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6-7-3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1-30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操盘流氓文集
交易员亏损行为分析
操盘流氓
据说避免破产的最佳方法就是至少经历过一次破产的经验。有了这个经验,交易员了解了导致破产的直接原因,并且知道如何去避免类似的灾害再发生。然而,无论是在财务上或情绪上,这个经验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缺少了这种直接经验,则最佳避免破产的方法是发掘出一个何以会导致破产的深刻体认。
在期货市场失败可以从(a)缺乏活动力或者是(b)不正确的行为两方面来解释。懒散或行动力的缺乏,可以定义为对新交易或既存部位出场的失败。不正确的行为产生进场或结清部位过早,或在变动已结束才动作。我们将会讨论懒散与不正确行为的理由。
缺乏活动力
首先,市场行为会使交易员产生一种散漫或缺乏活动力的反应。当市场持续数周处于横向整理或是密集区之中,则当市场行情突破密集区时,交易员可能很容易错失这个变动。此外,如果市场强势地持续一个特定的方向而突然转向,多数人几乎不可能接受这种行情的转变。它使得人们更容易不做任何动作,相信这个翻转只是先前趋势的一个次级修正,而不认为它是一个趋势的转变。
第二,交易工具的本质也可能导致交易员散漫。举例来说,购买期权与直接交易标的期货合约有显著的不同,因而也会带来不同的反应。选择权的买方不负担处理掉部位的义务,即使行情走势对选择权的买方不利。显然地,他将产生一种自满的错误的自满心态,特别是在选择权权利金出现大幅缩减时,认为恐慌卖出选择权是没有根据的。
第三,交易员可能会因为恐惧可能的亏损而呆滞以致丧失行动力。这对那些在市场上已经遭受一连串连续亏损的交易员而言特别真实,丧失决策过程中的自信。这样的交易员会开始二度怀疑自己以及他的系统所产生的讯号,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愿接受任何其它的风险。
第四个缺乏行动力的理由,是不愿意接受判断错误事实。一个已经有部位的交易员可能以各种理由来说服他自己现在的价格行为不值得来出清部位。交易员忽视这个价格对他不利的事实,而希望市场将很快地或随后就会来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最后,交易员无法实时地反应价格行为,有时是单纯地因为他没有做好与市场同步的功课。显然,交易员功课的量直接地与他所关注的商品数量有关。懒散导因于疏忽,大部分发生在交易员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或注意力在每个他所追踪的商品之时。
不正确的行为
时机是任何投资所努力的重点,但因为帐户余额对现在价格每天作调整,因此要在期货市场上掌握它是相当困难的。在时机上的一个轻微的错误,可以导致期货交易员严重的财务困难。从不精确的时机当中,找出不正确的行为,将在以下的几个范畴作讨论:(a)仓促的进场,(b)延迟进场,(c)仓促的出场,以及(d)延迟的出场。
仓促进场
就像是这标题所说的,仓促进场是源于在得到一个明确的讯号之前就起始一个新仓。过早进场的问题,往往是发生在强劲而明确的趋势之中抓头抓底的失败。想要猜透市场并试图早它一步,是一种痛苦而昂贵的经验。跟随市场的脚步要安全的多,对市场的变动作出尽可能迅速的反应,比尝试去预测市场可能的行为要好得多。
延迟进场或追逐市场
这是个在起始交易的现实状况,在目前的市场趋势已走了一大段了才进场。无可否认的,直到趋势真的发生了转变,否则辨认趋势的转变是相当困难的。在商品发生问题并出现一个较显著的变动时跳上车是容易得多,然而,这当中的麻烦是──一个既定方向非常强势的变动几乎随后都出现某种程度的拉回。
延迟进入市场几乎可以确认交易员会遭受到这种拉回。保守的交易员相信控制风险就是在市场未形成大多头或空头走势前耐心地等待拉回。如果没有出现拉回的走势,就会完全错失这个变动,结果导致一个好的机会丧失。因此,相对于实际的金钱损失,保守的交易员宁愿放弃获利的机会。
仓促或过早出场
新手交易员,甚至是经验老练的交易员,在受了一连串的亏损之后,往往过早了结他们的未实现获利部位。虽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做并不能成为一笔好的交易。过早出场是一些缺乏自信的人会有的自然反应。在假设之下运作,有利润总比没有利润来得好,交易员可能宁愿变现目前的小利润,而不愿忍受利润未来可能更大但有着更多不确定性的痛苦。
虽然锁住部分的未实现利益以及不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暴露所有的风险颇有道理,然而,急着获利了结是相当不适当的技巧。继续这笔交易直到有讯号出现来清仓是较好的策略,期货市场由投机客承担着高度的风险,任何对这个事实有疑问的人都应该不要做交易。
另外一个过早出场的理由,是根据投资报酬的百分比来设定武断的目标。举例来说,交易员可以决定当一笔交易的未实现利润达到原始投资的100%时就出场。这100%的报酬率是一个不错的指针,但它往往会导致过早出场,因为这市场可能会超出使该交易达到100%的点甚多。又或者,市场可能在达到交易员的目标之前就转向了;结果就使得交易员面临延迟出场的问题。
当出现亏损的第一征兆就出清部位,在神经质的交易员中是常见的特性。在似乎要成形一个趋势之时,市场有时会出现令人慌乱的脱轨习惯。举例来说,市场经常发生这种状况,在某一天市场突然大幅收高,但隔天以低盘开出。在交易开始的几小时中呈现着下降的走势,然而在这段时间多头已经成功地上车,市场便随之再创新高。
延迟出场
这包括了延迟出清获利部位及延迟出清亏损部位。无论是那一种,之所以会延迟,经常是由于希望或是贪婪地推翻掉先前经过审慎考虑的计划。成功的交易员是(a)可以承认交易何时对他不利,以及(b)有勇气根据上述的认知行动。优柔寡断或是只想凭借着运气来渡过困境,将会比必要的亏损损失得更多。
你是属于哪一种交易员 作者: 操盤流氓
在討論資金管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你是屬於什麼樣的交易型態,在此交易型態中你憑藉何種優勢來獲利?有了這一層的認知之後,才可談到針對自身的交易層級進行資金管理. 在任何給定的交易當中,輸贏的機會可能接近相等。但長期而言,贏家在操作上基於他 們有著一些持續不斷的優勢允許他們贏取比輸家贏的多一點的利潤(有時候多非常多)。贏家選擇的投資組合較輸家來得好,他們能選擇較好的交易,同時比較能夠達成他們的交易。
如果你交易證券,你應該了解你可能贏或輸。了解你可以預期的平均虧損長期將可以省下你很多的錢。你可以決定不交易,或者你可以改變你的交易方式。輸家根據很多種理由交易,但他們不應該為預期的操作利潤交易。 即使你自己不交易,你可以將你的錢交給別人做。了解你的資金管理人是否會贏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你預期管理人將會贏,你可以委託他更多的資金;如果你預期你的資金管理者 將會輸,你可以辭掉他或是限制他們的交易行為。
這個專題主要針對決定交易中誰勝誰負的經濟行為做檢測。我將會檢測多種型態的交易員以及研究他們的交易模式所帶來的結果是獲利或是虧損。我們將看到不同型態的交易模式 如何創造出交易優勢,同時也將探討為什麼輸家會持續地交易。
