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fbl125-2008

心灵的家园----自由的乐土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8-7-23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的家园!:*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8-7-23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 :*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恶相知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08-7-24

  佛陀说:“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唐朝道宣大师说:“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又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提婆达多,多次陷害佛陀,罪大恶极之人,佛陀却说,他非常感谢提婆达多,因为他是佛陀的逆增上缘。  
  
  没有黑暗,哪看得出光明的重要;没有丑恶哪里显得出美丽的可贵;没有罪恶,哪能明白善良的价值。所以对于罪恶的人,我们固然会毫无理由地远离他,但是假如自己发心与恶人为友,转移他的恶性,就好像菠萝、柿子,本来是酸的涩的,但遇到阳光、和风的照射、吹拂后,成为甜美的果实,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做阳光和风呢?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亦当如莲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08-7-24
 
  读佛典,随处可见莲花。  

  《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  

  我百思不得其解,世上松高寒,梅贞洁,兰幽高,菊孤傲,桐清爽,竹有节,佛为何独钟情于莲?  

  直到读《维摩经·佛国品》方才恍然大悟!经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更有唐释道世《诸经要解》说得明白:“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  

  莲贵在虚空,出淤泥而不染。  

  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若河池陈淤积垢,佛于淤垢间挺然而出,证得正觉,得大自在。  

  虽超脱尘俗,却不离世间法,善哉莲花。  

  其根如玉,不着诸色,  

  其茎虚空,不见五蕴,  

  其叶如碧,清自中生。  

  其丝如缕,绵延不断。  

  其花庄,其香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  

  更喜莲子一片苦心如佛心,谆谆教人心生清凉,往生净土。  

  佛是人,人人也是佛。只因执著妄想,沉缅声色,迷失自我,如同淤泥。但自性如古莲子,千年之后,仍旧生叶开花,香馥如故。  

  无量佛如莲;无边佛法如莲;人亦当如莲。  

  倘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饭穿衣,喝茶洗钵,则安详自如,步步生莲。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久坐电脑前 多喝大麦茶
所属分类:茶饮科学  发布日期:2008-7-24

  不少白领一族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工作时神采焕发,一段时间以后,就感觉疲乏、没有精神;再过两天,发现自己脸色暗黄,胃口越来越差,便秘等坏毛病都找上了门,小肚子也不知不觉隆起来了。其实,这都是久坐电脑前,喝水少、肠胃“罢工”闹的。
  
  久坐伤胃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由于缺乏全身运动,胃肠蠕动会明显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脘腹饱胀等症状。夏日炎炎,人们本就容易胃肠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减少,精神也随之萎靡不振,再加上工作压力大,更会加重上述不良反应。
  
  专家开出的处方非常简单:每隔一小时,起来活动一会儿,多喝两杯水,补充水分,也调节情绪。但喝水是有讲究的。有的人爱喝“有味道的水”,如碳酸饮料、甜饮料等,殊不知这些饮料口味虽好,对健康却无益处,喝多了还会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状。那有没有一种饮料既能消暑解渴,又可以促进消化呢?大麦茶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大麦味甘、性平,有去食疗胀、平胃、除热止渴、下气利水、壮血脉、实五脏、化谷食之功效。而大麦茶具有降温解毒、健脾减肥、清热解暑、去腥膻、去油腻、助消化的功效,可以消除胸闷腹胀之感,增强胃动力。
  
  如今,大麦茶的制作工艺更为先进,其保健效果也更强了。如康师傅大麦香茶特别添加了膳食纤维,这是一类多聚物的复合混合体,被医学界、营养学界誉为“第七营养素”,又被称为“肠道清道夫”。它能维护肠道内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蠕动,将肠胃中的“垃圾”排出体外,使人轻松、健康,还不会带来任何多余的热量和负担。久坐电脑前的白领一族不妨每天喝上几杯大麦茶。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不仅自己的肠胃功能好了,便秘慢慢消失了,整个人也清爽起来,真是“一举多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4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3.jpg 4.jp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nyoung 于 2008-7-24 11:55 发表
15610701561071

真香!谢老道!:*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捡栗子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08-7-24

