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sunwaysz

看图说话---偶也来谈谈大盘---大盘太牛皮,看偶怎么做的58000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sunwaysz at 2005-11-2 10:08
3G,中石化,四大金刚全部走出下降通道,循环经济概念,既然站上1100,就要向1120进军



总算是见到1120了,再上去压力比较大了,1120-1160套牢盘比较多,主要看基金重仓股怎么走了

[ Last edited by sunwaysz on 2005-11-18 at 18:39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sunwaysz at 2005-11-13 02:22
最近自己也没方向,感觉底快到了,技术面也难说,政策面偏好,这个怎么判断上下呀,估计上下震荡居多,难跌也难涨,1060-1120之间晃吧,现在的位置偶也不太看空,也不太看好,只能这样说了.在1200的时候绝对看空的


有谁知道今天会是这样的走势?是否和我上面所说的政策面好有关?没人看偶也不细分析,但最近的那个观点就是我的看法,再说偶也没做什么股票,全是580000,今天还做了几把呢,做58有个特点,就是委托要比成交多好多,经常成交不了要撤单,就参考分时线,偶尔参考K线,紧盯着盘口做,慢一点也不行

[ Last edited by sunwaysz on 2005-11-18 at 19:06 ]
Snap2.bmp
Snap3.bmp
Snap4.bmp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 天

发表于 2005-11-18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术业专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疯牛早以发出,瑞版改进的,都可下载....
580000.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 天

发表于 2005-11-1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3Q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9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21日会怎样走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图
Snap1.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0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2005-11-19 15:48 发表
21日会怎样走呢?

不知道,这个没法预计,总的是出货,反弹全看盘口,建议不碰也罢,偶也准备收手不做58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unwaysz 于 2005-11-18 18:35 发表



总算是见到1120了,再上去压力比较大了,1120-1160套牢盘比较多,主要看基金重仓股怎么走了

[ Last edited by sunwaysz on 2005-11-18 at 18:39 ]

在此谨慎看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unwaysz 于 2005-10-31 17:31 发表
若反弹能延续,应该可到1120左右,等会再具体分析

这句话到现在为止还是比较正确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5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成交记录
Snap1.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58w别说做了,光看都感觉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12日的自选股,好多创出新高,是近日难得一见的牛股,580000就不用说了,600526.0939.600325.0401.002022.002006等表现亦可圈可点
Snap1.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5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来看见580000的走势,因为它的价格将直接决定2武的高度,而2武的价格又间接抬高58的底线,龙头仍然是58000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5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10.28下午2:00整在实战每日交流贴提醒大家积极关注580000.当时价格0.73左右,刚刚突破底部
10.30在实战交流贴提醒大家底部即将来临,大家可以动动手了,31日应声反弹
以图为证

[ 本帖最后由 sunwaysz 于 2005-11-25 22:50 编辑 ]
Snap1.gif
Snap2.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5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5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价严重高估 股改致使国有资产流失5000亿元


  ——兼评国务院国资委官员曹录波关于国资委“246号文件”的解读

  谢茂拾


  据媒体报道,9月23日,国资委产权局官员曹录波关于国资委“246号文”《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解读,不但招致证券市场的一片骂声,而且被许多人指认为股市暴跌的罪魁。

  实际上,自国资委2005年9月8日发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来,股市一直震荡不断。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原来国资委为了防止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而在246号文件中严格规定了国有上市公司“股改”的“三上三下”审核程序,要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改”方案进行把关。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其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改”方案的审核应是履行职能的正当行为,但是,它却被少数机构理解为国资委借此拖延“股改”和有意压低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代名词,因而遭致激烈反对。当国资委官员曹录波进一步对“246号文”作出解读,公布了国资委所认为的在制定对价上应该遵循的“六原则”之后,证券市场各机构更是暴跳如雷,并以操纵市场股指而要挟。

  可悲的是,经济学界只有吴敬琏这样个别的学者站出来为非流通股股东说话,但是,在其招致了如潮的骂声之后也不得不闭嘴。证券市场可谓一片流通股股东的“对价恐怖”。这种“恐怖”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似乎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对价”越高越合理。

  其实,无论从现实还是从理论看,“股改”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现象都缺乏应有的依据。如果说,非流通股股东愿意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那也不过是作为股市大部分非流通股监管者的国家为了解决中国股市功能缺失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和为资本市场其它各项改革与制度创新创造条件而采取的让步策略。但是,由于这一策略被掌握大部分流通股权益的少数利益集团操纵,致使“对价”普遍严重高估,“对价”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证券市场的一些利益集团分吃国有资产的大餐。为什么有这个结论呢?

