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均线多头

均线多头---我的价值投资策略学习与实践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6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10-23 12:20  


买入时间:创新高时买的,都有半年以上时间了.这些股票只要回调,还可以买入,理论上在现在的价位上三年翻两翻不成问题.
仓位:600150 50% 600036 30% 002003 20%
拟放到2008年在说.
理由:600150财务确定性最高,景气度可达20015年
        600360财务确定性较高,景气度可达2008年
       002003财务确定性可以,景气度可达20年以上


大师的好股,让人流口水.

[ 本帖最后由 XMSL 于 2007-9-6 11:0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是技术类的大家就可以少些时间看了。

(技术分析的书就打上了颜色,例如《艾略特》,以前都有研究过,都是从技术派走过来的,现在对他有唯一理解,就是市场长期来看是向上的,他的5个升3个跌都是马后炮,但永远上升是对的。)

其他都比较经典,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这个论坛的书分类里面可以下载或上当当网订购比较便宜。
Value建议阅读的投资经典55本

金融机构类
  《华尔街巨人》【美】华尔街日报编辑部 海南出版社
  《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美】费利普·L·茨威格 海南出版社
  《摩根财团》【美】罗恩·彻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高盛文化》【美】里莎·埃迪里奇 华夏出版社
  《投资商资本主义》【美】迈克尔·尤辛 海南出版社
  《挑战风险》【美】多米尼克·卡瑟利 商务印书馆
  《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美】大卫·史文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反传统营销》【美】查理·詹瑞特 海南出版社
  《大交易》【美】布鲁斯·瓦瑟斯坦 海南出版社
  《悲观博士考夫曼论货币价值》【美】亨利·考夫曼 海南出版社
  传记、小说类
  《贼巢》【美】詹姆斯·斯图尔特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美】罗杰·洛文斯坦 海南出版社
  《股票作手回忆录》【美】爱德温·李费佛 海南出版社
  《一个华尔街瘾君子的自白》【美】詹姆斯·J·克拉默 中信出版社
  《玛莎的公司》【美】克里斯托弗·拜伦 中信出版社
  《门口的野蛮人》【美】布赖恩·伯勒 机械工业出版社
  《营救华尔街》【美】罗杰·罗文斯坦 上海远东出版社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美】费雷德·施维德 海南出版社
  《24天:安然垮台真相》【美】丽贝卡·史密斯,约翰·R·埃姆什威勒
  上海远东出版社
  全球市场
  《世纪大拍卖》【英】克里斯蒂娅·弗里兰 中信出版社
  《时运变迁》【美】保罗·沃尔克 【日】行天丰雄 中国金融出版社
  《蒙代尔经济学文集》【加】蒙代尔 中国金融出版社
  《开放社会》【美】乔治·索罗斯著 商务印书馆
  《在不确定的世界》【美】罗伯特·鲁宾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大师作品
  《战胜华尔街》【美】彼得·林奇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美】彼得·林奇 约翰·罗瑟·查尔德 机械工业出版社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最佳金钱故事》【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海南出版社
  《漫步华尔街》【美】伯顿·麦基尔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美】吉姆·罗杰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融炼金术》【美】乔治·索罗斯 海南出版社
  《证券分析》【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戴维·多德 海南出版社
  《聪明的投资者》【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价值再发现:走近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美】珍尼特·洛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美】沃伦·巴菲特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投资革命》【美】彼得·伯恩斯坦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与天为敌》【美】彼得·伯恩斯坦 清华大学出版社
  《怎样选择成长股》【美】菲利普·费舍 海南出版社
  《非理性繁荣》【美】罗伯特·希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新秩序》【美】罗伯特·希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共同基金常识》【美】约翰·鲍格尔 百家出版社
  《国际九大投资基金经理访谈录》史振邦编著 学林出版社
  《投资智慧论语》【美】彼得·克拉斯 机械工业出版社
  技术分析类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美】罗伯特·爱德华 约翰·迈吉 东方出版社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美】江恩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艾略特名著集》【美】小罗伯特·普莱切特 机械工业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融行为学、管理学和社会学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英】查理斯·麦基 中国金融出版社
  《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美】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泡沫的秘密》【美】彼得·加伯 华夏出版社
  《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成事在天》【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波 中国经济出版社
  《风险规则》【美】罗恩·顿波 安德鲁·弗里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心理学》【挪威】拉斯·特维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 商务印书馆
  《银元时代生活史》陈存仁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本帖最后由 ambrose 于 2007-9-6 12:17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多股票投资的前辈的发言及书籍,总结了一点股票投资小心得:

第一,一生坚持独立思考
投资股票第一要做到独立思考,第二要正确的思考,第三是不要让你的思考停下脚步.不要听信小道消息,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二,一定要用闲钱投资
所谓闲钱是指你5年到10年都不用的钱,这样即使发生亏损也不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
第三,一定不让本金亏损
投资股票一定首先考虑风险,然后才是收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投资股票的第一个原则是不要亏损,第二个原则还是不要亏损,第三个原则是不要忘记第一条和第二条.
第四,恪守一种赢利模式
每个投资人都会有自己的投资方法,只要是能够持续赚钱就要坚持.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你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方法并不断完善它.
第五,保持一个良好心态
做股票就是做心态,因为90%的行情都在你心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MSL 于 2007-9-6 10:18 发表
发表于 2006-10-23 12:20  




大师的好股,让人流口水.



兄弟,眼睛里不要只有股价和一些抓不住要点的报告.,要看的是这个:1中国的人工成本只有日本的1/7,韩国的1/8,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是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之一.2:造船原材料,技术创新也是竞争力之一.3:国货货运,产业政策的扶持,4:<行业规划>到2010,国产船用设备装船率要达到60%以上.这四个竞争力是让中船走向世界第一的原因和保障,只要中船在2010-2015年没有成为世界第一之前,任何时间买一张上船的船票都是对的.多研究行业,多研究公司的竞争力,才是我们要干的正是.要想作好价值投资,先把自己变成研究员再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ighterzheng 于 2007-9-5 14:25 发表


这个只能是叫做旧闻了,或者是预见出来的必然结果。一个过去的消息不应该成为买卖的参考,或许它有一定价值,但是对于未来的判断才对你的选股帮助最大。
造船业的周期通常要落后航运业2-3年,所以我决得关 ...



造船业的下游航运业对预判很有作用,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条跟踪的线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aobonian 于 2007-9-6 12:20 发表
看了很多股票投资的前辈的发言及书籍,总结了一点股票投资小心得:

第一,一生坚持独立思考
投资股票第一要做到独立思考,第二要正确的思考,第三是不要让你的思考停下脚步.不要听信小道消息,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 ...




兄弟,一年后我们再总结,发现那时我们又提高了,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思索,不断实践,我们终会化蛹成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价值投资者的耐心和勤奋,单纯的技术交易每年持续实现老巴的30%的复利收益是可能的。尤其大牛市的时候,优秀的交易者一年实现的投资收益是老巴年收益率的n倍。"
     你说对了一半,在牛市,人家价值投资者可能比不过单纯的技术交易者。可是在熊市中,价值投资者就显示出同时间比赛的威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均线兄,我看你近期研究的都是些周期性的票票,不知你对中信的看法如何?据说中信每股现金流30.73元,绝大部分实际是客户委托理财的钱,不是它自己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眼睛里不要只有股价和一些抓不住要点的报告.,要看的是这个:1中国的人工成本只有日本的1/7,韩国的1/8,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是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之一.2:造船原材料,技术创新也是竞争力之一.3:国货货运,产业政策的扶持,4:<行业规划>到2010,国产船用设备装船率要达到60%以上.这四个竞争力是让中船走向世界第一的原因和保障,只要中船在2010-2015年没有成为世界第一之前,任何时间买一张上船的船票都是对的.多研究行业,多研究公司的竞争力,才是我们要干的正是.要想作好价值投资,先把自己变成研究员再说


请教均线大师,能否点拨几个研究行业和公司的网站,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年轻的时候当兵去了,我特佩服学数学的,底子好,学什么都学的快.

