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股市潜规则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2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空?利好?

请论坛里面的高手达人有空给说哒说哒:中集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把车辆业务分拆上市对0039算是利好还是利空呢?WHY?
      好象今年股东大会就有提到这个话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2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A股如此走势,怎会是散户所为?
看情形判断一下,有一下几种嫌疑。
1.打压A股,缩短AB差价,为B股改革创造条件。(如是这样,那就太黑了)
2.有大利空消息在后。(胜狮最近也是阴跌不止,估计行业利空可能性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2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净资产是10块的话?那。。。。。。
如果车辆分拆,合并报表是按盈余资产现金流,还是按市价公允价?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meng-h兄好:

           兄弟现重仓中集,深套中,兄台能否预测下半年报业绩,及可能的行情,现在真有点挺不住了:*27*: :*2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4-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3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市场低迷,中集又有大量股票,中期难有较好的表现,甚至在中报后还会有新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4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jc1981 于 2008-6-13 16:14 发表
meng-h兄好:

           兄弟现重仓中集,深套中,兄台能否预测下半年报业绩,及可能的行情,现在真有点挺不住了:*27*: :*27*:



投资用闲钱,那浮亏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我不是算命先生,当然任何预测的都不会准确,不是误人,就是误己,这都不是我所希望的。要是挺不住,放弃也是一种体面的认输方式;如果还能挺住,那就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你得知道买的东西值多少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4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巴蛇 于 2008-6-13 18:07 发表
现在市场低迷,中集又有大量股票,中期难有较好的表现,甚至在中报后还会有新低。

从上一报告期(3月31日)截止6月14日中集投资股票共计损益-97140402
股票代码持有数量上一报告期价格期末价格目前价格目前市值
600036932662832.1730003762323.32217496965
60116620000036.5730000027.655530000
3968290000026.957815500024.7571775000
38085000007.4537250008.734365000
36829965005.12153420804.0112015965
200002438469517.37585522416.0870505896

其中,将H股和B股全部折算按照0.89折算为人民币
共计损益-97140402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4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07年1季度至半年报增长情况,假设为A,计算半年收益,
08年1季度*A-截止目前投资损失=0.29元
投资损益大概占-0.06元左右

上面只是截止目前股价计算,期末股价变动,投资损益也当有变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计算1季度已经减去投资损益,所以得数应该是0.35元左右。更正一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mbmzj 于 2008-6-14 11:16 发表
计算1季度已经减去投资损益,所以得数应该是0.35元左右。更正一下


谢谢 NMBMZJ  感觉损失不算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4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仓位没有变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eng-h 于 2008-6-14 00:36 发表



投资用闲钱,那浮亏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我不是算命先生,当然任何预测的都不会准确,不是误人,就是误己,这都不是我所希望的。要是挺不住,放弃也是一种体面的认输方式;如果还能挺住,那就所谓求人不如求 ...



学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4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eng-h 于 2008-6-14 15:11 发表
招行如果算30,一共差不多有45y,35就有53、54y。当然80更好,但是谁也说不准。就算50y吧。如果回购1/4的b股,大概就是3.5y,每股提价50%,15hkd,也就是46yrmb,按0.88算。之后每股收益提高15%,roe也会提高好 ...

