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wjlxy

宏观面集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9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是下一个顺驰
2007-03-29 08:58   
      ROA决定速度极限四成上市房企扩张超速

  2006年9月,10亿元资金缺口,迫使孙宏斌以12.8亿元的超低价,卖出了“顺驰”55%的控股权给香港路劲基建公司。孙宏斌还以个人持有的融创集团60%的股权作抵押,向路劲基建公司贷款5.7亿元,贷款年利率高达12%。

  “顺驰”神话破灭了,但“顺驰”究竟败在哪里,简单的“资金链断裂”可以概括吗?

  顺驰之“死” 超速扩张

  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一匹“黑马”,自1994年成立以来,“顺驰”就一直保持着几何式的扩张速度。

  2003年,提出40亿元的销售计划,目标直指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万科”(000002);2004年,提出100亿元销售目标[相当于当年“万科”与“富力地产”(2777,HK)的销售额之和,实际销售额为83.4亿元];2005年,计划在2004年基础上将销售额再翻一倍,达到190亿元;2006年,计划实现400亿元;2007年,800亿元(图1)。

  为了实现3-5年内做成一个千亿元级的企业,5-10年内进入中国10强、世界500强的目标,自2003年开始,“顺驰”便开始全国扩张,提出:3年内,进入一线城市北京、进入有增长潜力二线城市和天津市周边的三线城市;5年内,进入2个以上一线城市,以一线城市为中心覆盖周边二线城市;10年内,在所有一线城市成为主流开发商,并覆盖绝大部分二线城市。

  现实中,“顺驰”的扩张速度比规划更快。

  到2004年,已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武汉、重庆、石家庄、郑州、洛阳、长春等16个城市同时开工,并计划进入西安、昆明、杭州、广州、海南、厦门、沈阳等主要城市及周边二、三线城市。

  截至2004年6月,“顺驰”累计占地面积已达13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450万平方米。这样的土地规模,足够支持一个大型房地产公司10年时间的快速度开发。

  高速扩张的“顺驰”,成为众多中小房地产企业翘首的榜样,被誉为“发展中房地产企业的希望”。但其实,“顺驰”的超速扩张早就埋下了危机。

  在2004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万科”董事长王石在发言中就曾暗指“顺驰”面临高负债危机,“融资越来越不容易,企业发展要留些余地,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影响”;而“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也提出,“发展规模要控制,弓不要拉得太满,好比 7个锅盖要盖 10口锅,现金流不可太吃紧。”

  实际上,“顺驰”不仅要用“7个锅盖盖10口锅”,还要用“40亿元的盖子盖200亿元的锅”。

  为此,公司提出了所谓“缩短从现金到现金”的商业模式,通过运作多个项目来打资金的时间差,并将半年一次的预算改为一周一次,力图通过预售制度、延缓支付和加速回笼,来调剂资金。

  说白了,就是用东边项目的回款来补西边项目的窟窿。

  这种“打时间差”融资的方式对公司的资产周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建设到销售,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计划,否则将给企业带来周转危机。

  但遗憾的是,“顺驰”对于利润率的追求破坏了其资产周转率上的优势。不遗余力的高价拿地,使“顺驰”的土地成本不断上升。

  2003年底,“顺驰”更是以高出底价一倍的价格击败“华润”、“天鸿”等竞争对手,标得北京大兴地块,被业内人士称为“天价制造者”。

  当然,“顺驰”并不认为自己报了天价,毕竟它高价标得的地都在升值。就像孙宏斌说的,他是以未来的价格来衡量今天的土地价值。只是孙宏斌忽略了一点,未来价值的释放是需要时间的,而“顺驰”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了。

  高价拿地,与“顺驰”原先信奉的低端、高周转路线背道而驰。

  为了收回成本,“顺驰”被迫走上了高端路线。“世纪城”、“蓝水假期”、“半岛蓝湾”等多个高档项目同时亮相,产品价格比周边地区每平方米高出1000-2000元。

  高端路线虽然贡献了更高的利润率,但却牺牲了周转率,减缓了回款速度,从而使“顺驰”的资金链更加紧张。

  2004年5月,在经历了历时半年的“疯狂”抢地后,“顺驰”开始抵挡不住宏观调控的压力了。

  五六月份,被迫停止拿地,并连续做了8笔信托。工作重点也由“储备土地”转向“聚焦销售”,同时积极筹备香港上市以延续资金链。

  上市计划受阻后,孙宏斌又四处寻找私募投资。

  虽然表面上说公司每年百亿元的销售额,不在乎上市融资的那十几个亿。但实际上,正是这十几个亿的资金缺口,打破了“顺驰”这匹“黑马”的神话。

  2006年中期,“顺驰”的锅盖终于盖不住锅了。尽管到年底公司就有30亿元的销售回款入账,但拖欠的10亿元土地出让金和工程欠款已经不能再等了。

  就是这10亿元资金缺口,迫使孙宏斌在2006年9月以12.8亿元的超低价,卖出了55%的控股权给香港路劲基建公司。

  但就连“顺驰”的那些老对手们也必须承认,“顺驰”的融资渠道和资金链基础还是不错的。信托、私募、合作开发、境外上市、银行贷款……能用的金融工具,孙宏斌几乎都用上了。

