抗生素、转基因等问题的担心,保证纯天然。问题是那种有机食品贵得多,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不买。

以上问题,自然还有大量讨论的余地。我个人在这些方面也并无定见,等待着任何一派把我说服。这里最值得注意、也最被中国的公众忽视的,我看还是崔永元的“美国情结”。以我个人的孤陋寡闻,在食品安全(包括监控农药、转基因等等因素)方面,西欧和日本的规定都比美国严格一些。我自己在美国生活二十年,经常抱怨美国有些“傻大胆”,太考虑经济效益,对食品安全不如其他发达国家防范得严格。

崔永元的“主题先行”、“观点先行”的采访,本身违反新闻规范还不说;他真要想证明自己,哪怕先到日本、西欧采访,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还多一些。我早在2000年就在日本看到日本人对转基因食品的抵抗,比美国本土的抵抗声音响亮多了。为什么非往美国跑不行?跑到对转基因最无所谓的发达国家,去证明大家对转基因是多么警惕和排斥,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这里凸显出来的,就是弥漫在中国社会每个角落的“美国情结”,不仅崔永元应该反省,中国人都应该反省。美国当然是个很了不起的国家。我也一向主张,中国要建立“美国学”,要更多地向美国学习。但是,美国做过许多事,不是什么事都做对了,更不是什么事都做得最好。中国人为什么不论是什么事情都希望借助美国来证明自己?美国人害怕转基因,中国人就该害怕?美国人至今还认为已故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是九一一事件的策划者,中国人也应该跟着相信?难道任何事情,不借助美国的“指导”,中国人自己就无法判断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崇美情结最强的人,也往往会突然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阴谋论”。崔永元用自己挑选的“美国专家”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后,话锋一转,称转基因在美国有市场,是美国政府试图“扩张和控制别国”的大阴谋。我当然没有资格为美国政府担保,说他们没有这样的阴谋。但从事转基因的都是几家私营公司。在做出成果来之前,这些名堂很可能是个白烧钱的买卖。美国政府怎么会那么神机妙算地把自己的阴谋先行植入呢?

这种大腕、公众人物利用自己的声誉,把严肃的新闻报道和公共讨论娱乐化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病,非常值得警惕。在我看来,崔永元最近的作为,往往把个人好恶强加于公共利益。比如,对于如此严重的雾霾,对于如此泛滥成灾的机动车,对于机动车使用的如此劣质的燃油标准,他居然说机动车的排放不过是居民在自己小区里“放个屁”、不足为虑,反而对转基因神经兮兮。

在我看来,他是个有钱人,开得起车,所以不愿意开车受到任何限制。同时,作为有钱人吃得比较精细,他确实是能吃得起绝对有机食品的少数人之一。当然希望这方面的标准越严格越好。然而,把这些个人好恶用公众利益来包装,再加上点“美国情结”,一切就都变了味儿。

作者是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腕们很牛逼,很愚蠢,很着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3.142857551574707px]

创新之谜
(The Innovation Enigma)


[size=13.142857551574707px]
斯蒂格利茨
2014年03月21日

[size=13.142857551574707px]
[size=13.142857551574707px]


环顾世界,人们对以硅谷为象征的科技创新,有着无尽的热情。这样看来,美国的创造力代表着它真正的比较优势,其他国家都在尽力模仿。但这里有一个谜团:很难看出这种创新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的贡献。

目前的情况,与几十年前个人电脑时代肇始时有几分相似。1987年,因在增长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荣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感叹:“电脑时代的印记随处可见,就是在生产率数据中看不到。”造成这的原因可能有好几个。

也许GDP并不能真正体现电脑时代创新所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或者这一创新并没有其热烈支持者所相信的那么意义重大。事实显示,两者兼而有之。

不妨回忆一下。几年前,雷曼兄弟倒闭前夕,金融部门以创新而自豪。金融机构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但是,仔细的审视显示,大部分金融创新,无非是在确保自身安然无事(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情况下,设计更好的方法蒙骗他人、操纵市场及利用市场力量。

在这期间,资源纷纷流入这一“创新”部门,而GDP增长却比此前显著地降低了。即使在最佳时期,它也没有提高生活水平(银行家除外),最终还导致我们至今仍在努力摆脱的危机。这些所有“创新”的净社会贡献是负面的。

同样的,此前的互联网泡沫也打着创新的幌子——一些让你可以订购狗粮和饮料的网站。这次创新潮好歹还留下了管用的搜索引擎和光纤基础设施。但很难说在线购物所省下的时间,或者加强竞争所节省的成本(因为上网更方便比较价格),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有两点必须弄清楚。首先,一项创新的盈利能力,并不是衡量其对我们生活水平净贡献的好指标。在赢家通吃的经济中,开发出更好的在线狗粮订购和递送网站的创新者,可能把全世界所有使用互联网订购狗粮的用户都吸引过去,从中赚取大笔利润。但若没有递送服务,这些利润大部分将流入他人的腰包。网站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事实上可能相对很小。

