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


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鹫飞。”



――《菜根谭》语录










译文:心湖没有波涛巨澜,到处所见都是一片青山绿水;本性保存爱心善意,随时都像鱼游水中鸟飞空中那样自由自在。




传统的修身养性之道,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心静。静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无识无欲、心平气和。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没有像人类那么多的*和物欲。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而来到人世就太可悲了!也正因为有知有识、有理想有追求,才会经常陷于苦恼。有人认为,要想控制欲望消灭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对的,无止境的贪图是可怜的,但无条件的知足就变成虚妄。好比心静,静至只看到自己的内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闭、孤陋寡闻,就谈不上真正的快乐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


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糜丽之念。”


――《菜根谭》语录










译文:从老年回过头来看少年时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争强斗胜的心理;能从没落后再回头去看荣华富贵,就可以消除奢侈豪华的念头。




世事经历多了后,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叹。不管是道家奉劝世人消除欲望、还是儒家提倡贫贱不移的修养功夫、或者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诉世人不要在富贵与奢侈、高官与权势中去争强斗胜浪费心机。人尤其在得意时要多想想失意时的心情,以失意的念头去控制自己的欲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


鸟吟花开,识自信之真如。”


――《菜根谭》语录










译文:老年人头发掉落牙齿稀疏是生理上的自然现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必悲伤;从小鸟唱歌鲜花盛开中,我们认识了人类本性永恒不变的真理。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小鸟要歌唱、花儿要开放,人也要从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但是一个人的真正衰老,并非单纯生理上的衰老,心理上的衰老最为严重,所以庄子才说“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到四五十岁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开始创造事业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说是人生的顶峰时代,已经有事业基础的正是发挥潜力阶段,没有事业基础的也可创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神不死又何妨追求?像书画家、作家、医生,越老经验越多,越老精神弥健。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以致童心不泯、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将至。忘却生理的衰弱,就会心宽地阔、永远年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


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菜根谭》语录










译文:当你正在竹篱笆外面欣赏林泉之胜,忽然传来一声鸡鸣狗叫,就宛如置身于一个虚无缥缈的快乐神话世界之中;当你正静坐在书房里面读书,忽然听到蝉鸣鸦啼,你就会体会到宁静中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天地。




这段话表明了文人雅士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却是一番参禅悟道的功夫。几声“犬吠鸡鸣”惊醒了静坐在书斋中的主人,这就是从“无我”境界进入“有我”境界的契机;然而“蝉吟鸦噪”影响不了静坐中的道人,这是从“有我”境界回到“无我”境界的玄机。因为不论佛道哪一教的思想而言,凡是正在参禅静坐中的人他那种在宁静中所培养出的灵智,足可以和蝉鸦交谈作心灵感应。从有我到无我、再到有我的反复过程中,静生悟道的人通过心灵的感应来体现本我。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注定又是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前的“雪灾”到年后的“股灾”没有间断。但不管是什么灾,也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必须坦然处之、沉着应对!因为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向前、不断地向前才有出路,如果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想那些在股灾中跳楼的殉股者当引以为戒,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关键就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味地怨天尤人并不足取,如果你受不了市场的折磨请尽快离开这个市场!股市犹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只有冲浪高手可以傲立潮头享受到无限的快感,而畏缩退惧者则终将被大风大浪所吞没,新手当引以为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


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变味如嚼蜡。


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菜根谭》语录










译文:色欲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时,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会变得像一堆冷灰;功名利禄像蜂蜜一样甘美时,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财富就会像嚼蜡一般无味。所以一个人要经常思虑疾病和死亡,这样也可以消除些罪恶而增长一些进德修业之心。




人在病中会感到人生之虚幻与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所以人平时做事应朝事物的对立面想想,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为。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色可保寿,戒斗可免祸,戒得可全名。朱子说:“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勋也”人生在世,宜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修些德性,做事勿为欲望迷失本性,终会有所作为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


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菜根谭》语录










译文:物质的欲望要减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种些花栽些竹,把世间烦恼都交还给乌有先生;脑海中了无烦恼没有什么可以忘记的东西,每天就面对着佛坛烧香提水烹茶,不问白衣童子为谁送酒而进入忘我境界。




无为、修省并不是和世事隔绝。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义,关键是思想上要达到忘我之境!栽花种竹、焚香煮茗、闲云野鹤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去人世间许多烦恼;谈书论道潜心研究学问,也可以使一个人完全进入忘我状态。孔子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之忘我境界,不能以形式而论,要从本质上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灯无焰,弊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


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堕在顽空。”


――《菜根谭》语录











译文:微弱的灯光燃不起火焰,破旧的大衣不产生温暖,这都是造化弄人的景象;肉身像是干枯的树木,心灵犹如燃尽的死灰,这种人等于是一具僵尸必然会陷入冥顽空虚中。




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并非指任何东西都没有的顽空。虽然断绝了固执和物欲,实际上只是不自我作恶罢了。如果不进一步济世度人就毫无善果可言,如此活着也就等于死亡,一无可取之处。用这段话来谈人生也有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灯无焰、似弊裘无温。于外界无知无觉,于内心空虚致极,与活死人何异?以此待人,只是别人为他服务,他却无益于别人,这种极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


