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h 发表于 2012-4-24 11:41

尹中立:B股市场面临重大投资机遇
http://www.sina.com.cn2012年04月24日 01:49每日经济新闻

  尹中立(微博)(社科院金融专家)

  近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一行到广东调研,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宣传新的改革措施;二是就新改革措施听取投资者的建议。此外,还隐含着未来股票市场的改革动向,因为郭树清称,“针对大家提出的资本市场服务 ‘三农’、提高融资效率、推动整体上市、支持分拆上市、B股公司发展等问题,证监会将认真研究提出解决措施。”

  这意味着市场一直关注的B股市场改革问题,可能在决策层那里有了腹稿。B股的投资机会即将到来。从今年市场走势看,B股已经悄悄地强于A股。从2011年12月中旬的低点计算,这一轮市场的反弹中,上证综指最大涨幅只有15%,沪深300指数的最大反弹高度是18%,而B股的最大涨幅达到了30%。B股走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B股价格显著低于A股,从价值投资的理念看,B股的投资价值比A股高。笔者按照2012年4月20日的收盘价格计算,B股价格平均比A股低一半以上。其中沪市B股与A股的价格差距大于深市,具体数据如下:

  沪市有54家B股上市公司,44家同时有A股,其中29家公司的B股价格不足其A股价格的1/2,有9家公司的B股价格不足其A股价格的1/3。按照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B股价格是A股的0.43倍。

  深市有B股53只,同时拥有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42家,其中23家公司的B股价格低于或等于A股价格的1/2,按照简单算术平均数,深市的B股价格正好是A股的1/2。

  显然,按照价值投资的理念,B股比A股更有投资价值。

  其次,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在加快。今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在不同场合表态“要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将在规范的基础上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3月中旬,国务院下发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对此再次重申。可以预期,政府将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鼓励国内符合条件的机构“走出去”,放宽境内居民境外投资限制。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方案也透露出类似的信息,其中的内容包括放松温州的企业和个人购汇的限制。从理论上讲,B股与A股的差异主要源于外汇管制,如果人民币资本项目现实自由兑换,则这两个市场的价格会自然接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加快无疑对B股市场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第三,人民币单向升值的趋势已经基本结束,境内居民或企业持有外币的意愿在迅速上升,从最近两三个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就可出这一新的动向。2008年以来,中国的居民外汇存款一直处在很 “稳定”的状态,2011年7月份之前的近3年时间里,居民外汇存款一直在580亿美元附近波动,但这种“稳定”状态在2011年8月份被打破,在2011年的最后4个月里居民外汇存款增加了105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2.5%,而外币存款余额3418亿美元,同比大增44.3%,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668亿美元。

  从现在的居民外汇资金的使用渠道看,储蓄存款的收益率几乎为零,此外只能购买B股或购买QDII产品。可以预见,当B股市场出现机会,该市场将成为迅速增长的居民外汇存款的主要投资渠道。

  最后,新的证监会主席上任之后,解决B股市场的预期在上升。去年四季度郭树清上任证监会主席后,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力推资本市场改革,他的努力让投资者看到了B股市场改革的希望。最近几个月,B股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打破了该市场沉寂已久的平静:有些B股类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票(如陆家嘴)或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如长安汽车),再如,伊煤B到香港市场发行H股被批准。

  所有这些因素表明,自2001年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以后,B股市场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临。或许,这是B股市场进入全新历史阶段的开始。

meng-h 发表于 2012-4-24 11:50

监管部门人士称B股公司未来或可发行公司债
http://www.sina.com.cn2012年04月24日 07:21证券时报网

  昨日,在2012年第一次保代培训会上,相关监管部门人士表示,B股公司将可以发行公司债募集资金。该人士同时透露,截至3月底,公司债项目目前在审企业有15家,计划发行299亿元;已过会尚未发行企业有36家,计划发行606亿元;43家企业披露发行公司债券的董事会预案,合计将发行887亿元。

  在总结2011年公司债券市场特点时,相关监管部门人士指出:审核效率明显提高,平均审核周期缩短至一个半月左右,为现有几个债券市场最短;与同期中期票据相比,去年上半年绝大多数公司债利率已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全年来看则无明显差异;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基金、保险、券商等机构投资者认购超过95%。

  对于公司债券审核问题,相关监管部门人士指出,“年均可分配利润”指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累计公司债券余额”指公开发行的债券余额,含企业债券,不包括短融与中期票据。“最近一期”指有公告的最后一期。“最近一期末未分配利润”为负不影响发行条件,但最近三年必须盈利且能够支付一年利息。

meng-h 发表于 2012-4-24 12:14

AB股合并三部曲猜想
http://www.sina.com.cn2012年04月24日 08:04证券时报网

  如果将A、B股市场的最终合并作为远期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对B股市场分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允许发行B股投资基金。参照A股市场做法,允许具有一定资质的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募集资金用于投资B股。一来在为境内开辟外汇资金投资渠道的同时减轻外汇市场压力,二来可以减缓境外资金大进大出所带来的B股市场剧烈波动。鉴于目前B股市盈率相对A股而言明显较低,加上基金公司专家理财的优势,对于国内零散外汇资金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B股基金的发行规模,要与B股的市场规模、投资价值等相匹配,确保B股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可以相互制约。另外可考虑适当放宽汇率管制,比如允许个人购汇投资额度提高到每年10万美元,但不得随意汇出境外,具体可以由中国证监会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商定。

  其次,允许境内合法持有外汇的机构投资B股。目前,境内机构投资者可以到海外投资股票,但却不能投资境内的B股,这是不合理的,也是有违市场经济原则的。A、B股产生价差的一大原因,是B股市场目前不对机构投资者开放,从而使其失去了部分流动性溢价;另一原因是国家外汇管制,资金实力强的境内个人投资者要想扩大投资,只能通过黑市购汇或累计限额购汇的方式操作,手续太麻烦,因此转投A股,造成A、B股价差。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一个市场同一只股票有两种价格,显然是不合理的,同股同权是必然的趋势。国家起初不允许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B股市场的原因,就是担心外汇流失,现在国家外汇已从短缺变为过剩,B股市场向境内机构投资者放开的条件已经成熟。

