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有求就有住吗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句话又点题了,因为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报。所谓做一切善事,义所当为,应该做的啊!假使我们行善救世救人,认为我在培福报,又错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萨不受福德,他不求果报。须菩提听到这里又怀疑了,他说,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刚才我们说过嗯!菩萨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应该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这个还有什么问题啊!难道须菩提比我们还要笨,还要问一下,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吗?





   你说须菩提问这个话对不对?当然对,问的很高明。对,菩萨做善事,并不是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无住无著,求求又何妨啊?换句话说,求也是不住啊!菩萨难道没有 这个气派吗?他问的是这个道理。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须菩提问的非常严重啊!既然是菩萨,此心无住,行一切善,此心无所求,这是无住。有所求就有住吗?那这个菩萨还没有彻悟吧?还没有对吧!他问的是这个道理。所以佛也几乎被他问倒了,又赶快说: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诸佛菩萨都在行功德, 当然不应该贪著,因此说,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 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所谓大布施,所谓 布施法门,布施波罗密多,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一个结论,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自私的,不会走小乘的路子,是布 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萨道都在其中了。这一品 我们结论的偈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偈颂





     默然无语是真闻  情到无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无一物  莫凭世味论功勋





   「默然无语是真闻」,这是讲真正学佛智慧与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无我无自性。 那么佛说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说不出来。所以,佛曾经有一次在摩羯陀国,对学生不讲话了,在摩羯陀国闭关三个月,不说话。这表示佛法没得可说的,要你自己去证,所以默然无语,说无可说,这是真闻。




   「情到无心意已薰」,真修到无心之地,一切行,一切处,都是无心。一切情意识都自清净了。什么是无心呢?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到无心之处,这个第六意识完全转了,才呈现智慧的境界;所谓转成妙观察智,般若的境界。



   「撒手大千无一物」,怎么样修持才能够达到这个无心之处呢?悬崖撒手还不够,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来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所以,学佛法就是两条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资格学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说般若境界,一切万缘放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 福德不是世间上的福报喔!一个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报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 报的,不是世间的福报所能成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无来亦无去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本经典是讲智慧的成就,般若波罗密多大智慧的成就,而成佛的方法及路线,由须菩提提出来问,佛说明了一个入门的方法──善护念,就是金刚经的要点。真正的修养,不管在家出家,只有三个字,「善护念」。任何人成了佛的时候,都有十个名号,譬如佛、世尊、如来、善逝、无上士,等等,都是他的名号之一。「如来」是个通称,任何一个成了佛都称如来。佛教到了中国以后,我们一般的观念就把它加起来称,叫作如来佛。如来本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不同的名称而已。





   为什么成了道的要称如来呢?如果我们先拿中国文字来研究,「如」是好像,「来」是来了,好像来了。他实际上不来也不去。以人世间来去的现象,说明本体道体 的作用,就是好像来了,没有来。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 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如来是众生本体自性,道体的一个现象。譬如人有喜怒哀乐,有思想有妄念,我们在座的人至少有二十年以上的人生经验,甚至有六七十年的人生经验。我们一生都经过太多的悲欢苦乐,得意与失意,痛 苦与烦恼。但是,当我们此刻坐在这里的时候,那些烦恼,那些一切,都整个没有了,再也没有了。去年的事没有影子,不要说去年,昨天的事情已经没有影子了。可是有没有昨天的事?有没有十几岁时的事呢?都有,好像来过了,「如来若来若去」,你说没 有来过,的确来过,几十年人生所做过的事,你说做过没有?若来!好像来过;可是现
在都没有了,昨天的事,做梦一样过去了。昨天的事走了没有?若去!好像走了,好像又没有走,一想,又在眼前。






   如来这个名号,也就是说明心性本来的那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佛经所讲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种现象。我们再缩小一点来说,第一分钟一个人开始讲话, 我们大家听到没有?若来,好像来过了,每一句话听过了,又过去了,若去,好像走掉了,他再说,又来了,但这个本体如如不动。所以佛经说的是形容,当我们证到修养到那个境界,几乎近于清净空相的时候,如如不动。好像不动,没有真不动,假使真不动 的,那就是个死东西了。





   自性本身,也就是说真如本身是活泼泼的,只能形容是如如不动。这个如字,在佛法里经常看到,像「如梦如幻」,「真如」文字倒转就是「如真」,好像是真的。你如 果执著了一个真的,那就落在执著上,执著就是妄念,又是错误。所以「真如」好像真的;「如来」是对佛法身的称呼。  一切众生与佛,都有法报化三身,法身是自性的本体,等于刚才我们的一个比方,虚空中都有电,是宇宙间的能量变化,你手碰虚空并不会触电,待因缘成就,一磨擦就发电,它本来在虚空中存在。如来若来若去,法身是不生也不灭,所谓不生不灭也就是 不来也不去,不死也不生,它是永恒,好像永远是常在,这是说法身。





   报身,就是我们现在父母所生之身,也可以说是化身。我们大家学佛修道的,有些人开悟了,有些人得定,有些人烧出舍利子了,那充其量不过是法身成就,报身没有转。 得到了报身成就,转成圆满报身时,不但可以无病无痛,更完全变成色界天人之身。但是圆满报身的修持,还不是一般打打坐修修法就可以的,要悟后再起修,这是另一条路线。修成了圆满报身以后,就有千百万亿化身,现在这个肉身,就可以化很多身出去了, 其实三身只是一身。




   菩萨的化身有千百类,很多菩萨化身异类众生。所以我经常说,吃牛肉小心啊!说不定吃了一个牛菩萨,因为菩萨要去教化牛,所以化身成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如来的境界





