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十八品偈颂





    形形色色不同观  手眼分明一道看
    宇宙浮沤心起灭  虚空无著为谁安



  「形形色色不同观」,形形色色,物理世界各种现象是不同的,如人有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黑的、白的,都是现象差别,无法相同。



  「手眼分明一道看」,但是以佛眼、慧眼、法眼看来,是一样的。手眼是什么?我们大家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我常说,我们坐在这里,外面进来一个千手千眼的人,我们的电灯都没用了,大概每一个人都吓得把脸蒙起来。千手千眼代表他的智慧,无所不照,也就是代表他具有各种接引人的教育法。帮助你的手,护持你的手,救助你的手,以及观察清楚的眼睛,千千万万的手,千千万万的眼,也只有一个手,只有一个眼,平等平等。




  「宇宙浮沤心起灭」,每一个宇宙,每一个世界,像大海里的水泡一样,所以宇宙不过是自性心里起的作用。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情绪、每一个感觉,都是自性的性海上所浮起的一个水泡,生灭变化不停,自心起灭。




  「虚空无著为谁安」,一切法用之则有不用即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无所住。二祖来求达摩祖师,说此心不能安,请师父替我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拿心来,我给你安。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啊!达摩祖师说那好了,替你安好了。其实用不著他替他安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还安个什么啊?所以说,虚空无著为谁安。那里去安心呢?此心不须要安,处处都是莲花世界,处处都可以安心。在平实中间,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安心的自宅,因为处处是虚空,无著无住。这一品的道理,精要就在此。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福德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讲到这里,又另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有趣,金刚经始终在这两个问题里头转,一个是当讲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时候,马上来一个最高潮,说要多大的福报。福、智二严,是佛学的名辞,一个人要从凡夫成佛,必须要有智慧的庄严,福德的庄严。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不聪明,读书没有记忆力,领悟力也不行;这是因为福德不够!大家都是妈妈生的,为什么我的脑筋不行?难道投胎的时候把仓库里发霉的脑筋带来了吗?其实功能都是一样,只因为自己福德不够,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头脑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来的。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刚钻啊,金银啊,玛瑙啊,这些世界上最宝贵的七宝去布施,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你认为这个行为所得的福报大不大?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这是须菩提的答话。他说是啊,佛啊,假使有人这样来布施的话,那还得了啊!将来的福报大得很咧!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说,你要知道,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没有用。所以说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寿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是不可能的。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啊!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也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以福德无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无人希罕的福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发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会享!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这一节为什么插在这个地方呢?因为是指著三心不可得来的,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这个境界很难;要想修证到这个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报才行。佛学的基本第一步,讲到人生要修行则暇满之身难得。开始时我们已经讲过,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他自己反而悲哀起来。所以说,「颠倒众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下面是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十九品偈颂





    浮图楼阁立中天  点滴功勋岂自然
    倒却刹竿回首望  繁华散尽梦如烟



  「浮图楼阁立中天」,浮图是塔,造一个佛塔,七层的叫七级浮屠。中国人有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救了别人一命,等于独资盖了一个庙一样。事实上这话是佛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有为功德。




  「点滴功勋岂自然」,有为功德要慢慢一点一点做,今天做一点好事,每天做一点好事,累积起来,等于人独资盖一个庙子。盖这个庙子也是一天一天把它盖成功的。但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现在都没有了。




  「倒却刹竿回首望,繁华散尽梦如烟」。梁武帝一生造了几百个庙子,武则天一生又造了几百个庙子,都没有了;所以迦叶尊者有一天跟阿难讲,怎么样能够见道?把门口的刹竿先倒下来,就能够见道。



  我们每个人门面都有个自我贡高的刹竿,把这一念打掉以后,大福报就来了,就见到空性。人世间这一切的福报,甚至当皇帝的大福报,都是繁华散尽梦如烟,一切繁华,过目云烟就散了;散了以后,你说留一点影像好不好?一切是梦,连梦都没有,梦都像烟一样的过去了。所以佛说,「以福德无故」,他说真正得一个大福报,得到什么?大福报是你证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这才是大福报,大成就。




  但是要想悟道成佛的话,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一切福德,来培养这个智慧。智慧不是光靠读书,或靠两个腿子在那里咬紧牙根熬得出来的!那个持戒修定,咬紧牙关熬腿子,不过是修福德,修有为福德的一种而已。无为福德,处处都是,而你自己智慧不能到达,修不成。所以学佛果然是真智慧,这个培养智慧的福德,又是一切善行的功德所完成的。