其次,如果一项创新,如银行界的自动提款机,增加了失业,这一社会成本——不管是被裁员员工的痛苦,还是给他们发放失业救济所增加的财政负担——都不会反映在企业的盈利中。同样的,我们的GDP数据也不会反映个人因丢掉工作风险增加,而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同样重要的,是它通常也无法准确反映创新对社会福利所带来的改善。

在更简单的世界中,创新无非意味着降低,比如汽车的生产成本,评估一项创新的价值就比较容易。但如若创新影响的是汽车的质量,评估其价值的工作就比较困难了。其他领域就更是如此了:我们要如何准确评估,现在的心脏手术成功率因为医学进步而比过去高了,因此大大地增加了预期寿命和生活素质?

但是,你无法摆脱一种不安的感觉,即最新的科技创新对长期提高生活水平的贡献,可能远远不如其拥趸者所宣称的。大量智力被用在构思更好方法,来最大化广告和营销预算上——将目标锁定在可能购买产品的客户,特别是生活丰裕人群。然而,如果创造力是用在更基本的研究上,或者用在能带来新产品的应用性更强的研究上,生活水平或许能得到更多的提升。

是的,通过面簿(Facebook)和推特(Twitter)更好地与他人互联是很有价值的。但我们如何将这类创新与激光、晶体管、图灵机和人类基因组图谱等创新相比?它们都带来了如潮水般的变革型产品。

当然,我们也有理由不必瞎操心。尽管我们可能不知道最近的科技创新,给我们的福利带来多大的贡献,但我们至少知道,它们不是危机前全球经济的各类金融创新,它们的效果至少是正面的。

作者Joseph E. Stiglitz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授

英文原题:The Innovation Enigma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 2014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Fed's Kocherlakota blasts new rate guidance[size=10.909090995788574px] 11 minutes ago














.
[size=16.363636016845703px]View photo

[size=11.818181991577148px]Minneapolis Federal Reserve Bank President Narayana Kocherlakota speaks at a macro-finance conference hosted by the Boston Federal Reserve Bank and Boston University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November 30, 2012. REUTERS/Brian Snyder



By Ann Saphir
[size=11.818181991577148px]Related Stories






WASHINGTON (Reuters) - The Federal Reserve should have promised to keep rates near zero until U.S. unemployment falls below 5.5 percent, as long as infla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risks are contained, said the lone dissenter to the Fed's policy decision this week.
By instead dropping its pledge to keep rates low until the jobless rate reaches a more healthy level, the Fed is sending the wrong message on both inflation and jobs, Minneapolis Federal Reserve Bank President Narayana Kocherlakota said in remarks released on Friday.
On Wednesday the Fed, in its first policy-setting meeting under Fed Chair Janet Yellen, said it would factor in a wide range of economic measures as it judged the correct timing for raising rates.
The U.S. central bank has kept rates near zero since December 2008, and the Fed had since December 2012 promised to keep them there until the unemployment rate fell to at least 6.5 percent, as long as inflation did not threaten to rise above 2.5 percent.
With unemployment now at 6.7 percent, and the Fed's preferred gauge of inflation little more than half of its 2-percent target, policymakers decided to jettison what many said we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rrelevant guidelines.
But to Kocherlakota, one of the Fed's most dovish policymakers, dropping any reference to those thresholds "does not communicate purposeful steps being taken to facilitate a more rapid increase of inflation back to the 2 percent target," Kocherlakota said, and suggests "the committee views persistently sub-2-percent inflation as an acceptable outcome."
It also creates uncertainty over economic growth prospects, he said, by giving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how fast the Fed wants the economy to return to full employment, and even about the level of unemployment it views as being consistent with full employment.
Kocherlakota has been pressing for the Fed to promise low rates until unemployment reaches the more normal level of 5.5 percent even before the Fed adopted the 6.5 percent unemployment threshold for considering any rate rise.
The promise, he said, should be contingent on inflation rising no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percentage point above the Fed's 2-percent target, a stipulation he repeated on Friday.
New in his proposal was a caveat that low rates would also be contingent on possible risks to financial stability remaining contained, a nod to the concern that some Fed officials have over the potential for sustained near-zero rates to foster unseen bubbles.
Kocherlakota said he agreed with one aspect of the Fed's new policy: its stated intent to keep rates below normal levels for some time even after inflation and the labor market return to more normal levels.
(Reporting by Ann Saphir; Editing by Chizu Nomiyama)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3-22 00:23 编辑

评论

andar以为,真理就掌握在本周美联储议息会议唯一反对者 Minneapolis Federal Reserve Bank President Narayana Kocherlakota 手里。

请大仔细读一下他11分钟前在波士顿联储局和波士顿大学共同主办的宏观金融会议上的演讲报道。

关于该行长观点,请见Minneapolis FED官网发布的“关于在美联储2014年3月19日议息会议投反对票的声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4-3-21 23:03
评论

andar以为,真理就掌握在本周美联储议息会议唯一反对者 Minneapolis Federal Reserve Bank Preside ...

