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3.142857551574707px]
“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状态的写照,”这是“励志演说家”乔丹·贝尔福特(Jordan Belfort)在回首他欺诈、性和毒品的一生时说的话。作为Stratton Oakmont经纪公司老板,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投资者身上骗了数亿美元。我看了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电影《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从而激起了阅读贝尔福特回忆录(电影据此改编)的兴趣。我从中刚得到了很多教训。
比如,为贝尔福特及其Stratton经纪公司头某带来大把不当得利、被称为“先拉后砸”的骗局在书回忆录中的描写比电影中清晰得多。其伎俩是找同伙买入一文不名公司的股票,在上涨中卖给真正的投资者,然后全部抛出。
受到伤害并不只是小投资者;令人侧目的是富人也如此贪婪和容易上钩,被贝尔福特喜欢雇用的“年轻愚蠢的”销售员忽悠购买同样的垃圾。贝尔福特显然是(过去是,现在也是)超一流赝品卖家,精于自己的交易,直到被毒品毁了犀利的判断。
在短暂的牢狱之灾后,贝尔福特再一次卖起了他的成功秘诀,他坦承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但我怀疑,在内心深处,他对被自己骗的人的蔑视远大于懊悔。在近著《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Capital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将Stratton Oakmont描述为“精英统治极端主义”的例子——从旧的不平等(以继承遗产和低调生活风格为特征)向新的不平等(以丰厚奖金和炫耀性消费为特征)的长达一个世纪的转变。
贝尔福特被描述成堕落的罗宾汉,劫富济自己和亲朋。“富”者,老式新教徒富豪也,他们丧失了保护自己的财富的能力,自然会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精于街头智慧的后起之秀——主要是犹太人讹诈。但Stratton Oakmont的贪得无厌绝非华尔街的特例,我问我的一位好友、在SEC工作了20年的监管者,欺诈到了什么程度,他告诉我:“我发现这是普遍现象。制度让欺诈变得易如反掌,而人性把骗子和傻子扭在了一起。贪婪是万恶之源。”
“华尔街之狼”是掠夺者,但所有那些做空自己所卖的产品的大名鼎鼎的投资银行,以及为无能力的借款人提供按揭贷款、然后将这些贷款重新打包当作投资级证券出售的大名鼎鼎的零售银行亦然。他们都是披着羊皮的狼。
一个正派的银行系统有两大功能:照看储户的钱以及为储蓄者和投资者牵线搭桥从事可以共赢的交易。储蓄被存在银行里,因为储户信任银行不会窃取存款,并且监护是有价格的。银行所安排的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交易是现代经济的生命线——这一业务具有风险,因此银行家理应获得丰厚的报酬。但如果银行家所赚的钱远高于他们提供基本服务所含的成本,就构成了英国监管者阿戴尔·特纳(Adair Turner)所谓的“社会浪费”,或者过去常说的“高利贷”。
应该引起我们警觉的不是金融系统的程度,而是它的集中度和连通性。在英国,越来越大的银行资产比重集中于五家最大银行身上。标准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超额利润是所有权集中的直接结果。
连通性是指银行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是地方性的,如在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但通过衍生品的开发,它们之间的联系变成了全球性。衍生品原本是为了通过分散风险增加银行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但是,它们实际上大大扩大了风险相关性,从而增加了系统的脆弱性。
英格兰银行的安德鲁·哈尔丹(Andrew Haldane)和动物学家罗伯特·梅(Robert May)的一篇论文指出,衍生品就像是病毒。金融工程师和交易员对他们所承担的风险的假设是一样的。当这些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时,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受到感染。
集中化和连通性是相互强化的。如今,英国银行资产负债表三分之二的增长反映了银行间内部而不是银行和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债权关系——显然这是钱生钱的行业。
改革者希望限制银行家的奖金,在银行各部门之间建立防火墙,或(更彻底地)限制单一银行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但唯一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是简化金融系统。正如哈尔丹和梅所指出的:“金融系统内部的过度同质——所有银行都做一样的业务——可以让每一个个体银行的风险最小化,但却让整个系统崩溃的可能性最大化了。”只要银行可以从交易中获利,他们就会继续扩张衍生品,衍生品的规模将超过非银行企业的合理对冲需求,留下大量只剩下为投资者和销售者创造利润这一唯一功能的冗余产品。
如今,如何约束衍生品是银行改革最重要的话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承认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正如梅所说:“100年一遇的风暴的概率不会因为人们认为如此规模的风暴变得更加可能而改变。”
在金融市场中,概率确实取决于人们的想法。他们需要想的越少,就越好。乔丹·贝尔福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来金融界闯荡的人不能太聪明。
英文原题:The Wolves of Wall Street
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