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

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

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收拾精神:指收拾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
  事功:事业。
  并归一路:指合并在一个方面,也就是专心研究学问。
  实诣:实在造诣。
  兴:兴致。
  吟咏风雅:吟咏也作咏诵,原指作诗歌时的低声朗诵。据《诗经·关睢》序:“吟咏性情。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风雅,风流儒雅。后世以此比喻诗文。




  求取学问一定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专心致志从事研究,如果立志修德却又留意功名利禄,必然不会取得真实的造诣;如果读书不重视学术上的探讨,只把兴致寄托在吟咏诗词讲求风雅上,那一定不会深入进取而取得心得。




  天才出自勤奋,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古来如此。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就是靠勤奋成才的。欧阳修的老家在今江西吉安县,幼年时,家境贫困,连学习的必须品笔、墨、纸、砚都买不起。他家住在江滨,从小就用江滨沙滩上的芦苇做笔,以沙滩为纸,刻苦练字。二十三岁进士及第,登上仕途。欧阳修著作很多,至今我们还能看到的著作有《欧阳文忠公文集》约一百万字,此外还有一些专著。他的散文《醉翁亭记》,已成千古之名篇。



  古今中外,凡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必须下真功夫才能求真学问,但是也有一些人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而不务实,只学到一些皮毛。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学习、事业都不会有帮助的。我们读书应该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

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

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大慈悲:能给他人以快乐叫慈,消除他人的痛苦叫悲,这是佛家语。《观无量寿经》有“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萨广大之慈悲。全句意:人人都具有成佛的佛性。
  维摩:梵语维摩诘的简称,是印度大德居士,汉译叫净名,与释迦同时人,辅佐佛陀教化世人,被称为菩萨化身。
  屠刽:屠是宰杀家畜的屠夫,刽是以执行罪犯死刑为职业的刽子手,同样具有佛性。
  金屋:指富豪之家的住宅,建筑金碧辉煌,汉武帝有“若得阿姣当以金屋藏之”的典故,佛教认为世间事物皆虚幻,故金屋茅檐并无差别。
  咫尺:一咫是八寸,一尺十寸,咫尺指极短的距离。




  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仁慈之心,慈悲的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的本性相同;世间到处都有合乎自然的真正生活情趣,富丽堂皇的高楼广厦和简陋的茅草屋没什么差别。可惜人心经常为*所封闭,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错过,不能排除杂念,虽然只在咫尺之间,但实际上已相隔千里了。




  禅的经验就是一种自觉,是“没有自己,则一切都是自己的”,“自他不二的自觉”。所以,“唯我独尊”的“我”并非差别、对立中的我,而是与天地一体、万物同根的,平等自由、自他不二的我。佛道即宏明自我之道,禅者称之为“宏明己道”。能够体认到这个“独尊佛”的真正内涵,谁都是释迦牟尼。人人都有佛性,东家儿郎、西家织女、斜街曲巷的艺人,都可成佛。世俗人心的千差万别,都是欲念、分别心所使然,乃是虚妄之见。我们参禅,必须破除此种妄见,致力于从内心提升人的尊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

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着便堕危机。





  修道:泛指修炼佛道两派心法。佛家语中说:“谓见道之后,更修习真观。”
  木石:木柴和石块都是无欲望无感情的物体,喻无*。《孟子·尽心篇》中说:“与 木石居,与鹿豕游。”
  云水:佛家称行脚僧为云水,这种和尚手持三宝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毫无牵挂,行迹飘忽有如行云流水。他们不受物欲束缚而具淡泊雅趣。
  贪着:对富贵等欲念的执着。




  凡是磨练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有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包围。凡是一个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人,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贪恋功名利禄,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




  信州正受庵的内庭里,放有一块石头,是原藩主调任官职时作为纪念留下来的。新藩主发现了这块奇石,又得知它是前任留下来的纪念品,极为贪恋,很想把它弄到手,几次派人来恳求,被住持天龙和尚一口回绝。新官再三的催促,天龙总是置之不理,并说,“这块石是前藩主的心意,万万不能让与他人。”最后新官恼羞成怒了:“不答应我的请求,就不许住在我的辖区内。”天龙和尚当天就洒脱地离开了正受庵,并在寺墙上大书上一道歌偈:“青山高名庵深,宝石岂可力动”。弄得新来的官儿后悔不迭,不再索要石头,为表悔过之意,还差人寻找和尚的踪迹,没有任何音讯。天龙正是“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

