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一个笨蛋的股指交易记录-------地狱级炒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林高手与股林高手

武林高手与股林高手

福尔摩斯

读了不少武侠小说,最喜欢的是金庸。但说起来,武侠小说还是有局限性,有些通病,不好解决。仔细分析这种局限性,对投资还是很有好处的。

  一、成为武林高手一定要有奇遇

  按说,成为武林高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个几十年,想都不要想。但在武侠小说里这样写就不好玩了——几十年才修成的武林高手一出场就是中老年了,没意思。所以,要成为武林高手,必须速成。于是,虚竹被无崖子一下子输入了七十年的内功,和输液差不多;杨过在神雕的帮助下,学会了孤独求败的武功;张无忌在山洞里顷刻之间学会了乾坤大挪移和九阳神功;令狐冲在华山思过崖上跟风清扬学会了独孤九剑;而愚笨的郭靖则靠师承多奇遇多速成,马钰、洪七公、周伯通,再加上喝蛇血、练九阴真经。

  武林高手怎么速成都可以,反正是个乐子。但要成为股林高手,速成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秘籍、诀窍有用么?都有用。能帮您速成么?不能。成为股林高手没有捷径,只能是一朝一夕地下工夫,还得有悟性,勤反省,还要有机遇。如果期望像武林高手那样速成,一定会碰钉子。

  《笑傲江湖》里的华山派,本来分气宗、剑宗:剑宗见效快,但达不到很高境界,有点像ST丰华,一连25个涨停板,但再难有更高的发展;气宗开始不如剑宗见效快,但时间长了,绝非剑宗所能望其项背,有点像海油工程、贵州茅台,走势不显山不露水,但时间长了,回头一看,已经是一览众山小了。遗憾的是,岳不群虽然口口声声以气宗自诩,却没有修炼气宗的耐心。

  投资的成功=正确的思路×时间=正确的操作×千百次的重复。而重复和时间都是省不了的,速成的道路是没有的。

  二、魔教未必魔,正派未必正

  金庸把世事看得挺透:魔教无非是正教的污蔑,正教也无非是正教的自诩而已。杨逍、殷天正、向问天等所谓大魔头,无不重义轻生、快意恩仇,让人神往不已;而所谓名门正派的伪君子岳不群、泰山派掌门左冷禅、峨嵋的灭绝师太,或野心勃勃,或以邻为壑,或拘泥不化,不解天理人情,大都不怎么招人喜欢。

  在市场中何者为正?何者为邪?无所谓正邪。毕竟哪位到市场中来都是为了赚钱。或许,正邪仅仅表现在做盘的手法上,正者挖掘价值,做的时间长些;邪者依靠信息欺诈,炒一把就走。当然,我们到市场来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够获利的趋势,或者寻找一个能够带领我们获利的市场力量。所以,对于市场中的各方力量都要保持一份清醒,除了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也就是看股价走势和成交量。

  三、爱我的人我不喜欢,我爱的人偏喜欢别人,一番翻来覆去,自己也不知道该爱谁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究竟爱谁?似乎是赵敏,但对阿蛛若即若离,对周芷若也割舍不下。段誉就更忙了,除了众多的妹妹,一心爱上的倒是王语嫣。

  世间的痴男怨女令人叹息,而市场中的投资者也不无这样的,看看深度套牢的人们,无不是套在自己情有独钟的股票上。只要在一只股票上赚了钱,那就等于靓女对您“临去回眸那一转”,从此就割舍不下了。结果往往是,这只股票对您不再有情,就像岳灵珊对令狐冲,阿紫对游坦之那样。

  自己买的股票不涨,天天涨的股票自己没有,一着急,去追上涨的股票,被套住了,而自己刚刚抛掉的股票却飞涨起来。说起来,很像一心梦想复国的慕容复,去追西夏公主让虚竹占了先,而自己抛弃了的表妹王语嫣又跟了段誉。最后,疯了的慕容复就剩下一个侍女,凄惨地跟在身边。

  武侠小说里涵盖的东西不少,从中我们也能读出不少投资的道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分析入门级动画教程


附件
2007-12-18 21:27

黄金分割.gif (61.34 KB)
  

2007-12-18 21:27

均线.gif (79.93 KB)
  

2007-12-18 21:27

k线.gif (103.45 KB)
  




http://bbs.macd.cn/thread-1309975-1-1.html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2 17:27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筹码.控盘,长庄

一个股票是否能翻几倍以上,最关键的是看机构手上所持有的筹码有多少.一个机构能不断加仓一个股票,并形成控盘,其野心和实力都告诉我们了,肯定是志在长远!这样的机构多数是市场中的实力主流机构!运作一个股票起码一年以上,他们可以对整个市场的趋势有很准确的判断和把握!
怎样去判断筹码?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随着现在市场的信息公布不断完善,很多信息都是很有用的,但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了!一般来说人均持股超过5000股以上的,就可以说明这个股票基本上已经被机构控盘了!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
000501
2007-9-30   6-30     3-30    06-12-30     时间
18618       13902    9313      4990      人均持股

000759
2007-9-30   6-30      3-30    06-12-30  
22324       14358    12348    15400
大家注意看,000501是从06年底开始机构就开始控盘了,000759就早很多!我们又把目光放到这两股票6月30日和9月30的数据中来,它们7月份开始股价都没怎么涨的,跟随大盘还小幅下跌,但是9月30日的数据却告诉我们这两个股票的人均持股比6月30是大幅上升的,机构就在这段时间里大幅加仓!因此这两个股票明年会有很好的表现!
这种控盘的长线机构很多,如000987,600169,000528,600150,600361,600694,600693,600761等等!我也是用这方法成功买进过少好的长线股!大家再看600761在06年3月31日的人均持股是6953,6月30变成12944,机构大幅加仓,说明该机构非常看好该股后市,600761在06年11月份之前都在13~14元的平台里,之后机构从11月中开始拉升,在今年9月暂时最高见到43.50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价量关系八角图,完全解释价格成交量关系

价量关系八角图,完全解释价格成交量关系
很多人把成交量看得神奇的不得了.甚至,用其来挖主力,更是走进死胡同,离技术分析越走越远.
对于成交量,我想一个是要肯定价格的第一性的作用,同时还成交量的本来面目,在有就是把价格和成交量的最本质的关系解释清楚,抓住他们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就足够了.
为方便大家记忆与理解,特制定价量关系8角图.以供学习使用.



               编辑之中,为完待序                             
------------严禁在没深刻理解道的理论的前提下,烂用8角图.


运用8角图的的一些高级技巧:
2与6是一组,这组是我们在上升状态的股票当中见到的最常见的一种组合。
是一种稳定的组合,我们平时说的涨有量,跌缩量,主力进去是肯定的。道理就在这里。
2与5或者7的组合即:2--5和2--7的组合,我认为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组合。
而且2--5组合往往是强庄的表现。涨有量,价平量缩(成交量缩小价格拒绝下跌);
2---7组合往往是长庄的表现。涨有量,价格快速下跌,成交量维持较高的成交量。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股票在某个地方大幅度放量,然后漫漫悠悠涨个没完没了。

这个8角图实际上是在股票价格上平下和成交量上平下之间做的排列组合.
而这8种状态把市场可能出现的状态全部罗列出来,而且都是有意义的.

其实在很早前,我们对控盘这个概念就有了了解.比如10日均量到达一个峰值,但是,股票的价格在均量下行的过程,仍然上升,这个就是控盘,我们把这个东西,和8角图一起理解,能看到就是2--5的组合.这样,会加深我们的印象,同时,坚定我们看到确实是个控盘的现象,即使后面股票价格出现了快速的下跌,但是我们不会改变对控盘的判断的改变.

盘面松散的局面同样可以根据这个东西,稍做推论,就能得到某个阶段,是盘面松散的状态,以及是初次的进入.
虽然我们不是大的资金,但是,我们看的很清楚.


松散和控盘本身不能说明股票价格的涨升跌.就是说,不是看到控盘就能涨的一飞冲天.一看到松散就没戏.
有价值的比如有松散变为控盘,这个我们可以利用.要坚定买入的信心.


正是因为实际的股票的价格走势的复杂性,我们更要对基本的东西非常的熟悉,才不会为表面的东西的变化迷惑了我们的眼睛.
比如一个股票放量涨了一段,然后开始下跌,这个时候情况变的复杂了,有些股票可能会在不长的时间立刻再创新高,但是有的股票可能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拿下前面放量的新高.
这8种价量关系,在一个股票的上升下跌的循环之中,大部分是能够看到的,有的出现的时间长,有的出现的时间短.
我想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积累大量的股票的历史经验,然后应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来.
还有一些问题.
比如我喜欢做强庄股.那你应该清楚.
控盘分为获利控盘和套牢控盘两类,我们当然要做前者.
一个股票在相对的低位的价量组合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它总归就那么几类,我们要熟悉.熟悉股票从底部起来的过程价格和成交量的组合的可能的情况,你的经验越丰富,你越可能少犯错误.诸如指数一个劲猛涨你的股票原地不动的尴尬的地步.

[ 本帖最后由 四轻 于 2006-5-26 10:56 编辑 ]


附件
2006-5-23 13:56

chengjiaoliang.GIF (7.29 KB)
  

2006-5-24 19:46

zygs.gif (28.53 KB)
  

2006-5-24 21:36

gzx.gif (23.92 K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深圳-亚洲交易投资博览会MACD参展信息与讲师讲课情况!(已上传图片)




   (石人)
   坛主
   
   站长

UID 65976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2-2-26

  • 积分 33126
  • 帖子 13621
  • 精华 4


欢迎金融各界人士加入MACD,携手共赢!


如果您在从事金融行业,或拥有金融行业相关的资源,欢迎与我们联系,共同携手,一起创造财富神话!

联系方式:
     1、电子邮件:请注明您的相关情况、网络联系方式与电话,发送电子邮件到:momoozhu@yahoo.com.cn             
       2、电话联系:029-81806922
       3、网络联系方式:
     QQ:597263641
     MSN:momooangle@hotmail.com

MACD期待您的加盟!





亚洲交易投资博览会


  亚洲交易投资博览会是首个在中国地区举办的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专业交易投资博览会。大会以搭建中国交易投资者与亚洲金融界充分交流的平台为宗旨,最大程度的满足于专业投资者的需要,缩短信息国际化的进程。
  作为针对区域性市场的交易投资博览会,我们更专注于探索亚洲交易投资者的需要,为交易投资者提供更量身订做的信息服务支持,从而帮助改进交易投资策略;我们为交易所、银行、经纪公司、投资者培训服务公司、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商等所有金融领域的参与者搭建一个与目标客户零距离接触的有效交流平台,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产品和服务传达给最适用的目标客户。我们将带来的是所有活跃金融投资者最密切关注的年度盛会!
  亚洲交易投资博览会(中国深圳)是覆盖全亚洲的系列金融论坛之中国站。迄今为止,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超过20,000人次的专业投资者已经充分领略这股信息狂潮,并成为本论坛的长期密切关注者。2007年,这股金融信息的龙卷风在还将陆续席卷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成为全亚洲专业投资者都翘首以待的“金融风暴”!
  亚洲交易投资博览会是集专题研讨会与金融展览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博览会。历时2天,多达50场由国内外知名讲师汇集的专题研讨会将为与会的专业投资者带来非比寻常的震撼力。160多个行业内展厅将交易所、银行、经纪公司、投资者培训服务公司、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商荟集一堂,最新的产品、最优的服务、最完善的投资建议都将更直接的传导到目标客户的手上。强大的专业背景、雄厚的信息支持、精彩纷呈的交流内容、中西合璧的会议风格都将成为本论坛无可比拟的亮点。
  亚洲交易投资博览会是主要目标市场和针对客户高度密集的专业交易投资博览会。我们更注重吸引活跃的专业投资者的参与,而这样的目标设定  无疑与本会主办、赞助单位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能有效地帮助举办参与者缩短成功的路径,为专业的交易投资者提供更完善的投资信息。这不仅是一个信息对称交流的桥梁、这更是增强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机遇,金融品牌的建立和扩展第一步将从这里开始!
  双赢的交流合作为我们带来的是无限的商机!NextVIEW专注于将亚洲交易投资博览会打造成为亚洲交易投资市场中的旗舰品牌!

精彩看点:
  •   由国内外知名交易投资大师带来的超过50场全天不间断的讲座和研讨会。
  •   发现更多最新的交易投资机会、最优的服务和交易工具。
  •   中英文讲座满足您的不同需要。
  •   一站式、全方位、专业性的展览云集超过160家行业内知名企业。
  •   我们的大会将带您走遍全亚洲!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等国家的会场随时欢迎您的参与。



MACD金融网参展信息:
  MACD金融网将携其拓展品牌MACD金融网校参展,展位号为13号,欢迎参会朋友到现场光临指导。



MACD特聘讲师免费专场:
  MACD元老级人物Girlkiller(GK)将在11.30号中午12:15至13:15在为大家送上免费课程
  课程标题:技术分析辅助投资决策的适用性探讨
  讲师:李欣京 Collin Li Xin Jing   即Girlkiller(GK)
  讲师专栏:http://bbs.macd.cn/forum-112-1.html



MACD赠票信息:
  2007深圳金融交易博览会国际投资大师Mark D Cook 讲课门票一张,价值800元,时间在12.1号
  介绍:http://www.macdwx.com/download/macdwx/index.html


                               MACD金融网
                               xibeishiren
                               2007.11.29





附件
2007-12-1 22:22

P1040657.JPG (153.58 KB)
  

2007-12-1 22:22

P1040638.JPG (138.59 KB)
  

2007-12-1 22:22

P1040637.JPG (137.27 KB)
  

2007-12-1 22:22

P1040633.JPG (133.1 KB)
  

2007-12-1 22:22

P1040632.JPG (134.58 KB)
  

2007-12-1 22:22

P1040631.JPG (111.65 KB)
  

2007-12-1 22:30

P1040644.JPG (98.05 KB)
  

2007-12-1 22:30

P1040653.JPG (148.93 KB)
  

2007-12-1 22:30

P1040654.JPG (165.57 KB)
  

2007-12-1 22:30

P1040659.JPG (145.19 KB)
  

2007-12-1 22:30

P1040660.JPG (107.93 KB)
  

2007-12-1 22:30

P1040664.JPG (156.85 KB)
  

2007-12-1 22:30

P1040666.JPG (152.45 KB)
  






http://bbs.macd.cn/thread-1297580-1-1.html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2 19:54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国忠:中国注定会成最富裕国家 泡沫将回升

 中国内地的A股泡沫已经出现了一个微小裂缝:上证指数从本轮最高点下挫了20%并且可能还将继续下跌10%。尽管如此,市场仍然处于价值被高估的水平。此番下挫之后,泡沫可能还将继续回升,因为泡沫形成的基本要素——高经济增长率、资产的短缺、高企且不断增长的流动性——现在仍然存在。

  明年的奥运会之后,可能将会有另一次更大的甚至能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的调整。一个巨大的泡沫破裂(比如股票价格下跌70%,房地产价格下跌50%)只可能发生在美元的强势反弹之后,而这一切至少在两年之后。

  中国内地有着泡沫赖以形成的最完美的环境: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导致了流动性的大幅增加和对资产的强烈渴求。同时,政府持有着土地、自然资源和绝大部分大企业。这两种因素的结合,导致有太多的钱去追逐太少的资产。作为结果,牛市周期迅速形成。这样的动力能轻易误导投资者,从而形成泡沫。

  自上交所1990年重开,整整一代投资者和投机者经历着过山车般的境况,财富每天都在产生和毁灭。中国股市已经发生过三次大跌,分别发生在1994、1998和2001年,最后一次股市大跌使得投资者信心全无,他们害怕将自己的资金投入股市,这导致了长达4年的熊市——尽管其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1990年代开始进入工作的新一代,到了2005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到股市冒险,他们巨大的数量引起了股市的飙升,成功的滋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龄人——这些人正是本轮牛市的核心。他们进入的时候,正是市场触底的阶段,所以他们现在仍然没有什么损失,还在赚钱。

  只要这一代人仍然保持乐观,市场将会反弹。但他们今后将不得不经历上一代投资者的苦痛,而当他们信心丧失时,人们将迎来下一个漫长的熊市,直到更新的一代人涌入市场。

  难道中国内地的经济将会在一个泡沫接一个泡沫中循环吗?直到中国很难觅到增长空间,我想答案恐怕是肯定的。总有一天,中国经济将会经历和美国1929年大萧条或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破灭相似的过程,但这可能是15到20年之后的事情了。

  泡沫破裂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将远小于美国。当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升时,中国的投机者将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冲进银行去举债,以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滑雪度假或者潜水旅行,他们只会带着一个幸福的笑容洗洗睡了。在西方,人们赚钱是为了花掉它,在中国,人们赚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的乐趣首先来自于数钱,而不是花钱。

  中国和西方的这些差别将加剧前者的泡沫基础。如果一国的居民比另一国的更热衷于财富,那么结果是它们贸易的时候,财富就会不停的流入前者,这可能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中国注定会成为最富裕的国家。眼下,我估计中国的财富将在20年内超过美国。

  经济学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上的:一个理性人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理性人不会制造泡沫,他们都能预期泡沫破裂从而不会参与其中。但是无论如何,现代历史已经带着明显的繁荣和萧条交替的烙印。经济学家无力解释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历史事件。准确量化一大群人为何同时陷入疯狂已是不可能的任务。也许哪天,生物学家们将给我们一个答案。

  如何对待泡沫,经济学家们有着深刻的分歧。20世纪杰出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循环美名为“创造性破坏”。现代经济学家们都羞于这种为纯粹的动物本能进行歌颂的行为。内心深处,他们可能也抱有相同的观点,但是他们通常用非常复杂而难以理解的文字将之表达出来。我认为,如果一个泡沫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那么它是可以容忍的,因为它产生的溢出效应将弥补泡沫破裂的财务损失,而这也正是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的全部意义。但是,当泡沫是在追捧非生产性资产时,政策制定者就应该尽快地扑灭它。

  中国应该通过出售国有资产的方式,减轻形成泡沫的压力。政府不应该在市场经济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国有上市公司股份的2/3目前属于政府,这些资产的出售将有利于缓解资产匮乏的情况,获得的资金可以用于补充养老金的不足、或者支持农村教育和医疗保健。

  国有资产的转让能在几年内减轻泡沫症状,但是人们的动物本能必将在一个上升的经济体中带来一个个越来越大的泡沫,当这种动物本能在13亿人的心中狂奔起来时,可要留神了。

    相关新闻:

    谢国忠:两会到奥运之间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行情

    “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关键年?中国经济已经成气候了,什么时候发展都发展得起来。哪一年都不关键。想通过‘关键的一年’来忽视一些社会问题的话,这是个借口。中国现在应该慢下来,好好想一下,将来要变成什么样的国家。”2007年12月中旬,经济学家谢国忠告诉记者。

  如果说2007年上半年的关键词是“涨”,下半年的关键词就是“拐点”。而今天,让人期盼已久的2008年在人们的口中终于变成了“今年”,那么中国经济领域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中国房地产市场要正常化是很不容易的

  记者:2007年,为什么许多普通百姓都进入了股市?

  谢国忠:这是通胀引起的保值心态。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里,利率很低,人们都有一种钱在贬值的感觉,都想去炒,炒股、炒房,结果反而引起了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

  记者:在2007年,一边是“地王”的频繁涌现,另一边却是“永远”的供不应求,为什么?

  谢国忠:现在国家土地供应比较低,开发商造房子欲望低,这就引起了供求不平衡,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根本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希望房价高好收税,这是核心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要正常化是很不容易的。

  记者:随着政策收紧,“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拐点”的讨论越来越多。你对此有何看法?

  谢国忠:房地产拐点是宏观调控政策引起的。另外,如果股市下跌的话,也会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过去几年,土地价格涨了好几倍,如果突然掉一半的话,是很容易的。

  记者:那2008年中国房地产时常走势会如何?

  谢国忠:一般来讲,长期因素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很重要。现在房价在掉了,如果今年2、3月份,政府又把信贷政策放宽了,那房价就又该涨了。今年2、3月份应该是个买房的机会吧。

  问题是,你不知道宏观政策调控多久。现在银根收紧,开发商要通过卖房来融资,暂时房价是下降的,但供应没有上升,房价下降只是暂时的。开发商都没钱的,他们的钱都用掉了。

  房地产开发商的模式在中国很简单,有了钱就买地,然后资金链都绷得很紧,能借多少钱就借多少钱,所以开发商没有很多钱,市值是挂在那边给大家看的。所以,如果我们的信贷政策这样一砍,那么很多开发商都会大伤元气。如果紧缩政策再维持三四个月,那很多开发商都会倒掉的。

  今年两会到奥运之间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行情

  记者:现在很多人担心股市有泡沫,对于股市今年的发展,你作何预测呢?

  谢国忠:那要看政府了。这个市场已经进了水了,已经多放了钱进去了。如果再批100个基金,那肯定超过8000点了。我认为,下一步股市还会进行调整,这和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和政府预期都有关系。政府会愿意这个市场更稳定地发展。具体调整多长时间,那也要看宏观调控政策,这是另外一个变数。

  我预计要到信贷政策有明显改变的时候才会结束调整。我个人判断,会在2008年两会之后到奥运会当中这段时间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行情。

  记者:对于股价、房价、物价,老百姓都很关心,你能用简短的话来预测这些价格走势吗?

  谢国忠:今年如果股市有行情那就应该是奥运会之前那一波行情了。如果要给建议的话,在奥运会之前就应该平仓了。这是我个人感觉,但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做。

  人的心态很难改变,他会觉得能赚更多的钱。奥运会之后,会有明显的调整。今年股市、楼市都是先跌后涨再跌,呈“S”形,以3月和8月为时间节点,物价是先上涨再缓慢下降。

  中国还没到把一些企业赶出去的时候

  记者:今年的物价还会继续上涨吗?

  谢国忠:粮价还是会一直往上走的。国际上,大量玉米(1694,-17,-0.99%,股票吧)都拿去做乙醇了,很多人不种小麦(1955,-39,-1.96%,股票吧)都改去种玉米了。小麦和大米之间的替代过程比较慢。价格上涨还没有结束,带动下游产品也涨价。除非西方国家政策改变,否则价格还是会一直攀升的。

  我们是投资带动的经济,国家的信贷规模控制着GDP的增长速度。政府允许粮价上涨,但是其他产品的价格不能涨,平均起来,价格上涨就没那么厉害。物价涨了,工资会涨,但物价和工资有可能进入恶性循环。现在把房地产价格打下去,就是要控制通胀预期。

  记者:今年,我国将举办奥运会,这会对我国经济有多大影响?

  谢国忠:中国经济从宏观看,2007年最肯定的是进入了通胀。正确地看待中国经济,主要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就业,一个就是通胀。奥运对中国,主要是增强信心,信心在经济领域里,会使得风险溢价下降、资产价格上升。这是人们最容易做的事。奥运之后,资产价格会下降,但经济不一定。中国企业还是有钱的。

  记者:十七大以后,我们越来越强调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这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谢国忠:鼓励消费是可能的,但通过消费带动经济是不太可能的。中国还没有到那个时代。消费时代就是大家有钱就花,而中国现在还需要积累财富。所以,贸易投资带动经济是必然的。

  中国的节能减排政策也影响到两三年以后的中国制造业出口。现在很多企业都想搬走。中国出口企业受到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降、新《劳动法》出台等一系列影响。不少企业现在急着要搬离中国。

  中国还没到把这些企业赶走的时候,中国应该多造铁路建到内陆城市。那些企业就不会担心物流问题。目前,我们的配套措施还没跟上。两三年后,中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广州日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价量浪盘>> 专栏研究

融者胜




   总版主
   
   MACD特聘讲师

               
UID 116790
阅读权限 230
注册 2003-7-7

  • 积分 17061
  • 帖子 4778
  • 精华 20

UID 116790 精华 20 积分 17061 帖子 4778 奖励 3788 热心 377 金币 0 阅读权限 230 注册 2003-7-7 查看详细资料


















<<价量浪盘>> 专栏研究


价量浪盘





husj348原创专辑电子书-融者胜制作




下载《融者胜macd论坛原创专辑》电子书


[ 本帖最后由 融者胜 于 2006-4-7 09:26 编辑 ]



husj348原创专辑
把理念变为实战--------操作的阶段,周期,次数
关于对政策、消息、媒体、股评、舆论、导向,如何来鉴别、看待他们?
建立认识市场的步骤和分析市场的基础顺序金字塔
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确定拐点的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husj348股市名词解释
周期在分析和操作过程中的顺序关系
自我欣赏与赞美系列一 理念的逻辑性
自我欣赏与赞美系列二操作的艺术性
融者胜系列QQ群和博客简介




把理念变为实战--------操作的阶段,周期,次数
  操作的阶段,周期,次数

  1,行情性质决定可操作阶段:

  反转或局部反转=鱼肉=3个可操作段落=鱼头+鱼身+鱼尾

  反弹=鸡肉=2个可操作段落=鸡翅=b1+b3

  或=鸡腿=B1+B3

  2,行情的级别决定时间跨度和空间高度:

  120和250线是日线背景,60线=小时周期,30=30分钟,

  15=15分钟,MA5=5分钟,这个环节需要单独拉出来说。

  3,行情对应的操作次数:

  鱼头=1只 如1311的600608,1307的600073

  鱼身=1或2只 如1311的宝纲,上气和608衔接的很好绝非巧合,1307的205,740 齐鲁等和073衔接的很好

  鱼尾=鱼尾前期+中期+后期

  前期=1只(此处与鱼身相连肉还很多)如920和600205衔接很好,是日线3浪股与小时3浪股转换的典型代表(虽然920涨副很大但还是小时级别)。

  中期=1,2只如0055和920衔接,此处肉已经开始不多了。

  后期=若干只但已经要快进快出了,如还立,祥龙宝石等

  大B1=1只如1339的深房

  B3=1只,B1的龙头到了B3一般还是龙头,

  小b1和小b3也是同一只小龙头,如太重,628 等

  总结:只有鱼尾后期才是多换股时期,其他阶段都是找龙头不放。

  一个公式可以在K线上有很多个买点信号,电脑内真正有价值的,就是那一段鲜民的上升段,横和下成功率都低,个别成的

  都有特殊性,当然我们可以提炼这种特殊性专门对之,而我们要研究的是那段具有普遍性的上升浪的产生状态与条件,这样

  成功率就会更高,这是先确定研究方向。然后才是细节。

  任何指标都是至后的,因为他们都是K线派生的,浪是K线

  均线最直接的构成。

  股价离开均线远了就回头去找,碰几次是有规律的。

  日线一个推动母浪包含五个60分的子浪,

  日线一个休整母浪包含三个60分的子浪,不同周期浪型

  关系依次类推。这样就可知道哪个拐点是真的。再加上

  量的关系,盘的等等

  例如

  大盘,先加上60 120 250 线

  519行情过250后两次回打250,第3次就死掉了

  接下来624后 1311两次上打250 虽然1311过了但还是

  假的。1307是第3次了,应该具有新行情的可能,但1307----1783 如果是2245大跌结束后,新一轮牛市开始前的中间过度X浪,那么1300----1800将形成大箱体,这种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因为250从下降到水平再到上升的时间跨度不太够。需要几个来回,所以大家不要一涨就看到2000点,一跌就看到1000点,