最大的可能还是程序上的问题,麦总要能预见股市今天这个样子,招行肯定早卖了,而且不会买万科B回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5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谈股。佩服坚持的人。
             VALUE的书籍已收藏,确实学到了许多。
             给老张做做广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6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汽车行业向下拐点初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汽车产销环比继续下降,同比则保持增长,共销售83.55万辆,环比下降9.44%,乘用车产销环比下降10.2%6.66%,商用车产销环比下降18.61%14.74%
  与此同时,多家券商发布的研究报告普遍看淡行业前景,纷纷给予“中性”评级。国信证券全面下调行业评级,并称“汽车重点公司中无‘推荐’评级”,汽车行业首席研究员赵雪桂表示,对公司推荐方向并没有变化,下调评级更多反映了对行业
的负面看法。
  销量还将进一步下滑
  67月份是汽车销售的淡季,加上外围诸多不利因素,在5月份销量下滑的背景之下,无论轿车、商用品还是重卡,都难以避免销量大幅下滑的命运。
  赵雪桂认为,轿车销量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有:受通货膨胀影响,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快速下降;受股市下跌因素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快速下降。而未来销量将进一步快速下滑原因在于:国内成品油价格管制,意味着目前国内的轿车消费是“透支性”的,油价补贴下的轿车需求增长难以为继,中国成品油机制改革箭在弦上,一旦实行将会抑制当前消费。
  对于商用车和大中客车而言,由于大中客按重型车环保标准将于71执行,因此下半年国内需求将受到一定压抑。往年上半年销量一般占全年销量的35-40%,国信证券预计,2008年欧III标准的推行,将对这一季节性特征产生扭曲,上半年销量有望占全年销量的45%-50%
  至于重卡,其周期下滑力度明显要高于轿车。由于在计重收费制度下,2007年重卡集中换型。这样一个较高基数下,国II重卡的“透支”消费、计重收费近尾声、自然灾害“需求突发性支撑”难以为继,以及宏观调控等多重作用,重卡要实现高增长将非常困难。200815月,重卡销量增长率在50%以上,国信证券预计6月销量将快速下滑(可能为5月销量的1/3-1/2 左右)。2008年销量增速回落至10%2009年销量增速在-20%左右。此轮调整有望持续1年,重卡行业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逐步复苏。
  企业盈利不容乐观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在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上升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考验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今年以来,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价格也相应上涨,同时由于今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税率也在上升,但销售终端却难以涨价。即使在今年一季度CPI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国内交通工具价格指数仍同比下降2.4%
  虽然整个汽车行业的成本都在显著上升,但相比而言,合资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要高于自主品牌,合资企业在中低端车型还能不断降价并成为汽车行业盈利的中坚力量。而处于战略调整期自主品牌厂商的压力较大,面临着宏观环境趋紧、物价上涨、人民币汇率变动、市场的准入与垄断、节能减排等严峻挑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盛建议投资者作多太平洋航运(2343.HK),作空中国远洋(1919.HK),基于其目前的估值和股息收益率考虑。

太平洋航运的估值相当于5.0倍的2008年预期市盈率,8.1倍的2009年预期市盈率,中国远洋这两年的市盈率分别为7.6倍和11.6倍,同时太平洋航运2008和09年的预期股息收益率分别为10.5%和6.2%;中国远洋分别为3.3%和2.1%。建议投资者逢高抛售船运股,因预计船运市场将出现季节性的回调,因波罗的海干散货航运指数(BDI)至少可能在8月份北半球的谷物季开始前,将由目前水平进一步下滑。维持太平洋航运买入评级,目标价 16.00港元,该股现跌0.5%,至11.04港元。维持中国远洋中性评级,目标价21.00港元,该股现跌7.3%,至18.20港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6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3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是休眠还是蓄力?





  2007年是中国证券市场载入史册的一年,业绩增长、资产注入不断推高证券市场指数,这一年上证综合指数从年初开盘2728点到10月16日最高达到6124点,最高上涨了124.49%;国内机械行业指数更是从年初的1690点上涨到最高5130点,上涨了203.55%。2007年,作为我国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中集集团,这只昔日受机构追捧的蓝筹却被机构大量减持,2007年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一度下降至17%。从财务报表看,尽管公司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45.24%和12.22%,但在34.57亿元的营业利润中就有14.66亿元来自投资收益,其中9.63亿元来自出售股票投资收益,3.37亿元来自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收益。公司综合毛利率从2006年的14.17%下降到10.17%。而除去经常性损益,公司已经出现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利润下降。公司辆业务2007年毛利率也下降,销售收入近100亿元,仍然没有看到“规模效应”。市场对中集的成长开始怀疑,甚至有人得出大型制造企业成长空间有限的结论。而作为一家制造企业,2007年中集在产业层面上运作却是卓有成效的:公司2007年成功收购荷兰博格公司和香港上市公司安瑞科;中集车辆从上年的13个生产基地8个4S店扩展到22个生产基地19个4S店;2008年初又收购在挪威上市的烟台莱佛士。中集已经从一家集装箱制造企业变为现代物流设备与能源装备企业。在干货箱、冷箱、罐式箱、登机桥、专用汽车等多个域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公司产品已经走出简单的制造,向高附加值的能源装备和海洋工程迅速发展。