  第一,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缺乏理论依据。在论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对价”。“对价”一词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最早见诸中国和国务院国资委等五部委于2005年8月23日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第八条,该条款认为,“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以对价方式平衡股东利益,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有益尝试,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之后许多部门的文件只有“国有非流通股股东执行股权分置改革利益平衡对价安排需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等规定,并没有具体阐释“对价”的内涵。

  “对价”一词使用于“股改”,是2005年4月29日中国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股改”试点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操作时开始提出的。其基本意思是: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当非流通股转为可流通股时,由于会导致流通股原有价格下跌,因此,非流通股股东要在这一行为发生时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受损失而做出相应承诺并支付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是什么?当时,它被普遍理解为非流通股东要对流通股股东提供股权或现金等补偿。但是,对价到底是什么和非流通股东是否要对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却没有人去进行专门的论证,大多数人是凭着一种朴素的感情或者是一种义愤而得出非流通股东要对流通股股东提供补偿的结论的。

  从理论渊源上看,对价最初是一个英美法上的概念。在15和16世纪,英国普通法院在审判实践中确立了一项原则:一项单纯由承诺人对受诺人承担义务的恩惠性或赠予性的诺言不能由受诺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使一项承诺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受诺人也必须对诺言人提供某种回报,从而使双方之间存在某种交易。这种由受诺人对承诺人提供的回报就是对价。简单地说,对价是与承诺互为交易对象的诺言、行为或不作为,并通过这一形式对承诺人形成拘束。它以当事人的合意为原则,以达成交易形成契约为前提。

  显然,从法学理论上看,在我国股市,股票发行人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交易契约随着第一次股票发行的完成就已终结,股票发行人作为非流通股东并没有受到契约之外的任何约束,他也不需要在下一次的股票交易中再向原交易契约的当事人要求某种承诺,当然,所谓支付对价也无从谈起。因为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问题完全是国家出于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采取的法律和行政措施,并非是作为非流通股股东的股票发行人与流通股股东之间在股票买卖时达成的交易契约;同时,当时的法规也没有规定国有股等非流通股不能流通。按照对价的构成要件,已经存在的义务和法律上的义务是不能成为对价的,那么,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过去都是在履行一种已经存在的义务和法律上的义务,现在非流通股的流通也只是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已有义务的继续履行,并不存在一方要向另一方支付对价的问题。

  从经济学理论看,作为非流通股股东的股票发行人与流通股股东之间也并不存在市场交易契约之外交易行为。流通股股东购买股票完全是按照市场供求规律行事的,股票的成交与否遵行的是价值规律和买卖双方的自愿而非胁迫所致,股票一旦成交,交易即告完成,交易契约也随之终止,并不存在股票发行人在国家法规允许非流通股流通的时候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问题。现在,流通股股东之所以要求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完全是将非流通股股东行为等同于国家行为了,从而认为上一次交易至今没有完成;事实上,在股票交易中,国家只是作为股市的承办者而非交易当事人。

  所以,在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缺乏理论依据。

  第二,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缺乏现实依据。目前,流通股股东要求对价的理由主要有两种,一是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历史成本差异论”,即认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最初购股成本不一样,因而非流通股的流通需要支付对价;二是非流通股流通“冲击市场论”,即认为非流通股进入市场会增加市场的股票供给从而压低二级市场的股价,由此会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直接现实的损失,故非流通股股东需要支付对价。其实,这两条理由都站不住脚。

  就“历史成本差异论”而言,其忽视了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企业向公众溢价发行新股应是一般规则。以发起设立方式进行募资的公司虽然其认股价格低于公众投资者的认股价格,但公司在向公众发行股票之前,发行人经历了企业创业积累阶段,公司不仅在经营、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率的经营格局,而且也在企业的人力资本、无形资本等方面集聚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所构成的企业资本能量是货币资本等无法比拟的;按照现代企业的基本理论与现实,企业的组织、人力、知识、信息、品牌、市场网络等软资本应当远远大于企业的货币、物质等硬资本。譬如,青岛海尔(资讯 行情 论坛)的品牌价值有数百亿元,仅此一项资产就高于该公司多年来向流通股股东募集资金的数十倍。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会计学所主张的净资产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认股价格,而应该从经济学所主张的企业资本角度来计算企业的认股价格。一句话,流通股购买价格大大低于非流通股价格完全符合企业运营的历史与现实,两者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历史成本差异,公众投资者向股票发行人索取对价没有现实依据。这一结论符合世界通行的规则。