  可见“顺驰”的问题不在融资能力上,“顺驰”是输在没有把握好房地产企业极限扩张速度的节奏上。

  极限扩张速度,是任何一个房地产企业都必须遵守的成长规律。扩张极限与多样化的融资能力无关,与精致化到以周计算的资金管理能力也无关,它只与资产周转的速度和利润率有关。

  融资约束下扩张即负债

  房地产行业并不是一个“有多大胆、做多大事”的行业,恰恰相反,每个房地产企业都有它不可逾越的扩张极限。

  房地产行业储备土地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其重资产、低周转的财务特性。

  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仅为0.3倍,即使像“万科”这样的品牌企业,周转率也只有0.56倍,其他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就更低了。

  而0.3倍的资产周转率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企业要想获得10%的收入增长,就需要30%的资产扩张。而像“顺驰”那种几何式的增长速度,就必然会导致其资产两倍、甚至三倍的扩张。

  资产的扩张在融资约束下(股权融资遭遇瓶颈、预收制度又受到政策限制)就意味着负债的增长。

  于是,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张,负债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负债率的直线上升,是企业超速扩张的必然结果。

  而相对于负债的成倍增加,由利润贡献的留存收益却只能增加5%-10%(2005年,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资产回报率只有5%)。

  但企业的负债能力并不是无限的。高负债不仅会导致融资成本上升,更会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企业在这个高波动的行业内变得异常脆弱。

  美国主要的房地产企业大都将权益负债比(股东权益/有息负债)大于2.5定为安全底线,但是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权益负债比仅为1.4。在5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仅有13家企业的权益负债比超过2.5,占比不到1/4。而非上市公司的权益负债比更低。

  即使我们将权益负债比大于1定为安全底线,即,股东权益仅能勉强偿还银行贷款等有息负债,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松的底线,但即便是这个宽松的底线也仍然很脆弱。

  国内地产业扩张速度极限平均为19%

  截至2005年末,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典型资本结构是:资产负债表右侧40%是股东权益、30%是有息负债(长短期贷款)、30%为其他无息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交税金等),行业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为0.3倍,平均营业利润率为17%,平均分红率为30%。

  以此为基础,我们模拟一个典型房地产企业扩张过程中的资本结构变化。

  模拟测算显示,以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0.3倍的资产周转率和平均17%的营业利润率(息税前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计算,房地产行业的极限扩张速度不能超过19%,否则企业的资本结构将陷入快速和持续的衰退过程。

  在年均20%的增长率下,多数企业将在5年后突破安全底线;在30%的增长率下,3年后将突破底线;而在50%的增长率下,2年后将突破安全底线,陷入财务危机。

  超速增长,不可逃脱的“风险宿命”

  当企业以每年20%、30%和50%速率增长时,即使营业利润率高达17%,即使收入也以30%、甚至50%的速度同比增长,但是低周转的房地产企业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下,资本结构仍将迅速恶化(图2)。

  在30%的增长率下,企业第3年的权益负债比就降至1以下,随着扩张的深化,资本结构将进一步恶化,权益负债比最终降至0.6以下;而在50%的资产增长率下,资本结构的衰减速度更快,2年后权益负债比就将降至1以下,并最终降至0.4以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顺驰”的超速扩张是如何在扩张之初就埋下了财务危机的种子。在100%的增长速率下,“顺驰”的资本结构将迅速衰退(图3)。在销售规模几何式增长的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呈几何式增长,并最终将企业推向财务崩溃的极限。

  但是现实中,像“顺驰”一样的企业,或做着“顺驰”梦的企业,无论是在上市公司中,还是在非上市公司中,都还有很多。这些企业该如何支撑其超越式增长呢?一个最先映入脑海的答案就是“上市、融资”,拓展融资渠道,特别是股权融资渠道。

  一次股权融资仅够2-3年超速增长

  上市、融资改善初始资本结构状态,真能推动房地产企业持续高增长吗?

  假设企业通过股权融资,使初始状态下的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资产)由40%提升到60%甚至80%(图4),50%增长速度下企业资本结构的演化模拟显示,在初始股权比率为60%、权益负债比由图1中的1.3倍相应提升到3倍时,高速扩张的企业在最初几年将遭遇一个非常“陡峭的”资本结构下降线,权益负债比在第2年就下降一半,至1.6倍,而在第3年就降至1。

  即使做一次大规模地股权融资,将初始股权比率提高到80%、权益负债比提高到8倍,如图3黄色线所示,陡峭的资本结构线仍将使企业权益负债比在第2年就降至2.9倍,第3年降至1.5倍,在第4年突破安全底线,降至1倍以下。

  可见,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重资产、低周转的行业,一次性的股权融资,仅能支持2-3年的超速增长,并不能解决企业的长期增长问题。无论初始状态股权比例有多高,在50%的资产增长速度下,2-3年内权益负债比都会迅速衰退至1以下。