在這過程中,對於市場效率及流動性,將獲得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操作利潤與市場的效率與流動性息息相關,因為後兩者都是由交易員創造出來的。交易員需要消息以及提供流動性,因為他們希望從這些行為當中獲取利潤。藉由檢測這些獲利機會為什麼出現及交易員如何根據它們交易,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效率及流動性的本質。如果面對未來不同的局面,我 們將可以預測那一類型的交易員可以獲利,以及市場本質將如何改變。
首先檢測各種不同的交易模式,交易模式一般與交易員的特性有關。我們將考慮價值型交易員、資訊交易員、報紙頭條式的交易員、事件研究型的交易員、自營交易員、造市者、專業經紀商、帽客、當沖客、部位操作者、盤商、螢幕報價交易員、電子自營交易員、報價 撮合者、跑單員、技術分析交易員、圖表分析交易員、動量交易員、反市場交易員、純粹套利者、統計套利者、價差交易員、風險套利者、bluffers(設陷者)、”純粹”交易員、雜訊 交易員、避險者、非資訊交易員、indexers、類資訊交易員(pseudo-informed traders)、 新手交易員以及賭徒。我們將對這些交易員加以闡述,解釋他們操作何以會獲利?何以會虧 損?並探討他的的行為如何來影響價格的效率及流動性。
大部分的交易員同時具有各種不同的型態,舉例來說,自營商主要在賺取買賣報價的價差利潤,然而,他們也可能根據當時的消息、基本面的評價來操作,或是根據手上買賣單的 避險需求以及市場顯示多空單流量資訊來操作。這結果導致交易員的行為變得相當複雜而難以了解。
我們將討論各種具有較獨特的特性之交易員。這有助於我們將交易的複雜行為清 楚地劃分為較易了解的成分。
如果你本身做交易或是在管理交易員,能把交易行為分解為易於了解的特質是頗有用的技巧。多數交易員虧損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他們可能無法體會在他們的操作型態中要如何達到成功的技巧和因應的對策,他們甚至無法認清他們如此操作將走向那一種型態的操作。當交易員擁有這些技巧和對策,他們就有比對手強的優勢。要想長期地交易獲利,你必須了解你的優勢,你必須了解它何時存在,你更加必須盡你所能地利用它來交易。
如果你沒有優勢,你不應該投入操作。如果你了解你沒有優勢,但基於別的原因你又必須交易,你應該像那些具有優勢的人一樣將你的操作虧損降到最低。認清你的優勢是預測你操作是否會獲利的首要條件。如果你不能將操作行為分解成為特有的型態,要認清你的優勢將很 困難。
總之,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交易員,只要你在市場上,就必須先了解你在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種角色都有他獲利的特質,也有他虧損的因子,能劃分清楚,取其長而截其短,才能在市場上獲利,甚且可以利用這些因子來檢驗你的每一筆交易,是否符合該交易員型態的獲利特質,進而做出一個評量表,當你要從事交易之前,先客觀地填寫這個評量表,再擬定一個計分方式,此結果是屬於獲利範疇,儘管放手去做,做錯的事就交給策略去管理吧..若結果為負, 表示你這筆交易是具備輸家的特質,,,那麼...何必去做?
如此,亦是一種強化心理建設與提高勝算的好方法.
淺論資金控管(一)
在操作上,多半討論的都是分析技巧,行情預測,有關資金控管的課題卻很少人論及,然而,有了好的資金控管,縱使以丟銅板的方式來決定進出(對每一次獨立事件而言,對的機率均為50%),亦能在市場上獲取相當的報酬,何解??以下就此一課題發表一點淺見。
何謂資金控管?在期貨操作上尤其重要,期貨的槓桿倍數多半在十倍之譜,而你只用其合約價值的十分之一當保證金來持有部位,在資金調度上不可不慎,在市場上常聽人說,用三倍的資金來操作一口期貨較為恰當,呵,為什麼??為什麼不用五倍,為什麼不能只用剛好的保證金?其實這些問題主要是在於各人對風險偏好的程度,市場的報酬與風險是相對的,你有高風險承受度,自然有機會攫取較高的報酬,但是,太高的風險程受度卻又淪於賭博之流,因此必須先行制定一套資金控管的流程,才能在投機操作之路上得到長期而穩定的績效。
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資金控管流程??首先當然要有一筆資金,先行規劃你可以忍受分幾次把它賠光??呵,要先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理建設,計算好之後,那就是你每筆交易所能承受的最大虧損金額,記得,是每”筆”而非每口,亦即是你每次出手時能接受的最大虧損金額,呵,,問題來了,有人問,我以投入資金的2%當作停損,但是,我是照著技術分析來操作的,如果現在的價位進場的話,按照關卡所設的停損價位如果來了,將會超過我的2%的風險限制,那怎麼辦??呵….很簡單,那就不要進場,這筆交易機會是不屬於你的,因為它的投機風險高於你所能承受的程度,在操作上,耐心與紀律幾乎是不變的鐵則,碰到交易機會而面臨非計劃中的風險程度時,放棄這筆交易吧,市場永遠都在,耐心等待屬於你的交易機會,才不會出現非預期狀況出現時無法處理的危機。另外,有人問,那如果風險遠小於我的風險忍受度時,我該怎麼做??呵,不要懷疑,屬於你的交易機會來了,勇敢地放大你的部位,只要這”筆”交易的預期虧損金額在你的資金控管流程之內,再大的部位都嫌少。
如何利用資金控管的方式來增加獲利與減少虧損??這關係到加碼與減碼操作的時機,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倘若你是某代理商,當進了一批貨一下子賣了將近九成,你是不是會想再進貨?但是這時問題就來了…在市場需求增加的狀況下,進貨成本自然也提高,那麼要進多少??怎麼進?分批??還是一次全梭??這些都關係到成本控制的問題,加上先前市場中已有自己賣出去的貨品,而同業看了眼紅亦開始進貨來銷售,進多了怕滯銷,進少了怕少賺??呵…..其問題更為複雜,有機會我們再討論,而其基本原則不變,在資金增加時放膽去做,操作不順時減量經營。
淺論資金控管(二)
前次提到資金控管的重要性,也僅止於資金控管的初步──控制風險,但是光是控制風險仍無法達到資金成長的目標,有停損習慣的操作者,在操作上經常面臨虧損可以避開,但是獲利不知出場的窘狀,以致於一次又一次的停損,面對操作時自信心一再地遭受打擊,最後只好愈做愈短,但在盈虧比與勝率無法達成有效的期望報酬時,長期下來只得黯然地從市場畢業,因此,資金控管的課題著實相當令人頭痛,縱觀世界各大操盤高手,所講的不外乎是停損、紀律以及良好的資金控管,在停損及紀律方面多半能譠述一大篇,但在資金控管方面多半以極小篇幅一語帶過,為什麼呢?蓋因資金控管乃其長期致勝的法寶,市場本就是贏少輸多,若他們將此致勝法寶揭露,那還混什麼?也因此,在市場上多數人對於停損與紀律都可以朗朗上口像聖經般地背頌,一旦論及資金控管,多半張目結舌,或是僅能說出….嗯,拿三倍的保證金來做一口單較安全,而接下來呢?呵,你可以試著問問市場上所謂的「專家」,十個應有九個答不出來。以下為個人對操作資金規劃的方式,不見得為最好的,但它是個方法,也是「適合我的操作」的方法。
一、 以合約價值看待建立部位的價值:無論你建立了多大或多小的部位,要著眼於你所能動用的操作金額與實際建立部位價值,比方說,500萬建立了30口,以目前3850的價位計算,合約共值約2,300萬,則你目前手中持有的操作其槓桿倍數為4.6倍,若你只允許每筆交易虧損手中資金的2%,那麼只能虧損十萬,為2300萬的千分之4.35(呵…看起來相當低),也就是平均每口只能虧損16點,呵,在期指市場16點只是一個小小的波動,此時只有減小部位或是放大每筆虧損比例才能應付,在長期操作資金控管的前提下,您該如何取捨呢??