  法身怎么来的呢?你们大家在参话头,这个思想那里来?那里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为什么去管思想?它来的时候,贸然而来,去的时候,贸然而 去,所以大家打坐的时候,拚命想把妄想空了,你看,多傻啊!傻得像颗金刚一样,颠扑不破的傻。人家金刚般若波罗密,我们傻得呀像般若波罗密的金刚,笨得要命,你为什么除妄想?妄想本来空的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留也留它不住,哪个 人把思想留住了?你说我觉得痛苦烦恼,你不是说傻话吗?昨天的日子早过去了,昨天的烦恼早没有影子了,现在坐在这里不烦恼嘛!你现在很烦恼,等一下不烦恼嘛!不可能永远烦恼,烦恼并不停留;换句话说,清净境界,也并不停留。所以有些人做功夫, 偶然坐一堂清净,然后下了坐,两腿一放,唉唷,清净跑了。清净怎么跑得了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清净根本没有跑,是你理解见地不够清楚,所以觉得功夫跑掉了。有的人说,功夫来找我,什么叫功夫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 如此懂了,无一刻不在清净中,由此起修,慢慢到达三身成就。






   关于三身,前面也曾说过,法身就是如来,报身就是世尊,化身就是佛。拿理论的道理说,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千百亿化身是用,就是体、相、用。万事万物都有它的 体,相,用。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以后,现在大家说修行,学佛,要找名师呀,拜老师呀,传一个密法……不必要的啊!佛没有保留的都说了啊!一个成道的人如果有保留,要你钞票送得多,头磕得够了才传给你秘密,那你千万不要去碰,至少我是不会去碰,因为 他做人的道德还不够嘛!真正的道,是天下之公道,没有什么秘密,什么上天有忌讳啊,不能妄传啊!都是胡说。






  道是天下人的东西,有人认为,坏人不应该度,光度好人,好人何必要你度呢?他本来就是好人嘛!佛来度佛干什么?佛是到苦难的地方去度化众生,去教化难度的众生。 所以佛把道都告诉你了,修持的方法,金刚经上都有。现在,我们加上许多罗罗嗦嗦的说明,是说明心理状况,不要著相。 



 
有许多人学了佛,受了宗教仪式的困扰,看了经上这一句,「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不免有时会梦到佛,那个佛啊,是躺著的卧佛。还有人问:老师啊,真的假的?我说真的呀,当然真的嘛,因为你梦到嘛!你现在还在说梦话,对不对?你在说梦话,我是清醒的人。




   有人来说昨天他夜里看到佛,我说当然真的嘛!因为他还在说梦话嘛!所以我们清 醒人答覆他,是对付他那个说梦话的样子。这个是什么呢?要研究唯识才知道这是意识境界的影像。世上人做梦,随便你做什么梦,都是你一辈子做过、听过、想过、看过的经验,不会超出这个范围。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的梦,另当别论,那个道理就很深了;有时是你前生阿赖耶识那个影像,不是这个世界上的,是偶然带过来的。




   有人认为如来来了,昨天来看我,又是佛光普照我,现在没有了。「若坐若卧」,有些看到是坐像,有些看到是卧像。佛说啊,你不要搞错了,如果有人学佛这样著相的话,「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这个人根本不懂佛法,不理解佛所说的道理。




   什么理由呢?真的佛,法身之体,悟了道,证得法身之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不坐也不卧。你说那是个什么境界?不要被文字骗过去了, 那是个非常平凡的境界。什么境界?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现在这个样,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的境界里!你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是非常平凡的。 如果我们拿金刚经的这一段,用中国儒家中庸这一本书来讲,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






   道是怎么样呢?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平常,不来也不去,就在这儿。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个道理,再来看一个真正学佛修持的人,要怎么用功才对呢?不用功即用功,你加一个功去用,就是著相。我们经常观察自己的烦恼,心行,不来也不去,不坐也不卧, 不生也不灭。前一个念头没有了叫做灭,后面一个念头来了叫做生,生出来的东西一定有灭亡,灭了以后就没有了吗?不是断灭相,它又会生。生生灭灭,如水上的波浪一样, 波浪尽管在动,动了以后那个波浪又一个个散了。尽管波浪看不见,全体的波浪是水变 的呀,水没有动过,还是那么多,不多也不少,永远在那里。





   我们用各种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个波浪,想尽办法要让那个波浪变平,变平了又怎么样?变平了还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所以说,拚命去弄平, 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对不对?是不是这个道理?我想是这个道理!你仔细想想看。你的想也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它本身就在如来清净的境界。这个是般若的眼睛,所以我们给它的结论是这样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偈颂





     安排摆布只为他  身外无心不著磨
     若向画眉深浅看  迷人岂止髻堆螺



   「安排摆布祗为他」,修道的人用各种方法修持,盘腿打坐,念佛,各种的安排; 想修道就是做安排。不修道的人呢?则任由烦恼痛苦随时指挥摆布。念头、思想安排摆 布只为他。



   「身外无心不著磨」,如果我们晓得这个身体是假的,暂时借来用的一个工具,向 爸妈借来用几十年。真到了无心之处,什么叫无心呢?一切妄念来不理,它本来是水上的波纹,又何必理它呢?不理就不受这个虚妄心理之磨障,这都是假的,这个威仪自然寂静。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心性的本来,不了解思想、感情都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是假的, 就会被水上的波纹骗去了,而忘记了自己水的本性。