  最后,实现A、B股合并。允许发行B股投资基金及允许境内合法持有外汇的机构投资B股后,B股市场主体将逐步与A股市场一致。我们有理由相信,B股的价格优势将吸引增量外汇资金入市,并迅速向A股价格接轨,即使短期上涨过头,价格发现机制也将很快抹平两者的差异。无需太长时间,国家就可以宣布从某一时点起,将B股市场完全并入A股市场,B股市场使命就此终结。剩下要做的,无非是将B股保证金按照当时的汇率兑换为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相应增加。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A、B股合并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纯B股公司的非流通股问题。并入A股市场后,可以参照A股市场现行做法,规定解禁期、解禁额度,最终实现全流通。对于一些现有规模较小的纯B股上市公司,也可以考虑到深市中小板挂牌。二是B股公司的ST问题。鼓励B股公司之间进行重组,尽可能解决B股公司的ST问题。如果解决不完,待A、B股合并后再重组解决。如果重组不成功,按要求转入三板市场,待符合条件时,再转入A股市场交易。三是B股账户的清理规范问题。笔者认为证监会可以考虑出台相关规定,对目前B股账户管理中的不规范问题进行清理,对B股境外个人投资者账户(C9账户)实施全面指定交易制度,避免在合并后给A股市场留下隐患。

meng-h 发表于 2012-4-24 12:21

人民币债国际首发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16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4月23日 | 评论(0)
   首只中国领土外的人民币债券在伦敦发行,伦敦将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业务——人民币国际化又下一城
财新《新世纪》 特派伦敦记者 张翃 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上,2012年4月18日值得单书一页。

  这一天,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债券,这是首只在中国主权领土之外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同日,中国银行、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五家机构在伦敦金融城启动新计划,欲将伦敦打造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的“西方枢纽”。

  “这只三年期的债券指导收益率从3.25%最终确立在3%,发行量从原定的1亿元提高到2亿元。”汇丰银行本币辛迪加全球主管琼斯(Chris Jones )告诉财新记者,“这清楚表明了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离岸产品的兴趣。”琼斯说,占成交量60%的投资者来自欧洲,超过了亚洲投资者。认购债券的不仅有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银行,也有来自英国、荷兰、德国和卢森堡的散户投资者。

  汇丰集团行政总裁欧智华称,“此次发行是伦敦迈向人民币国际交易中心的重要一步,也预示着这一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财新记者从中国银行(英国)有限公司(下称中行(英国))了解,此次发债是由上述五家银行共同承销。“其成功发行意义重大,预示着伦敦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正式启航。”中行(英国)回复财新记者,“五家机构共同发售汇丰作为发行人的点心债,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市场注入信心,示范作用远大于对于市场的实际推动作用。”

  “汇丰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伦敦宣布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业务,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利好。”在香港从事人民币离岸业务的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胡文涛对财新记者说,“香港只是亚洲的中心,人民币去不了欧洲,就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在欧洲发行人民币债券,也可提振市场对于人民币的信心和认可度。”

  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认为:“香港没法辐射到欧洲,此次伦敦的发展,可以大大加强人民币在欧洲的辐射。”

伦敦机会

  伦敦早就摩拳擦掌。2011年9月,在伦敦举行的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上,两国就确定要对伦敦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加以支持。今年1月的“香港-伦敦论坛”上,两地成立了合作小组,进一步推动两地在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支付结算系统、促进人民币市场流动性以及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联系。

  伦敦准备好了吗?4月18日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报告《伦敦:一个人民币业务中心》给出了一个颇为乐观的回答。

  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伦敦的人民币存款超过1090亿元,其中客户存款350亿元,银行同业存款740亿元,“这表明具有流动性的人民币资金池正在形成,这将在伦敦建***民币交易中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香港相比,伦敦的人民币“池子”仍显浅陋,同期香港的客户存款可类比的数据是6610亿元。但报告作者之一萨巴赫告诉财新记者,存款规模对一个市场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存款可能对于人民币远期和互换等产品很重要,但比如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就与存款规模没有什么联系。伦敦在机构投资者、银行间业务、企业银行等方面有优势。“伦敦是资金管理非常重要的市场所在地,是投资基金、养老金、对冲基金等聚集的平台。”萨巴赫说,这是伦敦最有优势的一个方面。

  伦敦特别有潜力的两项业务是托管和机构经纪业务。两项业务的主要需求都来自大型机构投资者。随着人民币使用范围扩大,大型机构对人民币资金的托管、对人民币交易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伦敦的服务范围将不会局限在欧洲的基金,也延伸至美国东海岸和芝加哥地区的许多对冲基金。

  外汇和风险管理产品是伦敦人民币产品的重头。人民币外汇现货交易方面,伦敦去年平均日交易额为6.8亿美元,占全球离岸人民币外汇现货交易的26%。非交割远期的日交易量达55亿美元,非交割产品交易远高于交割产品是因为人民币仍不可自由兑换。随着人民币汇率管制放松,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增长,可交割产品将出现增长。这种趋势已开始显现。

  企业银行业务方面,伦敦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设施和服务,包括供应链和贸易服务、开立人民币信用证等。伦敦的人民币贸易融资2011年达到160亿元。不过,报告指出,企业银行的普及率、产品的全面性都还有提升空间。

  零售银行业务是伦敦的一大短板。伦敦提供个人人民币账户的银行仍较少,存款额也较小,但私人银行人民币账户存款总额超36亿元,为富裕客户理财可能成为伦敦零售银行方面的主打。

  “英国金融与专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将伦敦置于一个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的优势地位,再加上能够与东方和西方在一天之内进行交易的时区、世界使用最广的语言等,都使得伦敦成为在西方发展人民币市场的明显候选。”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计划指导委员会主席、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傅思途(Stuart Fraser)对财新记者说,“伦敦将扮演一个对香港的补充角色,为其机构投资者、欧洲中东和非洲、美洲提供进入人民币市场的路径。”