  一个长期保持获利的人,不在于操作数量,要的是质量。我总结出来一拨行情大概可操作的有效次数,这个问题很重要,许多人亏钱就是不懂什么行情应把握几次,这是很有讲究的。次数虽然不多,但很精准,那些年操作50甚至100多次的人,情况不会好,否则银行都搬回家了。

  理念的提炼

  我对各个阶段不同状态的行情有如下描述:

  鸡肉行情  分为三种级别

  性质反弹  1,鸡腿行情:A浪超跌后的大B浪反弹。

  2,鸡翅    :1浪上升后2浪回调中的小b浪反弹。

  3,鸡肋    :单边缩量阴跌中的偶尔脉冲。

  鱼肉行情   分为三个段落

  性质反转    1,鱼头行情:由超跌股点燃导火索的反转或局部反转行情。

  2,鱼身   :由三浪主升股引导和构成。

  3,鱼尾   :小周期后三浪补涨股构成。

  根据上述理念,建立了三个组合公式进行选股和预警监控,

  1,鱼头鸡腿:此二种行情模式都是纠正超跌而引发,只是后期行情

  演化不同罢了。

  2,鱼身大肉:捕捉三浪龙头股

  3,鸡翅鱼尾:此二种行情模式有相似之处,可通用。

  有了理念,选出品种,接下来是:二次鉴别和具体操作。

  操作要领四字诀:价,量,浪,盘。

  语言是简练的,理念是清晰的,解释是复杂的,明白是靠悟性的。

  但凡有几年股龄的,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某个局部的东西,象

  一盘散撒,谁都不挨谁,这是因为经验的数量不够,无法达到由量变到质变。这个过程可以缩短但不能跳过。2245点以前,我的经验在各个领域都是一大堆,但谁都不挨谁,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们之间有点联系,再细想,哎呀,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为此好几个夜深无睡意,把思绪缕了个清清楚楚,然后,睡着了,很香。

  --------------------------------------

  我为何要写上面的话,因为我也是从你现在的阶段过来的,

  我也会编一大堆,但我从宗点又回到起点,你并没有错,只是我想把你这个

  阶段缩短,早日回到原点,到那时,你可能还用现在的东西,但已不可

  同日而语了。

  记住今天的内容,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年。你有所悟。

  我相信这个帖会对朋友们有好处 的。

  境界不同的不屑已故,境界达到了回味无穷。

  观感

  首先向348兄致敬,你的交易理念和交易系统相当系统,但需要进行深度的整合,该系统的数量化集成应是你今生唯一还需要在证券行业下的最后一点苦功,恭喜你。

  系统的数量化集成不在指标上,在于股价的临界突破点[向上或下]与该股在不同时间序列中集成浪级的拐点处的逻辑关系是否有同一性,同时提醒你放弃浪级的界定,专著于3,5浪的数量化界定,相信你知道我的意思。你在论坛上的帖的目的性就此应达到了,予祝成功。

  ----------------------------------------------------------------

  以上是名叫自以为是的朋友的夸奖。

  我不仅明白 自以为是兄的意思,而且早在2年前就开始这个研究工作了,

  我如今最大的敌人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就是我们的心态,因为我们不是神仙,也不是机器,尽可能的控制好

  欲望的膨胀,将理性的技术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

  大盘的方向是由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向的力量对比所左右。走3,5浪的股数量太少,大盘就不会有大行情,这正是1339没有鱼身股,而1311和1307有一定的行情的原因,对不同浪级层次进行数量统计,判断大盘和个鼓的真实拐点有极大帮助。

  不同浪形序列层次数量和力量对比这句话里有3个内涵。

  1,不同浪形序列层次,说的是有的股现在正在走1浪上升,有的是2浪回调,有的是A浪下跌,有的是B浪反弹。有的是1浪上升中的小1浪,有的是1浪上升中的小3浪,浪形的方向不同或者浪形的级别不同,等等,处于不同的浪形和序列的状态。

  2,数量说的是以上各种不同的状态分别有多少个。

  3,力量是说以上各种状态的数量总和他们所占的权重。

  明白这些后就有了大盘未来一个时期大盘可能被那种力量所左右,如1307到1783,他就是因为有相当一些权重板块走日线的3浪(石化等板块),所以大盘就不能不涨了 

  强势股和大盘的关系往往有个同形不同级的特点。如大盘是1浪他是3浪,大盘是B他是1浪,具有超前性。

  预测底部确切点位对操作毫无益处,,但研究有什么现象会演化和导致底步,是有意义的。

  趋势和波浪是不矛盾的,趋势的大小正是波浪级别的大小,趋势的拐点正是某段波浪的拐点。

  每一次行情都是有针对性的,明白他针对什么,就明白行情的时空

  任何方法都做不到提前预测,只有波浪能做到,但学的不精,也会害人不浅,这就是大多数人并不相信他的原因。

  为什么离开波浪,就不会稳定持久?”到底学了波浪理论,自己会有什么超越?

  因为其他方法研究的出发点,都是局部的点,而浪是线,把所有的股的浪了然与胸就是面,+量+盘就是立体的,你说是不是比点要全面的多,这就是要进行各种浪序的数量统计研究的原因了。

  把握时机

  这四个字每个人都会解答,我认为时乃盘机乃股,缺一则不美。有 时 没机要败,

  有机没时也要败。大盘有时是沙莫有时是水胶地,所以,必须知道河时选水稻,何时选仙人掌。这就是大盘环境与个股板块的对应关系。

  大盘有超跌 超涨与二者之间三个状态,个股也然,

  超跌后先买超跌股,如回落不破前低才有可能走出三浪这时选一上二平三凸破的股,

  即二浪作平台的。当然首选涨停股。1339后624前几天有深本地股先动。

  浪的大小是相对的,母浪里有子浪,子浪里有孙浪,我用不同周期来划分,如:日线的一浪小时线的三浪等等。要买就买三浪股,三浪起点是涨停的就象。920,000055

  此为小时三浪。日线三浪MA120与MA250第一次多头排列古价届于二者之间后又想上突破120如600205 60074 0 600104等等。600740涨停突破典型的日线三浪。

  三浪的膜试和类型:

  有两种趋势型和能量型。下面接着写

  。

  三浪类型一是趋势型大多以大盘蓝筹群庄股。此多慢牛。

  二是能量型大多是中小盘题材概念短独庄。此多疯牛。

  在所有条件都相同,最主要的决定作用是量的位置。

  不要怕涨停股,关键是浪形的位置。

  把涨停当作某级别三浪或一浪的起跳点来分辨,如是,

  那他比非涨停股要凶的多。

  认知了大盘环境,就有了操作平台,价量时空

  价比作母,量就作父,时空就是孩子名曰浪

  均线有趋势和浪,量也有,二者都是三浪才更可靠,

  活筹就是把量趋势化,并非其他指标。

  浪是线,涨停只是线上的一个点,

  他的惯性加上能量告诉我这个线还会有点延长。

  股票获利的本质就是抓住古票的惯性。

  找句话来表达个股炒做的周期和空间的关系:时间是横坐标,空间就是纵坐标,形成的点的延续和方向由量来引导和控制。

  不同的指标在高手的手中是杀人的武器,只不过是刀与枪的区别,在低手手中,就是自杀的工具,越好死的越快。

  1,大盘何时可买--------此为时---------就是何时种菜

  2,对应买什么-----------此为机---------就是种什么菜

  3,行情性质决定时间

  4,行情级别决定空间

  5,性质和级别决定次数-----------不盲目无休止操作和持股

  解决和回答不了这些问题,纪律和止损都无从谈起。

  持久的稳定的成功的做股票的研究顺序,先研究大盘上升的可靠段落,再研究这个段落的适应性品种,虽然会漏掉与大盘不协调的黑马,但却提高了成功率保证了收益率,成功具有必然性,错误具有偶然性。你说我就轻大盘重个股,也能行啊,那你是超人,而大众不能都是超人,所以。。。。。。。。

  周期的划分,也就是浪形级别,一环扣一环,推动和修正都是相对而言推动里有修整,修正里也有推动,转市也是相对的,在日线是推动在周线就可能是修正 ,每个大周期都是小周期的母浪,小得就是大的的子浪了,都是包含与 被包含的关系。

  周期在分析和操作过程中的顺序关系

  周期在分析过程中是从宏观到微观,也就是从大周期到小周期,一还扣一还,一直扣到最微观的周期里。每一个级别的大周期都指导和制约着小周期。大周期有了质变的条件与要求,小周期的转折才具备掀起大波澜的共振能力。或者说是小拐点转变为大拐点的可能性。

  周期在操作过程同分析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是从小周期向大周期运做,是顺势跟随并动态检验分析过程,每一次从小周期的操作到大周期的跟随与跨越,都是对分析过程中,大周期与小周期指导和制约关系的检验与矫正。

  分析是从大处着眼,操作是从小处着手。二者是正推与反推的关系。

  电脑的强项是理性的抽象的和逻辑性方面,但缺陷是形象性差,而人脑是后者强,前者不如电脑。如:人脑和电脑下棋,下象棋就很难下过电脑,因为象棋只注重逻辑性,是电脑的强项,而下围棋,人脑就容易赢,因为围棋是除了逻辑性还具有形象学的美感的。是人脑的强项发挥了作用。那么把两个脑子容为一体,就会完美至极。股票是即有逻辑性又有形象性,所以要用两个脑子的强项才能打败他。

  许多朋友都自觉不自觉的走上了两个极端,要么对波浪不屑一顾,要么把指标一棍子打死,而二者的关系如同两个脑子,一个是管形象的,一个是管抽象逻辑的,只有把他么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

  指标是一个点,浪(或说趋势)是一条线,当浪的拐点和指标的金死叉点共振时指标才显出威力,这也正是指标有顿化而使你无所适从的困惑,(什么浪容易让指标顿化,后文待续)再+供求关系的量+盘+宏观面+行业背景+公司基本面+主力面+筹码分布+股东户数+人均持股。。。。。。对股票的理解就从点-----线--------面---------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了。

  我写此帖,是给大家提供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理念平台,当你明白其中道理后,可以将自己的特长发挥的更好,而不会是和你的经验相矛盾,只会纠正原有不正确的方法,相当于给你输入的是内功,不会影响你的用刀还是用枪的习惯。

  中国股市的浪形特征:

  上升浪是3浪最大,5浪失败

  下跌浪是A浪暴跌,C浪阴跌,E浪做空头陷阱。

  一年到头天天忙,到了年底算算帐,原地踏步是好的,亏损一半是正常。

  该睡觉时不睡觉--------------------买了好股天天怕跌,早早就卖了

  该起床时不起床--------------------买了烂股天天握着,睡也睡不醒

  该休息时不休息---------------------买了就卖卖了就买,不问青红皂白

  该干活时没力气---------------------行情来了没有钱,牛市只为解套忙

  多谢楼主,呵呵!!

  看了楼主,对楼主的水平和心胸非常钦佩!

  我现在对股市的理解是这样的:要充分理解超级主力的操盘手法,把一些看似无关的现象联系起来,有全局意识,才能看清楚。

  目前我把超级主力的操盘手法总结如下:就是一班冲锋,二班埋伏,三班准备。

  我是作中线的,从来不作反弹,也不预测大势。在实战中我的操盘方式如下:

  超级主力建好舱位后想拉动大盘反转,必须给其他主力发出明确的转势信号,同时树立坚定作多的样板,以拉动市场人气。表现在盘面上就是这时(市场相当低迷时)会出现一只或几只超级强势股(往往是历史人气股),往往采用逼空式拉升手段拉升。这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引人注目的意图,这一只或几只人气股就是主力操纵大盘的“点”,我把它们叫作“冲锋队”。冲锋队没有出现时,大盘根本不可能实现反转。

  在正确树立“点”效应后,主力就会加强面的进攻,这时,会有一批埋伏在年线和半年线附近的股票展开推进式上升浪。我的操作就是在出现冲锋队时,伏击这些股票为主。这些股票出现时板块效应相当显著,是为主力操作的“面”。

  同时,主力会根据市场的状况,策动相应的攻击波。如果市场良好,就会出现第三梯队、第四梯队、第五梯队。如果市场不太好,那么第三梯队往往就是起掩护作用,不会再有第四、第五梯队。

  呵呵,我认为主力的操盘手法无非是“以点带面、梯队操作;攻有冲锋,退有掩护!”。我的这个观点是否有问题,忘楼主指教。

  还有两个问题如下:一是怎样伏击冲锋队呢?二是如何事先分辨各主升推动浪股票的强弱,也就是涨幅大小(呵呵,太贪心了不是?),望楼主不吝赐教啊!!!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igua at 2004-6-15 12:27 AM:

  看了楼主,对楼主的水平和心胸非常钦佩!

  我现在对股市的理解是这样的:要充分理解超级主力的操盘手法,把一些看似无关的现象联系起来,有全局意识,才能看清楚。

  目前我把超级主力的操盘手法总结如下:就是一班 ... 

  -------------------------------

  冲锋队=鱼头。。。。。。。

  鉴别他们的方法就是把大盘的浪数好,因为他们出现在大盘的4浪末5浪初,5浪是个空头陷阱,人们长说这句话,其实 他们根本不知道空头陷阱,产生在什么地方。那能到处产生呢。

  348兄,真心希望你能多在论坛留一段时间啊!

  你帮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一片天空。

  这几天我对股市的理解有了很大程度的飞跃。现在我的头脑可以说正处在一种大爆炸式的状态。很清醒,又很迷惑。

  但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条通往伟大作手的路。

  由理解,变成理念,由理念再到实际,这还是一条漫长的路。

  对于我来讲,可能还需要一个大尺度的牛熊循环的周期才能走完。

  幸运的是,我已经站在了理解这条路的起点。方向已定,剩下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

  我想花一段时间把我的想法总结出来,望兄这段时间能一直有时间在论坛,好给我批评指正!

  ----------------------------------------------------------------------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xigua at 2004-6-17 05:32 AM:

  你帮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一片天空。

  这几天我对股市的理解有了很大程度的飞跃。现在我的头脑可以说正处在一种大爆炸式的状态。很清醒,又很迷惑。

  但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条通往伟大作手的路。

  由 ... 

  ------------------------

  我会 帮你达到和我同样的境界。(现在我的头脑可以说正处在一种大爆炸式的状态。很清醒,又很迷惑。)这是升华前的状态,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走过的心路历程,每一个人,只要他的境界在我之下,他说几句话,我就知道他处在我的哪个阶段,我都可以对症下药,治疗他的毛病。在我后面的贴图讲解中,你会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每个人都承认股票是少数人挣钱,同理,指标也只是少数人会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一种用法普及率很高时,他就失灵了,但不等于他就没用了,而是需要开发新的用法,还没有多少人会用的用法。KDJ 的新用法没几个人知道,所以我不能公布,我想大家也理解,不是哗众取宠,只是提醒有些朋友别砖牛脚尖,太极端。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再开发再利用的。 看你工夫下到没有,方向走对了没有,一个死道理,就是永远都是少数人能悟出来。和成功永远是少数人是一个道理。

  确定拐点的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宏观消息 | 

  中观行业 |  

  人气指数---------舆论(媒体机构)导向,亚当和哈特2个理论的选择运用,也就是相反理论和顺势理论的选择运用。

  以上为一个要素。

  技术层面是一个要素------价,量,浪,盘。

  盘口单独拉出来是一个要素--------能量,热点,龙头3有条件。

  这是大筐架,是高度概括的精华。

  宏观------行业--------技术浪形---------行业-------宏观,循环共振到一个具体点上。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并不矛盾,也不排斥,更不能独立,而是相互验证的关系。

  客观看待股股评

  人气指数---------舆论(媒体机构)导向,亚当和哈特2个理论的选择运用,也就是相反理论和顺势理论的选择运用。--------这就是股评的作用。做股票要综合方方面面的素材,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大众心理因素,这是股票分析中的一大门派,不能忽视他们的影响力,关键是利用-----如何利用的问题。这个东西要单独拿出来结合技术层面对应他们不同位置的相互关系。不一定天天看,也不一定天天有用,只是在某个时候起某个作用而已。

  知行不能合一就是知的还不够

  股市里的东西,真的可以“知道的足够”吗?

  够与不够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你的自信程度,自信程度来自于货真价实的能力。用什么体现呢?

  就是你的手和脑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你能否作到分析------操作形成条件反射。这是一个简单的却又很难的尺度,你能连续保持作到条件反射就反馈出你的 知 与 行的度达到或者说有了匹配。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就是知与不知,够与不够的基本标准 。

  当然市场是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条件反射 。




关于对政策、消息、媒体、股评、舆论、导向,如何来鉴别、看待他们?
  如何看待大家常说的亚当理论(顺势而为)和哈特理论(相反),其实就是对大众心态的研究,用来对政策、消息、媒体、股评、舆论、导向,如何来鉴别、看待他们?有的是贬、骂、好的。实际上,这些内容,也相当有用。也是可以被利用的指标,反映出一种判断行情的规律。比如:一个政策,如何时出台,对行情的影响,必须是同行情内在结构发生共鸣、产生共振,才会有效果;否则的话,就会发生相反的结果。其实,在最后的政策出台之前,已经有了不少的消息,只是你忘了(因为那时,行情的走势还没到波浪结构的拐点时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最后起作用的利空、利好,只不过是达到了行情内在的共同点、共振点。如果上升1、2、3、4、5都形成了,再出利好,也没用,会跌;如果出利空,则助跌。

  上面是政策方面的,如何来看待股评呢?如果你自己有分析个股好坏的能力,股评是不起作用的。,如果股评论点符合股价内在的走势,则会推动行情的发展(涨、跌停)。如果股评是庄托,那么,只是能左右行情的一小段时间,大方向还是无法改变。

  每个股评,都是专业人士的结论,对这个结论你不必太在意,你要在意的是股评分析中的内容,比如说调查数据和一些你没有能力获得个股基本面信息及概念。内在结构发现能涨的,主力运作的理由是什么就可能来自这里,股评是外在消息面的内容,他提供的是调研的资料。

  各类报告(万国投资报告、首放等资料)不是不能看,内在结构相互一致,就会产生共振(上升时能涨停),内在结构不对,就会是托,马上就出货。

  对股评要有正确的态度、思想,不要一味地排斥。

  考虑事情的外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亚当(顺势)理论用在鱼身的过程之中,哈特(相反)理论运用于拐点上。这两个理论的使用,归根到底还是在浪形的分析之中,如果不会分析,则还是无法使用亚当、哈特理论。

  更具体来说,哈特(相反)用于浪的鱼头鱼尾(上升5浪或下跌5浪均可)、亚当(顺势)用于波浪的鱼身中。同理,哈特(相反)、亚当(顺势)理论也可用于各个级别的行情之中。

  外在因素的威力有多大,取决于内在的因素,即大盘的浪、级别。

  如果你不能掌握内在的结构,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建立认识市场的步骤和分析市场的基础顺序金字塔
  合一----------------------     顶层

  。。。。。。

  市场之节奏及韵律---------------   6层

  市场之宏观中观微观的相互验证---5层

  浪形浪序及市场时空模式匹配----- 4层

  浪形结构及市场模式的高度融合---3层

  市场层次结构的力量对比---------  2层

  浪形浪序结构的统一性标准------- 1层

  理念之科学的逻辑性思辩--------  底层




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理念传承与发展简介(道氏------爱略特-------葛南维------HUSJ348)

  我们这个理念、想法,来自于何方?其实,股市中所有的理论的根都在道氏理论,道氏理论开技术分析之先河,是股市分析理论的鼻祖,其他理论则是分支。艾略特、葛南维和斐波纳兹进一步量化了道斯理论,本书量化到我们自己具体能够操作的结果为止,所以也很理想。

  同样的书,人与人之间为什么看的结果不一样?因为没能量化到底。具体个股,人们一看,都是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那么,这本书就不会有用。从众心理导致了该标准的失败。

  艾略特的8浪理论,对趋势作出了普遍的规律。但趋势理论就不一样,没法确定何时趋势结束,没法相对的提前确定,没有量化。尽管道斯理论也有很多方方面面原则和标准的,但还是不够量化,而艾略特就很好地进行了量化,向前迈出一大步,因此更具操作性。(但还不够)

  葛南维给了我们一根均线,葛南维对艾略特理论又进行了量化,更进步了。

  大家一般对葛南维的理论研究得不深。虽然葛南维的均线设为5、10、20、30、60、120、250,但没有说为什么。但在本书中,对均线的设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葛南维的8大买卖法则也可推广为二个都是ABC的话,就是三买、三卖。(6大买卖方法)

  葛南维理论,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可以围绕所有均线进行操作,

  本书中,已经将三位前辈的理论的优点进行了融合,对三位前辈理论的模糊之处进行了组合(不是说前辈不知道这些内容,而是没有明说而巳),吸收了他们的优点,优化配置出更具操作性的理论。

  这四个人(道,爱,葛,费)都有各自的特点,各有千秋。他们本人都会在操作中有所收获,但其他的人看他们的书,就不一定能做得很好,知识掌握得不全。

  本书的核心----------收益要利基--------利基要资源-----------资源要错位----------错位要纠正-----纠正要供求-----供求要外力-----外力要共振------共振要结构-----结构要数浪-----数浪要时空-------时空要收益。。。。。。抱歉,不做解释。有缘人悟之。

  有五个逻辑性。。。。。。

  还有一个就是艺术性,就是波浪的鉴别、转化。

  本书将里面的逻辑性内容增加,艺术性的内容减少,因此,变得更具操作性。(两块海绵------

  逻辑性与艺术性的相互转换

  作为一个人,介入一个陌生领域,是一个新手。有两块海绵,艺术性的海绵非常饱满,逻辑性的海绵干干的。进入这个领域后,将艺术海绵中的水挤进逻辑海绵之中,什么时倏两块海绵所吸收水的量的反了过来,那就说明,已经掌握了该领域的大部分的细节。)

  理论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买和卖的具体方案?只要找到了逻辑性后,就学会了操作。可以发现买卖点,同时也更具前瞻性、针对性。

  同时,即使本理论的公开,也不会使每一个操作趋于一致,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但是,可是,还是不能全面公开)!!!

  逻辑性是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波动规律本质的、内在的关系,有各自的波动频率来决定。比如美国、香港、日经、沪深指数,不同的市场会有不同的波动规律和频率,决定了每一个市场的内在关系。因此,我们的市场有我们的参数、其他的市场会有其他的参数,但分析方法是一样的。每一个行业,都可以用以前的行业景气度(因为可以对每一个行业进行K线描述),只要能描述,就能用本理论可以推断未来的波动规律。

  同时,每个市场的要素(如体制,历法,会计制度、节假日、交易时间、政府的会议召开时间等等)基本上都处于不变的状态之中,就会影响到波浪理论的规律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动。

  人性的弱点--贪欲是无法控制的。是人,就有本性,贪婪、恐惧等。股市的波动规律,也都是如此。这些规律被道氏的波趋势论给予了总结,又被哎氏和葛氏进行量化。理论其实反馈是人的心理的波动规律、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规律。

  所有的人进行研究,找规律,就是为了量化所研究的内容。经研究后,就有了量化的标准和依据,如果符合逻辑性、科学依据的,量化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是有操作价值的。如果研究后,还是不能找到量化的标准,那就说明,还没能找到普遍的规律,不能反映出市场的真正的规律,是无效的。

  总之,原理是永久性的,参数不是永久性,是会变的。

  如果解决了五个问题,就解决了知的问题,时机就是知行。

  第二个大环境,什么样的背景,选择什么样的品种。人性变不了,方法也就不会变。市场是通用的,只是参数的不同而巳。

  等量关系?其实大部分内容已经在论坛中发了,只是书中加了些桥樑、纽带,对那些内容进行了融会贯通。

  ,使理论更加丰满、连贯。

  我们从前辈讲的原理、规律中,发现了根源性的规律,同时发现根源性的规律用于其他市场也是匹配的、吻合的。

  本书中的理论是传承于其他的前辈,后人也有可能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经后人研究后,理论如果过于完善、具体,至善至美,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如果公开,被大众所掌握,规律就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但原理依然不变。

  技术与心态的关系

  技术到位,心态才会好,然后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技术不好,心态也会逐渐变坏。心态好,有一个学习的积极性,技术不好,心态慢慢也就不好了。什么层次的技术对应什么层次的心态。

  个性化的成长过程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一个理念产生?不会是平白无故产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因素,理念的产生是一种悟性的爆炸。能量的储备是知识的积累。生活的阅历和家庭、社会的变化所承受的打击,然后是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前没有这个环境,现在具备了,就可以大展宏图。

  自己的内容自己来用,匹配是最好的,用的效果也最好。如果理念让别人来用,无法发挥出完整的、巨大的威力。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在别人的理论基础上在创造出自己东西来。

  从那里来回那里去,无约无素。

  理论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进入更高境界。

  在我的理论思想中,已经开始慢慢淡化所有的理论 的痕迹。最终要容为一体,在慢慢消失。有是无,无也是有,并不是刻意,而是熟能生巧顺其自然所致。正所谓无招生有招!!!



确定拐点的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宏观消息 | 

  中观行业 |  

  人气指数---------舆论(媒体机构)导向,亚当和哈特2个理论的选择运用,也就是相反理论和顺势理论的选择运用。

  以上为一个要素。

  技术层面是一个要素------价,量,浪,盘。

  盘口单独拉出来是一个要素--------能量,热点,龙头3有条件。

  这是大筐架,是高度概括的精华。

  宏观------行业--------技术浪形---------行业-------宏观,循环共振到一个具体点上。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并不矛盾,也不排斥,更不能独立,而是相互验证的关系。

  --------------------------------------

  人气指数---------舆论(媒体机构)导向,亚当和哈特2个理论的选择运用,也就是相反理论和顺势理论的选择运用。--------这就是股评的作用。做股票要综合方方面面的素材,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大众心理因素,这是股票分析中的一大门派,不能忽视他们的影响力,关键是利用-----如何利用的问题。这个东西要单独拿出来结合技术层面对应他们不同位置的相互关系。不一定天天看,也不一定天天有用,只是在某个时候起某个作用而已。


husj348股市名词解释
  下图8大要害字4大关系组展开都是长篇论述。如关于“预测”无罪过-----“预测”之内涵。

  “预测对错只是能力问题不是该不该的问题,预测是手段策略才是目的。预测结论的对错取决于方法过程及构成预测内涵的条件因素是否完整。预测结论并非唯一,策略方案同样并非唯一,二者间的正确选择与统一和落实执行是个人资金管理能力的体现。。。。。。”

  先发下图供股友玩味

  周期在分析和操作过程中的顺序关系  周期在分析过程中是从宏观到微观,也就是从大周期到小周期,一还扣一还,一直扣到最微观的周期里。每一个级别的大周期都指导和制约着小周期。大周期有了质变的条件与要求,小周期的转折才具备掀起大波澜的共振能力。或者说是小拐点转变为大拐点的可能性。

  周期在操作过程同分析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是从小周期向大周期运做,是顺势跟随并动态检验分析过程,每一次从小周期的操作到大周期的跟随与跨越,都是对分析过程中,大周期与小周期指导和制约关系的检验与矫正。

  分析是从大处着眼,操作是从小处着手。二者是正推与反推的关系。





自我欣赏与赞美系列一 理念的逻辑性
  我没看过太多前辈大师们的著作。只是和大家一样知道一点爱略特波浪理论的原理。还有个叫葛南维的前辈,他的理论核心是八大买卖法则。第三个我知道的大师是费波那姿,他的精华内容是一组神奇数字序列。我把以上三位大师的理论提炼归纳为:波浪级别,买卖法则,数字周期。我将这三个理论高度融合,发展,演变出自己的理论体系。结合中国股市运行实际规律及特点,将前辈的理论的模糊性做出了相对的量化。使得浪形分析有了比较具体的参照依据和相对标尺。         

  前辈们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前辈们的理论大家都耳熟能详。可是,他们的理论是怎么样和实际分析及实战操作结合在一起呢,许多朋友都研究的很深,但和实际的分析却是两张皮,这就是因为你没有明白前辈理论模糊性的内涵蕴藏着精准性,他们的模糊性体现在这些理论的适应性范围极其广大,无论是不同的地域还是不同的行业领域,都有其适应性。他们的精准性体现在趋势或说波浪的拐点上,同时在判断这个拐点的的时候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爱略特波浪理论的原理我就不赘述了。我要论述的是他的难点,波浪级别的量化。我是如何将波浪的级别进行量化判断呢?