  二是即使国家出于维护股市发展的考虑强行规定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初始购股差别权益,那么,享受这种权益的流通股股东也不应该完全是现有市场上的流通股股东。因为十多年来,流通股股东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股市已由原来散户为主的市场转变为机构为主的市场。

  从散户情况看,原来认股的大多数股民目前已经退出了市场,所谓的7000万股民帐户实际上有70%以上变成了“死户”、空户等等,证券市场的一、二代散户绝大多数已经不再炒股,现在“战斗”于股票交易厅的散户主要是新世纪的入市者。

  与散户情况相反,机构投资者则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壮大;撇开私募基金不谈,整个上世纪90年代,除了一些规模不大的券商,市场自1998年才陆续设立几十家封闭式基金,资金规模仅有500多亿元;但21世纪以后,仅开放式基金,2001年到2004年8月?国内就设立了94只?总计发行规模2827亿元;目前,基金的资金总规模已经超过了4000亿元;机构投资者的另一种情况是,券商和其它投资银行近几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用于股票投资的资金成倍增加。譬如,湘财证券1997年还是一家员工不到10名的小型证券投资机构,现在,它已是资产数十亿元的全国性大券商。

  以上散户与机构实力对比的根本变化说明,真正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主力是90年代活跃在股市的广大散户,因为现有1380多家上市公司中的80%是90年代IPO和增发、配股的,而这一主力现在却已退出了市场,他们已经不能要求对价了;反之,享受对价的主要对象却是近几年入市,在低位购进股票的基金、券商等机构投资者,他们白白得到了对价。因此,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缺乏现实依据。

  就非流通股流通“冲击市场论”而言,它也是站不住脚的。非流通股的大量流通套现的预期既不符合目前的现实,也不可能符合将来的景象。在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有股的退出是可控的、有条件的,何况,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已经作出了规定。目前的的股改试点公司已经证明,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不但不会对股价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产生正面作用。因为,全流通之后,上市公司的功能健全了,企业的发展将更加充满活力。可以说,由此而来的补偿性对价难以成立。

  第三,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已经演变成为了众多机构分吃国有资产的大餐。根据有关机构计算,我国股市成立15年来,近900家国有上市公司形成了3474亿股国有股;截止2005年6月30日,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是2.84元/股,平均市场价格为4.95元/股。如果国有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和平均市场价格也按此计算,其净资产和市价总值分别约为10000亿元和17000亿元;假定全部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改对价按目前试点企业的方案“10股送3股”计算,1042.2亿股国有股、价值近3000亿元的国有净资产和市值5000多亿元的国有股票将进入流通股股东腰包;而且这一数字还未考虑股权分置改革后国有股的进一步增殖空间。所以,按目前对价水平,股改将使少数人无偿获得5000多亿元的国有股票,这完全是一种分吃国有资产的大餐行为。

  面对国有资产正在发生的严重流失,我认为,国资委“246号文”和国资委官员曹录波关于“246号文”的解读应是国有资产监管者的正当行为;即使国资委将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作为一种股权分置改革的策略,其也要使对价的形式多样化,譬如缩股、承诺分红比例、发行认股和认沽权证、将资产重组和股改组合运作等,而不是一味地高比例送股和派现。

  (作者为湖南商学院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   
又一狗屁论调,5000亿直接分给股民多好啊,还会说声感谢呢,搞成这样,大家都觉得亏呢

股改当头融资紧跟 藏富于民黄粱一梦!

