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2-9-24
|
|
人行对加息审慎 文: 郎咸平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北京长江商学院财务学讲座教授 23/09/2004
宏观调控4个月以来,由于对宏观调控的担忧以及新股发行数量较多,导致投资者信心一直不振。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5.3%,与7月持平,因此市场对加息预期空前高涨,股市随之下跌至5年以来最低点。9月13日,沪综指下跌26.77,收盘1,260.32点;深圳成分股指数全日下跌61.41点,收盘2,997.88点。借助温总理要求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的消息,股市才在9月14日重新上扬。经济过热现象在2003年并不明显,最多只是局部过热。举例而言,200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为9.1%,通货膨胀率1.2%,对外贸易小幅度盈余。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28亿美元,增长39.9%,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较2002年的323亿增长63%。以这些数据来看,2003年只能说是经济局部过热,因此虽然某些行业出现投资过度现象,宏观经济指针还不是那么悲观。但货币供给量却接续2002年接近20%的成长率而居高不下,这立刻引起有关当局的注意。
宏观经济首季加速恶化
今年第一季的外贸资料显示,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急剧恶化。2004年第一季外贸资料显示进出口总额2,398亿美元,同比增长38.2%。其中出口1,157亿美元,增长34.1%;进口1,241亿美元,增长42.3%。进出口相抵,逆差84.3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5,230亿美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出口2,581亿美元,增长35.7%;进口2,649亿美元,增长42.6%。进出口相抵,逆差68亿美元,为多年罕见。根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今年首8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22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2%。首8个月出口3,605.9亿美元,进口3,615.4亿美元,分别增长35.8%和40.8%,仍然存在9.5亿美元逆差。 导致逆差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能源和原料的需求迅速膨胀所致。中国在大量进口之余,也推动国际价格的上涨。此外,出口退税率降低,进口原料取代国内原料、进口税率下调,也令贸易赤字恶化。此外,中国外汇储备仍然大幅度增长,200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增长40.8%,到2004年3月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4,398亿美元,同比增长39.2%。
市场多次预测何时加息
今年首季度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额为366亿美元,这一季度的成长已是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而且同比也多增加69亿美元。2004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706亿美元,同比增长35.8% 另外根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内地通货膨胀现象有逐渐升温倾向,达到2.8%的水平,比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学术界围绕经济是否已经过热、是否应该加息展开激烈讨论。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6%。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与7月份一样,比上年同月都增长5.3%。首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4.0%,引发市场对央行加息的更强烈预期。关于央行应该加息的呼声早在上半年就开始升温。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9月6日表示,会视乎8月份数据决定是否加息,市场各方其后都聚焦8月份宏观指针。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月增加5.3%,与7月份增幅持平。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98%,税后实际为1.58%,实际存款利率为-3.72%,负利率水平明显上升,包括8月份在内,中国实际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数。于是对央行加息的预期骤然增强。
加息否须视八月数据