  我先把均线系统设置为7条,分别是250,120,60,30,20,10,5。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这里讨论。我用这7条均线来划分波浪的级别。他们运用在任何周期之中,他们之间存在着辈分的关系。价格运行在哪两条线之间就界定其为与之对应的级别。如:在日线周期图表中,价格运行在120与25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日线的级别,价格运行在30与6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小时线的级别,价格运行在20与3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30分钟的级别,价格运行在10与2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15分钟的级别,价格运行在5与10之间,行情从此处产生,则是5分钟的级别,(以上均线数字前面均省略了MA字母)。

  界定了浪级,然后是界定浪序。无论行情是向上或向下,都有推动与修正之分,向上是推动则回落是修正,向下是推动则反弹是修正。一个推动母浪含5个子浪,一个修正母浪含3个子浪。所以,当确定了浪级,也就是确定了行情是以哪条均线为基准。那么,浪序就是打击这条均线的次数。一个推动浪的5个子浪的运行顺序是怎样的呢?1子浪是价格从下向上突破该浪级均线,2子浪是从高位向该浪级均线回落靠拢,3子浪是从该浪级均线启动沿着1子浪的方向前进。4子浪如同2子浪向该均线靠拢,只是和2子浪的形态有交替规则,5子浪又和3子浪相同,只是能否成为成功的5浪,其中1,3,5,三个子浪的长度和高度,爱略特也有详述。但我也有我的相对量化的标准。在这个推动浪中,2,4,两个子浪恰恰回打了该浪级均线2次,第3次该均线的支撑作用失效,进入更高级别的均线支撑,同时进入修正浪中。在这个修正浪里,有3个子浪,1子浪离开了刚才那个推动浪的基准均线,(离开多少就完了呢,这就要数这个子浪的内部结构,他的子浪又有几次回打该级别的基准均线的次数,与母浪的分析相同。)2子浪是回打,3子浪和1子浪方向相同。到此为止,整个8个子浪全部运行完毕,构成了爱略特波浪理论中的一个大循环。然后开始下一个新的循环。如果向下是推动浪的结构,那么把上面的内容反过来就可以了。以上内容叙述的还很不够详细,留待以后做专题详述。

  有高手奉献某个技巧,如均线的2次 握手的买入法,此方法确有其正确的地方,但只知其然,就只会照猫画虎,也会犯很多的错误,要作到能鉴别其是形似还是神似,就必须明白其所以然。道理无非是某两条均线粘合后,价格上穿,形成以下面的均线为基准的母浪,回打第一次为小2子浪,向上一穿就是第3子浪的原理。还有许多技巧都是局部的小手段,不知道其原理,就不知道其运用范围,就会犯很多错误,然后就将这个技巧的理念全盘否定,走向另一个极端。

  下面我们来谈谈葛南维先生的8大买卖法则吧。 

  葛老先生的买卖法则,看上去好简单,好清晰呀,一条抛物线,一条价格线,价格线在抛物线的上下附近出现了4个买点和4个卖点,都是高抛低吸的经典位置。那么如何寻找和界定这些位置呢 ?

  其实这些个位置并不难界定,难的是这个抛物线如何界定,把他确定了一切也就好办了。

  首先说这个抛物线他就是某一条均线,是个动态的均线,是个不同参数的均线。其次他在大盘的不同时期参数不同,不同的级别的行情,参数不同,不同的个股参数也不同,说到此处,我们就要和上面的浪级和浪序结合起来了,浪级的界定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确定葛南维的这条抛物线,也就市我上面说的那个基准线。浪序的界定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确定围绕抛物线的8个买卖点的位置。

  有高手奉献经验,一根均线就解决了买与卖的问题,对吗?,对,当然对,那不是你我的发明,葛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了呀。但问题是你不知道那根均线是哪一个啊,你如果任何时候都用那一个参数的均线,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行情的级别不同,那根抛物线的参数就不同,你不随着行情的级别变化而变化参数,你还是运用不好葛老的买卖法则。

  在让我们谈谈费波那姿老头吧。

  这个老头他告诉我们什么呢,那些数字有什么用呢?我发现(当然别人也发现了啊)那些数字和我们的股市行情的产生的延伸时间有吻合性,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吻合性。来看看我上面谈的浪级的辈分,其实就是不同的周期,如:日线是母浪,小时就是子浪,30分是日线的孙浪,同时又是小时的子浪,其他的周期关系以此类推,而母子孙之间的包含的数量都是费老先生的神奇数字。而这些数字更体现在行情的时间上,比如,15分钟的一个子浪就是一个5分钟的级别的时间,他的长短大约是4个小时,也就是一天。那么,一个15分钟的推动浪有多少天就基本上可以推算出来了,也就是3--5天,而30分的级别时间就大约是8--13天,60分的级别就是21----34,所有级别的行情时间也都和费老先生的神奇数字相吻合。

  综上所述(我只是极其简单的阐述了一点点,其中内容有待日后慢慢展开),我将三位老先生的理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再和我研究的指标参数相互补充验证分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创造出时空跨度理论。该理论可以完整的解释其他各门派的分析原理。其威力经历的心态变化的检验,经历了行情牛熊的检验,经历了时间跨度的检验。



自我欣赏与赞美系列二操作的艺术性
  操作的艺术性:

  系列一主要谈的是知行合一的“知”这个层面的内容,“知”从获得,储备,学习,领悟,理解,消化,到最后升华。是个吸收的过程。我把他叫做“入”,就好象是买卖股票中的买。而“行”是把升华的“知”,尽可能的从深度,广度上释放出来。是个出的过程。我把他叫做“出”。就好象是买卖股票中的卖。

  问题来了,我们很多的人,他在知识摄入到升华,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如正常的完美的状态是:新知识进入大脑后,看到里面很清亮,它和原有储备的知识打着招呼,碰到亲密的熟悉的就融合在一起了。可是有的大脑,新知识进去后,看见的漆黑一片,好象进了无底洞,进去就别想出来了。所以,到“行”需要把“知”释放出来的时候,有的人把10个单位的知释放了8,9成,在加上个性的灵感,反而超出了自己真正的“知”。有的人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以上例子有点夸张啊)

  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其实除了知的不够,还有个重要的东西-----个性。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就造成知识积累侧重的偏差。我们除了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有很好的文化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把知识尽可能多的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操作的艺术性,我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

  信心和决心

  我喜欢股票,我们国家还没有股票市场的时候,我就想如果中国开办股票市场,我就一定要把他的波动规律找出来。这是我80年代的想法。后来,无数次的失败,我没有 灰心过,坚持着,艰难着挺了过来。其中的故事等以后写回忆录时在说吧(呵呵)。

  耐心和恒心

  每个人都喜欢短线,因为他可以快速积累财富。其实人们只是往好处想,短线也能快速让你的财富消失。因为你的错误总是比正确多。

  我选的股票都挺好,可是每次都没耐心,3天都不想等,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跳赖跳去,换来换去,卖掉的都上天了,手里的还没动。因为刚把调好的卖了,追进刚才好的,而现在又进入了调整,如果有点耐心,等等它也就又起来了,可是自己又重复着前面的故事。那些年就只干这些事了。现在回想当时的情况,当然是知的不够,但难道知的不够的人,就不能不该挣到钱吗?也不尽然。后来我对自己说,你不要想的明天就挣大钱,一年下来先能作到不陪就算成功。由于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心态立刻平静了许多,操作的次数也随之少了许多,每次买入首先考虑是不陪的把握很大才敢操作,很快的啊,比原来给自己的要求很高时的时间还短就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利润。我终于真正明白了急于求成和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不是你我不懂,是人性的弱点无法控制)。

  爱心和善心

  有很多故事的寓意都是说做人要有爱心,要有颗善良的心。做股票尤其如此。。老和尚买股票的故事,虽然是个故事,但道理的确是那样。每次大跌,你抱着拯救苍生的心态买了,还就有了好心好报。但凡做大事者都有博大的胸怀。到如今我真的感到挣钱的难度越来越小,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创造其他各种财富。也能更好的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以上都是人的心态的方面,心态很难量化控制,只能慢慢修炼,逐渐提高自我境界。

  我最欣赏和赞美自己具有的一个能力,就是我背熟了许多具有艺术性的股票图表。当我打开红绿相间的K线图时,就象欣赏一件艺术品,当然,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做底蕴。要有主动参与的良好心态,要和他直接对话,才能领略他的艺术魅力。有位法国美学家认为:文化修养确实能够也应该作为直接掌握内涵的中介。但是做股票,光有修养还是不够的,不单单靠文化素养这一个中介,更要紧的是摆脱各种陈规,公式的拘束。敞开自己的视野,让传世名作(龙头黑马)活跃在自己的感觉深处,触发自己的视知觉-----心理联想的主动积极的活动,这样,在欣赏股谱的过程中,当知觉升华为情感时,这种既解放想象力又解放悟性的魅力便在知觉中完成了。你就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比如,当我看到一只未来可能是龙头黑马的时候,我仿佛在欣赏达。分奇的蒙娜丽莎,它的比例那么符合黄金分割。当我发现一只未来的长线牛股,仿佛听到了舒伯特的小夜曲,抒情,婉转,悠长。眼前隐隐浮现出和我美丽的妻子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请别见笑)。我的心情有一点点的激动,我的眼放出点点火光,我的脸有一点点发热,我的呼吸有一点点急促,我的心跳有一点点加速,我的手有一点点的颤抖,我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然后,我买入操作。(有点夸张,但至少有其中的一个动作,呵呵)

  从9月14日的1259开始,我先后卖买股的顺序是:望春花+25%-----铁龙+15%-----南宁糖业+10%----石油济柴+8-----七喜-2-%---西山煤电-1%-----煤气化0-----国旅+15%------中视+10%---长安汽车+1%===共收益80%,(信不信随便)虽然收益率已经很不错了,但和梦幻交易还有距离,如飞乐,和浪潮没有参与。当然,我对自己决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

  系列一,二,都是一气呵成,没做回味,难免有用词不贴切之处,望朋友们谅解,只看其意,不纠其词。谢谢!





融者胜系列QQ群和博客简介
  融者胜

  1.价量浪盘交流群:18872917

  本群是为股民朋友们建立的炒股交流平台,您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之后,每个人就会拥有两种思想,甚至于两种思想经过交融还会产生更多新的思想。大家可以在这里切磋操作技艺,交流投资理念。价量浪盘分析团队将定期发表对大盘和个股的分析报告,并进行证券基础知识的讲座。 为提高大家的证券投资水平,有效控制风险,增加炒股收益起到促进作用。价量浪盘交流群:18872917。登陆QQ,点击查找群,输入群号:18872917,申请加入即可。macd论坛的会员也可以发短信给融者胜申请加入。

  2.价量浪盘操作群:

  本群主要是熟悉价量浪盘模式的朋友内部操作交流的平台。大家不定期的对大盘和个股进行分析,使最大程度的控制风险,取得收益。本群的宗旨是:务实,使群内的成员远离亏损,稳定增值。加入办法:

  到价量浪盘交流群下载<<操作群登记表>>,认真填写后发给融者胜,经过核定验证的朋友可以进入本群。

  3.价量浪盘学习群:

  本群是为部分有志于系统学习价量浪盘模式的股民专门设立的。我们在从事任何行业之前.都要进行一定时期的培训.然而在没有进行任何培训之前.很多人便进入了高风险的证券市场.开始了边交易边自学的炒股历程.但是在股市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自学成功真的那么容易吗?炒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买一卖包含了很多程序,你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获利模式。然而建立一套系统的获利模式需要很多知识的储备和多年经验的累积.自学炒股其实是在用自己的资金和时间不断在市场中试错.不断试错的结果是你可能知道了九十九种错误,却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你必须有时间和金钱为这些错误买单.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能力来承受这些错误所带来的后果的.一是不能控制风险造成了资金的巨大损失.二是反复学习不得要领给精神上带来困惑和痛苦.很多股民为此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金钱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那么新手怎样才能尽量少走弯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成功的道路上少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代价呢?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必要的系统学习。应一些朋友的强烈要求,我们开办了这个价量浪盘学习培训群,主要讲授价量浪盘模式。价量浪盘模式是融合高手的理念和实战经验,经过多年总结形成的一套系炒股获利模式。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使新手付出更小的时间,精力和物质上的代价,走上正确的炒股道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学习培训群不是免费群,详情咨询请与融者胜QQ139901219联系。

  4.价量浪盘团队群:

  本群是学习培训群学员毕业后内部互助分析交流的平台,大家一起用价量浪盘的模式分析股市行情,共享各种分析图表和统计数据,为学员实战提供有效的互助。为大家在实战中控制风险,提高收益保驾护航,使大家在心理和技术感到团队就是自己的家。

  5.融者胜价量浪盘博客:http://rongzhesheng999.blog.hexun.com

  此博客汇集了融者胜在论坛发表的所有帖子的精华内容,并及时加入了一些新理念新思想。



http://bbs.macd.cn/thread-811735-1-1.html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价量浪盘模式之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

传统的股市分析方法通常会把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对立起来。融者胜认为两者是包容互补的关系,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都是价量浪盘模式的组成部分。基本分析一方面对大盘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板块个股产生影响。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环境必然在市场得到反映,进一步影响市场。但是市场却不是基本面的一面镜子。站在基本面和市场中间的是交易者。基本面是通过交易者传导到市场的,因为通过了交易者的过滤,市场永远不会完整的正确的反映基本面。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市场围绕基本面运行.基本面是动态变化的.市场是基于对基本面的预期.市场提前吻合了基本面是人类智慧对基本面准确的前瞻性.而不是市场预测基本面.那是唯心论.市场的走势不可能提前预知未来。你看到了镜子里的人像便说有人.这没有错.但是不能说因为镜子里有了人像才有了人.只能说你通过镜子里人像判断有人.永远是因为人站在镜子前面才有了像.市场反应基本面.甚至提前反应基本面.却不是指导基本面.人类的智慧在于对基本面的预知和把握上.因为不能完全预知.才形成了波动的趋势.如果人类不能预知基本面.基本面会即时指导市场.你可以想象:把交易者都封闭起来.会是什么样子?走势还能预知基本面吗?可能会一只股票炒到了很高.解除封闭后才知道这个公司已经被大火烧烬了.
大资金坐庄的原理其实就是把自己对基本面的判断,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传导到市场并强加或者引起大部分交易者的共鸣。价量浪盘模式认为大资金不是在炒股票,而是在用自己的信念改变别人的信念。顺势而为的思想在基本分析的体现就是如何是自己的信念成为市场的信念,使自己的信念定位于更容易实现,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比如一个公司大资金认为具备极强的成长性,这种信念通过资金介入,拉升,宣传,公司业绩反映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为了市场的信念。对于此次的运作就容易成功,因为这是顺势而为的体现。假如公司不具备成长性,主力的信念通过资金介入,拉升,宣传等手段强加给市场,就可能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遭遇失败,因为这是逆势而为的体现。基本面是体,技术面是用,基本面是命,技术面是运,价格即命运。价格就是价值在市场的体现。价值再大在市场得不到体现价格也不会高。一枚导弹如果不发射比不上一颗爆炸的手榴弹的威力。
基本分析派的原理就是“只要是金子总有一天发光”,成功需要两点,一是确认是金子无误,二要坚持到“总有一天”。鉴定金子失误和不能坚持到发光的那一天都可能遭遇失败。技术分析派的理论是“发光的就是金子”,但是事实是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所以技术分析派常常遭遇陷阱,不知道涨多高,涨多久,交易者心中根本没有底,只好提出跟踪趋势来自我安慰。价量浪盘模式的原理是“只要发光的金子”,体用结合。命再好运不到不买,再走运命不行难强。价值得到市场体现是价量浪盘模式的参与标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战风险控制

实战中只有两种情况是没有风险的.一是持有上涨的股票.二是空仓.所以在实战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选股要选和市场热点吻合的强势龙头股.重势不重价.选那种如果我不涨.大家都要要跌的焦点领涨股.只做与上涨有关的事情,其余与你无关。短期上涨的趋势是我们赢利的保证。
2.买点要精准.操作的质量远远重于操作的数量.
3.注意止赢.规避行进中的调整。在个股产生日线级别以上调整时要绝对空仓等待机会,避免资金被粘住或无谓的消耗!
4.必须设定止损价位,一旦跌破后按照交易系统发出卖出信号寻找盘中高点坚决清仓。止损是下策.但是一定要在有下跌苗头的时候及时出局.不要等事情发生了才行动.
5.严格纪律,不怕看错,就怕做错.一切操作都必须建立在严格的交易系统之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故事----在石家庄炒股的日子

"大哥.麻烦你帮我看看中华企业能买吗?"
我的目光离开显示屏.回过头.一个漂亮的mm站在我的身后.
"哦.可以吧."我感到心跳有点加速."我好好看看".
我指着图形.翻者指标.象是在推销产品的样子:"你看.kdj刚刚金叉."
"kdj金叉?"她怯怯的问.
"是呀.就是随机指标k线上穿d线.哦.你看."我从怀里掏出一本讲指标的书.
不管她听不听的懂.我一口气讲了有十分钟.我从她的眼中读出了佩服的目光.
"买吧.我刚才买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语气中有了明显的怂恿.内心怪怪的.好像愿意证明什么似的.
但是当天中华企业没有上涨.我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忧虑.我默默祈祷:675呀.涨吧.

第二天.600675涨了.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兴奋.
"大哥.你真厉害.什么时间卖呀?"那个mm站在我的面前.那是一张灿烂的笑脸.
"现在就卖吧."我心里害怕.600675跌下来.
她从划卡机那里跑过来说"赚了800多.收盘后我请你吃饭."
我们面对面坐着.中间是一张餐桌.我知道了她叫:洁.
从此我们的故事开始了.-----
我记得那是十几年前的秋天.


后来我知道洁是南方人.随爸爸妈妈来这个城市搞服装批发.原来妈妈比较轻闲.便开个帐户炒股过过瘾.因为爸爸的生意很好.便顾不上股市了.洁有空就来帮妈妈看看.
那天我说我们顺路.陪她一起走的.一直目送她进了门.
其实只是顺一段路.我多绕了5里路.
而且我这一绕就是一年多------

一年多了.洁才知道.她抱着我热泪盈眶.
这时我们已经不是一般的朋友了.
这一年多是我最感到幸福的日子.
中间的故事很多人都经历过.
没有经历的朋友也可以在小说.电视里见到过.
--------

一天.洁对我说她爸爸明天过生日.她要我一起去.
我有点胆怯.我知道她爸爸现在生意做的很大.我心里一点谱也没有.
那天我理了发.换了套新衣服.知道她爸爸内行.买了套好点的服装..又准备了一些生日礼物.忐忑不安的去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胆怯.但我知道我怕失去洁.

洁的爸爸妈妈对我很是热情,问长问短的.
吃过饭.他爸爸问我:"我搞服装,一年下来.资金能翻倍的.炒股能行吗?"
那天我心情放松了下来.也许喝了酒的缘故.说了我一生最后悔的一句话:"这个没准.弄好了三个月就能翻倍."本来想说一个月的.收敛了一些说了三个月.其实我犯了一个错误.是股市有三个月翻倍的股票.却说成了三个月能赚一倍.


我和洁继续无忧无虑的热恋着.
可是一天洁突然对我说:"爸爸要到老家搞地产.不在搞服装了.我们可能要搬走了.爸爸要你过去一趟."
这个消息对我简直是晴天霹雳.那天我喝醉了.洁眼里也闪着泪花.

洁的爸爸坐在我的对面.表情很是严肃.
他吸着烟.抽了一半.把烟掐在烟缸里.
才开始说话:"你们年轻人的事情.我不想多管的."
他身子向后靠了靠:"可是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不能不替他操心呀."
他站起来.向我面前的茶杯里添了点水:"以前我很穷.洁找对象.干什么工作.是不是大款我觉得并不重要."
"但是,"他的手轻轻在沙发背上一拍"有没有能力很重要."
"这样吧.我们准备2个月就走的.我三个月以后再走.我这里有一个股票卡.里面有10万元.你拿去操作.三个月零一个礼拜.如果里面成了20万.把洁交给你我才会放心."

说实话.那段时间行情还可以.
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盘.研究.
我竭尽了全力.每天都在交易.但是2个月才赚了不到4万.
我感到成功离我很近.可就是达不到.
我把希望寄托在最后的一个月.可是大盘开始下跌了.又赔进去了几千.
市场没有机会了.忧虑和过度的紧张操作.我病倒了.

洁在医院赔了我整整三天.
那天他爸爸来医院看我.
问了病情.最后说:"很对不起.害的你病了.但是男子汉一诺千金.我要洁洁给我走了."
我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我当时的心情.那天我离开了医院.在一个餐馆里喝醉了.  
夜里.洁来到我的住处.抱着我说:"我不离开你.让爸妈走吧.今晚我就住在这里."
我直到现在也不明白我当时的状态.只记得一把推开她大声嚷着:"不.不行.我没有资格.我是笨蛋!" 可能是酒精和操作没有成功的刺激.我有点失去了理性.
我紧紧抱着洁.吻着她的脸.失声痛哭.
一会儿.她的爸爸妈妈来找她.她爸爸一言不发.
最后她妈妈说:"这样吧.她爸爸也是为了洁洁好.要不.你和我们一起走吧.去做生意.不要再炒股了."
我当时好像自尊受到了刺激:"不去.我一定要做到三月百分百"
洁的爸爸也愤怒了:"一个人事情做不好.还不懂的变通.有什么出息.洁洁.我们走."
拉起洁走了.  
第二天上午.我收到洁打的传呼:下午的火车.我们要走了.
可能洁也不清楚几点.所以只是说下午.
我顾不上洗脸.从床上爬起来.匆匆赶到车站.
那天下着雪.我离进站口约50米的地方等着.一直等了2个多小时.
我看到了三个熟悉的身影.洁.洁的爸爸.洁的妈妈.
洁在站口不时的四处张望.我知道她在等我.可是我没有勇气冲过去了.
洁在我模糊的目光中渐渐消失了.
我呆呆的站在那里.任眼泪和雪花一起在飞-----
突然我象疯了一样.不顾检票的阻拦.冲向站台.我大声喊着:"小洁".
洁从车窗里探出头来.我冲过去.她递给我一张纸条.火车徐徐的开动了.------
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经济与世界投资市场历史图表系列

1720-2005年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物价指数绝对值)

1948-2005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

1896-2005.3Q 道琼斯指数走势

1910-2005年经通胀调整的商品价格(CRB)

1800-2005年以不变美元标价的黄金价格

1980-2005年原油名义价格与实际价格(经通胀与汇率调整)

1970-2005年黄金名义价格与真实价格

1981-2003世界原油储量-开采量之比(R-P ratios)

美国原油产品库存和WTI原油价格(1990.1-2003.1)

1969-2005年美国真实利率

1956-2003年CRB指数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

1970-2005年美国真实利率和黄金价格

美国利率长期(1825-2001)走势图

1960年--2005年美国居民消费与生产价格指数

1970至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情况

1947-2005年CRB 金属指数走势图

恒生指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货币战争和人民币战略

美国发动美圆对欧元的战争的三个主要战略含义。

美国是货币战争的高手这一点大概不用怀疑,想想当年是如何通过美圆和日圆的战争把一度不可可一世的日本经济弄砸的,就知道美国对货币战争的熟练。如果说在一般意义上的战争美国没有什么太多可炫耀的,那么在货币战争中,美国几乎是常胜将军。而这几年来美国在欧元一出现就开始发动的美圆对欧元的战争,是一个大的货币战争的序幕,其战略野心极大,涉及的方面太多,是一个具有全球野心的事件,这里只说其中三个主要的战略含义。
一、经济发动机和一般的发动机一样,用多了可能会积炭、磨损甚至报废。美国这个全球经济的大发动机用了这么多年,毛病一大堆是显然的。但经济发动机和一般的不同,不能说拆就拆,说换就换,最佳的方式就是在货币逐步贬值下进行维修,其中的原理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说了。总之,这次首先从贬值开始的货币战争对美国经济发动机的修复意义是极为明显的,这是一个主要的战略意图,特别在科技泡沫爆裂后,这种修复的迫切性就更加显然了。
二、冷战结束后,美国和欧洲的蜜月结束,欧洲和美国并不是没有矛盾的,从政治、文化、历史等等方面,法、德带头的欧盟和美国有着很多的不和谐地方,美国其实也从来没有把法、德看成自己人,双方都是在互相利用而已。而如果一个大欧洲真的能出现,对美国的现实压力是巨大的,大欧洲的雏形就在欧元里。因此美圆对欧元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扼杀的行动,一个弱小、分裂的欧洲对美国更有利这一点不用怀疑。曾经通过贬值把日本经济搞砸的美圆这次是故计重演,而欧洲经济本来问题就一大堆,这样一弄,问题就更严重。另外更重要的是,欧元若最终能成功将对美国来说是致命的,因为一旦欧元最终成功,很快亚元、非元、南美元之类的东西就会出现,这简直就要了美国的命,所以这个典型是一定不能成功的。美圆作为世界货币对于美国的意义,大概美国人比谁都清楚,在这上面,美国人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
三、中国的崛起虽然还不是美国现实中的最大威胁,但却是在未来意义上的大威胁。目前中国经济这个新发动机刚刚开始高速运转,如果能按美国人的方式或者干脆联到美国人那台发动机上面,则对美国人是最有利的。然而美国人也知道这种想法不切实际,因此更实际的想法就是制造其他地方与中国的矛盾以消弱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美国也知道中国不会轻易让人民币跟着升值,而人民币不升值会制造一定的矛盾,而美国人从中煽风是很容易的。最近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全球鼓噪和这的关系大概也不用探讨了。
美国是货币战争的老手、高手、常胜将军,以上只是粗略分析美国发动美圆对欧元的战争的三个主要战略含义,其他更复杂的背景和意义就不说了,而这里所反应的问题却绝对不能被忽视。货币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美国经济将在今后一两年的平台整理后进入更具杀伤力的下跌,而这下跌只是更大级别下跌的前奏