  实际上,即使在股权融资后维持30%的增长率,也只能持续5-6年,到第4年企业权益负债比就会降至2.5以下,第7年降至1以下。

  超速增长,无法停止的衰退

  重资产、低周转的行业特性,除了会迅速消耗股权融资的成果外,更可怕的是在超速增长下,它将导致资本结构的持续恶化。

  当企业持续高速扩张,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将面临一条“负斜率”的资本结构线(图5)。即,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张、资本结构也在不断恶化、权益负债比不断下降,而且扩张速度越快、资本结构衰退的速度也越快。

  在行业平均的0.3倍资产周转率、17%营业利润率情况下,当企业资产增长速度控制在年均20%以内时,资本结构的衰退在5年后可以稳定下来,甚至随着留存收益的积累而出现改善。但当扩张速度超过了20%时,资本结构就会持续恶化,直至将企业推向财务危机的极致。

  在资产增长率为30%时,企业权益负债比将由初始状态的1.33倍降至第5年的0.67倍,并继续衰退,在第10年降至0.53。

  而当资产增长率达到50%时,企业权益负债比在第3年就已降至0.62倍——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还不是故事的全部,如果企业持续经营的话,权益负债比将在第5年降至0.39倍、第10年降至0.26倍。

  想一想,如果你的净资产不到所欠银行债务的1/4,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资本结构啊。

  从长期看,任何一个房地产企业,无论你的融资能力多强,增长速度都有一个“天花板”,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从的客观规律。

  周转率和利润率决定极限扩张速度

  既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平均的极限扩张速度是19%,那么“万科”最近三年年均39%的资产增长率、“金地集团(16.60,-0.09,-0.54%)”(600383)最近三年年均29%的资产增长率是否超速了呢?

  实际上,每个房地产企业都有一个自己的极限扩张速度,它因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和营业利润率而异:资产周转越快、营业利润率越高,所能支撑的极限扩张速度就越大;反之,越小。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呢?

  所谓极限扩张速度就是企业在长期安全基础上的最大扩张速度。它应具备如下特征:一.使扩张初期(或者称之为留存收益的原始积累阶段)资本结构的衰退趋势最终稳定下来;二.稳定状态的资本结构应在安全底线以上(这里我们将其设定为权益负债比>1的较低要求)。

  总之,极限扩张速度,就是使企业资本结构最终稳定在安全线以上的扩张速度。更为形象的表述是:在企业利润率和周转率稳定的情况下,每条资本结构曲线都对应一个扩张速度,而权益负债比恰好稳定在安全底线1附近的曲线对应的,就是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图6红线)。

  周转率低无法健康扩张

  在营业利润率保持行业平均水平17%不变的情况下,资产周转率仅为0.1倍时,所能支撑的极限扩张速度近于零,也就是说,当企业的周转率很低时根本无法实现健康的扩张,而要想实现50%的高速扩张,周转率应在0.7倍左右(表1)。

  这显然已大大超过了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的总体水平:目前,“万科”的资产周转率只有0.56倍,而A股上市公司中周转率最高的“美都控股(8.24,-0.18,-2.14%)”(600175)也只有0.65倍。

  但是,如果中国房地产企业通过资产证券化、土地期权等途径,使企业的资产周转率提高到美国龙头企业的水平——美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帕尔迪”的资产周转率为1.13倍、营业利润率为15%,那么,极限扩张速度就可以达到80%。

  利润率高提升扩张速度

  不仅周转率对极限扩张速度有影响,利润率对极限扩张速度也有重要影响——在相同周转率下,随着利润率的上升,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也有所提升(图7)。

  在0.3倍的周转率下,10%的营业利润率仅能支撑8%的极限扩张速度(表2),而20%的营业利润率可以支撑23%的极限扩张速度(表3);另一方面,在10%营业利润率下,即使周转率达到1倍,极限扩张速度也仅为42%(表2),但在20%营业利润率下,0.6倍的周转率就可以实现50%的极限扩张(表3)。

  营业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为房地产企业的策略选择提供了回旋的余地:为了实现20%的极限增长,企业可以选择保持一个适中的利润率(如20%的营业利润率),然后将通过一定的促销手段和土地储备政策,将周转率维持在0.27倍以上;或者,企业也可以选择薄利多销的策略,如,可以适度降价(营业利润率下降到15%)使周转率提升1/3至0.36倍,那么极限扩张速度就可以保持不变,而如果营业利润率下降一半到10%时,周转率可以提升1倍以上(>0.54倍),极限扩张速度非但不会下降,还会进一步提升(表4)。

  实际上,在极限扩张速度确定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之间呈反比关系。营业利润率增大1倍,为实现相同极限扩张速度所要求的资产周转率就减少一半;反之,如果企业能够将周转率提高1倍,那么在原来的扩张速度下,可以允许营业利润率降低一半。

  四成企业恐会成为“下一个顺驰”

  既然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主要由周转率、利润率决定,那么,不同的周转率与利润率组合将决定怎样的极限扩张速度呢?

