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事事要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

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造物:指创造天地万物的神,通称造物主。《庄子·大宗师》说:“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者。”
  外忧:外来的攻讦、忌恨、外患。




  不论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这样即使是造物者的上帝也不嫉妒我,神鬼也不会伤害我。假如对一切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的地步,一切功劳都希望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必然为这些而招致外来的攻讦、忌恨。




  世事如浮云,循环往复,瞬息万变。《周易·复卦·象辞》上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日盈时昃,月盈则食”。儒家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陂,无往不复。”即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

  生活既然如此,为人处世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俗话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赔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

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奂。





  真佛:真正的佛,此当信仰。
  真道:真正的道,道,真理。
  愉色:脸上所出现的快乐的面色,据《礼记·祭义》篇:“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言。”
  形骸两释:形骸指肉体,释,消除。形骸两释指人我之间没有身体外形的对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意气交流:彼此的意态和气概互相了解互相影响。
  调息观心:佛道两教都把静坐和坐禅称为调息,是取静坐和坐禅调理呼吸,保持内部机体运转自如的意思。观心是观察自己行为,也就是反省自己。




  任何家庭中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日常生活遵循正确原则,这样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温和愉快,使父母兄弟之间相处得很和睦融洽,这比用静坐省察自己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齐家如此,治国亦如此。从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来说,在于人民的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众志成城则无惧。有一次,滕文公问孟子:“我们滕国是一个小国,又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我们依附哪一个好呢?”孟子回答说:“你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如果你硬要我说,我只能告诉你,挖深护城河,加固城墙,和你的百姓一道来保卫你的国家。如果你的百姓宁死也不肯离开,那你就谁也不用依附了。”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气生财”,都是古训。儒家历来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伦理思想。


  佛法的原点、秘诀是什么?佛法是佛陀释迦牟尼所说的法,答案自然与释氏有关。虽然如此但切不可把释氏只当成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人。释氏是一个象征,只要悟了道,谁都是释迦牟尼。从自身、现在起就成为释迦牟尼,当仁不让于师,这便是佛诀。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超脱自己,怎样贤胜于师。自古以来佛家认为有“八相示现”,释迦牟尼为了普渡众生在这个世上现了八种形相。首先是降兜率,即从天上降到地上;然后是入胎(进入母亲胎内);出胎即出世;出家,长大成人出家为僧成为沙门;降魔,降伏自身的恶魔;成道,即悟道;转法轮即转动法的巨轮,向世人说法。最后是入灭,进入涅槃,你现在处于什么相之中,又如何出于本相呢?请仔细观察一番。这也是古公案之一呀!不可不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攻:攻击、指责。
  毋:不、无。
  恶:指缺点、过错、隐私。
  堪受:能否接受。




  当责备别人的缺点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他人是否能承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要求太高,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和过失。与朋友、同事相交时,不仅要在他们有了过失时批评并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防患于未然。首先要经常开导对方辨明是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劝导对方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欺骗他人,不要欺负弱者。还要清楚自己开导对方是为了帮助对方明白事理,要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和分析有关这些事的害处和后果,让对方能接受。另外,如果发现对方有可能误入歧途,走上邪道,要及时提醒教育他,给对方举例说出误入歧途和走上邪道的严重后果,让对方迷途知返,当然,语气心地要诚恳,能让对方更易接受。相信只要你态度真诚,心怀诚恳,每个人都会接受你的劝告和开导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

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

故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暗生也。





  秽:是脏臭的东西。
  粪虫:粪指粪土或尘土,粪虫是尘芥中所生的蛆虫,此处指蛴螬(金龟子的幼虫),蝉
就是从蛴螬蜕化而成的。

  蝉:又名知了,幼虫在土中吸树根汁,蜕变成蛹后而登树,再蜕壳成蝉。
  饮露于秋风:蝉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为生,古以此为高洁的象征。据《淮南子·坠形训》篇:“蝉饮而不食。”又陆士龙《寒蝉赋》说:“含气饮露则其清也。”
  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据《礼记·月令》篇:“季夏三月……腐草为萤”。又《格物论》说:“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其实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粪土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虫,可是一旦蜕化成蝉后却只喝秋天洁净的露水;腐烂的野草本来不会发光,可是一旦孕育出萤火虫后,它却能在夏天的夜空中闪闪发光。由此可以知道,洁净的东西常常是从污秽中产生,光明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产生。