  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要听到佛法是智慧之学,然后嘛,好事不做一件,那就不是真的智慧;换句话说,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作好事了,智慧与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大丈夫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金刚经的上半部,都是须菩提编出来的问题,及佛的答覆。到了下半部,佛自动的说了,怕他不懂,一步步的说。金刚经开始,佛吃饱了饭以后,想打坐,想休息,碰到须菩提不懂事,拚命问问题。他慈悲来了,乾脆不打坐,一点一点给你讲吧!我们仔细看看,金刚经就是这样一本书嘛!前面已经一层一层讲过,三十二相都不是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下面他又婆婆妈妈的,很慈悲的,就怕你不懂,再说的又是这个。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佛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你注意啊,这里用「佛」,不用如来了。有些地方,他用如来如去的,有些地方他用佛呀佛的,每一个字都要注意,不然金刚经是白念了。



  这里的佛,代表佛的报身、肉身。佛的报身很漂亮啊!尽管饿了十二年,仍是很漂亮。佛是一个美男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难就是因为看到佛那么漂亮,才跟随佛出家的;结果被佛骂了一顿,骂阿难出家是为了好色。佛就是具足色身,大丈夫相,与一切常人不同;不但有三十二相,还有随之而来的八十种好,是普通人所没有的特点,这个叫做「具足色身」。





  当人成佛的时候,就要具备大丈夫相,佛经上很多地方赞叹大丈夫相之重要,等于佛经上很多地方说,女性要成佛的时候,必须先要转男身,转大丈夫相,才能成佛。但是有几本大乘经典,佛都吃瘪了,碰到河上女,碰到胜蔓夫人,都是结过婚,而且生过孩子,但却即身成佛。她们把佛当面说了一顿,佛说:「如是如是」,夫人啊,对的,没有什么分别相,女性也可立地成佛,也不须要转男身。所以不要落在小乘知见上。现在这个金刚经,佛又把女性不能成佛的说法推翻了。佛,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而见呢?你看到三十二相,那个相貌堂堂的,叫做佛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大家天天想见佛,如果你打坐看到佛来,那个绝对是魔,不是佛。佛吃饱了饭在那里打坐,他不想来看你,只有你去看他差不多。所以,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佛接著说: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这是真正告诉你佛法的奥秘。他说一个真正得道的人,佛经上讲,一得了道,他就现出来大丈夫相,就有特别的相,这个叫做具足色身。色就是肉体的四大,地水火风,平常我是这样告诉你,但是真正的道理,「即非具足」,是不可以著相的,有形有像都不是啊,因此叫做「具足色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世上的肉身菩萨





  什么道理呢?得道的人,自然有一股道相,那个道相不是在这个形象上见的。譬如我经常告诉年轻的朋友们,当年在大陆的时候,看见过几位有成就的老师,有成就的和尚。有个师父,人家都晓得他是肉身菩萨,有人叫他肉身罗汉;那个样子难看到极点,两个眼睛比铜铃还要大,露光的,他还戴起近视眼镜,怪里怪气;鼻子有大蒜那么大,两个大眼睛,配了个大蒜鼻,嘴吧快弯到耳朵边了,牙齿细得像玉米,小小的。反正啊,五官分析起来一无是处,可是长在他脸上,愈看愈可爱,愈看愈庄严。走路摇摇摆摆的,但是觉得很庄严。他的衣服几十年也不换洗,一身都是□子,养起来就那么抓,有徒弟看到□子爬出来了,他还说不可以杀生,就是这么一个怪人。





  还有一个和尚,几十年不洗澡不洗脸,不洗脚的,他睡觉的地方有一个帐子,大概也几十年没有洗了,连眼洞都没有了,只有灰尘。他睡觉也在里头,打坐也在里头。有一天我要离开了,向他告辞,他正在帐子里打坐。他说:我也懒得出来送你,你过来我有话给你说。这下要我的命!非要把头伸进他帐子里去不可,我也是个有洁癖爱乾净的人,可是师父之命,只好硬著头皮把头伸进去。结果发现这个帐子里清香,是什么花香,也讲不出来,一股清香,头伸进去就不想出来了,心里有个感受,有道的人确实不同。