  资本结构演化模型为我们判断各地产企业的扩张极限提供了切入口。在这个模型中输入企业的营业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初始股权比率和有息负债率,并将目标变量“稳态权益负债比”控制在1以上,我们得出了A股和H股各房地产企业的极限扩张速度。

  对比演算出的极限扩张速度与实际扩张速度,我们得出了一个“极限扩张风险排名”,这个排名警示了哪些企业在透支增长潜力。在A股48家房地产业上市公司中,有四成企业实际扩张速度已显著超越极限扩张速度、财务风险逐步上升。

  其中,“超速”最严重、风险最大的10家企业是:“保利地产(54.64,-0.89,-1.60%)”(600048)、“华发股份(21.95,1.51,7.39%)”(600325)、“栖霞建设(13.28,-0.42,-3.07%)”(600533)、“天鸿宝业(11.13,-0.45,-3.89%)”(600376)、“泛海建设(25.18,0.10,0.40%)”(000046)、“美都控股”(600175)、“苏州高新(8.15,-0.14,-1.69%)”(600736)、“世茂股份(7.79,0.15,1.96%)”(600823)、“亿城股份(12.29,0.67,5.77%)”(000616)、“S浙广厦(9.04,0.00,0.00%)”(600052)。

  不仅A股企业存在超速风险,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或有红筹背景的地产企业)也同样存在着超速增长、透支潜力的现象,这些H股公司依次是:“首创置业”(2868,HK)、“上海复地”(2337,HK)、“华润置地”(1109,HK)、“富力地产”。

  “保利地产” 资产周转率0.39倍,营业利润率28%,确实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15%的权益比率和28%的有息负债率下所能允许的极限扩张速度也较高,达到47%。但公司最近两年100%左右的扩张速度,确实严重“超速”了。

  “栖霞建设” 0.36倍的资产周转率,18.5%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24.4%,有息负债率51.8%,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19%,显著低于公司最近3年的实际扩张速度69.3%。即使是公司2005年减缓的扩张速度27%,仍超出扩张极限。

  “世茂股份” 0.26倍的资产周转率,30%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43.2%,有息负债率9.1%,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33.7%,低于公司最近3年57%的年均资产增长率。公司2005年总资产仅增长了1%,也是其前期超速增长后的必然调整。

  A股市场,提升潜力为负数的企业还有:“金丰投资(12.17,-0.66,-5.14%)”(600606)、“天创置业(11.30,0.11,0.98%)”(600791)、“多伦股份(5.14,-0.20,-3.75%)”(600696)、“天地源(6.93,-0.18,-2.53%)”(600665)、“银基发展(11.59,-0.23,-1.95%)”(000511)、“莱茵置业(7.22,-0.26,-3.48%)”(000558)、“东华实业(7.12,-0.20,-2.73%)”(600393)、“天房发展(10.02,0.91,9.99%)”(600322)、“金融街(15.10,-0.35,-2.27%)”(000402)、“万业企业(9.44,-0.10,-1.05%)”(600641)。

  谁,将成为下一个顺驰呢?

  除了上述已经超速的企业 ,下列公司也正接近扩张速度的极限:

  “金地集团” 0.41倍的资产周转率,18.6%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46.3%,有息负债率22.9%,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32%。企业过去3年年均资产增长率为29%,接近极限扩张速度。

  “招商地产(27.60,-0.52,-1.85%)” 0.31倍资产周转率,19%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43.5%,有息负债率36.5%,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21%。企业过去3年年均资产增长率为19%,接近极限扩张速度。

  当然,这个排名的另一种读法,也彰显出目前一些尚能恰当平衡资产周转率与利润率,从而把极限扩张速度控制在安全区域的企业典型。

  “万科” 0.56倍的资产周转率,19.5%的营业利润率,当前权益比率39%,有息负债率12.5%,由此确定的极限扩张速度为48%。而企业过去3年年均资产增长率为39%,仍有加速潜力。

  “陆家嘴(19.32,-0.58,-2.91%)” 尽管营业利润率高出“万科”1倍还多,达到43.8%,同时财务杠杆很低,权益比率比“万科”高出60%,达到63.5%,有息负债率近乎于零,但由于其资产周转率只是“万科”的1/3(0.18倍),因此,极限扩张速度仍低于“万科”,为37%。不过,从账面看,公司过去3年的年均资产增长率仅为12.6%,似乎过于保守。

  在这个排名里,我们看到的是,有些企业在极限内增长,有些企业“游走”在极限的边缘,还有些企业则严重超速。但房地产企业重资产的特性决定了其增长必然是资产支撑性的,而在融资约束下,资产的扩张就意味着负债的增长,但企业的负债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增长速度也必须控制在一个极限以内,这是企业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无论你有多高的股权比例,多强的利润表现,最终的增长速度都必然要降至极限范围以内。否则,只能是下一个“顺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9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宏观层面的东西值得看

好贴,非常感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

发表于 2007-3-29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产百强囤地量增长30% 客观推动房价上涨
  "国六条"明确强调要制止囤积土地行为,而昨天公布的百强企业土地储备情况不禁让人哗然。昨天,"2007年中国房地产百强研究"报告显示,仅去年百强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就高达3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8%,相当于北京市去年公开交易土地面积的40%。
  "国六条"执行将近一年来,全国房价上涨的势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开发商"手中有地心里不急"。据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负责人汪勇作介绍,2006年百强企业平均规划建筑规模是397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是38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6%和30.8%,土地资源向大的地产企业集中趋势明显。但是有关专家指出,土地资源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囤积"现象,客观上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实际上,开发商"囤地"已经成为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在去年的中国地交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就直言,在北京市已经形成实际供给的土地中,尚未形成实际住房供应的土地面积占已出让住宅用地面积总量的53%。(赖大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08年进入景气顶峰 12只电子元器件股分析
2007-03-29 10:30:44 来源: 国泰君安
  07年投资策略: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持续推荐优质成长公司。
国泰君安 魏兴耘