近日,纳指走势继续强劲,道指直冲上次反弹高点,以前所预计的较大级别反弹如期继续展开。很多网络股、科技股更是出现10倍以上的上涨,然而这里必须再次提醒,美国经济将在今后一两年的平台整理后进入真正的、更具杀伤力的下跌,而这下跌只是更大级别下跌的前奏。
其实,美国经济2000年开始的回跌主要是泡沫所致,因此虽然来势凶猛,但其实对其经济的根基打击并不大,从纳指和道指的强弱不同就可以看出。这一轮下跌从本质上只是宣布美国经济上一轮的大增长周期的结束,问题的关键就是以下面临的调整是什么级别的:是一个上升过程的小调整,还是70、80年代级别的中型调整,还是20、30年代级别的大型调整?本人认为,美国经济以下面临的将至少是70、80年代级别的中型调整,而且有超过99%的可能这个中型调整将是一个20、30年代级别大型调整的前奏,这个大型调整的巨大杀伤力将在2019年达到高峰。1929年的悲惨时刻将在美国重演,这个时间刚好是90年,而这个90年的一半1974年,其附近产生了所谓石油危机的中型调整。而其3/4位置出现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由此可见该周期的重要和准确性。
上面的预测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谈,但它是建立在一个大的经济周期的判断上的。至于短期来说,由于美国经济上一段的下跌是通过刺激消费来抵抗的,其现象是,股票跌,楼市旺,结果使得当再一次面临经济动力不足时,楼市和股票一起成为下杀的动力。道指的7500点是一个关键的位置,一旦在下次下跌时有效跌破,将迅速跌到5000点附近,而纳指的1000点并没有任何神圣不可触动的意义。看看日本股市从10年前50000点附近跌到现在不到10000点还没有止跌迹象就知道其下跌的动力的强大。
本人最后还给出一个预测,就是支持1929年开始的大经济周期的信用经济将是毁灭整个大经济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具体的就不说了。写到这里不妨再送一个大包:欧元的圆弧已经走完,其后一段时间将进行右平台的整理,一旦整理成功将走到1。5美圆以上,当然这不是这几个月的事情,和美国经济的这次反弹力度有关。不过可以说的是,在N年以后,一欧元换2美圆并不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如何正确认识美国经济的这次调整,不要给所谓的吹鼓手扰乱,则是中国政府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敌人的失败就是我们的机会,如何利用,是该好好想想了。

美圆与欧元之战的走势分析以及人民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所有的现代战争,从根本意义上就是货币战争,这是由现代社会的高度资本化程度所决定的。对于一个高度资本化的社会来说,任何脱离资本的活动从根本上都是无意义的,战争也不例外。
美圆与欧元之战从欧元没有开始就开始了。当时美圆对马克、日圆的那一轮升值攻势就是为了对欧元出现后的走势埋下伏笔。本来欧元在设计时币值就出于保守有了很大的折让,但当欧元一出来时,很快就被打到1美圆以下,这个下马威显然是为了动摇各国对欧元的信心,至少是使得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圆变欧元的速度一下减慢,出现明显的观望。
然而欧元也是有备而来,在0.85附近出现明显的护盘,从其走势图可以看到争夺的激烈,伴随的是一个下倾的多重底走势。从某种意义上是美国自己最后坚持不住救了欧元,其最直接原因就是网络泡沫的破灭,股市特别是纳指的大幅下挫使得部分稳健的资金流出美圆资产换成欧元,这样就支持了欧元,使得欧元终于缓过一口气来。也就是说,欧元终于避免了夭折的危机。
欧元的成功登陆使得美圆必须面对和欧元一起玩下去的局面,而欧元不死,就意味着欧元在低位徘徊对美圆极为不利,特别在美国经济遇上大麻烦的时候,低位的欧元可以慢慢把美圆资产资源吸走。所以伴随着带有多种目的伊拉克问题的热炒,欧元也被迅速拉起。目前大概就在欧元的最初定价附近徘徊。这个几年的大U型走势看起来简单,里面的战略意义却一点都不简单。
从目前的情况下,在欧元初始定价附近徘徊,暂时是美圆和欧元最好的选择,这是一个相对的平衡点,走势上在没有新的因素出现前,维持这种局面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但当双方在这种平衡状态下是否会通过妥协对第三方犯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全球性叫嚣正意味着这种可能。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欧元其实并没有升值,只是从一个非理性的下跌中恢复性上涨而回到原来的初始定价位置,如果说目前人民币要升值,那当时刚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这样说?这是一个十分明显但却有人故意混淆的问题,一定要特别被强调,这是反击一切人民币升值谬论的有力武器。
总之,目前欧元与美圆的平衡状态下绝对不排除出现联手骗人民币升值的可能,因为人民币升值对欧元和美圆都有好处而对两者之间反而影响不大。在共同利益下,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目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要揭露欧元并没有实质升值的事实,欧元只是恢复性上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大家就别吵了。只要人民币坚持不升值,美圆和欧元之间的平衡又将被打破,之间又会斗起来,这才是人民币不升值的一个直接重要的结果。

在欧元有效升破2美圆之前,人民币根本就没有任何升值的义务和考虑的需要。

由于货币的波动是不断的,总的来说,除非出现断裂性的上涨或下跌,从长期来看,总是围绕某个价值中心进行震荡性走势。任何偏离价值中心的走势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将被修正的走势。例如,欧元出现时,为了让欧元能够顺利登陆,其币值是有一定折让的。如果正常来说,1欧元应该有1.2美圆左右,这个可以看成是欧元的一个价值中心。而欧元在0.7和2美圆之间波动,完全是一种正常的走势。在没有完全确认这个波动范围被打破之前,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围绕价值中心的波动,也就是说最终还是往价值中心回拉。因此,从长期看,该区间只要不被打破,仍在正常的价值结构中,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而人民币并不能自由兑换,因此人民币没有任何必要对欧元在该上述区间的短线走势作出任何反应。在欧元有效升破2美圆之前,人民币根本就没有任何升值的义务和考虑的需要。因为一个非自由兑换的货币完全没有必要对一个正常价格区间的短线波动作出反应。任何短线走势最终都会被修复,任何基于短线走势的反应都是多余的。
以上是对付人民币升值叫嚣的一个很有力的技术上的支持,对此应该有很明确的认识。任何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争论在欧元有效升破2美圆之前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如果N年后欧元真的有效升破2美圆而站在人民币总体货币战略上出现了让人民币升值的理由,那人民币就升值;否则还是不升,到时候找理由还是很容易的,而任何理由的前提都必须站在中国整体的人民币货币战略上,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没有意义。

从提前一周出版的“商业周刊”文章看美国正企图用人民币问题向中国举起大棒

本应7月21日才出版的“商业周刊”提前了一周出来了,里面最重要的文章就是耶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院长杰弗里.加滕的文章。题目是:中国如何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威胁。
文章无非就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对人民币不升值进行无端攻击,认为这已经构成一个爆炸性的全球事件。对这位的那些理由这里没有必要进行分析,所谓立场不同,没什么好说的。不过这位的分析中却无意中证明了本人在一个多月前用打喷嚏打喷嚏马甲预测的正确。他说,虽然目前美圆贬值了20%,但这只是其应该贬值幅度的一半,美圆还要至少贬值20%。也就是说,美圆的战略企图是至少要到1.5 欧元。在1个多月前,本人说美圆经过平台整理后将先上去1.5欧元,而几年后见到2欧元并不是一个奇怪的事情。如果美国真有这个战略计划,则本人的预测将会被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其人的身份和所在大学都很有意义,对此不能忽视。
另外,其人文章中还有一点就是暴露了目前美圆资产逃离的严重,这也是本人反复强调的:稳定汇率,吸进美圆资产,使人民币成为一个大蓄水池。美国当然不能接受这种趋势,但这种趋势正在形成。在文章中,其人也如本人所料地挑拨中国和欧盟的关系,认为人民币不升值,压力都会到欧元那里,这样欧盟太吃亏之类。这些小伎俩就没意思了,但对策一定要有。最简单的就是用一些大的引进安抚欧盟,还有更高明一点的就是在美国和欧盟之间打入楔子,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就不说了。
从这次“商业周刊”不寻常的举动看,美国正企图用人民币问题向中国举起大棒,各方面的压力正在加大,而这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对这,礼尚往来,中国方面怎么都应该组织一些人写出相应的文章进行反驳,另外对欧盟进行安抚,还有一些技术上的处理,都必须加紧进行了。


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讲解国际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机制以及人民币不升值的意义

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讲解国际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机制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由于经济学被一帮无聊的家伙把持,经常把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所以这里,尽量不按他们的思路来。
最简单的情况,在美圆目前贬值的情况下,例如你现在有一笔美金,如果你准备留在美国,那无所谓汇率的问题(当然,如果汇率波动太大,象阿根廷、泰国那种也是有影响的);如果你希望离开美国,那你选择中有两个关键的因素,一个是商品价格,一个是投资机会。对于商品价格来说,如果换成升了值的欧元,能换到的数量显然比原来少,但欧元区的商品价格,如果是欧元区本身生产的。并不会随着汇率高了而价格低;如果是其他地方如美圆区进口的,按欧元是价格低了,但按美圆算至少没变。所以这样一来,同样的美圆资本在币值上涨的欧元区相对于变高的商品价格,就缩水了。
其次,欧元汇率高了以后,出口的压力就大增,而现在都是世界市场,出口一成问题,值得投资的机会将大减。这样一来,无论从商品价格还是投资机会,从美圆流入升值以后的欧元区都是不合算的。而与相对美圆汇率不变的人民币区,以上这些问题都没有,因此美圆资本流入人民币区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这也是目前的实际趋势。
而对于美国来说,人民币也象欧元一样升值,则美圆资本的流走将被抑制,这有点象股票的套牢,一般人就套住那里等解套了。但人民币不升值,美圆资本就有一个不用等解套就可以逃走的机会。虽然和欧元相比,换成人民币好象也是贬值了,但货币只有在商品价格和投资机会中才有意义,而这在人民币中是没有问题的,首先相对人民币区的商品价格,美圆换成汇率不变的人民币后并没有贬值,另外,人民币区的投资机会也会相应增加,这样,人民币相对于美圆资本就构造了一个吸引作用。而资本流入对美国经济是最关键的,一旦目前出现的负资本流入延续。美国经济有崩溃的危险,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反华教授把人民币不升值看成是一个爆炸性的全球事件的最重要原因。对于欧元区来说,人民币不升值对其商品的竞争力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影响其投资机会,最终也会影响其资本的流入。所以给欧元制造一些投资机会安抚一下他们是比较好的。
全球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资本的全球化,全球竞争从根本上就是资本的竞争。只要人民币不升值,在全球资本竞争中就处于无人能比的位置,最终吸垮美国的可能极大。在这里不妨给出一个预言,就是在这次美国资本市场的大反弹结束后,美圆区的资本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逃离。这是一个最快一、两年就会出现的趋势,中国目前一定要加快金融、资本体系的建设,把池子挖深一点,当那趋势全面到来的时候,能够尽量多地吸进美圆资本,这就是一个现实中真正的吸星大法,不管是否看过金庸小说的人大概都能明白。


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讲解汇率的形成机制以及美国的货币战略

首先说明,由于上月整天吵架,希望说的东西没说多少,有人问本女正经一点的马甲有没有,所以就有了这个,至于专门吵架的也有,就是和坏男人有关那个,相信有点智力的都看出来了。所以这个马甲是不吵架的,那个专门吵架,有事找那个去。
有一些书呆子一说起汇率,就会背一大堆定义,但那没用。就象在股票市场说市赢率一样,都是一些无聊的把戏。汇率说白了就是大国间的游戏,和庄家坐庄没有什么区别。有人可能说,货币每天交易量那么大,怎么操纵?你以为坐庄都一定要靠钱去拉抬,那是最笨的方法,操纵最终只是操纵人心,只要有人就能操纵,在金融市场不明白这个,不亏钱就怪了。
美国是汇率操纵的高手,但汇率的操纵还是为了其总体利益服务的。美国经济目前面对的最大危机就是泡沫化,而美国目前0以下的储蓄率使得其经济的危险性达到空前的地步。从某种程度说,美国这只庄股已经玩得高处不胜寒了。和庄股一样,目前的关键是不能让资本大量逃离,否则就会连续崩盘跳水。由于2000年的下跌速度极快,大多数游资都不能有效离场,所以大规模的资本逃离还没有出现。而目前的大级别反弹正构成资本逃离的机会,一旦反弹到位,预期中的大规模资本逃离才会真正出现。
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出现,美国唯一可行的货币战略就是在该大反弹到位前把货币贬值到一个相应的地位,这样才使得美圆资本套现后不能以一个较高的汇率出逃,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货币层面为美圆资本加了一个套,这样套现出来的美圆资本逃离的决心和力度将大幅度减少。这是美国阻止美国经济这个大庄股崩盘的唯一非战争的可行办法。
但是这个办法唯一的罩门就在,如果有一个容量极大的货币紧贴美圆,则美圆贬值的所有如意算盘将打不响,而人民币正好就是这种货币。人民币与美圆的挂钩使得美圆资产变现以后有了一个顺畅的逃跑渠道。人民币经济比美圆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泡沫化极低,储蓄率极高,这对于美国经济是一个致命的威胁。只要人民币战略得到坚持,把池子挖好,则美圆的贬值战略将彻底破灭,一旦该战略破灭,美国经济将面临最巨大的冲击,这也是以前帖子里面预测2019年90年大周期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现实基础,正确的人民币战略将加快、加深这个进程。


向不学无术的左派用最通俗的语言说说货币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美圆的罪恶背景

对于一般人来说,大概也是很清楚手中的人民币究竟是怎样来的,很简单,就是印出来的,而不是长出来或其他方式出来的。只不过对于人民币来说,只有一个被法律认可的印的地方,如果谁没事也去印一下,等待是什么大家也应该很清楚。当然,印人民币不同其他,一定有一个标准,如果都象金元券那样印,大家又要用一个大麻袋装钱去买米了,所以这里不妨说说印的标准。
粗糙地说,币值可以看成一个经济体的总量除货币总量,也就是说币值代表了单位货币的经济量。那么对于正常的封闭经济系统来说,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货币增长必然也必须和经济增长相当,这样币值才能保持稳定,这是小学水平的人从上面定义的比例关系中都能够知道的。换言之,印钞票就要以经济增长为标准,一旦脱离这个标准,一切就乱了套。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封闭的经济系统,一旦两个以上的经济系统出现交流,就必然有不同货币间币值相比的问题,一般人通常说的是后者,例如和人民币比美圆是多少之类,这种币值是在两种不同经济系统交流中产生的,和前面单系统中产生的币值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往往一般人被常识所迷惑,把这两者搞混了。
由于有不同的经济体,所以就有着不同的印钱的中心,而这些经济体又是联系的,如果有一个印钱中心犯坏,超过其经济增长狂印,而由于这种钱大家都认,也就是所谓的世界货币,这样在后一种币值意义上,就可以被现实化,而这意味着,这种现实化是在剥削其他经济体的利益基础上的。美圆就是这样一种货币,由于美圆是准世界货币,因此它狂印也没事,多出来的都有世界各国给承担了,这是美国经济繁荣的一个巨大秘密,但目前的问题是,这些多印的美圆已经多得超出了全世界人的承受能力,美圆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沫的原形毕露。
现代社会是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货币化是其最主要的方面。而通过货币的无形掠夺,是以前殖民化有形掠夺的超级版,美圆说白了就是在一个意识形态上的抽血机以及物资基础。但对于不学无术的左派来说,被美国怎么剥削了都不知道,其实,只要在这个地球上,只要美圆作为准世界货币存在,任何一个非美圆体系的人就受着美国的剥削,这是全球性的真正的奴役。


从格林斯潘对人民币的突然表态以及美国的巨大赤字说起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周二称,中国央行买进美元以阻止人民币升值的做法可能在长期内会给中国带来通货膨胀问题。还有一条相应的新闻是美国2003财政年度预算显示,政府赤字将达到4500亿美元,比先前估算的高了50%。这两条看似不相关的新闻,其实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格老当然不是格老子,而是大名鼎鼎,无数搞经济的人的偶像,但在本女看来,也不过尔尔。拜这位格老从1998年后的连续失误,美国经济终于走到今天的地步,希望这位继续出昏招,则中华有幸。但这位有关人民币的言论可不是昏招,是全球人民币升值大合唱的一部分。至于惊动到这位也出面,主要是美国经济之烂他们自己太清楚了,4500亿美元的赤字意味着什么?而且明年该赤字必然会继续惯性大增,为美国泡沫的彻底破灭准备多点弹药。当然,如果其他货币一起升值,则这种危机就可以转嫁出去。但这个时代,谁比谁都不傻,你美国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要全世界背,有这种可能吗?谁背谁傻而已。
日本泡沫破灭10多年了,现在还奄奄一息,而日本比美国好的地方在于其储蓄率一直很高,而美国是0以下。本女都不想去想一旦这个泡沫破灭时的奇观是怎样,也不用想,一定很壮观。目前为这个破灭积聚能量的除了原来的股市以及虚拟经济部分,更会增加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其他相关的就不用多说了。
美国经济破灭的必然和历史意义,在本女打喷嚏打喷嚏马甲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就是2亿5千万经济级别的最终结束,大破以后大立,然后是是12亿5千万经济级别的开始,而这才是一个新的时代。


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日本人目前最害怕的是什么?

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日本人目前最害怕的是什么?一句话,就是人民币和美圆坚决挂钩。在以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多次说过,日圆最终的命运将是消亡,而且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2025年前后。那个帖子的题目是“2025年,日本必须面对的一个选择:是美国的一个州还是中国一个省。”而人民币与美圆的坚决挂钩,将使得泡沫破灭10几年后的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这一点,日本人比谁都清楚,所以在人民币升值的全球大合唱中,日本人是最早开始也是最卖力的。
最终为了使得人民币能够和美圆脱钩,日本人可以有很多办法。但最简单的还是用迷魂汤灌中国人,然后中国人自己把人民币给放开。以前已经多次说过,在目前美圆作为准世界货币的客观情况下,人民币的放开和美圆的脱钩是同一回事。但狡猾的日本人肯定不会主动叫嚣人民币的放开,这样目的太明显,而是叫嚣等价的一件事情,就是人民币和美圆的脱钩。这样就可以暗度陈仓了,日本人对三国研究得可比一般的中国人熟,诡计多着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人可以派他们的代理人到处宣扬,人民币和美圆挂钩,将使得国际流动资本象97年一样大量涌入中国,这样就会出现97年的危机之类的谎话。但是,全球化就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的流动极为正常。但有一点是日本人、美国人都不肯告诉大家的,就是资本的积聚更是这种资本流动的最终归宿。这才是日本、美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所在,而这当然是不能和别人共享的。
最简单的,资本不管怎么流动,必然有一个沉淀最多的地方,而现在,这个地方就是美国。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的发展,从最根本上就是因为美国是资本积聚、沉淀最多的国家。而中国要最终战胜美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取代美国成为资本积聚、沉淀最多的国家,这才是世界经济大格局中最核心的变化动力所在。而积聚、沉淀首先在流动的基础上,这一点大概不难理解。一旦这种资本的积聚、沉淀最终形成,日本将成为中国首先是经济上的附属国,其后的事情就好办了。而这就是日本人睡不着的最根本原因。
阻止中国最终取代美国成为资本积聚、沉淀的最大国,就是目前有关人民币升值大合唱的最根本原因,而从日本人、美国人等为这的忙活中,不难看到这个趋势对他们的巨大压力。敌人最害怕的,当然也就是我们要坚持做的,我们越坚持,敌人就越害怕,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吗?


稳定汇率,使中国最贫穷一亿家庭成为十万元户的现实可能以及实质意义

今天本女老马甲的老帖“长期稳定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使中国最贫穷的一亿家庭都成为十万元户”被翻了出来,当时没有把稳定汇率,使中国最贫穷一亿家庭成为十万元户的现实可能以及实质意义进行详细的解释,这里补充一下。
所谓人民币升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虚拟的性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现实的经济体并不是全面无壁垒的,因此以具体商品来衡量币值总是太书呆子了。币值其实可以看成一个经济体的总量除货币总量,也就是说币值代表了单位货币的经济量。显然,这是很粗糙的东西,但实际和这有着很大的正相关。正常的封闭经济系统,货币增长必然和经济增长相当,这样比值就是不动的。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封闭的经济系统,一旦两个以上的经济系统出现交流,就必然有币值的波动出现。
太理论的东西到此为止,就说目前的人民币问题。所谓人民币升值,也就是人民币单位代表的经济量相对美圆的大了。这里有一种处理的方法,就是人为增加货币使得人民币单位代表的经济量减少,从而保持和美圆不变,这样就抵消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人民币也多了。至于多出来的人民币,按本女的建议就是分给中国最贫穷一亿家庭使他们成为十万元户。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缩小贫富差距,有点劫富济贫的意思。
很简单,当经济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没有多出人民币之前,一个有1亿资产的人所代表的财富和多出人民币后所代表的显然不同了,这一点大概不难理解。而对于穷人来说,其财富是增加了。而由于经济财富总量不变,所以财富是从富人流到穷人那里去了,而且是越有钱被分得越多。然而,由于个人的财富和经济总量比极其微小,因此相应被分掉的比例其实很少。而由于人民币币值不变,相对美圆,这个财富反而是不变的,而穷人不管相对美圆还是人民币都变得有钱了。
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贫富分化的问题日益严重,这次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是可以用最少代价去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旦中国最贫穷一亿家庭都成为十万元户,对消费以及经济将给予很大动力,对富人的生意也有好处,最后将是皆大欢喜。

从短信经济的蓬勃看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创建的可能和必要性

经济说白了就是一种游戏,游戏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游戏在不同地方的受欢迎程度不同,对应的经济模式也可能不同。而在经济竞争中,模式的竞争是最重要的,谁是流行模式的制订者,谁将获得最大的利益。
经济并不总是一种美国形式的经济,各国经济的赢利模式就更不一定相同。例如,最简单的,短信在美国、欧洲都没有流行,反而在中国最先取得成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因为一种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的综合结果。首先,短信比较适合中国人的性格,例如:比较虚伪、死要脸活受罪、有点懒惰、能抄就抄、喜欢一种同一化的表达等等;其次,短信属于比较傻瓜型的,只要脑部细胞没死光、十只手指还剩一两个,基本都可以胜任;最后参与的入门价格比较低,干一回一般就1毛钱,而中国人都有凑热闹的习惯,从麻将成为国粹就明白这个道理,一般人都不能接受被人看成太OUT,所以就凑在一起瞎闹了。
有一帮所谓的经济学家总是把经济神圣化,其实经济和打麻将的道理没什么不同,也就是一种游戏,神圣化一件事情必然就会有偶像出现,例如在经济上就会把美国的模式偶像化,这都是脑部缺水的反映。也就象麻将不会成为美国国粹,橄榄球中国人也大多不喜欢,经济上很多具体模式上国家的特殊也是必然被反映。至于这种特殊性在多大层面上能被扩展,这是一个实践问题,和理论无关。因此叨唠什么神圣法则的人,都是笑话而已。
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创建的可能和必要性其实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关键就是要敢于打破一切神圣化、偶像化,美国的经济只不过是一种美国的大游戏,没有什么神奇的。曾经一度有些海龟拿着些美国、欧洲版的游戏到处晃,这就象有些土鳖拿着些孔版、道版的游戏在晃一样,游戏和时间、空间有关,脱离了这个,还是先一边歇去吧。


国家意义上的大型投资绝对不能泛商业化、泛政治化,但一定要泛战略化

最近有关京沪高速铁路的争吵很多,但归纳起来不过就是两条:泛商业化或者泛政治化,恰好忽视了最重要的泛战略化。本女认为,国家意义上的大型投资绝对不能泛商业化、泛政治化,但一定要泛战略化。
站在泛商业化角度,当然就认为类似京沪高速铁路这种东西只是一个投资,只要商业上有利益,就无所谓,离开商业,一切都没意义;站在泛政治化角度,关键就是政治正确,例如不能便宜了日本人或者只要政治正确,把钱胡乱花了也行。这两种想法都十分无聊。首先,国家不是商业机构,如果什么都从赢利角度出发,那国家也无所谓国家了;其次,政治因素往往是最不可靠的,风云变幻,一个大的投资单纯从政治下手,不免太过儿戏。
有一种人可能要说,什么都不能泛,连泛也不泛来表示其彻底,但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游戏,不泛正是尔泛之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本女对彻底没兴趣,明确主张泛战略化,但前提是对国家意义上的大型投资,而不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所谓泛战略化,就是说国家意义上的大型投资必须是建立在一个大的国际战略总体构想上面,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是瞎掰。本女是站在这个角度反对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而且对目前的国际战略总体构想表示深深的怀疑。另外,站在国家间游戏的角度,即使要投资这个项目,也应该和目前的人民币战略联系在一起,这就象一个好的话题,在国家间的游戏中绝对可以玩出一场好戏,如果就纯粹当成一个商业或政治行为,那是不是有点无聊,太浪费资源了?在国家间游戏上,话题就是最大的资源。
至于有人瞎掰什么操作,就更无聊了。操作是和视角有关的,什么的视角就有什么的操作,操作是次要的,视角才是关键,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所谓“是怎样”和“怎么做”,这都和视角有关。站在国家的层面,就是和泛战略化有关,一个大的国际战略总体构想才是关键的关键。


中国外汇储备必须也必然继续大幅增加,这是人民币最终战胜美圆的必由之路

最近除了人民币升值的全球鼓噪外,有一股暗流就是鼓吹外汇储备太多了,一旦美圆变成废纸就怎样怎样。这种言论其实是配合人民币升值的鼓噪来的,只是企图从侧面达成其目标。
资产的不同形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是类似的,在大的全球经济循环角度,资产在转化中是守恒的,其前提就是没有出现战争之类的问题,也就是在一个正常的经济状况下。所谓经济崩溃,从本质上只是资产转化失灵,因为所谓资产的价值,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意义,一旦全社会资产转化失灵,则意味着一个系统性的崩溃,其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就是泡沫化最高的部分。这种崩溃都是从资本的逃离开始的,一个国家的崩溃往往就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兴起,因为崩溃只是在资本逃离的中后期出现。就象计算机系统崩溃以后并不就是计算机可以扔了,只要重新格式化、重装系统就可以。当然,对于经济系统来说,这一个重装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并不是不可恢复的。
经济系统的恢复有不同手段,一种是战争性的、一种是非战争的。准确地说,战争性的是一种危机转嫁,说直白点就是破罐破摔,先把系统崩溃的国内矛盾往外转嫁,打完以后再恢复系统。因而,最终来说,系统的恢复都是非战争的。如果是真正的战争,什么资产形式都是废的,例如核战争,人类都没有了,还资产什么?所以担心外汇变纸和担心天掉下来、担心核战争是同一回事。
由于资本的全球化,对于正常经济环境下的资本安全,形式是不重要的。因为在正常的经济系统中,资本的转化都是正常的,资本以任何形式存在都没有问题。但对于大宗的资本持有来说,不同资本形式之间就必须有一个组合性的持有,这是躲避一般性经济震荡的好办法。对于国家来说,外汇就是一种资产形式,随着国家总资产的增加,就算是外汇的固定比例不变,外汇的持有量增加是极为正常的。中国外汇储备必须也必然继续大幅增加,这是人民币最终战胜美圆的必由之路。有些人担心什么一旦打仗,美国将封闭帐号之类的东西,请问:美国公司在中国没有投资?在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化的今天,类似的担心极端无聊。在资本全球化中,国家越开放,资本越安全。美国可以封伊拉克帐号,因为美国在伊拉克没有资产,但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越多,封帐号谁吃亏,请想想?
另外,本女强调的东南亚战略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金融市场,一定要有一个由中国人控制的全球性的金融市场,而这将是东南亚战略的一个必然结果,一旦这个完成,中国的抗风险能力将大大增加,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经济学从根本上是政治学:评:“张五常: 不要让人民币自由浮动!”