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

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昭昭:显著,明显可见,公开场合。据《庄子·达生》篇:“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冥冥:昏暗不明的隐蔽场所。《荀子·劝学篇》:“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肝脏感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清,肾脏染上疾病,耳朵就听不清。病虽然生在人们所不见的地方,但是病的症状必然发作于人们所能看见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做到表面没有过错,必须先从看不到的细微地方下功夫。




  古人讲修身主要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话说问心无愧,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心性,必须要从细处下功夫。宋朝安潜在蜀地当官时,并不管盗匪的事,蜀人都觉得很奇怪。过了一阵子,安潜提出公库的款项,共一千五百缗,分别放在三个集市中,分别贴出告示说:“能告发、逮捕盗贼一人,赏五百缗;告发、逮捕共犯的盗匪,解除他的罪责,赏金与一般人相同。”不久,有人抓了一个盗匪来到官府。这盗匪骂抓他的人说:“你与我一起作案十几次,而且一向平分赃物,你凭什么抓我?我看我们会一起死。”安潜说:“你既然知道我贴出的告示,为什么不先抓来,那他死,你拿奖赏。既然他抢先了,你被处死了,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于是下令发给告发者奖金,将被抓的盗匪处死。这么一来,境内盗匪彼此起了疑心,就各自逃到别处去了。以上事情就是说,在别人看不见的情况下,也不要做任何见不得人的事情,因为冥冥之中必然有人监视我们的言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惟少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

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少事:指没有烦心的琐事。




  一个人的幸福没有比无忧心琐事可牵挂更为幸福的了,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劳碌的人,才知道无事一身轻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 如止水平静安详的人,才知道多心猜疑是最大的灾祸。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安定时是一个智者,在国家动乱时是一个愚人。他智的一面,别人赶得上,那愚的一面,别人无法赶上。”郑板桥有一传世风行的条幅:“难得糊涂。”他还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变糊涂更难。”孔子说的“愚”和郑板桥的“糊涂”之所以难做到,是因为要想真正做到,不仅要靠忠心和勇气,而且更需要忍辱负重,运智劳神,殚精竭虑。一个有为的人应当达到“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琐事缠身,不会为闲言困扰。而一个平常人的生活,也应该是以一生平安无事没有任何祸端为幸福的。所有祸端多半是由多事而招来,多事又源于多心,多心是招致灾祸的最大根源。所谓“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于疑心把事情弄坏,其道理就在于此。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无愧,根本不用怀疑别人对我有过什么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闲人才整天为闲事、琐事忙碌,为依附权势争夺名利奔波,为人言碎语费尽心神地猜疑,可见他们的思想境界很低,难以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可悲。正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那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古人云:吃亏是福。



  丹霞禅师有一次行至洛阳的惠林寺,因为天气很冷,他就在寺内的佛殿里把木佛拿来烧火取暖。院主见后,大发雷霆:“你怎么敢烧佛像?”丹霞若无其事地答道:“我想看看佛像怎么能烧出舍利子。”院主惊愕道:“木佛像怎么能烧出舍利呢?”“既然不能烧出舍利,那么把木像拿来烧好了!”烧佛的丹霞事后平安,而斥怪他的院主却遭到了惩罚,两道眉毛全都掉落了。这是为何?道人无心,即为无过。无心的道人何过之有?只要本性率真地行动做事,便是行佛道。舍利子烧不出,只有依本性去修炼才可修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





  治世:指太平盛世,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方:指品行端正。
  乱世:治世的对称。
  圆:没有棱角,圆通,圆滑,随机应变。《易经·系辞》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叔季之世:古时少长顺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在兄弟中排行最后,比喻末世将乱的时代。《左传》云:“政衰为叔世”,“将亡为季世”。




  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刚直严正,爱憎分明;处在政治黑暗天下纷争混乱的时代,待人处世应圆滑老练随机应变;当国家将要衰亡的末世时期,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同时施展。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大众要宽严互用。


