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温言

惊天大漏洞将造就划时代利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8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8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8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脉

与平均9%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并没有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强劲。中国资本市场的症结究竟在何处?中国的资本市场进展如何?
中国上市公司结构上存有一些缺陷,公司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低成本生产转移到高附加值和高生产上面。
国内的证券公司进行盲目的、无序的竞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9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限的扩容和有限的市场承受力---股市融资功能进一步的衰退!!!

每一次指数的涨跌都有融资的身影。融资成了市场的双刃剑,为了融资必须活跃市场,增强市场的承受力;活跃起来的市场却又因融资陷入低迷,此后因融资需要又再度活跃市场。
由于股市的定位问题,融资的左右为难一直困扰股市,融资的节奏事实上处于无序状态,从而使得股市的最基本功能扭曲。融资被当成洪水猛兽,不论公司质地好坏,融资规模越大,对市场打击越大。股市融资金额和二级市场大盘涨跌的相关程度越来越高。
造成投资者对融资产生如此对立的原因,其实主要在于融资方给予的回报太不合理。
股市低迷对国家融资结构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
股市的流通市值大幅减少,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有一定的损失。其结果就是资本市场的流通资金迅速减少,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重也从前些年的10%降至4%以下。
股市融资功能进一步的衰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19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股权分置是股市非化解不可的核心症结。但近日,在此项“大事”终于进入操作阶段时,为什么会惹得舆论抨击声四起,且沪深市场以暴跌应对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洞穿围绕股权分置的利益之局,可以发现博弈主线如下:
首先不妨设问,此番化解股权分置试点为何在二级市场会体现为重大“利空”因素?抛开4家试点公司具体方案不谈,究其要害在于,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所宣布“方案协商选择(大股东出方案、流通股股东表决)”原则。一些经济学家为这一“市场化”做法鼓掌,但真正的投资者却不以为然,部分人甚至认定它“无法达到利益平衡,注定要夭折”。
那么,股权分置弊端始于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做法,责任不言而喻,为什么不能在考虑上市公司差异性基础上,通过“集中定价”方式统一解决?这事实上是认清围绕股权分置博弈的重要切入点。可以肯定地说,资本市场直接监管部门是进行过统一化解这一市场顽症调研的,但如果强势利益主体代言人反对,此路便无法走通。
于是,直接监管部门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分散决策”方式,以期尽快启动改革试点。一旦试点启动,直接监管部门将获得展开下一步博弈的立锥之地。在尽快启动试点主诉求之下,证监会另有两项诉求:一是以建立流通股股东表决制度制衡大股东,二是实现“流通股含权”。现在,流通股股东表决制度已经确立,而且从4家首批试点公司的“预案”来看,“流通股含权”似乎已属“既成事实”。
“流通股含权”并非名正言顺。这些天,竭力主张化解股权分置的张卫星,对证监会批评多多,重要原因系证监会未将其提供方案的几家补偿流通股股东更大方的民营上市企业确定为试点公司。其显示证监会正小心翼翼地把握着“分寸”,既怕所谓的把流通股股东胃口调得太高,又怕大股东连“流通股含权”都不认账。
在此背景下,未来的“分散决策”虽给予了流通股股东参与博弈的“二等权利”,但“大牌”还是捏在股市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出资人手中。如它们事实上不买“分散决策”的账,证监会惟有走一步看一步,再搭博弈之局。
与围绕股权分置进行的博弈并行,更要看清的是,中国股市似乎正进入了一个与“推倒重来”没有实质差异的“算总账”阶段。表面上是要一并处置上市公司质量问题、券商巨亏问题等其他市场重要症结,核心思想为“挤掉股价虚高的泡沫”。
通过“算总账”(“推倒重来”)方式,让资本市场吸引“增量投资者”,焕然一新地起步,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这是直接监管部门的认识与目标。过程之中,不言而喻,如果“存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了,那就只能无可奈何地仅表遗憾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谋定而后动

现在最重要的是:杜绝情绪化操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0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股市为何成为中国经济的“反晴雨表”?

中国股市的问题在于:好公司不一定能够上市,上市的不一定是好公司。
在中国,许多充满活力的私营企业无法上市。
很多中国学者对印度很感兴趣,如果他们认为印度惟一的优势就是软件产业的话,他们就大错特错了。印度的制造行业其中有不少企业———都是国内民营企业———将在世界舞台上非常有竞争力。
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加工贸易经济体———中国大量进口,然后进行加工,然后再出口。这样即使中国整体的经济规模还很小,但中国的外贸效应非常大。)正面临着欧美国家越来越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中国在这种模式下只是挣了点血汗钱,而大部分利润流向了外国公司。该模式仅仅产生了非常低的附加值。当中国面临着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时,这个低附加值的模式将行不通。1980年代当日元升值后,日本的应对之策是加强产品创新,并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种类(比如丰田的lexus和日产的infiniti)。
由于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政策,中国的私营企业根本不能和1980年代日本企业在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上相提并论。我们将要为此———不是因为引进外资或促进出口,而是因为对民营企业压制得太久———付出巨大代价。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FDI,而是民营企业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无论是中国微软是民营企业,Intel是民营企业,GE是民营企业。如果这些公司坐落在中国,他们将得不到贷款和法律保护。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高效率的公司都是民营企业。
韩国和日本之所以发展是因为他们有高效率的民营企业,三星、现代、索尼、丰田、日产、本田,这些全都是民营企业。
这些企业变大是因为他们有效率,而不是这些企业大所以有效率。
我国的大企业政策代价极大,因为该政策扶持的是一些没有效率的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已经26年了,但中国还有很多人仍然没有领会经济学的这个基本知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2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赌升值热钱涌向航空股