  另外我当年在西藏看到一个活佛喇嘛,他喜欢喝我们中国茶,汉人卖到边疆的茶,都是最粗的茶,加上牛油、酥油叫做酥油茶,一半油一半茶,喝惯了的很好喝,你们没有喝惯的,一定第一口就吐掉了。他只有一个钵盂,吃饭喝茶都是这一个,招待客人也是这一个,几十年也不洗,其脏无比。有时候我们去看他,因为他有神通,他觉得与你有缘,看得起你,他就把自己喝的那个茶盂,给你喝一口。有些人是怕脏,有些人是恭敬,不敢喝。你怕脏也好,恭敬也好,他都知道。你恭敬的,叫你勉强喝一口,据说喝了这一口,消灭了好多的罪业。有些人怕脏,他就骂了,你的嘴也是肉做的,我的嘴也是肉做的,你为什么不用我这个碗啊?这一类的人,仔细一看他,非常庄严,那个庄严不在鼻子上,不在眼睛上,五官上看不出来,他有一股道气,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真正成佛的人,不应该以具足色身见;在他的身体上找他的道,那是找不到的。当然,一个得了道的人,气质一定起了变化,肉身一定也起了变化,自有道气,色相庄严。但是「即非具足色身」,你不要著相,这个肉体的身还是有生灭的,「是名具足色身」,所以叫做具足色身。这个具足色身,要注意,就是肉体之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第一个具足色身是实质的,肉体的这个身体叫做具足色身,所谓的报身。但是第二个问题来了,可不可以著相来看?譬如说,眼睛里忽然看见佛站在你前面,这是相,现象。他问须菩提,可不可以著相呢?须菩提当然说不可以,这个问题,金刚经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应该落在宗教偶像的观念,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什么理由?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真正的佛,是见到法身,才是见到真正的佛。什么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无相,法身无相,也没有境界。如果你在一个境界上,就已经有所住,有所著,就不能明心见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佛。我们这一节的结论如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品偈颂





    形象由来不是真  都依心色起闲因
    可堪举世疑狂客  偏向枯桩境里寻



  「形象由来不是真」,这个形象是一切虚妄偶然的存在,不是真的。但是物质世界与形象是那里来的呢?「都依心色起闲因」,唯心是道,心物一元,是心的力量生成了这个形象。「可堪举世疑狂客」,佛法本来叫你不要著相,不要执著物质世界的东西,可怜这个世界上,这一班没有智慧的凡夫众生们,「偏向枯桩境里寻」,偏偏都向那个枯了的树桩里头去找。我们打起坐来,一念不起,等于是个枯桩,这个枯桩有个典故,就是雪窦禅师的一首诗: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一见便生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  只向枯桩境里寻



  一只兔子横躺在一条路上,打猎的时候,老鹰在空中一看,大路中间躺著一只兔子,这个老鹰冲下来就把兔子叼走了。可怜猎犬无灵性,打猎的时候,那个猎狗靠鼻子闻,跑过来闻了半天,到处找兔子。只向枯桩境里寻,只好向枯树根的空洞里拚命找。雪窦禅师是禅宗的大师,骂世上这一班学禅宗的人,参公案啊,参话头啊,都像这个猎犬一样,只向枯桩境里寻。



  如果是大智慧的人,会像那个老鹰一样,空中一亮,就把兔子叼上去了,这个境界就空了。我们后面的猎狗勤快得拚命跑,转啊转啊,跑啊跑啊,就在那里找这个境界,找一个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什么都没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这是佛自己提出来的,就是自说自话,提出来告诉须菩提。他说你啊,千万不要有这么样的一个观念,什么观念?你不要认为佛在这个世界上说了法──实际上,他老人家三十一岁悟道后就开始说法,八十岁入涅盘,说了四五十年,他这里都一慨否认了。「莫作是言」,千万不要有这个观念,认为我说过佛法,「何以故」?什么理由?假使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真正说过某一种法,「即为谤佛」。




  譬如说,佛叫我们念佛,叫我们修止观,叫我们修戒、定、慧,所谓三十七道品,说般若,说法相,说唯识,都是他说的。现在他都说,如果有人讲我有说法,即为谤佛,就是毁谤他。这很奇怪了!他说这个人在毁谤佛法。什么理由呢?「不能解我所说故」。因为这个人虽然学佛法,听了佛法,但他不能理解我所说的佛法,他没有懂,所以才说我有说法,这是错误的话。