  孔子说:“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退避隐居。因为,天下太平而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论语》里,孔子不只一次说过应该以两种方式处世的话:《公冶长》篇中,他赞扬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戳”,并把侄女嫁了他。《泰伯》篇中,他说“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宪问》篇中,他又说:“邦有道,谷(做官领薪奉);邦无道,谷,耻也。”《卫灵公》篇中,他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把本领收起来揣在怀里,指退隐)。”这是一种“识时务”的行为,同时也是一个谋道谋国兼谋身,全身自保的策略。按照这种行为与策略,他应该赞同长沮、桀溺,他们在坏东西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的时候,知难而退,避迹躬耕,可以“免耻”、“免刑戳”,可以洁身问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功:对他人有恩或帮助的事。
  过:对他人的歉疚或冒犯言行。




  我虽然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里,但是假如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别人曾经对我有恩应常记于心不可以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不可不忘掉。






  心里老是记着自己的功劳,就会滋生骄狂,不时时反思自己的过错,就会铸成大错。魏信陵君(名无忌)杀了晋鄙(魏国带兵官),击破秦军,解除邯郸被围困的危机,救了赵国,赵王亲自出郊迎接。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有些事无法得知,但有些事不可不知,有些事不能忘,但有些事不能不忘。’”信陵君说:“怎么说呢?”唐雎说:“有人恨我,我无法得知,但我恨人,却不可不知;别人有恩于我,不能忘记,但有恩于人,就不能不忘。先生杀了晋鄙解除邯郸受困的危机,救了赵国,这是大恩,希望你能忘记对赵国的恩惠。心里老是记着对别人的恩德,势必带来恩大仇大;对别人的怨恨不能及时化解,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



  孟尝君被逐之后,又恢复相位,重回齐国。谭拾子到边境去迎接,对孟尝君说:“您会不会埋怨齐国的士大夫放逐您,而想杀人呢?”孟尝君说:“会。”谭拾子说:“有件事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个道理是必然的,你知道吗?”孟尝君说:“不知道。”谭拾子说:“死,是一定会发生的事;而追求富贵、摒弃贫贱则是必然的道理。拿市场来比方吧!早上的时候,市场人潮汹涌,到了晚上,市场就空荡了;这并不是人们对于市场喜欢早上而憎恨晚上啊!为了求生存所以就争着去,为了避免危亡所以就逃离,这是同样的道理啊!希望您不要心怀怨恨。”孟尝君听了,就削去一份记有五百个他所怨恨的人的名单,不再表示要报复了。以上两件事说明了,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不要挂在嘴上或记在心头,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要经常反省,别人对不起自己时,要立刻忘记。



  《庄子·寓言》中讲了一个影子的故事,借此说明人的行为像影子一样,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寓言说:影外的微阴向影问道:“你先前低着头现在仰起头,先前束着发髻现在披着头发,先前坐着现在站起,先前行走现在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影子回答:“我就是这样随意地运动,有什么可问的呢?我如此行止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就如同蝉蜕下来的壳,蛇蜕下来的皮,跟那本体事物相似却又不是那事物本身。火与阳光,使我聚合而显明;阴与黑夜,使我得以隐息。可是有形的物体真就是我赖以存在的凭借吗?何况是没有任何依恃的事物呢!有形的物体到来我便随之到来,有形的物体离去我也随之离去,有形的物体徘徊不定我就随之不停地运动。变化不定的事物有什么可问的呢?”
  听了影子的话,想想我们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处世方式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

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

闻一善言,假以覆短。

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





  心地干净:心性洁白无疵。心地是心田,在心中藏有善恶种籽,随缘滋长,朱子有“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的说法。
  窃以济私:偷偷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假以覆短:借佳句名言掩饰自己的过失。
  藉寇兵而赍盗粮:李斯《谏逐客书》中有“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兵,武器。赍,付与。




  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以读圣贤书,学古人的道德文章,如果看到一些善行好事就偷偷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一句名言佳句就私下用来掩饰自己的过失,这就等于是资助武器给敌人,接济粮食给强盗。




  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精于学问,更注重志向。只有志向远大之士,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家中独自收藏有上万卷文史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他每天早晚都要检索翻阅,然而数十年来,全都一新如同从未被手翻阅过似的。司马光对自己的门徒们说:“商人们收藏的是金银财产,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讲,就只有书籍,应当万分珍惜。比如我吧,每年都要将书籍晒一晒,以防生虫发霉。每次阅读前,都要先检查一下书桌是否清洁,还要垫上褥子。然后才将书籍放在上面翻阅。每当读完一页,我都小心翼翼地,先用右手拇指托着书面的边沿,然后用食指夹着书页轻轻翻过。但是,我看你们翻书,总是毫不介意地两个手指抓起来翻。我觉得,你们珍惜自己的钱财胜过了珍惜书籍。对于这样的人,他的志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庄子·寓言》中有段庄子与惠子的对话,说孔子励志做学问的事:


  庄子对惠子说:“孔子活了六十岁而六十年来随年岁变化与日俱新,当初所肯定的,最终又做了否定,不知道现今所认为是对的不就是五十九岁时所认为是不对的。”惠子说:“孔子勤于励志用心学习。”庄子说:“孔子励志用心的精神已经大为减退,你不必再妄自评说。孔子说过:‘禀受才智于自然,回复灵性以全身。’如今发出的声音合于乐律,说出的话语合于法度。如果将利与义同时陈列于人们的面前,进而分辨好恶与是非,这仅仅只能使人口服罢了。要使人们能够内心诚服,而且不敢有丝毫违逆,还得确立天下的定规。”


  可见做学问不能仅仅以一个“勤”字了得,还必须“禀受才智于自然,回复灵性以全身”才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

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铅椠佣:铅是古时用来涂抹简牍上错字用的一种铅粉。椠是不易捣坏的硬板,在没有发明纸笔的古代,就在板子上写字,因此铅椠就代表纸笔。铅椠佣即写字匠。
  衣冠盗:偷窃俸禄的官吏。




  读书只知背诵文句不去研究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做官如果不爱护人民,只知道领取国家俸禄,那就像一个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的强盗。只知研究学问却不注重身体力行,那就像一个不懂得佛理只会诵经的和尚;事业成功以后却不想为后人做些好事积一些阴德,那就像一朵眼前很艳丽却很快就要凋谢的花儿。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说的是北宋开国元勋、一生被三次拜相的赵普的事。赵普自少熟谙史事,而缺乏学问。及至当了宰相,宋太祖劝他多多读书。从此,他每日退朝回家,手不释卷,尤其对《论语》通习甚精。宋太宗时,有人扬言赵普不学无术,仅仅读过《论语》一书。宋太宗询问赵普有无此事,赵普毫不隐讳地回答:“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一书。昔日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现在以半部《论语》辅陛下致太平。”所以后世遂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淳化三年(922年),赵普病卒,时年七十一岁。家人打开赵普书箱检视,内有《论语》二十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

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

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残篇断简:把书写在竹片上叫简,指古代遗留下来残缺不全的书籍。此处指物欲杂念。
  鼓吹:古代用鼓、钲、箫、笳等合奏的乐曲,泛指音乐。
  真受用:真正的好处。




  人们的心中本有一部真正的好文章,可惜却被物欲杂念给封闭了,人的心灵深处本有一首最美妙的乐曲,可惜却被一些妖邪的歌声和艳丽的舞蹈给迷惑了。所以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必须排除一切外来物欲的引诱,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寻求本性,如此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尽的真正学问。




  《论语》说:兴趣广泛,学习多种多样的知识,同时又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认定目标百折不挠地努力。又说:人的追求不宏大,或信念不坚笃,都不行。为什么?朱熹解释说:人学有所得但眼界太狭隘,就会固执一孔之见;相反广闻博见而守不住自己的志向,则会一事无成。


  《论语》所谓:“博学而笃志”,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有为,焉能无为”。就是一种最科学的读书治学的原则和鉴戒。尤其在现代社会,信息流通量大,新知识层出不穷,各门学科经典林立,发展很快,我们既要抬高手眼,广博地吸收有关的新知识、新成果,以期追随现代科学发展的步伐;又要认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把握住一定的主题和中心,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使自己学有专长。


  《庄子·天下》篇中悲叹道术受到诸家学派的分割与破坏,庄子说;“天下大乱了,圣人贤人不得重用,关于道德说法不一,天下大都各自抓住一孔之见来自以为是。就像耳目鼻口,都懂得某一方面,却不能互相贯通。又像诸子百家、各种工匠,都有自己的特长,时不时就能派上用场。不过,他们都不完备、不全面,是些只知某个局部的人士。他们割裂天地的完美,离析万物的道理。我们看那非常全面的古人,还很少能具备那天地的完美,也很少能和那神明的容貌举止相称。所以使人内心圣明,对外成就王业的大道,就暗淡无光,被压制而不能发扬。天下的人们,随心所欲,各立主张。可悲啊!诸子百家,各走各的道而不回头,必然合不起来。后世的学者,不幸不能见到天地的精华,古人的全貌、道术就要被天下的人们割裂了!”