皮海洲     搜狐财经     2005-11-21 11:42:19
  近日,在新华社上海分社举办的“大亚——新华企业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吴晓求教授为当前的股改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前景。吴晓求教授称,国家花大力气和大代价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体现,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带来的投资回报,形成最终的藏富于民

  藏富于民!笔者不能不佩服吴晓求教授的妙笔生花之功。不过,或许是因为自己置身于股市之中,见过股市里太多的人与事的缘故,以至于不论笔者怎么看这幅股改的图画,但始终都看不出“藏富于民”的美好未来。以至于笔者不能不对吴晓求教授的观点表示质疑。

  应该说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形成最终的藏富于民,这应是股市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正如郎咸平所认为的那样,让股民盈利这是股市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使命。同时它也确实应该是当前股改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对于股权分置改革来说,投资者确实也存在着这样的要求。其实早在若干年前的时候,笔者就提出过国有股减持要让利于民的观点。而且在此次股改之初,笔者也还是对股改寄予了厚望,并积极地为股改的进行而摇旗呐喊。然而,伴随着当前股改的进行,笔者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当前进行的股改与广大投资者心目中的股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是南辕北辙。这样的股改甚至根本就不能体现“国九条”所提出的要“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精神,而要实现吴晓求教授所提出的“藏富于民”的目标,那更是一种空想,一种天方夜谭。

  首先,当前的股改采取的是“低对价”的方式,给予流通股股东的补偿明显不足。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不公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可以这样认为,在目前非流通股股东权益的增值过程中,通过流通股的高价发行、增发、配股而带来非流通股的增值超过了目前非流通股所拥有的每股净资产值的一半以上。因此,给予流通股股东以补偿,非流通股股东的送出率应达到50%以上才行,但实际上,在当前的股改中,非流通股股东的送出率只有15%左右,象氯碱化工非流通股股东的送出率甚至只有1.33%。因此,面对这样的送出率,流通股股东连自身的利益都没有得到,又何来的“藏富于民”呢?不仅如此,就是面对流通股股东每10股得到3股这样的对价率,有关主管部门也不乐意,还要求有关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要减少对价支出,而更多地采用其他忽悠投资者的方式,比如承诺、权证等等,以至给予流通股股东的补偿更加缺少应有的保障。正是由于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不足,这不仅难以消除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不公平,难以使流通股股东得到应有的补偿,而且这种不公平的继续存在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股市的健康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以至股市的投资功能很难得到真正的体现。

  其次,在当前的股改中,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还意图借股改之名再捞一把好处。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以股抵债股改公司的股改过程中。不过否认,在大股东确实缺少还款能力、缺少优质资产的情况下,以股抵债确实是解决大股东占款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有款不还,有优质资产却不拿来抵债,相反通过不合理的以股抵债定价方式,来达到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特别是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目的。如电广传媒的以股抵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而在当前股改的背景下,郑州煤电在股改中推出的回购,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以股抵债,根据该公司的股改方案,郑州煤电非流通股股东将向流通股东每10股支付3.3股对价;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郑州煤电将通过定向回购控股股东郑煤集团最高不超过2亿股股份,拟一次性解决郑煤集团的占款金额为4.65亿元,然后依法注销以达到缩股的目的,从而解决大股东长期占款问题。在股改方案里,郑州煤电模拟计算的回购价格为2.9元/股,回购股数16,000万股。而实际上,郑煤集团目前所持股票的每股实际成本仅为0.40元,按此计算,郑煤集团只有6400万元的付出就还清了4.65亿元的欠款。换句话来说,通过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到归还欠款这个过程,郑煤集团可得到近4亿元实惠。因此,正是面对如此诱人的利益诱惑,一些占有上市公司资金的大股东们均希望推出以股抵债的股改方式。比如最近就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方面就力挺以股抵债的股改方式,并且本年度内预计将有近30家公司会上报“以股抵债”式的股改方案。看来,借股改之机,再来捞取一笔利益,大股东早就形成了共识。而面对这样的股改,投资者的利益只有受损的份儿,又何来的“藏富于民”呢?

  其三,从股改的目的来看,还是为了融资,为了上市公司更好地“圈钱”。中国股市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市公司圈钱的需要。一直以来融资也是中国股市惟一的功能所在。而目前管理层之所以要花大力气来股改,这实际上也与股权分置背景下的融资已引起投资者的强烈不满有关。而从股改中管理层把融资与股改挂钩的一系列做法来看,融资与再融资不仅是上市公司股改的动力,同样也是管理层当前股改的目的之一。比如当前管理层要求股改加速,实际上就是为了新老划断服务的,以便股市早日推出融资与再融资措施。并且,据有关媒体的报道称,在当前开在酝酿之中的新股发行和再融资新政里,放宽条件是主基调。当然,其目的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的公司能够从股市里融资。由此可见,股市虽然在进行股改,但管理层为融资服务的宗旨并未发生任何改变,融资仍然还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也正因如此,面对即将到来的上市公司“圈钱热”,这股改还能“藏富于民”吗?这投资者又如何能从股市里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呢?只怕又是一场黄粱美梦吧?