   「若向画眉深浅看」,一般人都被深浅骗住了,画眉深浅,迷人髻堆螺,这是唐人 的诗,画眉深浅入时无。一个新娘子第二天对镜梳妆,问新郎官,我这个眉毛画的好不 好呀?颜色是浅一点呢?短一点呢?翘一点还是低一点?合不合时代?现在的画眉有些是翘的,有的还涂上咖啡色、红色的,灯下一看,喝!罗刹国来的那个样子,真是红眉 毛绿眼睛的那么搞。唐朝的人喜欢印黄,额头里弄一块黄颜色,现在一看都是黄胆症,
唐人以这个为时髦。等于印度女人喜欢眉间额上挖一个洞,从小就挖,然后嵌一颗珠子, 世界上各种怪样子都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些诗看起来像黄色,其实蛮老实,是说个 读书人一辈子找不到工作,因为不合时宜,最后是听人家劝告,学著跟时代走。所以说你看看!我现在合时不合时?就是画眉深浅入时无这句的本意。





   「迷人岂止髻堆螺」,古人梳长头发,盘到头顶上一个髻子,堆起来像颗螺丝一样, 很好看,也有像捏馒头一样,堆在一堆高高的,很多人看了这个头发,傻了,著迷了。 其实啊,什么叫作美,不是男女之间的色相就叫做美啊,这些境界就把你骗住了,物理世界的一切欲望就骗住了你,世界上没有那一样东西不迷你的,都在骗你,都在受骗。 为什么?因为认不得自己自性如来,只看见那个水上波纹,被波纹骗走了。认清楚了波 纹,就知道感情、思想都是不去也不来,此心本来清净的,你也就少上当,你就金刚般若波罗密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 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说到如来自性之相,下面重要的问题来了,讲到如来法身本体,让我们先了解一件事情。



碎为微尘之后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现在佛又提出一个物理世界的问题了,他对须菩提讲,假使有一个人,不管男人女人,把这个佛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的宇宙打碎了,变成灰尘,你想想看,这 样的灰尘,数量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须菩提回答说,那多得很。佛说,什么理由呢?佛说我告诉你,假使这些灰尘,这些物质世界的分子,乃至电子、核子,这些物质东西是真实永恒存在的话,那我不会告 诉你世界上有灰尘。这些灰尘累积起来就变成大地、山河,变成物质世界。  佛这个话是转一个弯说的,实际上就是说,物质世界的物质,如果经过一个科学家来处理,把它分析到最后,变成核子、电子、原子等等,最后是空的。是空的力量形成了这样大的威力,但最后是空的。真正高等物理科学家,了解这个东西,所谓原子,分析到最后最后,空了。这个空并不是没有,那个力量大得很,原子炸弹爆炸起来,空的威力发起来有那么大的力量!所以佛在这里讲,「若是微尘众实有者」,如果你认为真的有个微尘,我不会讲微尘众,因为根本没有尘,一切都是由空所形成。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又来了,又是三段的讲。所谓物理世界那些电子呀,原子呀,那是假名,是哪个作用构成了这么一个物理的东西。但是微尘最微小、最基本那个东西,还不是它的究竟; 它的究竟分析、研究到最后,没有东西,是空的。这个物质世界的外层,虚空的这个空间,比太阳的面积,地球的面积,以及虚空任何的面积还要大!是空的力量凝结,而变成了物理世界。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说:那么我懂了。你刚才问的问题,佛啊,你的意思是说,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个假名,是偶然的暂时存在,实际上没有一个永恒的实质存在,物质世界也 会要变,也会灭掉。



   等于我们现在这个楼上,勉强把它凑起来,摆了些椅子,坐了些人,装了些电灯、冷气机,凑拢来叫做讲堂。所谓讲堂者,即非讲堂,是名讲堂。这是偶然暂时凑合的, 这是不究竟,不实在的;因为明天可以把它变成电影院,所谓电影院者,即非电影院,是名电影院,就是这么一回事。一切物质世界,都是这样假有的凑合。  所以大家不要被世界呀、家庭呀,这些苦恼困住了。所谓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 家庭;所谓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个道理。


   下面一步一步,佛紧接著来讲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什么是合相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什么理由呢?佛说你说的对呀!但是什么理由呢?我告诉你,假定真有一个世界存在,永恒不变存在的话,就是一合相,是两样东西合拢来不变了。



   这个问题大了!佛没有说错一句话,鸠摩罗什翻译「一合相」这一下子完了,后世佛法里,装模作样,牵强附会的人多了。有些密宗的修法,要修一合相。



   还有些人主张,不一定要出家,要阴阳合一的一合相,才能修得成功。认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是佛说的一合相。所以研究金刚经,这句话是一个大问题。到底什么是 一合相呢?



   你到海鲜店去吃饭,那个大蚌,两壳合拢来,也是一合相两个金属品化合了分不开,也是一合相;我们身上的衣服,三分塑胶,七分棉纱合起来织成的,也是一合相; 人的血、骨头、肉,凝合起来,也是一合相。这个一合相只是物质世界的现象。




   事实上,物质世界不停的在变。譬如这个山,看起来好像不动,风一吹,灰尘都吹到山上,它慢慢会长大,只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而已。当然也不会有人那么傻,一岁的 时候去量一下,六十岁的时候再去量,看这个山长多大了。如果真有这么一个科学家,真去量一下,那就是傻人,但他晓得这个山,二十年来也大了几寸或几尺。山在变动,也在长大,也在毁灭。



   所以这个一合相的世界,假使真有的话,几千万亿年以后,也变成空,由空再变成有。所以他说: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一合相是假有,这是一句话,一个名辞,没有不变的东西,不变只是个理念。  但是有没有一个一合相?你说这个世界空的吗?现在天气热了,你硬是感觉到天气 热,冷气一开,硬是凉快。人经常说人生如梦,好像梦就是没有,这个观念、思想是错误的。梦不是没有,梦是有,偶然的,暂时的,片面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最长的梦没有超过五秒钟的。人睡著做了一个梦,梦见从小长大,经过了多少事,直到最后自己死 了,醒来眼泪流湿了枕头,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上只有三秒钟。