  我们先从教育来说,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会体会到佛说的这个道理,的确一句都不假的。一个教书教了几十年的人啊,在我认为是受罪,是罪业深重才教书,那真是非常痛苦。这话怎么讲呢?假使有一百个人听课,同样一句话,这一百个人的反应和理解,统统不同。有时候甚至老师说是白的,结果很可能有五六个同学告诉你,老师说是灰的。所以从事教育多年的人,会感觉到教育是一件受罪的事,非常痛苦。另一方面讲,一切众生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人的意识。所以,现在有一门新的学问叫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譬如我们说,「你吃饭没有?」这一句话随便问人,会产生几个结果,一种是觉得这个人非常关心自己,连有没有吃饭,他都知道,多关心我。另有一种人会觉得是在耻笑他,分明晓得今天没有钱吃便当,偏要问我吃饭没有,可恨!还有一种人会觉得这个人很滑头,你看,故作关心状,故作多情的样子,很讨厌。同样一句话,四面八方反应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意思的沟通,有如此之难。





  有时候不说话反而容易懂,一说话反而生误会。不但人是如此,世界上很多的生物,也不大会用语言的。鱼跟鱼两个眼睛一看,彼此就懂了。蝙蝠在空中飞,两个翅膀一感觉,就飞开了。人类的语言,除了嘴吧说话以外,身体皮肤都会讲话;我们被人家靠近,就会感觉热,就想躲开一点,皮肤会说话的原故。语意的道理就是如此,光凭说话是极容易误解的;所以佛说,他说法的本意是要使一切众生听了不要著相,不要抓住他所说的不放。





  悟道、成佛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所说的法如筏喻者;等于一个过河的船,你过了河不必要把船背在身上走。换句话说,如果过河不要你的船好不好?当然好!你会游泳就自己游过去,佛并不要你一定坐他的船过去。禅宗就有许多教育法,有时连船都不给你,要你自己设法过去,你只要有方法过了这个苦海就行了。




  所以佛的说法,就是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殊不知大家学佛听了他的法,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道,反而拚命抓住他所说的法,当成真实,真是拿著鸡毛当令箭。所以他现在否认这个,因为这些人「不能解我所说故」,不能理解他所说法的意思。接著他陈述理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迦叶笑了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话说完了,就是不可思议。后世到了禅宗,讲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有一天上座说法,学生徒弟们都等他讲,等了半天他没有说话,忽然抓起面前讲台上一朵花,那么一转,大家也不晓得他什么意思,谁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典籍的记述。这个「破」字形容得妙极了,大家等了半天,心情都很严肃,场面非常庄重,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来。这一下被佛看到了,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为迦叶懂了,这是禅宗的开始。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是什么?佛拿一支花那么看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正表示说法者无法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来表达。真正佛法到了最后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说出来都非第一义,都是第二义。无上妙法本来不可说,所以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马上要入涅盘,就要走了。本来他也不想讲什么金刚经,什么都不想讲。根据经典的记载,那时帝释天人都下来向他跪著请求,你老人家不能这样搞啊!你多生多世发大愿,说大彻大悟之后要度众生,现在你大彻大悟证道了,你反而要走路,不管大家,这个不行啊!佛讲了一句什么话呢?华严经、法华经上都有:「止。止。我法妙难思。」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含义了。他连级续个字,止,止,就是说你停止,你停止,我证得的法,说了你们也不懂。「止」这个字,也告诉了你一念不生全体现。止,一切妄念不生,一切烦恼不起,万法皆空,定在这里,然后你可以懂佛法了。所以说,止,止,我法妙难思,一句话说完了,金刚经都用不著讲了。




  实际上只有一个止字,就是此心难止,此心止不了。如果能止,一切戒、定、慧,六度万行,就都从此而建立,从此而发生。所以所有的说法,都是方便;换句话说,佛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关于老师教学生,禅宗大师有几句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如果徒弟的见解与老师一样的话,减师半德,这个学生减掉老师一半了。假定老师八十岁,徒弟三十岁悟道,见解跟老师一样,但却差老师五十年功夫,所以说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学生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够得上做徒弟,继承衣钵。许多大德祖师都感叹找不到衣钵传人,就是他说的法,也都是教授法,他说出来的法,是希望你悟道而成佛,见过于师,那就用不著抓住他方便的说法,当成是真实了,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接著转了一个方向,大家注意!前面都是须菩提,须菩提,接著这里加了几个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须菩提与佛对答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这里对须菩提突然加了两个字,称为慧命须菩提,好像鸠摩罗什翻译经典时故意多写两个字一样。其实佛也没有说什么法嘛!他只叫我们第一不要把肉体身当成佛;第二,不要著相;第三他说他没有说法。除了这三个要点外,他并没有讲一个什么法门!可是,好像有一个人懂了,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大师兄须菩提。懂了就是荷担如来慧命,所以这里称慧命须菩提。佛的弟子里说般若的空性,须菩提属第一位证得空性的人。今天我们大家在座学佛的人,一念之间证得了自性空,这个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续了慧命,所谓然灯也就是这一念之间证得了自性空,这个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续了慧命,所谓然灯也就是这一盏灯可以点下去,不会熄了,可以传灯了。