[ 本帖最后由 XMSL 于 2007-9-6 15:5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nweishen 于 2007-9-6 14:24 发表
"如果有价值投资者的耐心和勤奋,单纯的技术交易每年持续实现老巴的30%的复利收益是可能的。尤其大牛市的时候,优秀的交易者一年实现的投资收益是老巴年收益率的n倍。"
     你说对了一半,在牛市,人家价值投 ...


牛市的价值投资为什么就不能超过技术派?以多头兄的600150作为例子,又有多少个技术派的能够达到这样的收益?
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意识到收资本利得税是迟早的事情,技术派的路子可能越走越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市的价值投资为什么就不能超过技术派?以多头兄的600150作为例子,又有多少个技术派的能够达到这样的收益?
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意识到收资本利得税是迟早的事情,技术派的路子可能越走越窄。"
   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技术派在单边牛市中,收益确实是很高的,有些短线高手收益惊人。如果技术分析一点用处都没有,不会有那么多人去迷信技术分析。但只有价值投资者才活得更长,收益更高。
   在上世纪美国网络股狂潮中,有些股从1元涨至100多元甚至更高,
在疯狂泡沫中人家嘲笑巴菲特老人家过时、落伍。但泡沫过后,疯狂投资者才知道自己在裸泳,最后仍然是价值投资者的胜利。

[ 本帖最后由 xinweishen 于 2007-9-6 16:55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再学习:*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nweishen 于 2007-9-6 16:48 发表
  "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技术派在单边牛市中,收益确实是很高的,有些短线高手收益惊人。如果技术分析一点用处都没有,不会有那么多人去迷信技术分析。但只有价值投资者才活得更长,收益更高。
   在上世纪美国网络股狂潮中,有些股从1元涨至100多元甚至更高,
在疯狂泡沫中人家嘲笑巴菲特老人家过时、落伍。但泡沫过后,疯狂投资者才知道自己在裸泳,最后仍然是价值投资者的胜利。"



^_^,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希望从帖子的朋友们和多头兄那里多多吸收到营养,走向正确的方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基金经理的思路

  俗话说,笑到最后的才是冠军。基金业循环往复的多是昙花一现的辉煌,很少有基金能够在长跑中胜出。早期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巴菲特,因为他单年的收益并不是很高,但这位投资大师数十年如一日,仅持有几家伟大的公司,终于用时间书写出跨世纪的财富神话。

  2006年中国基金业也出现这样一匹黑马,其业绩在2003年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并不打眼,但随着其晨星评级由三星、四星逐步调高至五星(两年期),银河稳健基金异军突起,不仅夺得了配置型基金的年度冠军(134.73%),也成为唯一一只收益超越大盘的配置型基金。银河稳健和他的现任基金经理王劲松,也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A股没有明显泡沫

  对于股改的造市作用,王劲松作了深入的剖析。“股改实现了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以及股东与管理层两层关系上的重大改善,将在某种程度上驱使大股东致力于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影响之一便是会使企业原本漏出或者说隐藏的利润,出现持续的释放。另外股改前大股东的优质资产,是放在上市公司之外的,股改后市值对大股东越发重要,将驱使大股东将优质资产装进上市公司,即资产注入。股改的这些巨大效应将贯穿2006~2008年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成为铸就长期牛市的重要基础之一。”

  “那么传说中的调整会如何演绎?持续时间有多长?”记者问道。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口红利效应显著,股改制度效应深度释放,低利率下资金成本偏低,本币升值,这些因素累加,使中国市场的合理市盈率可以高出一般合理水平(15~20倍),达到25~30倍左右。而目前沪深300指数2007年市盈率约在29倍,2008年在23倍多,因此刨掉一些没有基本面支撑、炒作过度的个股,市场整体尚没有明显泡沫。目前宏观经济增长形势非常好,一季度很多上市公司盈利将超出市场预期,盈利预期的上调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的估值水平,这也是目前市场强势上涨的重要原因。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市场继续大幅上涨的话将进入泡沫化区间,调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王劲松字斟句酌。

  A股当前的流动性过于充裕,被某些观点认为是造成A股泡沫的“罪魁祸首”之一。王劲松对此持保留意见。“流动性充裕是产生牛市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市场上涨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盈利的增长。”

            自下而上也能成功

  明确提出以自下而上为主(即从公司基本面出发精研,再结合行业和宏观策略决定个股)选股,并在其数任基金经理那里得到坚定的贯彻,银河稳健可算是独一份。既然通过这种风格获得巨大成功,王劲松解说自己的风格时也颇有底气。

自下而上为主

  “如果以自上而下(即选股时先选国家地区,再挑产业行业,再决定个股)为主,则第一你要判断大盘走势,第二你要做行业轮动。但这并不是我们的优势,所以不如踏踏实实地选股票。2006年业绩靠前的基金,通常选股能力都很出色,但也有选时能力很强、换手率很高的。这归因于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差异。对一名基金经理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并且坚持,才是最重要的。”王劲松强调说。

  “在我们看来,选择优质公司长期持有,远比判断大盘的走势更容易做到。”王劲松并不排斥自上而下,“我们在行业层面也会作自上而下的考虑,不会让个股选择与行业趋势偏离过大。”

  银河稳健从2006年2季度开始逐步买入苏宁电器,使之在2006年3季度开始正式成为头号重仓股。“买苏宁电器,充分体现了我们侧重自下而上选股的思路,其成长速度快,空间大,成长过程中现金流也会很充沛,2007年仍将是很有魅力的一只股票。因为重仓苏宁电器,使得我们对批发和零售业的行业配置高达11.23%。”

兼顾自上而下

  “银河稳健自2005年3季度起,对金属、非金属行业一路增仓,基于什么考虑?”记者翻开银河稳健的行业配置表,问道。

  “我们眼中的金属、非金属行业分有色、钢铁两块,还包括采掘业中的部分股票。2006年银河稳健在有色金属的操作上能成功,源于我们在分析公司基本面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行业作了一个判断,即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有色金属、采掘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少,而中国等金砖四国正进入快速重工业化阶段,有色金属行业产品自然供不应求,这种供需缺口在2006年达到顶峰,有色金属的价格必然出现暴涨,并带动相关上市公司盈利出现暴发性增长。”

  王劲松曾经担任过有色行业研究员,谈起有色金属板块兴致勃勃。“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对有色金属从2005年3季度即开始增仓,2006年1季度就重仓了诸如中金岭南(代码000060)、驰宏锌锗(代码600497)、宝钛股份(代码600456)这样的有色股。在这里,我们又兼顾了自上而下选股。”

  在大批基金赶集般重仓优质地产股票之际,银河稳健对房地产股票的配置始终在0~4%的低位徘徊,几近一毛不拔。“当时我们对房价判断难度很大,没有把握。”王劲松的话中不无遗憾,然而又带着一丝超脱,“巴菲特说,他从不买他看不懂的公司。也许从结果上看,不投房地产是失误。但我们决定不在这个行业配置太多,也是从我们是否有把握出发决策的结果。我们只挣我们能看得懂、有把握的钱。”



            散户要集中出击

  《中国证券报》主持的“2006年个人投资者收益”网上调查显示,只有5%的被调查者跑赢大盘,多数投资者的收益仅为20%~50%,30%的被调查者没有获利,更有2%的被调查者亏损超过50%。而2006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高达118.52%。和基民相比,多数股民真可谓“费力不讨好”。在中国股市进入机构投资时代的今天,个人投资者的生存空间何在?又如何才能避免某些错误一犯再犯?