   梦中的时间、空间是相对的,爱因斯坦也了解到时空是相对的。我们在地球上过半个月,月亮上只是一夜,这个世界上一年,太阳里只是一昼夜。还有其它世界,我们过 一百年,他们才过了一昼夜,我们人的一昼夜,却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死了又生, 生了又死,千百亿化生不晓得过了多少时间;所以宇宙间任何星球,时空都是相对的。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他说有没有一个世界真是一合相呢?有,但是佛说那是不可说,没有办法让你理解的。因为你们不懂,也没有办法懂,而且也说不得,一说之后,一切凡夫就贪著这个事情。所以啊,密宗、道家,许多都把这个一合相用邪门外道的眼光去看,去解释了。


   实际上是什么道理呢?是真空可以修成妙有的道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八识和种性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研究般若,要研究般若就要研究唯识,不然对于专门讲性空道理的性宗,就迷糊了。性空的道理一搞迷糊,学佛落入错误的知见,那是一个断灭见的空,把空当成什么都没有,那是邪见。空是一个境界,心性之学,般若,在金刚经中只用一个心,就代表了一切。唯识宗法相宗把这个心分析来讲,变成八个识,叫做八识。




   八识中的第六识是意识。意识,我们容易懂,就是我们心理上思想所起的作用,也 就是意识状态。作梦也是意识背面的一部分,心理学叫做下意识。在唯识学上梦是属于独影意识的作用,独影意识还有其他很多的作用。第八部分阿赖耶识包括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与空间,也包括了过去的因、种子和未来的种性,这就是三世因果的学理基础。




   同一个父母生下来的兄弟姊妹,每个人个性不一样,因为父母的遗传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什么呢?自己带来的前生的种性、习气、习惯。这个重要的部分是第八阿赖耶识最重要的种子带来的。这个种性作用叫做阿陀那识,关于这一点,佛在解深密经上有一首偈子: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佛法的很多经典都是讲空,尤其是般若经。而在法相、唯识的部分,却不从空来讲,而从现有的现象来说明。教育方法路线也不相同,因此在解深密经说到心的本来,心的第八部分──阿陀那识的作用时,他说,你要研究起来,非常难懂,非常深,非常细密,它像那个瀑布,或者像长江里的流水,看起来千年万年,水始终在流,实际上大的浪头流过去了,就不会回来。




   我们刚刚看到前面的这个浪头,马上流过了!未来的浪头又接上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物理世界同我们心理世界是差不多的。



   你看流水一个一个浪头,乍看像固定存在,实际上没有固定存在,每一个浪头是每一个水分子点滴构拢来的。假使把这个浪头水分切开,它也就没有水了,连带的瀑布也不能形成了。可怜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所能看到的,永远是浪头。也像电灯打开开关, 第一个电源一来,磨擦发了光,又马上消散了,接著第二个又上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一个亮光,实际上,过去电不可得,现在电不可得未来电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 可是它有电,所谓电者,即是非电,是名为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心念如暴流





  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活了几十年,一切种子如瀑布一样在流。实际上当我们一出娘胎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已经死亡了,第二个念头又死亡了 ……你看八点钟开始,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观念都在过去。过去不可得,未来怎么讲,我还没有想它呢!也是不可得。刚说现在,现在不可得,现在就没有。但是你说没有吗?它那股力量硬是存在。一切种子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聪明愚笨,善与恶。善人把善的种子引发了,慢慢再把恶的种子转变成善的,成为至善之人。这就是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你把恶的心念发展下去,善心被它感染了,善心也变成不善的心了。所以说,一切种子如暴流,像瀑布一样在流。瀑布并不是没有啊,是有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它永远在流。所以佛说我于凡愚不开演,因为智慧不够的人,不敢对他讲这个东西。




   你说无我,有一个真我,这个真我没有办法加一个名辞,如果加一个恒常不变,就曲解了恒常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于凡愚不开演,怕一切众生的智慧不够,他用分别心,用世间法的观念来看这个如暴流的种性,抓住了,以为生命有个真的我,那反而错了。



   生命的无我之相,是破除众生抓住小我之相的错误。小我之相就是每一个浪花,每一个水分子。能够把小我之相修持到纯净、空相,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来,那是无所从 来亦无所去;然后它可以起一合相的作用。什么一合相呢?真空可以生出一个妙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真空如何生妙有





  首先要把身心两方面转化,光修心性也不行,因为我们的色身也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就是「心」的一部分。修一切善法,把它统统转化了,可以产生一合相。所以佛菩萨的真正成就,是三身成就,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三身是一合相,就是体、相、用三位一体。




  但是,你如果真执著了这件事,也错了,因为著相了。四大本来皆空,但是四大并不是坏东西,它也是自性本体功能所变的。四人皆空是讲它的存在不永固,你如果证到了法身,到了三身成就,也可以使这个假有的四大、偶然的四大,延长其存在。



   所以佛说「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就像他说阿赖耶识,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的道理一样。 佛经的翻译,凡夫就是平凡的人,也就是指我们一般人。一般人的习惯都要抓东西, 活著的时候总要抓住东西。道家所讲的握固,说明小孩子生下来都是抓得很牢捏住拳头, 活的时候手都是弯弯的,到死的时候才完全放开。



   所以说,凡夫之人都是天生的贪著其事,都要抓,抓得很牢,因此佛说不可说。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三十品偈颂