长期趋势判断—— 产业趋于成熟 周期波动收敛

随着IC技术的进步,全球半导体产业目前正进入后摩尔定律时代。它的发展速度正逐渐走向平和与缓慢。 产业成熟将使周期波动趋于平滑。我们认为,半导体产业仍处于成长阶段,但成熟度已较之上一个世纪大为提高。市场的周期性仍然存在,但波动将日趋平和。

行业运行背景—— 美国经济可能“软着陆” 全球经济温和增长

我们认为所有制造业的发展,随着成熟度的提高,其发展速度都有向GDP靠近的趋势。半导体产业虽然远未及传统产业的成熟度,但已经表现出与GDP联动的较高相关性。07年全球经济仍将维持增长的格局,但有可能放缓。分地区而言,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较小,但增幅可能放缓。我们预计美国07年GDP的增幅为2.4%。略低于06年。我们同时判断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不会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增长态势产生大的影响。

驱动因素—— 终端应用不断拓展 消费电子成为拉动力量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PC、手机和消费电子构成了电子产品的核心。

周期判断:景气将延续至09年

我们认为目前行业仍运行在景气周期中.本轮景气高度可能在08年出现,09年仍将会持续增长.10年可能出现调整,预期07年将稳和增长,增幅将接近9%.08年增幅可能超过10%,我们目前的预期是13%.09年在10%附近.

07年:景气稳和 持续增长

1月份销售数据表现尚可. 全球半导体产品总销量达到21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9.2%。环比则下降了2.1%。其中亚太地区增幅最大.

中国将领先全球电子产业发展 3G成为重要牵动力量

中国将成为全球电子产业制造基地

政策优惠指向电子产业

内陆腹地市场广阔 消费能力提升

3G将成为牵动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低端向中高端进发:中国电子企业必然的选择

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步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所弱化。中国政府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关注,其目的就是希望迅速从低成本/低技术国家变成强大的高技术国家。

细分行业--半导体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封测产业的成熟度相对较高。制造企业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目前47条生产线中,仅有1/4为大尺寸。设计企业成长迅速。

代表企业:长电科技、华微电子(行情论坛)、康强电子(行情论坛)、士兰微

长电科技:构筑技术竞争力 不断向高端产品挺进

华微电子:专业从事功率管特别是大功率分立器件生产

康强电子:新产品的陆续推出及产能释放将支持公司快速增长

士 兰 微:等待市场突破机会

细分行业--PCB

基于全球PCB产业向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转移,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PCB生产大国。

国内PCB企业上千余家,产业集中度不高,且大多生产中低端产品。

代表企业:生益科技、超声电子、方正科技

生益科技:新产能建设延后至中期。季节性波动提供了买入时机

超声电子:技改提升高端产品生产能力

方正科技:HDI产能释放体现在08、09年。通过合资介入IC封装

基板业务

细分行业:电容器

电容器是使用面广、用量大、不可取代的电子元件,其产量约占电子元件总产量的40%左右,而电解电容器(包括铝电解电容器、钽电解电容器)、陶瓷电容器和有机薄膜电容器已经占到电容器总产量的90%以上。

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是用量最大、发展最快的片式元件之一,近两年以手机、DVD、汽车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对MLCC的需求持续增长,这给国内MLCC生产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全球薄膜电容器产量近几年保持温和增长态势。2006年中国薄膜电容器占整个电容器的市场份额约为5%。

目前全球92%的铝电解电容器都由亚洲厂商生产,在消费性电子产品需求增长的带动下,铝电解电容器市场规模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占整体电容器市场规模的比重约为30%。

代表企业及推荐公司:法拉电子、风华高科、新疆众和

法拉电子:低资产支出下的高盈利能力

风华高科:脱离现有大股东后的可能转机

新疆众和:精铝与电子铝箔仍将构成公司业务扩张的根本

细分行业:磁性材料

我国磁性材料中低档产品占居国际市场的60%以上,高档产品方面也开始形成竞争力。

在通信市场、计算机市场、汽车及电动自行车市场、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的拉动下,磁性材料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代表企业:横店东磁(行情论坛)、中科三环、天通股份

横店东磁:品牌提升溢价 新产品推动公司成长

中科三环:外资介入可能提升市场溢价空间

天通股份:扩张步伐迅速

细分行业:显示器件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厂商凭借超薄CRT产品技术,获得销售收入与盈利规模的恢复性增长,阶段性地缓解了产业竞争压力。我们认为CRT被平板技术替代的长期趋势可能不会改变,但CRT产业仍有它特定在的市场存在空间。

06年初以来,TFT-LCD价格一直处于持续下跌之中。随着第3季度信息产业传统需求旺季的到来,面板价格开始趋于平稳,部分尺寸面板价格呈小幅上涨之势。但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形势仍不甚乐观,下跌趋势依然明显。未来LCD面板供求关系还将是一个供大于求的趋势,所以长期的价格走势不容乐观。