  “中资金融机构在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行(英国) 告诉财新记者,“一方面,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离不开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往来,离不开中国企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参与;另一方面,中资银行在服务中资企业客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便利。”

  财新记者获悉,目前中行在伦敦的人民币业务包括:针对个人客户的账户、存款、汇兑、支付,针对企业客户的账户与存款、跨境人民币结算等贸易服务、贸易融资、贷款、发债等,针对金融机构客户的外汇交易、拆解、回购、利率汇率风险管理等产品。

伦敦vs香港

  伦敦跟香港不是竞争关系,是互补关系。所有受访者对此都异口同声。

  渣打香港环球市场主管陈铭侨称,欧洲不会抢走香港生意;离岸人民币业务规模要做大,最重要是24小时均有流动性,伦敦的发展有补充作用。香港收市后,如要进行人民币买卖可以在伦敦进行,令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更强,香港亦会在整体市场扩大中获益。

  恒生银行执行董事冯孝忠称,由于香港与中国内地属同一时区,不少市场交易是由内地消息所带动,如就内地公布的金融数据,市场即时做出反应进行相关交易。他相信未来人民币交投最大的市场仍然是香港;香港会维持惟一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地位,其他地区的人民币业务会透过香港结算。

  伦敦目前依赖香港的结算基础设施。今年6月起,香港将延长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的运作时间至每日15个小时,从8时30分到23时30分,旨在为伦敦及欧洲其他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提供更长时间的运作窗口,通过香港的平台进行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的结算。

  对于两地合作,傅思途称,“香港市场运作非常强劲,香港金管局也表现出其能够对市场参与者的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使市场有效运行。我很有信心,通过使用香港的基础设施,伦敦的市场份额将扩大,正如香港自己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成功成长那样。”

  “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中优势很明显,与内地关系密切,也是众多新政策的试验田。过去两年多出来这么多产品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产品经过香港试验场,再向欧洲或其他地方铺开就会很快,也会容易很多。”沈建光说。

未知数

  然而,人民币不可兑换、中国的资本账户管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确定性,仍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阴影。

  近来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改变就为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降了温,再加上开放投资渠道使得人民币部分回流内地,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增长速度放缓。升值预期的降低可能也让人民币计价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变小。

  这不一定是坏事。

  汇丰银行的琼斯说,没有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后,“投向这一产品的‘热钱’会少得多”。以往许多离岸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偏低,因为投资者想从人民币升值中获益,故可以接受较低的收益率,收益率也就不是一个衡量债券品质的好指标。人民币双向波动后,“人民币债券更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货币产品。此次汇丰发行的这只债券就有资格进入许多主要的投资指数,许多跟踪这些指数的机构投资者就会考虑投资这类产品。”

  “虽然人民币仍然不可兑换,但所有人都知道它最终会可兑换。”萨巴赫此话反映了许多投资者的乐观。“凡事都有市场。汇丰的债券在3%的收益率上找到了客户。有人因为人民币不可兑换而不选择它,但总有人乐意投资。”

  他认为,只要步伐不太快,中国逐步放手人民币汇率无需过于谨慎,中国巨大的经济和外汇储备规模,会让所有想攻击人民币的投机者望而却步。

xzren40 发表于 2012-4-24 13:48

中美货量增长引领班轮泛太线回暖

2012-04-23   来源:中港网   

  最新数据显示,随着3月份美国零售商增加库存,长滩和洛杉矶港集装箱吞吐量呈两位数增长。今年3月份中国港口和美国西海岸集装箱港口货量均出现强劲增长,最近泛太线班轮运价也随之上扬。3月份数据显示,洛杉矶港进口箱量月度环比增长22.4%,比去年同期增长8.2%,达338742TEU。附近的长滩港3月份进口箱量月度环比增长18.1。比去年同期增长12%,达226141TEU。在Drewry的最近一期费率报告中显示,随着进口货量的增长,泛太线的港口使费也上扬了三分之一左右。据Drewry对香港至洛杉矶航线的观察,最近一周单箱基准费率上升400美元。达2405美元/TEU,比去年12月份高出1000美元左右。

meng-h 发表于 2012-4-24 15:29

资本项目改革的逻辑与时机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16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4月23日 | 评论(0)
   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推人民币“走出去”,而在于有没有其他配套改革,一是利率、汇率,二是资本流动,三是人民币资产市场
特约评论员 黄益平

  1996年12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写信给IMF总裁,宣告人民币已经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当时许多官员与学者预计人民币也许可以在5年-10年内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后来这一计划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被无限期地推迟。

  相比之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改革资本项目管制,尤其是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步伐,不仅没有停顿,反而有所加快。

  仅仅在过去一周,央行决定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日交易区间从原来的千分之五扩大到百分之一,外管局宣布过去强制结售汇的做法正式步入历史,而伦敦则成为继香港之后的又一个人民币离岸市场。

  与此同时,学界围绕这一政策问题爆发了一场重大的政策辩论。如果我们做一个不完整的综述,会发现大致有三派比较突出的观点:

  第一派由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领衔,主张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资本项目改革,并否认内部金融改革与外部资本开放之间存在必然的先后关系;

  第二派以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余永定学部委员为代表,质疑在利率和汇率改革尚未取得根本性进展之前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第三派的盟主是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他基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明确提出中国当前不应盲目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辩论各方均以学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政策讨论,既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相信对于政府的决策过程也会有很大助益。

  如果仔细分析、比较三方的观点,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不少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没有否定未来资本项目开放的必要性与意义,另外从改革的基调来看,他们也都相对比较谨慎。即便是相对比较积极的盛松成司长所提出的改革方案也仍然是一个横跨未来十年的计划。

  但毋需否认,三方立场的分歧也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下是否应该开始筹划并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

  第二,利率、汇率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之间,是否存在先后逻辑关系?