香港一些外资行如摩根大通曾预计央行将于五一长假过后的首个星期一(即5月10日)调高利率0.75个百分点。但事实证明中央政府没有轻易变动利率。近期市场有传闻称,央行最快可能选择在「十一」期间宣布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0.25%。但周小川9月6日在上海参加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2004年贵金属年会时表示,是否加息要看8月份的经济数据,表现出谨慎态度。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后,虽然市场加息呼声日高,但央行仍然没有透露明确的加息讯息。宏调已见效果加息须慎重(二之一)
《郎评》只看通胀因素毋须加息文: 郎咸平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北京长江商学院财务学讲座教授 24/09/2004
很多人对消费物价的理解有些片面,而且也没有全面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我们如果深入分析今年4月以来公布的各项指针,就会发现中央此次根据上述思路推行的局部宏观调控效果已经显现,因此不存在加息压力和条件。通常来说,中国利率的决定因素,要看如下几个重要指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国际利率对比等,而不能只看消费物价一项。今年首八个月,除了消费物价的每月增幅扩大,其它指针都在稳步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已经从1至2月份的53%降至1至8月份的30.3%;M2增幅在3、4月份达到峰值19.1%,其后一路下跌,已经到了8月份13.6%,这个增幅已远远低于年初17%的货币增长率目标。这意味?经过4月份以后的宏观调控,货币供给已经不再过多,反而过少,如果进一步实施紧缩货币供给量政策,将导致市场资金紧张。信贷规模增长也很明显趋缓,8月份不仅外币贷款增幅已经跌至14.5%,人民币贷款也跌到14.1%,已低于年初央行16.4%的目标。这都证明以行政手段抑制局部投资过热的措施已取得明显效果。
八月物价升幅已达顶峰
对于消费物价的快速增长,我们又应当怎样看待呢?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物价上涨因素的构成分析。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类价格上涨所致。例如,8月份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3.9%,是当月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价格仅上涨1.0%。自4月份以来,尽管粮食价格同比仍持续保持逾30%的高增长,但同比增幅逐月小幅回落,7月份增长31.8%,比4月份的高点33.9%回落2.1个百分点。我们可以判断,这种回落趋势在9月份后会进一步延续,消费物价也将逐步下降。其次,8月份消费物价的增幅与7月份持平,技术上预示增速已达到峰值。而且消费物价的环比增长率从5月至7月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分别下降0.1、0.7和0.2个百分点,意味?消费物价继续上升仅仅是时滞作用,没有更强的新因素推动。况且1至8月份的消费物价同比增幅为4%,虽然高于3%左右的理想目标,但并不算过高,随?8月份以后物价回落,这个指针也将逐渐向3%水平靠拢。而且在固定资产投资、M2、信贷规模等因素都呈跌势下,消费物价难以持续上升。因此,消费物价的增幅已经触顶,未来将会稳定在5%的水平,或者逐步趋降。如果因为消费物价理由而加息是不恰当的。除了上述因素,我们还要观察国际利率水平。从中美利差看,一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为1.98%,美元仅为0.5625%,相差1.4%,这样大的利差很容易导致套利行为产生。如果加息,非但不能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反而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中央进行调控的难度。
经济过热仅属结构性质
更何况这次经济过热并不是总量过热,而是结构性过热。加息或许可使总需求降温,但亦会使增长更失衡,经济协调性将受更大挑战。问题重心在于国企和各级政府仍是资金最大需求者。举例而言,2002年底,其占用银行信贷资金极高,达65%左右。但他们的资金需求利率弹性非常低,即投资不计成本,也就是利率的变动根本无损他们的借贷行为。中国的居民消费利率弹性也是不大,这样必然削弱利率作用的发挥。中国目前的地下金融非常猖獗,这些地下金融是民营企业主要融资渠道。举例而言,八十年代后期温州的「地下资金」就有约70至80亿元人民币;九十年代在多次「清理整顿」期间仍然大规模增加;近年来温州地区民间资金已经达到约3,000亿。事实上,没有坚持了十五年的民间金融,就没有浙江民营经济今天的发展。但民间金融在其它地区的发展却不太成功,反而造成高利贷盛行。以中国贵州、湖北地区的高利贷利息而言,目前月息低于1.5分的借贷占36.4%,一般认为这部分应该属于有偿的民间资金融通;月息在1.5至2分之间的民间高利率借贷占20.5%;考虑到其风险,这种相对偏高的利率还是可以接受的。月息2分以上的高利贷约占43%。其中月息2至4分(含2分)的高利贷占18.2%,月息超过4分的恶性高利贷占近25%。这些民间金融的利率和政府金融机构间的利率走势呈现正相关现象,因此官方利率提高,一方面未能影响国企和各级政府的借贷行为,反而打击民间经济,这是中央政府不得不考虑的两难困境。宏调已见效果加息须慎重(二之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