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股市潜规则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3-7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废为宝 创新无限

——东部二期烘房有机废气溶剂回收工程侧记

陈锦/文

  2007年10月20日,南方中集东部工厂二期烘房废气处理回收工程完工并成功投入使用,不仅解决了有机废气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而且还通过回收装置将高浓度有机废气回收处理变为稀释剂在生产线上重复使用。真可以说是变废为宝,实现了循环经济,为公司持续创造价值。孰不知成功的背后,这项创新工程曾几经周折,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份合理化建议带来了创新的希望

  众所周知,高浓度有机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污染环境,这对于员工和周边村民的身体健康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影响,而东部工厂投产以来也曾多次遭到相关投诉。那么,能否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并把废气变为宝贝呢?据了解,造箱行业目前所有的有机废气处理皆为催化燃烧的方式,其回收技术在箱界行业没有成功的先例。但是,有机废气溶剂回收技术已经在印染、电子、皮革、纺织等企业推广使用,并且获得了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效应。设备部电气维修主任周御卿经过认真的研究后分析认为,既然该项技术在其它行业能够成功地推广使用,那么也就一定能够在箱界成功使用。

  2007年1月6日,周主任“大胆”地提出在东部二期烘房创建废气回收工程的合理化建议,并愿意为此工程效犬马之劳。建议提出后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司高层、设备部郭经理、安全部李经理等领导都希望我司在环保方面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提升公司的企业形象。为此,设备部多次和几家废气溶剂回收设备供应商联系,多次进行技术交流。

  2007年1月9日,设备部周主任、谢主任根据公司领导指示对深圳某涂层厂废气溶剂回收系统进行现场参观和测试,之后又先后到深圳、江门等地多家工厂参观。据介绍,这些厂家每天正常约能回收甲苯1-2吨,不到1年基本收回投资。通过现场参观和测试,结合其技术原理分析,周主任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建议能够成功实施的信心。

  因考虑到该技术在箱界从未有过成功的先例,特别是集团的几家兄弟公司之前的溶剂回收设备已处于瘫痪状态,因此公司很多领导干部对该项技术是否能够在我司成功实施表示了怀疑。2007年1月份底,负责该项工程的福建某工程公司负责人蔡工与设备部周主任到宁波中集进行了参观考察,并于2007年2月1日提交了参观技术分析报告,明确指出了宁波中集溶剂回收失败的六大原因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失败的经验、教训对我司来说更值得借鉴,也使我司对喷漆废气处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我司有关领导对废气溶剂回收系统有了更大的把握,经研究决定可以进行有关技术试验。公司程总、李总指示:由于我司使用的油漆、稀释剂成分较为复杂,必须针对我司的特殊情况做一次小型溶剂吸附、脱附、分离、回用等可行性试验。

4次试验置疑多,7项回复解疑惑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07年4月9日至4月11日,福建某工程公司蔡工与我司设备部周主任、技术部潘工等人在东部二期烘房废气处理平台进行了4次废气溶剂回收技术试验。通过成功的试验表明,废气净化率能够达到90%以上,能够做到达标排放,解决烘房废气污染问题。根据试验分析预算,每天大约能回收溶剂约1000升,年经济效益约200多万元;预计1.5-2年能够收回投资成本。

  废气可以回收成为溶剂了。那么,所回收的溶剂是否能够在生产上重复使用呢?如果不能,那么所预算的经济效益将化为泡影。2007年4月24日,技术部、设备部在生产现场对回收的溶剂进行了多次回用施工试验。试验结果很成功,回收溶剂可以推荐用于中间漆、沥青漆和外面漆等工位。4月25日,设备保障部提交了废气溶剂回收工程(初步)可行性分析报告。

  可行性分析报告提交后,技术管理部经过认真的数据核查和严格的技术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和疑点多多,当即提出了有关7项疑点。如:第4次试验记录的时间数据不符、所回收的溶剂没有拿到国家院科单位做理性化验是否合格、没有取得油漆代表和客户的确认、预算效益忽略了设备折旧耗费等有关费用预算的问题。

疑点提出后,公司相关部门领导都十分重视。之后,公司委派技术部潘工把回收溶剂拿到多家科院单位做定性定量的检验,并出具了合格的检验报告。设备部、技术部等相关部门也再次核对相关试验数据并综合各项费用的消耗重新进行了预算。经过好几天的辛苦劳动,设备部周主任于2007年5月23日对技术部提出的7项疑点一一做出了满意的回复,并强调了此项工程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经过再次的严格审查,李总对周主任的回复做出了确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明确指示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项目,没有成功的先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预算、分析难免会有所出入,要求技术管理和设备保障部部在细枝末节上面少一些反复的文字分析,多做实事,尽快完成报告,该项工程尽快上马,避免周边村民投诉,避免经常被环保部门警告。设备保障部和技术管理部于2007年5月25日正式向公司高层提交了二期烘房废气溶剂回收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明确指出此回收工程不仅能够解决有机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还能变废为宝,大约在3.75年的时间内就能收回所有投资成本,此工程得到了公司高层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的极力看好。

变废为宝,创新无限

  通过各方面的充分筹备,东部二期烘房废气溶剂回收工程于2007年9月16日正式开工,以其惊人的“深圳速度”、“中集速度”于2007年10月20 日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大家有目共睹,此工程投入使用后,其设备处理废气效果十分良好,高浓度有机废气再也不会直排空中。二期油漆一条街消除了从烘房排出难闻、刺鼻、呛眼的有机废气,原来通道上的有机废气浓度检测为20-30ppm,设备投入使用后检测的结果为0ppm,经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排放口浓度远远低于排放标准,净化率超过98%,从根本上解决了烘房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深受大家的喜爱。那么,此项工程是否能够达到预算的经济效益呢?