代表企业:莱宝高科、深天马、京东方

莱宝高科:外延式扩张支撑公司08年后快速增长

深天马:向上游面板业务的延伸将完善公司业务链条

京东方:业务整合预期下的不确定性

细分板块:航天电子

国家对于航天军工产业的投入将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继续看好十一五期间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

在国防科工委有关支持相关军工企业整体上市的政策推动下,将有一批企业呈现资产注入的预期。

代表企业:火箭股份(行情论坛) 航天电器(行情论坛) 中国卫星

火箭股份:业务不断扩张 资产将进一步整合

航天电器:成长空间取决于微电机业务及民品拓展

中国卫星:盈利增长取决于小卫星制造

其他

大族激光:激光打标业务占有70%以上的市场绝对份额。中期成长取决于激光切割业务。

广州国光:产能扩张提升公司业绩增长空间。

专业音响和多媒体音响将成为公司未来布

07年投资策略

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持续推荐优质成长公司

火箭股份 航天电器 横店东磁 大族激光 长电科技 华微电子 中国卫星

业绩出现成长拐点,由调整步入成长

长城开发 有研硅股

由于股东转换或资产整合而出现阶段性投资机会

风华高科

由于季节性波动呈现业绩波动、而仍具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

生益科技 航天电器

中小板推荐组合

航天电器

横店东磁

大族激光

莱宝高科

康强电子

广州国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季度钢价仍将平稳回升

  国家发改委昨日公布的4份报告认为,尽管近期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小幅下滑,在消费旺季到来和企业生产稳定增长等因素作用下,二季度钢材市场价格将继续保持平稳回升态势。

  报告显示,上周国内四种主要钢材综合平均价格为每吨3969元,环比下降0.6%,同比上涨7%。其中,线材、螺纹钢、中厚板和冷轧薄板价格分别为每吨3334元、3399元、4055元和5087元,环比降幅分别为0.5%、0.3%、1.1%和0.4%,同比涨幅分别为8%、8.9%和16.8%。

  报告认为,二季度国内钢材消费旺季即将到来,施工工程将全面展开,钢材的消费力度也将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国家加大淘汰钢铁落后产能力度,钢铁生产增幅将有所减缓,有利于改善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此外,国内外钢材价差扩大和出口退税预期心理,将使近期钢材出口保持较高水平,缓解国内市场资源供应压力。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二季度钢材市场价格将继续保持平稳回升态势。

  但是,钢材市场仍然面临着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国际贸易争端上升以及国内产能释放、原燃材料价格波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报告称,钢铁企业要继续坚持以销定产方针,有效控制生产节奏,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出口产品和出口地多元化的出口策略,努力保持国内市场供需平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首个解禁高潮下月来袭 个股命运不甚乐观
  宽幅震荡中连创新高的大盘即将迎来新的考验。随着股改启动整整两周年,今年第一个非流通股解禁高潮也将于4月份到来。虽然分析人士认为在资金流通性充裕的情况下,大盘不会受较大影响,但一些个股的命运则不甚乐观。
  大盘承接力度较高
   今年是大小非解禁的"大年",股改以来的限售流通股和相当一部分去年网下配售的新股将在今年集中解禁。万德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共有143只股票的限售流通股即将解禁,解禁股份总数达105.0372亿股,流通市值总计达1034.5941亿元,是今年首个解禁高峰。
  与此同时,目前股指连续升幅已相当可观,并且连日在宽幅震荡中创出新高;很多个股在前期大涨后也已经历了翻番行情。由此而看,一些即将解禁"大非"的减持套现意愿已相当强,在一个月内集中解禁的情况下,大盘尤其是个股承受的压力不容忽视。
  不过,德邦证券分析师古敬东指出,虽然央行此前调高了存贷款准备金率并发行央行票据回收资金,但目前市场流动性仍然比较充裕,市场对"大小非"解禁的承接力度相对较高。
  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A股日开户数已连续12天超过10万户。保守估算,短短两周,场外至少有600亿元的新资金进入了股市。昨天,大盘已连续六天保持千亿元之上的成交额,资金流动性充裕可见一斑。
  个股反应冷暖自知
  "'大小非'解禁对个股的影响将'因股而异'。"古敬东认为,虽然大盘受到的影响相对不大,但相关个股股价产生波动将不可避免。
  此前,泸州老窖(27.56,0.06,0.22%)从1月27日发布第一份减持公告开始,到2月27日短短1个月内,大股东泸州市国资局连续四次减持高达4207万股,套现金额约为10亿元,泸州老窖股价走势顿时萎靡。
  不过,截至3月23日的数据显示,在已有大非解禁的377家公司中,64家公司的大非进行了减持,合计减持数量为8.67亿股,占已解禁总量的5.86%。从市场走势来看,大非减持的64家公司中,12家公司股票价格跳水,52家公司股票价格上扬,股价上扬幅度在50%以上的公司有17家。
  业内人士指出,决定"大小非"是否减持的最主要因素是公司基本面情况。由于《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不得在卖出所持公司股票的6个月内再度买进,在大盘长期看好的预期下,因此一些成长性较好的公司将承压较小,而一些因炒作而股价大涨的公司面临的压力将较为可观。(记者 孙晓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wjlxy 于 2007-3-30 09:17 发表
今年首个解禁高潮下月来袭 个股命运不甚乐观
  宽幅震荡中连创新高的大盘即将迎来新的考验。随着股改启动整整两周年,今年第一个非流通股解禁高潮也将于4月份到来。虽然分析人士认为在资金流通性充裕的情况 ...