郎咸平:权力太小,股市十分危险

郎咸平:权力太小,股市十分危险


钟心         2005-11-8 10:00:11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不久前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中国青年报》专题调查"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结果显示仅两人信任率超10%,其中:郎咸平(31.0%),吴敬琏(19.8%)。

  郎咸平其人

  在2004年的夏秋之交,在中小股民的内心,在中国经济学界,在传媒的风云榜上,人们又一次见证了信息时代的一个传奇。仿佛一夜之间,郎咸平,这个普通的名字通过平面媒体继而由网络媒体的放大炒作,为经济学圈内外无数人所知晓。这位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授的"海龟派"经济学家,在大陆众多经济学人尚未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像超级明星一样,在"追星一族"的心目中闪电般地完成了大牌明星的形象塑造。如今,只要他出现在公众场所,就有很多人围住他,学生、记者不停地追问,大企业家对他其敬畏有加。郎咸平兴奋地奔走于讲座与媒体之间。他自已也承认:"我是一个喜欢生活在闪光灯下的学者。"

  2004年6月17日,郎咸平打响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大炮狂轰TCL、格林柯尔等巨头。郎咸平质疑TCL产权改革方案。2004年08月11日,郎咸平质疑顾雏军,"七板斧"伎俩席卷国家财富。郎咸平将顾雏军的巧取豪夺归纳为"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从6月17日郎咸平质疑几家知名企业的产权改革到现在,历时3个多月,围绕国企产权改革的大争论似乎没有完全结束,郎咸平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却说,"这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我未休战,我将战斗到底"。

  郎咸平为中小投资者大声疾呼,大胆质疑股市中的种种怪现象。此间有媒体称,郎咸平之"骂"名之于大陆财经界,可追当年李敖先生之于台湾政界!有人说他是敢于直言的斗士,有人说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也有人说他是"疯子"经济学家。"郎监管"、"斗士"、"教父";"流氓教授"、"三无教授"……褒贬不一。郎咸平则自认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

  2004年9月底,在烟雨朦胧的东湖之滨,记者见到了前来武汉大学举办讲座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这位红极一时人物,和蔼亲切,快人快语,毫无大牌名人的架子。有着鲜明思想的郎咸平对记者的问题几乎是有问必答。在轻快的音乐中,他畅所欲言,我们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一个原本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的长篇对话。以下是郎咸平对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国有资产流失现状等相关问题发表的个人看法。

  全国最无助的人群就是中国股民

  中国的上市公司对股民缺乏一种信托责任。这些企业来上市的目的,说好听一点是募集资金,实际上存在着圈钱嫌疑。现在是否应该定一个法规,确定证券市场的主体是谁。现在是不是搞错了,好像没有人认为上市公司的主体应该是全体股民。如何才能确保股民的利益呢?而股民没有话语权,甚至连司法权都没有,股民没有机会、没有权利控告哪些违法的上市公司。这个最基本的权利都没有,所以,全国最无助的人群就是中国股民了。"

  在这种背景下,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股市动荡。因为股民对股市失去信心后,他们能够做什么呢,唯一能做的是不再炒股。郎咸平认为,中国股市现在不是缺钱,对于中国政府目前推出的各种利好都不重要,现在缺少的是信心,缺的是上市公司信托责任。信托责任不是口号,不是讲几句要不要良心的话的问题,这一点用都没有。信托责任靠的是严刑峻法。

  郎咸平所说的严刑峻法就是给中小股民一个司法权利,可以对违法的上市公司提起上诉。即辩方举证,集体诉讼。前者已经慢慢地被国内所接受,但集体诉讼却没有被接受。当中小股民没有这种权利时,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

  郎咸平说:"中国今天的股市与美国1929年以前的情形是一样的。当时的美国股民也没有得到严刑峻法的保护。到了1933年,美国才通过政府的力量拟订了美国证券交易法,明确地提出了辩方举证、集体诉讼的原则,用严刑峻法监管股市,让上市公司不得不有信托责任。当时也是有不少的人说什么水清则无鱼啊、你的监管错了啊等等。中国的股市如果要好起来,必须走这条路,这是治本之策。"