二、 加碼的資金控管:首先要考慮在什麼時點加碼?有人用技術分析尋找突破點,有人用保證金比例控制加碼點,無論採行什麼方法,首要考慮的是加碼之後對整體部位的影響如何?當然,此時所探討的不是加碼後能賺多少,而是加碼後我能賠得起多少?呵…..很奇怪是吧,既為「加碼」,已經是賺錢了,為什麼我還要考慮能賠得起多少?其實從古至今,孫子也好,孫臏也好,其兵法所主張的行軍作戰多半是以「攻擊」為出發點,認為攻擊是最好的防禦,故有所謂「圍魏救趙」之典故,而現今的球類比賽,一個球隊有再好的防守能力,其攻擊力不強亦是無法擊敗對手,最多能求和。在操作上,此點觀念亦是相當重要,停損停損停損,所教你的僅止於防守,並無法讓你在球場上得分扣關,因此,在背動的停損移動至一定程度之後,形勢對我有利之時,如何採行加碼的攻擊手段,以達深入敵陣並予以致命的一擊將是你在操作上攫取暴利的利器,然名曰利器,自有可能在不注意時被反噬,需謹慎行之。在此我們不探討用什麼方式加碼,而著眼於加碼前後之資金控管,所謂「加碼」,絕對是在部位已處在獲利狀況,若是虧損時的攤平,不在本篇討論範圍之內,在部位獲利達到多少可以開始加碼呢?個人的看法,須參照你進場時所準備賠的比例,比方說2%,則必須在獲利達到6%以上,才開始進行加碼的動作,為何要如此?我們一開始就討論到,重點在於你加碼後能賠得起多少?而此時所考慮的即是如此,當你設定在三比一的盈虧比時,每筆交易賺至少賺三,賠頂多賠一,所以若起始最大虧損金額為投入資金的2%時,在獲利未達6%之前增加部位,雖說做對的話可以更快地達到6%的獲利水準,但是錯的話呢??是否就此減少了一次獲利或是不賺不賠的機會?在長期操作中徒增一次虧損的次數,如此將有違讓資金長期穩定而持續增加的目的。而超過6%獲利作了加碼之後,必須將停損立刻移到可以保護加碼部位的地方,萬一不幸出場了,至少還保有6%的部位獲利,如此將可以兼顧盈虧三比一的投機原則,並發揮攻擊操作的戰術。
三、 加碼的方式:市場上有所謂的倒金字塔、正金字塔、菱形等加碼方式,無論採行何種方式,都必須以資金控管為前提,有了上述的資金控管概念,就算是採用風險最大的倒金字塔加碼方式,都可以保有最安全的部位,當然必須再考慮到最差的狀況,在突發狀況對你的部位不利時你能否承受此一風險?出現了最差狀況,你的部位會不會立刻變成虧損?若是虧損將要虧損多少?是在你的承受範圍之內嗎?是的話,呵….安心地抱你的部位吧,若不是的話,減量經營,減到你可以承受的風險為止。
四、 撲克定律:撲克和一般的賭博差不多,但是深諳其道的人才能成為贏家,而其賭法與操作最為接近,何解?撲克每把一開始都有底注,在取得牌之前,你必須先下此底注才有權利參與,而操作呢?亦是如此,此底注猶如每筆操作的停損金額,你要繼續玩下去,可能獲利,也可能增加虧損,但是,最少就是要輸掉這一把的底注。接著,當你加注陸續取得第三張牌,第四張牌時,要用何種方法??不外乎是機率,藉由桌面上已出現的牌來推斷,你能取得的優勢有多少?而其勝率呢?比方說,至第四張牌時你手中持有三條,而桌上已經加注的金額已經是底注的150倍了,而由你貢獻的為35倍,此時又到了你加注的時候,該以底注的幾倍來加注?這把牌若贏的話,至少可以贏到底注的百倍以上,若輸的話,將會有35倍的底注虧損,你如何評斷?交給運氣?沒錯,若交給運氣的話偶爾會有不錯的好運,但你確信你每次的運氣都很好嗎?在此我們可以先做個小小的計算,手上拿三條,假設桌面上看不到另一張,則下一張牌湊成「四條」的機率約在1/37(假設有五人同桌,以整副牌來玩的話,至第四張牌時平均每人約拿三張牌),而「四條」贏錢的機率約為0.999745,也就是說,你有1/37的機會可以取得四條而獲取0.999745的勝率,那麼你的期望報酬為1/37乘上0.999745再乘上115,約為3.1,亦即是你有機會在這一把取得高於三倍你已下注的獲利,而且,尚且不包含另外3/37(也可能是2/37或1/37)組合成「葫蘆」具有的0.998304贏錢的機率,以及百分之百形成「三條」所具有的0.950157的贏面,其所能構成贏錢的條件絕對很高,但是,還是有可能虧損,面對這麼大的贏錢機率,你要如何加注才不會贏得太少?才不會因孤注一擲而一夕輸光?試想,目前桌上有大約150倍的底注金額,其中有35倍是你所貢獻的,盈虧比約為3.28比一,而你手中還有100倍的底注,該加注多少??若以控制盈虧比在三比一之上的原則來計算,假設還有兩家在跟,則最多可以加注10倍((115+2*X)/(35+X)=3,則X=10),如此,若兩家同時跟,贏則可以贏135倍的底注,而輸則輸45倍的底注。
五、 運用撲克定律在操作上控管資金:每一把的底注如同每一筆交易的停損,要了解,每把牌都是一個新的開始,要玩就得下底注,操作亦是如此,要進場,就得先下底注(停損),沒有虧損底注的打算而盲目地跟,呵...最後只有輸光一途。而操作與撲克不同的是,你進場了,要看第三張牌不用再下注,市場自然會給你賭金,而且若第三張牌湊成的牌形不好,那麼在停損點移動之下的出場不會比你所下的底注更高。另外,在加碼時,你準備拿獲利的多少百分比來當作風險??比方說,我獲利了10%,準備拿其中的4%來當作停損,進而加大我的操作部位,OK…此時你必須考慮到,當我加大操作部位後,所冒的這4%的風險能不能為我帶來另外12%的利潤(盈虧比3比1)?可以的話,僅管放大你的操作部位(前提是出場時仍保有原始操作6%的利潤),否則,如同撲克定律加注的算法,去算出一個最適合的加碼口數,你就只能加這麼多,再多的話不是你能負荷的,放棄它吧。
六、 結論:以上所述為個人對整個操作過程中的資金控管「觀念」,至於實際的方法,我一開始即提到,要設計一個「適合自己操作」的資金控管方法,因此僅能提供個人對這些方法的觀念供大家參考,若有不同意見希望能不吝賜教,或是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畢竟操作之路漫長,必須以事業的永續經營視之,期能步步為營,小心看待每一次的進場與出場,做好資金規劃,朝向贏家之路邁進。
较完善的期货资金管控
资金管理程序的步骤
交易员必须决定是否延续系统所产生的讯号。在一个有限资金的帐户中,两个或多个商品具竞争性时,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若接受每一个讯号,交易员必须决定他愿意承受风险的操作资金比例。这目标是为了要利润极大化同时保护资金避免过度的亏损及过高的风险,以确保能参与未来的市场主要变动方向。一种较简单的方式是每次以固定金额当作风险。更简单一点,交易员可以选择每一次的商品操作只交易相同数量的部位。然而,这种资金配置结果只能算是达到次佳的程度。
对每一个讯号的追随,交易员必须确认该交易并非由预期所得来的,然后决定价格。该价格是已知的停损价。在进场价和停损价之间差异的金额定义了每口合约的最大可能风险。而可承受的风险资金除以每口最大可能风险就可得出交易口数。资金管理包含了以下的步骤:
1. 对照客观有利条件的衡量标准来评级可得到的机会。
2. 决定在任何时间的所愿意操作的资金比例。
3. 配置该机会的风险资金。
4. 对每一个可接受的操作机会估算可允许的亏损水准。
5. 利用上述 3.与 4.来决定该商品操作的合约数量。
接下来的内容将对这些步骤显著的特性加以概略的说明。
评级可获得的机会
目前在市场上有超过 50 种的期货合约可供交易,要专注于所有的商品是很困难的。加上实际有限资金的限制,因此选择性显得特别重要。对照客观有利条件的衡量标准来评级这些机会可以试着来缓和有限资金所面对的无限机会。