  2007年11月13日,笔者在设备部提供的《东CD线烘房环保设备试运行费用统计表》中看到,2007年11月1日至12日,每天最低回收溶剂 1220升,最多3560升,12天总计回收溶剂25120升,12天除去设备投资、设备折旧、人工工资等所有成本,净利润97049元人民币。按此推算,可能会在预算的3.75年内提前收回所有投资成本,真可以算是一举两得。

  此项工程的成功使用,突破了箱界行业废气溶剂回收的新局面,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更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与挑战。成功的背后,涌现出许多先进的人物,如设备部的郭经理、周主任、技术部的潘工等。他们为了环保改善工作,为了公司和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也深深地体现了他们对员工、对中集、对社会的那份强烈的责任。特别是周主任在那份7项疑点的回复里的一段话令人深为感动,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周边几家箱厂所有油漆房全部投资建设了有机废气处理装置,解决了有机废气污染的问题。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干货箱厂,按照麦总提出的南方中集要做‘受人尊敬的行业领袖’、‘负责任的世界级企业’的要求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能够在东CD线高温烘房将有机废气成功回收,并且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在东AB线、东CD线油漆房、烘房、甚至新建箱厂建设环保设备打开新局面。有可能会做到程总的愿望:环保设备运行费用不会成为的公司的负担,让有机废气变废为宝,实现循环经济,并为公司持续创造价值。”

2007年11月18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8-3-7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远继续增持中集B

中集集团关于中远集装箱工业公司增持本公司股份的公告.pdf

159.26 KB, 下载次数: 13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3-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04/03/2008  3899安瑞科控股                                                                                          公告及通告 - [董事会召开日期]                                                                                                     
                                        董事会会议通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宋晓军(舰船知识主编)的博客

十一五”期间虽然计划兴建10个天然气码头,但是目前运输液化天然气的船舶——LNG船技术,我国尚未完全突破,第一艘LNG目前正在测试动力系统,而面对“十一五”期间将近3000万吨天然气总需求的情况下,突破LNG技术和更新国内相对老旧的液化气运输LPG船队,也需要一个周期

[ 本帖最后由 大斗士 于 2008-3-8 11:38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哪呀,我怎麽么看见?:*1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8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天平倾向中远系
www.eastmoney.com   2008-03-08 11:37   严凯 姜雷   经济观察报

  谈到中远系大幅增持中集集团(指“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039.SZ,200039.SZ,下同)(进入该股吧,新版行情,资讯),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局国际”,1144.HK)副总经理倪路伦声称,这对于他们并没有多大影响。

  不过他说,对中集集团而言,既有招商局又有中远可能对中集集团的未来发展更加有利。

  中远系的增持仍在继续。

  截至3月6日,与此前一周披露的持股数量相比,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1199.HK)及其附属公司的持股数量又增加了将近450万股。

  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部肖俊光称,增持之后,中远太平洋对中集集团的控制能力,对提高集装箱制造的业务实力以及资源配置,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招商系在2007年拿到了中集集团董事长的位置,现在,中集集团董事长是由招商局集团总裁傅育宁出任,他的任期将到2010年。此前,这个位置由中远系掌控。

  增持

  4个整月前,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 (COSCO Container Industries Limited.,以下简称,“中远集装箱”)董事会决定,通过证券市场增持中集集团B股。自2007年12月10日的决定至今,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持股已约20.48%。

  中远集装箱还有大约5%的增持空间。在第一次增持公告中,中远集装箱承诺,短期内持股比例不超过25.31%。

  中远集装箱是一家发行股本仅1美元的注册于英属维尔群岛的壳公司。这次收购的资金,完全来源于其全资股东中远太平洋。中远太平洋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9月30日的银行结余与现金达3.05亿美元(约合23.8亿港元)。

  之前,中远太平洋刚刚出售了其拥有的Bauhinia97Limited。这家位于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专门为持有创兴银行(行情,资讯,评论)20%股权而设立。中远太平洋由此获得的现金约合20.88亿港元。

  对于是否会继续增持,中国远洋控股投资者关系部肖俊光3月6日称,中远会高度关注,依股价而定。

  中远集装箱的增持已经耗费了16.65亿港元的代价,按照购买约1.13亿股计算,每股成本约合14.73港元。现在中集集团B股的股价在14.1港元左右。

  现在,如果加上中远集装箱的关联方LongHonourInvestmentsLtd持有的0.9511%的股份,中远系的持股将达到21.43%。LongHonour是中远(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目前,招商系旗下公司在中集集团的合计持股比例是22.75%。

  招商系对中集集团的控制,主要通过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0144.HK)旗下的两家公司实现。其中,招商局国际(中集)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6.23%,招商局国际(中集)控股有限公司持股6.52%。

  相对中远太平洋而言,招商局国际的实力较弱。根据招商局国际的2007年中期报告,截至2007年6月30日,这家公司拥有的现金约12.21亿港元。不过,一年内需要偿还的有息负债为35.47亿港元。

  招商局态度

  中国远洋投资者关系部经理刘鹏称:中远太平洋是上市公司,对于很多具体业务上的事情,按照资本市场方式去做,不会考虑太多,不需要和招商局沟通。

  目前,仍然未知中远系在采取相关的时候,与招商系有否沟通。

  中远集团战略发展部经理冯波称,他本人没有进行有关沟通,但公司的人或许会和他们沟通过。另外一位中远集团的人士称,在第一次增持中集集团B股股份之前,中远集团方面曾和招商局沟通过,但是对于沟通的具体细节却并不知情。

  招商局国际副总经理倪路伦称,中集集团在整个招商局的大盘子里面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在10%以内,而招商局有80%的业务依靠港口。在他看来,中远增持中集集团对招商局没多大影响,对招商局国际没有任何改变。

  在兴业证券分析师陈剑辉看来,招商局是个投资控股集团,旗下的产业众多,而不像中远,就是以航运物流为主打。集装箱业务在招商局的业务板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

  “招商局和中远成立当初,都是交通部下属的企业,不过两个企业的业务侧重面很不同。招商局是以立足香港为主,而中远集团则是立足于开拓全球航运市场,因此,两家公司的视野完全不一样,直至今日,我依然认为两个企业的分工是很明确的。”倪路伦说。

  中集集团对于招商局而言,相对并没有那么重要。对于招商局的整体战略,招商局董事长秦晓曾公开表示,集团的主要经营子单位,要么在产业内做到前三,要么就不做。对于参股的公司,要么有话语权,要么就弃子。“中远增持中集集团对招商局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招商局国际所掌握的中集集团的股份比例并不会因为中远不断增持而有所改变。”倪路伦称。

  对于中集集团的发展,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在上述2007年中期报告中称,“本集团将加强所投资项目股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一如既往引导中集集团和海虹 (内地主要的集装箱和船舶油漆生产商)的发展战略,推动旗下相关业务之间的协作,并在遵守一贯稳健原则的前提下,推动中集集团车辆业务的合理化扩张”。

  中远系剑指“控制力”