  慧命须菩提听到这里就懂了,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没有什么东西可说的。因为他懂了,所以他担心一件事。他说:佛啊,「颇有众生」,他说也许将来有众生,听你那么讲,能生起信心吗?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嘿!佛答的更妙,根本不理他这个问题。


  什么叫众生?本来就没有众生。这个话很严肃了,后世一切众生都被否定了。什么叫众生?本来就没有众生。


  这是什么话!照儒家顾亭林的解释,就是两个桶,一桶有水一个空,倒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一桶水;是法者,即是非法,是名为法。色身者,即非色身,是名色身,都是这个话。



  是啊,表面一看是不通嘛!须菩提一问,将来有些众生听你老人家这样一讲,会起信心吗?佛并没有说会不会起信心,只说什么众生啊?「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所谓众生,根本就没有众生。
  听佛这么说,我们赶快下课吧!大家也不要听金刚经了,因为我们都不是众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顽石点头为什么





  不是众生是什么呢?个个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揭穿的方法。换句话说,你不要替大家担心,个个都会成佛。这个道理,佛在法华经,涅盘经上就讲过。中国文学上有两句话,「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与涅盘经有关的典故。




  当南北朝的时候,一位叫道生的和尚,是年轻的法师,现在来讲,就叫做才俊法师。当时佛涅盘时最后的说法涅盘经,才翻译过来半部,这个翻了半部的经,中间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一阐提人能不能成佛?一阐提是罪大恶极,坏透了的人。他们不孝,杀父杀母,杀佛杀罗汉,坏事做尽,罪业深重,下无间地狱;就好像世间判罪无期徒刑,永远不会翻身。这些大恶性众生能不能成佛呢?当时佛法还没有完全过来,涅盘经只有半部,这位青年法师写篇论文,认为一阐提人也能成佛,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





  道生这个论点一出,全国的法师都要打死他,这还得了!佛都没有敢这样说过。当时这个道生年纪轻,文章好,学问好,最后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赶到江南去了。那个时候佛法都在长江以北,道生被赶到江南,就到苏州,金山这一带,在山上住茅蓬,也没人听他讲了,他只好对著一些石头讲。



  有一天他又讲到这个问题时,他仍说一切罪大恶极的众生,最后还是能成佛,你们说对不对?这时那些石头就摇起来了。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



  道生离开北方的时候曾说:我说的法绝对是合于佛法的,如果我说的法合于佛法,我死的时候坐师子座。以后涅盘经全部翻译过来了,原来佛也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皆会成佛。所以金刚经这里,告诉慧命须菩提,所有众生,即非众生,不要看不起人啊!一切众生都是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众生与佛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个道理就说明,一切众生生命的存在,都是幻有的,是幻相。三界六道和二十五有的众生,都是因缘所生,是没有固定的。法身的生命,在六道轮回中迁流不息,也是根据自己的业果因缘而来的;所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它的本义是说明,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是佛;自己能够反照而明心见性,就不叫做众生了,个个都是佛了。刚刚提出来,道生法师说的一阐提人,最后都要成佛,这个意义在涅盘经、法华经中,也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劫数中第四尊佛,就是第四个梯次的佛,这个劫数叫贤劫,有千佛出世,最后成佛的是楼至佛,现在化身为韦驮菩萨的,因为他的愿力,要护持贤劫里一千个佛,待他们个个都成佛以后,他才最后成佛。这是佛教对于贤劫组织的一个说法。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不仅是人,凡有生命有灵知的生物,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要彻底的研究这个道理,就是法相唯识的道理,这个地方揭发出来见法,就是见地。人世间因为一切众生有我见,所以就有人;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痛苦,如此等等一连串下来。我们虽有一个身体,但身体非我之所有,暂时归我之所属,这是因缘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究竟,总归会幻灭的。




  真正的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须要无我才能达到。当你修证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就得到一个智慧,就是唯识中所讲的平等性智。无我就无人,无人就无他,无众生相,无烦恼,无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无众生之相。这个唯识是表诠,金刚般若法门是遮诠,说明这个道理。
  对于这一段我们给他的偈语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偈颂





    为谁辛苦说菩提  倦卧空山日又西
    遥指海东新月上  夜深忽闻远鸡啼



  「为谁辛苦说菩提」,佛不是说了吗?我没有说过法,别的经典也曾经讲过;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



  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法身之体是不可说处。所以,他辛辛苦苦说这些菩提证道的法门,为谁而说?为众生而说。等于唐人罗隐的两句诗,「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一首诗是非常有名的,人生也本来如此,像蜜蜂一样,把百花辛辛苦苦采来,酿成蜂蜜,结果呢?这个蜂蜜自己吃不到,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感叹人生。



  那么佛呢,他倒不是为这个辛苦,他为了度一切众生,为使众生个个见自性成佛而辛苦。可是本来无我,为谁辛苦呢?