估计一个操作的有利条件一般是根据(a)它自身的预期利润,(b)要赚这些利润所带来的风险,以及(c)开始操作的投资需求。在相同的风险水准之下,预期报酬率愈高,这笔操作就愈有利。同样的,初始投资的需求愈低,这笔交易也愈有利。
经过对照客观有利条件的衡量标准评估这些机会之后,下一个步骤是从潜在的操作中考虑分界点或基准以便决定候选名单。任何操作机会若无法符合这个分界点,我们将不做进一步的考虑。
控制总风险
谈到总风险占总资金比例的关系是以所有的操作机会来看。以帐户资金的100%当作风险,若该笔交易最后是输的,将会导致破产。另一方面,若以1%的资金为风险可以降低破产的风险,但是其利润将可能变得相当低。
操作的资金比例是决定于对商品投资组合获利的预期。一般而言,预期报酬率愈高,所需承受的风险就愈大。
最佳的风险比例将会使得商品投资组合的所有预期报酬率最大化。为了要帮助分析,完整的交易报酬资料可以用来作为预期报酬的代替品。
另外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商品报酬之间的相关性。如果一个商品的变动伴随着另一个商品的类似变动,则两个商品称为正相关。反之,若是伴随着另一个商品的反向变动,则称两个商品为负相关。相关性的强度决定于两个商品间相对变动的大小。
通常一个投资组合之中其正相关的商品愈多,则其理论的总风险安全水准愈低。这个保护措施可以预防正相关商品的多重亏损。就同样的逻辑而论,投资组合间的负相关商品愈多,则总风险的安全水准愈高。总风险可能是可动用资金的一个固定比例。另外,风险比例也可以随着交易帐户余额的变动来做线性的调整。
举例来说,一个冒险型的交易员,可能在帐户余额减少时增加总风险;一个防御型的交易员就不会同意这样作,他只有在帐户余额增加时才会选择增加他的总风险。风险资金的配置一旦交易员决定了要投入操作的风险金额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如何来配置这些金额到这些可供选择的交易之中。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对每一个商品交易配置等量的风险资金。当交易员无法估计潜在交易的报酬与风险时,这个简单的方法特别地适用。然而,这里有个假设是所有的交易都是同样好的投资机会。若交易员对这个假设不认同,他可能会进行一个配置程序:
(a)找出交易的潜在不同点,(b)转换这些相异点成为对应于风险或风险资金配置的不同点。
交易的潜在不同点根据下列几点来估计:(a)胜率,(b)交易的报酬/风险比(盈亏比),由预期报酬除以最大可接受损失,或是以收益率除以平均每一元可能的亏损计算得出。胜率与收益率愈高,可以投入交易的比例就愈大。
估算交易的最大可接受损失
期货交易的风险源于无法达到完美的预测。不可预期的价格反向震荡是交易上的特性;控制这些反向震荡的结果是一个成功的投机客应有的技巧。在投入一笔交易之前,交易员应该决定当他明显地处于市场错误的方向时,到什么价格要做什么动作。机械式系统交易员由系统来计算保护的停损点价格。如果是严谨的图表交易员,根据图表型态来定操作策略,他必须预先决定一个精确的点,而这个点表示该笔交易将不会如预期的方向发展。
只看到报酬而不考虑风险总是颇吸引人的,但是交易员不应该被这种诱惑所吸引。在期货交易中没有任何担保,而建立在希望上的交易策略比起现实总是容易失败。
风险方程式
单一交易风险是每口可接受风险金额乘上要交易的商品合约口数。总交易风险就是目前所投入的所有商品交易的单一交易风险总和。总风险一定要与交易员能亏损的能耐和所愿意接受的亏损平衡。实质上,每一个交易员面对下列的等式:
总交易风险=愿意承担的风险决定于所能亏损的能耐 亏损的能耐是可供交易资金的函数:风险资金愈高,亏损的能耐愈强。然而,承担风险的意愿也受交易员对于亏损之痛苦所能忍受的程度所影响。一个极端的风险规避者即使他持有必要的资金,可能也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反之,一个风险偏好者可能愿意承受超出他可获得资金以外的风险。
本书所讨论的目的,我们将假设交易员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是由其帐户中的资金所决定的。交易员不希望在交易中亏损,但他愿意接受小亏损,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决定交易合约的口数:平衡风险方程式
因为交易员的亏损能耐与愿意承担的风险大部份决定于可动用资金以及交易员对风险的态度,这一边的风险方程式对交易员是唯一的,而这个交易员是可以单独定义可以让他感到舒适的总风险水准的交易员。在完成这个决定之后,他必须将这个所能接受的风险水准与交易或正考虑要进行交易的总风险做个平衡。
假设某个时刻总风险超出交易员所能承受的水准,因为风险是由(a)每口风险金额,(b)交易的合约数所产生,向下同时调整这两个变量或调整其中一项将是必要的动作。然而,单纯地为了要配合某人的意愿或是痛苦的门槛而调整每口风险金额到达一个人为的低水准有点轻率,而且拙劣地修改对原先交易的可接受风险是一种自欺的行为,这些都将导致不必要的亏损。因此交易员必须调整所交易的合约数量以便于使得总风险回归到他所能承担风险的能耐和意愿的线性之中。如果交易的风险资金是$1,000,而可接受的每口合约亏损是$500,那么在保证金许可的情况下交易员可以交易两口合约。如果可接受每口风险是$1,000,那么交易员就只能交易一口合约。
在不平衡风险方程式交易的结果 当估算的交易风险金额不等于交易员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意愿时,便产生了不平衡的风险方程式。如果交易风险的估算高于交易员财力的负担,即所谓过度交易。反之,如果交易的风险估计小于交易员的资源,他就算是不足交易。
过度交易特别危险,而且应该避免,因为它威胁着交易员的操作资金。过度交易基本上源于交易员对即将发生的变动过度自信。当他确信他将会被随后而来的事件证明是对的的时候,对他的帐户而言将没有比这个更大的风险了。这是一个情绪战胜理性的例子,如此,投机或合理风险的承担将很快地变成赌博,并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结论
虽然期货交易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高风险性的,一个防御型的交易员可以经由一系列的连续决策,以确保风险不会淹没他。首先,交易员必须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潜在报酬来评等各项交易机会,从而决定那一笔可以交易,那一笔要略过。其次,交易员必须决定他愿意承担风险之操作资金的比例,以及他要如何配置这些交易机会的金额。在交易之前,交易员必须决定一个界限,这个界限是允许市场和他的交易不同向的临界点。这样可以得出每口可接受的风险金额。最后,交易的风险资金配置除以每口可接受风险金额,就可以得出在保证金允许之下可以操作的合约口数。