  中国股市即使上行也是十分危险的

  记者对郎咸平说,中国股市近阶段与以往相比,似乎有所改变,股市在一个相对长期的底部开始了剧烈的波动,有迹象表示,一个上升的趋势似乎已经开始。

  郎咸平则认为,中国股市目前即使开始上升趋势,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股市是根据某个人的一句话来上涨的,而不是因为基本面的彻底好转,或者是股民有了充足的信心。政府像这样做,又能做几次呢。不可能两个礼拜讲一次,说多了也没有用了,必须抓住事情的本质,必须通过制度或法制让老百姓重建信心。

  中国的股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郎咸平认为,只有中小股民们真正看好了股市,中国的股市才会真有希望。如果全国的股民都有一个共识,即用严刑峻法管理,大家都这么认为,中国股市将来一定会有希望。

  中国:监管执行力度不够,权力太小

  记者希望郎咸平对这些年在舆论的风雨中走过的中国的评价,中国最主要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郎咸平看了记者一眼,快人快语,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郎咸平:"坦白地讲,中国此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其执行力度不够。比如内幕交易最高才罚款50万元人民币。你说50万元对于内幕交易者有什么作用呢!"

  郎咸平认为:"甚至连司法权都没有,没有办法与司法机关相配合。中国有很多的法条,但执行起来却软弱无力。在这种背景下,上市公司就会肆无忌惮。像上市公司格林柯尔、TCL的这种态度,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必定会遭到重罚。中国又能把它们怎么样呢。"

  郎咸平:"可以想一想,像我这样有着一定话语权的人物批评上市公司,都遭到如此的对待,何况中小股民呢。有些上市公司,比如格林柯尔,当他被质疑的时候,是什么态度?包括TCL,是什么态度啊?格林柯尔找律师,要告我。你是上市公司啊,你是必须的,你有责任,你必须回答质疑。那么,TCL呢,不吭声,说不认识我。有这样的上市公司吗?这就是我们的上市公司吗?今天还是我郎咸平站出来质疑它们,都是这种态度,如果是毫无话语权的中小股民来质疑呢,那还不知道遭到什么样的下场。当然,这种做法最后的结果,必定是让我们的中小股民对中国的证券市场的信心丧失殆尽。"

  郎咸平:"中国的权力太小了。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规定的大的权力。美国可以直接发传票,可以直接传到任何人或物。所以,这不需要通过任何法条作判断,它根据自己的自由听证来判断,来证明其是否违法,美国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辩方举证。比如,我说你有罪,你说你没有罪,你拿证据给我看,再决定到底同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就上司法机关。有了如此的权力,上市公司就无法为非作歹了。美国可以这样,你中国可以吗?"

  记者:"美国有您所说的严刑峻法,据我所知,英国方面却并没有这些东西,而英国的股市还是不错的。"

  郎咸平:"英国不一样,英国的上市公司有很强的信托责任。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上市公司应该有信托责任的问题。"

  那些侵吞了国有资产的人还得要他吐出来

  记者:"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现在是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那些以前流失了的国有资产,已经进了一些人的腰包,比如管理层收购(MBO)的那种,当然还有其他方式侵吞的,您认为还有可能追回吗?另外,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继续大量流失呢?"

  郎咸平有些激动地说:"当然,如果让我作建议,就应该往回查,这是必然的。那些侵吞了国有资产的人还得要他吐出来。最近,有很多人,不下一百个人向我投诉某著名酒厂,该公司有20多个亿的资产,仅4亿元就卖掉了,就是这4亿元也没有结。这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你说应不应该查?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啊,一定要往回查的。像这类的投诉我这里还有很多,我以后回把他们公布出来的。"

  郎咸平:"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个人认为目前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较为好的方法是,在国有企业内部施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郎咸平认为全球500强的大公司几乎都采用这个制度。让董事会用硬指标来考核职业经理人,如果做得不好,就辞退。郎咸平认为这种方法是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方法,并呼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应该尽快建立起来。

  但郎咸平同时认为,国有企业、国有股不应该退出市场。国有企业可以按市场价格聘请职业经理人,按照经济规律运作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分大小,都应该留在市场。郎咸平说:"希望批评我的一些专家学者,在认同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提出他们自己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搞口水之争,应该更多地讨论一些实际问题。"