  第三,资本项目开放,是否存在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这场辩论涉及的政策与观点非常多,很难做全面、准确的综述。不过在我看来,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两个,一是时机,二是逻辑。当然这个概括没有考虑可能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永远都不应该开放资本项目。因此,剩下的仅仅是何时做和怎样做。

  所谓逻辑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能否“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习惯于将过去30年来经济改革的策略概括为“摸着石头过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始的时候没有一个改革蓝图,另一个原因是改革面对许多阻力。因此很多改革都是自下而上,试验以后发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不影响稳定,就全面铺开。农业生产大包干和国有企业责任制,都是这样摸着石头过来的。但也有的学者对这一说法有保留,他们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许多改革,包括财税改革、汇率改革、金融改革、贸易改革和国企改革,无一不是顶层设计出来的。

  过去几年央行大力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结算中的使用,其实主要是顺应国际经济的要求。其背景就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手段大量超发货币,使得美元的前景变得十分暗淡。这样客观上就存在对新的国际货币的需求,而欧洲本身又深陷严重的债务危机。因此国际经济界对人民币的兴趣就大为增加,各国央行开始持有人民币资产,香港、伦敦和新加坡也都主动提出了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要求。不少学者称其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央行抓住这个机遇大力推进改革,其实也符合摸着石头过河的方针。

  不过,余永定教授对于这一策略曾经提出过批评,我本人也一直有保留意见。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推人民币“走出去”,而在于有没有其他配套改革,一是利率、汇率,二是资本流动,三是人民币资产市场。没有这些配套措施,人民币即使“走出去”了,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就国际化了,甚至还会带来新的风险。到目前为止,升值预期仍然是海外个人和机构持有人民币的一个重要动机。离岸市场建立以后,人民币形成了两个利率、两个即期汇率和三个远期汇率,这就人为地制造了套利的机会。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当下人民币“走出去”,是提供了一个投资的机会还是一个投机的工具。当年日元国际化看起来也很成功,但后来日元升值预期一消失,大家就开始放弃手中的日元。

  资本项目改革是否存在严格的逻辑次序?具体的争论集中在两个技术问题,一是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二是利率平价。

  前者说的是在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三者之间最多只能实现两个,当然这是一个理论模型,实际生活中有可能出现有些目标部分实现的情形。后者说的实际是如果国内外存在利差,一旦放开资本管制,会否出现大规模的跨境资本流动从而提高金融风险。这一条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中都很难否决,当然实际生活中的利率平价不一定意味着两个利率水平完全相等,而应该包括风险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菲律宾的利率比新加坡高,并不意味着利率平价不成立。

  金融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事实上,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各国走上金融自由化道路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或早或晚经历过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有些是因为开放的条件尚不具备,有的是因为违背了改革的逻辑,有些则是改革以后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麦金农的先进行财政、贸易、金融改革再开放资本项目的主张,实际是总结了无数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来的,值得我们借鉴。金融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也许不应该再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

  所谓时机问题,关键就是现在要不要、能不能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我个人的看法是肯定的,当然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顺应改革的逻辑并密切防范新的风险。为什么现在可以推进改革?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些管制的措施已经难以为继,有些甚至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的重要障碍,这些在这场辩论中已经有比较充分的阐述,当然并未在所有问题上形成共识。但举个例子,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在下降,热钱流进、流出不但影响金融稳定,甚至已经影响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等。

  现在是否应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还有其他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第一,尽管金融改革需要讲究逻辑与次序,但有些条件只能在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完善。比如,一个重要的担忧是在开放资本项目以后,银行没有真正防范风险的能力。但其悖论是如果不开放,也许银行永远也不会具备那样的能力。

  第二,即使改革的条件并未完全具备,政府也可能采取措施控制风险。比如,巨大的利差可能导致激烈的跨境资本流动,但在利率的市场机制真正形成之前,央行也可以调整利率水平,以消除认为的扭曲。

  第三,资本项目开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有些风险低的可以很快放开,对一些风险比较大的项目,比如证券投资特别是金融衍生品投资,完全可以在改革初期维持相对严格的管制措施。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meng-h 发表于 2012-4-24 15:37

盛松成谈资本账户开放之路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16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4月23日 | 评论(4)
   不管是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还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熟一项即推进一项
财新《新世纪》 记者 霍侃 张继伟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近期连续发表两篇报告,明确地提出,应当把握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资本账户开放。这两份报告引发了多方关注。

  4月17日下午,课题组负责人、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接受了财新记者专访。

  在约一个小时的采访中,盛松成从理论到实践,从世界上其他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经验教训到中国自身的现实,系统地阐述了他所理解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之路。

  从盛松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和突破,其目的都是为了站在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立场上,渐进审慎地推进开放资本账户,并将开放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

  财新记者:你为什么认为,当前是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机遇期?

  盛松成:此次金融危机重创西方金融机构和企业,使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失业增加、财政困难。无论是股市还是企业,总体非常需要资金。当前西方企业的估值水平较低,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会。

  高储蓄、高投资、产能过剩,加上消费水平偏低,是中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中国企业和居民的资金很需要走出去。

  截至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仅占全球存量的1.6%,这与中国经济体的地位是不相符的。

  在国内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走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开放资本账户,拓宽家庭海外投资渠道,可促进家庭财富积累,提高中国消费水平,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开放资本账户,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些都是重要的战略。

  财新记者:对于改革的先后次序,不少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应该先完成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再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对此,你怎么看?

  盛松成: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开放有四个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

  在中国理论界影响较大的观点是“先内后外”,即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成以后,才能搞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最后一项。但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现在的进展很快。

  “先内后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蒙代尔的“三角悖论”(即“不可能三角”)和利率平价理论。我们认为这两个理论具有局限性,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不可能三角”是指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三者只能选其二。这个理论至少有两个局限性。

  其一,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或完全管制)、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或无效),这“三角”的绝对状态并非常态,实际中往往并不是极端的,而是存在大量中间状态。中国的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就是中间状态,在中间状态下,三者可以有条件成立。

  其二,这个理论的实证例子主要是小国,没有充分考虑大国。在小国经济中,一个国家的汇率甚至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资本流动决定的。而大国经济规模大,其货币政策能对其他国家的政策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例如,当大国收紧货币政策的时候,本币利率上升、国内外利差扩大,其他小国担心资金外流不得不相应提高利率,于是,国内外利差恢复先前水平,不出现资金的异常流动。

  现在,中国正朝这个方向发展,逐渐影响世界经济,尽管目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会像美国那么大,但是影响也在增强。

  利率平价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大国国内资金一般远远多于套利资金,利率和汇率及其变动基本不取决于套利资金的流动,而主要受国内经济金融条件的影响。此外,市场并不总是那样有效,使得利率平价理论未必符合实际情况。

  财新记者:如果不存在“先内后外”的次序问题,那么,如何协调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关系呢?