     尘沙聚会偶然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
     同是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



  「尘沙聚会偶然成」,这个世界是一颗颗沙子堆拢来,偶然成功的世界。人生也是这样,他是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的太太、你的儿女,也是尘沙聚会偶然而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这个尘沙堆拢的世界一形成,很好看的,那么多的花朵,构成了自然的美。蝶乱蜂忙,人们就像蜜蜂蝴蝶一样,在那里乱飞乱钻乱忙。前面我们也提过,唐末的罗隐有一首诗,形容人生的痴,像蜜蜂一样。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一天到晚忙碌采花酿蜜,为谁辛苦为谁甜。如果喜欢吃蜂蜜的话,拿起那一瓢蜜就要念一下,然后说,为我忙!咕噜把它吞下去;那就对了,有了答案了。可是蜜蜂自己没有答案,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人生都是如此,忙了一辈子,为儿女呀,为家庭呀,忙到老死,最后嘛,眼睛一闭像那个蜜蜂一样,为谁辛苦为谁忙,不知道,找不出答案。




   所以我们说,蝶乱蜂忙,明知道人生是空,个个都看得清楚,可是还是舍不得呀!还有无限情,自己无限的感情。有时候看这个世界上的人真好玩,很多人反对打牌,但是自己一辈子就坐在牌桌上而不自知。不过打牌人人不同,有些人把写文章当牌,一天勾著头,脖子都歪了,像打麻将一样的写文章,他也在赌啊!写诗的,作文章的都一样, 都是在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赌场,谁赌赢了?谁赌输了呢?只有当东家的老板赚了钱,其他的人都输光了。赢的也输,输的也输,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了
解了人生,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同是劫灰过往客」,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个劫灰,前一劫烧成灰了,这一劫从新再来,所以叫劫灰。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像是住旅馆一样,过往之客,有生就有死,有死再有生,同为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人生在世,谁对谁错?谁赢谁输?都差不多,最后都是没有结论的走了。假使以佛法来看人生,都是没有目的的来,没有结论的回去。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见不是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佛讲到这里,先问须菩提,假使有一个人说,佛说的,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不对?佛经上都讲四相,这里又转一个方向,提出来的不是「相」,而是「见」。「相」就是现象。「见」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是属于精神领域。所谓见解,就是现在新观念所谓的观点,都属于见。所以禅宗的悟道叫做见地,要见到道,不是眼睛看见啊!楞严经上讲见道之见,有四句话: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你看这个佛经,讨厌吧!都是什么见呀见的。第一个见,我们眼睛看见的见,心与眼看见。第二个是见道的见,换句话说,第一个见是所见之见,第二个是能见之见。我们眼睛看东西,这是所见,这是现象。所见回过来,自己能够见道,明心见性那个见,不是所见之见,不是眼睛能够看见一个现象,或者看见一个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见见之时」,自己回转来看到见道之见,明心见性那个见的时候,「见非是见」。这个能见,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东西所见的见,故说「见非是见」。那么能见道的见,难道还有一个境界吗?「见犹离见」。当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一切皆空以后,说我见道了,有一个见存在,还是所见,这个见还是要拿掉,见犹离见,还要拿掉,空还要空下来。「见不能及」,真正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不是心眼上有个所及,能见的见。说了一大堆的见,多么难懂啊!





   告诉我们明心见性之见,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扑咚一声跳进水……要一切见无所见,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谈禅宗了,明心见性有点影子了。记著!还只是一点影子啊!




   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知与见,后来是佛学一个专有名称,知就是知道,把佛经道理都懂了的这个知。见,也看到过这个现象、境界,就是知见。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来一切皆空,可是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很清净。但是有一个清净在就不对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有一个清净就会有一个不清净的力量含藏在里面,就有烦恼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最后见到空,「斯即涅盘」,可以达到见的边缘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知即无明本





   从前有好几位大法师就是看经典走禅宗的路线,后来就悟道了。所以学禅不一定是打坐参禅,不一定要打坐参公案、参话头。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严」,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见斯即涅盘」,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就懂进去了。





   现在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说了半天,不要把话转开了,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间也提过,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到这里,忽然一转,提出「见」,不提出相。相是相,茶杯是现象,毛巾是现象,书本也是现象,我也是现象,他也是现象,你也是现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现象,连虚空也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睡觉也是相,作梦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问他好吗?好啊!好清净。著相!著清净之相。相不是道,道不在相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你要立一个清净是道,再加上背上督脉通了,前面任脉通了,拿水龙头一开灌进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著相。一著相,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所以现在告诉你知见之见是什么?他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说,我提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说说看,那人了解我所说的意思没有?他这个人还算真正学佛,懂了佛法吗?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须菩提说,那不对的,这个人虽然学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那么佛也跟著说,你现在提出来一个假定的问题问我,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道之见,这只是一个讲话上的方便;假设有这么一个见处,一个明心见性,见道之见,那也只是一个表达的方法而已,一个揭穿真义的名辞而已。实际上啊,明,无可明处;见,无可见处,所以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如是知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佛告诉须菩提最后的结论,你要注意啊!真正学大乘佛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想求得大彻大悟的人,于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应「如是知」,要了解知道金刚经这些一层一层的道理。「如是见」,要有这样一个见解,所以有知有见。




   知见两个字,再加一个说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个次序。按次序来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发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脱一切苦厄,但是解脱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质世间一切的束缚。当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烦恼、情感都解脱光了以后,还有个东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见,这个知与见仍要解脱,最后要彻底的空。刚才举出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这里也讲,发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应该对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





