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5-30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IT业传奇人物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世界首富来自基因领域
生物经济期待下一个世界首富
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昌林
2006-6-27 5:11:29
专家们认为:21世纪最具暴利的行业是生物基因
记者: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业内人士提出一个新概念———生物经济。怎么理解生物经济?
王昌林:2000年5月,斯坦·戴维斯和克里斯托弗·迈耶正式提出生物经济一词,但他们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上海的《经济展望》杂志也几乎同时提出了“生物经济”这一新的名词。2002年初,邓心安在《中国科技论坛》杂志发表了题为“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的文章,首次正式给出了“生物经济”定义,认为“生物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科技革命和生物产业革命。当前,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抢占生物经济时代制高点,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目前来看,很多IT企业,包括微软、IBM等在内的许多国际IT巨头纷纷赞助或直接在生物技术领域投资。美国《生物周刊》大篇报道:“20世纪最火爆的是IT行业,而21世纪最火爆的则可能是生物基因,其极有可能成为最具有暴利的行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曾预言:自IT业一个个金矿被挖掘后,生物基因拥有巨大潜力已得到了全球人的关注,因而超过他的下一个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领域。
记者:可以说生物科技的创新引领生物经济,生物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对社会上的哪些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昌林: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完成,被称为继原子弹、人类登月之后第三个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医学、农业、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人口、粮食、环境、能源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些影响表现在:首先是推动医学史上新一次革命。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工程和生物芯片等一系列新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对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而且使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手段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医疗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使人类更健康、更长寿。二是推动农业新一次“绿色革命”。转基因技术、组织培育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作物与畜禽品质的改良,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巨大变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对农田和环境的污染。三是推进“绿色制造业”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将使化工、造纸、防治、食品、发酵等传统工业领域的生产工艺与手段发生根本改变,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四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抗旱、抗盐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将有可能彻底改变10亿亩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使5亿亩不毛之地、盐碱地变为良田。用于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的基因工程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可降解生物塑料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将会解决工业排放、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推动能源革命。生物能源将会使作物秸秆等废弃的有机物成为能源,缓解石化能源不足的危机,为石油短缺国家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找到一个较为经济的途径。全球生物质能量的储量为18000亿吨,相当于640亿吨石油。利用“绿金”代替“黑金”,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生物氢等生物质能将部分替代日渐枯竭的化石燃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
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
记者:目前来看,生物产业已经进入一个什么阶段?
王昌林:就全球来说,目前世界生物产业的规模还不大。我们认为,生物产业的形成阶段为1980年至2000年,成长阶段为2000年至2025年,进入成熟阶段将在2025年以后。也就是说,目前世界生物产业尚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可以预测,到2020年至2030年,全球现代生物技术产品总销售额将超过15万亿美元,甚至更大。届时,生物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从2020年开始,生物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战略性支柱产业。
现在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未来几年将会有大量的生物技术产品投向市场。目前,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余种进入临床试验。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有200种以上新的生物技术产品投放市场。其中不乏一批“重磅级炸弹”产品。由于绘出了人类基因组工作图,基因药物可以使几千种基因病症预防、缓解和治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生物农业方面,世界范围内成功转移基因的植物已达100余种,动物十多种,批准进行试验的转基因动植物已超过6000例,转基因大豆、油菜、番茄等已先后投放市场,转基因瘦肉型猪、高产奶牛等已到产业化阶段。另一方面,目前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海洋等一批新兴产业群体正在形成,将会掀起现代生物产业发展一个又一个新的浪潮。
记者:世界许多国家都将生物产业作为抢占新世纪国际经济技术制高点的战略新兴产业,您能介绍一下国外的情况吗?
王昌林:为“决胜生物经济”,许多国家政府采取重大举措,加速本国生物产业发展。美国布什政府将生物与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生长点。每年生物技术研究开发费用高达380多亿美元,仅次于军事科学。美国只有一个硅谷,却有华盛顿、洛杉矶等5个生物谷。
英国政府的目标是保持生物技术位于世界第二的水平。英国政府还早在1981年就设立了“生物技术协调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生物技术的发展,采取措施促进工业界、大学和科研所加大对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
日本政府决心在生物经济时代再创辉煌,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口号,大幅度增加生物技术开发经费。日本生物技术研究经费总金额占全部政府科研经费预算的50%。印度在计算机软件之后,又立志成为生物技术大国,并于1993年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技术部”,以推动本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印度出台了《生物技术十年展望》,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新加坡、泰国也相应出台许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下一个世界首富会是中国人吗?
记者:既然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是什么样?