  舍短期利益保行业地位

  集装箱行业一直都被视为一个没有技术含量、进入门槛低的行业,在经历2004年和2005年行业景气之后,马士基、中海等下游企业纷纷进入这个行业,造成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集集团的集装箱毛利率连续两年大幅下降,2007年下降到了9.31%,这一利润率水平已经是公司上市以来最低的盈利水平。从市场情况来看,公司显然在继续巩固在集装箱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2007年集装箱销量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377.44%,占全球总产量的53.85%。处于行业第二的胜狮货柜2007年较上年度产量增长了43.7%,市场份额上升21.54%,两家公司市场比例达到75%以上,而在2006年中海、马士基准备进入这个行业时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约为71.6%。2006年在市场普遍预期世界贸易景气的情况下,全球干货箱产能达到580万TEU,其中中集产能为180万TEU;2007年全球干货箱产能550万TEU,中集集装箱产能达到250万TEU,其中干货箱产量就达到210万TEU。显然,公司在牺牲了短期利益的同时维护了行业比较正常的竞争格局和行业地位。凭借成本优势和不断创新来获得成长的中集非常清楚,仅仅以低价策略维护行业竞争格局是不能持久的,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维持企业在行业中的领袖地位。为此,公司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和服务费用来领导世界集装箱行业的不断升级。可以说是中集以公司的成本替代行业的成本来维持世界集装箱产业良性的竞争秩序。世界集装箱经历了2005年-2007年的扩张冲动以后,目前基本上已经恢复平静。市场份额对中集的意义不仅是提供全球50%新增集装箱,公司已经进入集装箱服务领域。从胜狮的业务结构看,公司2.2%的物流业务创造了24%利润。2007年胜狮物流业务收入3414万美元,贡献利润1069万美元;中集的集装箱服务2005年刚起步,2007年实现收入约6000万美元,创造利润约500万美元。制造业务面对每年300万TEU的集装箱增量市场,而服务则是面对3000万TEU的存量和1亿TEU的集装箱周转市场。

  构建完整的“中国制造”体系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我国制造业还处于低水平重复生产,大量企业成为世界品牌的加工基地,核心技术和客户都掌握在世界品牌企业的手上,“中国制造”至今也还是加工贸易的代名词。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国制造业仅仅依靠成本优势的时代在逐渐过去,制造业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中集集团进入的集装箱行业制造过程非常简单,但不简单的是完成这一产业的系统建设:包括生产前端的技术研发、供应商管理、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生产后端的售后服务体系以及“中集”品牌的建设。在集装箱领域,中集集团通过提供全系列的集装箱产品、降低生产制造成本、不断提高集装箱的生产效率、缩短集装箱生产周期和优化行业内资源配置而取得行业的龙头地位。在传统干货箱上,公司增加了对环保、节能和智能化的投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制造体系,新产品加入了高科技的应用,智能箱和节能箱已经投放市场。中集集团在产品标准和生产组织上的创新改变了这一简单行业历史上高度竞争的局面,而今天,在行业不断升级的同时,我们看到集装箱制造已经不是把钢板__焊接成为货柜那么简单的过程,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满足给客户的需求和帮助客户提升价值,以最短的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说中集集团集装箱业务经过了从制造到服务体系完善和产品不断升级的过程,那么,公司专用汽车产业则是布局和服务同步走的发展思路。2002年进入专用车领域的中集集团,到2007年已经成长为全球专用车产量最高的生产企业,在北美市场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公司全年完成专用车11.21万台/套,同比增长26.89%。到2007年末,公司专用汽车生产基地达到22个,比上年增加9个,4S店从2006年的8家增加到19家,产能已经达到20万台。在我国,汽车4S店主要是乘用车企业开的比较多,中集集团乍一进入这个行业就导入4S店模式,显然不是想仅停留在简单的制造,而是在建一套完整的增值服务体系,是基于公司对制造业的不同理解。公司正在构建制造、服务、金融(融资租赁)——系统解决方案的产业链条。2007年中集集团共开发新产品560种,取得技术创新成果94项,申报专利365件,其中发明专利199件。公司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25项。2007年,公司研发投入近10亿人民币。公司目前通过收购兼并已经进入到具有较高附加值的能源、化工和食品装备领域,作为大型企业,公司的优势不仅仅是表现在有能力收购到这个行业的最优资产,而是更多地表现在公司全球化的服务网络。

