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感觉和LZ相近,又有些区别。和LZ相同,很少发言,在波浪版回了几次帖,不小心混到十级;观点也近似。区别是不同意“指标这东西最会误人,它是技术殿堂里级别最低的”的观点;指标这东西最会误人不假,但它和其它技术分析手段一样,使用时是有前提的。
关于指标
我的原则:
1.不要对数据进行多次的重复处理
2.指标应该清晰,让人让己都明白含义,能够用语言叙述出来最好(注)
以指标KDJ做个说明
RSV:=(CLOSE-LLV(LOW,N))/(HHV(HIGH,N)-LLV(LOW,N))*100;
K:SMA(RSV,M1,1);
D:SMA(K,M2,1);
J:3*K-2*D
第一句:RSV描述了收盘价在N天波动范围内的相对位置;
第二句:K描述了M1天内“收盘价在N天波动范围内的相对位置”的移动平均位置;
第三句:D描述了M2天内“M1天内‘收盘价在N天波动范围内的相对位置’的移动平均位置”的移动平均位置;呵呵,已经快晕了,但还算能理解;
第四句:J讲的是:3倍的M1天内“收盘价在N天波动范围内的相对位置”的移动平均位置减去2倍的…昏倒!
K和D犯了第一条的忌,勉强还能接受。
J则对应第二条,也许我的智力有问题。
3.少用参数,参数尽可能固化不变
实际上,指标的三个要素(计算对象、计算方法、参数)决定了离不开参数,可在操作上很难弄清楚一个波段的周期,参数的选择可谓是见仁见智,一般凭经验或者优化。
4.压缩、对应
LZ的BIAS的参数设置和均线参数设置对应。我曾在压缩的过程中干过。软件自带的指标本人只保留了均线和MACD(当然也改造过)。
5.使用前提
首先对趋势有大致判断。例如6124点以来的调整是什么性质,要有粗略的认识:如果认为是对3404点以来的调整,使用均线时看半年线或年线是靠谱儿的;如果是对1541调整或牛市终结,再这么用,长期看注定要吃亏,因为概率不高。
注:不理解一个方法时,要知道只是自己不理解。总有其合理性(不局限于指标)。
关于MACD
所谓的MACD二次金叉现象,我以为按波浪理论来说,是C浪完成后出现的结果(B浪产生第一次金叉),但又不尽然,例如6124点下来是三次金叉,有时则等不到二次金叉,例如12/18的底部。
关于背离
在趋势行情中,我们不妨把股价的波动看做是在跑马拉松,有时候跑的快,有时跑的慢;97年上半年上证指数基本是通道走势,5、10、30日均线呈平行状态,可以说在这段时间其步伐很均匀,因而MACD走平,如果将MACD简化一下,EMA均改为MA,效果更明显。可以说在这几个月中,MACD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另外一个例子是99年的519行情,再明显不过了:一个多月的狂涨,使MACD数值高到120,为93年1558点以来仅有;以后的走势大家看到了:行情又涨了两年,MACD也背离了两年。
注意MACD中的DIF本身是长短周期均线的比较。
我以为:MACD背离的不确定性缘于行情趋势的变化速度的不确定性(在一段时间内跑的快或慢);背离是否有效,判断能否正确应该是个概率问题,而在我看来,这个概率不高,因此我不认同用背离现象去观察和研究市场。如果用其它指标度量趋势,我想表达出的意思应该差别不大。
底部背离现象有时在C浪或C5浪以倾斜三角形完成,或是C浪以失败形态完成时出现,原因当然是跌速缓慢或未创新低。
技术分析的使用前提是基本分析
5.30后垃圾股暴跌,为什么?价值高估。为何仅是反弹而不是随指数创新高?仍然相对高估,吸引力不强,市场主流资金不认同。此时技术分析再强再好,效率也不高。
105#的“技出于法,法出于理,理出于世界观,世界观出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感悟。”这话高啊,认同但表达不出。技术分析方法不论对错,其背后体现的是理念,是对市场的认知。
归结起来:
1.技术分析到底是什么?
67#给出了我认同的答案--“技术就是经验”,这要经过N个轮回,是螺旋的,而不是简单的“从黑暗走向光明,又从光明走向黑暗”。不知5#是什么情况?
2.技术分析干什么用?
有人会说:“废话,买入卖出啊”。也对也不对--技术分析应当首先用来评估风险。 |
-
参与人数 2 | 奖励 +39 |
热心 +3 |
时间 |
理由
|
迷路的小精灵
| + 1 |
|
2010-12-17 23:20 |
天哪,传说中的神仙现身了! |
飞舟
| + 38 |
+ 3 |
2007-12-26 06:09 |
论坛有你更精彩! |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