  "国资委有关领导都公开表示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与我论争的人还有什么好否认的呢?"郎咸平说:"既然承认了流失的问题,那就应该就解决这个问题来讨论,而不是反复纠缠有没有流失的问题。除非你能证明国有资产没有流失,而现在却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个问题。坦率地讲,就是有流失,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去探讨。所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好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当务之急。"

  郎咸平对那些不断纠缠文字游戏,纠缠形而上学的问题,纠缠所谓意识形态问题的人感到非常失望。郎咸平已经提出了用职业经理人制度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方法,而批评他的一方却迟迟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令郎咸平感到失望。郎咸平说:"这次大讨论总体上是好的,许多人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都予以尊重。尊重批评我的人,尊重他们的学术素养,对那些对我进行人身攻击的人也不会有太多的介意。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提出一个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方法来,而不是讨论别的问题。"

  中国经济学界唯一值得敬重的是邹恒甫

  与郎咸平共进午餐后,记者陪他匆匆赶往武汉大学EMBA中心的一个讲座课堂。在车上,记者与他谈及中国经济学界的有关事情,谈及这次邀请他到武汉大学来讲学的邹恒甫教授,郎咸平对我说:"邹恒甫教授是我在国内最敬重的人,不是之一,而是唯一。可以说邹恒甫在中国经济学界是我唯一敬重、景仰的经济学家,完全可以用唯一这个词。"

  记者问郎咸平为什么,他说:"邹恒甫教授是一个真真做学问的人。你不管他的观点怎么样,这都不重要,你要知道他是一个真真做学问的人,而且是扎扎实实地做学问,不像别的人。这在当今中国是非常难得的。"

  郎咸平又说:"邹恒甫教授是研究宏观经济学,研究数理经济的,我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很喜欢,学问非常扎实。当然,有一些文章我也不一定看得懂。他现在又投入很大精力在中国办教育,这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提到邹恒甫教授,这位非常年轻(年仅42岁)的来自世界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学圈内乃至国际经济学界,名气却非常的大。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曾对世界银行的人说:"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学教育做得最多、贡献最大,没有人可以与邹恒甫相比。"能得到"同行竞争者"如此厚誉,可见邹恒甫绝非等闲之辈。有资料表明,邹恒甫十余年来在中国艰难地推进全新的经济学实验教育,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相关院系,他几乎把经济学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观念翻了一个个儿。他领导的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向世界一流大学输送经济学优秀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

  邹恒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博士、也是第一个进入世界银行研究部的中国经济学家。他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邹恒甫在国外主要杂志上发表了40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由于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他在去年初全球10多万名经济学家和5500名著名经济学家的大排名中名列世界第247位。根据2000年国内文献情报中心的SSCI检索结果,仅仅由于邹恒甫一个人所发表文章,就把武汉大学在这一领域的排名从第十几位上升到了第三位。

  前不久,邹恒甫从美国回来,应著名经济学家田国强教授之邀去上海财经大学举办讲座,他以耳闻目睹大陆经济学界之怪状,以其切身体验和感受,直指某些"海龟"经济学家之痛处,"大骂"从国外回来的海龟"绝大多数"都是"欺骗中国人民"的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之徒。这些人"到国外就很老实,一回到国内就开始癫狂,就开始装大"。邹恒甫认为经济学家不要从政,不要去企业作报告,要呆在自己的大学里、研究机构里好好地做学问,为青年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上海财经大学的师生多次报以邹恒甫教授热烈掌声,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让挤满教室的近四百多名听众大呼过瘾。据说邹恒甫在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一些讲座无不场场爆满,受到学生热捧。

  极为自负的郎咸平,据说除了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数学泰斗丘成桐等极少数大师表示尊敬之外,他自恃海内无对手:"企业家跟经济学家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水平,要好好学习。"在喧嚣的中国经济学界,在目空一切的没有值得郎咸平尊重的中国经济学家群体里,惟有邹恒甫是一个例外。

  郎咸平其人: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讲座教授,长江商学院教授。1986年获得宾夕法尼亚(UniversityofPennsylvania)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School)财务学博士学位,曾经执教于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家知名的商学院。郎咸平曾担任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现任深交所公司治理顾问和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项目顾问。

