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4-11-10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5-3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3日 目前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一些反思
自2000年以来,国内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其中以家电连锁零售企业为代表,创造了6-7年超高速的增长奇迹。而综合性连锁零售企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连锁零售企业扩展了产业价值链的下端:渠道的价值。
从渠道的发展历史来看,从最早的厂家——批发(多级)——终端零售商——顾客的模式,逐渐随着国外大型连锁零售商的进入转变为了:厂家——连锁零售商——顾客的模式。因为原来的多级批发商大小不齐,竞争非常激烈,且没有掌握“终端”的核心价值。所以以前厂家往往能够向下挤压批发乃至零售商的利润。
随着外资企业进入,新的赢利模式开始被国内从业者掌握。最典型的就是家乐福的经营模式影响了绝大多数国内的相关企业,例如国美、苏宁。
国美、苏宁的成功就是家乐福模式的成功。基本上都是采用:高速的渠道扩张,形成对于终端的掌握,加强了对于上游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通过垄断的渠道优势压缩上游供应商的利润,将其分摊到自身利润和最终终端客户的受益上,而对于最终终端客户的让利又反过来加强对于终端客户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于上游企业的优势地位。通过应付票据等较长期付款方式形成了近3-6个月的无利息大量资金的占用,而这些资金又重新投资于新的店铺的扩张。通过各种“渠道费用”挤压上游企业形成的利润进一步投入到高速扩张中,而高速扩张的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
可以说,国美、苏宁的崛起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对于下游终端形成垄断后的近乎疯狂的奇迹。而上游原材料的上涨和下游渠道零售商的崛起也严重挤压了中间加工制造企业的利润。
随着这种模式被认知,更多的投资者开始涌入,出现了更多的连锁零售企业(主要是连锁超市和连锁百货),而竞争开始越来越激烈。因为商业企业本身并不具备什么太大的进入壁垒,因此,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了各大零售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向来有这么一个特点,公司的发展战略一般都是两个字,做“大”,做“强”。因此,大家的第一选择就是做“大”。而在零售企业,大家都看到了规模扩大后的直接效益,因此这个动因就更加强烈。加上前面所说的独特的“家乐福”模式,使得高速扩张成为可能(主要从资金量上说)。
但是,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发展模式极有可能出现所谓的“管理黑洞”问题!
中国人向来比较短视,往往容易看中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忽略发展的长期质量。这个不仅仅是存在于国营企业,事实上私营企业这样的情况也很多。
对比起来,我更加欣赏日本50年代战后的一批企业家,他们在经营哲学上至少比现在我们的企业家高一个层次。最经典就是索尼的创始人盛田绍夫,在70年代,索尼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渠道,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当时索尼生产了一种家用收音机,在美国比较受欢迎。于是一个美国大的批发商找到了他,一口气要预定当时三倍于索尼年生产产能的货,这个批发商还很慷慨的提出可以预付订金。这笔生意是当时比较困难的索尼所急需的。这个批发商以为盛田绍夫会兴高采烈的接受这笔大生意,结果几天后盛田绍夫告诉他,索尼不原意签订这份合同。美国人非常奇怪,说怎么有大生意为什么不做呢?盛田绍夫解释说:因为索尼的产能满足不了这批订单,如果为了满足订单就必须购置新的两条生产线和扩招大概一倍的工人。盛田绍夫说,我们觉得收音机的市场容量很可能无法保证我们的生产产能在满足贵公司的订单后还能维持市场的销售。而且,短期飞速的扩张产能反而可能导致管理水平的下滑,工人熟练度的下降,最终导致产品品质的下降,影响索尼品牌的声誉。因此索尼经过深思熟虑后不准备接受这个合同。结果这个美国批发商非常欣赏索尼的这种精神,日后成为了索尼在美国的第一大批发代理商。
这种长期发展的观念在目前国内非常的匮乏,在商业连锁零售企业更加表现突出。
事实上,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就有150多家超市陆续破产关闭,其中包括广东省非常有名气的好又多超市(面临关闭被收购)等。而且还出现了多起超市关门,老板携款潜逃,造成大量供应商亏损的事件。其主要原因就是连锁零售企业间接占用了上游供应商大量的现金,中间的3-6个月的空白时间成为了这笔热钱最具风险的原因。为此,国家在10月份出台了规范零售企业和上游供应商的相关法规。
这样的法规在美国、日本等地也都曾经出台过。这个法规的出台,其实也是提醒了整个零售行业,这种发展模式不能再疯狂下去,追求更为健康的发展模式称为了零售行业未来的方向。
回到国内股市的现实中,来看看,这种模式到底为我们分析零售行业股票带来什么意义?