  盛松成: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应该是循序渐进、协调推进、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反复强调协调推进,并不是说让利率、汇率改革停止,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而是强调两条腿一起走路,只有两条腿协调配合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至于哪条腿先、哪条腿后,或者哪条腿迈得步子大点或小点,都没问题,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僵化理解。

  所以,不管是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还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体的改革措施都应该是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是渐进式的。

  财新记者:很多研究者担心,如果资本账户开放步子迈得过快,可能会有大量套利套汇资金冲击国内市场。

  盛松成:任何事情都有成本和收益,开放资本账户也一定有风险和成本,但是只要收益大于成本,这件事就应该干。

  如果要等到没有任何风险,资本项目可能20年后也开放不了。过分强调前提条件,会使改革的渐进模式异化为消极、静止的模式,从而延误最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而且,即使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位后,还是可能有风险,还可能有套利套汇资金。

  所以,我认为,可以逐渐地开放资本账户,而且也并没有说现在就要一步到位。严格地讲,我们的方案还是相当谨慎的。

  财新记者:资本账户开放应当如何分步骤推进?

  盛松成:资本账户开放的一般原则是“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

  至于具体步骤,是首先推行预期收益最大的改革,然后推行最具风险的改革;首先推进增量改革,而后渐进推进存量改革。

  未来约10年大致可以分三步安排:短期(1年至3年)内,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中期(3年至5年),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长期(5年至10年)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

  当然,这个路线图只是大致、宽泛的。我想说明的是,首先要推动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议可以放松相关的审批。中长期的具体步骤和进度,可以根据未来的具体情况调整。

meng-h 发表于 2012-4-24 22:59

1毛4

3.4 预测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大幅度变动的警示及
原因说明
□适用 √不适用

meng-h 发表于 2012-4-25 01:42

所得税36%?去年1q才28%.增长四分之一还多.怎么回事?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12-4-25 07:16

第一季度航运公司不断提升运费,调整运力。经过前期淡季调整之后,客户需求逐渐触底回升,3月干货箱的订单量和价格已出现明显回升,预计第二季度干货集装箱订单量将会趋于饱满,进入传统旺季。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12-4-25 07:17

2012年第一季度,本集团海洋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14亿元(2011年一季度0.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1.62%。

在建工程及交付进展顺利。

2012年3月16日,中集来福士“SUPREME DRILLER号”自升式钻井平台交付,这是本公司交付的第二座SUPER M2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

2012年2月,COSL PROMOTER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完成全部试航。这是中集来福士为中海油服承建的第三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预计4月底实现交付。

海工市场新订单的拓展取得突破。

2012年2月10日,中集来福士与挪威North Sea Rigs As公司签订North Dragon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总包合同,NorthDragon基础设计由中集来福士及Global Maritime共同承担,中集来福士将独立完成详细设计,拥有独立知识产权。这是继2011年12月签订欧洲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 PROSPECTOR第二个新的北海订单,标志着中集来福士半潜产品赢得国际主流市场的认可,工程总包能力获得提升。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12-4-25 07:37

本人关于中集1季度业绩的看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b9fab201014pup.html

meng-h 发表于 2012-4-25 13:26

中集来福士完成交付第六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http://bbs.v6.com.cn/attachments/uploadimg/img_120425/20120425_0244ad2fff5213f0ac9c883248713.jpg




          2012年4月25日上午10时,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Promoter在中集来福士深水码头交付。这是中集来福士为中海油服欧洲钻井公司总包建造的第3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也是中集来福士自2010年交付COSLPIONEER以来,完成交付的第6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COSLPromoter的设计和建造满足挪威石油安全管理局、挪威海事局、挪威船级社、挪威石油工业技术标准及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相关国际平台规则,具备在全球海况最复杂的挪威北海海域作业的能力,同时适用于全球其他海域。

         COSLPromoter型长104.5米、型宽65米、型深36.85米,设计吃水9.5米-17.75米,作业水深70-750米,生存状态最大风速51.5米/秒,最大垂直钻井深度7500米,最大可变甲板载荷4000吨,额定居住人员120人,集钻修井、居住等功能于一身。DP3动力定位系统及无人值守的机舱设计方案,实现在驾驶室及操作室集中遥控操作。关键设备的选配和建造均满足挪威石油安全管理局最新AoC发证要求。

         中集来福士COSLPromoter技术经理杨忠华介绍,与之前交付的COSLPIONEER和COSLINNOVATOR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相比,COSLPromoter进行了54项重要技术改进,使设备管路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设计细节上做了很多优化,整个平台环境更趋人性化设计,舒适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把一些井场适应性改造项目提前在烟台完成,使取得AoC证书的时间大幅缩短。

         作为COSLPromoter的姊妹船,COSLPIONEER在挪威北海作业以来,被认为是近年来首次作业各方面表现最好的新平台之一。其在同海域作业的42座平台中,综合指示排名第四,其中套管转速和下钻速度两项指标名列第一。

       中集来福士在成功交付COSLPIONEER和COSLINNOVATOR后,组织公司技术和项目管理团队,并借助外部资源进行北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稳定性研究,对照北海钻井平台的技术规范,总结和固化设计建造经验,系统地提高公司设计建造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这些经验和能力在COSLPromoter上已得到应用。

又讯:

         中集来福士交付给巴西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SS PANTANAL”,目前正在巴西马林油田开钻第三口井;“SS AMAZONIA”于2012年2月10日在巴西桑托斯盆地进行钻井作业; 而另一座深水平台“Scarabeo 9”于2012年2月1日在古巴北部盆地的MC-26区块开始钻井。