有一点要时时刻刻记住,期货市场并不提供担保品。因此,过度将帐户暴露在风险之下并不会出现“实物”的交易。在进行交易之前,交易员必须评估它这种不对称的结果。任何糟糕的亏损结果将会摧毁交易员的财务或影响他心智的平衡吗?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 个交易员必须看清楚风险,藉由降低交易合约口数;如果该笔交易的风险对他的资金来说太高了,就应该放弃该笔交易。
期货交易是一种游戏,赢家是最会控制亏损的人。错误的判断是操作上不可避免的;而一个成功的交易员必须要避免判断错误转变成为具毁灭性的大错。
规划操作部位的规模 (1)
资金管理大部分是关于如何去押注,当你使用系统或分析技巧来告诉你何时该操作以及如何操作时,资金管理策略将告诉你该操作多大部位。当你问到关于其它操作计划的资金或风险管理等级时,多数专业交易员第一个想到的是AM Grace Trading Co.这家商品交易顾 问公司的Fred A. Kingery。此外,资金管理很少是初学者所考虑的事物,CTA Brandywine Asset Management Inc.的 Michael Dever 说“发展交易策略比较好玩得多”。但 Dever 补充说,资金管理策略是成功与失败者的最大不同点。Futures Truth in Hendersonville,N.C. 的George Pruitt也指出,资金管理相当重要,交易员应该花 60%的时间来发展资金管理策略,其它的40%用在发展他们实际的交易策略及投资组合的架构上。
交易员对资金管理的颂赞充斥着书本,但这些基础对你将大有帮助。(如果你仍不确信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可以参考 Jack Schwager 所著《Market Wizard(金融怪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既定的数学,来告诉我们在你自身的操作计划中那里可以用得到,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一个简单的操作中一些不同的理论和运用。
在你决定要如何管理你的资金之前,你必须正确地运用客观和专业。在进一步分析你的资金管理策略之前,大部分的专家着眼于三个区域:
1 你所操作市场的波动率(volatility)
2 你所运用的分析技巧所预测的成功率
3 你的操作资金市场
波动率是资金管理经常被忽略的部份,如果你能承受的最大风险是 500 美元,但是你要交易的市场其当日波动达 3000 美元,你将会失败。如果你不能交易得起 SP500 或是咖啡, 你必须承认它。
你同时必须理解你的分析的可行性,除非你知道你的平均亏损是多少,否则你如何去计划它?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测试或是仿真交易,你可以估计这些参数。那么一些简单的公式可以帮助你获得潜在成功对等的图表。
你的期望报酬是你预期多久会赢或输,以及你预期要赢或输多少的函数。
期望报酬的公式(经常以数学的期望值来表示):
EP=P1*W-P2*L
P1 为胜率
P2 为败率
W为赢的数目
L为输的数目
值得交易的系统其期望报酬必须为正数。 当赢或输因变动而无法准确地估计时,大部分的专家建议使用回测的平均获利“W”以及平均亏损“L”来决定。同时,当它并非固定交易时,你可以使用胜率“P1”及败率“P2”。在”史瓦格期货交易技术分析”一书中,,这些数字被用来计算每笔交易的预期净利。
资金管理最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可供交易,如果你不能运用足够的资金,一个超额的亏损最后终将把你扫出场,不管你的资金是多少,你所需的必须能配合你所能承受的。在计算你亏损的风险或你亏损多少必须停止交易的机会前,你可以估计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当然风险承受度每个人不同,但是市场专家建议超过 10%就太多了,破产风险的公式为:
RoR=((1-A)/(1+A))C
A 是你的操作优势
C 是你拥有的单位数
如何计算 A,从你获胜机会的百分比减去你失败机会的百分比。因此,如果你预期在你的交易中有 55%可以获利,你的操作优势为 10%。
要计算 C,用1除以你每笔交易平均亏损占总资金的百分比,也就是说,如果你每笔交易亏损控制在 4%,你就等于拥有 25 个单位。
“破产风险”(如下图)指在既定的交易优势中你将被判出局的机会。你拥有多少单位对结果有相当的影响,过度侵略性的交易──在每一笔交易押大注──可能带给你一些丰厚的获利,但它最终将带给你破灭。
关于破产风险计算的一项重要警告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它假设你的盈亏是相等的,然而,这仍然可以是对于你技巧可行性不错的估计。而赢家和输家对计算破产风险的数学所专注的方向有相当程度的不同。
规划操作部位的规模 (2)
限制亏损
停损是一个指令,当行情向你所持有部位反向行进而你所预设的一个点,经纪人会按照你的指示在行情碰触时执行反向冲销的动作。然而停损可以控制你最大的潜在亏损,同时也会影响你的获利机会。
停损的最大祸根为行情一开始对你不利时强制你清仓,但最后又回到你原先部位的方向。所以大部分的市场专业人士建议停损的设置要配合市场的波动性。有人说,“我不相信固定资金管理的停损方式”,以近几年较活泼的商品如S&P500,过度地限制停损将会进一步摧毁你的系统。一个较好的方式是在波动性增加时使用较为宽广的停损。举例来说,当收盘价或平均区间的标准差达到某一个既定的标准时,增加你的停损一些金额或是百分比。
另外还有其它的方式来代替标准差,藉由行情历史资料的测试找出一个策略来避免大亏损(当然,这种方式的危险性是“过去的绩效并不代表未来”)。就利润的观点而言,这个论点吸引着那些赞成坚守系统而且设定固定停损点数不会破坏他们绩效的机械性操盘者。
停损转向系统的倡导者也是靠着系统来限制他们的风险,他们仍然在市场中从事着交易。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存在市场已久的简单 20 天及 40 天移动平均线穿越系统。(如果我们做多而得到一个卖出讯号,那么我们平仓并反向操作)。在测试美国 30 年公债 从1987年1月到1997年1月这10年的日资料,同时加计$100 美元的滑移价差及佣金支 出。在58 笔交易中,有28 笔(48%)获胜,平均每笔获利为$3,668,平均每笔亏损为-$2,047,如此我们可以得到总净利$41,294的绩效,但是有着$13,913的最大盘中亏损。根据期初资金$25,000 计算,我们的最大亏损占相当大的比例(见下图 Sizing up our losses), 因此我们可以藉由这简单的系统来验证出两个部位管理的策略。
测量成长性
我们可以对上述的简单系统做什么样的资金管理呢?我们将使用两种常用的方式:一为固定比例法,一为最佳F法。这些仿真在建立部位时是基于简单移动平均线穿越系统,成本并加计额外的滑移价差及佣金支出。其结果如下图(Maximizing growth)所示:固定比率资金管理是以帐户权益数的百分比来定部位的大小,这个百分比有很多方式可 以来定,但在此不赘述,我们先着眼于亏损的数字。