1,应该把大小非看成是一个股市里面的一个普通股民而已。
2,应该把大小非的减持和增持看成是股市里面的普通买卖行为。
3,大小非的任何行为都附和波浪运动规律,对波浪运动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4,有报告和记录显示在此之前发生的减持大小非股民又在申请和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增持,因为他们发现减持所获得的资金没有其他更好的获利出路,都不如炒股票来的合算。
5,国家已经批准企业年金可以有比例的进入股市,大小非的增减持股票行为不过是股市里面的普通买卖行为而已。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wjlxy 于 2007-3-29 08:51 发表
黄湘源:期指怎成了做多工具?
  加息后的股市不跌反涨,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利空变利好来解释。明摆着的事情是,股指期货充当了单骑救主的孤胆英雄。
  素有空军司令之称的股指期货难道成了做多工具?
...

1,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买卖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属于商品现货交易,而买卖股指期货是远期推测性衍生交易。
2,有记录显示任何远期推测性交易都无法对于实际商品现货交易产生影响,期货交易是现货交易的附属品丝毫无法商品现货交易的波动过程。
3,股指期货的本质内容基本上和认沽权证/认购权证的交易含义性质基本相同,认沽权证和认购权证丝毫无法改变股票现货交易价格的波动过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wjlxy 于 2007-3-28 07:59 发表
工业企业盈利加速增长 上市公司利润空间更大
  前两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同比增长43.8%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两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32亿 ...

我们对制造业中上市公司与工业企业过去几年的总利润率走势进行过对比分析后发现,在2000年以前,上市公司的总利润率明显高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其幅度为7到8个百分点之间。2002年到2004年,上市公司的总利润率走势与工业企业基本相同,并高于工业企业1.5到2个百分点。但到2005年,上市公司的总利润率快速下滑1.7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企业只下降0.2个点,这样二者的水平基本接近。
  而从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看,1999年以前,上市公司的该项指标是低于一般工业企业的,但2001年后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形,如2005年,上市公司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一般工业企业近1.8个百分点,这是不合逻辑的。基于上述两点理由,我们认为,部分上市公司近两年的业绩并没有完全释放。随着制度的变革特别是股权激励的大范围实施,上市公司的上述行为会发生根本变化,从而推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

-------------------------------
有记录和数据证据显示几乎有约50%以上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及以前有大大小小的严重违规行为,大范围的隐藏股东收益利润/转移股东收益利润/挥霍股东收益利润/盲目胡乱投资损失股东收益利润,范围很广泛,手段很恶劣,后果很严重,黎叔干生气没有任何办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围很广泛,手段很恶劣,后果很严重,黎叔干生气没有任何办法.......,:*29*: :*29*: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乱云飞渡... 于 2007-3-30 12:08 发表

我们对制造业中上市公司与工业企业过去几年的总利润率走势进行过对比分析后发现,在2000年以前,上市公司的总利润率明显高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其幅度为7到8个百分点之间。2002年到2004年,上市公司的总利润率走 ...

----------------------------------
我们对制造业中上市公司与工业企业过去几年的总利润率走势进行过对比分析后发现,在2000年以前,上市公司的总利润率明显高于一般的工业企业,其幅度为7到8个百分点之间。2002年到2004年,上市公司的总利润率走势与工业企业基本相同,并高于工业企业1.5到2个百分点。但到2005年,上市公司的总利润率快速下滑1.7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企业只下降0.2个点,这样二者的水平基本接近。
  而从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看,1999年以前,上市公司的该项指标是低于一般工业企业的,但2001年后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形,如2005年,上市公司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一般工业企业近1.8个百分点,这是不合逻辑的。基于上述两点理由,我们认为,部分上市公司近两年的业绩并没有完全释放。随着制度的变革特别是股权激励的大范围实施,上市公司的上述行为会发生根本变化,从而推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

--------------------------------------------------------
有记录和数据证据显示几乎有约50%以上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及以前有大大小小的严重违规行为,大范围的隐藏股东收益利润/转移股东收益利润/挥霍股东收益利润/盲目胡乱投资损失股东收益利润,范围很广泛,手段很恶劣,后果很严重,黎叔干生气没有任何办法.......

--------------------------------------------------------
事实证明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用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大股东的人性本能是不可能的,他会想出一万个办法来糊弄你来满足他自己的需求,商品经济活动只能经济行为规律来引导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大股东,把股票投资人的股票回报收益和和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大股东本人的收益连接在一起情况就会立刻发生改变,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大股东立刻就会变得像狼一样想尽各种办法往股票里面划拉钱,让股票变得象印钞机一样能不断的生下钱崽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wjlxy 于 2007-3-30 09:17 发表
今年首个解禁高潮下月来袭 个股命运不甚乐观
  宽幅震荡中连创新高的大盘即将迎来新的考验。随着股改启动整整两周年,今年第一个非流通股解禁高潮也将于4月份到来。虽然分析人士认为在资金流通性充裕的情况 ...