  7天内两次发布公告宣布增持中集集团股份,中远集团似乎对中集集团的“头把交椅”志在必得。对此,中远太平洋投资者关系部相关人士拒绝进行更多的解释。

  然而,相对于第一次增持4.0780%,第二次的增持,中远的“动作”显然小了很多。兴业证券分析师陈剑辉称,不要小看中远就增持这么一点,其实比例很大,投入资金也很多,如果一次增持到位,有可能刺激中集集团股价,增加收购成本。

  从结果看,中远集装箱增持之后,已经超越招商局国际(中集)投资有限公司的约16.23%的股权,成为中集集团的最大单一股东。

  在业界看来,进一步的增持是预期之事。长江证券机械制造行业分析师黄振称,目前,中集集团的市盈率在20倍左右,这个市盈率在整个机械制造业内是相对较低的,这为中远集团增持提供了机会;再则,如果能掌握上游集装箱制造业务,就能够为他们的航运市场提供很多的帮助,因此即使中远再次增持也很正常。

  招商局国际副总经理倪路伦也坦承:虽然中集集团最早出自招商局的摇篮中,但是一直以来,中集集团和中远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这是因为中远集团一直都是中集集团的客户,二者是上下游客户的关系。

  事实上,在中远和中集集团之间,存在着大量关联交易。

  中远系从中集集团采购了大量的集装箱:2004年的购买量是2.4万标准箱,到了2006年,购买量达到了11.7万标准箱,相关交易金额也从2004年的3500万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96亿美元。

  这可能也是中远认为增持中集集团意义非凡的原因所在。“增持之后,中远太平洋对中集集团的控制能力加强,对提高集装箱制造的业务实力以及资源配置,都会有很大的益处。”中国远洋控股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肖俊光称。

  目前,在中远集团的业务板块中,中远在集装箱航运、集装箱码头、集装箱租赁业务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中集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集装箱制造集团,占据着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远一直以来却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集装箱制造业务。“这与中远集团的身份不符,为了增强对上游产业的控制力,完善整个产业链,中远集团肯定是不会放弃对中集集团的控制权的。”兴业证券分析师陈剑辉称。

  国泰君安分析师李雯说,中远太平洋是把中集集团的收入按照联营公司投资收益入账,此次增持后,初步估计中集集团对中远太平洋的收入贡献将增加15%-20%,利润提升3%左右。

  也就是说,中集集团对于中远太平洋只是属于参股投资获得利益。但从去年开始,中远太平洋就把“控股经营”作为新的经营方向,为厘清主业,中远太平洋还出售了所持有的创兴银行(1111.HK)全部股权。

  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增持不会超过29日公告所说的25.31%比例,但只要资金到位,股价合适,就会有后续动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6 天

发表于 2008-3-8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经济放缓,中国出口已开始有影响了....

国金证券--春江水暖鸭先知--港口行业研究简报0307.rar

255.48 KB, 下载次数: 5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天达登机桥成功进军荷兰航空市场
发布时间:2008年3月7日| 浏览次数:7次  责编:caiec

   
  
       由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CIMC-TianDa)设计生产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座旅客登机桥(分别为玻璃侧壁和钢结构)成功安装在荷兰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8月2日在Schiphol机场举行了登机桥正式投入使用仪式。Schiphol机场集团董事会成员、执行副总裁Rutten先生在讲话中高度评价双方的此项开拓性合作。据了解,此项目是中集天达公司继法国戴高乐机场项目后在欧洲市场的第二个交付使用项目,是其树立品牌形象、拓展欧洲市场的重大进展。Schiphol机场集团高层有意在未来旅客登机桥更新换代时考虑使用中集天达公司产品。

(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3-9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麦伯良:“不要怪我”
简介:
变革主题:业务提升,再造团队。  变革痛苦指数:★★★(新老交替与创业元老的安排从来都是烫手的山芋,“让一批老战友退出、离开领导岗位”,对他来说不仅是管理挑战,更是心理的挑战。有利的是他拥有足够的资源与一贯的传统。)   麦伯良掌控下的中集,可谓铁桶江山,...        作者:佚名
来源:英才
编辑:feno
时间:2007-06-19 08:57:17
阅读:110次 | 评论:0条
变革主题:业务提升,再造团队。
  变革痛苦指数:★★★(新老交替与创业元老的安排从来都是烫手的山芋,“让一批老战友退出、离开领导岗位”,对他来说不仅是管理挑战,更是心理的挑战。有利的是他拥有足够的资源与一贯的传统。)
  麦伯良掌控下的中集,可谓铁桶江山,强势管理下中集就像它造出的集装箱一样方正而坚固。中集高层管理人员多由麦伯良一手提拔,麦伯良拥有绝对的权威,而麦本人也强调,像中集这样的制造企业权威的作用非常重要。在麦看来,手下只要按照他部署的方向“实干”即可,而“方向”应该由他和董事会来决定。
  在这里,记者并不否认家长式管理能够做到雷厉风行般的高速推进,记者也相信麦伯良作为中集核心的无可替代性,但是“开明君主式”管理是否对中集的未来更有利?是否中央集权制管理更能推动中国企业的变革?企业家的领袖作用应该如何发挥?麦伯良卸任后由谁来填补这个强势的权力真空?中国企业的权力核心应该如何交接?显然麦伯良和他的中集仍然留给人们许多思考的话题。
  