  「倦卧空山日又西」,所以后世佛的弟子们之中,许多高僧悟了道,永远隐山高卧不出,不说一句。譬如天台宗的祖师慧思禅师,在南岳悟道后,始终没有下过山,人家劝他说,你这位大师悟道了,为什么不下山度众生?他独住孤峰顶上,一个人都没有去过。他说我何必下山度众生呢?我独坐孤峰顶上,已经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度完了。



  后来有人也提这个问题来问过我,我说他当然可以那么讲,慧思大师一辈子不下山,他却有一个智者大师这样的徒弟,号称东方的小释迦;这一个徒弟就够了,用不著他出来,所以他可以说这样的话。如果没有这样福报,这样成就的人,也得不到像智者大师这样的弟子的话,这个话就不能随便讲。但是,的确有人悟道以后,一生不说法而度人无数。




  譬如我们晓得禅宗一位大师,画上经常画的布袋和尚,他的说法就是背著一个布袋,人家问他佛法,他把布袋一放,就在你前面一站,什么都不说,他看你懂了,他笑笑;你不懂,他把布袋一背又走了。



  布袋和尚就是泗州大圣,据说是弥勒佛的化身来的,他永远背个布袋。实际上他说得很清楚呀,人家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一放,我们现在这个布袋还放不了呢!这个妈妈给我们的布袋永远放不下来,所以他把布袋一放,叉手一站,这就是佛法。



  他看看你不懂,布袋又背起来走,你放不下就提起来走,都一样,佛法就是那么简单,他没有说一句话,这就是佛法了。那么,不说法能不能度众生呢?不见得不能,但众生还是靠方便教授法来度的。



  「遥指海东新月上」,后世的禅宗,把祖师悟道的故事编集为指月录。佛在楞严经上说,一个人问月亮在那里?有人用手指向月亮,说月亮在这里。但是你不要看指头,只看月亮,你光去看指头,不看月亮,是没有用的,指头不是月亮。



  佛说的法,不是这个指头;我们大家学佛学了半天,都抓到指头当月亮,都错了。不过这个故事,说明众生都是同样的心理。



  另一个是道家吕纯阳的故事,也与指头有关。吕纯阳最后是由禅宗悟道,是黄龙禅师的弟子,所以吕纯阳也变成佛教的大护法。他就有一句话,「众生易度人难度」,他说的「众生」不是佛学这个众生,是指人以外的生命。众生容易度,人最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



  有一天吕纯阳到南京,变成一个很可怜,苦恼的老头子,到一个专门卖枴鮆的老太婆那里,天天去吃枴鮆,吃了不给钱,吃了好几年,这个老太婆永远不问他要。他后来问这个老太太,为什么不要钱?我看你这个老头子没有钱啊!吕纯阳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只有你是个好人,你要不要成仙呀?老太婆说我不要成仙,我卖我的枴鮆,很舒服。你要不要发财?我有一个法子传给你可以点铁成金。吕纯阳说著就在她那个铁锅上一点,铁锅就变成黄金了。老太婆说:嗯!蛮有道理,我还是不要。




  吕纯阳心里想,这个人真好,世界上只有这个人是好人。最后又问:老太太,你究竟要什么呢?老太太说把你的指头给我就好了。吕纯阳只好摇摇头说,众生易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



  佛经上有一个指月的公案,叫我们看月亮,不要抓指头,可是一般学佛的人,也同吕纯阳碰到这位老太婆一样,专抓指头不看月亮。这就是第三句遥指海东新月上。



  「夜深忽闻远鸡啼」,不要灰心,远远听到鸡啼了,总归有一个人会出来的,不要看长夜漫漫,总会有天亮的时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指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佛说二十一品的时候,是无法可说,这一品更严重了,是无法可得。须菩提说,请问你老人家,当年大彻大悟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老人家那个境界,没有得到一个东西吗?「佛言。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这样又是那样呢?就是话头了,要你去参!就像是禅宗那个一指禅一样。