--------------------------------------------------------
事实证明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用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大股东的人性本能是不可能的,他会想出一万个办法来糊弄你来满足他自己的需求,商品经济活动只能经济行为规律来引导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大股东,把股票投资人的股票回报收益和和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大股东本人的收益连接在一起情况就会立刻发生改变,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大股东立刻就会变得像狼一样想尽各种办法往股票里面划拉钱,让股票变得象印钞机一样能不断的生下钱崽子......
--------------------------------------------------------
经过这样的改革你就不用担心大小非对于股票的增减持,当预期经济前景变好时,大小非所有的增减持的目的就会变得非常单纯,为股票增值创造利润,这样的改革就会使大小非在股票的每一次的调整性下跌时,大小非们抢夺股票筹码回购股票筹码的动力就会比谁都强烈,而不会存在其它的任何可能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乱,小非里的产业资金要退出的.产业资金和投资资金意义完全不同,绝对不会留恋股市.
比如说伊利,产业资金获利丰厚,退出也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股价短期波动无所谓,长期趋势还是上涨.倒不用担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南海鳄神 于 2007-3-30 13:21 发表
老乱,小非里的产业资金要退出的.产业资金和投资资金意义完全不同,绝对不会留恋股市.
比如说伊利,产业资金获利丰厚,退出也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股价短期波动无所谓,长期趋势还是上涨.倒不用担心.

如果大小非们预期他们自己的上市企业股市里面的长期投资持有大于任何其他领域的生产性投资时,大小非们就绝对不会把资金转向其的他所不能把握和了解的经营领域和地方,它所能了解和稳定把握的只有它自己的上市企业领域和自己企业的股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本不想顶贴的,怕破坏了版主发贴的连续性和精彩的回帖。

但是担心楼主没有人顶贴而失望,

我顶一个。

很好的贴,希望能经常看到更新。谢谢

另:如果楼主不看重我担心的,我就认真地学习就是。

再次感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乱云飞渡... 于 2007-3-30 13:29 发表

如果大小非们预期他们自己的上市企业股市里面的长期投资持有大于任何其他领域的生产性投资时,大小非们就绝对不会把资金转向其的他所不能把握和了解的经营领域和地方,它所能了解和稳定把握的只有它自己的上市 ...

:*19*: 精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南海鳄神 于 2007-3-30 13:21 发表
老乱,小非里的产业资金要退出的.产业资金和投资资金意义完全不同,绝对不会留恋股市.
比如说伊利,产业资金获利丰厚,退出也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股价短期波动无所谓,长期趋势还是上涨.倒不用担心.

再进一步说明,当一个上市企业缺少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时,最优选的办法是把自己高市值的股票(并想尽办法炒高自己企业的股票市值)来抵押给银行来获取贷款资金,或是炒高自己企业的股票让人们产生持有自己企业股票的信心来增发股票,而不是卖掉自己企业的股票主权来获取资金,这种变卖家产的败家做法实在是太笨了,我还没有看到那一个经营正常的上市企业有这么做的,每一个上市公司不到生命危机时刻都不会这么做......
举例说明,如果你实在缺钱投资经营,而你又有信心对自己的经营获利时,你顶多是把自己的房产和汽车低压给银行来获取资金,只有在你性命攸关的时刻你才会卖掉房子和汽车来救命......

[ 本帖最后由 乱云飞渡... 于 2007-3-30 14:03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没事吹吹牛:*22*: 估值是有乐趣的.
过去估值很简单,看资产,看现金流,现在TMD这招不行了,要学会照镜子---照妖镜.
比如说600651,上海仪电把6600万股转让给清华大学,价格3.9.这3.9明显低估,因为上海仪电还留下3000万股,如果价钱合适它就全转让了,俺给上海仪电算了笔帐,如果600651未来价值中枢在10块,那它的3000万股将来预期价格最少20块,否则它冤死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没有清华大学,它的3000万股也不能增值.再看清华大学,把数字电视公司81%的股权2.2亿卖给了600651,引起了独立董事反对并辞职,因为数字电视公司净资产只有9000万,好家伙.结果人家清华把数字电视10%股权卖给风险资金38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000万!这面镜子反射出数字电视值3亿!!!好家伙,别忘了软银的背后是有一群顶尖的投资专家,三年十倍的预期要敢想啊.....那数字电视公司未来应该值30亿!!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吹伊利,当初俺是怎么估值的.
股改完成后,伊利上市,权证还没有上市.当时股权激励价格定在13.33元,很明显管理层行权价格13.33元就是伊利的价值底限.而当时正股价格17块多,每10股还含有3份权证,相当于每股含3块钱权证<(17.5-8)*3/10=2.85元>,13.33+3=16.33元就是底价!!!所以在16.5左右俺大量买进.:*22*:
这次修正了一下安全价格,应该是13.33*2=26.66元,时间又过去了一年,管理层行权价格已经远远低于企业的真实价值,翻一番可以接受.再说了等到伊利50块钱到香港上市,现在的股东就发财了...:1: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0 17:03 , Processed in 0.034381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