大家看一下“超级鸽派”先生的声明

Statement on Dissenting Vote at March 19, 2014, Meeting of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Narayana Kocherlakota - President
Published March 21, 2014
TWEETSHAREEMAILPRINT
Note*
I view the March 19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 statement as an unusually significant one. In that statement, the FOMC adopted new forward guidance about the evolution of its target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I see that new guidance as being intended to describe the Committee’s decisions for some time to come.
I dissented from the new guidance for two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the new guidance weaken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ommittee’s commitment to target 2 percent inflation.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the new guidance fosters policy uncertainty and thereby suppresses economic activity. In what follows, I’ll elaborate on these reasons, discuss an alternative form of forward guidance, and conclude by strongly endorsing one aspect of the FOMC’s new forward guidance.
In terms of credibility: the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CE) inflation rate has drifted downward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nd is currently near 1 percent. The FOMC’s new forward guidance does not communicate purposeful steps being taken to facilitate a more rapid increase of inflation back to the 2 percent target.The absence of this kind of communication weaken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ommittee’s inflation target, by suggesting that the Committee views persistently sub-2-percent inflation as an acceptable outcome.
In terms of uncertainty: Currently, most labor market metrics imply that the economy is still well short of maximum employment. In its forward guidance, the Committee provides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its desired rate of progress toward maximum employment. Indeed, the guidance provides littl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what would characterize maximum employment. These omissions create uncertainty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Committee is willing to use monetary stimulus to foster faster growth, and this uncertainty is a drag on economic activity.
How could the FOMC have done better? I believe that, over the past 15 months, the Committee’s forward guidance about the fed funds rate has been highly effective at shaping market expectations. That guidance has relied on an unemployment rate threshold of 6.5 percent and an inflation outlook guardrail of 2.5 percent. Giv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quantitative approach, I would have favored adopting a similar approach going forward.
For example, the Committee could have adopted language of the following form: “the Committee anticipates keeping the fed funds rate in its current range at least until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fallen below 5.5 percent, as long as the one-to-two-year-ahead outlook for PCE inflation remains below 2 1/4 percent, longer-term inflation expectations remain well-anchored, and possible risks to financial stability remain well-contained.” This alternative guidance communicates the Committee’s willingness to use monetary policy tools to push inflation back up to 2 percent. It reduces macroeconomic uncertainty by being clearer about the kinds of labor market and inflation conditions that are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fed funds rate. Finally, it deals with the unlikely possibility of risks to financial stability through an explicit escape clause.
There is one key aspect of the Committee’s new forward guidance that I strongly endorse. The guidance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mittee’s intentions for the behavior of the fed funds rate once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are near mandate-consistent levels. Those intentions are appropriate, and communicating them should help stimulate economic activity by reducing uncertainty about the likely path of the fed funds rate once the Committee’s goals are reached.
Note
* I thank Ron Feldman, David Fettig, Terry Fitzgerald and Sam Schulhofer-Wohl for their comments.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超级鸽派”先生的声明都审查通不过?是否不懂英文啊:#DAXIAO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盗亦有道,审查虽然不光彩,但也要讲规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要尊重坛友们的劳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 03月 22日 10:22
腾讯斥资1.8亿美元收购乐居15%股份


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 Holdings Ltd.)与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E-House (China) Holdings Ltd.)达成协议,前者同意以1.8亿美元收购后者旗下在线房地产服务提供商乐居控股有限公司(Leju Holdings Ltd) 15%的股份。

这一交易预计在月底完成。

腾讯总裁刘炽平称,对乐居的投资及双方的战略合作将为微信(WeChat)用户提供房产信息。微信是腾讯的移动通讯产品。

Ben Fox Rubin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787 天

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将上证指数拆解到底行云流水话投资

发表于 2014-3-2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受美制裁银行或改用中国银联平台------------------------借力打力更发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12年来基准地价第一次面临调整
2014-03-22 07:47 来源:证券时报网

北京国土局昨日表示,30天后将就基准地价更新调整举行听证会。这是2002年来北京基准地价第一次面临调整。基准地价是土地初始价,是完成拆迁、平整等一级开发后,政府确定的平均价格。土地招拍挂时以此为基础,再依据地块情况以及市场需求确定地块底价。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4 00:55 , Processed in 0.09857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