测试结果显示单笔最大亏损为总资金的12%,虽然大多数人认为它太高了,但如果我们觉得对这个最大亏损可以接受,就可以决定要交易的口数。首先,找出该笔交易之前的资金权益数为$28,619,假设该笔12%的亏损是我们预期的最大亏损比例,则我们可以交易的口数为每$28,619做一口,但是在仿真过程中,直到 1996/02/08 之前并没有达到$57,238 的水 准而能够交易两口。如果我们想要积极一点,可以承受20%的最大亏损,那么你可以找出交 易过程中的最大亏损金额,在本例中为-$3,506,将它除以 20%,为$17,530,因此,我们可以以帐户中每$17,530 的资金来交易一口,如此在本仿真过程中在1991年1月份即可达到操作两口的规模。
市场中最为人所知的技巧可算是”Optimal F”(最佳F值),它是由 Ralph Vince 发展出来的一种资金管理的方法,但是最佳F值亦有可能成为”扯后腿的操作”,当市场波动性变高而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时,将导致最佳F值法扩大原先的亏损。最佳F值法是基于合约大小,盈亏比例等来订定操作规模,但是它并未尝试去预测不佳绩效的迹象,以及去计算如何藉由合约的减少来控制连续的亏损。但是,谁知道这个亏损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如果你以最佳F值来交易,你将可以享受到它所带来的优势。
但是,秉除获利不看,最佳F值的杠杆太高了,90%的人以最佳F值交易口数终将遭致破产,这样讲似乎有点夸张,因此建议小额投资人以“个别交易”的基础来看待每一笔交易,其方法如下:首先,决定你在交易中准备承受多少风险;其次,计算市场中的风险有多大,通常利用技术分析找压力支撑,或是找出市场的波动率;第三,将你可以接受的风险值除以第二所算出的市场风险值。如此,你就可以决定你可以操作多少的口数。
规划操作部位的规模(3)
建立金字塔
这个方法决定于起初操作部位规模的大小,不增加至目前持有的部位数。正确地选择加码可以提升你的绩效,但是,亦可能导致你严重地过度交易。假设你加码了一个赚钱的部位,金字塔操作增加你的平均成本。举例来说,如果你做多玉米在280而它上涨至300,因此你加码了相同口数,你的平均成本变为 290,如果目前的支撑价位为 288,而价格来测试此支撑区,那么你将由原先的赢家变成输家。”要验证多头部位在下降趋势中的支撑,则必须礭认你不会提高你的平均成本到达那个水准”。你必须将未实现利润当作实际的权益数来看待”,有人说未平仓损益是“交易所的钱”,这是一种非常糟的想法。另外,市场有人喜欢用”4-3-2-1”的法则来增加部位,也就是说以一个递减的比例来增加部位,伴随着交易系统,存在着许多的资金管理策略,包含那些你可以买得到的,考虑资金管理有多大的力量,软件销售员可不会去监看它。
一个动态的固定比率操作要注意的是,它加入了部位规模的大小当作因子。举例来说,以固定比率操作,你可能随着帐户的成长交易五口合约,但在亏损一到两次之后,你将降到一或两口的操作,不管你实际上从帐户中亏损了多少。
固定比率操作的基本关念相当明确,部位的增加是根据目前操作的合约数及一些固定比率;部位规模的减少将快于你增加的速度,以保护你免于连续性的亏损。这是专业操盘人一再提到的资金管理基本要点,而伴随着操作系统,资金管理策略经常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希望。
加倍赌注──对操作而言并非一个理想的策略,但却是赌徒在赌场限制压注的制度实施之前经常使用的方式──它是在每一个损失的赌注之后,你应该加倍压注先前的损失金额再加上一些额外的投注。这个逻辑听起来是:机会说你不会永远是输家,因此当你赢的时候,你将会把先前所输的全部赢回来,再加上你额外加码的部份。但是在现实中它是错误的:如果你一开始的赌注是$1,000元,在十次连续亏损后,你必须压注$1,000,000 元才能够刚好打平。
另外,Kelly formula(凯利公式)也是赌徒们所风行,它建议你以(N/B)*E 的资金来操作,N是每一把赌注的“操作优势”(本文开始有提到),B是该把赌注的报酬,而E是目前的帐户权益数。
总之,所有资金管理的技巧都有着相同的目的:将你操作规模和亏损因子最佳化,以得出较好的操作绩效。但是不管是使用什么策略,缺少了以下两点,你的操作将永远不会实现你交易潜力的完全发挥,那就是「获胜的分析技巧」以及「可靠的资金管理」。
如何拟定操作策略
操盘流氓
在期货市场上,除了精确的行情研判及良好的资金控管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拟定良好的操作策略。缺乏完善的操作策略,纵使行情分析达百分之百的正确,也可能抱着亏损黯然离场;制定完善的策略,即使行情研判正确率不高,亦能在市场中有所崭获。而操作策略要如何拟定呢?兹分述如下:
一、操作方向:首先考量市场短、中、长期趋势的方向,决定欲进行的操作是属于那一种,从而进行操作上的布局。
长线的操作方向首重“势”,顺着行情所走的方向操作,不要主观的预设顶部与底部。
中线的操作较重“量”,亦即是市场中量价配合的表现,在中期波段走势之中,量价关系透露出相当重要的讯号,配合技术面的走势分析,作为操作上的参考。
在短线的操作方面,重点在于“破”,例如久盘之后的突破,纯粹从技术面的角度去寻求最佳的进场点,以短线的技术分析作为进出场的依据。
二、资金规划:决定操作的方向之后,必须作好整体资金规划。首先决定欲操作的部位有多大,通常以投入资金为参考,长期部位可以较高的资金比例投入,短期部位最好不要超过总投入资金的三分之一。
在资金控管方面,最忌孤注一掷,倘若一次行情看错时即将所有的资金赔入,后续就没有资金再进行操作了。
此外,在策略订定时,须先行计算进行操作之后的盈亏比,通常以3:1较符合投机的原则,若每次进场均维持3:1的盈亏比,每次交易赚钱时将获利的50%加入下一笔交易作为交易金额,亏损时下一笔交易金额即扣除亏损金额减量经营。
则即使只有二分之一的胜率,进场交易五次其亏损的机率为0.1875,以长期的角度看来,亏损的机率几乎趋近于零。因此,良好的资金规划几乎决定了操作策略的良莠,千万不可小看它。
三、攻守要有计划:策略的拟定首重防守,有了稳固的防守计划始能对外进行攻击,好比两军交战,若没有坚强的后盾或灵活的退路,则其胜算必然不高,反而容易流于背水一战,孤注一掷的赌博。
在开始交易之初,经常会面临行情上下冲刷,时而获利时而亏损的窘状,倘若未达防守的底线,切勿躁进,须有耐心与自律,避免因情绪的起伏影响操作的成败。
在交易策略拟定之时,亦须拟好进攻策略,在何时作加码?加码多少?进攻计划可以提升获利,相对地亦可能造成更大的亏损,切忌在亏损时作加码的动作。试以经商的角度观之,当你进了一批货却卖不出去,并且市场价格节节滑落,你是否还会再进货?加码的观念亦是如此。
当行情操作处于亏损状态时,就如同进货滞销,仅能想办法处理亏损,如何有余力再行加码。所以说,完善的攻守计划可以在进场交易之前即了解每笔交易的最大亏损,在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之下,面对短期的市场波动即能处之泰然。
四、停损点的设置:面对不同阶段的操作,停损点的设置亦有不同。在长线的操作方面,停损的选择上需要较高的比重,所占的资金比例较高,以防因一时的反向行情而被扫出场。
中线操作停损的选择通常倾向于技术面,以目前走势的趋势线或前波高低点作为参考依据。短线操作在停损的选择上倾向于更小的格局,常以前日高低点或开收盘价作为参考。