  禅林怪杰无三和尚,原是一个偏僻小村的村民,他21岁时做杂役,53岁时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决心十足,不顾老迈之躯遍游全国各地,后拜宝香寺的洞泉橘仙和尚为师,他的刻苦勤勉感动了洞泉和尚,和尚把正法传给了无三。无三修得正果后,受萨摩藩主邀请,出任鹿儿岛的福昌寺住持。在出任住持的仪式上,无三展示了禅师高尚的品性。萨摩藩有一条规定,以贫贱的百姓身份不能出任佛寺的住持,要当住持就得改官姓。无三无意改姓。这时,有一位嫉妒无三的某寺住持向藩王进谗言:“一个土百姓怎么能当住持呢?”满座为之哗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无三面不改色,声如洪钟,说了一句震慑满堂的话:“我是泥中莲花。”净从秽生,当不难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伏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

*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矜高倨傲:自夸自大,态度傲慢。
  客气:言行虚矫,不是出于真诚。
  正气:至大至刚之气,例如孟子所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正气。
  意识:心理学名词,指精神的醒悟状态,如:知觉、记忆、想象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意识的内容,此处有认识和想象等意。
  妄心:虚幻不实际叫妄,本是佛家语,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
  真心:真实不变的心。佛家语,据《辞海》注:“按《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住不变,是为真;波浪起伏无常,是为妄。众生之心,对境妄动,起灭无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刚不坏之心,惟佛而已。”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自高自大傲慢无理的态度,无非是由于受外来的虚矫言行所影响,只要能把这种外来不是出于至诚的血气消除,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正气就会出现。一个人的所有欲望和想象,都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所致,只要能消除这种虚幻无常的妄心,善良的本性就能显现出来。




荀子《性恶》中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是后天人为的。人的本性,生来有喜好私利的,顺着这种本性,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就发生,谦让就消失了。人生来就有忌妒、仇恨的,顺着这种本性,于是残害忠良的事就发生,忠诚信用便消失了。人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求,喜好声音美色,顺着这种本性,于是淫乱的事发生,礼义、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便消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必然会发生争夺,出现违反名分、破坏社会礼义秩序的事,从而导致乱。所以,一定要有君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产生谦让,出现合乎等级制度的礼义秩序,从而导致社会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已经清楚了,性善,是后天人为的。尽管荀子主张的“性恶”,强调的是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同时,他又肯定“善是后天人为的”。我们同样可以这样理解:人性中的“恶”习,只要能加以制服,那么,“善”的一面即会显现,去除妄心,显现出真心,去掉了虚伪,显现出本性。


《庄子·天地》篇中说:“用道来观察言论,天下的君主就行为端正;用道来观察名分,君臣的义务就分明;用道观察才能,国家各部纷争就得到治理;用道遍观一切,万物的反应都很齐备了,所以,和天地相通是德,万物遵行的是道,官长治理人民的是事,专门的才能是技术,技术属于事,事属于义,义属于德,德属于道,道属于天。所以说:古代那养育天下的,没有欲望就天下富足,无为而万物自然演化,沉静而百姓安定。《记》这本书上说:‘懂得同一,万事大吉;无心追求,鬼神都会服从。’”


  庄子主张用“道”来观察人的言论和行为,并做到无欲无求,这样就能消除外来客气和骄气,而使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气得以彰显。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1-23 13:36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