         中集来福士于2011年12月1日与中海油服签订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PROSPECTOR总包建造合同;2012年2月10日,中集来福士又与挪威North Sea Rigs As公司签订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维京龙”总包建造合同。该平台基础设计由Global Maritime和中集来福士共同完成,双方共同拥有设计的知识产权。

meng-h 发表于 2012-4-25 15:54

海工业务收入和利润也现改善趋势:1 季度公司海洋工程业务实
现营业收入 10.1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 34.4 倍,略超市场预期。
SUPREME DRILLER 号在3 月完成交付,是 1 季度收入贡献的
最主要部分。来福士第 3 座COSL 半潜式平台预计在 4 月度交付,
第4 座COSL 半潜式平台和挪威 North Dragon 预计也将在 12 年
开工,因此我们认为海工业务未来几个季度的收入情况仍值得期
待。此外,虽然 1 季报未披露海工业务盈利情况,但是考虑到上
市公司少数股东收益为正的 35百万元,我们认为来福士 1 季度
盈利实现减亏的概率较大。

meng-h 发表于 2012-4-26 00:04

IBM上调股票分红至每股0.85美元
来源:中国经营网时间: 2012-04-25 15:36   作者:字体:大中小
IBM25日宣布,公司将季度分红上调0.10美元至每股0.85美元,并同时向原有股票回购计划新增资金70亿美元。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据网易科技报道,IBM25日宣布,公司将季度分红上调0.10美元至每股0.85美元,并同时向原有股票回购计划新增资金70亿美元。

  IBM原股票回购计划仍剩余57亿美元,加上新增70亿美元,IBM可用于回购股票的资金现已达到127亿美元。

  IBM逐渐将业务重心转向利润更高的软件和服务领域。这一策略使得公司可以承受每年向股东支付更高的股息。IBM自2000年起已通过股票回购计划减少了公司大约三分之一的流通股票,公司每股收益(EPS)和股价也因此获益。IBM对股东的回馈获得了包括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内所有股东的一致好评。

  “一个驱使IBM扩大股票回购规模和增加股票分红比例的关键因素是,公司的软件销售增长表现好于整个市场平均水平。”摩根大通分析师马克·莫斯科维持(Mark Moskowitz)在今天给投资者的建议中表示,他对IBM股票给予“好于大盘”评级。

  截止纽约时间下午1点,IBM股票上涨了1.1%,报每股200.86美元。该公司股票在过去5年中,已累计上涨两倍以上。上个月,该股票历史上首次收涨于200美元以上(编者注:为1999年实施拆股后首次)。

meng-h 发表于 2012-4-26 14:47

我为什么不买人寿保险?
(2012-04-26 06:05:26)
转载▼
标签:
财经
段绍译
稀缺
民间借贷
保险
        分类: 投资理财

我为什么不买人寿保险?



几年来,经常有一些朋友想说服我买人寿保险。没想到这些人大部分反被我说服了。他们听了我的讲述后不但不做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了,而且把自己买的寿险也全部退掉了。

为什么我和我的家人及我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不买人寿保险呢?因为买了寿险并不是保证你真的“不出险”了,而是说你“出了险”之后保险公司怎样赔偿你。所以买人寿保险不是一个简单的“保险问题”,它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你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够得到比保险赔偿更高的回报,你认为还要买人寿保险吗?

就拿中国某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康宁终身保险”来说,一个20岁的男性一次性趸交97800元保险费(为了计算简便,我选择了趸交,其实趸交和分期付款对于一个在20年后身故的人来说是差不多的,这笔帐寿险公司的精算师早已计算好了的),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原因身故最多可以得到30万元的保障。对于一个完全不会理财的人来说,好合算啊!但对于有一点点理财知识的人来说却吃了大亏。因为,买这个保险的人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原因身故,得到的最大回报系数为300000/97800=3.0675倍。不管做任何选择,好不好是比出来的。为了让大家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就要找好正确的参照物来做比较。这个参照物就是你把97800元投资到另外一个地方跟买人寿保险做比较,看哪个更划算。

1、如果按年投资收益率12%来计算的话,即(1+12%)n=3.0675,这个n≈9.9年,也就是说,一个20岁的人买了这种保险,如果他在29.9岁时身故就恰好买保险等于不买保险,因为此时买保险得到的赔偿正好等于97800元投资9.9年得到的本息。平均每早死一天可以捡到大约56元的便宜,即【(300000元赔偿金-97800元保险费)÷3613天】,但如果晚死一天得到的损失就不只是56元了。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如果活到40岁,将一定损失64万元【97800元保险费×9.65(2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643770元】;如果活到50岁,将一定损失263万元【97800×29.96(3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2630088元】;如果活到60岁,将一定损失880万元【97800×93.05(4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8800290元】……后面的我就不算了,因为越算越吓人!

  也许你会说,谁能得到12%的年回报率的投资项目呢?那我要告诉你,现在中国民间借贷的最普遍的利率就是12%—18%,而且那些借钱的人付了这些利息之后同样能得到丰厚的利润。

  2、如果你确实没有机会得到12%的年回报率的话,我来告诉你一种一定有保障的回报率,即年回报率为6%。如果按投资年回报率6%来计算的话,即(1+6%)n=3.0675,这个n≈19.23年 ,也就是说,他在39岁的时候身故买保险恰好等于不买保险,平均每早死一天可以捡到大约28.8元的便宜,即【(300000-97800)元÷7019天=28.8元】;如果活到50岁,将一定损失26万元【97800×5.7435(3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261714元】;如果活到60岁,将一定损失70万元【97800×10.286(4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705970元】……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想要12%的年回报率,只要6%就满意了,哪里有这样的安全稳健的投资机会呢?

其实6%的安全稳健的投资机会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只不过是因为我没有提醒大家,你们视而不见而已!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们在自己的身边找到,想试试看吗?