   如是怎么知?怎么见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么所谓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谓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谓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这一套!「一切」,整个归纳起来,空有都不住,无住、无著,所以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我们自己的法相





   为什么说「不生法相」?为什么不说不「用」法相,或者不「住」法相,不「著」法相,不「落」法相呢?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这是有区别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法相?一切的现象、观念都是现象,是意识思想构成的一个形态。每个人意识里都有自己一个构想,幻想;幻想久了,变成牢不可破的一个典型,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的。这个就是意识思想境界里的形态,在佛学名辞里叫做法。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观念。




   譬如大家认为大彻大悟,一片光明,都在清净光明中,在一般人心目中,下意识已经构成一个形态,认为悟了道打起坐来,大概内外一片光,连电力公司的发电机都可以不要了。把光明看成电灯光、太阳光、月亮光那样,下意识的构成法相,构成一个形态在那里。





   又譬如说,悟道以后,大概什么都不要,什么也都不相干,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古庙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里,就以为成佛了。如果成了这样的佛的话,世上多成一千个佛对我们也没有关系;山里早有的是佛,许多石头、泥巴摆在那里,从开天辟地到现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们对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换句话说,那是绝对的自我,看起来很解脱,一切事物不著,实际上是自我,为了自我而已!认为我要这样,因为他下意识的意识形态有了这个法相。






   一般人打坐入定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是你的意识形态,是你造作了这个法相。乃至于说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个法相,是个现象。有些人任督二脉打通了,奇经八脉打通了,河车大转,也都是法相。我经常问:你转河车,转到什么时候啊?不要把自己转昏了头。你转转……总有不转的时候吧?转到什么时候才不转呢?任督二脉打通了,通到那里去呢?通到阴沟里去吗?还是通到电力公司?还是通到上帝菩萨那里?你都要搞清楚啊!可是我们许多人,不知不觉的都落在自我的法相里了。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道的观念,一个道的样子,一个道的模型。






   由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世界上的宗教,因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所画的天堂也都不同。我们的天堂是穿大袍子古代帝王相的人,一切房子都是中国古时候的。西方人的天堂是洋房,他的神和上帝也是高鼻子蓝眼睛;阿拉伯人画的另有不同。所以说,天堂是根据自己的心理形态构成的,谁能去证明呢?这些都是自己心理下意识构成的法相。






   佛法唯识宗也称为法相宗,法相宗是先从现象界开始分析研究,现象界也就是世间一切事,所谓的一切法;最后研究到心理状态,研究到心性的本来,以至于证到整个宇宙。也就是说,法相宗从现有的人生,现有的世界的相,加以分析,归之于心,然后反回到形而上的本体。如果套一句佛学的名辞来讲,这是从自己的身心入手,进而打破了身心,证到形而上的本体。






   华严宗不同于法相宗,是先从形而上的宇宙观开始,从大而无比的宇宙,慢慢收缩,最后会之于心,是使你由本体而了解自己。普通的佛学,是由你自己而了解了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这些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方法,佛学的名辞就叫做法相,一切法相。






   现在金刚经快要结束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非常严重的道理,佛告诉须菩提,你想证得无上菩提大彻大悟而成佛,你应该这个样子知道,应该这样去看清楚,理解清楚,应该这样子相信,这样去理解。怎么理解呢?一句话,「不生法相」,你心里不要造作一个东西,你的下意识中,不要生出来一个佛的样子。每个人心里所理解的佛,所理解的道,所理解清净涅盘的境界,都各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出来的,是此心所生。





   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再去找,不要构成一个自我意识的观念。譬如我们上同样一个课,一百个同学中,各人理解的深浅程度都不相同,因为每人心里自生法相,自己构成一个现象,都非究竟。这就是佛经上说,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的道理。尽管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可是摸的那一端,也都是象的部分,并没有错。只能够说,每人抓到一点,合起来才是整个的象。要想完全了解整个大象的话,佛告诉我们的是「不生法相」,一切不著。下面,佛又推翻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我要过去  你过来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经所说的法相,根本就不是法相,所以叫做法相。这个话在金刚经上常说。道理在那里?那些都是教育上的方法。等于过河的船,目的是使你过河,已经过了河就不要把船背著走,要赶紧把船丢下,走自己的路。



   佛经三藏十二部,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非空非有,有时候又说即空即有,究竟那一样对呢?那一样都对都不对,要你自己不生法相。



   讲一个法相,包括了各种现象,譬如唯识宗,除了把心的部分分成八个识来讲外,再把心理活动的现象,纲领原则性加以归纳,成为一百个法。如果详细分析起来,当然不止一百个;可是后世一般人研究唯识,就钻进去爬不出来了。这些人钻到什么境界里头了呢?钻到「有」,钻到一切法「胜义有」的法相里去了。就像龙树菩萨讲般若拿空来比方,与法相唯识宗的教育方法不同,可是一般人研究般若,又落到「空」的法相里去了。所以说,任何法相都不能住,都不是。





   佛最后告诉我们,所谓法相,「即非法相」,那只是讲话的方便,机会的方便,教育上的方便,目的是使你懂得。如果这样不懂,他换另一个方法,总是想办法使我们懂得。可是后世的人,把他的教育方法记录下来以后,死死抓住他说过的那个空,或拚命抓个有,永远搞不清楚。事实上佛交代得很清楚,一切不落法相。不落法相以后,大家反而都说金刚经是说空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金刚经没有任何重点是教我们观空,金刚经都是遮法,挡住你不正确的说法,至于正确的是个什么东西,要你自己去找。






   记得金刚经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禅宗的两个公案,一个是儿子跟父亲学小偷,对不对?还有一个是坐牢的那个公案,现在再说一个禅宗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出家学佛求道,想要开悟,跟著师父几十年。这位师父总是对他非常严厉,生活、行为都管得非常严。但是一问到佛法,师父总不肯说。这个人就像我们现在青年人学佛一样,好像找到一位老师,马上就有妙诀告诉他,传你一个咒子罗,或者传你一个方法,今天一打坐,明天就会飞了,就成佛了;自己意识中构成了这样一个法相。这个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可是这个师父呢,问到他真正佛法时,就说:你自己参去!自己研究去!