昨天有人把“张五常: 不要让人民币自由浮动!”帖到了深水,全帖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其一是稳守汇率之外,取消所有外汇管制,加上大事开放金融与简化税制”其中的“其一是稳守汇率之外,”是虚的,如果没有这一句,目的太过明显,有了就可以晃人耳目了。
汇率和汇管不同,这是显然的,但这种显然只是在学理上的,一旦在实际中,这就往往分不开了。有人可能会用香港的联系汇率来说事,但香港的情况和整个中国的情况能比吗?就是香港如此完善的金融体系,在97年都差点给钻了大空子,目前中国的条件下没有汇管,那不是开玩笑吗?
经济学从根本上是政治学,一个具体的经济现象,在学理上的解决方式肯定不止一种,但选择什么,就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了。而选择才是最根本的,没到拍板那一下,只不过瞎闹而已。例如人民币升值问题,在学理上解决的方式很多,选择哪一个,最终决定的还是政治立场,所谓政治立场,归根结底就是不同利益之间的问题。坚持汇率稳定以及汇管,然后印钞等人为贬值方式是一种解决方法,象“张五常: 不要让人民币自由浮动!”中那两招也是一个方法,然而方法后面的政治动机是绝对不同的。对于张五常代表的政治势力来说,当然是不希望出现前面那一种,而他们推荐的这一种,后面跟着的狠招也不会先说,但一旦按他们的去做,就真是吃药了。
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政治学从根本上也就是经济学了,这两者已经密不可分。从“张五常: 不要让人民币自由浮动!”中这种不动声色、貌似公正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在学术伪装下,贩卖的可能还是原来一样的药,在狡猾方面,千万不要低估对手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元接受最后审判

过去三年半美国以每年1万亿美元速度增加货币,终必自尝恶果;上周五,美汇指数已跌穿颈线.
  上周四联储局公布格老“身家”,去年12月底约值300万美元至640万美元之间,与前年12月底相同,即去年格老个人财富并无“增值”!现年78岁的格蛇投资最多的是什么?答曰“国库券”(债券)是也。去年从投资方面回报有多少?答案是43226至102300美元,较2002年55000至131000美元少了好多,原因是利率回落。做联储局主席去年收入是171900美元(未扣税)。
  7月1日起美国开始加息,一如估计,第一次加息对美国股市影响有限。美国第一银行认为,此次利率向上的根本原因不是为遏止通胀,而是2001年起刺激经济措施完成,把利率拉回“中立地位”(即短期利率高于通胀率2厘),估计年底前利率由1.25厘上升至2厘,明年年底前上升至3.5厘至4厘(如明年CPI增长率2%),然后便停留在此水平。估计物业贷款利率将上升到7厘,对房地产会产生压抑作用,但楼价不会大幅回落,只是市场十分呆滞,因为美国物业过去至今未真正形成泡沫!
  美国加息1/4厘后,短期利率1.25厘,仍较通胀率低,8月份第二次加息机会接近80%,即使8月份再加息1/4厘,仍低于通胀率,无法阻止投机活动。今年下半年最低限度仍需加息两次,未来讨论重点是加息速度而不是利率方向。长达25年的利率下降方向已改变,由1980年开始,2004年结束。目前美国消费者负债达918500亿美元,相等于税后收入110%,是1980年高利率期的两倍,美国人会不会从现在开始进入减债期?
  联储局成立不在于捍卫美元
  1980年美国最优惠贷款利率首见20厘,然后开始漫长的利率回落期。经过1/4世纪,此一大趋势结束,取而代之是利率上升期。第一次加息时,信用卡产品(平均欠债16000美元)每月负担只增加35美元,影响不大,直到联邦基金利率高于CPI2厘才有压力。联储局于1913年成立,在过去90年令美元购买力跌97.5%,今天一美元购买力相等于1913年的2.5%,即今天4000万美元才等于1913年的“百万富翁”!换言之,联储局成立不是为了捍卫美元,而是令美元购买力有秩序地回落!
  股圣巴菲特相信他是地球上最懂得投资的人,但今天却持有346.8亿美元现金,占巴郡哈撒韦总资产1380亿美元的25%,意味每股市值89750美元的巴郡中有22510美元是现金。另一精明投资者LongleafPartnersFund的StaleyCates及MasonHawkins,他们管理的基金亦不约而同持有25%现金!似乎所有精明投资者都持有25%现金,而不理会短期利率只有1厘(以1厘息计本利和上升1倍需时140年)!另一个ClipperFund基金经理JimGipson总投资中有35%是现金。巴郡第二大股东SequoiaFund持有的巴郡占总投资组合35%,除此之外,另持有14.41%现金,亦即变相持有23%现金(1970年投资1美元Sequoia,目前市值151美元)。换言之,精明投资者在利率只有1厘息之时,却将25%资本用作持有现金!这批基金过去5年表现较标普500指数出色!
  2001年起联储局努力对抗通缩,主要是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后的正常现象。通缩1990年在日本出现,格老去年6月将利率降至45年内新低后,终于成功击退通缩,道指收复熊市中78%失地,标普500指数收复熊市中48%失地,纳指收复30%失地,格老似乎非常满意,为防止通胀恶化而改变利率方向。以过去例子,由加息到股市回落通常有6个月时差,亦既美股明年才回落,不过格老的确阻止类似日本式通缩在美国登陆。但是,从精明投资者持有如此大量现金来看,格老是否只是延迟而非阻止通缩在美国登陆?
  原材料股下半年可低吸
  整个第二季国际证券市场不辨方向,4月及5月上半个月回落,5月下半个月同6月又上升。油价4月上升12%,6月又回落。金属价格去年及今年首季升幅不俗,目前中国消耗全球20%金属(1985年只占4%),一声宏观调控,金属价格就顶不住了,不过宏观调控结束后,相信中国未来将消耗全球30%金属,即下半年原材料股可趁低吸纳。
  以黄金为例,1980至1999年金价由850美元回落到252美元,2000年起开始回升,今年受阻于430美元。如打破430美元,可令金矿股狂升100%;其他金属资源股亦值得留意(见图1)。过去美元回落期长达5年,即2002年开始美元回落至今理论上只完成一半跌幅;今天CRB指数仍较1980年高点为低,即资源股只完成牛市一期,快进入牛市二期,情况有点类似70年代利率与通胀率齐升期!(1)利率向上通常代表通胀率向上,有利资源股;(2)美国负债十分重,美元反复一段日子后,相信仍再回落;(3)中国宏观调控后,对资源需求将不减反升。2000至2009年重演1970至1979年情况的机会存在,例如白银价格4月21日起再次进入收集期,走势同去年6月至12月接近。通胀期由于投机性活动,令贵金属价格波幅十分大,不过每一低点必较前低点高,因此,买卖贵重金属在通胀初期应见高莫追见低才吸纳。
  金融市场不再受联储局控制
  今年第三季美国经济将完成3年经济复苏期,即第四季起GDP增长率将进入放缓期;加上利率向上,股市向上突破能力受限制;另一方面,明年美国CPI升幅最多只有3%,即未来利率升幅亦十分有限,但股市向下突破能力一样十分有限。至于英国物业1997年至今虽然上升一倍(去年下半年已下调5%-10%),但类似90年代日本式楼价下调80%或1997至2003年香港式楼价下调70%的情况不会在伦敦重演。如英国、澳洲及美国楼价未来下调10%,会不会产生其他问题?例如德国西部物业1990年至今10多年都是不升不跌,租金收入只够楼宇维修、保险费及税项支出,但对德国经济不构成影响,估计今年下半年起类似情况在澳洲、英国及美国出现。从前楼价是可升可跌,未来楼价最大可能性是不升不跌。
  从前中央银行威力无穷,但2001年1月起联储局开始减息,美股去年10月才上升,证明联储局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因为太多借贷已同联邦基金利率无关,太多货币供应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货币供应与信贷甚至利率,联储局的控制能力十分弱,今天只能做到影响而非控制。换言之,联储局此次加息1/4厘实质影响极之有限。根据InterestRateObserver观察所得,今天只有3.6%银根受政府资本储备需要所支配,1959年却高达38%。今天金融市场根本不受联储局控制,只受联储局的“心理影响”。所谓透过购入短期债券去增加信贷或透过放出短期债券去增加信贷,只是1971年教科书里的事了。
  事实上,今天联储局对整个信贷市场已失去控制能力,因为金融工具五花八门,再不局限于银行借贷。1990年日本已证明,房地产价格升降影响借贷能力早已超过日本央行,而每一个泡沫背后都是由信贷膨胀产生的。
  美汇跌破颈线进入新跌市
  未来进入利率爬升期,投资者应留意银行股的贷款素质,担心有问题贷款所占比重上升;过去每当利率上升期,银行问题贷款便增。银行股风险大增,因此利率向上期银行股不宜沾手。
  6月30日联储局加息1/4厘,未能阻止美元汇价转弱,反令债券价格及股市回落!担心今年3月至5月的美元强势6月结束,并进入新一轮跌市。
  美元兑欧元连跌三星期,上周兑欧元再跌1.1%,是6月8日以来最低;兑日元回落0.7%,见108.32兑1美元,估计美元利率未见1.75厘之前,汇价仍然是跌。
  过去美元弱势通常维持5年到6年,换言之,2002年开始的美元弱势极有可能在今年3月到达“中途岛”,透透气;今年6月开始进入新一轮下跌潮。2002年开始的美元弱势由2001年1月美国减息开始,令债券价格上升(去年6月债券已结束牛市)及股市反弹。2002年10月起道指已收复跌幅78%、标普48%、纳指26%。这次反弹中,道指遥遥领先,此乃资金选择性投资的必然现象。
  新一轮美元下跌(今年5月中开始)和2002年不同,2002年美元汇价回落是因利率下降,最终推高债券及股市;新一轮美元下跌却由通胀引发,令利率上升,目前已推跌债券,下一步是推跌股市,因为资金由金融资产流向实物资产,例如黄金原材料及其他资源货币如澳元、加元等。
  上周五,美汇指数跌穿颈线(见图2),我老曹十分忧虑过去担心的问题正在浮现,即2000至2010年极有可能是1970至1980年的翻版!去年5月至今年4月,股市反弹只是大衰退中的小阳春,目前已完成第二个小阳春!
  中国人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若然不报,时辰未到。任何“果”必有“因”。过去三年半美国以每年1万亿美元速度增加货币,终必自尝恶果,当然无人知道哪一日开始。美元迟早要接受“最后审判”。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sharkeater :美国贸易赤字和货币贬值

美国从50年代以前的世界工厂,转化为目前具有庞大贸易赤字的经济体,美元从当时烫手的热门货币,转变为不时需要贬值的货币,就历史的原因,人类,世界经济发展史,是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今后,欧元区经济和欧元,也许日本经济和日元,将同样具有类似的,程度不同的,发展进程。这里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供参考.
资本主义经济自自由,垄断,转化到虚拟阶段。虚拟阶段,可以看作是从美元取消金本位,为催生宣言。而近代,INTERNET的发展,促进了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加剧了这一虚拟阶段的快速发展。虚拟阶段的特征,是资本不经过物质生产过程,直接产生利润,和实现资本的再增值。(比如:炒汇,炒股,等)美国的这一经济成分,就gdp的份额来说,大约占了70% 左右,日本,西欧,都也超过50%。这样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原先物质生产阶段的经济发展,是需要物质资源和市场的保证,现在呢?答案是:资本资源和资本市场。你生产,我通过虚拟资产,钱赚钱,来买你的,就是现在世界经济,虚拟经济成分比较高的发达工业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之间的分工。如果不能驾驭这样的虚拟经济,则将首先爆发金融风暴。日本90年代,出现了一次,其过程,应该不是很难了解清楚。美国,西欧,吸取了日本的教训,在逐步完善这一经济结构和实质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法律,和管理。意图避免经济的崩溃。这种类型的经济主体究竟能否避免覆灭。从现有理论上推测,是可能覆灭的。但是,要避免马克思,列宁一个多世纪前那种不成熟的结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朝前发展的,现在的矛盾,之所以不能在目前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没有经历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不能排除也许会在将来得到解决,从而延长一个新兴事物的生命力的可能性。带有特定的政治观点,而不是用哲学和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的发展,w是片面的,即便如马克思,或者列宁本人。历史已经做出了部分回答。从而,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背景概念和观念,再来看美国的贸易赤字。消除美国的贸易赤字,实质上,就是改变虚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比如:以前,城市中的手艺人,能够挣5元/小时;现在所谓搞经济,炒地产的精明人,1000元/小时;等,以此赚取的钱财,而形成生活的方式,绝对不会,因为需要吃饭和穿衣,去改行种庄稼和纺纱,织布),并且,就整个世界经济作为一个主体来说,则需要改变现有世界经济的结构和分工。如果,美国人宁可增加成本(相对于比较容易获取资本增值的虚拟经济成分,很多劳动密集型实物经济的生产率很低,就类同上述的例子中,具有能够挣大钱的人,叫他为吃饭,而去种庄稼一样,形成了变相的劳动成本增加,资本的低价值占用),或者改变生活方式,从而减少从中国,日本,和其他地区的进口,将会发生什么事?至少,中国,日本就不可能以目前的发展速度发展。美国也没有这样高的贸易赤字。然而,其结果,就目前来说,将导致自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70年代,美国取消金本位,形成的世界南北(目前的实质为虚拟经济成分较高的资本主义经济主体,为北,和以各类实物经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为主体的新型经济体,为南。随时间,其对象有变化。比如,在50年代日本,欧洲相对美国,即为南,之后,拉丁美洲,东南亚,直至目前的中国等)经济体系和分工的破灭,减缓世界经济的整个发展速度,同时,也间接的降低了人类进步的步伐(比如: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大部分六类地区,仍然只能从54。8元/月起薪,也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个外汇市场,有internet 之类的玩意儿)。为此,从某种意义上,要求美国消除或者大幅降低贸易赤字,相当于在没有找到更好地解决办法前,请你这样,以炒汇,炒股,炒房地产,搞经济挣大钱得人,去种庄稼,和织布(至少部分目前只能以卖粮为维持和改善生活的农民,以及纺织工人需要另谋出路)。也是一种貌似公平,和不现实的经济要求(世界工厂就不存在在经济体中的转移,也难以见到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可以以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去联想和推断。w历史的原因(包挂人类发展史)和各经济体发展(先后完成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过程)的前后,在根本上造就了当今世界经济的结构和分工,促使了现有世界政治,经济各种角色的形成。从这一根本原因看,当今美国和英国的贸易赤字,今后,欧洲的贸易赤字是难以避免的,在目前的状况下,更多的是以牺牲类似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利益才能部分克服的。那么,美国亏空的这钱,哪里来? 美国通过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从日本,中国,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本,哪里去借,或者那它的资产(很多属于虚拟资产,比如:股票,债卷,包含着虚拟成分的房地产)去交换。这之间的过程和一系列游戏规则,不便于在此展开。然而,欧洲他们同样需要资本资源来支持他们的虚拟的经济成分。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欧洲势单力薄。眼下难以与美国抗衡。欧洲把美国的双赤字看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其实,言外之意,美国占有了过多的资本资源,欧洲希望从资本资源中得到更大的份额。欧元和美元的抗衡,也是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出来的。今后,大家可以看到,谁的游戏玩得好,谁将占据主导。粗浅的看法,美国人很可能通过对一些物资资源的控制,控制欧洲的经济发展周期(欧洲的实物经济,和美国相比,比较大);通过接近欧洲的地区,制造动乱,最终影响资本向欧洲的流入。目前,美国需要中国和日本在战略上的这种合作(归根结底,使战略经济利益,中国,日本,以及东亚,和东南亚,为美国提供大量赖以生存和维持目前生活方式,必需的资本,和产品],为此从根本上不至于在这地区最终制造麻烦,破坏这一地区的环境外汇,汇(将直接影响到美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生活方式)。然而,在今后,难免出现类似现行对付欧洲的办法,其根本是控制资本的流向。虚拟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当其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成分之比小于一定比例时,其贸易/经常性帐下赤字,是该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无法避免的。如果,这结论不正确,那么其吸引的资本(用以支持其虚拟成分),将形成资本的大量净流入,从而使得该经济体支持的货币汇率,产生渐增的趋势,这必将与没有实物支持的货币趋向于贬值的这一规律相违背。应该说,美国经济体,就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产生大量的贸易赤字这一现象是很难避免的,这贸易赤字,就总量是扩大的趋向。为此,这作为部分原因(也许是次要的),美元的贬值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旦当新兴的实物经济体货币进入流通市场,欧元,日元,有较高虚拟经济成分支持的货币,都将在不同程度上,陷入美元汇率目前的境况。


sharkeater来信说明:几篇随笔,都是心血来潮情况下,即兴完成的。 非常仓促,没有经过谨慎的推敲。 观点对错,或者是否成熟,不是问题(错对,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无关紧要)。 但是选取的,用以支持观点的例子,是否合适,不是很有把握。

部分观点也许争议较大,比如,马克思和列宁当时的部分断言不成熟 ——主要指资本主义终究要灭亡,尤其是列宁指资本主义当时已经进入腐朽终结阶段。这样的断言。前者多此一举 —— 任何一个事物总是要被新生事物替代的,本质上是一个正确的哲学观点。也符合至今为止的自然科学论证。实在没有必要去证实这个观点。产生证实的思想和动机,这本身就属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上的不成熟。后者,主要起源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对新生事物产生,发展,成熟,以及灭亡的基本规律上去认识。人类的发展,如果说是一个进化过程,那么思想,意识,认识,都在进一步循序而进的发展。人类的发展阶段,也只能是循序而进的一个过程。跳跃式发展,缺乏类似形态成立需要的前提,或者思想,意识,认识和能量的积累,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鲜有成功的例子。

对此,文中没有很好地论述,恐产生误导,不是很好。

值此说明。而不论与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真正的蓝筹-美国达琼斯30指数股初探

认识真正的蓝筹-美国达琼斯30指数股初探
原创:立春

  相信这篇文章有收藏意义,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到底什么是蓝筹股,他们的行业背景是那些,这些公司及他们的产品你是不是耳熟能详,作为一个外国人,你是不是也或多或少的使用或享受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不要以为他们很遥远,许多不接触证券市场的人也几乎天天和她们打交道,衣有杜邦纤维(莱卡/尼龙/的确凉),食有麦当劳,可口可乐,住(霍尼维尔的控制仪表,杜邦与3M的建材与装饰料,GE的家用电器,美国家居的各类生活用品),行有波音飞机和通用汽车以及埃克森美孚石油,休闲娱乐有迪斯尼,柯达胶卷,莫里斯烟草的万宝路香烟,工作有惠普的电脑英特尔的芯片和微软的软件等等,生活有宝洁与强生的各类家用轻工洗涤与化妆品,医疗有大制药商默克制药,3M的医疗器械与齿科材料,通讯由电报电话公司,而购物则有可以提供非常全面产品销售的大买场沃尔马等等,我想说蓝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我上面所列的这些品牌,一般生活在中国的城市居民都能接触到,其实很多农村也对此不陌生了,所以,中国要成为工业强国的路还很远,我们所谓的那些蓝筹实在小儿科的很,我们还须更加倍的努力,可能二十年后会有真正我们中国的强势企业来取代我上面列举的美国品牌,相对于此文的原旨,这是题外话,大家看了此文,可以知道到底什么是蓝筹股,这可比那些所谓的定义来的直观和准确的多,中国的投资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美国道琼斯30指数股详录:(排名按字母顺序,所有数据以2004/5/12日收盘为基准,此时道指在万点之上)
  
  代码 AA (美国鋁業):
  
  市值:259.6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565万股 市价:29.86 市盈率:21.5%
  
  行业:礦業与制造
  
  美国鋁業, Alcoa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 是全球第一大鋁製造商. 在全球28個国家擁有業务, 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礬土製造商. 美国鋁公司的營業項目包括鋁礦砂開採, 礬土製成及鋁精鍊. 主要產品包括鋁及鋁化學品, 汽車零件及飲料罐. 美国鋁公司亦供應許多包裝用的鋁產品, 汽車用鋁產品, 貨物運輸用鋁產品, 建築用及航空用鋁產品. 为了取得新興市場的利益, 美国鋁公司在東歐及拉丁美洲均有投資.
  
  代码 AXP (美国運通公司):
  
  市值:616.7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440万股 市价:48.14 市盈率:19.77%
  
  行业:金融業-多樣服务
  
  美国運通(American Express Company)为全球最大的旅行社,並以其美国運通記帳卡聞名全球。其業务主要可分为旅行、財务顧問和銀行等部份,分別以Travel Related Services、American Express Financial Advisors及American Express Bank为主體。Travel Related Services提供包括記帳卡、卡友貸款、旅行支票、個人及企業旅行服务;American Express Financial Advisors服务內容有財务規畫和建議、投資建議、保險及年金和共同基金;American Express Bank則有企業金融、私人銀行、個人金融服务和全球交易等服务項目。
  
  代码 BA (美国波音公司):
  
  市值:364.1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284万股 市价:43.18 市盈率:19.1%
  
  行业:航太/国防業
  
  波音公司在1997買下McDonnell Douglas( 麦道公司)后,成为全世界最大商用噴射機和航太公司. 業务主要分成三個部份: 商用飞机, 軍用飞机及导彈, 太空及通訊. 商用機由波音商用機集團負責研發, 生產及行銷. 軍用機部門則包括運輸機, 攻擊機及相關系統. 太空和通訊部門涉及太空系統, 火箭引擎, 資訊及作戰管理系統等. 波音的商用客機包括767 747 以及 737 ,軍用機則包括F/A-18 Hornet攻擊戰機,F-15E Eagle C-17 Globemaster III運輸機,AH-64D Apache Longbow直昇機等.
  
  代码 CAT (美国開拓重工或卡特彼勒重工):
  
  市值:251.3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233万股 市价:73.10 市盈率:18.59%
  
  行业:機械業-營建/製造
  
  開拓重工業務為生產營建及採礦設備、伐木機械、柴油及天然氣及工業汽油渦輪機、卡車、拖車頭、船舶及發電設備引擎,成為農業設備的領導供應商以及全世界陸上機械排名第一的製造商。該公司產品主要乃是以Caterpillar、Cat、Solar、 Barber-Greene及MaK等品牌銷售。公司設計、行銷及製造多種營建、採礦、農業用機械、引擎及渦輪機。Caterpillar的機械包括履帶及輪軸牽引機、履帶及輪軸載重車、動力平地機、輪軸及履帶鏟路機、輪軸及履帶挖土機及載重砂石車。Caterpillar的引擎被使用在陸上及營建機械、高速卡車及拖車頭、海上、石化、農業、工業、發電設備及其他應用等。該公司的渦輪機也被用來生產、處理及運輸原油及天然氣或提供電力。除此之外,它也為其經銷商及客戶提供融資及保險服務。該公司在全球六大洲皆有生產工廠。為善用其龐大的銷售體系,該公司亦銷售自有品牌Cat的牛仔褲及皮靴、汽車零件及其他廠商所製造的產品
  
  代码 C (美国花旗集團工):
  
  市值:2363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1233万股 市价:45.69 市盈率:12.48%
  
  行业:金融業-多樣服務
  
  花旗集團(Citigroup)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為一金融業之控股公司. 由合併Citicorp 和 Travelers Group而成, 其服務產品項目包括國際化消費者金融服務, 國際化企業金融服務, 以及投資銀行, 資產管理, 和投資管理服務等. 子公司包括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 (證券業), Primerica (壽險和基金), 和Travelers Property Casualty (產物和意外保險). 花旗集團的e-Citi 事業部開發了線上金融服務產品. 此外, 花旗集團收購了Schroders PLC 的投資銀行業事業部並計劃買下Associates First Capital Corporation. Citigroup 在100 個國家提供信用卡融資保險和投資服務.
  
  代码 DIS (沃特迪斯尼娱乐公司):
  
  市值:470.5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1225万股 市价:22.98 市盈率:23.76%
  
  行业:媒體集團業
  
  沃特迪斯尼公司是全球主要的傳媒集團. 沃特迪斯尼在電視電影(包括波納唯維士達Buena Vista電視, 蜜拉梅克斯Miramax電影公司與摸石Touchstone電影公司), 遊樂場(動物王國Animal Kingdom, 迪士尼樂園, 巴黎迪士尼樂園, 艾波卡中心Epcot Center, 與北美最受歡迎的魔術王國Magic Kingdom), 出版公司(迪士尼雜誌, 亥普利恩Hyperion雜誌與老鼠工作室 Mouse Works), 以及職業運動球隊(加州安納漢Anaheim的冰上曲棍球隊Mighty Ducks). 迪士尼的美國電視廣播公司ABC擁有數十家電視台並有五個有線電視頻道, 包括全球最有名的ESPN運動台.
  
  代码 DD (杜邦公司):
  
  市值:418.8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362万股 市价:41.87 市盈率:39.19%
  
  行业:化學業-多種
  
  杜邦公司E.I. DuPont de Nemours是全球最大化學工業高科技公司. 杜邦公司專注於化學及材料科學及生物科技等產業, 在全球經營20個策略事業單位. 製造及銷售約70種產品涵蓋市場包括交通, 紡織, 建築, 汽車, 農業, 營養, 健康, 醫藥, 包裝, 電子等. 其由化學品(冷凍劑, 色素與聚合體催化劑), 布料(莱卡, Tyvek, 紡織物與尼龍), 聚合物(鬆緊帶, 尼龍脂, 底片, 塗料與包裝材料), 石油業(康納科Conoco加油站), 生命科技(農產品, 生化科技與藥劑)和多樣化的商業(底片, 照相用聚合物, 電子, 印刷, 出版與煤業)等商業部門組成. 杜邦在約70個國家有營業據點. 其石油與天然氣子公司康納科Conoco加油站提供幾乎其一半的營業額
  
  代码 EK (伊斯曼柯达公司):
  
  市值:72.40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281万股 市价:25.26 市盈率:27.11%
  
  行业:攝影器材&用具業
  
  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發展、製造並銷售大眾、專業及健康醫療所需的影像產品及影像加工服務。柯達不只提供一般大眾所使用的軟片、相紙、攝影機、即可拍相機、投影機、顯像劑、影像處理設備及加工服務,更有專業用的上述相關產品、印表機、掃描器及數位攝影機等的產品。柯達亦提供醫療業者所需的醫學用軟片及顯像劑。其他影像產品還包括電影用膠卷、影音設備、縮微膠片等,以服務電影、電視界、辦公室自動化、和政府市場
  
  代码 GE (通用电气公司或奇异电器公司):
  
  市值:3089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2846万股 市价:30.25 市盈率:19.37%
  
  行业:多元化經營巨挚
  
  由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创建的工業巨子通用电器公司,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的營業範圍甚廣, 包括電視網國家傳播公司NBC, 至電力發電廠用零件製造. GE生產飛機零件, 家電產品(廚房與洗衣家電), 工業產品與系統(照明, 電子配備與控制系統), 以及材料(塑胶, 硅胶, 美耐板與黏著劑). 其金融服務部門通用电气資本公司GE Capital Corp. 是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之一. 通用电器在美國及波多黎各擁有約150個工廠並在其他25個國家擁有超過100個工廠.
  