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是真心。定是不安定、不动摇。即本性安定不动。



  酒足饭饱后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这时所有的香甜美味都已经全部消失。房事满足之 后再来回味性欲的情趣,那男女鱼水之欢的念头已经全部消失。所以假如人们能常用事后的悔悟,来作为另一件事情开始时的判断参考,那就可以减少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这样做事有了原则,一切行动自然都会合乎义理。




  色指的是有形之物,即物质现象,在《心经》里亦指受(感受)、想(表象)、行(意志)等精神作用。这句话开示众人,色这种东西是空,即没有自性,受色所困是最不应该的。某人拿了一件烟花女子佩戴的精致小肚兜给东海寺的泽庵和尚看,意下想难他一难,不料和尚破颜一笑,一边说:“绣得多好,老衲也喜欢有这等美人陪伴!”一边动笔写了一段偈语:“佛卖法,祖师卖佛,末世之僧卖祖师。有女却四尺色身,消安了一切众生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绿花红,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

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吏,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马车就是轩,礼服就是冕,比喻高官。
  山林:泛指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喻隐退的意思。
  廊庙:比喻在朝从政做官。
  经纶:比喻策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即胸中要有提供朝廷采用的谋略。




  身居显位高官的人,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隐居在田园山林之中的人,必须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代名相,被人们称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少年时代,是在战乱流离中度过的,直到他进入成年时,才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片田产,建了几间房子,和姐弟三人一起定居下来,自此过着“躬耕垄亩”的生活。但是,他身居隆中,却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说他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相见后就在诸葛亮茅屋请教起天下大计来。刘备说:“汉室倾危,奸臣专权,皇帝蒙尘,我自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却因智术短浅,狼狈至今,虽然如此,我大志尚存。请问有何大计能使我完成宿愿呢?”于是诸葛亮对天下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大计。理路清楚,明确中肯,足见其超人的政治、军事头脑。后来,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犹鱼得水。”诸葛亮也依靠刘备施展了自己抱负,成为辅佐蜀国的千古名相。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道思想影响极深。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是积极入世,实现理想抱负;一方面恬淡出世,品味林泉真趣。


  凡夫俗子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济世救民的宏大抱负,那就既谈不上入世也谈不上隐退,不过随波逐流,随生随灭。如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以前,别人称他是隐居的卧龙,这时他自称为隐士、山人。当时一个襄阳隆中的普通农民能称为隐士吗?他们没有任何志向抱负,自然就无所谓仕和隐了。因而,隐是以仕为前提的,退是以进为前提的,没有积累进取的志向就谈不上退隐林泉的超脱。救世济民的胸怀是退隐的前提条件。东汉初年的严子陵,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隐士。前者在富春江潇洒地垂钓,后者在南山默默地躬耕,他们都不挤在冠盖云集的京华,而独处在僻远的山水田园,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在富春江钓鱼的不只严子陵,在庐山脚下耕田的也不只陶渊明,人们为什么单赞美他们两人呢?换句话说,如果他们两人只是普普通通的渔翁和农夫,就没有人对他们感兴趣了。要是他们像农夫渔父那样平庸草草过一生,与草木一同烂掉,怎么可能美名流传千古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

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邀:求取。
  与人:帮助别人,施恩于人。
  感德:感激他人恩德,据《诗经·小雅》篇:“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设法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帮助他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报德了。




  楚昭王丧失了国土,屠羊说跟随他在外逃亡。昭王返回楚国,打算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赏赐到屠羊说,屠羊说说:“当年大王丧失了国土,我也失去了屠宰羊牲的职业;大王返归楚国,我也就得以重操旧业。我从业的报酬已经得到恢复,又何必赏赐什么!”昭王说:“强令接受奖赏!”屠羊说说:“大王失去国土,不是为臣的过失,所以我不愿坐以待毙伏法受诛;大王返归楚国,也不是臣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该接受赏赐。”楚昭王说:“那么我就接见他!”屠羊说又说:“按照楚国的法令,必定有大功的人重赏后方才能够得到接见的礼遇,现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使国家得到保全,而勇力又不足以使敌寇受到歼灭。吴军攻入郢都,我畏惧危难而躲避敌寇,并不是有心追随大王在外逃亡。如今大王意欲弃置法令和制度来接见我,这不是我所希望传闻天下的办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