[ 本帖最后由 sunwaysz 于 2005-11-25 23:29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平低,看不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 天

股指家园结构深研究缠学道亦有道特训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贱卖之争":对我国金融改革路线全面反思

刘煜辉     央视国际     2005-11-26 11:10:00
  国有银行贱卖和国家金融安全的争论声一浪高过一浪,这一场争论已公开蔓延到监管部门高层的层面。而在金融业界和学术界,这场争论早已沸沸扬扬。

  前些天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回应“贱卖”论答曰:“建行的投资亮点之一就是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加盟 。战略投资者会改善公司治理,会带来技术支持,会与我们一起来共同面对未来的市场风险,这些都是无形资产性质的收益。所以转让价格,也大大高出账面净资产。”试问没有国家耗资4600亿元的“财务外科手术”,建行这个“人造美女”能卖到那个价钱吗?傻子都明白,政府的“真金白银”远比对外国投资者的美好愿景来得实惠得多。

  其实所谓“贱卖”也好,“贵卖”也罢,技术细节耳,远远未能触及问题之根本。“贱卖”之争的实质是金融改革的路线之争,即当下注资、赎买、大规模向外资出售股权的方式是否能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银行,使之走上市场化之路,才是双方论争之焦点。

  当下力推大举对外转让股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改革路径,其主要动因在于:引入外资可以完善国内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和减少不良资产。简单来讲,引进外资背后的金融改革指导思想是:以股权换技术,以股权换制度,以股权换信用文化。

  如此,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真能如愿以偿吗?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1999年以来,国内某银行先后引进汇丰银行等外资,外资股份比例达到18%。汇丰银行等入股这家银行之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技术援助协议。但是,所谓的技术援助,只是搞些有关银行业务的入门培训和扫盲教育而已,从未将其核心管理技术传授给该银行。即使是像成本分摊方法之类并非核心的技术,问他们也不肯说。

  对此,穆迪投资今年6月份发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业的报告作出了很好的解释:只拥有少数所有权的外国投资者可能不会有强大的动力去尽力提供技术和管理意见。的确,没有控股权的股东,只可能是财务投资人,将其引入期望能带来“技术性溢出效应”的理由何其苍白。

  改善公司治理,是支持中国现行金融改革路径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公司治理果真“一治就灵”吗?所谓公司治理完全是现代社会政治文化和理念在公司内部的一种文化投影和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要想复制国外的公司治理,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光靠引入几个外国投资者,便企图在中国金融企业中一举开创良性的公司治理,可能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学术幻觉。

  其实,中国金融风险和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远非银行体系自身那么简单。表现在金融部门的严重的金融风险,有相当的部分事实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类风险的集中和综合的反映。

  颇令人关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金融部门资产质量之优劣,竟然70%以上取决于金融运行的体制环境。

  同时,中国的金融风险不仅来自于金融部门自身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不完善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不力乃至监管不当等等,而且更广泛来自于各类非金融的环境,举凡法治不完善、计划与行政的不当干预、各类不合金融规律的政策性安排、地方政府的参与和干预,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等等,都可能对金融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或强或弱的影响(周小川行长用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仿生学词汇“金融生态”对后者加以概括)。

  由此可见,中国银行体系之变革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有赖于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性和机制性的一系列深层次改革的推进,诸如转换地方政府职能、完善金融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和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等等,绝非将股份转让给外资那么简单.


不是贱卖是什么?一元的净资产卖了1.1X元就沾沾自喜了.批发大白菜拿来3毛一斤还要卖5毛呢!再看国内A股,一元的净资产,发行价5元,上市价10元,人家才不叫贱卖呢!那叫什么,掘金?圈钱?都可以,这是文明说法,不文明的我倒还真想不出来!人家当初上市的时候怎么没人横算竖算呀,当然也有人算啊,却算计出来这么高的倍率,真是厉害啊!比外国人牛多了!这又叫什么,内战内行?坑熟杀熟?又说了,你这国有银行股份当大白菜卖了,怎么不给国人特别是广大受苦受难的股民朋友分杯羹呀,这么好这么便宜的大白菜想必广大股民是特别喜欢的!乱七八糟的,这都叫啥呀,搞成什么了呀!混乱!一群混蛋搞出来的混乱!

[ 本帖最后由 sunwaysz 于 2005-11-26 22:1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8 10:57 , Processed in 0.051691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