这里主要先考虑连锁专业超市、连锁大卖场等业态,先不说零售百货业态。
重点企业就是002024苏宁、000361综超、000759中百。另外包括华联超市和友谊股份也属于这种业态,不过友谊股份是控制联华超市的股权,而非控股,华联超市属于标准普通超市业态,不属于重点企业。
综合分析,这三家连锁超市都是近些年来超市业态发展最迅速的上市公司。苏宁更是在04年后股价一路走牛,成为中小板的主要成长牛股。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三家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近年来渠道商铺扩张非常快,企业效益提高较快。而核心就是在于渠道的加强下,“渠道费用”的高速增长。由于这部分促销费、进场费、dm费用、假日装修费等等都是记入了其他业务利润中,因此其他业务利润占主营业收入/利润或者净利润的比例就成了分析这种模式所处阶段的重要指标。
002024自2001年以来,其他业务利润就超高速增长,其中2002年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高达529.21%,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4.73倍;2004年,苏宁电器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达125.68%,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2.46倍。从2006年一季度季报上看,如果不算其他业务利润,那么主营业务利润扣除三费后将出现近2个亿的亏损。也就是说,光靠商品销售的利差,事实上这样算的话,苏宁自2003年开始就是亏损的。也就是说自2003年开始,这种高速膨胀的发展模式就开始了。
按照这种分析,600361g综超2004年其他业务利润/净利润的比例是3.83倍,2005年是3.54倍。而净利润和其他业务收入的增速在2004年是:50.6%/33.4%,2005年是:33.8%/23.9%。明显增速远远赶不上苏宁的增长,不过这和两者业态不同有关。但从其他业务利润/净利润比例来看,远远比苏宁更大。这说明了综合性超市对于上游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更强。这就是国美在香港估值给与PE20倍左右,而物美超市给与PE30多倍的原因。
而000759G中百2002年-2006年其他业务利润分别是:355万、1013万、1941万、5028万、7928万。同期与净利润的比例是:0.57、1.43、2.11、3.7、3.27。其中,其他业务利润和净利润2003年-2006年的增幅比例为:185%:6.4%、91%:30.28%、159%:47.43%、57%:78.48%。
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002024苏宁扩张的速度最快,虽然收取“渠道费用”占净利润的比例不是特别大,但是这种费用收取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600361g综超在其他业务利润增速放缓的同时,净利润增长的速度也同步放缓,说明其内生性增长还是比较依赖收取“渠道费用”。
000759g中百在其他业务利润增速放缓(同比g综超增速明显快多了,接近苏宁在2004-2005的的速度)的同时,净利润增长幅度却明显加快,也就是说,“收取渠道费用”这种模式正在g中百发生变化,有可能向沃尔玛的完全依靠商品销售利差的模式转变。实际上,沃尔玛这种模式也是在40年代美国商业圈地运动中发展过来的比较成熟的模式,它基本上和供应商能保持比较和谐的状态,不容易出现高速扩张资金链出现危险的问题。因此发展也最稳定。
所以,不看好苏宁在2007年后的股市表现(尽管我觉得在07年后适当放缓增长速度对企业长期是好事),对于g综超,我觉得在增速放缓的背后,是全国基本网点布局的结束。以后更多的需要在一些重点区域进行攻关,例如广东、上海等地,企业将逐步步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期,市场给与的估值将越来越低。
而g中百,在湖北区域越做越强,企业领导意识到“家乐福”发展模式可能导致企业快速做大的同时也会加大企业管理水平效率的降低,以及资金链危机的问题,正逐步转变这种发展模式。从该公司在重庆地区与经销商谈判的情况报道来看,公司领导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完全依靠挤压上游供应商利润来维系高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险。
另外,g中百06年一季度应付票据的增幅较大,也反应了公司对于上游供应商的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g中百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收购的重庆山城超市18个社区超市(面积较大)能否在06年前期尽快形成规模效应(按照美国零售协会的一些报告,当连锁超市达到11家后就能开始形成连锁规模效应)还看不出来(虽然一季度季报没有主营收入按地区的细则,但是从单店净利润来看,山城超市应该在1季度开始贡献利润了)。这个关系到公司能否成为中西部的区域连锁龙头,因为湖北地区将很快形成饱和状态。另外,公司流动负债过大,财务压力较重,如果不是今年国家扶持的4个亿低息贷款和发行3个亿的短期债券,资金链令人担心。
——————————————————————————
由于前期对于连锁零售企业看了很多相关资料,今天简单总结下,虽然还很肤浅,但是也必须逐步学习熟悉。
以后争取做一个股票,就等于做一个行业。这样行业的知识就逐步积累起来,对于以后的操作将会有很大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