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忧勤:绞尽脑汁,竭尽体力去做事。
  适性怡情: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
  高风:高尚的情操或高风亮节。
  枯:已经丧失生机的树木,这里指不近人情的含意。




  用心尽力去做事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品德,但是过于认真而使心力交瘁,使精神得不到调剂就会失去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本来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是过分的清心寡欲,对社会大众就不会做出什么贡献了。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的境界。为人处世,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分与不及,都是偏离目标,不能中的。
  《礼记·中庸》说:国家天下可使达到人人均平富裕(智与能),高官厚禄可以断然辞让(仁),锋利的刀刃可以毅然相向(勇),智仁勇俱全,但要做到中庸,还是“不可能”。中庸是儒家心目中的妙境,是艺术,是至高至美的理想,是需要人时时警醒,不懈努力去追求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

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蹙:穷困的意思或精疲力竭。
  功成行满:事业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圆满。
  末路:本指路的终点。古语云:行百里路半九十。




  对于一个事业失败陷入困境而心灰意懒的人,要思索而不是责备,要回想他当初奋发上进的精神;对于一个事业成功而感到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永远坚持下去,考虑结局如何。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那才是真正的无耻。”也就是说:聪明人不怕出错,因为他知道总会犯错误,但他随时准备改错。所以,古人常说,知错即改方为智。人们还把事后才明白或后悔的现象称为事后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动。但是对于没经过的事,对于可逞一时之雄的事,人们往往不去考虑后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经过了、实践了才会思考、醒悟,故就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动”的经验之谈了。其实世间任何事都不可过贪,因为过分贪图享乐往往会得到反效果。但要达到遇事不慌,临风不动,行而不贪,做而不过的水准,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经过一个磨炼过程,才会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先打破愚痴和迷妄的执着,唯有这样才能稳定住本性。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这样,对事物就不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使我们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所以,古人也常说:知耻而后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如何能享?

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如何不败!





  忌刻:忌是猜忌或嫉妒,刻是刻薄寡恩。
  敛藏:敛含有收、聚、敛束等意,敛藏是深藏不露。
  懵:本意指心神恍惚,喻对事物缺乏正确判断,不明事理。




  一个富贵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容仁厚,可是很多人反而刻薄无理,担心他人超过自己,这种人虽然身为富贵人家,可是他的行径已走向贫贱之路,这样又如何能使富贵之路长久地行得通呢?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虚有礼不露锋芒的态度,反之如果夸耀自己的本领高强,这种人表面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他的事业到时候又如何不受挫、不失败呢!




  《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说:只有点小聪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只足以伤害自身。盆成括做了官,孟子断言他的死期到了。盆成括果然被杀了。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无疑,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这样,小聪明也就只足以伤害他自身了。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红楼梦》说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大智才可使人伸展自如,只有大智才是人生的依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

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

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反复:是指人的情绪欲望,反复变化无常。




  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困难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恭、礼让,不能处处都想占胜,不能事事都要露一手,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况人类的情感无比复杂,人心的变化也是奥妙无穷。今天认为是美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丑,今天认为是可爱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是可恨。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当年韩信微贱时就曾深深体会到此中的辛酸。



  尤其世路多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这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善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

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小人:泛指无知的人,此处指品行不端的坏人。
  恶:憎恨。《论语·里仁》篇:“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对待道德品行不端的小人,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内心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敬重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做到对他们真正的有礼貌。