  “投资能否赚钱,最终取决于能否深刻把握上市公司;散户相对机构投资者在专业技能、信息渠道和时间支出上会处于弱势。”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代表,王劲松的话却颇为坦诚,“要扬长避短实现成功投资,普通投资者要学会集中出击。”

  集中出击,是指研究并投资于自己熟悉的股票。“熟悉的股票,指自己研究过公司的经营,分析过公司的年报,了解公司的经营范围、行业地位、核心竞争力、管理层质量。这样普通投资者才能知道公司值多少钱,应该在什么价位买卖,而不会纯粹被市场传闻或他人介绍所左右。其实专业投资者也主要做这些,但普通投资者不可能有很多精力和专业知识去研究很多公司,最好集中精力,研究并投资于自己能掌握的股票。”

  “经济统计学证明,短期股价是随机游走的,神仙都把握不住,”王劲松笑了笑,“所以普通投资者更应该避免频繁操作。如果没有时间、又想分享股票市场收益,那还是买基金吧。”

            做投资要勤翻石头

  要成长为像王劲松一样的五星级基金经理,有什么诀窍呢?当事人的回答微言大义。

  “优秀的基金经理有两个关键词:时间与反思。只要能把握住公司的基本面和趋势,就能从股票上赚到钱。如果说专业投资者能做得好一些,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用全部的时间来研究上市公司和行业的,所以优秀的基金经理首要的是付出。”

  王劲松还不忘引经据典,“彼得•林奇说过,做投资就像翻石头,假如十块石头下有一颗金子,基金经理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翻石头,翻得越多就越能找到金子。多花时间去看公司、多研究,是投资者应铭记的座右铭。”

  “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必须不停地反思,正视过去的正确和错误,总结经验和教训。这个市场上上涨的股票五花八门,赚钱的路有很多种,重要的是不断地思考,找到正确的方式和适合自己的风格,并且坚持,才能在长跑中胜出。”



  王劲松简介: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曾在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历任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行业研究员、银河稳健证券投资基金、银河收益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助理。现任银河稳健基金经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八大基金经理一:比尔.米勒

比尔·米勒(Bill Miller)



Legg Mason 简介



   Legg Mason是目前美国第六大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年底资产管理规模为8,600亿美元),其共同基金业务规模在美国排名第八。Legg Mason由一家地区性证券经纪公司发展而来,通过收购兼并逐步发展成一家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随着子公司的增加,管理的资产规模也在急剧扩张,2005年收购了花期集团的资产管理公司。目前,Legg Mason旗下主要有8家子公司,投资管理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下:



  〉 Legg Mason Capital Management: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内股票市场;

  〉 Royce Funds:专注于价值型小盘股票投资;

  〉 Western Asset Management:专注于固定收益投资;

  〉 Permal Group:世界前五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 Clear Bridge:股票投资管理公司;

  〉 Brandywine Global: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和债券、美国市场与国际市场;

  〉 Batterymarch: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和债券、美国市场与国际市场;

  〉 Private Capital Management:主要为个人投资者服务,投资美国股票市场。



  资料来源:广发基金邱鹏《美国专户理财五大投资管理人经营研究》





  比尔·米勒1972年毕业于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专业为经济学。1981年加入Legg Mason Capital Management,至1985年6月担任研究总监,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权负责公司股票基金管理业务,目前兼任公司投资总监。他自1991年开始管理Legg Mason价值信托基金(Value Trust)至今,是全美唯一一个连续15年战胜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共同基金经理。过去十年中,Legg Mason价值信托基金的年平均回报为16.8%。比尔·米勒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基金经理。



  

投资哲学

  一个“买入并持有”型(Buy & Hold)的投资者,不会让市场的短期波动影响他的投资决策。遵循价值投资纪律,主要购买相对其内在价值存在较大折扣的大市值股票。巴菲特及其仿效者如克里斯·戴维斯(《戴维斯王朝》)等基金经理所遵循的一般价值投资原则是:在价格便宜的股票中寻找稳定增长的好公司,而比尔·米勒则将价值投资的外延进一步拓展,倾向于购买目前价格相比其今后五年成长空间便宜的快速成长类公司,这就是为何比尔·米勒认为类似Google、Amazon的网络公司是极具吸引力的品种。此外,比尔·米勒还对技术和商业的变革持有非常开放的视野。

  《Value》杂志2006年11月刊的封面故事《逆向投资》对比尔·米勒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摘录了比尔·米勒于2005年5月5日、2005年12月8日和2006年2月3日的三次发言。

  2006年,Legg Mason价值信托基金的累计业绩首次落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个人都清楚,当我们想了解市场下一步的走向时最好听听投资大师的看法,但很少有人明白,当投资大师们遭遇困境、低潮时也许才是倾听大师声音的最好时机。最好的一个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网络股泡沫时期,巴菲特、Mason Hawkins这些投资常胜将军备受媒体的挖苦和奚落,而那时投资大众最应该认真聆听他们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见解。

  以下是比尔·米勒于2006年10月21日发表的最新评论。13D研究咨询公司主席Kiril Sokoloff 在9月底召集了10位投资经理(包括对冲基金、共同基金)讨论市场下一步的走向,其中包括比尔·米勒。比尔·米勒发表的见解如下:



  分析市场最重要的问题是目前它反映了什么?市场的预期是什么,而我们的预期与它的差异又在哪里?所有的预期都会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来,我们在进行判断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现在,市场对预期进行反应的时间越来越快,也就是说市场非常有效,以至于投资者很难根据已公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易。因为一旦信息公布,比如公司公布盈利数字,市场的价格就会快速进行调整,将其反映在价格中。因此,要想获取超额收益,需要预测凯恩斯所谓的长期预期的变化。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出投资大众对其未来收益的综合平均预期,这些预期也包含了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小概率事件,比如最近的伊朗事件。如果我们能够识别自己的预期与市场预期的重大差别,就可以构造一个可获取超额收益的组合。

  请记住一条基本的商业规则:当你具有竞争优势时,你才能与人竞争。巴菲特称之为“你要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然而,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总是容易对自己过于自信,所以当我们认为自己具有竞争优势时,实际上可能是错误的。

  在股市上,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优势、分析优势、行为优势。信息优势是指你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信息,有了信息优势很容易获得超额收益,但要取得信息优势是很难的。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管强制性信息披露并重罚内幕信息交易。

  分析优势来自于你对公开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或者你与别人不同的分析视角。市场目前对亚马逊的定价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它的经营净利润率只有个位数是其商业模式一个永恒的特征。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亚马逊的经营净利润率将迅速上升并达到两位数。如果我们的分析是对的,我们将从亚马逊的持股中获得巨大的超额回报。

  行为优势是最有意思的,因为这种优势是最持久的。行为金融学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已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结论,将这些结论与投资流程有效结合,可以获取稳定的回报。在大部分人改变他们的心理行为之前,运用预期理论、支持理论、认知心理学、神经系统科学等能够获得超额的回报。