  产业集群下的长久价值

  一个基金经理跟我说,深圳是一个孕育英雄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4家伟大的企业几乎同时在深圳诞生:万科、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和中集集团,他说,四家公司的管理层都非常优秀,但不同的行业,企业的命运不一样,目前四家公司的市值分别是1591亿元、3149亿元、4314亿元和350亿元。他说:显然选择行业多么重要,中集选择了制造业,所以市值远远低于金融地产,而麦总比其他三位老总可能更辛苦。全球经济发展表明,金融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脉,而且金融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所以金融业既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也是社会资金的追逐者。房地产行业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的概念,更多的是时代赋予的实物增值,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发展阶段,房地产的确也有非常突出的投资价值。2007年中集集团盈利中有近一半的金融资产盈利,也有部分来自房地产业务收益。不过,今天我们来读中集集团的财务报表时,几乎没有人看重这两部分业务对公司利润的贡献,甚至很少有投资者愿意看到中集的管理团队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金融和房地产方面,更多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公司制造产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同样是被世界经济发展证明是一个可实现长久发展的产业。世界500强中有66家机械制造类的企业,不过被称为制造大国的中国至今却没有能在其中占据一席。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制造业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过,现代社会信息化和金融创新正在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中集集团利用资本市场迅速渗透到专用汽车、能源化工食品装备、海洋工程领域,并在集装箱产业基础之上搭建起新的产业平台,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覆盖不同的市场,基本上具备了跨国经营的基础。

  在公司完成对博格、安瑞科、莱佛士的收购后将对其下业务进行整合,形成中集集团下的产业集群,各业务单位共享集团配套供应体系、网络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2008年公司收入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集装箱以外的业务将占据公司业务的50%左右,从新的业务发展空间来看,车辆业务大约是集装箱业务的4倍的市场容量;能源化工食品装备涉及啤酒罐、饮料、化学品、运油罐、LNG、CNG、天然气液化气等运输和储存装备,市场预测2015年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亿;而海上重型也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产业,预计全球市场容量达到50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加上中集集团的集团化管理优势将形成公司持续发展的价值。