3、退一万步说,最不会投资理财的人也会把钱存到银行。如果按一年期的平均定期存款利率约3%(现行年利率是2.25%,98年是3.96%,07年是2.79—4.14%,08年是2.52—3.87%,预计明年会加息)计算,即(1+3%)n=3.0675,这个n≈37.83年 ,也就是说,他在快58岁的时候身故买保险恰好等于不买保险,平均每早死一天可以捡到大约14.6元的便宜,即【(300000-97800)元÷13808天=14.6元】,如果活到70岁,也一定要损失12万元【97800×4.384(5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128755元】。



而在当今中国,活到60岁的人占95%以上,在60岁以前去世的不到5%。按照这一比例,说明在20岁时购买这种人寿保险的人中有95%以上要损失70万元。即使是最不会投资理财的傻瓜蛋,也有95%以上的人买了人寿保险之后捡不到一分钱的便宜,因为他们活过了58岁。特别是如果给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购买这种人寿保险的话,如果按12%的投资回报率计算,他活到40岁就会损失880万元,如果活到50岁将损失2796万元【97800×289(5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27964200元】;如果按6%的投资回报率计算,他活到40岁就会损失70万元,活到50岁将损失150万元【97800×18.42(50年复利系数)-300000元赔偿金=1501476元】;即使是完全不会投资理财的傻瓜蛋,按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平均利率3%计算,活到50岁也一定要损失12万元。

我在18年前开始研究保险,当时看了一个有关威尼斯商人开办保险公司的故事。据说他通过多年的调查了解发现,出海航行的商船每年出险沉船的概率约为5%,于是,他开办了一家保险公司,保险费率为商船总价值的10%。他的保险业务很快红火起来。因为船主们虽然知道航海利润很高,但风险也很大,一旦沉船将倾家荡产。而如果买了那种保险,一旦沉了船就找保险公司赔偿;如果没有沉船,他也只少赚10%的利润。因为航海贸易利润丰厚,10%的保险费他们乐意接受。

  5年以后,有一个拥有100艘商船的大老板发现他自己干了一件很愚蠢的事——因为5年来,他每年都给自己所有的商船买了保险。他的愚蠢之处在于他一个人就拥有100艘商船,每年沉船的数量(出险沉船的概率约为5%)都在4—6艘之间,而现在买保险却每年花掉了10艘商船的钱,买保险比不买保险还要多支出6—4艘船的代价啊!其实这是因为那个老板的商船已经足够多了,他已经足以做到自己为自己的财产保险了。

  而人寿保险与上面的故事完全类似。现在,我们中国的一个“家庭经济共同体”一般不少于7人,即一对夫妇、两对父母加一个小孩。最少的“家庭经济共同体”也不少于3人。而出现英年早逝的可能性——1个人中出这种险的最大可能性为1人,2个人中出这种险的最大可能性也是1人,3个人中出这种险的最大可能性还是1人,100个人中出这种险的最大可能性仍然是1人。

  可见,单个人买人寿保险得到好处的可能性已经极小极小,如果参照6%的投资回报率在出生时购买这种人寿保险,只有活不过20岁的人才能捡到一点点便宜,而绝大多数能活到50岁以上的人将至少损失150万元。而对于一个3人或3人以上的家庭而言,哪怕每年只能得到5%的投资回报率,哪怕是这个3口之家真的有1个人在保险合同生效的第二天身故,只要其他两个人能按5%的投资回报率连续投资到50岁,这个家庭的每个人就不必要买这种保险了。

而现实中,几乎每个家庭都在3人以上,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两个人能活到50岁以上,每个家庭都有机会连续获得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如果你没发现,我可以告诉你),这样的保险你还有必要买吗?

很多寿险业务员反复在我面前说,“李嘉诚都要买人寿保险,你比李嘉诚的抗风险能力还大吗?李嘉诚说过一句话:‘别人都说我很富有,拥有很多的财富,其实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财富,是给我自己和亲人买了充足的人寿保险。’这番话体现了什么呢?体现的是一名成功企业家对风险的深刻认识:今天也许你是千万富翁,但是企业经营的‘风险’也许会使你一夜之间沦为穷人。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会时刻忠心耿耿地跟随着你,为你守住一份财富,只有你和你的家人才有权享用,就像自家的‘守财奴’。”殊不知,中国活不过39岁的人多么稀少啊!

我一直很敬重李嘉诚先生,但我牢牢地记住了我的老师茅于轼教授的教导:“任何不符合逻辑的说法都是错的。”所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李嘉诚“说过”的这句话(也许他没有说过,是人寿保险公司的人自己说的),结果发现这个说法完全不符合逻辑。因为李嘉诚的家产足以收购或开办一家保险公司,一个有足够的实力开办保险公司的老板和他的亲人需要别的保险公司来给他们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吗?后来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据说是李嘉诚在他自己开办的保险公司买了一份保险。如果这个传闻是真实的,那李嘉诚说那样的话就不奇怪了。因为一个企业家给自己的企业或自己有股份的企业做广告是无可非议的。

经查,原来李嘉诚确实在香港有一家保险公司——盈科保险,他还是中国人寿股份公司的大股东。据中国人寿股份公司(2628.HK,下称“中国人寿”)2004年年报披露,李嘉诚持有中国人寿5.76%的H股,持股量位列H股股东之首。有消息说,中国人寿在2003年12月在香港上市时,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0013.HK)分别购买了价值1亿美元的中国人寿股票,上市一年后,李嘉诚抛售了2.14亿股中国人寿股份,目前李嘉诚仍持有中国人寿3.62%的股票。



综上所述,只有以下八种人可以购买这种人寿保险,购买其他寿险产品时参照这个方法计算一下就知道是否合算了。

1、肯定自己的钱在未来10年得不到每年平均12%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并且在未来10年内会死的人。