  当股价上升时,人们往往更加乐观;当股价下降时,人们又变得更悲观。而且,相比长期趋势,人们更在意短期的趋势。对于事件的影响,人们往往是用情绪来反应而非理性分析。同样,我们对于这种心理行为偏向并不能免疫,只是我们明白这些并尽量避免犯错。我们也犯过很多错误,但只是希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相比易变的情绪,基于理性分析的理念、看法显然要稳定得多,也可靠得多。从总体看,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良好,不存在太多过剩的产能,购并活动活跃、公司回购创新高,显示出公司的盈利增长仍将持续。管理层对于资本支出总体上保持严谨的态度,通胀仍是温和的,近期油价的回落释放了通胀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市场估值仍具吸引力,在我看来,美国股市的价值仍然是低估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反思自己的操作思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9-6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内容比较新、比较好。
《从本土投资者到国际投资者》演讲纪实 ,值得一读。
以下是巴曙松博士于2007年9月3日在北京证券业协会举办的一次论坛上的演讲以及问答记录,涉及投资理念、A股市场、H股投资,讲的有些意思,现将会议现场记录贴出来与大家分享。
演讲正文
巴曙松教授:
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给大家交流的内容,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9 月3 日的《21 世纪经济报道》的“天下论衡”栏目,我和几个国际金融机构的研究人员就A/H 股的开放问题专门有一个半版的对话,可以参考。
刚才我跟会长说,因为时间的关系,重点以提问、对话和讨论为主,在此之前,先做一点抛砖引玉式的阐述。
最近我们在读经济史的时候发现,就工业革命这个伟大的经济变革时代来说,当时的人们,一般的市民也好,学者也好,往往没有意识到是一个后来被我们称为工业革命伟大时代的到来。当时的不少人可能认为,无非就是一个蒸汽机的使用,但是这些变革,实质上是开启了一个文明的伟大的新时代。
反观当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很可能是一个正酝酿巨大变革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资本化的时代,是中国的投资者从本土走向全球市场的投资的时代。对H 股的开放,在香港称为“港股直通车”,是第一次有机会,让我们的投资者,从一个本土的投资者成为一个世界投资者。这样一个重大的变化,期间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对于中国的小到居民的理财、企业的投资,大到整个金融市场结构的转型,都有非常大的意义。我也就这个题目跟大家交流意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居民投资意识的全球化,关于中国的资产价格的重估,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从中国大陆到香港、再到海外相关市场的逐步推进的趋势,我们可以叫做中国价值重估的波浪推进理论。也就是说,伴随中国的崛起,中国居民理财意识的崛起,所带来的强大投资意识,带来的对于相关中国资产的重估。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我们可以归结为新四化:包括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第一个就是城镇化。从投资角度还有人口结构来说,中国在岗工作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过去10 年到未来的10 年间,都是历史上比较高的时期。我们在衡量很多国家的资产价值大幅上升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情况,比如说日本。日本的资产泡沫与其说是他的日元升值带来的,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人口结构的变动带来的。现在中国是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出生的人都走向工作岗位,这些人群占据整个人群比较大的比重,但是到下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可能面临比较多的长辈的资产,例如可能有4 套房子,需要卖出3 套房子,只住其中的1 套,那个时候可能就是资产价格调整的时期。
2006 年以来的中国股市的牛市,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上扬,是对国内资产价格的一个重估过程,目前这个重估过程基本上矫正了过低的国内资产。从下一步的趋势看,这个关于中国的资产价格重估的波浪,可能扩散到跟中国大陆的资产市场紧密联系的香港。
例如,现在全世界很多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其实也有一些是以中国业务为主的,比如说一个在澳大利亚的上市公司,以锆为主业,这个上市公司市盈率大约只有5 倍。所以说经济操作上,可以组织一个私募基金,把这些低估的跟中国概念相关的资产,收下来,转过来卖给一些市盈率40 倍、50 倍的上市公司,这样就会导致被重新估值的浪潮,扩散到澳大利亚或者更远的地方。
这个关于中国的资产重估的波浪不断推进的过程,不仅仅是价格提升,往往还是结构性的调整。更为重要的是,是可能引发中国的投资者关于投资理念的又一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我们说是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大家对价值投资理念的认同和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崛起。第二次革命,可以说就是以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开放为契机,在中国的价值投资理念中,加入全球化的元素,就是我们要重新评估,在全球化的情况下,同样一个公司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该怎样定价。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中石化,在香港低的时候是6 块钱,或者7、8 块钱,国内投资者会认为这是值得投资的,但是具有全球配置资产空间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可能这样想——他把中石化跟其他同一行业的石化企业的估值进行比较,如果其他的公司都是6、7 倍,而这个公司10、11 倍,他会减少他的持股,所以我们的投资者在初期要对这个市场进行充分的熟悉研究和学习,特别是初期开放,更需要注意。所以我想先说10 分钟的开场白,然后欢迎大家提问,批评指正。
问答部分
问:问一下教授,对目前中国A 股市场的状况是一个什么样的判断?对于最近韩志国还有华生为代表的观点有什么评论?谢谢!
答:总体来说,证券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有两种:一个是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另外一个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动量投资。现在在市场上,过了5000 点之后,如果你跟我讲价值投资,我认为你在给我讲故事。
我认为目前应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市场的趋势和动量。动量是什么?就是市场所形成的一个共识,以及市场自己往前推进、自我强化的一个趋势。所以如果动量一直存在,就可能不断有上升的趋势,但离价值投资就会有距离了。
即使如此,我们始终还是要回到最为基本的上市企业盈利能力上来。二季度上市公司业绩的惊喜,也是推动市场上扬和信心增强的重要力量。从现在的市场估值看,基本上已经体现了07 年利润超预期增长的估值,下一步的走势关键还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目前的盈利的质量如何?
今年二季度70%的超预期的利润增长,和一季度81%的利润增长,其中的质量怎么样,是不是可持续的,是影响下一步行情的实质性因素。如果这种盈利快速增长的趋势一直可持续到明年的话,那就往上还可以看高一些。
从目前的初步研究看,二季度的70%的利润增长里面,大概16%、17%的来自于交叉持股带来的收益,20%左右来自于会计制度变革和税收变动带来的好处,还有一部分的利润是来自于价格的上升,这种上升带有很强的周期性,但企业不一定有质量和技术的实质性改进。比如说你原来有一个库存,忽然因为通货膨胀因素,导致产品价格高了,而由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企业基本面真实的盈利改进,并未有这么强劲。
下一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盈利是不是可持续的。我们需要观察:如果可以持续,现在这个点位不成很大的问题;但如果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很多公司有股权激励,及小非、大非要减持的因素,而必须把利润做进来,由此所导致的利润增长并不可持续的话,
市场可能面临一个深度调整。
从实际操作风格看,目前的市场估值情况下,不少私募基金已经很谨慎了。但是从总体上看,公募基金基本还是很乐观,其中有主动乐观,也有被动乐观的。例如有的基金本来减持了,但是很多新的申购,促使基金不得不加大持股(以维持原定的仓位比例)。这种不断涌入到基金的资金,会不会成为推动市场调整的导火索,值得关注。
在总结此次美国次按风波时,从投资角度看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训,就是全球的大型的对冲基金经过自己内部的评估,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等,不管对不对,大家都共同地持有一些3A 级、2A 级的证券。在市场平稳时期,他们的收益率很高,但是真正有投资者因为上游房地产市场价格下滑,要赎回的时候,忽然发现卖的时候,这些原来评级为蓝筹的证券没人买,比如说在今年7、8 月份,风波爆发之前,高盛旗下的阿尔发基金,一度是国际资产管理界的神话,一年100%多的收益,持续了好几年,但要赎回1 亿美元的时候,当天市值缩水幅度很大,以至巴黎旗下的2 只基金不得不暂停赎回。所以我就有一种担心,现在大家一发基金,老基金100 亿,新基金90 亿,买了之后反正契约规定1 个月之内完成建仓,无论是大盘还是小盘,买的大都是比较集中的200 只股票左右的股票,这样不断把蓝筹股推高,如果这个市场出现调整,可能会面临——如果流动性管理不好,将出现第一只不得不暂停赎回的开放式基金!为什么今天用这样的机会说,因为我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在60 多家基金公司里面,这样一个“大奖”该哪个基金公司中,我们拭目以待。
对目前市场的判断,我个人基本上还是认为,处于一个居民资产转换持续推动的,动量性、趋势性占主导的时期。从我跟一些公募、私募了解情况看,他们认为还有机会,但是下一步的走势,还是要回过头来看我们一、二季度的企业盈利的增长和质量。这需要做非常详细的分析。
有的海外市场的投资者调侃,说不同市场的新投资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点象当年的义和团,十分勇猛,不相信子弹会打死人的。市场非常乐观的时期,新的投资者也不相信PE 估值是有影响的。
但是,也许短期如此,从长期趋势看,我们关键还是要回到分析上市公司盈利的情况来看,到这个时期我更多地愿意提醒以下几个风险因素:
1、A/H 股间的差价。恒生银行专门编制一个A/H 股溢价指数,H 股比A 股现在要贵90%,接近历史高点。
2、即使按照一季度的81%的增长,以及二季度70%的盈利的增长,全年的上市公司盈利可能达到6000 多亿来算,按照2000 亿的日交易量,按照印花税及我们证券公司的各种税费扣下来,一年也有5000 多亿资金流出。同时我更要提醒大家,我们现在这些流通股经常交易的部分,大概只占整个股本的30%~40%,也就是说你分担的是上市公司6000 多亿利润的40%,但是你付出整个交易的成本是5000 亿,这个市场总体上是一个抽水的市场。我们成立股市以来,大概只是在05 年和06 年实现了整个资本市场有正的收益,这是一个值得提醒大家关注的事实。