  代码 GM (通用通用汽車公司):
  
  市值:251.9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520万股 市价:44.61 市盈率:9.7%
  
  行业:汽車制造
  
  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rp.是全球第一大工業企業以及第一大汽車與卡車製造商. 通用汽車業務包括汽車、通訊服務與其他的營運,涵蓋設計、生產、行銷汽車、貨車、火車頭、大型運輸車與相關零配件以及電子器材之營運;其次為金融與保險之營運,主要由General Motors Acceptance Corp.負責提供一系列之金融服務。在美國上路的汽車每三輛就有一輛是其品牌:別克Buick, 凱迪拉克Cadillac, 雪佛蘭Chevrolet, 吉歐Geo, GMC, 歐斯摩比Oldsmobile, 龐帝克Pontiac, 或土星Saturn. 通用汽車亦透過其GMAC汽車貸款公司提供汽車貸款, 透過其戴爾菲Delphi汽車系統公司(全球最大汽車零件製造商)提供車輛零件, 並為國外汽車製造商生產汽車(如侯登 Holden, 歐寶Opel, Isuzu與Saab). 其子公司休斯電子Hughes Electronics發展通訊網路. 其約三分之一的營業額是來自北美以外的地區. GM汽車類的營運由旗下的Holden、Opel與 Vauxhall單位與關係企業 Isuzu, Saab, 及Suzuki負責。非汽車類的營運包含休斯電子(衛星、通訊),Allison Transmission (中、大型運輸),與 GM Locomotive (生產火車頭、柴油引擎)。GM持有Fuji Heavy Industries(Subaru)與 Fiat Auto (Alfa Romeo, Lancia)20%的股份。子公司GMAC則提供金融服務。
  
  代码 HPQ (惠普公司):
  
  市值:613.7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1158万股 市价:20.11 市盈率:22.38%
  
  行业:電腦及科技類
  
  惠普公司是著名的商用与家用计算和图象设备全球供应商;2002年5月7日,惠普公司与康柏公司合并—IT界的新巨人“新惠普”诞生了。新惠普具有能够撼动IT业界边石的强大技术能力、深入遍布全球的销售以及服务网络,将创造出一个年营业额为870亿美元的全球技术领导者。全新的惠普将向商业与消费类用户提供业界最为完整的IT产品与服务,并承诺用开放系统与架构来服务用户。合并后的公司将在服务器、接入设施(PC与掌上设备)、图像与打印方面拥有全球最大的营业额,同时在IT服务、存储以及管理软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代码 HD (家居大賣場公司):
  
  市值:750.8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679万股 市价:33.49 市盈率:17.79%
  
  行业:建築產品与装饰装修業-零售/批發商
  
  家居大賣場Home Depot, Inc.是家庭裝修工業的零售商, 銷售含蓋廣泛的自己動手做的建屋材料產品以及庭園草地產品, 還有專業化的EXPO設計中心, 提供裝備與裝修的產品及服務. 目前, 家庭大賣場在美國境內擁有超過1000家倉庫式的零售店舖.
  
  代码 HON (霍尼维尔公司或汉威联合企业):
  
  市值:286.5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290万股 市价:33.34 市盈率:21.05%
  
  行业:多元化經營業
  
  漢威聯合股份有限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是一家多元化科技與製造業領導者, 其航太產品與服務範圍遍及全球客戶。主要的產品與服務則包括建築, 家庭與工業之控制科技, 汽車產品, 發電系統, 特殊化學品, 纖維, 塑膠以及電子與先進材料等。漢威聯合Honeywell是1999年底由全球兩大巨擘─霍尼韋爾Honeywell與聯合訊號AlliedSingal合併而成。 其中聯合訊號為一家具領導地位之先進科技與製造公司, 其以航太產品和服務, 汽車產品, 化學品, 纖維, 塑膠與先進材料等, 服務全球客戶. 漢威聯合公司則為一全球領導地位之科技與控制公司, 服務的客戶包括家庭, 商業建築, 工業客戶, 以及航太業者等. 合併後的漢威聯合,承續了原來Honeywell與Allied Signal的競爭優勢,在多元化技術與製造方面領導世界。業務範疇涉及航太工業、工業控制系統、辦公大樓監控系統、自動化產品、電力系統、電子先進材料、特殊化學原料、纖維、塑膠等,分公司遍及全球95個國家。
  
  代码 INTC (英特尔公司):
  
  市值:1796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6303万股 市价:27.77 市盈率:27.37%
  
  行业:半導體
  
  世界最大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公司以設計、製造、並行銷電腦的心臟部份,也就是微處理器著稱。目前它供應資訊及通訊業和電腦、伺服器、網路及通訊產品相結合的晶片、系統及軟體,如微處理器、晶片組、快閃記憶體產品、微控制器及數位影像等產品。英特爾的零組件部份產品則包括用於處理資訊的IC,客戶擴及全世界,包括OEM 廠商、個人電腦、工業和通訊設備製造廠、一般企業、學校、政府單位等,它也提供網際網路所需設施和電子商務服務
  
  代码 IBM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市值:1468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498万股 市价:87.13 市盈率:19.39%
  
  行业:大型电脑
  
  IBM 在全球運用先進科技提供企業解決方案,主要產品包括大型電腦、桌上/筆記電腦、工作站、伺服器、區域網路設備及配件、半導體、電腦周邊設備、軟體、儲存媒體等,在全球提供整合的電腦資訊技術、網路系統及科技、企業諮詢和資訊技術顧問等相關服務,組織轄下主要單位包括: 硬體(含技術、個人系統及伺服器)、全球服務、軟體、全球融資及企業投資等
  
  代码 IP (國際紙業公司):
  
  市值:190.4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282万股 市价:39.22 市盈率:55.24%
  
  行业:紙類&相關產品業
  
  國際紙業(International Paper)業務分為紙類, 化學品及石油, 包裝, 木頭產品, 配銷等, 生產包括印刷及書寫紙, 紙漿, 紙巾, 紙板及包裝紙, 建材等產品, 另外它也製造特用化學品. 其360個以上的海外據點分佈於加拿大, 歐洲, 拉丁美洲及亞洲等地, 超過50國, 客戶遍佈150個國家. 在美國, IP 擁有紙漿及紙廠, 批發及零售據點, 建材設施和石油及礦藏事業等. IP是全美最大的私人地產擁有者, 持有森林地超過750萬畝.
  
  代码 JNJ (强生公司或娇生公司):
  
  市值:1637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719万股 市价:55.14 市盈率:21.83%
  
  行业:醫療業-藥品業
  
  嬌生, Johnson & Johnson, 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多樣化的健保產品製造商, 產品包括個人保健, 嬰兒用品, 非處分藥品及頭髮和皮膚清潔用品, 如止痛藥(泰樂諾Tylenol)到全球第一的拋棄式隱形眼鏡(艾克夫Acuvue). 嬌生主要的業務範圍有三: 消費者產品(如利奇牙刷和班蝶Band-Aid OK絆), 醫藥品(包括癌症治療, 希斯曼諾傷風抗素以及口服避孕藥), 職業用產品(從開刀用品至接骨用品). 嬌生不斷的經由其積極的研發計劃以及併購相關公司來擴展其產品線.
  
  代码 JPM (摩根大通銀行):
  
  市值:724.3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911万股 市价:35.19 市盈率:10.20%
  
  行业:銀行業
  
  摩根銀行(J.P. Morgan Chase)規模僅次於花旗集團(Citigroup), 由JP 摩根及大通銀行(Chase Manhattan)合併而成. 為全球的企業, 政府及個人提供符合財務需求的各種產品及服務項目, 如商業銀行業務, 企業策略, 籌資及管理資產等. 其業務範圍大致可分為對客戶服務及公司自行投資兩部份, 對客戶服務部份包含信用卡, 消費金融, 全球金融, 投資銀行, 股票, 外匯, 利率市場, 信用市場, 資產管理; 自行投資部份則是公司自有資金投入市場上的存在的投資機會, 包括自營投資, 自營交易, 股權投資等
  
  代码 KO (可口可樂公司):
  
  市值:1219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542万股 市价:50.05 市盈率:26.42%
  
  行业:飲料業
  
  可口可樂 (Coca-Cola Company) 是全球最大的飲料公司, 擁有全球48%市場佔有率以及全球頭三大飲料的二項(可口可樂排名第一, 百事可樂第二, 低熱量可口可樂第三). 可口可樂在200個國家擁有160種飲料品牌, 包括汽水, 運動飲料, 乳類飲品, 果汁, 茶和咖啡. 可口可樂也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飲料經銷商, 包括(Minute Maid品牌). 在美國排名第一的可口可樂為其取得超過40%的市場佔有率,而雪碧(Sprite)則是成長最快的飲料. 其他品牌包括伯克(Barq)的root beer(沙士), 水果國度(Fruitopia)以及大浪(Surge).
  
  代码 MCD (麥當勞公司):
  
  市值:333.1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472万股 市价:26.45 市盈率:20.65%
  
  行业:连锁餐厅与零售业
  
  麥當勞公司, McDonald^s Corporation, 擁有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 (排名在萬寶路及可口可樂之後), 是全球最大的速食連鎖商. 其全世界共有超過2.6萬家店,而在美國近1.3萬家店使其擁有全美速食漢堡市場的40%市場佔有率. 其店面大多由大家所熟悉的買賣櫃檯及吸引其主力客戶:小孩來消費的遊戲區所組成. 孩童客戶影響其連鎖店一半以上的生意. 麥當勞在許多大折扣超商 (如沃尔玛百貨Wal-Mart) 內設有簡便菜單的小店. 其近三分之二的餐廳是由連鎖商持有經營的. 海外市場的餐廳則佔有公司近 60%的營業額及利潤.
  
  代码 MSFT (微軟公司):
  
  市值:2800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6576万股 市价:25.94 市盈率:29.80%
  
  行业:電腦業-軟體
  
  微軟公司, Microsoft Corporation, 為全球最大的軟體研發和製造商, 生產多種電腦軟體產品, 包括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 伺服器應用軟體, 辦公室應用軟體(MS Office), 網際網路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以及電腦軟體研發工具等, 還有網際網路入口網站(portal)MSN(The Microsoft Network), 架設網站軟體(Microsoft FrontPage)與企業內部網路的產品與服務. 另外還和NBC合作經營有線電視頻道MSNBC
  
  代码 MMM (3M公司或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公司):
  
  市值:658.1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280万股 市价:84.15 市盈率:25.39%
  
  行业:多元化經營業
  
  明尼蘇達礦業與製造The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即為眾人所知的 3M, 是一家多元化工業, 消費者及醫療產品具領導地位的世界級製造商. 其組織分為6大部份: 消費及辦公室, 特用材料, 工業, 健保, 電子及通訊, 運輸圖表及保全. 產品有護條, 黏劑, 膠帶, 研磨劑, 口罩, 軟片, 絕緣隔熱用品, 藥劑, 牙齒及皮膚維護用品等成千上萬個種類. 研發費用佔每年營收的7%左右. 它在全世界60個國家設有240個行銷及配送據點.
  
  代码 MO (菲利普摩里斯公司):
  
  市值:1095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529万股 市价:53.40 市盈率:12.14%
  
  行业:煙草業
  
  菲利普摩里斯公司(Philip Morris Companies, Inc.)是一個控股公司,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煙草公司,佔有美國約一半的煙草市場。公司旗下完全擁有的子公司包括菲利普摩里斯國際公司(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 Inc)、卡夫食品(Kraft Foods, Inc)、以及米樂啤酒公司(Miller Brewing Company),產品包括了香煙、煙草、各種袋裝食物、以及啤酒。而旗下的萬寶路牌香煙,則是目前全球最具身價的品牌之一。同時,菲利普摩里斯公司擁有的品牌還包括班森與赫奇(Benson & Hedges)、百樂門(Parliament),以及維珍妮(Virginia Slims)。目前食品以及啤酒的銷售為公司總業務量的40%,也佔了公司獲利收入的三分之一。旗下的卡夫食品是美國第一大與全球第二大的食品公司,生產的品牌包括知名的麥斯威爾(Maxwell House)與傑歐(Jell-O)等等。而米樂啤酒公司則是美國第二大的酒廠,次於Anheuser-Busch
  
  代码 MRK (默克制药公司):
  
  市值:1031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631万股 市价:46.4 市盈率:15.73%
  
  行业:醫療業-藥品
  
  默克公司Merck & Co., Inc.是美國主要藥廠, 在世界排名則與Glaxo Wellcome同為處方藥的第一名. 默克生產人類及動物的醫藥, 其約五分之二的營業額來自於醫治美國人暴飲暴食所造成的疾病--高膽固醇, 高血壓及心臟病等的藥品. 在對抗漢堡的高油脂的主要醫藥產品有Zocor及Mevacor, 此類針對高膽固醇的藥品佔有全世界市場的40%. 此外, 默克最賣座的藥品有治高血壓的Vasotec, 及新出品用以對抗愛滋病的Crixivan以及用來醫治禿髮的Propecia
  
  代码 PG (宝洁公司):
  
  市值:1363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308万股 市价:106.08 市盈率:24.4%
  
  行业:化妆&清潔用品業
  
  宝洁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是家用品第一大製造商和全世界最大的廣告客戶. 宝洁有五條主要產品線: 洗衣及清潔劑, 紙類產品 (紙尿布, 衛生紙, 衛生棉), 美容產品 (洗髮精, 乳液), 食品飲料 (咖啡, 果汁, 零嘴) 和保健產品 (牙刷, 常用藥). 2001年底宝洁由必治妥(Bristol-Myers Squibb)購併了Clairol部門以增強消費品競爭力
  
  代码 SBC (SBC通訊公司):
  
  市值:811.1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942万股 市价:24.49 市盈率:14.85%
  
  行业:公用事業-電話
  
  SBC 通訊(SBC Communications Inc.)是一家控股公司,其子公司與分支機構專門提供有線與無線通訊的服務及儀器、電話簿廣告、出版、以及有線電視接駁的服務等。旗下有不少品牌: Ameritech、Nevada Bell、Pacific Bell、SBC Telecom、SNET 和 Southwestern Bell。SBC 通訊已將其無線營運部門和BellSouth 合組成僅次於Verizon Wireless 的第二大無線通訊公司Cingular Wireless。位於德州聖安東尼奧的SBC Communications 擁有120萬用戶。SBC 通訊在13 州內擁有6100萬條電話線路,其最大的市場位於加州(Pacific Bell)、德州(Southwestern Bell)、和伊利諾州(Ameritech),並在美國以外20多個國家都有電信投資。
  
  代码 T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市值:133.5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545万股 市价:16.82 市盈率:7.96%
  
  行业:公用事業-電話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AT&T Corp.) 是全美第一大長途電話公司,是全世界相當知名的電話系統製造商,有關家用電話機、行動電話、傳輸系統及電信交換機一應俱全,而旗下的貝爾實驗室 (Bell Laboratory) 更以設計 UNIX 作業系統而聞名於世。AT&T 集團的網路系統部門 (AT&T Network Systems) 目前獨立成為 Lucent Technologies Inc.,稱為朗訊科技。在法律要求下,1996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正式劃分為三個獨立的公司,分別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朗訊科技(Lucent)、安迅資訊(NCR)。AT&T 將Lucent及NCR獨立出去,以便集中在其通訊業。其通訊業營業項目包括無線電話服務(包括大哥大,傳呼和空中對地面服務)、網際網路連線(AT&T 全球網路WorldNet)、以及國際電話服務。此外, AT&T 希望藉由收購搖控阜(Teleport)公司,取得地區性電話市場
  
  代码 UTX (聯合科技集團):
  
  市值:428.5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256万股 市价:83.15 市盈率:17.24%
  
  行业:多元化經營業
  
  擁有許多知名的廠牌如開利(Carrier)與奧帝斯(Otis),聯合科技集團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生產各種建築物系統與航太工業產品。旗下的奧帝斯是全球主要的電梯公司,產品包括了電梯、升降梯、以及自動人員載具,而開利則生產各種冷暖空調系統、以及運輸與商業用冷藏系統,是世界主要的同類空調產品製造商。子公司惠尼(Pratt & Whitney)則製造飛機引擎、零件、以及太空推進系統。另一子公司菲萊(Flight Systems)則以Sikorsky的廠牌生產直昇機以及相關零配件等等,同時也包括各種技術支援服務。子公司漢彌爾頓(Hamilton Sundstrand)製造各種航太產品,包括飛行電機與動力分布系統、輔助動力系統、引擎與飛行控制系統、空氣壓縮機、以及液壓控制系統。
  
  代码 WMT (沃尔玛百货公司):
  
  市值:2343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981万股 市价:54.53 市盈率:27.2%
  
  行业:零售業-折扣商店
  
  沃尔玛百貨(Wal-Mart Stores, Inc.) 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業者,經營超過3300家沃尔玛商店、山姆氏(Sam^s)俱樂部(會員制大賣場)、以及沃尔玛百貨超市中心(結合折扣零售與超市)分佈全球。沃尔玛百貨公司在折扣零售業的競爭者有凱瑪(K-Mart)、戴坦哈德森(Dayton Hudson)經營的標的商店(Target),以及小雜貨店商和五金行。主要的營業地區包含美國、阿根廷、加拿大、和波多黎各,連鎖店則遍佈巴西、阿根廷、中國大陸、德國、英國和墨西哥。Wal-Mart 於2000年一月起以全新的Wal-Mart.com網站,以及全新的經營策略進軍數位時代。首先,是Wal-Mart所提供商品及服務的多樣性。據估計,目前他所提供的商品種類超過60萬,相較於亞馬遜的50萬種商品,Wal-Mart無疑地較具優勢。Wal-Mart的多樣性服務也很有看頭:旅遊選項提供預訂機票、旅社、租車等服務;「照相中心」可以讓你把照片上網分享給世界各地的親友
  
  代码 XOM (艾克索美孚石油公司):
  
  市值:2786亿美元 日均交易量:1089万股 市价:42.60 市盈率:13.97%
  
  行业:石油業-國際整合
  
  艾克索美孚石油(Exxon Mobil Corporation)以Exxon、Esso和Mobil品牌聞名,為世界第一大整合石油公司,領先Royal Dutch/Shell。總公司位於美國德州的艾爾文Irving,是一家國際性的石油與石化業領導者。這家公司是於1999年11/30, 由艾克索(Exxon)石油和美孚(Mobil)石油兩大石油業者合併而成。艾克索美孚在全世界超過200個國家營業, 營運範圍包括石油與天然氣之探鑽與生產; 燃料、潤滑劑和化學品之製造與行銷; 電力發電或煤礦發電運作等。艾克索美孚是家國際上游與化學業公司,其煤礦與其他礦產營運部門總公司位於德州休士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通货膨胀与利率之间的微妙关系

近期,随著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即将离任,市场对可能继任者本.伯纳克是否会坚定地执行反通胀政策产生了疑虑,外汇市场也由此大幅波动。另一方面,英国在同样经受通胀压力的同时,却在8月份选择了减息,成为近年来第一个率先减息的西方国家。但英国央行同样在11月份是否再度减息的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通货膨胀究竟与利率走势之间有什兮 疑 t?而目前市场对加息的理解是否符合经济原理?市场会否纠正对一国通胀压力加大的认识,这是本文将探讨的问题。通胀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经济中的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主动提高价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期间,需求、成本以及结构这三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总体而言,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害的经济现象。并且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胀意味著一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在外汇市场,通胀是影响币种走势的重要指标。但是,汇价走势对通胀的反应往往是复杂的。一国货币的贬值分为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通货膨胀引起的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减少,就是对内贬值。而对外贬值就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汇率的下跌。我们要考察通货膨胀对汇价变动的关系,就需要了解货币的对内贬值与对外贬值的关系。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例,假如欧元/美元汇率现在为1.2000,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可贸易产品,在美国需要花费120美元购买的东西,在欧元区100欧元就可以买到了。假如美国的通胀率为5%,一年之後,现在120美元能购买的东西,需要花费120*(1+5%)=126美元才能买到。如果欧元区通胀为0%的话,100欧元的东西,一年後还值100 欧元。这样,理论上欧元/美元的汇价现在变为1.2600。也就是说,一国的通胀将引起本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应该指出,以上仅是极端情况下的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汇率。在现实经济中,一国政府往往会对经济进行干预,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往往采取加息或者缩紧信贷等措施以抑制通胀,利率的变动造成了资金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这种变动蔓延到资本市场,造成证券价格的变动。具体体现为股票市场的走低,和债券收益率的提高。而後者使得债券市场相对于别国的债券更具有吸引力,这有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加息国,从而形成加息国货币的买盘。这对加息国货币是有利的。目前外汇市场盛行的套息交易就是基于这一原因。在美国自2004年6月1开始加息以来,迄今为止美国已经进行了11次连续加息。当2004年12月14日,美联储的第五次加息宣布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25%以後,美元利率自1998年来第一次超过了欧元2%的利率。而外汇市场也逐渐形成一种逻辑思维∶ 通胀压力增大──中央银行可能加息──资本市场吸引力加大──货币上行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思维,美元在今年总体走势强劲,持续的加息预期抵消了市场对美国双赤字问题的担心,欧元/美元从去年底的历史最高点1.3665持续下跌。而每当美国,或者欧元区,或者英国公布强于市场预期的通胀数据时,其货币就会上扬。但是,加息对于治愈一国的通胀真的是有效的吗?以及,持续的加息真的提高了一国货币的内在价值了吗?前面提到,通货膨胀的成因有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动型。考察美国的国内经济,一方面由于美国消费者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需求旺盛,引起了一定的泡沫现象,而美国抵押贷款利率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正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因。另一方面,过去1年多来,国际油价自30美元/桶节节攀升,现今已在60美元/桶上方,涨幅超过100%。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油价的飙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即油价的上扬造成美国企业生产成本高企。但这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能否演变为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关键要看美国生产企业的定价能力(Pricing Capacity),即美国企业的输出商品价格能否随著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上调。实际上,由于全球化的竞争,制成品的价格很难上调。能源价格的上扬仅仅通过成品油,如汽油价格的上扬来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这就造成了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较高,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并不高,而扣除能源和食品影响之外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更加温和的局面。也就是说,油价的上扬并未全面蔓延到美国经济的各个层面。而油价的上扬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无法控制的。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最近半年来节节攀高,特别是9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25年来的最高月比增长率1.2%,但核心CPI却始终维持在0.1%的低水平。显示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的通胀压力。一方面是由于住房抵押市场利率偏低引起的房地产投资需求过热,另一方面是由美联储无法控制的油价上扬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显然,美联储的持续加息行动可以抑制前者,但加息行动并不能抑制油价引起的通胀,相反,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上扬必然造成企业财务成本的增加,这对于饱v?o价上涨之苦的企业来说,无疑又多了一项负担。而商品定价能力的缺失又让企业无法转移这些负担。这就产生了加息的悖论,加息治疗通货膨胀可能无效,但加息却会造成经济的放缓。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利率的传导机制不通畅。美联储理事桂恩(Guynn)就认为,美国企业的定价能力偏低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这点从英国经济中体现更明显,从2004年下半年就传言英国将会加息,但出于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心,加息一直未能成行,相反引来今年8月份的减息行动。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和能源价格和海外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令英国经济陷入滞胀危险。因此,通胀不再被市场看作加息的信号,而是出现一种难以治愈的经济梦魇。能源价格的上扬,将引起可能的消费需求放缓,和由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消费需求的放缓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低迷。伴随著通胀的经济低迷给货币政策制订增加了非常矛盾的难度。仅凭加息或者减息是难以治愈这一顽症的。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当经济增长出现过热时,会伴随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采取加息等货币政策效果是明显的。但当经济增长乏力时,经济中最活跃的投资因素对市场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利率等货币政策作用并不明显,此时应该采取财政政策来进行调整。英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与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关系──据官方预测,自去年来GDP的增长就远落後于长期趋势水平了,仅达到1.5%。但货币政策委员会仅在今年8月份有一次减息,而且即便这次减息也遭到激烈反对。在10月13日,英国央行行长梅尔文.金的讲话中解释了其中缘由∶首先,大多数货币政策委员会的鹰派成员怀疑能源价格的上涨能减弱生产能力的增长。其次,他们担心能源价格上扬的同时,强劲增长的全球经济(特别是亚洲),将最终推高英国除石油外的其他商品的进口价格。而这之前商品价格出现了长达数年的通缩。最後,从相当强劲的商业调查结果来看,他们怀疑官方GDP数据的完整性。根据采购经理人调查数据,过去一年来类似的数据始终与高于2%的GDP增长率相伴,而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总需求增长仅为1.5%。虽然结果与采样区间有关,但回归趋势显示商业调查给出了估计GDP增长终值的良好途径。另外,从零售销售来看,英国国内消费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跌趋势。也就是说,英国经济还没有坏到需要不断的减息来刺激的地步。英国央行现在应关注的仍将是通胀压力。在高油价的前提下,为什允L去大半年来美联储的稳步加息总是不断刺激美元走高呢?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虽然不能直接对油价产生作用,但可以通过对强势美元的支持来达到抑制油价的目的。这一思维的逻辑依据是∶加息──美元上扬──美元相对购买力增强──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下跌──输入型通胀受到抑制但是,随著石油生产国不断将出售石油赚取的美元转换为欧元等其他储备货币,这一逻辑路径的延续性受到越来越大的考验。首先,加息使美元走强的前提是美国资产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加大。但在于油价不断走强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对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示担心,而持续不断的加息行动会加剧这种担心。近期报出的美国通用汽车信用等级降低,以及瑞富财务丑闻等事件,都将抑制国外资本对美国资产的需求。虽然美国国债不会受到信用风险和企业盈利的影响,但毕竟其投资容量有限,美国政府不可能无限度的膨胀其国债规模。如果布什政府能实现其削减政府财政赤字的计划,联邦政府依*国债市场来弥补预算的意愿就会减弱,国债的发行量反而会减少。有限的资产供给下,需求的增加会造成价格的上扬──国债收益率的下降,格林斯潘的所谓「长期利率之谜」就会再现市场。这显然就抵消了加息所带来的资本市场吸引力。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联储连续的加息压力之下,特别是未来还将继续加息(市场猜测美联储可能将利率最终提高至5%的水平),美国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压力。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花旗银行等大型银行利润率的飙升,另一方面频频出现美国企业利润下降的警告。这是因为加息将企业利润通过融资成本转嫁到银行利润了。但这一现象不会持久,企业利润的最终下滑,将下挫投资意愿,而我们知道,投资是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投资的大幅上升或者大幅下降都是损害经济的。而加息带来的美元强势将最终由美国经济的走缓而抵消。10月14日,当美国公布创25年来高点的9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月率後,美元相反出现下跌,这正好呼应了前一段时间美联储理事科恩对通胀处于 宜水平「上界」的警告。这也提醒外汇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对通胀数据反应的悄然转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股史1841-1997

香港股史1841-1997

历史可以借鉴未来    香港股史1841-1997





附件
2008-1-1 15:50
  下载次数: 74
1122914_香港股史1841-1997.doc (366 KB)