  逼出来的世界第一
  
  如果说现在中集需要变革的话,那么当年中集的创业本身就是一场变革。中集投产于1982年,由香港的中资机构招商局集团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兴建,双方各占50%的股份,经营权归丹麦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之初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中外双方在管理理念上出现了冲突,到1986年中集的初期探索阶段宣告结束,注册资本300万美元几乎全部亏光。当时,招商局对是否关闭中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鉴于中集处于蛇口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出于政治原因最终让招商局提出了对中集进行 “内部清盘”决议:保留中集,由麦伯良“主刀”进行大裁员,当时中集从330人锐减到59人。
  裁员后的中集面临的首要问题,用麦伯良的话来说就是要“活下来”。 “我们那时候没有什么理想,也谈不上什么理想,惟一的想法就是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可以把中集救活过来。”
  今天,在麦伯良的记忆中那时候的工作环境是最愉快的:“大家没有人计较钱,办公室里也没有什么人,我们都是一身多职。我本人20几个职务,没有秘书,什么报价、工艺、生产、设计、商务谈判反正都是一人管了。不像现在你下面有一个或者是几个部门协助,59个人就这么过来的。”
  当时的中集,根本不是在生产集装箱,也没有集装箱可以生产,只是给一些工程做一点零活。“说起来你都会笑话,马路围栏、家装的铁门、铁窗,反正我们认为可以做的都干,就是希望有活干,赚一点工钱,养活这个企业。以后逐渐过渡到做一些高档次业务,如沙角电厂、大亚湾核电站、香港西区走廊、海底隧道等一些大项目的钢铁工程。”
  麦伯良当时负责各项工程的总调度同时还兼做质检员,在沙角电厂曾流下过麦伯良的血。“沙角发电厂建设的时候,有个煤码头,我们就做煤码头的铁围栏,碗口粗细,很多。我记得在车间里排列了一长溜,发货了我就去检查。在检查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老兄开着叉车装货,‘嘭’地一声撞到了围栏,一溜围栏都倒下了,当时我根本就没有地方退,比较幸运的是只轧到这里(麦伯良指着小腿),扎断了两个脚趾。”
  “第二天我们的调度会就搬到医院去开了,因为只有我一个人清楚,哪一张合同,哪一个班组,什么进度,什么时候要求交货,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等等情况全部在我一个人的脑袋里。我在医院住了几天后,我们的司机(现在是南方中集总经理了),他每天到我家里背我上班,背我去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我这个腿就这么吊起来。”
   1987年,中集开始重组,中远的进入为中集带来了大批的集装箱订单,从此中集步入世界集装箱市场。“1987年我当副总主管业务,一直到1991年我当总经理,就开始立志要当业界的第一。1992年开始内部股份制改组,1994年上市;1996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到产量上的世界第一了;那么到了2001 年,我们认为已经真正地做到了世界第一,因为在品种、技术、营销、管理和其他方面都做到了世界第一;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引领了世界集装箱发展潮流。”
  剖析中集打败韩国企业成为世界第一的原因,麦伯良认为:“我觉得韩国企业错就错在当时把价格抬高了,定价上出了问题,使得中国、东南亚看到集装箱制造业有利可图,在三年之内一下子建了60多个工厂出来。一出来,他们的企业就傻了。这就是韩国企业最大的一个错误,但集装箱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和其他地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如果他们当时不是这么做,也就最多晚几年,但绝对救不了他们;第二,他们对这个行业转移到中国的速度判断错误,而我们把握了机遇,踩准了节拍,他们在行动上慢了两年,结果他们已经追不上我了。”
  在麦伯良的战略分析之外,中集的成本控制也是相当出色的,这也是中集夺取第一的法宝之一。据统计,从1996年至2000年的5年里,中集单位产品材料成本降低了33%,中集集装箱产品的总成本比全行业平均成本水平低了50- 100美元,正是这50—100美元,确保了中集在集装箱价格下滑的下依然占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
  
  铁腕打造“铁桶阵式”
  
  在麦伯良心中有两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一件是中集成为世界第一,另一件则是中集的团队。麦伯良曾经公开坦言自己之所以没有离开中集,很大程度的原因是难以割舍中集的团队。在中集,麦伯良可以说是一个“校长”式的人物,对此麦伯良并不否认。
  “中集很多中层干部是那时的59个人之一,像我刚才说的,背我上班的人已经是南方中集的总经理了;那时候的一个班长现在是青岛中集的总经理;还有一个质量检查员和一个维修工现在也是南通中集的副总经理。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变迁过程,而且每一次变迁基本上都是我主导,坦率地说这个干部队伍真正是我一手带出来的,所以我对他们都非常了解,我信任他们。”
  麦伯良常常说起一句话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集的团队至今没有一个人出现大问题,这令麦伯良感到欣慰。除了常常讲到的“人生观”教育,中集标准鲜明的激励机制和审计制度也为团队的良好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集的激励机制可以归纳为在统一标准下倡导一种不平衡机制。“中集提倡的就是不封顶,不保底,干得好,我们高的有一百万。”中集有一个考核指标体系,平均两年进行一次审计,审计结果和会计师的结果一致,麦伯良坚决兑现奖金,“如果算出来零就是零,一百万就是一百万,我们不会去刻意强求这种平衡。我是有意制造这种不平衡。”
  麦伯良在中集的管理是一种强势管理下的内部公平竞争。在中集,各个子公司的总经理福利待遇都是标准化的。车、电脑、手机、旅游、出差床位、酒店级别、年终奖提成比例等等都列得清清楚楚,所有标准都被卡死,同时在审计的时候要查这些,如果多拿就算违规。而所有这些,麦伯良都归结为一点:“我们叫做‘简单明确’。这样,你就不用想那些歪门邪道,我尽量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麦伯良在领导班子会议上曾经讲过:“如果你们都不自觉,自我管理差,那你说我该怎么办,你们如果坐我这个位置能怎么办?我只能对你们管得死一点,没有别的招,如果你们都加强了自我管理,我的管理就简单了,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麦伯良对自己的管理评价道:“我觉得十几年来我的管理不能说无懈可击,但是大家已经认同了。这样我的管理制度就简单了,因为我假设的前提不一样了,我的干部队伍是自觉的、健康的,有正确人生观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是有一定水平的。有这样一个假设前提,我们的管理制度就简单了,运作效率也就提升了。”为了加强管理,麦伯良凭借中集集团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做出一个“绩效看板”,将各个公司的费用消耗一一详细列出,“我都给你们公开,也不批评谁,就让这些老总们自己看。”
  无法否认,麦伯良的“铁桶阵式”管理同麦在中集的地位是分不开的,“跟我越熟悉的人,我跟他们说话的声音越大,甚至骂他们。一般来讲,我尽可能的教他们,以带他们为主,除非他们让我感觉他们的品质开始变坏。”
  在中集,很少有人给麦伯良提意见,因为在麦伯良的思想里觉得给他提意见的不应该是这些人,而是董事会的成员。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麦伯良并没有回避:
  “你说我的下属老挑战我,你说是好还是不好?我认为是不好,我们不是文化企业,不是传媒,不是学术机构,我们是生产企业,权威很重要,一切行动听指挥,万众一心很重要。决定了向这个方向冲,还提出许多不同意见,是不是可行,是不是再看一看,对很多反对意见再讨论讨论,这是不行的,机会就丧失了。我经常对他们进行战术上的指挥,战略上的确定。因为我们有庞大的后台,后面是董事会、传媒、战略咨询机构、内外部专家队伍以及内部的研究部门,他们会跟我们研讨,他们会给我提很多专业意见。下面的员工,我们更多地是听他们对经营战术层面和内部管理方面的意见,了解员工的需求,解答他们的疑问。企业搞太多的民主,不是非常好,尤其是制造型的企业。”
  麦伯良自上而下形成一个“麦系”管理体系,对于记者提出的是否考虑过外聘职业经理人,麦伯良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对外的引入,我们也有,但是我的主线还是关注在中集发展历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过贡献的人身上,这些人是我们的主力队伍,我对他们有过承诺。”
  “识人”是麦伯良感到的最大难题,“说心里话,不了解的人,我不敢重用,不相信的人我更不敢重用,从了解到信任是需要时间的。第一印象有了感觉,你开始去认同,我给你一个机会,这个机会绝对不会是非常重要的职位,至多是一个辅助的位置,让你表现一下,然后通过一些事情来认识这人是不是有贪念,这个人处事态度和人生观怎么样;遇到大事,是慌里慌张还是冷静地思考,这个是最难的。一个企业不能发展,受这个因素的制约比较多。你不了解的干部你不敢重用,否则的话他跟你一出去就被打死了。”
  麦伯良在管理人员的选拔上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我的以人为本,不是停留在嘴巴上,是要落到实处,就是根据人家的愿望,结合企业的发展,使他的职业生涯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我的方法就是一定要跟他们沟通,征求他们意见,而且这个决定是你的决定,不是我的决定,我只是告诉你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你选择不选择自己决定,我不负责。”
  
