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1-5-23
|
|
航空公司对冲燃油价格风险战略迥异
亚洲地区的航空公司当前也像全球同行一样面临著航空燃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威胁──本周航油价格已创下14年来的最高水平──然而面对其第二大成本所遭受的这种价格威胁,这些航空公司在应对战略上也一如其所服务的地区市场一样五花八门。
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皆通过购买与航油或原油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来预防突如其来的价格飙升对其收益造成严重打击,可亚洲地区航空公司对于今年能源价格的无情飙涨所作出的反应却各有不同,充分表明在燃油价格前景问题上各家各有自己的观点。
台湾中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irlines Ltd., 2610.TW, 简称:中华航空)在风险对冲问题上向来最为保守。该公司已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将80%的所需用油的价格锁定在了一个固定的水平。该公司周二称,此举有望使公司今年的税前利润至少比预期提高20%。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 Airlines)的策略则是对一半的用油进行价格对冲,而香港的国泰航空有限公司(Cathay Pacific Airways Ltd., 0293.HK, 简称:国泰航空)年底前只对25%的用油采取了对冲措施,明年的对冲水平比这还要低得多。至于地区内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的低成本航空运营商,其中许多就根本没有采取任何对冲手段。
这些航空公司所作出的各不相同的决定不可能都正确,而其中那些做了错误决定的肯定会遭遇惨重的损失。
但是在对冲价格风险问题上,眼下还很难说谁对谁错。采取了对冲手段的公司会因市场燃油价格的很快回落而遭受损失,没有采取对冲手段的公司则可能因为燃油价格的继续攀升而付出高昂的代价。
今年原油和航油价格的急剧上涨打了亚洲大多数航空运营商一个措手不及。二季度油价开始上涨时,许多公司以为这种涨势只是暂时的,不会持续很久,因而没有及时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保护自己。
悉尼航空业咨询机构亚太航空中心(Center for Asia Pacific Aviation)的皮特·哈比森(Peter Harbison)说,油价开始上涨以来,整个过程中人们可能一直是这样的感觉:这只是暂时的,现实很快会让油价重新回落,干吗现在就把今后几个月的价格都定下来?
遗憾的是,现实并非人们所料,油价不但没有回落,反而不断地节节攀升。新加坡市场的航油合约三季度累计上涨了40%,本周二更是达到了每桶63.95美元这一1990年10月以来的最高纪录。面对这样的现实,亚洲数家航空公司开始重新考虑它们的战略,最终认定油价回落尚需时日,于是重新将目光转向了对冲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
花旗集团(Citigroup)商品市场衍生产品部门亚洲业务负责人Mark Long称,很多公司又开始关注衍生工具了。他们已经意识到油价已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年底达到每桶75美元已不是天方夜谭。
但并非所有的大型航空公司都已持有这种观点。Mark Long说,有些航空公司就对这种观点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亚洲一些最大航空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是航空业中最好的,对冲油价上涨所需的费用对它们不成问题。以快达航空(Qantas Airways)为例,该公司甚至已对今年余下时间的全部用油采取了对冲措施。
但许多在困境中挣扎的美国航空公司却无力负担这笔对冲费用,并因此成为油价上涨的受害者。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今年早些时候通过出售自己的燃油对冲投资组合获得了8,300万美元,但该公司已表示,其2004年的燃油支出将至少比去年高出6.5亿美元。欧洲的情况好坏不一,与处境不佳的意大利航空公司(Alitalia)或希腊的奥林匹克航空公司(Olympic Airways)相比,英国航空(British Airways)等实力较强的航空公司较好地采取了对冲措施。
尽管资金雄厚,但亚洲的一些航空公司却对是否需采取去年那样大规模的燃油对冲措施持谨慎态度,而去年它们采取对冲措施时燃油价格比现在还要便宜得多。
国泰航空就减少了对今年余下时间用油的对冲规模,由对三分之一的用油采取对冲措施改为仅对约四分之一的用油采取对冲措施。该公司常务董事汤彦麟(Tony Tyler)说,国泰航空仅对2005所需燃油的不足10%采取了对冲措施。
与此同时,燃油成本占国泰航空总运营成本的比例已从今年上半年时的不足22%上升到了目前的25%左右。尽管燃油成本侵蚀了更多利润,但国泰航空还是缩小了对冲规模,因为它认为油价未来更有可能回落而不是大幅上扬。
汤彦麟说,国泰航空认为增加对冲成本以减少油价上涨的损失得不偿失。
与此同时,国泰航空持股18%的港龙航空(Hong Kong Dragon Airlines)虽然对今年余下时间用油量的50%进行了对冲,但港龙航空的财务总监韦景辉(Francis Wai)却说,该公司将任由一些对冲头寸随著时间的流逝自然到期。他认为,投机行为和对恐怖袭击的担忧等心理因素已将燃油价格推升至了难以为继的高度。
航空公司通过对冲来减缓燃油价格短期内大涨大跌造成的不利影响,但如果价格在数月甚至数年内都维持稳步上涨态势,对冲就不是一项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了。日本航空(Japan Airlines)对明年3月底之前至少40%的用油采取了对冲措施,通过削减运营成本,该公司成功抵消了今年第二季度650亿日圆(5.92亿美元)燃油成本的约四分之一。 该公司还调高了国际货运收费,将国际航班价格上调了5%,并重新安排了航线和航班。
日本航空的发言人乔弗瑞·都铎(Geoffrey Tudor)说,该公司在成本削减方面已经黔驴技穷了。都铎承认,由于燃油成本在继续攀升,日本航空可能不得不采取上调国内航班价格这一具有政治敏感性的举措。
成功实施对冲耗时耗钱。花旗集团的Mark Long说,新开始进行对冲操作的航空公司可能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才能熟练使用多种用作对冲工具的衍生金融产品。航空公司可以购买与飞机燃料价格挂钩的衍生金融产品,或投资原油期货合约这类更加大众化的对冲工具。
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 Airlines)一直在培训对其燃油购买交易进行对冲操作的专门人才。但并非所有的航空公司都能负担得起这一投资,燃油加价是替代或补充上述对冲操作的常见作法。台湾的长荣航空(EVA Airways)等货运收入占总收入相当大比例的航空公司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因为货运业比客运业更能接受燃油加价这种作法。
为了使费用降至最低,亚洲几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已完全放弃了对冲交易。
香港咨询公司Indoswiss Aviation的负责人吉姆·伊克斯(Jim Eckes)说,低成本航空公司十有八九都未采取任何对冲措施。
但鉴于燃油价格涨势汹涌,对冲不足将损害这些新兴航空公司的业绩。泰国国际航空公司(Thai Airways International)的低成本子公司只对30%的燃油成本采取了对冲措施。该公司上周称,由于燃油成本上扬,该公司在2005年年底之前无法做到收支平衡。
香港时间2004年10月15日22:53更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