  公司即将进入投资收获期

  制造业的规律往往是从投入到收获需要经历3-5年。对于成熟市场新产品的投入,一般从产品的研制到小批量生产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从小批量到达批量生产一般需要1到3年的时间,对于技术创新类产品因为市场培育过程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规模。而通过收购兼并进入新型产业从投入到收获同样也有3-5年的时间。所不同的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重点在于产品本身,而收购产业的研究重点则着重对产业发展前景和并购对象的价值研究,尽职调查和谈判的过程往往非常漫长和艰辛,从并购到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则相当于新产品从小批量到达批量的过程。实际上,证券市场追逐的利润往往来自产业经营者3-5年前的布局与投入。2006年、2007年中集表现弱于市场,正处在国内机械行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连续5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五年的增速分别为38.9%、33.62%、21.18%、31.5%和35.33%),2007年全国机械行业利润增长达到40%,而中集集团却风光不再。恰恰是从2003年起公司产业投资进入新一轮高峰期,公司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从8.62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20.09亿元,五年累计投资超过70亿元,2005年-2007年公司固定资产折旧累计13.9亿元。2008年、2009年是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又将是全球产业整合的良好机会,预计中集还将为产业整合支付一定的成本,公司继续在专用汽车、能源化工食品装备和海洋工程三大领域中布局。公司年报披露2008年资本支出和融资计划,预计资本性支出达到57亿元,投资项目包括集装箱制造及堆场、专用汽车、海洋工程、铁路装备和能源化工食品装备。

图3 中集集团业绩表现

图4 199 8年以来公司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购置资产和费用的摊销是公司支付的有形成本,无形的成本是公司在收购与传统业务不同的车辆业务和能源装备业务后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公司从荷兰收购博格、从香港市场收购安瑞科、又从挪威市场收购莱佛士,产品涉及石油、化工、食品装备及海洋工程,市场覆盖全球,销售网点遍及欧洲、北美及国内市场,公司要在这些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市场之间形成协同效应,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进行整合。而由于中集集团良好的现金流,公司对能源化工食品装备和海洋工程两大产业的投资过程中没有向市场融资(公司最近一次融资是2003年的12月,募集资金用于收购专用汽车企业)。按照制造业投入3-5年产生效益的规律,中集集团近年投资的项目将逐步产生效益。预计到2008年博格、安瑞科、莱佛士等都将在原有运行基础上为公司贡献利润,车辆产业布局将基本完成国内布局,到2009年公司产业整合效益将逐显现,而到2010年公司可能迎来下一个增长高峰。

  世界经济放缓继续考验成长中的中集

  中集集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公司集装箱业务的需求来自世界贸易量增长,特别是中国适箱货物的顺差,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简单加工产品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汽车等具有一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产品的出口增长。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在其他国家蔓延,继而影响全球贸易量的增长。由于2007年良好的市场预期,全球集装箱产量增长超过20%,近期又因为原材料涨价预期,集装箱销售依然火爆,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可能会透支一部分今年下半年的需求。而从长远来看,公司集装箱业务的增长更多将来自产业升级和存量业务的增值。公司自2002年进入车辆行业以来,销售收入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2007年由于相对高毛利的美国车辆外销市场变差,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致使公司车辆业务毛利率下降。目前公司仍然面临美国经济衰退和国内宏观调控与原材料上涨的多重压力,按照公司规划,预计今年公司还将增加10家以上4S店,成本会继续增加。因此,我们预期2008年依然是中集集团的投入年与整合年,2009年,随着国内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经济的逐渐稳定,公司将开始释放蓄积三年之久的潜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7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推出B股改革正当其时
2008年06月16日01:23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0)支持(0)反对(0)
  ⊙杨高峰

  我国B股市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当时开创B股市场的初衷是为了吸引外籍投资者投资我国证券市场,强化股市的融资功能,解决我国外汇短缺问题,但近年来B股市场已基本失去融资功能:长期交投不活跃,每天平均换手率极低;由于我国大型企业纷纷在成熟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外籍投资者也逐渐对我国B股市场失去了兴趣。可以说大家对B股市场进行改革没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该如何改革。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B股市场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人民币持续升值,人民币对应美元、港币的汇价不断创出新高,给国内企业购买B股创造了有利时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非常充裕,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国内企业购汇回购B股有利于减轻我国储备压力;目前B股市净率、市盈率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股价较对应A股折让较大,企业存在投资B股的逐利动力。