  东汉陈实,字仲弓,颖川许县人,曾当过太丘县令,他在家乡为人公正。

  当年年荒民饥,有个小偷夜间潜入陈实的卧房,躲在房梁上窥伺,被陈实发觉。陈实并不惊动他,而是起身整了整自己的衣服,把儿孙唤到跟前,严肃地训导说:“人不能不知道自勉。那些恶人未必本来就坏,因为沾染了坏习惯,才达到了不知羞耻的地步。房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一听,大吃一惊,慌忙跳下地来叩头请罪。陈实语气缓和地开导他说:“看你的模样,不像坏人,应该好好改掉自己的恶习,重新做个好人,你干这种事大概是由于贫穷所迫罢。”他吩咐家人取出二匹绢,送给了这位表示悔过的梁上君子。
  这事传开后,使那些有劣迹的人感到自愧,盗窃的事逐渐少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

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浑噩:同浑浑噩噩,泛指人类天真朴实的本性。
  黜:摒除。
  纷华:繁华富丽。
  乾坤:象征天地、阴阳等。




  人宁可保持纯洁、天真、朴实的本性而摒除后天的聪明机诈,以便保留一些浩然正气还给大自然;人宁可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而甘于过着淡泊、清虚、恬静的生活,以便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天地。




  公元前100年,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下。单于想招降他,苏武不屈服,被关在大地窖中,并断绝粮食的供应。苏武只好吃雪吞旃(使节杖上的编织物),几天下来还活着,匈奴人非常惊奇,认为他是神。单于于是又将苏武放在北海边上,要他牧养一群公羊,告诉他说:“等公羊生小羊,就放你回去。”苏武靠着使节的仪杖牧羊,时间一久,仪杖的旃旄掉光了。没有人供给他食物,他就挖野鼠洞,把野鼠洞中的草根、野果取来充饥,长年与野鼠分食。


  汉昭帝即位后数年(公元前89年),匈奴和汉朝恢复了和亲,汉朝派使者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时常惠想了一个办法,私下告诉一个使者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找到一封系在鸿雁脚上的信,信上说苏武正在某个沼泽中。这个使者依靠常惠的话,责问单于,单于大惊,只好放回了苏武。苏武流放匈奴十九年,渴餐雪,饥吞旃,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正是一腔赤诚,正气见于天地;不慕荣华,甘受放逐,于艰苦卓绝中,成就了万世美名。


  原始人根本不懂什么叫浮夸、欺骗,也不懂什么叫机诈乖巧,有的只是那种浑浑噩噩的本性,当然,这不能算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这种人不欺侮弱者,不欺侮少数,不自恃成功,不筹划事情。错过了时机不后悔,抓住了机会也不得意,一切都听从自然的安排。因而,登高不发抖,下水不怕湿,入火不觉热。只有精神达到与自然之道相同的人才能这样。


  这样的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以后不发愁,饮食不讲求精美,呼吸来得深沉均匀。以自然之道处世的人呼吸直通脚跟,而普通的人呼吸只用咽喉。凡是对世俗的欲望太高的人,自然的本能就退化了。


  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重大的生与死也看成自然事物。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界之道,不用人为的努力去改变天然——老庄把这种人叫做真人。
  然而,真人与原始人有什么区别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

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降魔:降,降服。魔的本意是鬼,此处当修行障碍解。
  退听:指听本心的命令,又当不起作用解。
  驭横:控制强横无理的外物。
  气:当情绪解。




  要想制服邪恶必须先制服自己内心的邪念,自己内心的邪念降服了,其他一切邪恶也自然都不起作用而退却。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住自己容易浮动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以后自然不会心浮气躁,到那时所有外来的横逆事物自然不能侵入。




  一个人首先要认识自我,但认识自我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以后,就要根除自己的劣根性,认识自我就是为了战胜自我。

  培养自己的克制力和意志,与发展自己的智力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强迫自己干完一件好事情的自制力,那么任何理想都不能实现,不管你有多么聪明。

  老子说:“自制者强”,“强行者有志”,的确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值得我们三思。应当说,强制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