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未消失,因对外债务较大,估计将受益于此的航空股再度大幅走高。东方航空收盘上涨5.76%,至3.12元;上海航空上涨4.91%,至4.27元;南方航空上涨4.89%,至3.65元。
但基金重仓的二线蓝筹股仍继续在补跌,烟台万华云天化海油工程中远航运继续走低,加大了空方的做空动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2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9-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闲种花草忙看月,朝听鸟喧晚参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2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闲种花草忙看月,朝听鸟喧晚参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2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流通下资金压力巨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9-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缘分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2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行合一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即使掉下,更多的结果是将你本不结实的脑袋砸个“窟窿”。。。还是一门心思的好好研究企业吧!没有牛市,只有牛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心?!共识?!

尚福林主席表示,过去政府因为知识经验的不足而制定出有偏差的政策,造成股市流通市值大幅缩水,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政府希望资本市场担当扩大直接融资、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但一个不健康的市场显然是不能担此重任的。因此这次政府是下了决心,必须使股市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直接融资,目前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如银行股改等等才能顺利进行。
尚主席强调,政府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在金融业即将开放并轨的今天,要保护国家经济利益,防范金融风险,就不能延缓股市改革。而要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这次全流通试点是背水一战毫不为过。“尚主席特别强调一点:政府已在试点前做好了制度和技术上的一切准备,并对试点的战略和战术有了充分部署,大家应该对政府有信心。”
共识之一:第二批试点必须代表性更强,试点方案类型必须更加丰富。针对专家谈到的现有试点不具备典型性问题,尚福林主席表示,目前政府正考虑第二批试点中推出“一两家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地位的国有控股公司”,同时也将在第二批试点中尝试更多类型的方案。
共识之二:必须为全流通试点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在谈到目前试点之所以没有取得好的市场效果时,诸多专家认为这与目前全流通试点“单兵推进”而缺乏宽松环境的支持有关。例如目前融资压力仍然较大。
共识之三: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为股权分置“保驾护航”。专家们普遍认为,为保证解决股权分置的顺利进行,管理层必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妥善解决全流通试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取消股息税、全流通试点激励、平准基金的设立、分类表决政策的补充等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3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金融监管存在多个方面的制度性缺陷---巴曙松

首先,金融监管激励不相容。激励不相容的监管,必然迫使金融机构付出巨大的监管服从成本,丧失开拓新市场的盈利机会,而且往往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激励相容的金融监管,强调的是金融监管不能仅仅从监管的目标出发设置监管措施,而应当参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纳入监管的范畴,引导这两种力量来支持监管目标的实现。
激励相容的监管,实际上就是在金融监管中更多地引入市场化机制。随着全球市场化趋势的发展,在激励相容的监管理念下,金融监管不再是替代市场,而是强化金融机构微观基础的手段,金融监管并不要在某些范围内取代市场机制,而只是从特有的角度介入金融运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激励相容的监管,还应从总体上促进经营管理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抑制管理水平低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应当通过给金融机构施加一定的外部监管压力,这个监管的压力同时还应当有利于激发金融机构改善经营管理、进行风险控制和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
其次,在行政管制色彩浓厚的监管体制下,往往容易忽视对于监管成本的衡量,或者容易夸大监管的收益而低估监管的成本。实际上,金融监管的成本不仅包括金融监管机构运行的行政成本、以及金融机构为了满足各种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监管要求所产生的成本,还包括可能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带来效率的损失。不同的监管措施,其成本收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当监管的预期净收益达到最大时,也就达到了理想监管均衡强度,因此监管并不是越严越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3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

我们要建立一个平衡的市场,平衡的金融体系,首先政府要提供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市场也是要建立激励机制,使好公司得到奖励,坏公司得到惩罚。我们的市场问题就是有很多的"僵尸"公司,半死的公司,它们存在是由于有政府或银行的支持,它们是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所以市场的激励机制是必须存在的。财产的基础设施有助于区别好公司与坏公司,好借款人与坏借款人。市场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因为运营机制失败、对游戏规则不了解、缺乏透明度等等,所以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财产基础设施上面,实现平衡的增长。平衡的增长就意味着必须要在司法和法律上做一些调整,在调控方面做一些调整,这样才会有可持续的平衡发展的风险管理目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政策一定有利于制定政策的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4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支持

挫折往往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5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忧!爱!

还未到介入时机,继续观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6 04:56 , Processed in 0.037778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