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菜根谭》语录










译文:夜阑人静听到远远传来的钟声,可以惊醒人们虚妄中的梦幻;从清澈的潭水中观察明亮的月夜倒影,可以发现我们肉身以外的灵性。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叹。有的人在人生苦短的感叹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春宵苦短日高起。有的人则有志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做出一番事业!对于一个人来讲,静夜悟道、月夜观影,万籁俱寂中忽然传来悠扬的钟声,可能豁然顿悟。心静之中,许多苦思冥想的东西可能会一下子彻悟,灵感被触发而看清本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


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菜根谭》语录










译文: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一个人在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中,才能体会人性的真实面目。





生活在惊涛骇浪的变革时代更能磨练人的坚强斗志,却无暇顾及体会人生内心境界。生活在风平浪静的太平盛世,才能体会出人生真谛,也才有功夫才有情致去体验。所以《庄子*缮性》篇有“恬以养志”的名言,强调在宁静中修炼身心,以达到返朴归真之境!这种静而淡的田园生活曾经吸引了无数人,形成古人出世则济天下、入世则隐山林的处世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


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菜根谭》语录











译文:君子虽然生活在恶劣环境中但绝不忧心忡忡,可是安乐悠游时却能知道警惕,以免堕落迷途;君子即使遇到豪强权贵也绝不畏惧,但是遇到孤苦无依的人却具有同情心。




修养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较强烈的意志力,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所谓贫富只是身外的境遇,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其次,他们在享乐安然的环境中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再次由于他们有高深的追求并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能让他们动心的是面对贫苦无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


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菜根谭》语录










译文:对待别人要宽厚,当别人犯过错时要像他没犯过错一样原谅他,这样才会心平气和;要求自己应严格,应在无过时也要时时找找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品德进步。





责己难,责人易,其实人在观察别人时应同时对照自己。人谁无过?能改就好。原人之过、责己之失必须“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能“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有宽广的胸怀外,关键要常常“闭门思过、防患未然”,像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处世之道,须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


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


此高绝之行,偏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菜根谭》语录











译文:高耸云霄的山峰地带不长树木,只有溪谷环绕的地方才有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水流特别湍急的地方无鱼虾栖息,只有水深而且宁静的湖泊鱼鳖才能大量繁殖。这是地势过于高绝水流太过湍急的缘故;这都不是容纳万物生命的地方,君子处事待人必须戒除这种心理。




伟大寓于平凡,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才是真伟人。有德之人见于细小,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在大是大非面前才会显出品德的高尚。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标新立异的人,属于“高绝之行,偏急之衷”之辈,是君子所不足取的。虽然有德之人、建功立业的伟人是不怕孤独的,因为整理往往在少数人的手里,像污泥中的莲花格外醒目、耐得寂寞。但这不是说人要把自己放到空中楼阁之中,让思绪永远停留在理想世界,因为人不可能离开现实世界生活下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


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菜根谭》语录











译文:放纵*的毛病还有医治矫正的可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毛病却很难医治;做事遇到的障碍还可以克服,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习惯障碍却难以排除。




王阳明有句名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一贯正确,就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不承认自己有错当然不会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地错误,这种人必然永远错下去也不知悔改。所以俗语才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而孔子更劝世人“过则勿惮改”。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做人关键是敢于认错,善于吸取教训才会不断进步。人不会事事成功,只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才可能反败为胜,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能把认识水平固定于一时一地,办事既不能只凭经验也不能照搬教条,在自己心理上形成一种障碍。做事之理可以对照修身之道,敢于认错改过、善于博取容纳,同样是个人道德品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


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


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处。”



――《菜根谭》语录












译文:夸赞自己的功业,炫耀自己的文章,这些都是靠外物来增加自身光彩,却不知人人内心都有一块洁白晶莹的美玉。所以一个人只要不丧失人类原有的纯朴善良本性,即使一生之中没留下半点功勋,没留下片纸只字的著作文章,也算是堂堂正正地做人。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立德为最重要,其次才为立功、立言。例如品德垂范千古的孔子、孟子、屈原等古圣先贤,功业流传千古的汉武帝、唐太宗等。但不可能每个人都像这些历史名人一样名垂千古!在日常生活中,要堂堂正正做人就是必须先立德立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保持自然之态,在此基础上去建功立业。这样即使毫无功业,也不失为一个正人君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


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菜根谭》语录











译文:一念之间的慈祥,可以创造人际的和平之气;心地纯洁清白,可以使美名千古流传。





元代诗人王冕题《墨梅》的诗句曾写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从古至今,这样咏怀言志的诗文触目皆是。这正如俗语“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说明人要爱惜自己的名誉。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如东汉曾有昌邑令,夜间怀巨金贿赂杨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结果杨断然拒绝贿金维护了自己的清白人格,因此才有“震畏四知”一语出现。拒贿是为官清廉的一种表现,日常生活同样要检点自己,从待人到律己都应注意维护声誉,保持心灵的完美。所谓与人为善、处事勿贪,修身养性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便保持寸心洁白而留清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


