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艾普理论的书我几乎就没认真看过,因为我很快就发现传统理论有太多问题无法解释,最致命的地方是除了统计结构形态,艾普理论根本就没去解释内因,尤其是按波浪动作,艾普理论对那些复杂的ABCDEXYZ纯粹就是含糊应对,我是一个个波段辨认,波浪结构只有一个八段式模式,这点我确定无疑,所以我数浪每一个子浪细浪都是按八段式数,全部画出来估计就没人看得清,即使是复杂结构,我按自己的理论数浪通常都是很快速就确定一个大致状况,当然要精细就得用上幅度衡量,也不敢保证完全正确,没这必要,没谁会想要每个波段都去参与吧?
不是我想跟你计较三浪幅度,只是说说关于波段幅度和结构成型的一种理解角度。我为何要把波动是动态的无方向的、结构是事后确认放在自己理论核心概念的第一条?这是关于理解波浪实质的基础逻辑,接受它就会明白一个波浪结构里的每一波段其实都是转化出来的结果,当一个趋势转向时出现一个小小一浪,谁也不能肯定地说这就是一浪,直到三浪出现区间脱离,也没谁敢保证它不是一个反弹浪里的一波段,直到出现五浪,才开始确认这是某级别一个推动浪,但别急,整个波段或许还是一个完整的反弹波段,这时就需要用各种概念去提高确定度,毫无疑问首先要看前面的结构是否完成,其次就是这个波段所处的位置,最后是用循环规律或其他概念考量确定度,循环的伟大之处就是提供许多参照依据,只要找对起点,总能把整个波动的重要转折点摆在理想的位置。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关于艾普理论的研究,直接复制部分吧:
2,浪的比率与菲波纳奇数列有关
(1)推动浪的比率关系
• 各浪长度呈菲波纳奇比率关系:1.618,2.618, 0.618, 0.382倍.
• 第3浪最小目标涨幅=(1浪涨幅*1.618)+2浪底
• 由1浪涨幅测算出5浪上涨目标区域A的公式: ◦5浪最低理论高度=1浪底点+1浪涨幅*2*1.618
◦5浪最高理论高度=1浪顶点+1浪涨幅*2*1.618
• 由1浪至3浪测算出5浪上涨目标区域B的公式: ◦5浪最低理论高度=3浪顶+(3浪顶点-1浪底点)*0.382
◦5浪最高理论高度=3浪顶+(3浪顶点-1浪底点)*0.618
◦5浪=3浪或3浪*0.618
• 2浪为整个推动浪的黄金分割位0.618 ◦5浪=1浪或成0.618倍
◦5浪=1至3浪*1.618
我大概明白作者为何得出这些结论,也不是全部认可,因为作者还是按艾普理论思考总结的,艾普理论把高低点作为一个波段起止点,这种理解会把前后波段的一部分杂合在一起,所以跟我理解的浪的比率在核心概念上有些不同。
仅供交流,大家不交流就难进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