  由此可见,人间真理和真学问无待他求,只有直接向自己心灵深处寻找,因为自己内心一定有一个属于本然之性的真理和真学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良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

得意时便生一失意之悲。





  苦心:困苦的感受。
  悦心之趣:使心中喜悦而有乐趣。
  失意之悲:由于失望而感到悲哀。




  在困苦的环境中能坚持原则把握方向不断奋斗,常常可以感受得到内心奋斗的喜悦,只有这种喜悦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时有过分狂妄的言行,往往会因此种下日后祸患的根苗,导致痛苦的悲哀。




  孔子认为,人有两种最有益的快乐:一是“乐道人之善”,真心钦赞别人的优点,存心厚道,惩恶扬善,会得到别人回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又能取人之长,培养自己;二是有一帮真正的朋友,或聚会,或通信,交流感情,互相帮助,彼此提携。有朋友的人最幸福。人生美好尤其需要有几个终身相交的挚友。


  相反,如果缺乏理性的考虑,或春风得意骄傲自大,或条件优越不思进取,或沉溺于某种消遣不顾一切,或好色纵欲玩弄感情……酗酒后必伤身,饱食后消化不良,麻将上瘾耽误家庭和美、子女教育,这种种快乐都要由痛苦来清账,所以孔子认为它们无论对于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有损害的,都是应该克制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

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

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舒徐:舒是展开,徐是缓慢,舒徐指从容自然。
  瓶钵中花:瓶钵是僧人用具,指插在花瓶里的无根之花。




  一个人荣华富贵的显名,假如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好比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花园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或搬动,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假如是靠特权甚至恶势力而得来,那就好像插在瓶中的花朵,由于根部并没有栽植在土中,所以花的凋谢枯萎指日可待。





  荣华富贵的确是一道眩目的光环,羡慕他人的荣耀时,且不要产生嫉妒,拭目看看光环掩映下的“庐山真面目”,会使自己首先冷静下来的。孟子说:“百姓所希望的,替他们积聚起来;百姓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百姓所厌恶的,则不要强加到他们头上。只要如此做法,便可获得民心。千头万绪,归于一点,那就是君子不以威行天下,而以德服天下。孟子又说:凭借势力而称霸诸侯,这称霸必定是凭借自己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实行仁义而使天下归服,则不必以国力的强大为基础。商汤就仅凭纵横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仅凭纵横百里的土地而使天下归服。依靠实力来使人服从,那只是因为别人惧怕,因此那不能算真服,因为那不是心悦诚服。而以德服天下,人家才能心悦诚服,那才是真服,就好像归服于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一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

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据《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依阿:阿与依同义,依附、迎合,指自己缺乏独立人格,凡事都随意附从他人意见。
  达人:指智慧高超、胸襟开阔、眼光远大的人,据《左传·昭公七年》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通达之人。疏:‘谓知能通达之人。’”
  物外之物:泛指世事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即佛教所谓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身后之身:是指身死后的名誉。
  毋:毋同勿,不要。




  坚守道德节操的人,只不过会遭受一时的冷落;可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凄凉。胸襟开阔且通达事理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且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古今例子很多,文天祥可算是代表。文天祥是宋代士大夫杰出的代表,坚持抗元斗争的民族英雄,他一身正气,为后世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世佳句。


  文天祥出生于书香门第,当官以后,就和一批祸国殃民的奸臣进行斗争,曾经两次被罢官。一直到元军大举南下,宋朝快要灭亡时,才又命文天祥到江西赣州去任知州。


  1274年,元军长驱直入,文天祥捐献家资招募3万人马,组成一支颇具规模的“勤王军”拯救国家。文天祥带兵到达临安后,被任命为抗元前线的平江(今苏州)知府。他主动派人参加常州保卫战,由于南宋,腐朽统治,常州遭受血洗。从此南宋军民在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的领导下,继续进行抗元斗争,收复了一些失地。面对抗元斗争形势,元世祖决定派精兵予以**。文天祥不折不挠在潮州一带坚持斗争,不幸在五坡岭用午饭时遭元轻骑偷袭,被俘。敌人要他跪下,文天祥昂然说:“吾能死,不能拜!”又逼他给张世杰写劝降书,他断然拒绝,挥笔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