  下面从制度层面上对B股市场改革进行探讨。

  首先,应当允许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增持B股或者上市公司直接回购B股。

  目前B股市场不对国内机构投资者开放,B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不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B股,但B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境外分支公司进行曲线增持却早有先例。2008年3月7日中集集团(000039行情,股吧)公告称,中远太平洋(601099行情,股吧) 有限公司自2007年12月10日起至2008年3月6日,以现金约16.65亿港元通过深交所收购中集集团B股共约1.13亿股。如今,同股同权的B股市价远远低于其A股的价格,A、B股公司的价格比(经过汇率换算)平均溢价率接近100%,也就是说,A、B股公司的A股股价平均要高于B股股价一倍以上,甚至于一些上市公司如长安B汽车其B股股价一度跌破净资产,平均市盈率不到8倍。股价过低不仅影响到公司的形象,还会影响到A股股价,从而影响到B股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利益。可以说B股公司的大股东存在着通过二级市场增持B股的利益驱动力。

  B股上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份也已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同A股相比,B股股价存在着较大的安全边际效益,机构投资者投资B股的愿望强烈,B股大股东也存在着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的动力。这为推出B股改革提供了一个黄金时期。

  其次,B股市场应对我国国内机构投资者开放。

  我国的B股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不允许国内机构投资者参与。2001年2月,B股改革虽然开始对内地公众投资者开放,但仍然不允许机构投资者买卖 B股。推出B股时管理层限制机构投资者买卖B股的初衷同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有关。由于企业不允许留存外汇,自然不存在投资B股可能;后来虽然允许企业在一定比例内留存外汇,但仍然不允许企业进行外汇资本项目下的投资。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外汇储备比较紧张,所以实行了严格外汇管理制度。而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较多,且有大量热钱潜入,人民币持续升值,从某种程度上讲,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一种压力。此时适时对国内机构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允许企业在严格监管下进行购汇买卖B股,不仅有利于减轻人民币的兑换压力,减缓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还为国内企业对B股上市公司进行企业并购整合,提供了契机。

  当然,为了金融安全的需要,可以允许国内机构投资者购汇购买B股后设置一定的禁售期,鼓励企业进行长期投资或者战略投资。其实,我国B股上市公司仅有100多家,其累计筹资额仅有50多亿美元,B股市场规模较小,相对于我国的A股市场微不足道,即使对国内机构投资者开放,也不足以撬动我国的整体资本市场,没有金融安全之虞。

  最后,允许B股公司发行增发A股,恢复企业融资能力。

  由于B股市场融资功能的丧失,现今纯B股公司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不少公司甚至后悔当时想在B股上市融资的选择:如果不在B股市场还可以考虑在香港H股上市或者内地A股上市,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再融资。而最近晨鸣纸业(000488行情,股吧) 在香港市场H股的成功上市,可能为其他B股公司的上市再融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从制度上看,晨鸣纸业是A+B+H上市,其操作与国内上市公司申请H股上市程序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其股份分别在B股及H股市场上市交易,且都以港币作为计价根据。监管机构对晨鸣纸业H股上市予以放行,且对B股改革引而不发,可能是先进行试点,酝酿出台相关政策。

  当然上述改革方案都是围绕逐步取消B股市场进行思考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也可能重新建立以外币进行交易的证券市场,或者允许外国证券市场的存托凭证在我国证券市场进行交易,故有人主张保留B股市场,静待时机成熟。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不排除外籍企业(包括我国国内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红筹公司)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的可能性,到时我们可以建立新的交易板,构建新的交易制度,且我国现有B股市场并不能完全与之接轨,甚至存在着冲突可能性,以此作为延缓B股改革的事由,其理由并不充分。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内,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国也应该尽快启动B股市场改革的法规规章的制订,让B股改革有法可依。为了保证B股改革的灵活性,可以以《改革纲要》或者《操作指引》方式规制B股改革:既能给B股上市公司提供相关原则指引,又能允许具体公司根据自己的情况作以制度创新。我国A股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相信B股市场改革可以借鉴A股改革的成熟经验,相关问题会迎刃而解。

  (作者系广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6-1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帖怎么看不到新发内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2 06:00 , Processed in 0.03616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