  天地宇宙之间,所有生命群居之处,必定要求得一个“和”字。譬如:国家需要和平、社会需要祥和、人们需要和睦。  
  
  有一则日本童话故事──  
  
  山里,有一棵野生栗子树,突然一阵风吹来,许多成熟的栗子掉了下来。  
  
  一群猴子看到栗子自动掉下来,非常高兴,赶快拿篮子来捡栗子,除了自己要吃的,也多捡一些带回去给其它同伴享用。  
  
  当它们正在捡的时候,树上的栗子又掉下来,其中一只猴子向同伴们说:“我们捡够了就好,剩下的栗子留著,狐狸等一下会来捡。”因此,它们捡了一篮栗子后就回去了。  
  
  不久,狐狸真的来了,看到地上有栗子,也很高兴地捡拾。捡了一会儿,它心想:“还是留一些给夏鼠捡吧!”于是,它适量地捡了一些就回去了。  
  
  果然,几只夏鼠也跑来捡栗子。它们看看四周,好像没有其他动物会再来了,于是把地面上的栗子捡干净,然后离开了。  
  
  没想到有一只鼬狸也来了,它看地上没有栗子,叹息地说:“为什么我跑得那么慢呢?已经没有现成的栗子好捡了。”它抬头看到上有很多栗子,自言自语道:“不是自然掉下来的果实,可以摘取吗?还是要守规矩啊!”  
  
  此时,有一只乌鸦飞过来,看到鼬狸很失望的样子,就飞到树上,用头在枝叶间摇啊摇,树上的栗子就一粒粒掉下来了。鼬狸很高兴地捡栗子,乌鸦看到鼬狸那么欢喜,它自己也很快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星云大师讲演集》-学佛前后
所属分类:临济宗  发布日期:2007-11-20