  让一批老战友退出
  
  在中集,麦伯良已经是“五朝元老”,由于工作变动,中集已经换了五任董事长,但是麦伯良一直没有动。在这里,我们不去分析麦伯良的历史地位和他在中集的权威,仅仅从对中集的推动力来看,麦伯良便有他一直干到底的理由。
  对于变革,麦伯良认为最难的地方还是人。“目前对于改革,我感觉中集有一点是比较难的。关于理想,他们大部分嘴巴上都是跟我保持一致,但是有一些人已经跟不上了,已经贪图安乐、安于现状了。吃得好,有车,有房子,过的是比较舒心了,改变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的。所以下一步很可能在感情跟企业发展方面会有一个较量。现在我已经想好了,肯定是以中集的事业为前提,以企业利益为评判的依据,然后以结果来导引。你嘴巴不要说得那么好,我要看的是实际效果,如果你达不到实际的效果,那我只好对不起了。老朋友、老战友我已经跟他们讲清楚了这个事情,我是身在其位,不得不这么做,你们好自为之,不要怪我。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让一批老战友退出,离开领导岗位。否则的话,我们的团队就不能始终保持充沛的活力,这说起来比较容易,做起来是比较难的。”
  “除非我不干了,我一天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对中集的事业负责。”
  记者相信麦伯良所说的鞠躬尽瘁,同时也相信麦伯良改革的魄力,但是如果我们反观历史上开国之君的继任者,便会令我们有另一种担心:麦伯良之后还有谁?谁会将麦伯良的变革顺利进行下去?也许正像麦伯良说的:“我觉得不用去担心这个问题。起码我今天还是40多岁。现在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考虑,确实是没有考虑。”
  不久前,张瑞敏讲过一段话,“我们(中国企业)和他们(百年跨国企业)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不仅仅是差在一百年,而是一百年后他们仍然在成长,仍然有竞争力。这种差距决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如何解决这种差距,也是摆在已经取得了世界第一的中集面前的挑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8-3-9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上一楼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0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到投资中集集团的博客

http://quarkyy.blog.163.com/
欢迎喜欢中集的朋友到投资中集集团的博客并留下笔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8-3-11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金对中远集装箱增持中集B股简评,里面说现在每TEU有1700$升到了2200$,不知道真假

[ 本帖最后由 心月天狐 于 2008-3-11 10:59 编辑 ]

20080310中金公司——中远集装箱增持B股.pdf

456.32 KB, 下载次数: 6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3-12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深圳)2008招聘
2008.03.12 0:31 unus.cn
本文网址: http://www.unus.cn/career/?p=8733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深圳)2008招聘

公司简介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初创于1980年1月,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中集集团于1982年9月22日正式投产, 1987年改组为中远、招商局、宝隆洋行的三方合资企业,1993年改组为公众股份公司,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起以集团架构开始运作。集团致力于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主要经营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罐式储运设备、机场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截止2006年底,中集集团总资产229.23亿元、净资产111.17亿元,在国内和海外拥有5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近50000人。

集装箱制造为中集的主营业务,中集集团拥有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二十多个生产基地,产品包括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及其它各类特种集装箱。中集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集装箱制造集团,客户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船公司和租箱公司,产品遍及北美、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的海陆物流系统。中集集团在集装箱行业确立了世界级地位。

道路运输车辆业务是中集集团目前的重点发展业务,自2002年以来,中集利用其在管理、技术、品牌和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和投资建设的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规模性扩张,建立起覆盖北美及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等区域的15个生产基地和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宁波、阜阳等中心城市为主干的具有中集品牌特色的营销服务网络,形成中美互动、分布合理、互为支持的产业格局和年产12万辆各类专用汽车的生产规模。

罐式储运设备是服务于石油化工、食品饮料行业的专用现代化物流装备,包括罐式集装箱、公路罐式运输车和静态储罐等多系列产品。目前,中集正致力于搭建罐式储运设备的全球化营运平台,以培育新的能力,丰富产品系列,以求打造出更多在该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主流产品。

中集集团的机场设备业务以机场旅客登机桥、全自动航空货物及物流处理系统、自动化立体停车库等为主要产品。中集的登机桥产品已成功进入北美、欧洲、非洲、东南亚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集还为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生产了全球最大客机A380的登机桥,并且是中国第一家登船桥制造商。

技术卓越培训生计划

【计划愿景】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培养出高素质,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骨干

【培训周期】三年

【招聘对象】应届毕业生。

【招聘人数】3名

【年龄要求】28岁以下

【专业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车辆设计与制造、汽车工程

【语言要求】英语CET 6级,或TOEFL 600分以上,可以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进行熟练的听、说,第二外语为欧洲语言的优先考虑

【其它要求】精通一种以上的CAD软件,掌握FEA分析的尤佳

【薪酬待遇】优于目前市场薪酬待遇,具体面议

【培训计划】

【第一阶段】

工作地点:深圳

工作内容:在中集深圳专用车技术部、制造部、先进装备部轮岗;了解整车结构,掌握专用车辆的制造流程,熟悉机械制造工艺,了解工装机构,对车辆的核心部件车轴,悬挂等进行拆装,熟悉结构掌握细节;培养实际操作及动手能力。