       唐代的一位禅师,他是金华山的俱胝和尚,我们要修道就要学学他,他始终没有出来参学过。有一天,他要出来参学,夜里,虚空中一个声音告诉他:你不要出去,有肉身菩萨亲自来给你说法。肉身菩萨就是活著的人,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肉身,可是他是菩萨再来身。第二天天龙和尚来看他,他就问天龙什么是佛法?天龙和尚是大禅师,手一指,俱胝就大彻大悟了。所以俱胝和尚悟道一点都不吃力,他得的是一指禅。以后他说法,什么是佛法?手指一比,你懂得也是这个,不懂得也是这个,第二句话也不说; 很多人因他这么一指也悟道了。





       有一天他出门去了,他的徒弟小沙弥,跟他好多年,看到人家跟师父磕头啊,顶礼啊,求佛法啊,师父总是手一指,这个。这一天师父出门了,有人来找师父问佛法,小沙弥说,我师父那个佛法,我也知道。那个居士就跪下来,小师父,那请你告诉我。小沙弥也手一指,这个!那个人也悟道了。小沙弥很高兴,原来师父的佛法就是这个样子。等到俱胝和尚回来,小和尚向他报告,今天来个居士,我接引他悟道了,就说了经过。师父哦了一声就进去了,转身又出来了,对小沙弥说,你再说一遍怎么接引人?那小和尚就把手一指说,这个。师父等他指头一伸出来,一刀把他指头砍断了,流血不止,小和尚又痛又唉唷,悟道了。指头砍断了一节,就是这。所以,「如是,如是」,就是禅宗的这个。这个究竟是那个,就要自己参了。





       金刚经有五六种的翻译,反覆研究,还是鸠摩罗什翻译得最高妙。后来玄奘法师重新翻译过,道理是更清楚,但是佛法的意义却模糊了。鸠摩罗什的翻译,许多地方都是禅宗讲话,如珠之走盘,不著边际,不落一点。所以后世的禅宗采用金刚经,可以悟道,就是这个道理。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当时我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你以为得到一个什么菩提吗?了不可得。也就是六祖后来悟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不可得。如果有一点少法可得,就还有一点空,有一点光明,有一点境界;看到一点圆陀陀,光烁烁的,都不是了,都著相了。「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这一节很简单,就叫无法可得。我们给他偈语的结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偈颂




       多年行脚觅归途  入室知为道路愚
      
检点旧时新衣钵  了无一物可提扶





       「多年行脚觅归途」,很多人从年轻学佛、修道、出家,多年行脚到处参访,觅归途,都是找一个归家之路,都想找到生命的根源。



       「入室知为道路愚」,真正悟道的时候,你才了解道路愚,被道路骗了,被方法骗了。八万四千法门都瞒了你,前面说过,禅宗有位祖师,跟过很多法师学种种法,修了一辈子,最后悟道了,告诉那些老师说:「我眼本明,因师故瞎」。我两个眼睛本来亮的,老师啊,你把我弄瞎了。



       东学西学,结果把自己眼睛弄瞎了。不是真的眼睛弄瞎了,道理看不清楚了。所以入室方知道路愚,都被方法骗了。



       「检点旧时新衣钵」,真正悟了道的人,我还是我,一切皆空,了无所得。这个衣钵还是旧的衣钵,不过是好多年前你自己把它捆起来找不到了,现在你把它拿出来,这个东西还是旧时的那个东西。



       「了无一物可提扶」,本来无一物,没有一个境界可得的,这就是无法可得。


       这五六节,佛都是叫我们不要著相,不要执著一切法。现在虽然叫你不要执著一切法,但是有一个法要执啊!就是善法。所以下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净心行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用白话文的说法,复次就是其次的问题,或者另一个问题。前面他什么都否定了,佛也不是,有相的也不是,有色的也不是,有法可得的也不是,一切否定。这里却告诉你,要想成佛就要修一切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有善法的成就不可。不是看几本佛书,谈谈禅,说说公案,盘个腿,打个坐就可以成佛。造了一辈子的业,跑到庙子去盘个腿,吃两天素,就要得菩提,那个菩提多少钱一个啊!有那么简单吗?许多青年 人都犯了这个毛病,看了几本禅学的书,青蛙跳进水,噗咚一声就开悟了,那么容易吗?你去买一个田鸡来跳跳看吧!所以要「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日行一善我们都做不到,检查自己的行为,我们日行一恶则有之,谁能做到日行一善?不修一切善法,你说到达无相,那是骗骗自己罢了。佛告诉须菩提,「是法平等」, 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佛在前面也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是没有差别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南山高北山低