  时间:公元一九七七年 
  地点:佛光山 

  听众:大专佛学夏令营(弟子心净记)
各位老师、各位学员: 
  今天是本山大专佛学夏令营第七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全山大众,欢迎各位到这儿来研究佛法。
  本山夏令营曾经停过两年没有举行了。前年夏天,本山约二十位执事到日本去访问,去年又因本山重要执事十余人到美国访问,因此,都没有能如期举行。所以,今年能再恢复举办,也算是因缘殊胜!在这开营的时候,我要把各位到这里参加夏令营的意义说明一下:
  禅宗的祖师们,对参禅的前后,总喜欢作一比较的说明。他们说:没有参禅的时候,世界是世界,人我是人我;学道以后,世界不是世界,人我不是人我;直至真正有所得后,世界仍然是世界,人我仍然是人我;学佛前后,就会有这么一个过程。
  各位在没有到佛光山之前,你们看世界、看人生、看佛法是一个怎样的看法,暂且不去谈它,现在我第一部分要告诉各位,大家已经来到佛光山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学佛,第二部分告诉各位参加夏令营获得佛法以后,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体认。
  刚才我要来参加开营的时候,看到《佛光快报》每日短论里有两句话说:“学玄奘之西行,效善财之南询。”各位来参加夏令营的活动,就像唐代的玄奘大师一样,玄奘大师是我国第一位到外国去的留学僧,他西行印度求法的那种雄心壮志,和你们来山学佛是一样的。
  “效善财之南询”一句,是指善财童子到南方参访大善知识的典故,依《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共有五十三参,他为求真理而到处游学参访的精神,是青年学子的楷模。各位到南台湾来研究佛法,就像善财童子向南参学一样,精神也是值得钦佩的。现在,我要谈谈参加夏令营时,应该具备的态度与心情。
     因求真理登净域
   为学佛法入宝山
  各位这次到山上来的主要意义,我先用《华严经》的二句话来说明,这两句话是“因求真理登净域,为学佛法入宝山”,这也就是《维摩诘经》里所说的我为法来,非为床座而来的意义。
  我相信各位到佛光山参加夏令营,一定具备有庄严虔诚的心理,一定是带着为求佛法求真理的心情而来,绝不只是游山玩水,或到寺院吃吃素斋而已,更不只是像一般信徒似的到庙里拜拜祈求平安而已。
  各位平常在学校里追求知识,研究学问,大体都是向心外去追求现象界的事物,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客观知识。大家到佛光山来,则不是向心外去追求,而是要向心内去探讨自己心灵本性上的真理。大家到佛光山来,这里虽然也有良师益友,可以做为你们入道的助缘,但是,你们想获得的心灵平安寂静,并不假手于他人,而是在于自己,“道”,绝不是可以向他人求得的。
  禅宗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石头希迁和尚,肉身不坏,现在供奉在日本东京的曹洞宗总持寺内。他十二岁去亲近六祖惠能大师,不久,惠能大师圆寂了,石头禅师奉了指示到大师兄青原行思禅师那儿去求法,当石头希迁见到行思禅师的时候,行思问他道:
  ‘你从哪里里来?’
  ‘我从曹溪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从师父那里来。)
  ‘哦!你得什么来?’
  ‘未到曹溪也未失!’(这意思说,我没有到曹溪的时候,我的佛性真如也没有失去,我本来已有,我还要得到什么呢?)
  ‘既然没有失去,你何必要到曹溪去呢?’
  石头被这么一问,立即又答道:
  ‘假如不到曹溪,我怎能知道没有失去呢?’
  你们本来就具备有的佛性与清净真心,并不一定要到佛光山来才能得到,但是,你们不到佛光山来,就不知道自己有无尽的宝藏。所以,大家到佛光山参加夏令营,应该抱着“因求真理登净域,为学佛法入宝山”的精神而来,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真金须是红炉炼
     白玉还他妙手磨 
  第二点,我们来这里参加夏令营,更要具有禅宗所说的“大死一番”的气魄,把我们的执着、迷妄与自私的人生完全斩除,以呈现一个新的人生境界。有二句话说:“真金须是红炉炼,白玉还他妙手磨”,从字面上解释很容易懂,就是一块真的黄金,也需要从大冶红炉里冶炼出来,就是一块很好的白玉也要巧匠的妙手雕琢才能成器。
  各位都是具有黄金白玉之质,在材上都是人中上品,但是,具有这种优良的本质,如果不加琢磨也是不会成功的。那么怎样来磨练呢?在社会上提倡的方法是教育、爱护与鼓励;但到佛门来,并不一定如各位所想象的一般,佛法的教育有时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着手的。
  譬如禅宗提倡棒喝教育,有理给你三十棒,无理也给你三十棒;你说话打你几下,你不说也要打你几下;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对于这种棒、打、喝、骂,各位暂且不要误会禅师都是如此地凶狠霸道,没有慈悲心。
  事实上,在佛教的教育里面,有时候,看起来象是很无情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但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用无情来度有情,也可以说是用无理来度有理。看起来是无情、是无理,其实是大慈悲、大智能。因为你的理里面有执着,佛教要把你的执着祛除,就得先用无理来对付你。举例子说,我们从小学习念经,老师来了,一个耳光。
  ‘怎么打我?’
  ‘你念这么大声做什么?’
  好了,我们念小声一点,但是老师又来一个耳光。