工作周期:一年

本阶段工作结束后,进行末位淘汰考核,合格者进入第二阶段,淘汰者另行安排职务

【第二阶段】

工作地点:比利时

工作内容:了解欧洲专用车辆制作流程,掌握欧洲专用车法规及认证体系;熟悉欧洲车的使用特点、类别划分以及市场信息。

工作周期:三个月

本阶段工作结束后,考核合格者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工作地点:深圳

工作内容:在中集车辆研发中心的整车设计,部件研究,整车及部件试验室等三个小组轮岗。具体掌握整车设计及验证方法,部件对比分析及论证方法,成本分析;参与两款以上的欧洲车型设计,进行两种以上的部件对比分析。

工作周期:一年

本阶段工作结束后,进行末位淘汰考核,合格者进入第四阶段,淘汰者另行安排职务

【第四阶段】

工作地点:比利时

工作内容:掌握欧洲专用车设计手段及理念,参与中欧互动设计,中欧互动采购;掌握欧洲车辆产品数据管理方法,产品质量控制方法,熟悉各产品谱系。

工作周期:九个月

本阶段工作结束后,考核合格者可获得“技术卓越培训”结业证书,并获得一次性的奖励

【工作方向】

中集车辆研究中心(中国•深圳)

中集车辆欧洲公司(Belgium•Bur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想

买入中集后,我基本懒得再去管他,只是每天来逛逛这个论坛。
家里电脑坏了,网上交易系统也摊了,我也懒得去恢复,反正也没想去交易。
嗬嗬!:*P :*P :*P
看中金报告,其他还没来得及看,就箱价从1700涨到2200就够咱中集股东乐呵了!想起去年股东大会麦总说的,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扛不住了!回头看看,事实果然如此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3-12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中集专用车举行首场产品推介会

                  


                        
                     


3月10日下午,上海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以“彩钢板铆接厢式货车”新品下线为契机召开产品推介会,这是该公司成立以来举行的首次产品推介会。来自江浙沪三地的专用车经销商5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中集专用车发展大计。
王怀升副总经理参加会议并向嘉宾致辞。王总向来宾介绍了中集的成长历程和进军专用车产业发展战略,同时结合上海宝伟产业基地的优势介绍了上海专用车发展的规划。
业务部谷春发经理向来宾介绍了公司的销售团队及商务政策,技术人员向来宾介绍了彩钢板铆接厢式货车等车型的技术特点并回答了嘉宾提问。
王总还陪同来宾参观了彩钢板铆接厢式货车等系列展车和生产车间。
此次产品推介会的召开,使经销商进一步了解上海中集专用车生产规模、生产流程和产品特点。众多经销商表示,通过此次会议,对中集集团的了解加深了,与上海中集专用车合作的期望加强了,希望上海中集专用车不断强大,共同开创公司、经销商和客户共赢的新局面。
上海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注册成立,以上海中集宝伟产业基地为依托,在国内以生产、销售各类厢式货车为主,在国外与中集美国公司合作,向北美市场提供半挂车零部件,目前厢车已经形成年产3000台的规模,中美互动也从简单的零部件加工向联合设计、加工方向深化发展。




[ 本帖最后由 meng-h 于 2008-3-12 14:14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3-1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远增持背后:中集第一大股东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2:47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远增持背后:中集第一大股东之争

  本报记者 朱宗文

  在招商局和中远集团之间,关于中集集团(000039.SZ)的第一大股东地位的博弈,似乎已经开始。

  3月6日,中远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1199.HK)发布公告称,透过其全资附属公司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 10日至2008年3月6日间,中远方面已以现金代价总额约16.65亿港元收购中集集团约1.13亿股B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约4.25%。

  连同中远太平洋及其附属公司持有的中集4.23亿股A股(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16.23%),中远太平洋及其附属公司在中集的股份已增至约20.48%。

  另外,在本次收购前,中远集装箱的关联方Long Honour Investments Ltd.已持有中集集团B股25,322,106股,占中集集团总股本的0.9511%。

  这样,中远集装箱及其关联方合并持有中集集团股份为21.4311%,仅稍低于招商局系22.75%的比例。

  中远方面的努力远未停止。公告称,“目前,中远集装箱工业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正通过高度关注中集集团B股的股价,以确定对中集集团的下一步投资计划(包括可能进一步增持中集B股)。但是,中远集装箱短期内无意增持中集集团至超过25.31%股份(包含一致行动人不超过26.26%股份)。”

  “目前,从中远的态度来看,增持中集对其更直接的意义似乎在于为了解决新权益法下的合并财务报表的问题,从长远看来则是对中集集团有所期待。”3月11日,平安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王合绪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远的“心思”

  谈到这次收购的目的,中远相关人士表示,“此次,通过对中集集团股权的收购,将进一步增强对中集集团的控制能力,是公司增强集装箱业务板块实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这毫无疑问反映了中远集团想控制中集集团。以前,中集集团的董事长是由中远派出,后来,招商局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改由招商局的傅育宁来担任。按现在的权益法来说,这种情况下,如果中远太平洋继续对中集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对投资者也没法交待。所以,目前,从中远的态度来看,增持中集对其更直接的意义似乎在于为了解决新权益法下的合并财务报表的问题,从长远看来则是对中集集团有所期待。目前,中集集团的市场估值对中远来说是一个机会。”王合绪对本报表示。

  据了解,如果中远太平洋是把中集集团的收入按照联营公司投资收益合并财报,此次增持后,初步估计中集集团对中远太平洋的收入贡献将增加15%-20%,利润提升3%左右。

  王合绪同时认为,目前集装箱市场竞争加剧,而中集集团最近的估值并不高,对中远来说,这为其收购提供了一个机会。
 对于“中远集装箱短期内无意增持中集集团至超过25.31%股份”,王合绪则表示,中远要想进一步增持超过25.31%股份也比较难,如果收购太多会引起股价过于波动。

  不过中远表示,此次收购行动后,“在未来12个月内,中远集装箱对中集集团主营业务没有改变或作出重大调整的计划;未来12个月内,中远集装箱没有对中集集团或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的计划;目前,中远集装箱没有对中集集团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调整的计划,与其他股东之间就中集集团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也不存在任何合同或者默契。”

