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购房者为贷款彻夜难眠 三年后房价翻番
“第一套房子是我30岁之前所做的最大的一笔投资,尽管房子现在已经卖掉,但贷款购房带给我的投资经验对后来的工作生活影响巨大。”回想起10年以前贷款买房的经历,张海波仍难掩饰心底的激动之情。10年之前的一次带有一定赌博因素的置业举动,使他成为岛城楼市敢于“花明天的钱改善今天居住条件”的领跑者之一。在随后的3年间,他先后采取贷款方式买下三套房子,走上了普通人贷款改善居住条件的置业路。
为贷款全家彻夜未眠
“洪山坡小区,套二户型,75平方米,一期售价1350元/平方米……”1999年的秋天,当这样一套住房资料摆在张海波面前,需要他在一周时间内做出买房决定时,他变得内心忧心忡忡。“当时手里能凑到的资金只有不到5万元,剩下的房款只能考虑采用贷款的方式来解决。”张海波说,但放眼当时的青岛,别说贷款买房子的人寥寥无几,就是买房子也还没有成为一种主动的市场行为。
当然犹豫不决更多来自于对收入与房价比例的分析。张海波当时在岛城的一家电器公司上班,月工资八百多元。“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都不能买到一平方米房子,有点超出家庭的承受的范围。但是改善居住的机会又不想放弃。”这种抉择无比艰难。张海波和父母在经过一整夜的盘算后,最终决定贷款7万元买房子。当时,张海波没有料到,贷款买房成了一种“必须的”流行。
房价三年后翻了一番
“当时的洪山坡周围还是农村,福州路还没有打通,从洪山坡去李村还需要从山东路绕一个大圈子。”张海波回忆说,房子所处的位置偏离市中心,是导致他在贷款时显得犹豫的另外一个原因。据介绍,1999年,大尧三路周边算是市区的繁华地段,当时的房价是2700元/平方米。
张海波回忆,1999年的时候,青岛市一疗往东都非常荒凉,佳世客周边还都是种粮食的农田,南京路、宁夏路区域也像是农村,香港路区域正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在做出贷款买房决定后,不少身边的朋友都曾委婉地表示反对。“那个鬼地方谁去啊!?”张海波说,朋友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在那时看来,房价没有理由会突然飞涨。
不过,让赵海波预料不到的事发生了。2000年,自己在洪山坡买下的房子涨到了1600元/平方米,2001年涨到2500元/平方米,而到2003年时,房价已经是3500元/平方米,和1999年购买价相比,整整翻了一番。
尝到贷款投资甜头
在张海波成为首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青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贷款买房。而从大环境上来看,在1999年到2003年的4年多时间里,房地产行业开始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同时,青岛作为大型都市的吸引力也日益明显,不断有外地人来青岛寻找工作机会,大学生毕业后也把青岛作为留居的选择,由此拉动的购房需求逐渐加大。许多已经满足了自住需求的人,又开始做起投资房产盈利的主意。购买洪山坡的房子张海波共贷款7万元,按照当时的贷款协议,这些贷款要分7年付清。当时银行人员算账说,今后7年需要平均每月将还本金1235元,再按月息6‰来支付利息。“还款曾一度让家里感到有些捉襟见肘,不时为当初的贷款决定后悔,但随后房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还款的压力。”张海波说。
2000年,洪山坡小区二期开工,销售价格是2500元/平方米。这时的张海波和家人多方筹措首付,再次办理贷款手续,订下了一套82平方米的住房,这是他第二次在贷款购房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从“山沟”走向前海
2002年,张海波辞职下海,开始创办了自己的教育培训行业,部分业务开始拓展到北京。满足了基础生活需求,更高的住房需求必然随之而来,住得舒服 、顺心已经成了日渐富裕的老百姓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已拥有两套住房的张海波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并没有放下继续改善居住条件的打算,而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前海。
“2000年以后,洪山坡周边的居住条件越来越成熟,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山沟沟’了。”张海波说,但两次的买房经历及在北京等地的市场经验告诉他,房价肯定还要上涨,如果要改善居住条件,当然是越早出手越好。2002年,经过与妻子的协商,他选中了位于银都花园的一套房子。
“银都花园的房子当时价格已经升到了5500元/平方米,面积100多平方米,总价55万元左右。”在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时候,按照首付30% 的比例,张海波从银行贷款时贷了总房款的70%,共38万元左右。按照贷款协议,贷款分10年付清。当时他曾算了一笔账,平均每月需还本金2800元左右,再加上月息6‰的利息。
“那时第二套房子的房贷仍然没有还清,新买下这套房子后,一时手头也非常紧张,全靠生意还算顺利,度过了难关。”张海波说,2002年前后,东部的开发也才算是刚开始,银都花园周边的交通还不算太好,但房地产行业内对东部未来的前景已经非常看好。房子买下后,张海波和家人仍然住在洪山坡小区内,将银都花园的房子租了出去,因为地角便利,市场租房的需求上升,这所房子的年租金有七八万元,按这样的收益计算,仅靠出租,用不了10年即可收回购房的成本。
宏观调控后的大释放
“贷款买房的大规模释放要等到2000年以后才出现,之前的房地产市场曾经经历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青岛社科院的郭先登教授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回忆说,1997年青岛房地产市场一度陷入低迷,商品房空置面积曾多达50万平方米。高层住宅、公寓和别墅等中高档房的销售情况非常艰难。“市场上有改善居住的需求,但商品房却相对过剩,社会的购买意识非常淡薄。”郭先登说,这恰恰是一段实物性分房制度结束、货币化分房机制出台前的“黎明前的黑暗阶段”。
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个人住房贷款的相关政策,两个月后,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使大量的潜在购房需求开始释放,青岛楼市开始活跃起来。为鼓励买房,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从1999年8月1日起,对房地产市场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实行减免,以商品房为主体的市场化住房体系逐步形成,连续下跌多年的房价开始了新一轮的攀升。
据郭先登回忆,青岛的第一笔住房按揭贷款早在1992年就办理成功,却在1999年才开始逐渐为市民接受。“1999年到2002年的这段时间,可以看做市民住房意识的逐渐'觉醒’阶段,也是整个房地产市场走向成熟的'萌芽期’,但始自2003年的房价飞涨,却在这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郭先登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