此外,尚须要考虑时间停损的设置,在拟定操作策略之前即要假设本波段行情能持续的时间,在行情出现应发动而未发动的走势时,必须以时间停损因应,此种停损多半应用于假突破走势。
其设置难度较高,需要丰富的市场经验,但投资人可以由历史走势中观察得知,在过去的走势中寻找此种假突破现象发生的次数,统计其发生天数,作为日后操作策略停损点设置的参考。
综上所述,在高风险的期货市场中,每笔交易若能订定一套完善的策略因应,其风险自然降至最低,依循上述原则来拟定策略,没有策略就不进场交易。并且,操作策略定下之后,不可因一时的行情波动而任意改变,必须发挥无比的自律精神确实遵守。如此,长期累积下来,必然可以在期货市场中获取相当的报酬。
趋势的势的时间架构
操盘流氓
市场总是在一个时间内出现多种不同的转折方向,如指数处于一个多头走势之中(它可能已经持续了好一阵子),在次级循环向下修正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了短期回升的走势。
市场循环包括:
1、以年为基础来评估的长期(或主要)趋势。
2、现时趋势,为期三周到六个月。
3、三周以下的短期循环。
4、当日循环。
最重要应记住的是──长期趋势影响着短期趋势。在一段涨升过程中,上升趋势总是比修正来的强,在拉回走势中,修正的力道往往大于回升。不同时间架构的交互影响会出现较不寻常的状况。它们可能相互冲销也可能相互重叠于原先的趋势,因此形成一个个相对的波峰或波谷。
图形分析要素。为了要避免被于每天或盘中价格的变动所惑,尽量考虑以下两点:
1、以长期趋势方向的强度和方向,并衡量它们在循环中的影响,来决定操作。
2、分析其周期来做交易。其中周期的长度是以介于连续的波峰(或波谷)间的时间来计算。
其中週期的長度是以介於連續的波峰(或波谷)間的時間來計算。
如何维持长期获利的绩效
操盘流氓
要想长期地交易获利,你必须先了解你是那一型的操作者,进而了解该操作型态的优势,你必须了解此优势何时存在,你更加必须尽你所能地利用它来交易。如果你没有优势,你不应该投入操作。
如果你了解你没有优势,但基于别的原因你又必须交易,你应该学习那些具有优势的人一样,先了解什么样的交易是获利的型态,而你又是属于那一种?
认清你的优势是预测你操作是否会获利的首要条件。如果你不能将操作行为分解成为特有的获利或亏损型态,要认清你的优势将很困难。
期货交易是一种高度杠杆的工具,而杠杆本就是一把双面刃,可以杀敌也可能伤己,古时宝剑宝刀之流,亦须功力够才可使用,而要如何控制它?至少内功须有一定的程度。运用在操作上,以资金管理为内,操作工具为外,才能发挥操作工具的最大效益,否则……
为什么要以两口三口保证金做一口?其它剩下的要干什么?没错,怕的是连续亏损,避免因连续停损被扫出场。但是,在连续获利的机会来时,如何运用高杠杆来发挥其最大效益?这些都有赖内功的修为。
基本上,以轻重程度分,资金管理>操作策略>行情分析,比例上约60%,30%,10%。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至少就我而言是如此的比例。
获胜的分析技巧包含后两者,而那10%,或用型态或用k线或用指针,很简单,看你喜爱那一种,但是不管用那一种,要先了解它的胜率以及盈亏比,如此才能再拟定操作策略配合已成型的内功心法——资金管理,始能维持长期操作获利的绩效。
指数期货之获胜原因如下:操作策略,资金控管,心理素质,情绪控管占成功的80%。操作工具及看盘技巧只占20%。以上乃某信息公司之协理所教育的。 但人很难去克服心理及情绪控管的,我想这应是大家要学习的吧!
由經營企業看期貨操作
期貨怎麼做??很多人第一個觀念是風險很大…但可以以小博大…呵…因此總想要在期貨市場短期致富…而結果呢??相信大家對周遭有操作的人都很清楚吧…當然….短期致富的案例不是沒有…但能有幾人??
在經營一個企業的前提之下…會考慮到什麼??首先當然是資本…有多大的資金規模…預備開設股本多大的公司…而公司成立開始營運之後..對各種費用的節流…相信是許多公司對成本控制的一大訴求…而各種貨品要有多少的存貨..什麼時候要再進貨…出貨暢旺時是否提高價格…都對公司的營運績效有所影響…隨著公司的日漸壯大…在現金不足的狀況下…會產生舉債問題…而這時就是公司營運槓桿產生的時候了…槓桿倍數高…公司的破產風險自然加大…此時端視決策者的智慧…要以多大的槓桿來操作這家公司….在所能承受的風險之下來為股東求取最大的利潤….
這些和期貨操作有什麼關係??想要長期而穩定的獲利…沒有一番經營的規劃理念似乎太過於草率…首先…在公司成立之初…你得先購置資產…而每個月會有固定的開支…以及臨時不固定的開支…亦即所謂固定成本及變動成本…而購置的資產會有折舊的費用..亦為所必須支付的….因此…大部分的人開了公司會去計算一個時間…在預期的獲利水準之下…多久會”還本”…呵….記得哦…是還本….還本之後才能賺錢哦…..
在期貨操作上…其根本理念是與企業經營是一樣的…只是…它的”企業週期較短”….但是…一般人卻都沒有還本的觀念…只想著大賺一筆.…這樣是否缺乏了經營的態度….也沒有風險的考量…一開始你將會投入一筆資金..而這筆資金是多少??它就是你開設公司的資本…而要用多大的槓桿也是由你決定…以目前而言…每口台指的合約價值約為100萬…而你準備用多少錢開一家價值100萬的公司..就是你所決策的槓桿比率….當然..交易所的規定最少約在十倍…好了…開了公司之後…你的固定成本費用為多少??要添購多少設備?而變動成本呢??要如何控制到最低?假設你所評估過的營運總成本為三十萬元…也就是以100萬開公司準備花30萬來購買設備…如果公司做不起來…那麼只好收掉…屆時將會產生三十萬的虧損…或許設備有殘值可以出售..還可以拿回來一點..但是最大就是三十萬…在期貨操作上這筆三十萬就是你的總資金停損規模….而其他的七十萬呢??當然是拿來營運…以你當老闆的話…在僅有的七十萬營運資金之下…你要如何投入營運??如此…你要先有一個認知…倘若你的起始資金只有三十萬元…那麼這七十萬元是市場借給你的…憑什麼市場會借你這筆錢讓你做生意??呵…所以它的資金成本很高不是嗎??….或是以更高的槓桿倍數(假設三十萬可以做三口)…向市場借了二百七十萬做起三百萬的生意來…那麼你準備多少錢要賠??能賠得起多少…以三成的成本來看…也要九十萬…那…呵…你只有三十萬…能不破產是老天眷顧你….
Ok…你會一次將這借來的七十萬元一筆直接砸下去嗎??我想不會…多數人會告訴我..這樣的風險太大了…以買賣業來說吧…你要怎麼進貨??先進多少??如果賣得好得話再進下一批…那麼你能接受的這”第一批進貨”金額就是你每筆交易的最大停損金額了…接下來呢…呵..問題來了…它如果賣得不好..那就是滯銷…只好變成存貨…但是必須把它視為虧損..因為沒有人要…而此時…你會再進下一批貨嗎??我想多數人不會吧…進了就等於是攤平(可是似乎在市場上許多人會這樣做?)……如果賣得好呢??下一批貨要進多少??在風險與成本的考量之下…加上其他同業的競爭….進多了怕賣不完..進少了怕賺少了…這時得找一個權衡點….一般人會怎麼找呢??有人說…我把賺來的部分扣掉開銷費用來進貨…這樣就算銷路變差…也不會賠太多吧…呵..對了…就是這樣..這就是獲利之下的加碼動作。反觀在市場上…多數人的做法…有賺就跑…明明銷路還很好…卻自斷財路..趕緊出脫手中的貨品…結果讓別人把價格炒得老高才在懊惱….…在市場上的做法竟與公司的做法背道而馳…. 呵….很奇怪吧…..