3、这一轮牛市启动的时候是3000 万个账户,现在是1.1 亿,其中有8000 万个账户,是只有1 年多投资经历的新股民。资金方面,根据我自己在5、6 月份的测算,大概在500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最近又重新回到日均开户数接近30 万这个高点,基本上算是散户主导。
4、现在市场低估了“港股直通车”可能带来的影响。因为现在还没有到基金正式进入阶段。条件成熟之后,如果继续推广到工行、建行(这是一个非常便利的操作)之后,这种转换,就可能会对两股市值之间的价格差异以及国内的资金状况逐步形成影响。
问:就刚才您讲的一些内容,我想请教更具体一些。现在这样一个机会其实是有最好“寻租”的机会,我们到底是否应该在港股开放以后立即就投入香港?有观点认为,在初期一点风险都没有。请您评价一下,如果没有风险为什么、有风险又是为什么?谢谢!
答:香港市场和国内市场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所以它的很多运作规则,它的估值方式的国际化,跟我们国内的投资理念、国内相对封闭的市场估值和方式相比,会有较多的不一样。比如说,在香港市场,它是把一个上市公司在同行业做全范围的比较,而我们更多的只在国内比较;第二个方面,在香港市场上,有多种衍生品,如香港的权证,其交易之活跃,种类之多,使得上市公司股票的定价,不仅受到估值因素,也受到什么时候是期货的结算日、涡轮的到期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对投资者知识储备的要求很高,所以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带来我们对上市公司本身的关注,是一次革命,现在我们又加上一个,估计是我们中国投资者从一个本土投资者到全球投资者第二次投资理念的革命,我们可能以后不会仅仅关注中国本土的市场,你还必须关注头一天道琼斯收盘多少,你必须关注一下9 点钟日本指数怎么开盘,因为它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再一点,我们要求对投资者交易有很多风险的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是我们如果走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市场,我们离得这么远,我们更要通过媒体,充分地揭示风险,没有风险的可能是银行存款、国债这些品种。另外,你刚才问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还有一个潜台词,要择时。海外投资这个消息公布之后,港股从头一天的受美股影响大跌1200 点,到受利好刺激大涨1200 点,而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历史上相对比较高的位置。
所以,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我个人建议:
第一、要熟悉新的市场环境和风险交易规则。
第二、发挥自身的优势,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就是我们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对中国政策的了解,这是我们的优势。比如说我们在做两地差价比较的时候,发现大市值的股票差价小。为什么?因为大市值的股票,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多,跟我们国内的估值的方式差不多,所以差距小。而小市值的股票差距大,这就给我们国内的投资者一个机会,他对中国的企业不了解。比如,要调研我们北京的同仁堂,海外的机构投资者先要买一个北京地图,同仁堂在什么地方,要不就上网,找同仁堂董秘的电话,我们呢一拐弯就能看到同仁堂。特别是,其中包括很多实际在大陆的企业,同时利用香港的资本平台的,我们更能把握他的一些优势。相比大量的上市公司的海外(如香港)投资者,我们更有优势。在香港,对中国本土经济的研究是不足的,比如香港市场上对中国金融经济研究的研究员有多少?100 个有没有?我们稍微大一点证券公司的研究所就有100 多个研究员,而他们整个加起来,可能都没有100 个。这就给我们投资者一个机会,我们可以跟踪、调研相关的企业。比如说到“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但现在比较下来,香港市场上上市的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的估值,不仅远远低于国内的房地产公司的估值,也低于香港本土的房地产的估值。——产生这种现象,第一个原因是相关公司市值小,第二是海外投资者觉得政策风险很大。——所以要发挥一些我们自身的优势,才能够减少风险,获得投资收益。
问:您觉得A 股跟H 股价将会不会逐渐地靠拢,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经过多长时间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您估计一下“港股直通车”开通之后,大陆去香港资金大概能有多少?
答:我的身份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代表研究人员的研究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关于你提的问题,在《21 世纪报道》9 月3 日的“天下论衡”栏目中我们都有回答,专门谈到了你所涉及的问题,所以麻烦你详细地看一下。但是我补充说一点,就是同一个上市公司在不同市场的上市的差价,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可能差价始终存在。比如说投资者结构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还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是以海外投资者为主还是本土投资者为主,都会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投资者估值理念不一样,投资收益的预期目标不一样,资金来源成本不一样。就国内投资者来说,如果利率是负的,他可接受的市盈率会相对较高,而在香港市场、美国市场,他心理上接受的市盈率的中枢可能是15~20 倍,而我们内地投资者接受的中枢可能是30 倍,使得它的差价会存在,这是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就是我刚才讲的供求。我们还有一个研究表明,就是两地市场上,在哪个市场发行的股数多,那么那个市场相对价格就会低一点,哪个市场发行的股数少,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他的价格就相对高一点。比如招商银行,两地价格比较接近,除了它本身是一个优秀的银行、海外投资者看好招行之外,流通量相对少也有关系。
第三,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和角度会有差异。例如,现在有不少海外机构不看好中石化,除了海内外的投资者对它的估值有不同的观点之外,海外投资者通常还认为,油价涨了,你的炼油业务亏损更多了,所以卖出,有海外投行因此给出的估值目标价6.3 元。而国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加工企业,它在上游也有资源,中间加工,下游还有非常广泛的分销渠道。中国的投资者会告诉他,你现在要建这个加油站,没有1000~2000 万是建不起的,可以跟肯德基、麦当劳超市连锁经营方式相比较,渠道为王,中石化也拥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国内投资者可能更多地从这个角度看。还有一点,就是在香港的发行量比较多,在国内的发行量相对较少。工商银行也有类似情况。
另外就是跟股本大小有关系,股本大,两地估值的差异相对较小,海外的基金往往设立一个最低的市值的要求,低的一律不投,因为进出不方便,他们的判断估值标准是接近的,所以差异性相对较小,小市值公司差异则比较大。
最后一点是投资理念。比如说国内的中小投资者今年1 月~5 月30 日获益很丰厚的,买股票时可能有这个思路:这个股票可能要被重组,那我先占个座次,买1 万股放着。而香港的投资者,他的方式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一定要等到经过交易所批准之后的公告,正式公告了,见到真东西装进去了,他才会把这个因素考虑到股价上。你可以看到这种有可能的潜在的投资差异最大。所以,笼统地说,开放之后价格差距可能会缩小,但是具体来说,有多种影响因素使得差距始终会存在。
问:我想提一个关于央企方面的问题。目前的市场估值,我想资产注入是很大的一个因素,但是也有不确定因素。央企注入是很大的事情,但现在还刚刚开始,很多央企还没有实质性的进行。如果大规模进行之后,是不是对市场估值有很大的提升?另外,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目前国资委一方面大力地支持央企的整合,整体上市的形式进行,具体的形式主要是定向增发,但是市场一直是居高不下,二级市场股价很高,如进行定向增发,同样一个资产规模所能够对应央企拿到的股份份额就会变得很少,这样国资委处于一个矛盾之中。我想博士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请教一下!谢谢。
答:当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转向动量投资的时候,特别是市场开始担忧估值的时候,亮点之一就是资产注入,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盈利基础。一个数字就是中国现在上市公司的市值23 万亿,流通市值8 万亿,但是我们上市公司的盈利占整个企业盈利大概只10%多一点,就是说,中国的上市公司还不能够代表中国的企业经济运行中最赚钱的。那部分在哪?第一在香港,05 年中石油一家的利润是1400 家的总额,06 年内地上市公司盈利大步上升,但是香港前20 家内地上市公司的盈利,就是国内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和;第二就是原来因为包装上市,放在之外的那部分资产。至于你说的情况,是一个事实。股价很高,他拿资产进来,但谁也不愿意做雷锋。从成熟市场来看,比如香港的做法,可能会允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经过合规的程序之后,来对定向增发的价格做非常大的灵活性的确定。现在市场价哪怕是10 块,经过股东大会通过,我可能会是3 块、4 块的价格,所以我们监管部门现在要防范这个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前20 天均价,实际上保护了一部分投资者利益,但另一方面,客观上阻挠了大股东装进去资产。这个问题,未来可能需要在有关的监管策略上做些调整,或者需要依靠行政的推动。
问:关于香港市场的一些具体情况。
答:香港的证券公司牌照不像国内牌照那么有严格的行政管制,有2 个持牌人就可以开张,而且香港的购买的证券和资金都在他的户上,所以也可能会出现证券公司把你的证券倒卖了以后,卷走,最近就有这样一个案件,所以中介机构的选择比较重要。要选择我们比较了解的,比较熟悉的,要不然你的香港某某证券公司,实际上就2 个人,最后看资金量比较大,一卖跑了,这些游戏规则,都得要熟悉,所以拜托各位媒体,要跟中小投资者讲清楚,各个环节的风险跟国内不一样的地方要说清楚。而且还要呼吁,除了中小投资者开放之外,整个开放的主渠道还应该是机构,毕竟机构他的研究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强,可以预计,在不长的时间内,QDII 的规模将继续扩大,从设计一步步成为现实。未来应该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下的中国证券对外投资扩展,机构投资者研究能力相对强一些,同时还可以承担对国内投资者信息发布,风险教育风险提示这样的功能。
