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鹏:使中国股市止阴返晴2013年07月03日08:26 来源:和讯*网 作者:刘纪鹏 沙玉兰
编者按:如何使中国股市止阴返晴?监管机构要敢于自我革命,要去除本身的“恋权”和“恋洋”情结。在此,笔者提出了26字箴言:监审分离,保留否决,下放发审,程序审核,真实供求,打包发行。 近日,沪深两市连续大幅下跌,大盘急转直下跌破2000点重要关口,甚至一度回到“解放前”,股市哀鸿遍野,一片凄凉,甚至有媒体戏言“中国球迷不孤单,股民与你同在”,因为两者一样的“招骂”,也一样的“伤人”。 实际上,不管是从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经济形势亦或是上市公司质量来看,中国股市即使不是牛市,也不该“熊霸全球”,然而事实却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中国股市反常大跌的根源何在?笔者认为问题出在政策和制度上。
一、股市反常大跌的主因在制度性缺陷 尽管近年来,监管部门为拯救中国积重难返的股市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无论是之前的“郭氏新政”,还是正如火如荼进行的IPO财务核查,亦或是最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无不彰显监管部门试图有所作为的决心。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认清中国股市的症结所在,难有所为。笔者认为,现阶段以下两个制度性缺陷需尤为关注: (一)“恋权”和“恋洋”情结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监管部门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恋权”情结,过于留恋行政审批大权,对申请上市的公司实行实质性审核,重审批,轻监管。尽管监管部门同志声称他们已经“5+2”,“白+黑”,忙得不可开交,但最终也只是“种了审批的田,却荒了监管的地”,几百家等待上市的企业中每次只有两三家企业通过审核,数量极少,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市场供求严重失真。 同时,监管部门还存在“恋洋”情结,这又使得监管部门无视中国国情,盲目照搬照抄美国的“券商+直投”,实行市场化询价。在没有真实供求做基础的情况下,这实际上只是一种“伪市场化”,结果导致询价询到“天花板”上去,出现了严重的“三高”超募现象。以创业板为例,前200家企业连续以平均70多倍市盈率、32块钱发行价发行,超募资金高达250%。这种行政审批的“恋权”情结和伪市场化的“恋洋”情结相结合使得中国的IPO发行制度完全“走样”,腐败、低效、不公平充斥其间。 (二)家族企业“一股独大” 与欧美分散的股权结构不同,我国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从创业板上市的前200家企业来看,95%的企业都是“一股独大”的家族企业,第一大股东上市前平均持股在55%,最高达到99%,上市后也平均在41%,“夫妻店”、“兄弟店”、“父子店”比比皆是。 家族企业的“一股独大”隐患重重:第一,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在家族企业的“一股独大”的背景下,董事会实际上处于家族企业的控制之中,成为了家族企业第一大股东的“传声筒”,这种情况下聘请的独立董事只会为家族大股东的利益服务,如同花瓶一样只起到摆设作用,根本不能形成良好的制约机制。 第二,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畸形,刺激企业家只“创富”不“创业”。不合理的发行制度使得家族企业获得了巨额财富,而“一股独大”则造成了这些财富实际上被家族掠夺,家族实现了一夜之间的暴富。以创业板为例,前200家企业造就了642个亿级富翁,101家十亿级的富翁家族,违背了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公平和效率原则。同时这种“一夜暴富”的方式还刺激了企业家只“创富”不“创业”,泯灭了企业家的创业激情,也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第三,家族股东还能利用其对信息和人员的绝对控制权在二级市场进行高抛低吸的操作,进行减持套现,实现“烙饼变真”。 在中国股市的这两大制度性缺陷都不解决的情况下,中国股市难有健康之日,股民也难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日子,因此解决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迫在眉睫。 二、如何使中国股市“止阴返晴” 在股市低迷、股民信心全失的时刻,中国证监会需要做的就是提振股市信心,而提振股市信心就是要提高大盘点位,提升股价,解决股民最关心的问题,使股民能够盈利,也只有解决股市的制度性弊端,推行股市新政,股市才会健康,股民的信心也才能恢复。 (一)监管机构自我革命 监管机构要敢于自我革命,要去除本身的“恋权”和“恋洋”情结。在此,笔者提出了26字箴言:监审分离,保留否决,下放发审,程序审核,真实供求,打包发行。 “监审分离,保留否决,下放发审,程序审核”即是指证监会要彻底反思和批判审批就是监管的错误思想,将监管和审批相分离,取消发审委这个责权利不一致的机构,做好监管的本职工作,把上市核准的权力下放到交易所,但交易所也只进行程序性和真实性的审核,放弃实质性审核。 “真实供求,打包发行”是说必须在真实供求的基础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可以采取打包发行的方式,一次可发行50家,甚至100家,扩大上市企业的供应量,做到供求平衡。 (二)家族企业“一股独大”革命 实际上,家族企业的“一股独大”比不合理的发行制度更为可怕,因为它是大股东减持套现冲动的来源,是创业板成为“造富板”的主要原因。提振股市必须解决家族企业的“一股独大”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严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于拟上市企业,上市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得高于45%,上市后持股比例不得高于33%,已经上市的家族企业也应限期对其股权结构进行整改,从而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一股独大”问题。 第二,预设可流通底价,提前公布减持行为。凡是持股超过30%的第一大股东必须经过股东代表大会通过,事先预设可流通底价并通告社会,在股价没有达到可流通底价之上不得减持;同时其每一笔减持行为必须提前公布,取消减持不到1%就可不提前预告的规定,赋予股民知晓的权利。 第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应当组建独立董事公会,推进独立董事的职业化,并改革独立董事的薪酬制度。建议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筹建中国独立董事公会,统一管理并向上市公司推荐独立董事,同时,逐步培养中国的职业化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应该“有权、有闲、有钱”,能够真正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去,完成抗衡大股东,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完成独立董事的使命。 只有彻底纠正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推行股市新政,才能阻止股市的进一步失血,止阴返晴,否则的话,中国股市只会更加低迷,股民也会更加苦不堪言。 (编者注:刘纪鹏教授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沙玉兰系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刘纪鹏,和讯专栏作者,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全国人大《证券法》《国资法》《期货法》《基金法》起草或修改小组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