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弟子:此处同子弟。
  匪人:泛指行为不正的人。
  嘉禾:指长得特别茂盛的稻谷。




  教导子弟,要像养育一个女孩那样谨慎才行,最关键的是要严格管束他们的出入和注意所交往的朋友。万一不小心结交了行为不正的人,就好像是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坏种籽,从此就可能一辈子也难以长成有用之材。




  孔子说: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像是生来就有的天性,长期形成的习惯就像是完全出自自然。人的性情本来很近,但因为习染不同便相差很远。所以对自己的习染不可不谨慎呀。《列女传》上记载孟母教子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孟轲的母亲,很懂得人的道德学问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对孟轲平时生活和学习上细节十分重视,通过“渐化”的方式培养孟轲的好习惯。起初,孟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摹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看出这地方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搬了家。可搬的地方是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那些挑提卖货的人吆喝叫卖,孟母只有又搬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小孟轲摹仿学校的孩子们,在游戏中摆弄俎豆祭器,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孟母才终于放心地说:这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孟轲上学以后,有点贪玩,进步不大。有一次孟母问他:“学习得怎么样?”孟子回答说:“还是那个样。”孟母听后,拿过剪刀就剪断了织机上的线,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线,布就织不成了一样,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有成为供人使唤的下人。”孟轲从此拜孔子孙子的学生为师,勤奋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儒家宗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

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欲路:泛称有关欲念、*、欲望,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五欲烦恼”的意思。
  染指:喻巧取不应得的利益。
  仞:古时以八尺为一仞。
  理路:泛称有关义理、真理、道理。
  惮:害怕。




  关于欲念方面的事,绝对不要贪图轻易可得的便宜,不合理地占为己有,一旦贪图非分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关于义理方面的事,绝对不要由于害怕困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因为一旦退缩就会和真理正义有千山万水之隔。




  《庄子·天下》篇中主张寡情少欲,希望社会平和安宁,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受世欲的拘束,待人接物不装腔作势,对人一丝不苟,不违逆众人的意愿,希望天下安宁以保全人民的生命,对人对己,吃饱穿暖就感到满足,以此表白其心。古人有关这一方面的学问,宋钟、尹文听说了就高兴。他们做了上下均平的华山帽来象征自己的志愿,对待万物,抛弃偏见,以此作为开始。谈论心的思维,命名为心理活动。谦柔退让来求人喜欢,以此来调和各种纠纷,他们把这种态度作为行动的基础。受了欺侮不认为是耻辱,制止人民争斗,反对进攻别人,主张解散军队,要把这个世界从战火之中拯救出来。他们用这一套周游天下,上劝说君主,下教育别人,尽管人家不理他,他还是喋喋不休,所以说被上上下下讨厌,却还强要表现。”


  人的欲望是一个客观存在,刻意去压抑是和社会进步不相应的,但是过分去放纵*就容易迷失本性,不加限制,会贪图非分享乐,陷入欲念深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厚;

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薄。

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念头浓:心胸宽厚,念头当想法或动机解。
  淡:浅薄。
  居常:日常生活。
  浓艳:指丰盛豪华,此处作奢侈无度解。
  枯寂:寂到了极点,此处当吝啬解。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丰足,而且对待别人也要讲究丰足,以至他凡事都要讲究气派豪华;一个欲念淡薄的人,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待别人就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的爱好,既不过分讲究气派太奢侈豪华,也不能过分吝啬刻薄。


  气派和豪华必须与气质和境界相称,否则都是虚假。古人云:“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白云和尚对弟子法演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位禅客从庐山到我这里来了,他们都悟道极深,让他们唱经讲法,说得有板有眼,讲得有根有据,提起公案问他们,见地也甚是精到,要他们著语写偈,也都十分精彩。然而就是他们这样的人,也仍然没有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位名禅说过:“那些身心尚未饱参佛法的人总觉得法悟足够了,而那些整个身心都充满了佛意的人,却总觉得不够,仍然孜孜以求。”所以我们的祖师常说:“释迦和达摩还在修行呢!只有临死的时候,才是我们休息的时候。”伟大的圣人如此,何况我们平常之人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