问: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跟教授提几个问题。您讲到,在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了2 次的投资理念的革命。第一个是价值投资,第二次是投资视野国际化的,我想请教授再重点地跟我们讲一下——特别是针对现在市值已经占到40%左右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来说——您觉得在5000 点以上的市场里面,机构投资者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第二,就想再问一下您刚才讲的,可能会有一些基金会中一个世界性的“大奖”。我不知道哪些基金或哪种类型的基金有可能中奖?谢谢!
答:针对我刚刚提出的关于基金如果流动性管理欠佳,可能会出现不得不停止赎回的警示,有的基金公司与我辩论,他说市场是不可预测的,公众投资热情调动起来,你怎么知道不能到几千点?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是他还说,投资嘛也要有点娱乐精神。我想强调的是,要用自己的钱娱乐,不要拿别人的钱娱乐。为什么(监管部门)要对基金公司牌照管制如此严格?会这么谨慎挑选投资者做机构理财?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信托责任,是一种承诺,所以才会导致我们所谓的“拭目以待”。——未来肯定会出现流动性管理不当的基金,在可能到来的市场调整里面中一个“大奖”,形成调整的深层次推动因素。这也是投资理念的二次革命,就是他片面地理解原来在一个封闭市场所形成的筹码概念,而忽视了一个正在开放的资本市场所带来的整个投资的资产变化。
现在实际上很多指标已经接近前期的高点了,比如开户数、交易量、换手率已超越(或接近)前期的高点了,但是有几个影响因素,我们经过讨论,在一些大的问题上进行分析——比如中国会不会重新走上日本、中国台湾在历史上走过的泡沫的道路,我们说我们有可能躲过。大致可以说有2 个正面的影响因素:第一,在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台湾省,工业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如新干线已建完了,没有很多的基础设施投资机会,此阶段开始展开的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扬;而中国目前仍有大量的基础设施等可以吸收大量的资金,所以可能不会导致资金过分的泡沫化。第二,因为中国有一个香港,香港市场起到了中国市场清醒剂的作用,让市场冷静一点的作用;而以前的日本和中国台湾省,则是相对封闭的市场。中国有一个完全按照国际化估值的香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参照系,有很多在两地上市的公司,香港的估值给了我们一个参照,如果没有这些市场参照和约束,现在中国的指数可能去到一万点。而不会有那么多人想,目前工行A 股比H 股已经贵了90%。目前情况是,再往上投资的时候他就会考虑一下,到了目前这么一个十字路口,是要回到真实的上市公司盈利的真实的分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
这个要考验机构投资者的识别能力,而不仅仅是娱乐。而带有娱乐精神的思路,在市场调整面前,会被市场娱乐。
问:您讲的基金现在市值占整个市场已经非常大了,不停地在发新基金,手上拥有这么多现金,现在的股票里面具有可投资价值的又特别少,特别是在投资理念进行第二次革命的情况下,您的判断以及给这些基金公司的建议是什么?
答:坦率地说我接触到的一些基金公司高管也在悄悄地犹豫,基金公司也是一个投资平台,他有一个契约批完之后,开放式基金申购之后,申购完了又去买,因为契约已经写好了,我了解到有些基金公司他在年中已经开始意识到,刚一降低仓位,下来了,不少新的基金申购,一申购之后显得仓位下来太多了,达不到要求只好又去买,这个就是说明市场确实有不确定性。趋势投资成为一个重大的派别。当时在场有几个私募基金,我做了一个现场的调研,如果4000 点以上私募基金非常谨慎,到了5000 点以上公募才变得非常乐观,为什么?私募基金含蓄地说我们自己的钱在里面垫着,我们收入直接跟我们的声望挂钩的,潜台词就是公募基金玩的是别人的钱。如果此时缺乏信托责任,大家买基金,基金公司一看你给我钱了,我接着买股票,就不断创新高,一直到游戏玩不下去为止。
最近在网上互相转的一个PPT 的幽默故事,说钱从哪里来的。这本来是一个基本问题,但是故事讲得比较有意思:两个人在路边卖包子,1 毛钱一个,生意不好,怎么办?1 毛钱一个没人买,我们两人就分别用2 毛分别买对方的包子,这样把现金流就做出来了,1 个包子2 毛,收入变成2 毛钱了,这感觉挺好。这样咱们接着涨,1 块,我剩下100 个的包子的市值变成100 块钱了,这个叫估值,实际上总资产变成1 块钱,旁边人一看,这包子涨的挺快,我也买一个,他买就是1.1 元、又涨了10%,剩下的变成110 元,我们两个公司加起来就有220 元的总资产,后面的人跟着买我们的包子,我们卖完了我们就撤了,至于包子到底值多少钱,只有买包子的人自己知道。
特别是你在用别人钱的时候,有一个值得警示的迹象,而且现在有加速的趋势,也许会在近2 个月,私募基金的表现短期回报赶不上公募基金,但是我敢说如果出现调整,遍地是黄金的时候,是私募基金在这捡。正如最近的美国次按市场大幅调整的时候,巴菲特说,市场的调整给我们很好的买入机会。
问:我给监管部门提一个意见。我觉得监管部门有一个说法是错误的,关于投资者教育。我交了这么多手续费,为什么还是教育呢?另外,如果我们在2000 年听你们的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原先是2000 点,现在是5000 点不是很亏吗?
答:两句话回答他两个问题,可以讲清楚。第一个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投资者教育。美国有一任证监会主席来维特有一句名言,监管者看到新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应该正像看到一个小孩子手里拿着钱走过站满流氓的街角,所以要进行投资者教育。第二个4000 点的时候不要买,可能失去了赚钱机会,但是也躲过了5.30 被腰斩的风险,现在还有数百股票一直在低位。
问:我是一个个人投资者,有一个比较宏观的问题,我想现在的繁荣,跟我们国家整个的资金量过剩是有比较有关系的。我理解,我们这一次放开香港的市场,把一部分水放到香港去,可能是有这么一个考虑,但是这个流动性过剩是困扰国家经济的一个现状,我觉得从我们现在货币政策来讲非常明确,就是07 年来以来已经加了多次息了,从货币政策上说是这样的,但是从财政政策来说,我们可以看到8 月底也出台了一个国债的消息。我不理解的是这个发国债对控制流动性的作用到底在哪?我觉得发国债类似于印票子,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来讲在加息调控,一方面从财政政策我觉得我们是一个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一点想请教一下。谢谢!
答:仅仅就财政来说,资金回流还没有形成,是由央行跟外汇储备置换,这样就使得央行可以不再投放这一块,6000 亿的货币,是把储备转换到农行,通过农行作为平台,转到国家财政部进行投资,如果原来(6000 亿),可能就要流通到市场上,购买1 美元储备要放7.6 元的货币,而央行不能、不是直接买,因为直接买不就可以直接紧缩了吗?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得直接购买财政的债券。如果购买就等于直接印票子,财政的环节看不出他是紧缩还是收缩,对于资产的置换,关键在央行的环节。
问:他倒腾了一样,实际效果不还是一样的吗?
答:央行现在对冲的工具有几种。因为大量贸易顺差的资本流入,今年上半年储备2500 亿美元,要投放2500 乘以7.6,货币是很庞大的,怎么办呢?就提高准备金率,提高了12%,世界最高水平之一,第二是央行发货币,把票据发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把钱交给中央银行,把钱收回来,现在为什么发特别国债是一种紧缩呢?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需要用外汇进行投资,不可能直接从外汇储备里划一块给他,央行的资产就不平衡了,有一块资产不见了,所以要从央行拿走一块外汇储备,交给他一块债券,这就是他的发行,要通过农业银行的形态,这样使得手里多了一个对冲的工具,就是6000 亿的国债,如果市场资金宽松的时候,原来央行的对冲只能靠准备金以及央行票据,现在就可能就采取抛6000 亿的国债给商行银行,而收回货币,而不用自己发央行票据。
问:我也是个人投资者,我想问,投资香港股市是不是有一个人民币升值方面的问题,因为升值,将来会有汇兑损失。您怎么看?还有刚开始说的今年咱们国内的一些公司成长比较性好,上半年达到70%,不知道后半年怎么样?还有08 年、09 年有没有可能像今年这样好?请您帮着分析一下。
答:关于第一点,现在有一个看法,说到海外投资会损失人民币汇率5%这部分,也对也不对。不对的就是,如果你投资的是主要是外资资产,比如汇丰他们,会损失一些,如果你投资的主要是人民币相关资产,比如H 股、红筹企业,他的资产都是人民币,他产生的利润是人民币,他在香港披露的时候把人民币换成港币,所以这里的股价你要多算一部分,就是盈利港币算的比人民币要高一点,所以不会遭受人民币升值的损失。前期有一些误解,好多人认为投过去就有损失,不对。例如中石化每股收益如果是人民币8 毛钱,换成港币就要8 毛多一点。
关于第二个问题,从整个中国上市公司盈利的季度波动看,今年上半年可能是一个周期性的高点,但接下来利润的增长速度,我们看还会增长比较快,但是可能不太会出现像一季度高速度的增长,可能会恢复到较快的增长,因为目前的增长跟资产的注入、跟股权的激励都有关系,未来可能会逐步回到一个比较平稳的、但跟国际市场比还是比较快的增速,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从以往情况看)上市公司季度每股盈利有一个明显的季度波动周期,今年上半年属于一个周期性的高点,未来可能有一个平稳的回落,但预计不会变得很低,依然是一个较快的增长,但不可能一直是80%那么快。
问:有两个港股方面的事情问一下。第一个就是中行的港股试点,基本要登陆了,后面包括媒体还有新的信息,如工行和建行可能陆续也会开,那么中行的试点周期现在有没有比较标准化的东西能测算出来?第二个问题您也讲了,像台湾那边,台湾本地的市场下滑也是因为境外投资者开放,中国政府当时出台政策的时候,有没有做相关的测算,有多少资产,可能会流入到香港?
答:从销售渠道看,应当是根据风险控制和业务系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你把各个风险环节控制(交易、清算、交割等),谁的风险控制到位,经过监管部门认可就可以,所以这个答案不应该问监管部门,应该问中行、建行等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部门,他们自己准备好没有。第二个问题是,相比QDII 目前的100 亿规模,(通过“港股直通车”方式)预计将会比这个量要大。至于是多少,其实取决于财富效应和风险偏好。为什么国内这么多钱大量涌入资本市场?金德尔博格说,金融泡沫的形成过程最根本的一点特征,就是“猴子看、猴子学”。人类的投机行为十分类似于猴子的相互模仿行为:一个猴子摘香蕉,旁边的猴子打他,再摘的话,就再打,所以再来的猴子就不敢再摘了,示范效应非常强大。如果初期的投资者赚钱了,就会吸引新的投资者的进入,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初期的这部分资金产生的示范效应多大。如果初期示范效应是伤痕累累,可能会有影响。但这是短期的,中期还是取决于两个市场的相对的投资价值和上市公司的质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7-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09-06 |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 --(以下竞争因数是长线者考虑的定性分析)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 首席研究员 邱罡  研究员 龚敏  易滢婷  张晓亮
   得益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欧洲、日本本土造船业因发展放缓愿意向中国等国输出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政府无法保护国有造船企业反而促进了其成长、中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2007年一季度,中国承接的新船载重量占世界份额的51.28%,同比增长170.52%,首次超过日韩。