   他自己暗想,十二三岁出家,天天求佛道,搞了几十年,这个老师嘛!是天下有名的大老师,是有道之士,跟著他却辛苦的要命,佛法也没有传给他一点,心中真烦恼。有一天他想了一个办法,带了一把小刀上山,师父快要走这一条小路回来了,小路只能走一个人,他就站在路口等师父回来。那天下雨,山上路滑难走,他看见师父低著头,慢慢走到了。其实他师父大概早知道这家伙在那里,他以为师父不知道,看到师父过来了,就一把抓住师父说:「师父啊,我告诉你,我几十年求法,你不肯告诉我,今天我不要命了。」说著就把刀拿出来,「你再不告诉我佛法的话,师父啊,我要杀了你。」这个师父很从容,手里还拿把雨伞,看他这个样子,就用手一把抓住他拿刀的手说:「喂,路很窄,我要过去,你过来。」师父把他拉过来,自己就过去了。他听到「我要过去,你过来」就忽然大彻大悟了。







   我们大家参参看,「我要过去,你过来」,这一句话他就悟道了,这个理由在什么地方?这个就是所谓禅宗公案。现在大家很难找出答案,我说的也不是真的答案,只能打个比方给你听:我们大家学佛最困难,心中的烦恼,身体上的感觉,坐起来腿发麻,不坐时心里烦恼不断;很想求到清净,清净永远求不到。烦恼不断,自己问自己怎么办?你自己里面的师父一定告诉你:「我要过去,你过来!」烦恼跑过了就是清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生法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那么简单。所以说,我要过去,你过来,这一条路根本是通的,烦恼即是菩提,那里有个烦恼永远停留在心中呢!你要是去想办法把烦恼空掉,求个清净,你不就是那个师父跟徒弟永远堵在路上,走不过来了吗?







   你看人家的教育法很简单,我要过去,你过来,也不理刀,也不理徒弟,这个徒弟就清楚了,就悟道了。可见他平常都在自生法相,都是著了一个佛的观念,著了一个道的观念。人生最怕是著魔,实际上,你学了佛法,学了道,把道跟佛法捆起来,你正是著魔了;著了佛魔,著了道魔,著了功夫魔,著了清净魔。





   清净也是魔啊!所以禅宗祖师有几句话:「起心动念是天魔」,什么是天魔?是你的起心动念而已,你自己生的法相。「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大家注意啊!很多人都落在这个魔境,光想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知道,以为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那个是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落在五阴境界,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有时候好像很清净,你觉得很清净吗?有时候又觉得心里头好像有一点游丝杂念,可是也不要紧,可是也迷迷糊糊,这个就是倒起不起烦恼魔,无明之魔。说什么走火入魔!魔从那里来?魔完全是自心所造,没有其它的东西。「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如此而已。







   佛学把魔境分析得很清楚,禅宗的大师们是用归纳的方法,非常简单扼要告诉你。实际上,这些心理的状况,这些境界,都是自生法相。由此更进一步说,我们佛学越学多了,唯识研究到最后,佛经三藏十二部都学了,你越学的多,越被法相的绳子捆得紧,都是著了法相。所以在快要作结论的时候,佛告诉我们,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偈颂





     九霄鹤唳响无痕  泣血杜鹃落尽魂
     谱到狮弦声断续  为谁辛苦唱荒村



   这是一个感想,在座的人,要是到过西北和中国的高山,或到过青城山峨嵋山,可能会听到白鹤的叫声。中国文字很妙,鸡叫是啼,鸟叫是鸣,虎叫是啸,表示不同的声音形态;白鹤叫称为鹤唳。白鹤是在高空叫的,声音像打锣一样,传得很远,所以这个鸟与其他的鸟特别不同。




   「九霄鹤唳响无痕」,就是说,佛的说法像九重天上的白鹤,叫声响彻云霄,要叫醒世界上所有人的迷梦。但是,我们有没有被他叫醒呢?世界上许多人是叫不醒的,想一想真够伤心。结果千里迢迢去学佛,不论在家出家,都变成杜鹃鸟一样。




   「泣血杜鹃落尽魂」,据说杜鹃是上古一个因亡国而伤心到极点的帝子,因为天天哭,后来他的精魂变成杜鹃鸟,还在哭,哭到最后眼睛流血,滴在泥土上变成现在的杜鹃花。杜鹃另有很多的名字,也叫杜宇,也叫帝子,就是蜀国皇帝的儿子。我们后世学佛学道的都是杜鹃,抛家弃子专心学佛,到最后,道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只怪自己没有遇到明师,没有碰到佛,没有得到法。其实佛法是最平凡,最简单,佛在金刚经上都说完了。