換個角度來看….你也可以把每一筆交易看做是開一家公司…這樣..每次願意承受的虧損就是你所評估的總成本…呵..而這家公司的營運週期更短..可能只有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幾分鐘….沒錯…這就是短線交易…但是…站在成本上的考量…這每天來來回回的手續費不就是你公司的變動成本嗎???變動成本這麼大..相對的要多大的營運收益才能涵蓋得過去??當然…能達到收支平衡而更進一步獲利的人不是沒有….可是..你會看到他每天很辛苦地拼命…開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倒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雖然結果仍是正的…可是缺乏了一個願景…而其累績資本的速度是等速度運動…照著一定的速度前進…之所以會只有等速度運動…乃在於市場的流動性只能提供這麼多…要再多只有自己打自己了….然而..以永續經營為理念的公司…靠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每次的第一批進貨相對地可以承受較多的量….呈現加速度的成長….呵…有人會問…進貨量較多風險不是更大嗎???嘿….這有賴你自己去體會…我只能說….單一貨品的風險都是一樣的….呵……
現在談到進場後…很多人會有停損的觀念…這是很好的…但是是否是停損的正確觀念..我不知道…既然停損金額是你第一批貨的進貨成本…那麼…在沒有確定它滯銷之前..你會不用力去銷售嗎??能賣多少??不是你能預期的…站在還本的觀念考量…你會計算賣了多少可以打平這一批貨的成本..其他的再多賣就是賺的了….這時問題來了…有人下了一筆訂單…貨品超過你的庫存…你要不要接??哦..應該說..有沒有能力接??接了就要再進一批貨…進了這批貨倘若遇到的是假訂單怎麼辦??這筆錢賠不賠得起??賠得起當然是硬著頭皮去做了….若賠不起呢??不要勉強….還是先玩你手中可以玩的部分吧….一步一步亦步亦趨…能賣多少就賣多少….不要想著一次就還本…慢慢地…賣到損益兩平點了…你已立於不敗之地..就看市場能不能讓你把它賣光再進第二批貨了….哈….好像很熟悉吧…是的…這就是移動停損點的做法….
過去績效可以代表未來嗎?
很多人認為,過去的績效可以用來預測未來,因此他們為了要獲利,雇用了過去績效不錯的經理人來操作,然而,一旦雇用了,這些經理人的績效跟他們過去的操作記錄比起來往往是糟得多。
從統計上看來,可從兩個問題來檢定過去績效並不容易來預測未來績效,一是低訊雜比(signal to noise ratio),一是樣本選取的偏見。經由檢定上述兩個問題可以解釋為什麼必須用經濟學來幫助我們判斷誰將能有較好的績效。
操作績效是運氣與技術的結合。成功的交易員可能是技術很好的人或是純粹運氣很好而沒有技術的人;反之,失敗的交易員可能是沒有技術的人或是運氣不好而技術很好的人。一般人相信技術是造成眾交易員或經理人過去績效不同的最大原因,然而,分析師、統計學家以及專業的操盤人卻認為在短期的績效上運氣的成分勝過技術,由於證券價格的波動性,運氣比技術重要得多。單從過去績效觀察,你無法得知那一個經理人是具有技術的,那一個經理人又是只靠運氣的。
從長期的角度觀察,技術好的交易員其績效比一般技術差的交易員來得好,可以這樣說,技術所表現出來的是有系統性的報酬,而運氣則是隨機的報酬。假如給定足夠的時間,各種好運與壞運將會彼此互相沖銷,運氣不會永遠都一樣,而技術卻會隨時間增長。但是,不幸地這所謂的長期真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在短期間證券的波動性似乎較偏愛幸運的一方。
舉例來說,假設基金經理人管理一個充分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它的風險低於整骿市場的投資組合,其手上的投資組合與市場的標準差為15%,相關係數為0.9。這個假設應適用於一般典型的證券投資組合。該基金經理人宣稱他可以創造每年平均高於市場指數2%的超額報酬率。(一般而言,投資組合基金經理人無法擊敗大盤,雖然2%的超額報酬並不是太高,如果大家相信這經理人所宣稱的,而他的技術又不算太差,那麼他2%的預期超額報酬率其背後的約當風險為現行國庫券年利率的三分之二以及三倍的管理費。)假設他的技術不比一般平均水準差,那麼在95%的信賴區間之下,統計學家必須檢定其超過30年的超額報酬率。(此點在文末備註證明)。倘若將信賴區間降低到75%,那麼只要檢定五年多的績效。(若只要50%的信賴度,那麼將不須要任何的資料了)顯然地,必須花上相當長的時間所創迼出來的績效才算是可靠的依據。這就是先前所提到的“低訊雜比”的問題,在本例中,2%的超額報酬率相對於劇烈波動的價格所產生的雜訊,其比例是很小的。
當你要從一大群經理人之中選定一個好的經理人時,就會產生樣本選取的問題。在一個大族群中,許多經理人可能都有著優秀的績效記錄。即使這些經理人在過去連續十年已經創造出比一般水準高的報酬率,然而他們不見得全部都具有好的技術。族群中總有些人就是有著好運氣,不幸地,這些人並無法在事先被挑出來。因此,倘若你只根據過去績效來選擇經理人,你將很有機會選到那種不一定具有技術但運氣很好的人,如果他真的不具備技術,他未來的操作績效將會大不如你所預期。
舉例來說,假設有10,000個不具技術的經理人,他們都以隨機抽樣來選取股票,在十年的期間,就機率的角度來看,大約會有十個左右的經理人在每年獲得正的超額報酬率。而其結果低於五人的機率很低,(以本例而言,出現四個或比四個更少而連續十年擊敗大盤的經理人其機率為3.4%),最佳或最差的經理人我們將他歸因於運氣極好或極背。
無論何時只要根據過去優秀的績效來選擇經理人,這個樣本選取的問題就會影響統計上的推論。在隨機選擇經理人之下,有著十年連續擊敗大盤績效是很令人欽佩的,這些經理人大部分是具有不錯的技術,但會有一小部分是基於他的運氣。然而在一個大族群當中,如果一個經理人因為他過去的績效很好而被選出來,那麼他那過去的輝煌歷史是既不令人敬佩也不令人驚訝的。在這個案例中,連續十年的超額報酬率並不具備統計上的顯著性,他可能就只是運氣好。
樣本選取過程是決定於那些好的經理人引起我們的注意,成功的經理人大肆宣傳他們的績效,不成功的及一般的經理人不會宣傳。當尋找具技術的經理人時,我們自然地會去注意那些成功的經理人。一個成功的經理人可能並不具備技術,他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只是因為他擊敗了其他許多的經理人,他只可能是運氣好。
因此,樣本大小與樣本選擇的問題使得由過去績效來找出具技術的經理人相當困難。除了過去績效之外,要找出具技術的經理人以預測未來績效仍需要其他的資訊,特別是我們必須了解能獲利的交易具備什麼樣的訓練和資源。 |
|
|