  ‘老师!这又为什么?’
  ‘怎么听不到你的声音?’
  老师要打你,并不是有声音没有声音,他就是要打你。打你的意思,在声音以外。有时眼睛向外瞟了一下,又是赏来一个耳光,打过了还要骂你:
  ‘你看什么?这里哪里一样东西是你的?’
  自己想一想,确实没什么东西是我的,不看就是了。所以我们就训练自己,甚至走路的时候都不向外看,老师发现了,他又一个耳光打来。并且骂道:
  ‘瞪开眼睛,照顾脚下。’
  对于这种无理无情的教育,到了最后,我们都习惯了,只要老师一走到身边,就站起身来说:
  ‘老师!你要打就打好了,我们也不想再问为什么了!’
  像这样训练,使一个人在无理之前,都能服从,那么在真理之前,又怎能不低头呢?在无情无理的丛林里,你说,我头痛,肚子痛要请个假,休息一下,这是不会准的。
  ‘老师会严厉的叱喝:‘没有出息,一点小小毛病就不能忍耐!’
  ‘振作起来,学佛的人生死都不怕了,还怕头痛?’
  从表面看起来,老师是毫不顾念我们的痛苦与生死,但是事实上,他是大慈悲,他是在琢磨我们,启迪我们。
  你们到了佛光山,希望各位能适应这种僧院的生活,因为要求法,就得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才行。
  十几年前,在台湾上演过一部“宫本武藏”电影,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剑圣,是泽庵和尚把他训练出来的。他本来是一位冥顽不化的游民,警察也拿他没有办法,当时,泽庵和尚把他抓起来,吊在树上,大热天下被太阳晒,下雨时让雨淋。他在树上大骂:‘坏和尚!恶和尚!’骂得再大声,泽庵和尚还是安闲自在,而且又把他关起来,他捶打墙壁,暴跳如雷,但是,时间久了,没有力气打,也没有气力骂了,凶残暴戾之性没有了,宫本武藏后来成为一个脱胎换骨的人,这就是泽庵和尚教育的成功。
  佛光山的“大佛法语”有四句话说: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
   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这四句话说的是什么东西?这指的是“石灰”,石灰从矿里千锤百链开采出来,它在窑里面,经过很强烈的火焚烧,然后再经过粉身碎骨的冶炼,终于能留得清白在人间的墙壁上,这种千锤百炼,然后可以派上用场的教育,是值得记取的。
     发心求证无师道
     以启无上甘露门 
  我们到这里来学道,是发心而来的,有心而来的,我们来求的是什么道?“无师道”这是我们自己本具有的。所谓无师道,不是指技术工艺,不是文学数理,甚至不是知识的辩论,更不是思想的戏论,而是必须自己去求证和体验的那个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要自己去取证,取证后才能启开甘露法门。
  我们平常在学校里求知识,为的是什么?为了将来有职业,为了衣食、为了名利、为了富贵,这是很有限的意义,而我们来学佛法的受用,不光是为了衣食与荣华富贵,它主要的是使我们能够安心立命,了生脱死,认识自己本来面目,学佛主要是学自己,要向自己的本心下功夫。
  平常我们看到有人手里拿着一串念珠,说是念佛,有时,佛菩萨也要拿念珠,有人怀疑地问:
  ‘佛菩萨拿念珠又念谁呢?’
  ‘念自己!’
  ‘佛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呢?’
  ‘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不是叫人顶礼膜拜偶像而已,主要的是借菩萨的慈容,把一个人原本具足的佛性,加以开显出来。
     成就甚深平等忍
     增长如空大慧心 
  我们的蒋院长,就任行政院长时所发表的谈话中,曾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做到平实、平凡与平等,社会上常有人提倡人权平等、种族平等、男女平等,佛教所讲的平等,则和世人所说的平等不尽相同。佛教主张十法界的众生都能平等,佛教从修行引发正义的平等,有更深的含意,有更广大的内容,我们到这里来学佛法,就是要来学习甚深的平等忍,以回向布施给一切法界众生。
  “增长如空大慧心”,世间上什么最大?海洋最大吗?哪里一座山最大?哪里一个国家最大?哪里一个星球最大?这些都不算最大,最大的是虚空,虚空何以为大?空是什么?“空”是我们大家的本来面目,缘起自性。
  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充满法界,等如虚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只可惜我们都不知道,这就如同《法华经》中所说的“怀珠作丐”、“有宝为穷”,希望我们藉夏令营的机会,把自己本具的宝藏开采出来。
  最近世界正在闹能源危机的问题,科学家们有的上山,有的入海,都在设法探求能源宝藏。其实,真正的能源宝藏,不是在山里面,也不是在海里面,而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面。各位这次到佛光山来,可以说是在开采自己内心的能源宝藏。
  其次,我要谈的是各位在参加夏令营以后,可能收获到什么样的成果。
  学习前,要订个目标,这是教育家所常说明的,这在佛法里,我们叫做“克期取证”,订一个期限,而立志一定要达到的目标。比如打佛七、禅七,有一个七、两个七,甚至于七七四十九天内要克期取证。
  在两周的夏令营里,我们也要订个目标,使在这里学了佛法以后,有某种程度的受用。
     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舍中 