王昌林:我国生物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局部领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物产业已初具规模。我国广义的生物产业(包括整个医药工业)产值,估计在4000亿至50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有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企业200多家。一些经营生物技术的新建的公司正在崛起,每年增加近100家新公司。目前已批准抗虫棉等6种转基因植物商品化,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推广应用面积已达到棉花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还有近200种等待批准,已有21种基因工程药物投入生产,5种基因工程疫苗上市,还有近50个将在5年内上市。
我国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领域主要在高产优质农作物的遗传育种、转基因技术和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基因和蛋白质工程疫苗及药物、基因治疗等。虽然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距。
记者:这些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昌林:我国发展生物产业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规模小。2002年,美国3000多家生物技术的公司净销售额就达到567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产业规模只有500亿美元左右,其中现代生物产业产值约5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1%左右。与此同时,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
二是产品缺乏创新。目前绝大部分生物技术创新和专利来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生物技术主要是跟踪国外发展起来的,以仿制为主。这在生物新药研制中尤为突出。在基因药方面,目前我国生产的药物有90%以上都是仿制外国的品种。
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工程化”环节是瓶颈。生物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我国生物产业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差距在5年左右,但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在15年以上。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 15%,有的地方甚至不到5%。
四是生物医药园区分散、分割,有限资源被稀释和弱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正在兴建的生物医药园区有60多个,并且数量还在迅速增加。在这些园区中,除上海、深圳、长春、湖南浏阳等一些大城市的医药园区形成较强实力外,大多数园区发展资金匮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规模企业少、具有市场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少,远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积聚和链动效应。
五是企业税负重,缺乏优惠政策支持。目前生物技术企业增值税率在13%至14%,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由于生物技术产品从研究开发、临床试验到上市的周期长(至少在5年以上),大多数企业享受不到“二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六是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许多生物技术企业因缺乏足够的资本金或担保,很难申请到贷款。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记者:看来中国人要做下一个世界首富难度很大,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觉得面对国际形势,我们应该有紧迫感。
王昌林:综观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未来20年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可以说,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搞得好,抓住了这次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我国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有可能在某些领域或某些行业实现赶超,并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搞得不好,特别是不能突破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制约而使我国生物技术在产业化方面与世界差距越拉越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一旦跨国公司形成市场垄断后,我国不仅失去跨越发展的机会,而且民族生物产业也将走向边缘化,极有可能再次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失之交臂。
在这一重要关口,当前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研究开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市场拓展、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机制转变和相关优惠政策制定的问题。它涉及的面很广,是跨部门和跨行业的,既涉及产业链条上游的研发部门,更涉及产业链条下游的产品市场需求部门(如医疗卫生机构、农业部门、价格制定与市场监管部门等),还涉及到与此产业发展相关的金融、投资、财政、税收等产业政策和体制改革部门。也就是说,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机构能单独解决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综合协调。为此,要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综观全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统一协调,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引领世界经济潮流
记者: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要实现生物产业大国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王昌林: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坚持“超前谋划、科研先行、重点突破、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近期组织实施产业基地行动、企业集团行动、知识产权行动、优秀人才行动、创新创业行动(简称“个十百千万”战略行动)。力争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世界生物产业大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为保障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在组织机构、体制改革、产业政策等方面出台重要措施。
一、建立生物产业发展高层协调机制。
生物产业涉及面广,未来将会成为与信息产业规模相当的巨大产业。因此,我国应该参照信息产业发展的做法成立生物产业宏观管理机构。
二、深化与生物产业发展相关的体制改革。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对生物产业发展来说,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必须加大力度推进相关行业的体制改革,建立一套适应生物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制度安排。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打通生物产业通向市场的“瓶颈”;推进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三、制定生物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为生物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战略性、先导性的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出台投资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人才政策等加以扶持和引导。
背景
生物经济来了
历史告诉我们,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往往会因为一项重大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变。如英国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美国抓住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使其成为世界强国。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公布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以生物技术为首的新技术占据了相当重的分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专家强调,新技术新探索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新的机遇。
与信息产业不同,生物技术产业几乎不受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在医疗、农业和工业等领域都充满了巨大的商机。有关统计表明,生物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约每5年翻一番,其增长率高达25%至 30%。近年来,三项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性重大突破都是基因技术,他们都具有亿万美元的商业价值。21世纪上半叶,生物技术将进入大规模的产业化阶段,生产格局也将从治病为主转向延长人类生命周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相关产业。可以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同时也是生物经济的世纪,企业家们摩拳擦掌宣称要决战生物经济时代。
麦肯锡顾问公司的报告指出,到2010年,全球化学产品的产值中,有1/5将是应用生物技术的产品。目前,燃料酒精技术和生物柴油技术生产工艺已取得重大突破,生物制氢技术也正在研究开发阶段。IT产业目前已由创新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减弱,而人类在食物、住宅、汽车等基本需求满足之后,进一步的追求必然是健康、环境以及精神享受。同时,生物肥料、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化肥等对农田、环境的污染,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变革。所以,全球下一波的经济扩张将不再以信息科技为主,而是以生化科技与医疗保健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独领风骚。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核心技术兴起之时,也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绝好时机,它给各个国家提供了一个赶超机会,使落后国家通过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在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方面,中国有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等得天独厚的条件,生物技术产品的多样性,也为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机遇,我们不可错失。
生物经济来了。
人物简介
王昌林,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或参与了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20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多次参与了国家有关规划和政策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国科技论坛》、《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