   「谱到狮弦声断续」,金刚经等于狮子之弦,用狮子身上的筋作弦的琴,它发出的琴声,百兽听到都会头痛,再重一点,百兽听到脑子都裂了,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佛说的法是哲学里的哲学,经典里的经典,世界上真正形而上的道法,直截了当,全部都告诉我们了,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琴谱弹到狮子之弦,这个声音弹的金刚经也好,法华经也好,华严经也好,断断续续,都弹给我们听了,高明的歌曲统统唱给我们听了,我们还是不懂。等于一个叫化子沿门唱莲花落一样,唱了半天没有人理,人不觉得好听,「为谁辛苦唱荒村」啊!这是对释迦牟尼佛幽默一下。实际上,我真为释迦牟尼佛一洒同情之泪,他讲到三十一品了,快讲完了,有谁懂得他呢?他又何必在那里讲呢?为谁辛苦唱荒村啊?再唱一遍也没有用,因为知音难遇啊,永远不懂。实际上,他说的最亲切,最平凡。






   我们现在再一次回过头来看,金刚经最开始,第一个重点是三个字──善护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善护念。护什么念?无所住。怎么无所住?很简单,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么样呢?也是一样,也是吃饭穿衣,饭吃饱了,洗脚打坐,就是那么平凡。没有什么头上放光啦!心窝子放光啦!六种神通啦!都不来。吃饭穿衣敷座而坐。然后你问话,他答覆,就是那么简单。金刚经就是平凡里头的真实,平凡里头的超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应化非真




       昭明太子把最后一品标题「应化非真」。佛说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刚经上却说没有说一个字。这个法不可说,说的都不是,因为说的都会住于法相,开口就不对。这个道理我们大家都晓得,大家闭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里的思想,所想的东西,或一作事,开口一讲出来,就变成两回事了。譬如上街想买只手表,如果人家问你要什么手表?自己连画出来都不对,与你心里所想的完全两样。因此我们晓得,为什么许多人文章写不好?尽管你思想很美丽,一下笔写文章,就不是你原来那个美丽的思想了,结果自己越看越不对。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对!





       其次,思想笔杆与说话速度不配合,思想来得快,尤其是聪明的人,思想来的更快,一秒钟同时好几件事情已经了解了,叫我们写出来的话,一秒钟思想写出来,起码要五六分钟。这五六分钟里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后都搞乱了。所以佛说的,他那个真正的佛法,他说他没有说,不可说,说的就不是,一开口就不是它了。





       那么不开口怎么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这一笑比说话好得多了,你看,两个朋友要说笑话,要耻笑另外一个人,只要彼此看一眼就懂了,比说话快得多啦,对不对?尤其年轻人眉目传情,当著父母面前,两个人眼睛动都不动。只要对看一眼,他俩个就通了,可见心理的思想与言语是两条路。所以佛说,一生说法,没有说一个字;换句话说,佛辛辛苦苦投生到这个世界来,为世人说法,来应化教化这个世界,谱到狮弦声断续,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在那里唱歌,宣传了四十九年,为谁辛苦唱荒村?流传了两千多年,只看到处处的冷庙孤僧,一个庙子一个庵,凄凄凉凉的香火,木鱼在嘟啊嘟的敲,看到一个两个和尚啊,面有菜色,如此而已。我所以幽默他,为谁辛苦唱荒村。虽然幽默他,自己也有同感,真是千古英雄只好同声一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内圣外王菩提心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他说假使世界上有人,用无量无数充满宇宙那么多的宝物布施,这个人当然功劳大,福德大。金刚经的文字是古朴,而不讲细致的。不论文章也好,一幅画也好,其他艺术品也好,越精致完美,那就完了。像那个殷商的古董,一块泥巴,但是你摆在那里越看越有趣,因为它是一块很古朴的东西。这样想也对,那样想也对,随你去想吧!现在的东西啊,精致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讨厌了,再没得可看了。也等于我们现在穿衣服,为了表示曲线,肉也露出来,腰也露出来,看惯了以后,将来就不要看了。所以我说将来要剥皮才行,剥完了皮以后,又没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盖起来。佛经的文学是朴实宽松而不是精细的型态。有时它文字上没有作转折,但是一看就懂了。其实「若」字就是转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所以我们可以说,满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再不厌其详的说说,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许多朋友说: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我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你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人,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受持金刚经的。





       有人说念金刚经几十年了,自己也不晓得发的什么心!只想念经求福报,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应呀!不错,那有另外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感应的话,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了。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学佛的懒人





       有些人学佛以后,第一个毛病就是懒。学佛修道的人都很懒,看起来是万缘皆空的样子,实际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为,那是绝对的懒,空是假的,懒是真的。你说他空了,躺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妄想多得很,一点都没有空。可见他很忙啊!他愿意躺在那里坐在那里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说学佛的人不来这个;实际上是懒。叫他发菩提心来利世利人,双手合十礼,我不是菩萨啊,要有菩萨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懒,自私。你叫他起来做点小事,他就懒起来了,拿空来挡。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金刚经最后叫你受持,你精进之心没有,利他之心没有,那是金刚经持你,不是你持金刚经。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不是指现在的讲演,而是解释发挥这个道理,说给人家,使人了解。「其福胜彼」,他说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还要厉害,因为这个是法布施。佛学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更重要。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说这个福德胜过财布施。




       现在我们在座的人研究金刚经又讲金刚经,那福气不是好得很吗?那当然好啊!坐在那里万事都不做,冷气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顿,这两个钟头蛮舒服的嘛!这就是有福气了。什么是福?平安就是福,吕纯阳有一首诗描写福气:



   
       一日清闲自在仙  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  对境无心莫问禅





       「一日清闲自在仙」,一个人有人间的清闲,就是神仙的境界,这一天当中不生病也没有痛苦,「六神和合报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宝休寻道」,是指心田,心里清净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寻个什么。「对境无心莫问禅」,对境无心就是禅嘛!何必再问禅呢!所以啊,我们晓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报平安就是福。千万不要认为要给人家讲经念经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诉你: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
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9:56 , Processed in 0.03716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