手术刀




   总版主
   
   技术分析区总版主

                    

UID 425718
阅读权限 230
注册 2004-12-18

  • 积分 9427
  • 帖子 1767
  • 精华 3




香港股史1841-1997
作者: 郑宏泰 黄绍伦
ISBN: 7801866169
装帧: 平装
语言: 中文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市场价: 50

“香港股史1841-1997 简介:
   香港股市是什么?
  是投资融资的交易所!是政治经济社会的晴雨表!是国际资本的角力场!
一谈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极为活跃的股票市场。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说股票市场是金融的核心,相信不会有很多人反对。事实上,香港从一个细小而荒芜的小岛,发展成今日的世界第三大股票市场,过程的曲折和多变,实在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明白,而深入而系统地去分析金融资本主义制度在香港扎根的始末,却肯定可以填补历史上的空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
前言
1991128218,当邓小平视察上海的经济及金融发展情况时对身边的官员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1993 366)作为一个产党人,邓氏能对资本主义社会说出如此精辟的见解,不但令身边的官员茅塞顿开,也令中外学者大感惊讶。事实上,在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业的成熟与否,一直被看做是量度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

一谈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极为活跃的股票市场。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说股票市场是金融的核心,相信不会有很多人反对。事实上,香港从一个细小而荒芜的小岛,发展成今日的世界第三大股票市场,过程的曲折和多变,实在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明白,而深入而系统地去分析金融资本主义制度在香港扎根的始末,却肯定可以填补历史上的空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
    当我们深入回顾香港股票市场在过往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时,我们会发觉它与香港的商业经济、社会民生、政府管治及华洋竞夺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换言之,通过追溯香港股票市场的历史,我们或者可以窥看香港商业兴替及社会蜕变的一鳞半爪,甚至能够搜寻政府管治及华洋资本竞夺之间的一些蛛丝马迹,让那些有兴趣了解香港历史发展的读者,从另一角度体味香港的成功之道。
    1841126香港割让给大英帝国到199771交还中国政府,期间除19411224194581538个月曾经陷于日军之手外,英国政府统治香港前后长达153年之久。在今天看来,香港的经济虽然极为发达,但过往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却非一帆风顺、无惊无险。至于今日股票市场的兴盛,同样是克服无数风浪及障碍后的结果。回头细看,我们发现股票市场的发展,与香港历史、商业和社会的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8
世纪末,曾经盛极一时的满清王朝,已因吏治日坏、经济衰退及社会矛盾激化而逐步走上没落败亡之路。就在清室不思进取而国力急坠之际,由欧洲远渡而来,一手拿着鸦片,另一手拿着火枪的英国帝国主义者,则高举贸易的旗帜,并在“游说”清廷开放市场不果之后大动干戈,在1840年以武力攻打中国,是为中、英之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于香港(港岛)则在俟后的《南京条约》中正式割让给英国。


香港开埠,商业渐兴,而聚居的人口也从四面八方涌来,并逐步由小渔村发展成华洋混杂、中西交汇的贸易转口港。事实上,当英军在18411月强行登陆香港岛时,尾随的英资商人已如蚁附膻般一拥而入,并立即物色有利发展的地段,建立据点,再借本身与英国政府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迅速而全面地垄断并控制了香港的政治核心、经济资源及商业利益。
    在一个自然及土地资源尚未开发而基础设施又如此匮乏的地方,英商巨贾很快便明白单靠一己有限的人力及财力,实在是势孤力薄,很难有所作为,而发行股票、公开征集资金,用以发展业务的金融(资本主义)概念,也随之由欧洲引到香港。换言之,股票市场的出现及逐步建立,其实是那批追名逐利、敢于探险的英资商人利用别人资本作为开拓自己个人事业的一种手段。
    开埠前,由于港岛周围经常有海盗出没,居民不多,而居民亦主要以捕鱼、耕种为业,社会结构极为简单。随着英人进驻和经济开发,散居于香港四周的民众,也陆续因英商急需物资及服务而涌到香港谋生,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力量。由于香港的重要经济资源及商业利益已给英商巨贾霸占,华人和一些小本经营的华商,往往只能跟随其后,并依附在洋人、洋商身上,以出卖劳力或提供简单服务为生。

香港开埠后便被定位作沟通东西的“自由贸易港”(free trade port)。正因如此,早期的

集资及商业活动,也大多与贸易有关。举例说,由于转口贸易需要银行兑汇、水火保险、轮船运输、燃料及码头货仓等相关支援和服务,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于仁船坞、粤港澳轮船、华商保险、香港黄埔船坞及香港煤气等老牌“公众公司”(即日后的上市公司),便应运而生,并使香港日渐发展成日后依赖转口贸易的格局。
    当进出口贸易正式展开之后,英商巨贾及英国政府便日渐意识到单靠港岛一隅,实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而再次制造借口,挑起其他争端。九龙半岛及新界大片土地于1860年及1898年的相继被霸占和攫取,虽然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英国政府的贪得无厌,但同时也带出一个不争的事实——香港的版图增大了。由于版图的增大,香港的天然资源和综合竞争力也提升了,而这恰恰正是香港日后崛起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口、领土及资源的急增,香港的经济实力也迅速壮大,至于公众公司的数目也愈来愈多,一些制造工业如香港雪厂、中华火车糖厂、香港麻缆厂、彭湛采矿及霹雳采矿等,亦陆续在香港出现。对股票市场而言,日渐活跃的经济活动自然引来更多的企业集资及股票买卖。事实上,到了19世纪末,香港股票市场的交易数额和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另一方面,由于在港聚居、工作及贸易的华人愈来愈多,华人社会的组织、结构及力量,也日渐从凝聚中壮大起来,至于过往一直处于附属位置的华商,也因财富和竞争力与日俱增而引起了英国政府及洋商的注意。
    随着香港人口、社会、商业网络及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一些以本港为基地的公众公司如香港九龙货仓、香港电灯、山顶缆车、香港电车、青洲英泥、均益仓、屈臣氏、香港大酒店、香港置业及地产代理、东亚银行、天星小轮、华人置业、中华娱乐及牛奶公司等,也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日渐成长起来,成为香港商业及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固有的领土,就算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香港与大陆仍然维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单在商贸方面而言,香港一直是中国通往世界或世界进入中国的重要管道。举例说,内地的土特产、副食品或手工艺制成品等,绝大部分都是经香港出口的;至于欧美及东南亚一带的特产、医药或工业制品等,同样是通过香港入口的。作为中西贸易的重要桥梁,香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中介地位,既重要又突出。
    由于香港位处通往欧洲的国际航道之上,又是前往南洋(即东南亚)及澳洲等地区的“必经之路”,在处理货物、资金及乘客往来的问题上,自然拥有绝对的优势。举例说,由于晚清末年农村破产,大量华南沿岸地区乡民便取道香港前往新、旧金山及南洋一带谋生。而这些华人在海外的积蓄兑汇、物资供需以及与家乡亲人的音讯往来,同样由香港商人代劳。香港沟通内外、联系东西的中间人角色和商业网络,从此时起便逐点逐滴地建立起来。
    由于香港开埠不久即发展股票市场,并且日趋开放和成熟,当日后一些欧资商贾在香港或其他地方发展业务而需要资金时,便会跑来香港筹集。举例说,在19世纪80年代,当英资商贾计划在马来亚半岛开采矿产及种植橡胶等业务时,香港的股票市场便变成他们筹集资金的其中一个重要地方。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有企业计划在菲律宾、澳洲或南美洲等地采矿时,香港同样变成他们融资的其中一个场所。这些背景及渊源,其实正是香港日后崛起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重要元素。
    有一点值得注意,每当内地的政局出现动荡不安如早期的太平天国之乱,后期的军阀割据及再后期的日军侵华时,香港便会变成资金、企业及人民的避难所。正因如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生产基地设在大陆的纺织厂如怡和纺织、龙公茂纺织、广益纺织、新星纺织、扬子浦纺织、国际纺织、苏浙纺织及永安(上海)纺织等,便选择在香港上市。通过这种模式的上市,企业既可筹得资金,发展业务,又可以为中国大陆不明朗的政治前景“购买保险”,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效果。

另一方面,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农村经济濒临破产、饥荒连年,大批粤闽沿海地区的乡民乃取道香港,漂洋出海,前往东南亚及新、旧金山(即澳洲及美国檀香山)等地


区谋生。虽然这些华工(俗称“猪仔”)在外地受到非人对待,并承受种种压迫和剥削,但他们却将微薄的工资或收入储下来,并通过香港汇回家乡,接济亲人、买田建屋。正因如此,香港便逐渐蜕变成联系海内外华人的资金集散中心。

从贸易转口港的角度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有湛江、广州、汕头、上海、宁波、泉州及天津等沿海港口的相互竞争,香港的地位尚且未见十分突出。但是,日本投降、国共内战再次爆发及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在西方贸易禁运政策的影响下,香港与
内地各城市的发展差距便迅即扩大。举例说,由于转口贸易戛然而止,香港在大批难民、企业家及机械设备群集之下进入了工业化,并在西方经济复苏需求的带动下迅速成长。可是,中国大陆则因竖起围幕及发生连串政治运动而使生产停顿,国家发展裹足不前。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流行文化兴起,香港的本土意识因而滋生孕育,至于内地与香港两地交往接触大减,政治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又使香港与中国大陆沿海城市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香港股票市场在20世纪70年代初突然开放,华资企业因而获得有利的发展空间,并迅速崛起成为香港经济的主体力量,至于整体营商环境及社会结构的重大蜕变,则使香港一跃而成世界级的金融中心。
    踏入80年代,与世界隔绝接近四分一个世纪的中国大陆,终于打破框框条条,并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作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社会并与西方世界有着紧密接触的香港,再度担当起沟通东西方的中介角色,既为中国政府这项新政策充当“盲公竹”,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又为外资企业作向导,协助他们开拓国内庞大的市场。另一方面,经过连年不断的谈判后,中、英两国最终就香港的主权问题达成协议。到了1997630,英国政府将会结束在香港的统治,而中国政府则会在那时起恢复行使香港的主权。结果,在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浪潮中,香港进入了“过渡期”。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和主权回归的重大变局,香港的社会、商业及股票市场在八九十年代均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和适应。由于担忧1997630日后失去政治后台,以怡和集团为首的部分英资企业先后放弃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的地位,将企业注册地迁往百慕大或伦敦,而羽翼已丰的本地华资企业则乘势而起,再借收购合并等重要金融财务技巧将企业实力壮大。另一方面,经过连串整顿重组的中资及国有企业如上海石化、仪征化纤、昆明机床、广州广船、青岛啤酒、马鞍山钢铁、东方电机、天津渤海化工及北人印刷等,亦先后涌到香港,利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集资,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从历史的角度看,“九七回归”绝对是一件大事。随着港英当局统治时代的结束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香港虽然遇到无数发展机会,但同样面对不少挑战。举例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沿海城市相互竞争的格局便已重新出现,至于上海及深圳股票市场与香港股票市场之间的暗中较劲,同样不容低估。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下,香港的股票市场同样必须承受外围不明朗因素的冲击和干扰。
    从香港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与香港历史、商业及社会的演进,步履颇为一致。也就是说,当中国以至世界局势出现重大转变时,香港的前途和命运同样会出现转变,而股票市场也会立即作出反应,并反过头来牵动整体经济及商业的发展步伐,至于整体社会的治乱兴替,也会随之起伏变更。换言之,从股票市场跌宕起落、峰回路转的故事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到香港历史、商业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轨道和足迹。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由于本书牵涉很多公司、组织及个人名称,而报章上的翻译又不尽一致,因此我们在沿用并保留一些常见名称之余,对于那些不常见且没有特定译名的,则只好采用自己的翻译方法。虽则如此,我们会在这些名称初次出现时,附上英文名称,以资识别。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3 18:2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股史1841-1997

股市升温与股民痴醉
经历过“六七暴动”的巨大社会震荡后,市民渴求稳定的意欲已愈来愈强烈。正因为市民热切期盼社会安定而公共秩序亦已全面恢复,港府乃在1969年初宣布废止1967年的《紧急法令》,使社会气氛进一步缓和下来。另一方面,随着外围政局逐步走出“兵戎相见”的困境,海外资金也持续涌入香港,在内外正面因素的配合下,香港的股票市场便好像火上加油般迅速升温,而升势更是一浪接一浪,也一浪比一浪高。
如果说1968年下半年的升市只属风暴后的“谷底反弹”,力弱势孤,那么说1969年股市的持续攀升,气势凌厉,是香港股票市场腾飞的开端,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反对。至于该年年底的另一项重大发展——远东交易所的创立——更使香港股票市场出现划时代的转变。这个转变,不但在股票市场内掀起了滔天巨浪,就连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十分显著的转变。以下让我们从股票市场日见炽烈的原因谈起。
股票供不应求与股市迅速升温
自香港政局日渐走出1967年暴动的阴霾后,股票市场便迅速反弹,成交量和股票价格更屡创新高。对于这时期股票市场由冷转热,并且急速飙升的情况,不同人士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整体上,我们可以归纳为六大原因,它们分别是: (一) 局势稳定;(二) 外资涌入;(三) 本地游资充裕;(四) 银行“水浸”(存款过多);(五) 经济发展前景乐观;及(六) 股票供应量过少。以下让我们逐点加以分析。

1966
年及1967年的暴动,曾经使很多香港市民感到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部分稍有财力的市民甚至选择离开香港,宁可移居他国做“二等公民”,也不愿再留在香港,劳动(就业)及物业市场更显得疲不能兴、积弱不振。不论是那些曾经参与暴动的人,还是那些逆来顺受的普通市民,他们均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伤害(郑郁郎,1967;周奕,2002)。正因如此,他们对暴动后的和平稳定特别期待,也倍感珍惜,这或者正是“民心思治”的一种结果。事实上,自踏入1968年起,不论是外围的中国政局、国际形势或内部的香港社会,都出现了一片渴求和平、呼唤和谐的声音。这种气氛,对投资者来说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去年香港政治局势稳定,年来由内地供应香港的生活物资和其他出口商品也大为增加,从而使香港各行工商业发展起来,这是股市交投活跃的一个基本因素。(《星岛日报》,197028
    由于香港社会稳定,法制健全,加上经济发展成绩卓著,很多原先因政局不稳而外流的资金,便在1968年起陆陆续续重投香港市场,而东南亚各国自60年代起出现的连串政局不稳事件,也间接加速资金回流香港的步伐。另一方面,香港一直扮演着沟通海内外华人社会的中介角色。这个角色,除了凸显在商业贸易方面外,也可反映在资讯互通和财物汇兑上。
    很多财经杂志或报章都有报道,欧、美、澳或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地的华人,对本地经济特别有兴趣,他们甚至视香港为“资金安全区”(The China Mail, 9 January 1969)。正因为香港一向给予海外华人讨好的“形象”,又兼具沟通内外、连接东西的角色,大批海外资金也“因利乘便”地蜂拥到港,寻求更好的出路。
    “积谷防饥”或“勤俭致富”一类重视储蓄的传统,一向是华人社会广为传颂的美德。自50年代本地工业起飞后,普罗市民的收入也相对地提升了。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他们“晴天打好雨天柴”的忧患意识仍然十分强烈。他们的收入除了扣除必要开支外,大多储存下来。到了60年代末,这批积蓄已达天文数字了(《星岛日报》,19681015)。从另一角度上看,经济急速成长自然引来通货膨胀。如果把积蓄放在银行,微薄的利息明显无法抵消通胀所带来的损失。结果,精明的投资者乃希望寻找一些可跟随经济发展步伐的投资管道,而股票市场正是当时其中一个“新兴玩意”。
    在外资持续涌入而本地储蓄又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本地银行也出现了“水浸”现象。西谚有云,“银行家是最精明的投资者”。在存款充裕的环境下,银行一方面降低存款利息,另一方面则放宽了借贷条件,让客户的存款变成他们“赚钱的工具”,当中又以对“孖展买卖”(股票押款)的规定,变得较为进取。据一些不愿透露身份的资深经纪回忆,60年代末、70年代初,银行对信誉及营运纪录良好的客户(经纪行),押款借贷做得很“松手”,几乎是做了“黄大仙”(有求必应),利息也较优惠。由于借贷手续较易,加上成本偏低,炒卖活动也变得特别活跃(Stock Market Artifacts and Archives Collection
Oral History, 1997
)。

    暴动平息后的1968年,香港贸易进出口总值仍持续上升了6.08%,达157亿元。俟后的增长速度更加凌厉。1969年的贸易总值是185亿元,增幅为17.83%;到1970年,更攀升至220亿元,增幅为18.92%(《经济年鉴》,19671970)。由于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很多企业都大举增加投资、扩充业务。当中又以“船王”包玉刚在19691030宣布以8250万元订购11艘总排水量达150万公吨新船的消息,最为轰动,也最振奋民心。这些消息使人想到商界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前景颇为乐观,而投资信心亦已全面恢复(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31 October 1969)。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由于香港证券交易所一向对上市公司的审批十分严格,使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不足。举例说,1968年的上市公司约有59家,1969年虽上升至73家,但是,可供选择的股份仍颇为有限(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 19691970)。如果扣除部分不活跃及部分落入大户手中的股票不计算的话,真正可以在市场中流通买卖的,着实不多,这便形成一个供求失衡的现象。也即是说,在持续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股票价全线上升自然也显得“有迹可寻、理出有因”了(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2 October 1969;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8 December 1969)。
    事实上,受到各方面利好消息的刺激,股票价格也持续上扬,而升势更是浪叠浪,汹涌澎湃。196910月底《星岛日报》的一篇专讯,既精简地描述股票买卖屡创新高、股市气氛日见炽烈的情况外,也扼要地总结了当时股市“热浪逼人”的某些重大原因。该报道摘录如下:
    昨(1030)日是本港股票市场一个十分轰动的日子,畅旺之势极为罕见,半日交易额已有2600万元,整日交易额更是天文数字,达4160万元的高峰,这是香港有股票交易所以来的最新纪录。股市如斯狂热,是由(一) 香港局势稳定,各阶层人士均认识到股票是一种稳妥投资,购买者极为普遍。(二) 香港游资过多,外围资金仍陆续涌来,加入股市活动。(三) 香港股票项类不多,任何冷门货亦多买家,照目前情形来看,未来股市仍将继续会有一番热闹。(《星岛日报》,19691031
由于买卖畅旺,成交屡创新高,一直采用人手登记并办理过户手续的股票经纪便觉吃不消,无法处理积存交易。有见及此,香港证券交易所乃在该年111日宣布股市只开放半天,让经纪可以利用下午时间处理交易。
    日来股市交易狂热,香港证券交易所决定由下星期一起,暂停下午时段的交易,直至另行通知为止。此项措施,乃本港有证券交易所以来的首次。证券交易所采取暂停下午交易的决定,是由于股市交投狂热,工作不胜负担所致。(《星岛日报》,1969111
    事实上,这时期股票市场的热气逼人,又可从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员冯惠霖的一篇演讲稿上看到。在该篇名为“本港股票市场的近况及展望”的文章中,冯氏精简地阐述了当时股市沸沸扬扬的原因所在。他说:
    1968年下半年度开始,由于银行存款数字逐日增加,出入口数字屡创纪录,市民对于本港经济的信心也逐步恢复,所以逐渐将多余资金投放到股票市场,股市也否极泰来,蒸蒸日上……由于每只新股票上牌交易(上市)时股价往往会较其原来申请价格上涨三四成,因此吸引了那些原本对股市没有兴趣的人,纷纷加入抢购,使股价直线上升,而成交数字也屡创纪录……由于东南亚各地如菲律宾、寮国、柬埔寨等国家陆续发生政治或经济性危机,大量资金便由该等地区逃来香港,加以本地资金多存放在欧美各国,该等国家与香港的利息差距颇大,因而也刺激了“套息”活动……形成游资愈来愈充裕的情况……又因香港股票数量不多,供应有限,股市遂数度现高潮。(《星岛日报》,197048
    所谓“有利润便吸引竞争”,当香港证券交易所门前出现长长的“人龙”(排队等待买卖),而生意又做个不停时,很多“慕利”而来的“争名逐利”者,已垂涎三尺,并想方设法地希望可以分一杯羹。当“正途”(即申请成为会员)闭塞或行不通时,他们很自然会想出其他方法,与之直接竞争,这正是李福兆、胡汉辉和陈普芬等人先后“自立门户”的其中一些重要原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股史1841-1997

  创立“远东会”与竞争渐涌现
1969118,报纸上首先传出李福兆、王启铭等人已根据《公司法》在19691031向政府登记,创办另一家全新的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消息使社会大为震动,而股票经纪们更大为紧张,担心新交易所会影响他们的生意(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8 November 1969; Hong Kong Standard, 8 November 1969)。消息传出后,行动迅速的记者马上向传闻中的主角李福兆求证,李氏如此说:
    (香港)上市公司的数目,一直都维持在65家左右,但工厂的数目已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2300家,至于进出口金额更由1947年的121600万元攀升至1968年的842800万元……上市公司的数目,明显不能反映香港经济整体力量的增长。(Hong Kong Standard, 8 November 1969
    李福兆虽然没有直接回应记者的提问,但他所列举的数据,却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当时股票市场未能配合社会和经济发展步伐的事实。也即是说,成立新交易所不但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及社会实质需求强大的一种表现。
    针对远东证券交易所的筹划,《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访问了一些经纪及商人,了解他们对新交易所的看法。从报纸报道上看,大部分受访者的态度都颇为保守。有不愿透露身份的受访者指出,股票市场充满变数,人们不应以当时股市蓬勃而贸然成立交易所,应该想到股市淡静时又如何维持的问题。有些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当时社会没有成立新交易所的必要,又说如果新交易所没法吸引新的资金和新的投资者,只会给市场带来负面冲击。也有受访者质疑那些带头创立新交易所人士的动机,认为他们只是为着个人利益,没有考虑社会实际情况。(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9 November 1969
    至于其他报纸如《星报》(The Star)、《虎报》(Hong Kong Standard)及《中国邮报》等,也访问了一些市场中人,了解他们的看法。整体上看,受访者中以反对声音居多、支持声音较少。就算是支持的,态度也颇为审慎。至于反对者中,则以直接竞争对手——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声音最大。举例说,该会主席A.H.砵士便对记者这样说:“成立新交易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是一家办得很好的交易所,就算是在最近交投十分炽烈的时期,我们的运作也是很好的”(The China Mail, 10 November 1969)。A.H.砵士的言下之意是,既然香港证券交易所办得这么好,运作这么畅顺,市场根本就没必要成立另一交易所。
    除了A.H.砵士立场鲜明地反对成立新交易所外,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其他经纪,也先后在报纸上发表反对言论。当中甚至有人要求政府马上立法,制止任何新交易所的出现(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8 November 1969; Hong Kong Standard, 12 November 1969)。在19691110的《星报》上,有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经纪甚至直接致函报纸,质询新交易所成立的动机。该函件提出三大质疑: (一) 新交易所成立的目的何在?全世界的交易所都是非牟利的,新交易所也属非牟利性质吗?(二) 创办人是否因为自己想做股票经纪才筹办交易所呢?他们想以什么作交易呢?(三) 是否买卖那些已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的股票呢?或是自行引入新股票呢(The Star, 11 November 1969)?
    对于这些尖锐而辛辣的责问,李福兆不但没有回避,反而表现得落落大方,答案也很清楚直接,他这样解释:
    首先,我们是从公众利益出发的。香港需要多些金融设施来支援工业发展,我们希望看到较细规模的企业也可以有机会获得资金,从而平衡和减低筹集资金的成本。现时只有大公司才能公开集资,而交易所又往往将规模较细的公司拒诸门外。新交易所将会鼓励较细规模的企业上市……远东证券交易所是一所非牟利的组织……在开始时,我们希望有32个经纪会员……我们将会鼓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经纪加入……当然,在开始时我们会以现时已挂牌的股票作交易,之后,我们会逐步引入新股票(企业)。(The Star,
10 November 1969

    当社会仍对李福兆等人成立新交易所的举动议论纷纷之际,市场又传出有另一家证券交易所正计划开业,而该筹划中的交易所,便是金银证券交易所(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0 December 1969)。消息进一步引来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员的忧虑和不满。A.H.砵士更以“难以置信”来形容股票市场的发展,并认为“根本就不够生意做……纽约也只有2家交易所,香港实在没可能容纳3家(交易所)。”(The Star, 11 December 1969
    虽然香港证券交易所(以后简称“香港会”)的会员们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反对成立新交易所,但因香港乃自由经济体系,法律上既没规定他人不能开办股票交易所,之前又有各自开办的先例,政府也不敢贸然干预。大约半个月后的19691217,远东证券交易所(以后简称“远东会”)正式开业。开业首日,气氛热闹,成交额更高达211万元,而“香港会”也只不过有456万元(Hong Kong Standard, 18 December 1969)。这个为数不少的成交额,除了展示“远东会”本身的实力,也衬托出“香港会”的经营和运作,已落后于社会,如果他们不急谋对策,改变过往故步自封的态度,其领导地位将会岌岌可危。
    从历史的角度看,“远东会”的创立,不但打破了战后“香港会”垄断香港股票市场的格局,还引起其他人的效法,纷纷成立证券交易所,使香港股票市场出现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华侨日报》,19691219)。对于这项重大创举,曾经在“远东会”任职十多年的张燕群这样说:
    1969年“远东会”成立之前,“香港会”是一个垄断的会所,该会大部分会员都是英人或主要由英资所把持的。对入行的限制方面,我个人的看法是,那时是一小撮人或某一个阶层人士的玩意。对整个香港来说,投资的渠道不是开放的,故导致1969年“远东会”的成立,至于1971年的“金银会”(即金银证券交易所)及1972年的“九龙会”(即九龙证券交易所),也是如此。所以“远东会”的成立,可说是打破了“香港会”的垄断局面,而华资企业也从此崛兴。由于他们(华商/华人)之前受到排斥,故他们要另寻生存空间,当时的对抗性应该是很强的。(Stock Market Artifacts and Archives Collection
Oral History, 1997

    说实在的,历史发展的大潮不是个人主观意愿可以阻挡和转移的。对“香港会”来说,“远东会”明显是不受欢迎的。虽然他们欲“除之而后快”,但却有心无力。传统的智慧告诉我们,当一道阻挡去路的城门被推倒时,一拥而上的士兵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个。换言之,“远东会”的突破性举动,不应被理解为单一或特殊事件。事实上,当“远东会”成功突围时,其他“慕利”而来的竞争对手亦已磨刀霍霍,并急不可待地希望在这个市场上一展身手。一句话,“远东会”的诞生,不但意味着垄断时代的结束,也代表了开放及竞争年代的开始。