  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部肖俊光称,增持之后,中远太平洋对中集集团的控制能力,对提高集装箱制造的业务实力以及资源配置,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对于是否会继续增持,肖俊光3月6日称,中远会高度关注,依股价而定。

  中远集装箱的增持行动已经耗费了16.65亿港元的代价,按照购买约1.13亿股计算,每股成本约合14.73港元。目前,中集集团B股的股价在14港元左右。

  事实上,中远集团和中集集团之间业务上紧密相关,存在大量关联交易。

  中远系从中集集团采购了大量的集装箱:2004年的购买量是2.4万标准箱,到了2006年,购买量达到了11.7万标准箱,相关交易金额也从2004年的3500万美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1.96亿美元。

  目前,在中远集团的业务板块中,中远在集装箱航运、集装箱码头、集装箱租赁业务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中集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集装箱制造集团,占据着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远一直以来却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集装箱制造业务。“这与中远集团的身份不符,为了增强对上游产业的控制力,完善整个产业链,中远集团肯定是不会放弃对中集集团的控制权的。”兴业证券分析师陈剑辉称。

  招商局的“态度”

  招商系在2007年拿到了中集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之前,这个位置由中远系掌控。现任中集集团董事长由招商局集团总裁傅育宁出任,他的任期将到2010年。

  从结果看,中远集装箱增持之后,已经超越招商局国际(中集)投资有限公司的约16.23%的股权,成为中集集团的最大单一股东。中远是否会重新夺回董事长这个职位,目前还是未知数。

  在业界看来,进一步的增持在预期之中。长江证券机械制造行业分析师黄振称,目前,中集集团的市盈率在20倍左右,这个市盈率在整个机械制造业内是相对较低的,这为中远集团增持提供了机会;而且,如果能掌握上游集装箱制造业务,就能够为中远的航运市场提供帮助,因此,中远再次增持很正常。

  而对招商局来说,中集集团对其的战略意义同样重要,“中远有集装箱业务,招商局则有码头业务,中集集团对招商局的意义同样不一般。”海通证券研究所公路港口航运行业研究员钮宇鸣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于此次中远从市场上增持中集集团的行为,招商局的态度是模糊的。“我们已经知道这件事,但是这是中远自己的商业利益,对此我们不予置评。”3月11日,招商局国际投资与公共关系部黄馨在询问了相关高层后向本报转述了这样的意见。

  目前,仍然未知中远系在采取相关行动的时候,与招商系有否沟通。

  招商局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称,中集集团在整个招商局的大盘子里面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在10%以内,而招商局有80%的业务依靠港口。

  “招商局和中远成立当初,都是交通部下属的企业,不过两个企业的业务侧重面很不同。招商局是以立足香港为主,而中远集团则是立足于开拓全球航运市场,因此,两家公司的视野完全不一样,直至今日,我依然认为两个企业的分工是很明确的。”上述高层表示。

  在王合绪看来,招商局是个投资控股集团,旗下的产业众多,而不像中远,就是以航运物流为主打。集装箱业务在招商局的业务板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

  但在对待上市公司的问题上,招商局集团一直强调的是控制权的获取。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曾指出,外部整合首先是控制权、管理权的获取。秦晓称,要保持招商局在主要上市公司中的控制权,对于已失去控制权的公司应根据情况确定战略主控或价值投资的政策。此外,他还明确表示要维护招商局在参股企业中的应有话事权和权益。

  而对于中集集团的发展,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在2007年中期报告中如此表述,“本集团将加强所投资项目股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一如既往引导中集集团的发展战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8-3-1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2008续写股神造富传说 称超过盖茨因节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 02:16 新京报
  




除公司主席定由霍华德·巴菲特接任,另“两驾马车”的执鞭人还未敲定。 图/IC

  “一位优秀的CEO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在伯克希尔这样的管理者也大有人在,他们的才能为公司创造了一般CEO永远无法企及的巨大价值。但是,如果一个公司要依靠一位超级明星来寻求伟大成就,它就不能被认为是个伟大的公司。”——巴菲特2008“致股东信”

  历史又一次轮回。2008年3月5日,沃伦·巴菲特再一次从比尔·盖茨手中将“全球首富”的称号夺了过来。1992年,比尔·盖茨凭借视窗系统带来的回报成为当年世界首富,1993年,巴菲特以83亿美元的身价将他挤下。与当年不同的是,当时二人都是新人,关系并不亲密,而今日已成好友。

  对于自己这次被老友从首富位置挤下来,盖茨表现大度,他揶揄说,巴菲特再次取代他的方法就是“抠门”。

  巴菲特也开玩笑说,这是上天对于自己节俭生活习惯的一种奖赏,他对采访他的CNBC电视台女记者贝姬·奎可讲:“我可以对你这么说,我能超过比尔的原因就在于我花得少。”

  首富地位来自伯克希尔的根基

  玩笑归玩笑,真正能将巴菲特推上首富位置的绝对不会是因为他的节俭,他背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下简称“伯克希尔”)才是真正的原因。

  伯克希尔拥有美国最贵的股票,而巴菲特持有该公司30%多的股份。从去年中旬到今年2月11日,伯克希尔股票上涨25%,其在去年12月蹿高的股价将巴菲特的个人财富推到65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不过,股价随后回落,到2月份,巴菲特的身价降至620亿美元,但仍足以将其推上首富的位置。

  而在1965年巴菲特着手收购这家企业的时候,伯克希尔只是一个濒临破产的破败纺织工厂。当时巴菲特以7美元/股的价格收购大量股票,并最终取得该公司的控制权,自此之后,巴菲特将伯克希尔变成一个巨大的吸尘器,吃进大量的股票、债券、现金、其他投资品种以及众多的实业公司,巴菲特用回天之力将伯克希尔从默默无闻的纺织工厂变成净资产规模在全美前五名以内的企业。

  巴菲特总结他成功的经验就是避开风险。在伯克希尔工作的投资经理们每隔两年就会收到巴菲特寄给他们的一封长度不超过两页的信,在信中巴菲特总是不忘念念避险经:“你们不要忘记,经营企业如同守城,应当先考虑挖一条深沟,以便将盗贼隔绝在城堡之外。”因为对他来说,赚钱的秘诀是避开风险。巴菲特说:“我们不一定要杀死恶龙,只需躲开它远点,我们就可以做得很好。”

  然而从外人的眼光来看却不是这样。职业投资人Bruce Jackson认为巴菲特成功的秘诀在于“价值投资”而非“价格投资”,因为巴菲特从来不会根据股价高低来买进卖出获利,他瞩目的投资总是那种拥有长期经济远景向好并占有很强优势的企业。例如当初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时,一般人却觉得该公司股价太高而不值得投资,巴菲特这时候的看法是可口可乐在饮料领域的霸主地位无可取代,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如今,伯克希尔拥有一系列这样企业的投资,像可口可乐、康菲石油、吉列等等。

  无论是“避险”策略也好,还是“价值投资”策略也好,巴菲特的妥善经营让他在次贷危机中安然无恙,尽管受次贷危机影响,旗下的76家控股公司中的汽车保险商吉科(Geico)公司保险盈利下降厉害,但其他企业都运营良好,这与美国华尔街那些投资人当前四面楚歌的窘境相比,巴菲特的确无愧于“最伟大投资人”这一称号。

  谁将续写伯克希尔的造富传奇?