  大家参加夏令营以后,要能“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过去,我们有时候,好勇、好强、好斗、无恒、无心、无志、任性、执着、自私,现在我们把它改成为慈悲喜舍,肯回头认错,不与人争强好胜,做事耐烦落实,立愿以智能堪忍对方的欺凌,运用柔和忍辱的妙方,境界会更高。
  各位同学!你们知道把身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吗?还没有学佛以前,你们安住在书本上,其次安住在交朋友感情上,再等而下之,就是安住在吃喝玩乐上了。这许多安住都不究竟、不长久,甚至往往会有危险,只有慈悲喜舍才是心灵上最佳的安住地方。
     平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我刚才讲的是身心的安顿,现在讲的是生活如何处理,生活上如果有了佛法,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平常欢喜吃珍肴美味,有了佛法以后,粗茶淡饭也并不觉得逊色;过去穿的衣服是讲时尚,赶时髦,有了佛法以后,粗布的衣服,也会感到无上庄严。
  在日常生活中,学佛与不学佛的境界,也有很大的不同,就像平常一样的窗前月亮,窗外一枝寒梅,忽然含苞待放,那夜晚的宁静,优美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河流里,不管竹筏编的如何紧密,还是挡不住潺潺而过的流水,即使再高的山,也绝不能障碍白云的飘动。这个意思,就是告诉各位,世间法是不妨碍出世间的佛法的,你们研究佛法之后,即使男婚女嫁,也一样许可,吃荤吃素在佛法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佛教也并未严格的要求每个人都要出家,佛教的经论与宗派虽然很多,不仅不会成为日常生活的束缚,而且还可以助长我们的成功;山不管怎么高,白云仍可以自在越过,有了佛法,是不会被任何知见的高山所阻挡的。
     一色一香无非道
     或语或默终是禅
  这意思就是说,等到我们得到佛法的受用以后,你所看到的青青杨柳,就是如来清净的法身,听到的潺潺流水,就是诸佛说法的声音,山河大地,都有无限的妙用禅机,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那时候的心境就与常人不一样了,或动或静,皆能自由的运用,本性开显,用慧眼观照一切,则清净光明的世界就会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也就是大家参加夏令营最大的意义和收获。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问:如何施舍财富?  有些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不论财物富有到什么程度,终归要销毁散失。不要以为是因为经营不当,或过分浪费所致;事实上,这些财物并非个人所能自主的,佛陀曾说:“财物为五家所共有。”所谓“五家”,即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以及不肖的儿女。因为即使你拥有再多的财物,遇到一场大火,可以把你的家当焚烧成灰;或遇到大水,可以流失净尽;盗贼、贪官污吏都会抢走你的财产;亲如儿女,不肖奢侈,也可把家财挥霍荡尽,所以,一个人无法主宰自己的财物,因为财物为“五家”所共有。
  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走不得。
  宋朝王黼党同蔡京、梁师成、李彦、朱腼、童贯等谄事宋徽宗。群小弄权,贪赃枉法,幸致高位,当时人称为六贼。在他当政时,生活腐化,穷奢极侈,锦衣玉食还不算,自己又监制一张象牙床,遍镶珠宝,夜间闪闪生光;挺卧其上,周遭排满小床,选择最美的姬妾十余人每夜围着他睡觉,自己称做“拥帐”。
  后来因为擅自主张和金邦轻启战端,不幸失败。皇帝本来降旨将他充军,已经起解走到辅固村,在道旁一个小饭店打尖休息;忽有数十名骑兵自后面赶来,认明王黼正身,宣读圣旨,立刻赐死回报。
  王黼听完圣旨,神色大变。稍停一会,很平静的说:‘王黼一生行事,虽万死也不足蔽其辜。不过请校尉转奏圣上,我死后有一要求:请赐我一具有窗户的棺材,入殓时,两手能够伸出棺外,并把五指摊开,不要屈拳。’
  ‘为什么?’廷尉奇怪的问。
  ‘让世间人知道,我那些财产,一点点也未能带到阴间去。’王黼缓慢的回答。意大利
  多少人生前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分毫也不肯浪费,终其一生,余下一大笔家产,或放高利贷,或私自保管,一旦临命终时,来不及处理财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没,枉费自己一生辛劳,终无所得。有些人则拼死拼活,赚钱置产,给子女留下一笔庞大的遗产,可是当他死后,子女或为分财动武,或吃喝嫖赌,挥霍殆尽,丝毫没有体谅父母生前的劳苦。因此有人说:留给子女最好的财产,不是金银财宝,也不是洋房汽车,而是道德学问与技能修养。所以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不能拥为己有,也不必为儿孙徒作马牛。那么,财物应如何处理呢?佛法说:“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财物不能带走分文,但是业力却丝毫不爽。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财物多行布施,广结善缘,修路造桥,救济贫困,或捐献慈善机关,或设置奖助学金,“取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竭尽物用,则其所得功德,或能得生善处,或能荫庇子孙,何乐而不为?:*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问:如何处理得失?  