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彼富我仁:出自《孟子》一书:“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
  牢笼:牢的本义是指养牛马的地方,此含有限制、束缚等意。据《淮南子·本经》篇:“牢笼天地,弹压山川。”
  人定胜天:指人如果能艰苦奋斗,必然能战胜命运而成功。
  志一动气:志是一个人心中对人生的一种理想愿望;一是专一或集中;动是统御、控制发动;气是指情绪、气质、秉赋。《孟子·公孙丑》上:“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造化:命运。
  陶铸:陶是范土制器,铸是熔金为器。




  别人有财富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一个有高风亮节的君子绝对不会被君主的高官厚禄所束缚或收买。人的智慧能战胜大自然,理想意志可以转变自己的感情气质,所以一个有才德理智的君子绝对不受命运的摆布。




  西汉严遵,字君平,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他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每天的收入,以足够生活的一百文钱为限,赚够就收摊关门,在家中专心研究《周易》,成为很有学问的大师。大文学家杨雄就曾以他为师。杨雄异常钦仰自己的老师,认为老师的清贫风范足以抨击贪婪,勉励良好的风气,称赞老师是“当世少有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有富人罗冲预备出钱,资助他去做官扬名,严遵感叹地表示:“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始终不愿意为财富、名利,而丧失自己的志趣。


  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之物所牵累,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我行我素,也正如庄子在《则阳篇》中描述的圣人那样:

  “圣人,他们潜身世外能使家人忘却生活的清苦,他们身世显赫能使王公贵族忘却爵禄而变得谦卑起来。对于外物,他们与之各谐欢娱;对于别人,他们乐于沟通,混迹人世而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有时候一句不说也能用中和之道给人以满足,跟人在一块儿就能使人受到感化。父亲和儿子都各得其宜,各自安于自己的地位,而圣人完全是清虚无为地对待周围所有的人。圣人的想法跟一般人的心思,相比起来差距很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立身:在社会上立足,接人待物。
  尘里振衣:振衣是抖掉衣服上沾染的灰尘,故在灰尘中抖去尘土会越抖越多,喻做事没 有成效,甚至相反。
  泥中濯足:在泥巴里洗脚,必然是越洗越脏,喻做事白费力气。《孟子·离娄下》篇:“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濯,洗。
  超达:超脱世俗,见解高明。
  飞蛾投烛:飞蛾是一种喜欢靠近火的昆虫,又名“灯蛾”。当飞蛾接近灯火就会葬身火中,喻自取灭亡。
  羝羊触藩:羝,是指公羊。藩是竹篱笆。公羊健壮鲁莽,喜欢用犄角顶撞,往往把犄角卡住不能自拔。据《易经·大壮》篇:“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世人就用羝羊触藩比喻做事进退两难。




  立身处世假如不能站得高望得远,就好像在尘土里抖扫衣服,在泥水中清洗双脚,又如何能超凡绝俗出人头地呢?处理事物假如不多留一些余地,那就好比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角被卡住一样,哪里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摆脱困境感到安乐愉快呢?




  梁武帝信仰佛教,听说达摩大士到了中国,马上派敕使去召见。见到达摩,梁武帝开口便问:“我自即位以来,供养佛僧,广建僧庙,抄写经牒,这究竟有多大功德?”达摩直言不讳:“这根本没什么功德可言,你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点世俗的小恩惠而已。真正的功德是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世俗的方法不可能得到它。”梁武帝又改口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答:“廓然无涯,无古无今,超凡越圣。”武帝接着又问道:“与我对答的人是谁?”言下之意即你是圣者吗?达摩淡淡地答道:“我不知道。”达摩见梁王萧衍不识禅机妙理,就渡江北上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16:05 , Processed in 0.03443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