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7-20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2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顾真安谈加速建设节约型建材工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与消费国家,水泥、平板玻璃、陶瓷以及石材等主要建材产品的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建材工业在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和住房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社会财富积累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于市场需求与投资拉动的膨胀造成建材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合理。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建材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十分之一,各类能耗却高于世界先进水平50%~150%。我国建材工业的高速发展是以万元建材产值耗煤2.7吨、消耗矿山资源逾100吨、排放二氧化碳20吨为代价获得的。
为实现我国20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预计未来15年我国建材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可见,提高建材工业整体水平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当务之急是抓住发展机遇,树立科学发展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节约型建材工业体系的建设,提高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充分消化社会废弃资源,发展绿色建材与循环生产技术,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尽可能低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获得持久的社会、经济效益。
1、加速产业技术升级、结构优化
以水泥工业为例。水泥是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胶凝材料,因其用量大、用途广、性能稳定、耐久以及价格便宜,已成为当今世界生产量最大的基础工程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产量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仅为0.65亿吨,1985年为1.46亿吨,居世界水泥产量第一位,2004年达到9.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6%。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需要保持一个较大的建设规模,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城镇和住房建设对水泥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15年我国水泥消费将进入一个高峰期,届时水泥年产量将达到13亿吨。
水泥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生产1吨水泥需要消耗0.8吨石灰石,我国用于生产水泥的石灰石矿可采储量约为250亿吨,只能维持水泥工业40年的需求,而山东、广东等水泥生产大省的石灰石矿可供开采的年限已不足10年。同时,我国的水泥大多采用落后的工艺技术与装备生产,由国际先进的新型干法预分解技术生产的高标号水泥仅占35%。人工无序采挖优质石灰石矿生产低质水泥的落后生产方式,使我国有限的石灰石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浪费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水泥工业又是高能耗产业,我国水泥生产每年消耗标煤近1亿吨、电650亿千瓦,比世界先进水平能耗高出50%。同时,年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5.4亿吨、二氧化硫68万吨。排放粉尘1,000万吨,这相当于3个日产万吨级水泥厂不断将水泥粉抛向天空,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发展节约型水泥工业的潜力很大。应以科技进步为导向,从原料即石灰石矿山的开采入手,结合断层化学分析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矿山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合理设计不同化学组成矿层原料的开采与水泥配料软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修正,做到无剥离地全面利用矿山资源。国外先进经验证实,这种方法可使水泥原料成本降低30%,同时延长矿山开采寿命。在科学采矿的同时,应强化矿区生态环境复垦和绿化造林,制订环境修复标准,并将生态修复纳入采矿许可证制度之中,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大力推广大型干法预分解技术是水泥生产技术升级的必然选择,这在行业中已形成共识。日产2000吨~5000吨熟料的经济规模与日产6000吨~10000吨熟料的发展规模,应是建设小康社会期间大型水泥厂的生产规模。如何采用规模化先进技术加速淘汰占总量65%的立窑等落后生产方式,是水泥工业面临的较大难题。国家应从财政信贷、税收、采矿、环保等政策上积极引导,倡导节能、降耗、环保的生产方式,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新型干法预分解技术生产的水泥产量达到全国总量的70%,能耗从每吨熟料消耗170千克标煤降到110千克,到2010年实现节煤1200万吨的目标。技术升级将促进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大大加速我国建设节约型建材工业的进程。
2、发展循环经济,使工业废弃物资源化
落后的建材工业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环境的重要污染源。采用先进技术则可使建材工业消化吸收各种工业废弃物,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高炉渣、钢渣、电厂钙质粉煤灰和煤矸石以及废旧轮胎,可作为混合材料或燃料生产水泥。“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消化处理3亿吨废弃物,水泥工业在循环经济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粘土砖可就地取材、就近消费,是最廉价的墙体材料,但每年需消耗良田近十万亩,烧煤约8,000万吨,属能源、土地资源消耗大户。尽管目前我国已有170个大中城市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但至2004年各种新型墙体材料仅占墙材总量的35%,实心粘土砖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必须加快扭转。“十一五”期间应发展混凝土砌块产业,采用固定成型、室式养护工艺、高效砌块成型机等先进生产技术,生产过程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墙体材料的自动化生产。要继续推广煤矸石生产实心砖技术,使粘土质煤矸石成为生产空心砖的原料、燃料,为节地、节能和循环利用废弃资源发挥应有作用,国家应从政策上鼓励墙体材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开发绿色建筑材料
绿色建材对于建筑节能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有城乡住宅建筑总量为400亿平方米,其中节能住房不足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居住条件是重要标志,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新建和改造住房约300 亿平方米。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7.5%,住房能耗过高已成为能源的重负。每当盛夏之际,很多大中城市经常限电、拉闸,仍难以确保居民用电,同时也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节能、保温型墙体材料,门窗以及屋顶材料的加速开发将为节能建筑提供物质保障。
“十五”期间我国成功研制了低辐射(Low-E)玻璃和阳光控制低辐射(Sun-E)玻璃,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双层中空玻璃窗与原有的单层玻璃窗相比,每平方米玻璃10年间可节油1400千克,对建筑节能的贡献率达20%。推广双层或三层中空低辐射玻璃窗,不但使室内冬暖夏凉,更有利于解决大面积采光、隔音和节能三者间的矛盾。此外,我国农村建材副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已开始采用速生木材、竹、麻杆以及塑料制备的复合材料等生产门、地板和家具,这不仅可以替代我国日益短缺的木材资源,而且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值得推广的绿色建筑材料。屋顶防水、隔热材料、轻质土壤和耐旱植物是绿色屋顶的关键材料,对于顶层住房的保温、都市降尘和热岛效应的改善起重要作用,发展经济实用的屋顶材料和绿色屋顶建筑有助于城市绿色化。
4、发展建材构件产业,促进建筑业与建材业协同发展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节约资源、能源和发展生态化的建筑成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在向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建筑业现代化将随着我国建筑和建材两大产业的技术进步加速发展,传统的依赖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基础建材原料的手工业建筑模式将得到改变。绿色建筑必须发展多功能的复合墙体材料、节能型地板和门窗、保温型屋顶材料等建筑构件。如玻璃窗构件产业的发展不但可解决采光、隔音、保温的矛盾,同时可降低玻璃破损率3%,提高切裁率6%,相当于每年增加100万吨玻璃产量,节约标准煤60余万吨。建材构件业的发展要求建筑设计不断规范化,建筑构件的模式化、标准化将有利于降低建材原料的消耗量,减轻运输负荷,缩短建筑施工周期和提高建筑质量,促进建筑业现代化。
我们在要求建材工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还应呼吁建筑业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如果我国的建筑物设计和使用寿命能从目前的50~60年提高到90~100年,将在减缓快速增长的建筑材料需求并降低资源、能源和环境负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使绿色建筑与建材业协同发展。
5. 提倡节约为荣的社会风尚
中华民族素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扬名世界,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滋长的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利于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我国地大物博,但众多的人口使我们成为资源、能源人均占有量弱国,加上工业化进展过程中,落后的生产方式使有限的资源、能源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奢望有发达国家的居住条件,大住房、花园住宅不应成为追求的目的。但我们可以努力改善居住和工作条件,保持一定的活动空间,有保温、隔音的大面积采光窗户,享受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办公室尽量不开电灯、少用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应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节约教育要从领导做起、从孩子抓起,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责任感,使“节约”成为社会行为规范,人人珍惜有限的资源,高效利用现有的资源、能源,保护好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大家共同建设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