  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的消息却让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众多机构懊恼不已。在1997年以前,这些机构都负债累累,但一对老年夫妇死后捐助的大笔现金将他们从财政困境中解救出来。这对名为多纳德·奥瑟默和麦蝶列蝶·奥瑟默的夫妇生前是伯克希尔的股东,他们捐的钱正是伯克希尔股价不断上涨带来的收益。

  多纳德·奥瑟默和麦蝶列蝶·奥瑟默的家乡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这里也是沃伦·巴菲特公司总部的所在地。20世纪6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们认识了巴菲特,之后这对夫妻向巴菲特的投资合伙公司投资2.5万美元,后来作为回报,他们得到了几千股伯克希尔的股票。该股票当时的价格是42美元/ 股,而到这对夫妻去世的时候,他们持有的股份升至3万美元,今年3月6日这只股票的价值又升到了13.5万美元。对于得到他们捐款的这些机构来说,他们去世越晚,捐出善款的数目将越大。

  像奥瑟默夫妇这样有财运的人并不只一个,在伯克希尔还有很多与他们经历类似的股东,在巴菲特不断为他们带来惊人财富的同时,看着巴菲特日渐衰老的身体,这些股东开始不免担心,假如有一天巴菲特突然离去,谁将续写伯克希尔的造富传奇?

  对于股东们的担心,巴菲特并非置若罔闻。他一直警告投资他公司股票的人们,必须要意识到他死后公司股票存在剧降的可能性。伯克希尔的发言人罗伯特·迈斯说:“因为一旦他去世,人们相信他的股票市值至少会跌25%,这也是巴菲特先生从来不建议人们买他股票的原因之一。”

  这位1930年出生的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正好步入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年龄阶段,为了安抚日益不安的股东们,在今年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告诉股东们,继承人选已经有了。

 但与此前不同的是,11年前,他选择一个人来继承他的职位,而现在,他把自己的职位分成“三驾马车”,由三个人来分开运作。

  对于为何放弃此前选择一个人来继承的方案,巴菲特没有做出解释。事实上,11年前当他因为结肠上长了一个肿瘤而住院的时候,他就为自己指定了一个继承人———路易斯·辛普森。当60多岁的巴菲特被股东们逼着披露继任人选的时候,他提到了路易斯·辛普森。现在的辛普森已经负责伯克希尔投资,并担任旗下吉科(Geico)保险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11年前被“相中”的辛普森现在也已经70岁了,然而为了公司的未来,巴菲特无疑必须选择一个年轻有为的人。巴菲特说:“如果我很快死去,辛普森将会在短时间内负起全责,但从长计议,我们需要寻求另一种答案。”

  据国外媒体报道,巴菲特在退休后将现在的职位划为三个部分,分设公司主席、行政总裁和投资总监三职,公司主席由他53岁的儿子霍华德·巴菲特担任的决定毋庸置疑。霍华德从1995年开始就跟随父亲经营伯克希尔,并一直担任着总部设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林赛公司董事会董事。

  对于行政总裁和投资总监的“庐山真面目”,巴菲特一直讳莫如深。而多年来外界对于候选人猜测的热情毫无减退之势。

  据悉,行政总裁将从公司董事会内3名候选人中擢升,而该职位的热门候选人之一是上面提到的路易斯·辛普森。这位自1979年起就进入伯克希尔的黑人高管“投资经验非常丰富”。如果巴菲特最终能够说服股东们接受自己的人事安排,辛普森将成为伯克希尔历史上最高职位的黑人领袖。

  投资总监职位归属的悬念最大,它也是让巴菲特最为用心的。为此,伯克希尔去年在全球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选活动,海选出来的4位经理人如今已经被巴菲特重用,巴菲特曾表示自己所选择的投资总监将是中青年人士,而且财政状况都非常良好。

  股神2008年继续坚守“战斗岗位”

  除了安排继承人之外,在今年“致股东信”(自1971年开始,巴菲特每年都要在公司的年报中给股东写一封信,总结在过去一年中的成败得失,今年已经是第38封)中,巴菲特还谈了一下他未来的打算,这位78岁的老人并没有任何退隐之心,他依然把心思放在伯克希尔身上,在信中他说:“76岁的时候,我还感觉身体很糟糕,但现在通过各项测试结果来看,我身体好得不得了,真是感到惊奇,我还每天喝樱桃味可乐,吃汉堡包哪!”很显然,麦克阿瑟那句“老兵不会死去,他只会黯然消退”的名言不能用在巴菲特身上。

  在3月3日美国CNBC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巴菲特表示,当前美国已经完全处于衰退期,他将会趁此机会吃进一批股票。

  按照经济学标准,若国民生产总值并未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跌,那么说明这个国家还没有陷入衰退。但巴菲特称经济危机的伴生物是持续上升的油价和不断下跌的股价,以此衡量,美国已经完全处于衰退当中。

  对于美国政府称美国经济只是缓慢下滑,实际还没有进入衰退期的说法,巴菲特驳斥道,作为一个投资者自己最有资格说明这个国家是否处在衰退之中。他说:“拿我的企业来说,我旗下有大批糖果连锁店、家居连锁店、珠宝连锁店,所有这些店铺生意都在下降,从任何意义上来讲,我们都已经陷入了衰退。”巴菲特在美国拥有76家经济实体,业务都与居民普通消费有关,其中有建材砖店、木制品店、冰激凌店、房产中介所甚至还有内衣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出来了,收购烟台莱佛士,进入海洋工程行业
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8-03-13/37953238.PD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12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不知市场又如何看?:*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0:07 , Processed in 0.295128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