但在创新、配套产业和人才素质等方面,中国造船业与日韩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对日韩的优势

劳动力成本低

造船属于劳动、资金、技术三要素都密集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很重要。造船业需要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工人,高收入国家的居民不大愿意作造船厂的工人,日本、韩国都出现了造船工人来源不足的问题。中国劳动力数量众多,成本远低于欧洲、日本、韩国等造船业大国。日本、韩国的人均工资成本大约是中国的7-8倍,中国造船企业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都低于10%,而日本造船企业的该比例约为30%,这削弱了日本造船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造船业当前拥有的综合劳动成本优势,可保持相当长时间。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考虑人力成本和生产率而计算出的综合劳动成本在成本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未来5-10年内,中国造船业综合劳动成本仍将远低于韩国企业。



中韩造船企业综合劳动成本对比 (单位:美元/修正总吨)

资料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搜集整理
产能优势

中国造船场地资源丰富,容易形成产能优势。与日韩等国相比,中国拥有很长的海岸线,比较容易地扩建造船基地。由于本国场地限制,大宇在中国的烟台、三星重工在宁波建设船体分段制造厂。日韩船厂的产能接近饱和,无法顾及常规船的生产,使得很多订单流入中国船厂。

中国造船企业的劳动力优势、产能优势集中体现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常规船舶的建造上,这是中国造船厂的三大主力船型,大部分用于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造船企业通过低价获得了大量散货船等常规船舶的订单。业内人士表示,同样的好望角型散货船,中国和韩国分别是6800万美元、8300万美元。目前,大连船舶重工的手持订单任务已排至2011年,2007年一季度手持订单283.8万修正总吨,再次跻身世界五强。

劣势明显

上游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在船用设备领域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中国船舶配套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中国远洋船舶的导航、通信、舱室、自动化设备,以及电机、电器等关键部件还大多需要进口。目前,中国国产设备装船率不足40%,远低于日韩的85%以上。进口船用低速机、中速机、船用发电机组占中国市场的比例(按马力计)分别为50%,50%和70%。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部分船用设备产品,主要只能为沿海小型船舶和内河船舶配套

建造高端船舶缺乏竞争力

另外,中国造船企业在技术与设计上与日韩企业差距明显。韩国造船业非常注重技术的进步,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船舶市场上占有很明显的优势。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只有大约200名船舶设计人员,而三星重工拥有1500多名设计人员。