各位都是退休公教人员,从年轻的时候,就为国家社会服务,四、五十年下来,能够功成身退,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在这几十年的服务岁月之中,我想大家难免会遇到得失上的问题。现在老了,得失仍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职业往上高升之时,马上就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由于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我们虽然是谨慎小心的把公务员应负的责任尽了,但是回忆一生的服务,一定经历过或看过不少穷通得失的事情,心情也是在不断的起伏升降状态中,可以说我们的生命就是在患得患失中过去。俗语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但能彻悟这句话又谈何容易呢?
  禅宗六祖曾说:“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我们几十年的人生,所谓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正如同三更梦、九月霜吗?得,我们得到了什么?失,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有人常慨歎的说:“人生两手空空而来,又两手空空而去。”我们从娘胎中带来什么?死了又失去什么?这个人生不是空忙了一阵吗?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得”。我们可以得什么呢?《般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一直无到最后,因为“无所得故”可以“菩提萨埵”。这说明了我们过去的人生,都是在从有形有相,人我是非上去求的,并不是真的“得”。所谓“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灭诸相故”。在“有”上才有得失,在“无”上也就没有得失了。对于得失问题的处理,应该从这方面去体会、去解决。
  懂得“无”的哲学以后,会有什么境界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譬如我们的钱给人倒了,觉得很懊恼,但是自从懂得“无”的哲学以后,知道未曾有一法不是从因缘生,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钱被人家骗走了,也许是前生欠他的债,当做是还债吧!能这样想,就不会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了。
  譬如你本来很有名望、地位,突然有一天被人家毁谤、破坏,名位毁于一旦,这时候,你可以这么想:“无官一身轻”,从荣华归于平淡。那么,名望、地位也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这就是“无”的哲学之应用。能够这样看破,即便是老病来临也可以无罣无碍。所以,“无”乃包罗万象,不是没有而是神奇。
  我再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听出家人唱梵呗,后来出家,因为自己喉咙不好,不会唱。但一个出家人唱诵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参因为唱诵好,因而赢得师父们的赞美,甚至于受信徒的推崇。而我因喉咙不好,在做沙弥的时候,很受别人的歧视。当时我想,这一生在佛教里是不会出人头地了。
  为了自己的喉咙不好,内心的遗憾,是不可言喻的。后来,我想:我口不行,手还可以派上一点用场,我应该好好用我的双手来从事写作的工作。如果能在文化工作上有点贡献,将成果奉献给三宝和一切众生,这不也合乎佛教的精神吗?于是我用手写。当初我写文章、出版书,存了一些钱,才买下这块地,也因此才有今天的佛光山。
  因此,我要告诉各位,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好”,譬如说我的喉咙不好,但是结果对我是不好吗?假如我的喉咙好的话,顶多是做一个会念经的和尚而已。由于我不会唱,才往别的方向发展,结果是塞翁失马,因祸得福。我们在某一边失去了,并不需要完全绝望,因为在另外那一边或许可以得到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该如何来认识自己,运用自己。:*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8-7-2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和尚顶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哪里,偶好像头一回进来:*10*: :*1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8-7-2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子来了也不进来!:*25*: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18 07:15 , Processed in 0.053530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