2、肯定自己在未来20年得不到平均6%以上的年投资回报率,并且在未来20年内会死的人。

3、肯定自己终身不会投资理财,只会把钱存到银行吃定期存款利息,并且在38年内会死的人。

4、受人寿保险公司宣传误导的人。

5、钱多得没地方花有意为保险业务员做业绩的人。

6、花别人的钱为自己或别人买人寿保险的人。比方说国企给员工买的寿险。

7、花自己的钱给别人买人寿保险用于行贿的人。

8、保险公司的股东或员工(自己买了可以误导更多的人买)。

meng-h 发表于 2012-4-27 00:55

中集凌宇举升式粉罐半挂车成功面世            作者:dail    时间:2012-04-26
                                                               经过技术人员和车间员工近2个月的辛勤努力,6台中集凌宇举升式粉罐半挂车于4月23日离开工厂,踏上了交付用户的旅程。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2522771.jpg    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基础设施的开展,粉罐车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为顺应高端专用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有着“罐车专家”之称的中集凌宇一直在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此次成功研发的举升式粉罐半挂车,展示出中集凌宇不断打造高端产品,引领粉罐车行业潮流的技术力量。    经过近两年的沉淀积累、细致调研和潜心研发,结合引进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优势,中集凌宇此次推出的首批举升式粉罐半挂车容积为市场主流55方配置,罐体采用铝合金材质,配备全套海沃液压系统。此类新型粉罐半挂车技术含量较高,主要运载铝粉、PTA(一种化工品)等粉粒介质。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2546700.jpg    举升式粉罐半挂车作为目前行业稀缺品,在国内还没有广泛应用,但是国外市场早已实现了普遍应用,相对传统粉粒物料车,功能特点上具有卸料速度快、物料残余率低、使用范围广等主要特点。PTA等介质从袋装运输到散装运输及液压装置举升卸料,避免了介质的二次污染,降低了人工劳力,减少运输介质的损耗,提升了工作效率,开启了高端物料散装运输旅程。运输方式的转变,能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的研发人员算过一笔账:袋装运输人工成本20元/吨,包装费50元/吨,物料损耗为1%,85元/吨,袋装运费50元/吨,散装运费为40元/吨,这样,每吨降低生产成本165元。如果用户工厂每年PTA产量为100万吨,如果全部改为散装运输,那么每年节约的成本就达到1.65亿元。    可以说,中集凌宇举升式粉罐半挂车的面世,对于国内专用车产品的技术增值起到了先锋作用,相信随着国内专用车行业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国造”高端专用车产品会走向市场。
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2606449.jpg

[ 本帖最后由 meng-h 于 2012-4-27 00:59 编辑 ]

meng-h 发表于 2012-4-27 00:57

中集凌宇西北地区巡展火热进行            作者:dail    时间:2012-04-26
                                      中集凌宇2012年专用车春季巡展自3月初拉开序幕以来,各地的巡展正火热进行,西北地区巡展主要是甘肃、宁夏两省。甘肃的巡展从三月下旬开始,半个月以来,中集凌宇的搅拌车从兰州出发,途经定西、陇西、天水、白银等地,行程近5000公里,走访搅拌站百余家,获得定单和意向订单近20台。
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3355376.jpg    巡展的站点有跟我们合作多年的老客户,更多的是之前走访过的有意向的新客户。每到一站,客户都对中集凌宇搅拌车过硬的技术、高端的品质表示肯定。对中集凌宇搅拌车的总体情况比较满意,有的老客户反映说:“与其它厂家相比中集凌宇搅拌车在路况比较差的情况下很少出现离析现象,搅拌均匀,卸完混凝土后,螺旋叶片上基本很干净,没有沾料的现象,为了清洁用车,只需要用水管冲洗叶片,残余率几乎为零,大大方便了对搅拌车的保养!”事实也确实如此,中集凌宇不断完善产品性能,让高效率的搅拌性能为客户赚取了更多利润,有效降低了成本;在喷漆上,中集凌宇喷涂的防石击涂料有效保护和延长了筒体的寿命,穿梭在新区建设中,美观大方的外观成为西北地区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3407473.jpg    在巡展的过程中,在兰州区芙蓉酒店,一批10台12方搅拌车要交付给客户,中集凌宇还举行了一个简单而热烈的交车仪式。该批车辆交付给兰州新煜立商砼,主要用于兰州中川机场的二次建设,此次机场的建设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特别高,特别是混凝土的粘稠度、均匀比例、干混效果等都有很严格的指标,这都需要高品质的搅拌车来进行搅拌和运输。所以用户在选择上装厂家时经过多方对比,最终选择了专业化程度较高、有着良好口碑的中集凌宇。
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3314148.jpg    甘肃巡展圆满结束后,我们又启动了宁夏巡展。通过巡展,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了中集凌宇的产品,对“罐车专家”的品质给与了较高的评价,同时,也有一些用户结合实用情况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客户的认可,是我们企业继续前进的动力;用户的意见和要求,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相信通过我们的持续改进和提升,会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
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3427544.jpg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3435486.jpg               
                                分享到:

[ 本帖最后由 meng-h 于 2012-4-27 01:01 编辑 ]

meng-h 发表于 2012-4-27 01:07

洛阳中集凌宇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作者:dail    时间:2012-04-26
                                                               近两年来,洛阳中集凌宇凭借不俗的产品表现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赢得了市场的尊重,“中集凌宇罐车专家”在业内日益叫响。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罐车市场表现低迷,中集凌宇加强了海外市场的开拓,积极转战海外市场。继稳固非洲、东南亚等传统市场之后,今年又接连攻克中亚、南美部分市场,为公司销量的增长和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

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1859210.jpg            
    今年三月份以来,中集凌宇海外销售厚积薄发,捷报频传,接连斩获120余台搅拌车和运油车等产品的订单。海外用户的认可,除去自身性能和品牌优势外,中集凌宇在价值、服务、外观方面均有不俗表现。中集凌宇有效针对用户所在地区的特殊情况,实施产品专业定制,能够适应当地自然状况及特殊路况,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运输效率,实现了产品周期价值最大化。站在用户立场的制造理念得到了当地客户和市场的广泛的称赞,得到了用户良好的口碑。
    东方不亮西方亮,海外市场的持续开拓,无疑是目前国内市场低迷形势下的不错选择,同时也必将提升中集凌宇乃至中国制造在国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2046991.jpg http://www.lingyu.com/uploadfile/20120426/20120426162035483.jpg         

meng-h 发表于 2012-4-28 09:32

中集集团CNG气瓶宣传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4MTE1MTcy.html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第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