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


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


只浑然和气,才是居身之珍。”


――《菜根谭》语录











译文;标榜节义的人,到头来必然因为节义受到批评诋毁;标榜道学的人,经常由于道学而招致人们的抨击。因此一个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坏人做坏事,也不标新立异建立声誉。只是一股纯厚、和蔼的气象,这才是立身处世的无价之宝。




人们讨厌假道学伪君子,因为做人要平实无欺,不可自我标榜吹嘘。真理不是巧言、仁义更非口说。换言之,学问道德并非吹嘘而来的,是从艰苦修养中累积而成。有的人好虚名,披上道德外衣,实质上是在骗取人们的信任,满足私欲需求。这与为非作歹固然有别,但却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一个人居身立世确立正确的原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磨练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有一个健全的心态、完美的人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


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菜根谭》语录











译文:思想超越一般人又不沾世俗气的人就是奇人,可是那种刻意标新立异的人不是奇而是怪异;不同流合污就算是清高,可是为了表示自己清高而就和世人断绝来往,那不是清高而是偏激。





当一种新的思潮涌现的时候,人们对不破不立的观点很欣赏,在行动上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俗与雅、庸俗与清高的选择上,很多人赞赏清高儒雅的人。一个人如果能舍弃名利,当然值得景仰。可是假如为了提高知名度就标新立异故作怪论,这种人实际上是俗人伪装的怪人,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小人。处于污浊俗世而心却不受沾染的人,他的品德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会永远保持洁净。假如心存俗念却又矫揉造作跟世俗断绝,以标榜自己的清高,这是一种偏激狂妄的行为。清而奇是旁人的想法,对于一个修养好的人来讲,保持清白高雅的境界是很自然而无须造作的事,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此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


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菜根谭》语录











译文:凭一时感情冲动和兴致去做事的人,等到热度和兴致一过事情也就跟着停顿下来,这哪里是能坚持长久奋发上进的做法呢?从情感出发去领悟真理的人,有时能领悟的地方也会被感情所迷惑,这种做法不是一种永久光亮的灵智明灯。




这里是用佛理喻世事。“不退之轮”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如来说法时经常运用佛法摧毁众生的执迷邪恶,使众生恍然大悟之后转成正见,这种道理很像车轮压过的地方一切邪见都被摧毁。有时也叫“不退转轮”。“不退之轮”,意思是说进德修业的心永不停止。此处反过来看,人们做事很少从理性出发,往往凭一时的兴致,难以持之以恒。而理解事物缺乏一定之见,情之所致拆东墙补西墙,难以领悟人生的真谛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


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菜根谭》语录











译文:行善事表面上可能看不到什么好处,但就像一个长在草丛中的冬瓜,自然会在暗中一天天结果长大;做坏事的人,虽然说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坏处,但就像春天院子里的积雪,只要阳光一照射自然就会融化消失。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表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善与恶有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结果的,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一件善事算不得善人,行一件坏事也不是坏人,但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可见一个人绝对不能心存侥幸做坏事,早晚有一天可能东窗事发锒铛入狱!也不要认为自己平日人缘好,在自己的圈子里吃得开,就胆大妄为贪赃枉法。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早晚劣迹会全部牵扯出来。天网恢恢,做恶事的人不望人知,但法律无情、疏而不漏!行善的人不望人报也就不望人知,但人们心里总会明白,每件善事犹如种子在人的心里,伺机便会发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2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


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菜根谭》语录












译文:气节和正义足可傲视任何达官,情真而生动的文章足以胜过“白雪”名曲。然而如果不用高尚的道德来陶冶它们,所谓的气节与正义不过是出于一时意气用事或感情冲动,而生动的文章也就成了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




这里的“德”是从远大德志向、高尚德追求来讲的。陶土经过烧炼才能成为器皿,铁砂经过熔炼才能成为纯钢。一个人不论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来配合,没有一种为大众利益献身、为社会公益服务的主旨而只限于一己之私、一隅之见,那么这种清高和学问就成为不受世人重视的“血气之私,技能之末”,成了微不足道的孤高和雕虫小技,这是不足取的!这种人自我清高、咏颂风雅可以,却于世无补。




古人做事做人都是以道德为先,所谓“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如同兴建高楼大厦假如不事先把地基打稳固,就绝对不能建筑坚固耐久的房屋。而现代人则大多以利益为先,凡事有利可图才会去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人自从进入了商品经济之后,人人都变成了商人,而道德二字则早就被抛到脑后了!老股灰每篇帖子的开篇都是一段《菜根谭》语录,为的就是唤醒沉睡在大家心中的道德之心。毕竟人活一世却只为利字而活,怎么说都是有缺憾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16:05 , Processed in 0.03555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