不仅如此,中国造船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上与日韩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部分造船厂存在造船周期较长、交船拖期等问题,使中国造船企业信誉度受损。在2000年6月,中机海川国际船舶公司和芜湖造船厂签订建造6艘2.7万吨级散货船,当第4艘船交付时已经拖延近10个月。此外,中国造船企业存在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的问题,中国某些造船厂建造的船舶中使用了未经船级社检验的部件导致主机出现问题。

表: 韩国、日本、中国造船产业技术竞争力对比  资料来源:韩国产业研究院


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也是中国船舶企业与日韩的主要差距之一。机电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短时期内难以达到日韩水平,也无法利用国家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完善的配套产品网上采购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信息网络。
   目前,在LNG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上,韩国拥有绝对优势,中国还缺乏相应的设计、技术与生产能力。韩造船厂在最近3年里承揽了全球14艘钻探船1的全部订单。目前,韩国造船企业的LNG船手持订单占据了全球订单的74%。
   而中国2007年新增订单激增主要是由于日韩重点生产高端船舶,常规船产能暂时饱和。2007年一季度,中国承接新船订单中,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占总量比例分别为71%、14%、10%。预计2007年韩国所造散货船在全球所占份额仅为8%,而LNG船却将高达67%。
   中国造船业将模仿韩国当年成功的发展战略,首先大幅扩能,然后通过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进一步降低成本,最后进军高附加值船舶制造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短期内仍无法赶超韩国
造船工业属于传统制造业,
80年代以来,中国以生产许可证、合作生产等方式从瑞士、丹麦、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引进了100多项世界名牌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中国船舶企业还与日本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关系,1995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与日本川崎造船合资兴建了中远川崎,70%以上的职工都已到日本接受过培训。


中国造船业将模仿韩国当年成功的发展战略,首先大幅扩能,然后通过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进一步降低成本,最后进军高附加值船舶制造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未来中国船舶设备本土装船率将缓慢提高,有望在2010 年提高到50%。随着中国加强技术引进,以及与大量外资船用设备制造商在中国合资设厂,部分船舶设备制造的短板有望得到逐步解决。2005年,我国船用曲轴实现了生产为零的突破,现在能制造品种较齐全的曲轴,还出口到韩国。2007年6月,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建造完成单机功率为49680马力的柴油机主机,打破了日、韩在大型集装箱船柴油机主机上的垄断。
全球市场上对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等高端船舶的需求前景看好。随着国际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LNG船的全球需求迅速增加。预计2015年和2020年前全球对大型LNG船的需求将分别为110艘和140艘。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预计,到2010年中国大概需要38艘左右的LNG船,到2015年,可能需要65艘以上的LNG船。同时由于使用超大集装箱船可节约运输成本,超大型集装箱船的需求旺盛。2007年一季度,全世界造船企业完工的集装箱船的单船运力是3550多TEU,新船订单的单船动力为4180多TEU。预计,单船运力超过7500TEU的大型集装箱船全球拥有量从2005年底的86艘增加到2009年的232艘。
中国未来将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目前中国正在建造中国的第一艘LNG船,并将于2007年10月前后完工。沪东中华造船厂已经形成年产2艘14.7万立方米LNG船的能力,并已经拿到6艘LNG船的订单。2007年5月,中国成为继韩国、日本、丹麦之后,第四个能够自主设计、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国家。目前,沪东中华已生产了一艘8530TEU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并拥有9艘8530TEU超大箱集装箱船订单,生产计划已排至2011年。在国内需求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船企开始在VLCC、LNG船和大型集装箱船等领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目前,中国拥有可建造VLCC的船坞9座, 2011年将达到30座以上,将相当于韩国船企目前拥有大型船坞(15座)的两倍。中国新建成的长兴造船基地将以建造LNG、海洋工业轮船、VLCC和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舶为主。
韩国造船企业在高附加值船舶建造方面优势显著,预计在未来3-5年内,中国造船企业还无法赶超。高附加值船舶对于造船设计水平、生产周期、质量控制等有较高要求,韩国造船企业信誉良好,使其获得了大量订单。2007年上半年,全球所有新增LNG船的订单都由韩国造船企业获得。2011年前,国际船东的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大都已经交给日韩的造船企业。
中国造船业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政策积极推动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也将为造船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和资金支持。当然,全球的产业转移与行业景气将加快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中国造船业未来也面临产能过剩、汇率升值、高素质人才资源短缺等挑战。全球造船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张将可能使2010年后整个造船行业出现产能过剩。2010年,世界船舶需求量为6000~7000万载重吨,全球的造船能力可达1.1亿载重吨以上,两者之间存在4000~5000万载重吨的巨大供需差。目前仅中国的规划生产能力就将达到4000万载重吨以上,目前全球手持订单3亿多载重吨,今后陆续交船后,造船能力过剩问题将会突出。2010年以后,中国船舶企业的低价战略将有可能使大多数造船企业难以获利。
   同时,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汇率风险不断增大。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中国造船业将蒙受近20亿元的汇率损失。预计人民币将继续升值,对船舶工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将产生冲击。从2007年初至2007年7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达到3%左右。
   当然,高素质人力资源短缺将成为影响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瓶颈。许多船厂的工人都是以新员工为主, 由于收入相对较低, 企业无法留住人才, 有技能的工人大量流失。中国船舶专业本科毕业生每年不足1000名,大约有1/3-1/2毕业后不再在船舶行业工作,同时学校教学与实践有较大脱节,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参与实际工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线还要考虑人心的粘性-------除行业,公司定性分析的之外的人气拈性,看到一篇文章.从市场哪个角度阐明了粘性的重要
长线牛股必须具备的三个外在条件



有不少朋友在股票下跌时非常恐慌,我持有的长线股票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在大盘迅猛下跌的过程中也有所回调,于是不少人断言:这两只股票会跌到60.00和35.00以下,这里我不敢确定两只股票是不是会跌到所在的位置,我想不仅是我的朋友还有我手中预留的资金都随时守侯着它,这里我只想谈谈长线牛股必须具备的三个外在条件:
一是必须要有一批长线主动持有的散户.
二是必须要有一批长线持有的机构投资者.
三是必须被持续看好,无论是机构和散户都有持有的欲望.
第一条里面关键词是"长线主动持有",不是被套后被迫长线持有(这种情况非常多,要严格区分).这些投资者是以投资的理念买进股票,不会受到股票价格波动的连累,也不会因为大势不好而杀跌.这样不少筹码被牢牢锁定了.
第二条里面关键词是"机构投资者",他们非常坚定的看好公司前景,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长期持筹,市场中最主要的筹码就被锁定了.
于是股票价格就会出现不断上行的态势,既然被不少新机构投资者和新散户看好,在现有股票中少量不十分坚定的筹码拿出来交易可能导致引发股票价格下跌时,立刻就会被看好的新机构投资者或者散户不断买走.于是股价慢慢向上推升,长线牛股就这样形成了.
从上面的这三个外在条件我们应该很清楚:长牛股最根本的基础是其长期存在的投资价值和经久不衰的优秀公司品质!我一直很不看好消息股和题材股,五月份以来很多文章一直希望大家远离那些品种,我认为其中缺乏了我说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人们会随着时间慢慢褪去对那昙花一现行情和昙花一现股价的记忆,长牛股将留给人们的将会是难已磨灭的长久记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均线多头 于 2007-9-7 04:13 发表
2007-09-06 |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 --(以下竞争因数是长线者考虑的定性分析)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 首席研究员 邱罡  研究员 龚敏  易滢婷  张晓亮   得益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欧洲、日本本土造船业因 ...



是以上几个差异决定了中船,广船的财务报表好看,所以分析企业竞争力是基本面分析中的关键因数,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前途?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利润靠什么维持持续性,当2010年,全球供需被打破时,中船会不会上演荒漠之花的好戏,想想中集,也许2010后的中船就是2003-2006年的中集.现在中船的成长之路代表着中国的重工业化的成长之路.这条路可能很长,很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16 09:06 , Processed in 0.04399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