会所纷纷成立与政府急急立法
最初,远东交易所设于皇后大道中华人行201室,创办时拥有会员经纪行35家,经纪则为46名。该会的创办,除了打破过往证券交易和企业集资必须通过“香港会”进行的传统,还提出很多创新措施,例如以粤语进行交易,容许多名出市员出市,破例容纳女出市员等(详见下一章),为香港金融证券业的发展开展了一个新纪元。“远东会”的业务发展很快,开业的第一年,成交额高达29.96亿元,占当年(1970年)股市总成交额的49.5%,其后更迅速超过“香港会”,成为香港成交总额最高的交易所(Microfilm Records of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s, 19411986)。事实上,当时大部分成交活跃的上市公司,都曾在“远东会”挂牌买卖。
    正如上文所说,“远东会”的成功,吸引了其他“有志之士”的效法,并纷纷创立各自的证券交易所。1971315,由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胡汉辉等筹组的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 即俗称的“金银会”),便宣布正式投入服务,与“香港会”和“远东会”鼎足而立。初期,“金银会”的交易地点设在德辅道中大生银行大厦,后来迁往康乐大厦(Jardine House,即今日的怡和大厦)。由于“金银会”成立的目的,是希望为金银业贸易场的会员提供一个日渐普及的证券投资机会,该会最初的《公司章程》内便规定,只有金银贸易场的会员才能加入,后来才修改章程,容许非贸易场成员参加,故此有“金银业贸易场成员入会费为5万元,非贸易场成员8万元”的规定。“金银会”的业务发展很快,成交额逐渐超过“香港会”,但却无法超越“远东会”。
    197215,由区议员陈普芬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 即俗称的“九龙会”)也宣布正式开业,该会的经营地点设在皇后大道中万邦大厦。由于“九龙会”是4家交易所中规模最小的一家,行内人更以“3.1会”谑称当时情况,意指该会实力薄弱,成交量只及其他交易所的0.1而已,所以4个会加起来,总和便是3.1了(Stock Market Artifacts and Archives Collection: Oral History, 1997)。
    在这个沸沸扬扬的时期,香港至少还有其他4家证券交易所正在筹划开业。这4家筹划或局部运作中的交易所,分别是新界原居民领袖陈日新的亚洲证券交易所(The Asian Stock Exchange)、海外信托银行(Overseas Trust Bank)董事张明添主持的国际交易所(The International Stock Exchange)及一家由Thomas Tang 所主持并设于旺角的联合交易所(The Association Stock Exchange)。另外,还有一家由不知名人士组成的世界交易所(The World Stock Exchange)据说曾在九龙开业(Hong Kong Standard, 3 January 1970;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2 May 1970;《星岛日报》,1969121619702268)。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交易所不是“胎死腹中”,便是被政府或竞争对手消灭于未萌芽状态。
    为了阻止愈来愈多证券交易所成立,香港政府于197331紧急颁布了《1973年第20号法令》(No. 20 of 1973),统称《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 1973),禁止当时滥开证券交易所的风气。该条例规定,自197332起,任何人士除非得到财政司或港督的特别批准,否则不能擅自开办交易所,违法者最高可被判罚款50万元(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2 March 1973)。
    另一方面,鉴于股票市场和交易所的发展迅速,港府已开始着手研究加强行业的规管,当中又以过度竞争带来的负面冲击,最令政府感到忧虑。正因为担忧市场基础不稳,港府从那时开始已着手拉拢4个交易所合并,希望这样可以提升香港股票市场的整体质素(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1972)。
    虽然条例制止了新交易所的成立,但原有的4家交易所则不受影响。自此之后,四会并存的局面基本形成,并一直持续到19863月底,才正式合并为香港联合交易所(The United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看,说1969年至1973年这短短的4年内香港股票市场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反对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股史1841-1997

门槛下调与上市成风
由于交易所纷纷成立,彼此间的竞争也显得特别激烈。为了提升本身竞争力,各交易所乃各师各法地鼓吹新企业到自己的会所“挂牌”(上市),于是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上市浪潮。在我们的访谈中,前“金银会”成员的张天生便这样说:
    “远东会”成立后,批准上市申请最活跃的,是李福兆。他先办自己的公司,然后在报纸、电视上(向公众)表示: 即使酒楼、茶楼都可以上市,有2000万资本额的,便可上市了。很多公司便纷纷上市,非常热闹。这有他的利益,但姑无论如何,他贡献良多,市场亦得以扩展。当时发展市场是他的功劳,由于他是会计师,故上市公司方面办得很妥当。由1970年起,很多公司开始上市,新鸿基地产、长江等,都是在1971年上市的。(Stock Market Artifacts and Archives Collection
Oral History, 1997

    事实上,在门槛下调而各交易所又精骑四处地推广企业上市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数目便如雨后春笋般自1969年下半年起迅速飙升。单以“香港会”新上市企业为例,在1968年,全港只有59家上市公司。1969年,一方面虽然有一家橡胶企业(渣华康梳橡胶Java Consolidated Estates)被“除牌”(终止上市),但另一方面则增加了15家其他企业,他们分别是: 永高有限公司(Wynncor Ltd.)、保华建筑(Paul Y. Construction)、香港发展(Hong Kong Development)、先施公司(Sincere Co., Ltd.)、香港大新(The Sun Co., Ltd.)、大利公司(Tajmahals Ltd.)、仁孚行(Zung Fu Co., Ltd.)、太古实业(B & S Industries)、信昌企业(China Engineer Holdings)、和宝有限公司(Hutchison Boag Ltd.)、环球电子(Atlas Electronics Corp.)、南联实业(Winsor Industrial Corp.)、南丰纺织联合(Nan Fung Textiles Consolidated)、国际太平洋证券(International Pacific Securities)及新马联合制衣(Smart Shirts Ltd.)。换言之,该年合共已有上市企业73家了(表11.1)。
                 11.11969年新上市企业背景资料摘录*
    企业名称  筹集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香港发展  4400   地产  英资  A. R. Goodlad

    先施公司  5500   百货  华资  马炎璋
    香港大新  2600   百货、投资  华资  陆孝佩
    太古实业  2450   汽水制糖  英资  H. J. C. Browne
    仁孚行  773   汽车代理  华资  赵季馥
    大利企业  2250   服装、百货  犹(太)资  D. Ruttonjee
    国际太平洋证券  4620   股票投资  英资  H. Keswick
    保华建筑  4800   建筑  华资  车炳荣
    南联实业  4429   纺织、印染  华资  安子介
    南丰纺织联合  3800   纺织、制衣  华资  陈廷华
    永高有限公司  7700   酒店、旅游  英资  L. F. Corrigan
    和宝有限公司  10913   贸易投资  英资  J. D. Clague
    环球电子  1013   电子制造  华资  胡孝清
    信昌企业  7915   综合贸易  华资  Y. H. Kwong


新马联合制衣  1650   制衣  华资  裴延九


*
由于不同刊物的报道有一定差异,本表所列的企业集资额及上市年份或者会有出入。

    资料来源: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 1969;《香港年鉴》,1970
    1970年,新上市的企业进一步增加至91家,这些新增的企业分别是: 凯联酒店(Associated Hotels)、国泰股份有限公司(Cathay Securities)、四海地产(Cosmopolitan Properties)、帝后酒店(Empress Hotel)、金门(香港)有限公司(Gammon H.K. Ltd.)、联合汽水(General Bottling)、海港企业(Harbour Centre Development)、香港毛纺厂(Hong Kong Worsted Mills)、和记地产(Hutchison Properties)、立兴钟表(Lap Heng Co., Ltd.)、新英华汽车、(Metro Dodwell Motors)、美丽华酒店投资(Miramar Hotel & Investment)、怡美投资(Pedder American Investment)、建生有限公司(Pioneer Industries Holdings)、赉利国际(Ralli International)、联邦地产(Realty Development Corp.)、船务投资有限公司(Shipping & General Investment)、瑞兴有限公司(Shui Hing Co., Ltd.)、利获加证券(Slater Walker Securities)及长江制衣(Yangtzekiang Garment)。与此同时,欧德礼影片及和宝有限公司的名字则已不见了。原初我们以为此两家公司已“除牌”或重组,但后来发现欧德礼或者进行重组,而和宝有限公司则在1971年以后再出现,因此我们估计1970年的名册或者有缺漏(表11.2)。



11.21970年新上市企业背景摘录*
    企业名称  筹集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和记地产  14159  地产  英资  J. D. Clague
    联邦地产  13390  地产  英资  J. L. Marden
    海港企业  10500  地产  英资  D. K. Newbigging
    四海地产  7200  地产、投资  华资  何鸿毅
    瑞兴有限公司  1800  百货  华资  古胜祥
    船务投资有限公司  3900  投资、管理  英资  J. D. Clague
    新英华汽车  2000  汽车代理  英资  H. P. Foxon
    国泰股份有限公司  2300  股票投资  英资  M. Horsman
    利获家证券(英镑)  7021  股票投资  英资  J. D. Slater
    金门(香港)有限公司  7600  建筑  英资  F. J. Knighty
    香港毛纺厂  630  纺织  华资  陈元钜
    凯联酒店  11680  酒店  华资  钟江海
    美丽华酒店企业  14980  酒店、地产  华资  何善衡
    帝后酒店  1350  酒店、旅游  华资  W. G. Chuk
    赉利国际  4100  贸易  英资  M. Horsman
    联合汽水  15000  饮品制造  华资  利孝和


(续表)

    企业名称  筹集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长江制衣  1600  制衣  华资  陈瑞槐
    建生有限公司  1800  制衣  华资  吴祥用
    怡美投资  1000  证券投资  英资  H. Keswick
    立兴钟表  3000  钟表制造  华资  庄立顿

*
由于不同刊物的报道有一定差异,本表所列的企业集资额及上市年份或者会有出入。

    资料来源: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 1970;《香港年鉴》,1971
    经历过1969年及1970年的急速上升后,1971年初股市终于出现明显的技术性回吞,很多早前获利的投资者纷纷沽货离场,使股市一度陷于低潮。受市场气氛呆滞影响,企业上市的步伐也明显放缓,上半年新上市的企业更是寥寥可数。到了下半年,股市再次打破闷局,并在交投激增带动下掀起另一轮升浪。因应市道由疲转强的情况,企业上市的步伐再次加快。
    结果,该年共有13家企业新上市,它们分别是: 邵氏兄弟(Shaw Brothers)、庄士集团(Chuang?s Holdings)、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利来高投资(Rolinco)、利必高投资(Robeco)、新力公司(Sony Corp.)、三光汽船(Sanko Steamship)、富都大酒店(Hotel Fortuna)、金松制衣[Cedar Garment Factory, 后易名辉百美(Faber Merlin Limited)]、寿德隆[Sutherland Estates, 后易名亚洲置地(Asia Lands & Properties)]、鳄鱼恤(Crocodile Garments)、梅真尼联营(Murjani Holdings)及建煌投资[Keng Fong Investments, 后易名建煌新记建筑置业(Keng Fong Sin Kee Construction & Investment)]等(表11.3)。
1972年及1973年年初可说是香港股市热火朝天的时期。一踏入1972年,市场买卖的气氛便已显得十分炽烈,而很多在1970年或以前已筹划上市的企业,便借着这个股市热火朝天的千载难逢机会,纷纷上市。综合各家交易所的资料,这一年4家交易所共接纳93家企业新上市(表11.4),当中绝大部分乃华资企业,而筹集的资金则约有19.3亿元,破了香港开埠以来企业上市最多、集资最大的纪录。虽然上市气氛炽热,但也有个别公司消失在交易所的名录上,赉利国际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Far East Exchange
                 11.31971年新上市企业背景资料*
    企业名称  筹集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利来高投资(法郎)  606  股票投资  荷(兰)资  E. A. Brouwer
    三光汽船(日元)  1900000  航运  日资  T. Kohmoto
    富都大酒店  800  酒店、饮食  华资  徐亨
    南华早报  1000  媒体  英资  E. R. Udal
    利必高投资(法郎)  800  资本投资  荷(兰)资  E. A. Brouwer
    新力公司(日元)  530000  电子制品  日资  M. Ibuka
    邵氏兄弟  5000  电影娱乐  华资  邵逸夫


庄士集团  1430  纤维纺织  华资  庄重文

    寿德隆有限公司  1975  地产  华资  戴方文
    金松制衣  608  制衣、地产  华资  张明添
    鳄鱼恤  1760  制衣  华资  陈顺
    梅真尼联营  6800  纺织  印(度)资  B. K. Murjani
    建煌投资  8050  地产投资  华资  江德仁

*
由于不同刊物的报道有一定差异,本表所列的企业集资额及上市年份或者会有出入。

    资料来源: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 1971;《香港年鉴》,1972
                     11.41972年新上市企业背景摘录*
    企业名称  筹集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东泰贸易  1000   工商业  华资  李东海
    永大有限公司(日元)  531553   木材  日资  S. Fukao
    永泰建业  8660   地产  华资  李兆基
    亨隆地产投资  4480   地产  华资  胡百全
    利安地产  1720   地产  华资  陈清雹
    利兴发展  4800   地产  华资  何添
    金山地产  3185   地产  华资  胡炳
    长江实业  3200   地产  华资  李嘉诚


(续表)

    企业名称  筹集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信和地产投资  2450   地产  华资  庄德圣
    南太平洋地产  5200   地产  英资  P. Munk
    泰盛发展  1350   地产  华资  香植球
    高富置业  2700   地产  华资  廖烈文
    启德置业  8300   地产  华资  郑裕彤
    富利国际地产  1660   地产  华资  谢仰龙
    惠和地产投资  1800   地产  华资  陈应鸿
    华美置业  1600   地产  华资  何钦华
    新世界发展  5000   地产  华资  何善衡
    新星企业  1000   地产  华资  李卓权
    新鸿基地产发展  10000   地产  华资  郭得胜
    万生有限公司  5879   地产  华资  林继兴
    万邦投资  12500   地产  华资  钟明辉
    嘉年地产  4400   地产  华资  彭国珍
    嘉祐有限公司  1500   地产  华资  方润华
    厂联投资  1400   地产  华资  林秀峰
    骐利企业  2000   地产  华资  胡兆炽
    鹰君有限公司  5500   地产  华资  罗鹰石
    安达臣集国  4000   地产  华资  黄球
    大昌地产  30931  地产  华资  陈德泰
    至祥置业  1350   地产  华资  江茂森
    金阁发展  2336   地产  华资  关立盛
    威胜发展  2280   地产  华资  李业广
    博富临置业  3600   地产  华资  黄卓文
    华大地产  2000   地产  华资  马清亮


(续表)

    企业名称  筹集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华昌建业  5000   地产  华资  郭志匡
    新同庆企业  2000   地产  华资  王启铭
    地产发展  2100   地产、投资  华资  何鸿毅
    夏利文发展  2200   地产、投资  英资  J. L. Marden
    港太投资  7500   地产、股票  英资  A. R. Goodlad
    汉国置业  1200   地产、信贷  华资  钟金狮
    广联企业  5310   地产、保险  华资  郑庆飞
    合和实业  12500   地产、建筑  华资  胡忠
    联兴盛发展  1515   地产、按揭  华资  翁国裕
    侨联金融  800  地产、财务  华资  Ng Eng Ghee
    德利投资  800   地产、财务  华资  L. E. Osman
    恒隆有限公司  20000   地产、酒店  华资  陈曾熙
    益大发展  2600   地产、货仓  华资  钟正文
    香港建屋贷款  2000   地产、贷款  英资  S. S. Gordon
    远东发展  2200   地产、戏院  华资  邱德根
    利获家证券  不详  投资  英资  R. C. Tarling
    怡澳证券  2400   股票服务  英资  H. Keswick
    亚洲保险  2600   金融保险  华资  陈弼臣
    新昌集团  3500   建筑  华资  黄庚年
    熊谷组(日元)  680000   建筑  日资  T. Kumagai
    保利工程  1800  建筑工程  华资  李保利
    国际酒楼夜总会置业  3280   娱乐投资  华资  吴瑞云
    怡南实业  4000   纺织  英资  刘汉栋
    玫瑰针织  600   纺织  华资  霍宝材
    裕泰针织  800   纺织  华资  Y. I. Cheung


(续表)

    企业名称  筹集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安宁企业  857   纺织  华资  陈普芬
    恒生工业  3000   纺织业  华资  林勇仁
    万宝航运  1830   航业  华资  陈万主
    宇宙航业  750   航运  华资  林英宏
    万邦航业投资  6800   航运  华资  曹文锦
    维达航业  3200   航运  华资  李平山
    海南发展  5000   航运、地产  华资  周文轩
    廖创兴企业  3000   财务投资  华资  廖烈文
    国际酒店  5639   酒店  华资  钟奕庄
    山帝国有限公司  4320   酒店、地产  华资  曹锦山
    统一机构  2600   酒店、地产  华资  冯宗萼
    红宝石发展  2000   酒楼  华资  梁植伟
    夏香集团  1950   酒楼  华资  雷畅民
    菲立斯矿务  54317   采矿  菲(律宾)资  H. A. Brimo
    香港茂昌眼镜  800   眼镜制造  华资  胡赓佩
    和丰地产投资  3000   货仓、地产  英资  J. D. Clague
    兴富海陆发展  2784   造船、运输  华资  关文伟
    星岛报业  3300   媒体  华资  胡仙
    益福有限公司  700   债券、投资  华资  钟奕庄
    森那美有限公司  15622   综合贸易  英资  D. W. Pinder
    依时制衣  2000   制衣  华资  唐顺波
    真善美制衣  2000   制衣  华资  谭国始
    丽新制衣  4000   制衣  华资  林伯欣
    香港天线  2500   制造、工程  华资  陈普芬
    恒生银行  12000   银行  华资  何善衡



(续表)

    企业名称  筹集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海外信托银行  3800   银行  华资  张明添
    大华银行(星币)  8600   银行  华资  黄庆昌
    新世纪航业  6000   刘运  华资  何善衡
    均隆号  4000   药油制造  华资  W. T. Foong
    虎豹兄弟国际(星币)  9533   药业、橡胶  华资  R. C. Tarling
    宝光制造厂  4000   钟表制造  华资  黄子明
    东丽公司(日元)  4324254   纤维制造  日资  S. Tashiro
    美丰纤维工业  2700   纤维制造  华资  翁明昌
    南顺(香港)有限公司  1000   罐头食品  华资  黄大椿


*
由于不同刊物的报道有一定差异,本表所列的企业集资额及上市年份或者会有出入。

    资料来源: 1973年香港股票投资手册》,1973;《香港年鉴》,1973

Limited, 1973;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 1973
)。

    承接1972年的强势,1973年年初的股票市场同样烈火烘烘、愈烧愈旺。虽然自3月底起股市急转直下,而上市浪潮也迅速降温,但该年仍有超过100家企业上市。由于数目众多,我们不逐一介绍,至于详细名单则请参阅表11.5
    11.51973年新上市企业背景摘录*
    企业名称  法定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金城工商发展  1200   工商业  华资  林文杰
    远生金属  800   五金制造  华资  潘远生
    力士地产  1600   地产  华资  黎锡能
    大富企业  702   地产  华资  张珍妮
    大宝地产  12465   地产  华资  胡法洸
    友联世界  800   地产  华资  何良
    爪哇企业  4200   地产  华资  吕超民
    (续表)
    企业名称  法定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永昌盛有限公司  3500   地产  华资  陈树锴
    永发置业  1600   地产  华资  林守鑫
    永鸿基置业  950   地产  华资  詹枝
    伊人置业  300   地产  华资  黄奇松
    兆安地产  5526   地产  华资  李兆麟
    兆景祥兴业  720   地产  华资  何耀棣
    多盈利置业  1000   地产  华资  钟明辉
    怡东地产  1100   地产  华资  钟江海
    昌生兴业  3000   地产  华资  郑桂生
    明辉发展  12841   地产  华资  彭国珍
    金佑有限公司  2175   地产  华资  黄乾亨
    城都地产  6400   地产  英资  J. D. Clague
    纪德置业  3120   地产  华资  陈应达


美汉企业  15400   地产  华资  黄子明

    香江物业投资  3300   地产  印(度)资  B. K. Marjani
    晋利地产金融  5600   地产  华资  李维鼎
    海港工程  1840   地产  华资  J. MacKenzie
    高升地产  1200   地产  华资  王启霖
    伟大发展  800   地产  华资  吕荣光
    伟益置业  2400   地产  华资  梁添
    伟华企业  2655   地产  华资  曹绍松


国大地产企业  1800   地产  华资  B. S. Herra

    国泰置业  2667   地产  华资  邓炳辉
    国际实业  1940   地产  华资  张楠昌
    捷达统一  700   地产  华资  戴希孟
                  (续表)
    企业名称  法定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捷联企业  5570   地产  华资  郑翼之
    启明建业  4000   地产  华资  关启明
    富捷置业  2806   地产  华资  刘姚朗
    富辉企业  3120   地产  华资  梁满铨
    惠泰置业  1600   地产  华资  曾纪华
    港发有限公司  3280   地产  华资  翁国裕
    港澳发展  2300   地产  华资  黄奇松
    华光地产  5750   地产  华资  赵从衍
    华信地产  4000   地产  华资  蔡绍华
    华厦置业  5600   地产  华资  钟江海
    顺福企业  4410   地产  华资  卢玉梁


新安置业  2600   地产  华资  陈清雹

    万年置业  1200   地产  华资  祝业进
    裕兴建筑  1000   地产  华资  罗肇唐
    嘉隆发展(马币)  1256   地产  华资  陈惠民
    豪华置业  700   地产  华资  李恩洪
    铨利基业  2910   地产  华资  陈正文
    龙珠岛发展  2880   地产  华资  程振球
    显江置业  2100   地产  华资  罗锦泉
    大元置业  2700   地产、投资  华资  王宽诚
    协成行发展  3570   地产、投资  华资  方树泉
    香港远东财务地产  2000   地产、投资  华资  蔡江涛
    财务地产  3670   地产、投资  华资  郭仲晶
    中同企业  3375   地产、财务  华资  陈普芬
    永利财务  3000   地产、财务  华资  吴志光



(续表)

    企业名称  法定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东方财务  778   地产、财务  华资  陈普芬
    美城发展(显裕公司)  5850   地产、财务  华资  毛云龙
    美马信用(联安公司)  1200   地产、财务  不详  M. E. Lves
    茂盛集团(第一证券)  9188   地产、财务  华资  黄惜芬
    英泰投资  2000   地产、财务  华资  姚连生
    得心投资  1000   地产、财务  华资  程希贤
    华利企业  1400   地产、财务  华资  钱大忻
    新时代地产  2700   地产、财务  华资  黄乾亨
    万众财务  6000   地产、财务  华资  姚廷珊
    德智发展  1000   地产、财务  华资  毛云龙
    丽德财务  1546   地产、财务  华资  沈来喜
    港九海运  4116   地产、船务  华资  钟正文
    大生地产发展  10000   地产、货仓  华资  马锦灿
    港九工商企业  1820   地产、电影  华资  张奥伟
    香港地毡  1933   地毡  华资  L. Kadoorie
    模汉置业  5000   投资  英资  D. S. Mohan
    周生生集团  4000   金饰制造  华资  周君令
    永安人寿  12992   保险  华资  郭琳栅
    伦太保险(马币)  800   保险  华资  郑鸿标
    大亚石业  3300   建筑  华资  吕志和
    食品工业  3000   食品制造  华资  庄志明
    保星旅业  2510   旅游  华资  张榕根
    好世界投资  1750   珠宝钟表  华资  杨受成
    正德企业  7100   纺织  华资  蔡德河
    安泰毛纺  1000   纺织  华资  黄宣平


(续表)

    企业名称  法定资本(万元)  主要业务  主要资本  主
    远东羊毛  1000   纺织  华资  何关根
    联益工业发展  2400   纺织  华资  陈富基
    永达利企业  3600   纺织业  华资  黄志强
    华光航业投资  21156   航业  华资  赵从衍
    人人航运  4200   航运  华资  Hu Jen Mou
    明仁企业  1000   航运  华资  陈普芬
    东方海外  16000   航运  华资  董浩云
    信大轮船  1500   航运  华资  张承尧
    保荣航业  2590   航运  华资  庄贵仑
    华光航业  10130   航运  华资  赵从衍
    新海康航业  5500   航运  华资  何善衡
    宝福发展  3600   航运、地产  英资  J. L. Marden
    信德企业  1600   航运投资  华资  霍英东
    百乐酒店  6200   酒店  华资  许让成
    协兴针织  1160   针织  华资  吴松
    安全货仓  3000   货仓  华资  何钦华
    中华造船  1350   造船  华资  王华生
    利丰有限公司  5400   贸易  华资  冯慕英
    容文企业  950   塑胶  华资  何忠礼
    香港电脑  1200   电脑  华资  陈普芬
    香港友联银行  3350   银行  华资  温仁才
    立石电机株式会社  1490   机械  日资  立石孝雄
    自由发展  2000   证券  华资  周廉财
    大众投资  3760   证券投资  华资  郑鸿标

*
由于不同刊物的报道有一定差异,本表所列的企业集资额及上市年份或者会有出入。

    资料来源: 1973年香港股票投资手册》,1973;《香港年鉴》,1974
    综合而言,一些现时大名鼎鼎的跨国企业如长江集团、新世界集团、新鸿基集团、合和实业、信德集团、鹰君集团、德昌电机、恒生银行、东方海外、嘉年地产、鹰君地产、利丰集团、周生生集团、亚洲保险等,便是在70年代初那个“火红年代”上市的。
事实上,从表11.1至表11.5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3个较为突出的要点: 其一是他们大都属华人资本——或者说得深入一点——他们大多属个别华人家族所控制;其二是他们大都集中在地产或与地产相关的行业如建筑或建筑材料等;其三是这批企业日后取替了传统英资企业成为香港经济的主体力量(请参阅下一章)。
    正如上一章所谈,在1969年前上市的公司,大都是由英资巨贾所把持的,但1969年至1973年新上市的,则绝大部分属华资企业。这些新冒起的企业,规模虽没有英资企业那么大,但上市后的迅速发展,则使人侧目。另一方面,这些新上市的企业大都集中于地产建筑;至于纺织制衣、股票投资和航运等,则只占少部分,显示当时香港的经济已开始依赖地产业了。
    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在1972年及1973年间上市的企业,的确有些是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的。有不愿透露身份的资深投资者指出,当时部分新创立的交易所,对某些公司的上市审批,的确做得不够全面和严格,结果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他举例说,当时有一家叫香港天线(Hong Kong Antenna)的企业申请上市,其主要卖点是该公司发明了一种可供家庭使用的电视信号接收器(俗称“天线”),至于什么业绩或资产,则一律欠奉。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对“看电视、装(安装)电视”这个新兴事物趋之若鹜,听到该公司发明了天线,自然认为公司前景极好,并争先恐后地认购该公司的股票,而股价也由上市时的1.00元暴升至高峰期的33.50元(《香港股票投资手册》,1973)。但是,后来发现那些居住在发射塔附近的居民,只要在大厦顶竖起一根普通铁线,也能接收信号,并可收看到粗略电视影像,而所谓“发明”,原来正是如此,事件最后弄成了国际笑话。香港天线最后当然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但很多投资者也弄至焦头烂额。
    从交易所的纷纷成立和新企业的急急上市现象中,我们想到19世纪著名法国经济学者萨伊(J. B. Say)的话:“供应会产生自身的需求。”(Say, 1867)事实上,这时期股票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正好验证了这个理论的“屡应不爽”。当股票市场结束垄断、交易所纷纷成立时,很多企业便把握这个“人冲我又冲”的心理,急急将企业上市,结果引来了一波接一波的“超额认购潮”和“挂牌后股价急升潮”。当很多人在股市获利的消息被传播开去时,很多投资者的“寻金”美梦也直接而迅速地被挑了起来,而社会大众的投资需求,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源源不绝地释放了出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6 03:16 , Processed in 0.07183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