  后世禅宗有个公案,说有个法师讲金刚经,碰到一个禅师,这位禅师就问一个问题:既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这位讲金刚经的法师没办法了。是啊!金刚经上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万法是有高下,怎么说没有高下?所以说这又是一个话头。




   我们晓得平等性智,那是要到达第八地成就,才能证到的。第六识空,是证得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空了以后,才证得平等性智,一切众生人我就平等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果说有所为,为了求佛果,为了求自己的福报及功德而修一切善法,这是人天果报,凡夫的修法,凡夫的为善。真正的善法是为菩提道果的行善,虽行善而不著行善之念。「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不要求福德之念,这个才是真正的善法,这是 加以注解。下面是这一品的偈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偈颂





     镜花水月梦中尘  无著方知尘亦珍
     画出牡丹终是幻  若无根土复何春



  「镜花水月梦中尘」,就是说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等。佛经经常用这种譬喻,说人生一切万有的现象,如镜中的花朵,你不要认为没有花啊!有花,只是抓不住摸不著;水里的月亮也不是没有啊!有的,水里不会自己出月亮,后面有一个真月亮。镜里的花也是一样,后面有一个真花。梦中的境界固然不实在,但是没有你,还不会作梦呢!因为有我们的身心,才能做梦,但是梦中的一切只是影像。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要注意这一点,镜花水月并不是说绝对的没有,只是告诉你是虚幻的,
不实在的,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这个暂时存在的有,是把握不住的,不常的。





  「无著方知尘亦珍」,了解了这个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的道理,才了解了空与有之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空也是佛法,有也是佛法。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修法的 要点是,无住,不执著。不要认为,因为不执著所以空;抓住一个空啊,空已经变成一个东西了,空还是尘。真正的无著,连空都无著,因为空不著,所以敢到入世中去,在入世中修行。众生不敢入世,怕「有」把他沾住,真到了无著,方知尘亦珍,才敢入世, 因为有也是的嘛!





   古人有一句话: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学佛修道,打坐念佛,一念万缘放下,蛮好!但是,如果你不修一切善行的话,没有这个福报,你想放下也放不了!有许多朋友说,现在退休了,年纪大了,我准备明天开始修行。结果明天,家里又有事了,或者自己又感冒了。嘿!你不要认为放下容易,放下、清净,要大福德大福报的啊!




   「画出牡丹终是幻」,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无根土复何春」,牡丹是代表富贵之花,但是牡丹还须绿叶来陪衬,也须要根,牡丹没有根,花也开不开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 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开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个是自误,聪明反被聪明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现在连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于是中间的一个结论。这个题目当时取的是福智无比,就是福报与智慧,这两个是等称,平等的清福。就是说要证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这两样本钱,在佛学的名辞就是资粮;是资本与粮食两个观念,也称为福德资粮, 智慧资粮。




   现在这一品,再三重复的提出来这个观念。这同一问题,为什么又重新出现在这里呢?因为上一品讲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要想悟道,不是随便打个坐,研究个公案,拜拜菩萨,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须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行。诸恶莫作是消极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要积极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达开悟,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




   廿三品最后,还以法身实相般若本体来解说,「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简单的说,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执著,执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执著才是菩萨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人义所当为,是本份的事。

   现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结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南怀瑾说《金刚经》


















修资粮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他告诉须菩提说,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个娑婆世界的南赡部洲,中间有一个须弥山,勉强用喜马拉雅山比作须弥山;究竟喜马拉雅山是不是须弥山,老实讲到现在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够贸然断定。把佛经上说的须弥山解释为喜马拉雅山,是近几十年研究佛学的假设肯定,这个假设的肯定很有问题,不能随便相信。




   打一个比喻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山,称它为须弥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都有一个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须弥山。「如是等七宝聚」,这个「等」不要认为是把七宝布施了,把须弥山也布施了;须弥山布施给人没有用,房子里装不下来,这个「等」是作比喻,等于须弥山那么大的财富,七宝,珍珠,钻石,集起来布施,这是一个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 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经讲过,这里又重复强调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现在说这个人很行善,拿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报也很大,这是一定的,这个问题就不要说了。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因为般若波罗密的经典很多,大般若波罗密经,就是大般若经,另外还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这种波罗密,那种波罗密,走的路线不同,都是讲智慧成就。现在本经上讲「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一本经。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9:53 , Processed in 0.03269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