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

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好色:美景。
  时和:气候和暖。
  啭:鸟的叫声,发出宛转悠扬声。
  头角:指气象峥嵘,比喻才华出众。据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虽年少,已自成人,能取进十第,崭然见头角。”一般说成“崭露头角”。




  当春天到来时阳光拂照天气和暖,就连花草树木也争奇斗艳,给大地铺上一层美丽的景色,甚至连飞鸟也懂得在这春光明媚的大自然环境中唱出几句宛转悠扬的歌声。一个有才华的士君子假如侥幸出人头地身居高位,酒足饭饱过上豪华的生活,却不想为后世子孙挥写下几部不朽名著,做一些有益于世人的事,那他即使活到一百岁的高寿也如同一天都没活过。






  孔子说:无是非、无骨气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这种人,貌似不错,就像稗草危害稻子、紫色混乱朱红一样,最能危害人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忍人所不能忍,为人所不能为,立大志向,建大功业,成就非常人格,那就宁可像李白那样狂放——天子呼来不上船,像陶渊明那样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孔子说的“狂狷”,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总之是英特出群,有所偏至。“偏”固然是一失,但“至”却很难得。而且,这样的人,有真气,有个性,虽然缺点不少,但也是可爱。《史记》写石奋的幼子石庆,当了九年丞相,未给皇帝提过一条意见,做了几十年的官,死后老百姓不记得他有哪一件事值得称道,只有一条,就是城府深,为人审谨。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如乡人之愿,使俗人向往,实在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圆滑自处,一世立身,会经营和保住自己的那点利益,使之平安无恙。一句话,他们把自己的一切保护得好好的。像这种人实属无特识、无英气、无高情远想的庸碌之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

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兢业:也可作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尽心尽力。
  潇洒:清高绝俗,放荡不羁,不受任何拘束的风貌。
  敛束:收敛的约束。
  秋杀:杀,谢。秋天气象凛冽,毫无生机。秋杀与春生对称。




  一个做学问的人,既要有细密的思考、谨慎的行为、刻苦敬业的精神,又要有潇洒脱俗的高超胸怀,这样才能保持生活的情趣。假如只知一味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过着极端清苦的生活,就只会感到生活如秋天的凛冽而毫无春天的生机,这又怎能培育万物的成长而至开花结果呢?




  古人讲究学以致用。一个读书人为了追求高深的学问,每天都兢兢业业地苦读,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固然很好,但不要忽略读书之外的潇洒趣味。中国历史上有位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仕宦人家,从小爱读书、练字、作画、吟诗。她非常喜欢户外游戏,热爱自然。“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花老,清露洗苹花汀草。”这一切,奠定了她文学生涯的基础。李清照的出现,不仅是宋代文学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一个做学问的人,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思考要细密,学习要刻苦,同时又要有潇洒脱俗的胸怀,不拘泥细节。如果只知读书,不会做事,就会成为一个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书呆子。在现代社会,生活就等于是一种竞争,如果不多懂得社会,了解社会,何以生存?如果不保留一点生活情趣,纯粹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所学何以致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

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大巧:聪明绝顶。




  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所以不一定有廉洁的名声,那些到处树立名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绝顶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看上去反而觉得很笨 拙,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孟子说:有源的泉水总是汩汩涌淌,昼夜不息,注满所有低洼之处,然后继续奔流,汇入大海,假若无源,比如七八月间雨水频繁,大小沟渠也可以被灌满,但很快也就干涸了,所以名誉超过了实际,君子引以为羞耻。他又说: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做人应当了解这一点!古语还有:“聪明得福人间少,侥幸成名史上多。”人生在世,确实有许多偶得虚名,而这偶得的虚名,自然更是当不得真的。想做点事业的人,应该认清真廉之名和大巧之人,以防被伪君子和耍小聪明的人所迷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

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暗昧:不光明叫昧。指阴险见不得人。
  心体:指智慧和良心。
  暗室:隐密不为他人所见的地方。




  一个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即使立身在黑暗世界,也像站在万里晴空之下一样。一个人的欲念邪恶不端,即使生活在青天白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缠身一般终日胆战心惊。




  《庄子·庚桑楚》中强调人要保持心境的安泰,不能让外物扰乱了自己的磊落光明。书中说:“备足造化的事物而顺应成形,深敛外在情感不做任何思虑而使心境快活富有生气,谨慎地持守心中的一点灵气用以通达外在事物,像这样做而各种灾祸仍然纷至沓来,那就是自然安排的结果,而不是人为所造成的,因而不足以扰乱心性,也不可以纳入灵府。灵府,就是有所持守却不知道持守什么,并且不可以着意去持守的地方。不能表现真诚的自我而任随情感外驰,虽然有所表露却总是不合时宜,外事一旦侵扰心中就不会轻易离去,即使有所改变也不会留下创伤。在光天化日下做了坏事,人人都会谴责他、处罚他;在昏暗处隐蔽地做下坏事,鬼神也会谴责他、处罚他。对于人群清白光明,对于鬼神也清白光明,这之后便能独行于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

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名位:泛指名誉和官位,也就是功名利禄。




  一般人都知道求得名誉和官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却不知道没有名声没有官职的人生乐趣是最真正实在的;一般人只知道饥饿寒冷是最痛苦和忧虑的事,却不知道那些不愁衣食的 达贵官人由于种种欲望,那种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丰富了,而精神上却空虚了,人们在享受到以前梦想追求的东西时,心灵上却像一张白纸,总感到失落了什么。

  老子早就指出过追逐外物必然丧失自己的本性,“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听觉失灵,丰美的食品使舌不知味,驰马打猎使人心中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使人偷和抢。因此高尚的人只求安饱而不逐声色,拒绝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内心安足的生活。”(《老子》十二章)我们今天的生活,只知拼命攒积金钱财富,只看重动物性的满足发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财富的追逐中,都浸泡在放纵感官肉体的快乐里面。这样,我们追逐到的财富越多,我们的心灵就越空虚,我们本性丧失的就越厉害,我们精神就越贫乏,我们的生命表现就越少。

  所以,我们还是“勿羡名位,勿忧饥寒”,脚踏实地地生活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

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善路:向善学好的路。
  恶根:过失的根源。




  一个人做了坏事怕别人知道,可见这种人还保留了一些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之中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急着让人知道,就证明他行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许,这种有目的才做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时已经种下了可怕的伪善恶根。





  关于人性,孟子说得很具体。孟子说,人之性有四端,这四端便是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这四种心。有此四心,人便成其为人。有恻隐之心,便能仁爱怜恤;有羞耻之心,便知礼义廉耻;有辞让之心,便会恭敬谦让;有是非之心,便晓去取正误。因此,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的萌芽。人有仁、义、礼、智,便正如人有了手足四肢,人有仁、义、礼、智,便万物皆备于一身,他的生命之火便能如熊熊烈焰,终必不可扑灭,他的生命之流便可如汩汩山泉,终必汇成江河。孟子这段话,简单地说,也就是人性本是善良的,人能向善,人能为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的智慧














天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

君子只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所用其伎俩矣。





  机缄:机是发动,缄是封闭,机缄是一动一闭而生变化,比喻气运的变化,支配事物变化的力量。
  抑而伸:抑是压抑,伸是舒展。
  播弄:玩弄、摆布。




  上天的奥秘变幻莫测,对人的命运的支配很难预料。有时先使人陷入窘境然后又让人春风得意,有时让人先得意一番之后又让人遭受挫折,这些都是上天有意捉弄自命为英雄豪杰的人。因此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当不如意时要适应环境,遇到横逆磨难应能忍耐,在平安无事时要想到危难的来临,假如人们确实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这样就连上天也无法施展他捉弄人的伎俩了。




  祸福在人自取,因此,人能求福,也能避祸,求福与避祸,也全在自己,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危才可以求安,虑退方能得进,惧乱然后可以保治,戒亡然后可以求存。有一次,孟子学生问他如何才能使国家免于灾患,孟子的回答很耐人寻味。孟子说,那自然首先在于行仁政,但还不仅于此,还要尽力防患于未然。国家无内忧外患,就趁此靖平之时修明政治法典,那样,纵使强大的国家也会惧怕了。这就是《诗经》上说的:“趁着雨未下来云未起,桑树根上剥些皮,门儿窗儿都修理,下面的人们谁敢把我欺。”假使在靖平之时追求享乐,怠惰优游,那就等于自找祸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16:05 , Processed in 0.03848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